❶ 比較脊椎動物各綱呼吸系統的結構特點及呼吸方式
魚類高效的呼吸器官是外胚層形成的鰓。絲狀或片狀的鰓瓣直接或間接地著生在5個鰓弓上。軟骨魚類的鰓瓣是由上皮折疊形成柵板狀附著在鰓間隔上,硬骨魚類的鰓絲直接著生在鰓弓上。
兩棲類呼吸多樣化。①肺呼吸:肺是兩棲類成體的呼吸器官,位於胸腹腔內。僅是一對薄壁的囊,囊內壁呈現蜂窩狀,以增加與氣體交換的面積,但面積仍不大,與體表面積的比僅為2:3。由於沒有胸廓,其呼吸為咽式呼吸,其呼吸動作藉助於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將空氣壓入肺部來完成,其抽吸空氣的原理與拉風箱吹氣的原理相同。與肺呼吸相適應的是內鼻孔的出現。兩棲類由於內鼻孔位置靠前,沒有專門的呼吸道出現,因而口咽腔是空氣和食物的共同通道。口咽腔膜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分布,可在此進行部分氣體交換。②皮膚呼吸:由於肺呼吸的不完善,皮膚呼吸起著重要作用。皮膚濕潤,皮下血管豐富。尤其是在冬季蟄眠期中,皮膚呼吸對生命繼續起著重要作用。③鰓呼吸:是一些成體和所有幼體的呼吸器官。有的種類不僅有內鰓還有外鰓。
爬行類肺呼吸進一步完善。肺內壁具有較兩棲類復雜的分隔,與空氣交換面積更加擴大。口腔和呼吸道由於次生齶出現而明顯分開,氣管和支氣管明顯分化。由於胸廓的出現,藉助於胸廓的擴張和縮小,使肺內和呼吸道中的氣壓與外界大氣壓產生差別,而將氣體吸入或排出。水棲龜鱉類能夠較長時間潛伏水底,此時主要以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兩側的副膀胱(或稱肛囊)作為輔助呼吸器官。
鳥類具有高效的雙重呼吸系統。①肺:是一個由各級支氣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網狀管道系統。當氣管進入肺後分為左、右支氣管,即初級支氣管(也稱中支氣管),然後再分支為次級支氣管(含背支氣管和腹支氣管)、三級支氣管(平行支氣管),三級支氣管再分支出許多微支氣管。氣體在肺內沿一定方向流動,即從背支氣管一平行支氣管一腹支氣管,稱為「d-p-v系統」。也就是呼氣與吸氣時,氣體在肺內均為單向流動。微支氣管的管徑僅有3~10μm,分支彼此吻合,外圍分布豐富的毛細血管,氣體交換在此處進行,它是鳥肺的功能單位。這種肺體積不大,但接觸氣體面積大,比人肺約大10倍。②氣囊:鳥類特有,是呼吸的輔助系統,由單層上皮細胞膜圍成,無氣體交換功能,共四對半,位於體壁與內臟之間,分為後氣囊(腹氣囊和後胸氣囊,與中支氣管相連接)和前氣囊(鎖間氣囊、頸氣囊、前胸氣囊,與次級支氣管相連)。在吸氣時一部分新鮮空氣經中支氣管直接進入後氣囊儲存,另一部分空氣最終進入肺的微支氣管進行氣體交換。呼氣時廢氣經前氣囊排出的同時,儲存在後氣囊中的新鮮空氣再一次進入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因而鳥類無論在吸氣或呼氣時均有新鮮空氣進入肺部進行交換。這種呼吸方式稱為雙重呼吸。氣囊還可減少身體比重、減少臟器間摩擦、調節體溫等。
哺乳類:呼吸道由鼻腔、咽、喉和氣管組成。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開,鼻腔內有發達的鼻甲骨。鼻黏膜除有感覺功能外,還有對空氣除塵、加溫、濕潤的作用。喉部不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發音的器官。氣管由一系列在背面不連接的軟骨環支持,分成支氣管進入肺部。肺是由復雜的支氣管樹和最盲端的肺泡組成的,肺泡是氣體交換部位。哺乳類有肌肉質的橫膈,其膈肌的收縮和舒張使橫膈下降和上升,再協同肋間肌的收縮,使胸腔擴大與縮小,完成呼吸動作。
❷ 脊椎動物中種類最豐富的是魚類,它們終生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脊椎動物中,休溫能保持恆定的是鳥類
脊椎動物中種類最豐富的是魚類,它們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脊椎動物中,休溫能保持恆定的是鳥類和哺乳類,其它類群都是變溫動物.
故答案為:鰓;哺乳
❸ 蜥蜴用什麼呼吸
肺。蜥蜴等爬行動物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肺發達,完全用肺呼吸就能滿足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蜥蜴的呼吸器官是肺。
蜥蜴屬於冷血爬蟲類,其種類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約有3000種左右,我國已知的有150餘種。大多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其生活環境多樣,主要是陸棲,也有樹棲、半水棲和土中穴居。多數以昆蟲為食,也有少數種類兼食植物。蜥蜴是卵生,少數卵胎生。
習性:
多數蜥蜴以昆蟲及部分嚙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
美國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 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緣種(Heloderma屬)有毒,於激怒時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數蜥蜴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
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
❹ 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同化效率、生長效率、總能量轉化效率比較
不同的生態系統內不同的動物同化效率和生長效率很不相同。脊椎動物的呼吸效率大約占其同化量的98%,只有2%的同化量用於生長。無脊椎動物的呼吸消耗大約占其同化量的79%。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同化效率與生長效率也差別很大,一般說來,恆溫動物的同化效率很高(約70%),但生長效率極低(約1~3%),變溫動物的同化效率極低(約30%),但生長效率極高(約為16~37%)。變溫動物能量轉化效率比恆溫動物高得多,因為變溫動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少,把更多的能量轉化為動物有機產品。例如,蝗蟲吃50千克植物可以長6.85千克肉(包括構成身體的各組織)。田鼠每吃50千克植物只能長0.7千克肉(包括各種組織)。
不同的生態系統林德曼效率相似,幾乎是一個常數,即10%。在有些情況下,林德曼效率可以大於30%,一般說來處於10%~20%范圍內。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中逐級遞減,原因是同化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通過自身呼吸消耗,凈生產量中只有一部分流向了下一營養級,很大一部分未被下一營養級利用,還有一部分流向了分解者。林德曼效率是上下兩個營養級同化能量的比值,所以把能量傳遞效率理解為吃10千克食物長1千克肉是錯誤的。如果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注意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不管攝入了多少食物,可以若干年維持體重不變。但人通過攝取食物獲得的能量卻占上一營養級同化能量的10%~20%。
一般說來,恆溫動物的同化效率很高(約為70%),但生長效率極低(約為1~3%)。變溫動物的同化效率雖然比較低(約為30%),但生長效率極高(約為16~37%)。把這兩種生態效率綜合起來分析,不難看出,變溫動物的總能量轉化效率要比恆溫動物高得多。例如,蝗蟲每吃50千克植物可以長6.85千克肉(包括構成身體的各種組織),而田鼠每吃50千克植物只能長0.7千克肉(包括各種組織)。兩類動物的總能量轉化效率大約相差14倍!可見,變溫動物是生態系統中更有效的「生產者」,它們在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有機質轉化為動物有機質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這類動物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歸根結底是因為變溫動物用於呼吸的能量消耗比較少,因此可以把更多的同化能量轉化為動物有機產品。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昆蟲類,自然界的昆蟲數量多,繁殖快,在溫帶草原,蝗蟲每年每平方米約消費31克植物莖葉,這相當於年生產量的9%,可以設想如果沒有昆蟲,食物鏈的環節數和營養級的數目肯定還會減少。
❺ 脊椎動物那些用肺呼吸 那些用鰓呼吸
脊椎動物依次 順序為:魚類——兩犧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兩犧類:
有尾無四肢,幼體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它們成體生活在陸地或水中,無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在水中時,可以用皮膚呼吸。卵生動物,體溫不恆定。
常見動物:蛙,蠑螈,大鯢(娃娃魚)等
爬行類:
皮膚表面有角質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動物,陸地生活,體溫不恆定。
常見動物:陸龜,變色龍,鱷魚等
鳥類:
體形特點: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胸肌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卵生動物
有喙無齒,身體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夠飛翔。
常見動物:鴨子,家鴿,鵝,鸚鵡等
哺乳動物:
全身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蝙蝠 是 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飛翔的動物。
哺乳動物是所有的動物中最高級的動物。
最早的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目前它們是動物界中分布最廣,功能最完善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