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裡面的蟲子,有誰知道這是什麼蟲子嗎
看樣子是一種水蚤。
水蚤是一種小型的甲殼動物,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枝角目。稱魚蟲。水蚤體小,長約2毫米,淺肉紅色,生活在淡水中。
身體分為頭部和軀幹部,具背甲,軀幹部有軀干肢(胸肢)5對,為運動及呼吸器官。其不僅蛋白質含量高,且含有魚類所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及鈣質。水蚤是黃鱔等淡水飼養魚類的優質餌料。培養比較簡便,少量飼養可用瓶、罐、缸等;大量飼養可用土池和水泥池等
⑵ 水裡游的有什麼動物,除了魚類
1,在海水裡面還有海龜,海馬和腔腸動物如海參,還有一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細菌真菌等。
2,在淡水裡面有小蝌蚪,水蛭,河蟹,蝦之類的東西。
1,水生動物就是在水中生活的動物。
2,大多數是在物種進化中未曾脫離水中生活的一級水生動物,但是也包括像鯨魚和水生昆蟲之類由陸生動物轉化成的二級水生生物
3,水生動物最常見的是魚,此外還有腔腸動物,如海葵、海蜇、珊瑚蟲;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甲殼動物,如蝦、蟹; 其他動物,如海豚(哺乳動物)、龜(爬行動物)等其他生物。
⑶ 淡水湖裡有什麼動物 請說出10種以上,呵呵,有水母和珊瑚蟲嗎
有淡水水母如:中華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inensis)、四川桃花水母(C.sichuanensis)和秭歸桃花水母(C.ziquiensis)等 比如魚類(銀鯧,鱅魚,鰱魚,中華鱘.),腔腸動物(海葵,海蜇,珊瑚蟲.) ,軟體動物(章魚,魷魚,扇貝.),甲殼動物(蝦,蟹.)
⑷ 淡水裡的甲殼蟲學名叫什麼
淡水裡的甲殼蟲學名叫龍虱。
龍虱亦稱潛水甲蟲(diving beetle)或真水生甲蟲(true water beetle)。 鞘翅目(Coleoptera)龍虱科(Dytiscidae)肉食性、水生甲蟲,4,000多種,捕食的生物從昆蟲到比自身大的魚都有。龍虱成蟲呈長卵流線形,扁平,光滑,背面拱起,後足扁平剛毛發達。觸角為絲狀,共11節,下顎的觸須較短。常見個體大小為10至20毫米,部分物種身長可達35毫米以上 。龍虱的成蟲和幼蟲均以肉食性為主,喜食水中昆蟲、孑孓、小魚、蝌蚪等,部分亦屬植食性和腐食性。成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當它們見到燈光時便飛向高空,趨向光源。
⑸ 水裡有哪些昆蟲
水蜈蚣、龍虱、紅娘華、水斧、松藻蟲、田鱉、仰泳蝽、蠍蝽、水黽、泥蛉、魚蛉、扁泥蟲、劃蝽等.水生昆蟲可分為兩類:一類成蟲和和幼蟲都在水中生活;另一類僅幼蟲為水生的.在水中生活的成蟲種類不多,也少有餌料意義.水生昆蟲幼蟲,特別是搖蚊科幼蟲,是主要的餌料底棲動物.一些昆蟲的成蟲和幼蟲是魚類的敵害,如龍虱和牙蟲等.昆蟲全身明顯地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體外披復幾丁質的外骨骼.在生長過程中,一生要蛻換幾次皮.
參考答案:水生昆蟲除了蜉蝣類、蜻蜓類之外,還有襀翅類和龜蟲類(半翅目)、蛇蜻蜓類、蝗蟲類(鞘翅目)、石蠶類(毛翅目)、蝴蝶類(鱗翅目)、蠅類(雙翅目)等眾多集團.特別是蜉蝣、蜻蜓、襀翅、石蠶類等,除少數例外種,其餘全部屬於水生昆蟲集團.引起社會關注,被列為保護對象的也很多,有螢火蟲(蝗蟲類)、蜻蜓類,此外還有蜉蝣、襀翅、石蠶類等,被列入RDB(瀕臨滅絕生物物種目錄)的種類也不少.
參考答案: 很多很多啊!有些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我就跟你說目吧:鱗翅目、鞘翅目、蜻蜓目、蜉蝣目、廣翅目、半翅目、雙翅目、毛翅目、襀翅目.
其中蜻蜓目、蜉蝣目、廣翅目、毛翅目、襀翅目的幼蟲全部都生活在水中,鱗翅目有很小一部分;鞘翅目有一小部分;半翅目有一大部分;雙翅目有一大部分的幼蟲都生活在水中.
⑹ 淡水裡像皮皮蝦一樣黑色斑紋的是什麼蟲
和皮皮蝦長的類似的是巨齒蛉的幼蟲,俗稱爬沙蟲。
爬沙蟲是昆蟲綱廣翅目齒蛉科昆蟲幼蟲的俗稱,爬沙蟲屬於昆蟲綱、廣翅目、齒蛉科,是一種珍稀的食用葯用補品。爬沙蟲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與養殖價值,是一種具有推廣價值的資源昆蟲。
爬沙蟲作為一種珍稀的食用和葯用昆蟲,在中國的四川、雲南等省份都有較多的消費群,尤其是在四川省的攀枝花市,更是家喻戶曉、童叟皆知,在大小餐館中均可吃到爬沙蟲的美味。
爬沙蟲具有以下的功效和作用:爬沙蟲具有溫和平補、治療虛症等不錯的功效,還可以滋補強壯身體,被人稱為了「動物人參」。爬沙蟲能夠刺激雄性激素分泌,這種物質可提高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從而可以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爬沙蟲對人體內的結核桿菌有很好的抑製作用,可以防治葯物性腎損傷,從裡面提取的腎毒行抗生素對治療腎病有很好的功效。
爬沙蟲是一種珍稀的食用和葯用昆蟲,隨著野生爬沙蟲的減少,爬沙蟲的價格在升高,養殖爬沙蟲的越來越多。
養殖爬沙蟲准備一個2米*5米水泥池,池深1米,池底鋪河沙和扁形鵝卵石,池底設置一排水管,水深0.5米左右的養殖池。在池子上面安裝2米*5米,高度1米的遮蟲網,防止爬出。爬沙蟲化蛹羽化時期,需在養殖池內種植一些花草、小型灌木,養殖池中設一台增氧機,使池水溶氧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進行循環水養殖。
⑺ 水裡面的小蟲子叫
水蚯蚓,又名紅絲蟲、赤線蟲,屬環節動物中水生寡毛類,體色鮮紅或肉紅、橙黃色。它們多生活在排放污水或廢水的陰溝污泥中(一般是緩流水黑污泥中),密集於污泥表層,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伸出污泥在水中顫動,一遇到驚動,立刻縮回污泥中。水蚯蚓的營養價值極高,投喂前要在清水中反復漂洗,它是金魚和錦鯉非常愛吃的餌料,也是鰻苗、幼鱉的主要餌料,四川地區常用來釣魚,是最好的魚餌。上海的黃浦江在河水退潮後,岸邊的污泥中生有大量水蚯蚓,每年的春秋季節都會有人大量捕撈,遇到強光、高溫會大量死亡並發出腥臭。水蚯蚓的出現常反映水質在某些環節存在有機污染,另外由於其攜帶大量細菌亦會造成腹瀉等症狀。中文學名紅線蟲,別稱絲蚯蚓、水蚯蚓、紅絲蟲、赤線蟲,北方有稱線蛇。界動物界門環節動物綱寡毛基本介紹為顫蚓(Tubifex)、尾鰓蚓(Branchiura)、水絲蚓(Limnodrilus)等的通稱。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門,寡毛綱。體節85~110節。生活在淡水水域中。新鮮的水蚯蚓為鮮紅色或深紅色。常集積成團。為喂養金魚的最好飼料之一,大小魚均喜攝取。冬季,天然水域中的魚蟲極少,可彌補餌料的不足。營養價值近似於橈足類。已經死亡的不能喂魚。 [1]外形特徵樣子像蚯蚓幼體。屬環節動物中水生寡毛類,體色鮮紅或肉紅、橙黃色,細長,一般長4厘米左右,最長可達10厘米。生活習性紅線蟲個體不大,但群體產量較高。尾鰓蚓和水絲蚓的區別是前者有尾鰓,尾部常露出泥外,隨水擺動呼吸,缺氧時顫動加快;後者沒有尾鰓。紅線蟲喜生活在有機質豐富的微泥水域的淤泥中(俗稱臭陰溝的緩流水黑污泥),一般潛伏在泥面下10厘米~25厘米處,低溫時深藏於泥中。紅線蟲喜暗畏光,不能在陽光下曝曬,以食泥土吸取其中的有機腐植質、細菌、藻類為生。紅線蟲2個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膠質膜構成的囊狀蚓繭中。一般一個蚓繭內含卵1~4粒,多則7粒。生殖期每一成體可排出蚓繭2~6個。水溫在22~32℃時,孵化期一般為10~15天,人工培養的壽命約3個月。⑻ 哪些動物生活在水裡
生活在水裡的動物有:
1、魚:
魚類是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鳥類、爬行類、哺乳類、兩棲類五大類。
2、水母:
水母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包括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十字水母綱、立方水母綱動物。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有的觸手可長達20-30米。
3、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中結構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類。體扁平,多為五輻射對稱,體盤和腕分界不明顯。生活時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側具步帶溝,溝內伸出管足。內骨骼的骨板以結締組織相連,柔韌可曲。體表具棘和叉棘,為骨骼的突起。
4、烏龜:
烏龜是龜科、擬水龜屬爬行動物。頭小,不及背甲寬的1/4,頭頂前部平滑,後部皮膚具細粒狀鱗;吻端向內側下斜切,喙緣的角質鞘較薄;下顎左右齒骨間的交角小於90°。背甲較平扁,具3條縱棱,四肢略扁平,指、趾間均具蹼,具爪。
5、烏賊:
烏賊本名烏鰂,又稱花枝、墨斗魚或墨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的動物。烏賊遇到強敵時會以「噴墨」作為逃生的方法並伺機離開,因而有「烏賊」、「墨魚」等名稱。其皮膚中有色素小囊,會隨「情緒」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和大小。
⑼ 地上爬的,陸上跑的,水中游的有哪些每一種都最少要寫出5種動物的名稱……
地上爬的:變色樹蜥、蛇、壁虎、烏龜、揚子鱷、短吻鱷
陸上跑的:羚羊、角馬、獅子、麋鹿、狼
水裡游的:海豚、章魚、烏賊、鯨、海豹、帶魚、大黃魚、巨石斑魚、中華鱘、大馬哈魚、大西洋鮭
(9)淡水裡有哪些小的爬行昆蟲動物擴展閱讀:
爬行類由石炭紀末期的古代兩棲類進化而來,心臟有兩心房一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體溫不恆定,是真正適應陸棲生活的變溫脊椎動物,並由此產生出恆溫的鳥類和哺乳類。爬行類不僅在成體結構上進一步適應陸地生活,其繁殖也脫離了水的束縛,與鳥類、哺乳類共稱為羊膜動物。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多數哺乳動物是全身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體內有膈的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的動物類群,因能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給幼體哺乳而得名。哺乳動物可分為原獸亞綱、真獸亞綱和後獸亞綱。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部分不同染色體數目的雜交[1]的後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⑽ 身邊的水蟲子
龍虱 ,俗名 水鱉 ,別名澤勞、黑殼蟲、 水龜子 、 水鱉蟲 、射尿龜、小龜子等。英文名predaci diving beetle。
龍虱為葯食兩用昆蟲,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被譽為「水中人參」。
龍虱的腹部上面長有兩排氣管的開口,叫做氣門,氣管是貫通全身的組織。龍虱的鞘翅和腹部間都儲存著空氣,空氣中的氧氣通過氣管供給體內的各組織需用。氣門的口上生有很多鋼毛,就象一個「過濾器」讓空氣通過,濾去雜質。空氣不僅進入氣管,還有一部分會留在鞘翅下面和腹部之間的空隙中,形成一個氣泡。當龍虱潛到水中的深處時,就帶著這部分空氣,彷彿是帶著一個「氧氣罐」。當這個「氧氣罐」里的氧氣耗盡時,龍虱就會停在水底食物的枝葉上,微微翹起那對長長的後足,從鞘翅下面擠出一個氣泡,這個氣泡越變越大,拖在腹部的末端,這是龍虱用來進行呼吸的另一個「氧氣罐」。在這個氣泡里,氧氣已經被消耗得很稀薄。不過,由於在水中溶解的氧氣很多,同時由於壓力較強,水中的氧氣就會滲入氣泡裡面。龍虱的氣管同氣泡中的空氣是相通的,滲入氣泡的氧氣就會不斷地流向氣管,供龍虱呼吸之用。當龍虱需要游泳的時候,它就會把氣泡縮回去,而當它停止的時候,它就又會重新擠出一個氣泡。
龍虱能游善飛,生活於水草多的池塘、沼澤、水溝等淡水水域,對水質要求不嚴。幼蟲老熟後鑽入水邊較干泥土作室,化為裸蛹,半月後羽化。成蟲有很強的趨光性,當游到水面,見有燈光時便飛向高空,趨向光源。1~2年完成一代,世代重疊,7~9月均有成蟲。
龍虱以肉食性為主,也可兼植食性和腐物性餌料,善於捕捉水中小生物、有機物和水草。龍虱幼蟲以小魚、蝌蚪等動物為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龍虱的飼料一般以玉米粉、米糠、麥麩和有甜味的瓜果為主,也可投喂打爛的福壽螺,以及農村廣泛存在的豬、雞、牛、鴨的下腳料。
豆娘(Caenagrion)屬於昆蟲綱,蜻蜓目,束翅亞目,統稱蟌(cōng)。體形嬌小,休息時翅束於背上方。身體細長且軟弱的飛行昆蟲,類似小型的蜻蜓,但不是蜻蜓。這一類比較原始的昆蟲,中國約有650餘種。
豆娘是一種顏色鮮艷的食肉昆蟲,豆娘身體細長,復眼發達生於頭兩側,咀嚼式口器,觸角剛毛狀,前後翅形狀相似,翅脈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與蜻蜓同屬蜻蜓目,與蜻蜓不同點在於豆娘歇息時翅膀伸長疊在一起,且豆娘的四個翅膀幾乎一樣大小,而蜻蜓的兩個後翅膀稍長並且比兩個前翅膀寬。體型大多數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體長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由於豆娘的體態優美、顏色鮮艷,且其翅膀顏色多變,故國內外很多愛好者喜愛觀賞。
豆娘的成蟲一般習慣在稚蟲(水蠆chài)棲息的水域附近活動、覓食、求偶、產卵。而由於種類的差異,豆娘有的習慣棲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溝、田溝,或靜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澤、水窪、水田等水域中。有些喜歡棲息在水流湍急的河流小溪里。整體而言,台灣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現在流水水域,細蟌科則大部分出現在靜水水域,琵蟌科則在兩種水域皆可見芳蹤。一般體型較大的豆娘喜歡停歇在水流湍急的小溪里小的則比較喜歡在凈水流域中。
大多數豆娘水蠆的尾部有三個明顯的葉片狀或肉質狀尾鰓,危急時可以用來劃水游泳,以避敵害。
辨認豆娘稚蟲,其最明顯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獲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缽的乞食者,因此鄉間常戲稱之為「水乞丐」。
其實它和蜻蜓的稚蟲外型上頗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蟲身軀粗壯,腹末無尾鰓而是以直腸鰓呼吸;豆娘的稚蟲,身軀細長,腹末具有三片尾鰓。
孵化後的豆娘水蠆在水中捕食其他弱小的水棲昆蟲或浮游性小節肢動物維生。
豆娘成蟲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豆娘是肉食性昆蟲。它們擅長捕食空中的小飛蟲,不過由於體型較小、飛行速度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體型微小的蚊、蠅和蚜蟲、介殼蟲、木虱、飛虱、搖蚊……等昆蟲為主食,偶爾也會發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運氣好的人,說不定還有機會見到餓慌的同種豆娘發生同門相殘的難得景象。(大豆娘偶爾會捕食小豆娘)大的蜻蜓會捕食豆娘。
在水邊見到「豆娘點水」,是因為雌豆娘和大部分的蜻蜓一樣,亦是以點水的方式產卵,一般產於水中;有些則在水草中用產卵器把卵注入到浸沒在水草或者植物的莖內。有些則順著水草,游到浸沒水草的水下用產卵器把卵注入到莖干內。由於豆娘水蠆生活於水中,因此多數雌蟲習慣停在水邊石塊、雜物上,短腹幽蟌。和蜻蜓一樣,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位於雄性的腹部,而雌性豆娘的生殖器官則位於尾部末端,所以交配的時候,雌性豆娘為了使它的生殖器官到達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所以它會用彎曲的腹部彎到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以利於交配。
以下為干國祥在自己的魚缸里觀察到的一次水蠆羽化為豆娘全過程,時間是2018年7月22日,地點是安徽休寧晨山學校。
劃蝽(water boatman),半翅目,劃蝽科一類昆蟲的總稱。全球分布,從高自喜馬拉雅山,低至死谷,無論淡水、鹹淡水中都有,極易與仰泳蝽(heteroptera)混淆。
常見種有:小劃蝽(小風船蟲)Corixa substriata =Siga substraiata;劃蝽Sigra distanti。
蟲體大小在4~12mm。一般體形瘦長,頭短。喙1~2節,很短。前胸短,小盾片小。前足短。中足細長,後足扁漿狀,成兩側平行的流線型,在水中行動迅速。在較淡的底色上具有典型的斑馬式的黑色橫走斑紋,很易識別。頭部後緣多少覆蓋在前胸背板上。前足一般粗短,跗節1節,特化加粗為匙形;後足游泳式。
一般附著在池或河底植物上,靠身體周圍和翅下儲存的空氣呼吸。氣泡中的氧被它消耗後可從水中擴散而補充;而它排出的二氧化碳到氣泡中,再溶於水。游泳的動作急促、迅速。它與多數異翅目昆蟲不同,喙軟,取食時用匙狀前足鏟取藻類或其他小生物。
當環境不利時,可從水域飛走,有趨光性。冬季以成蟲越冬。早春融冰後首先進行交配產卵,卵通常附著在水草莖上,但尖劃蝽(Ramphocorixa acuminata)的卵產在蝲蛄上。劃蝽是養魚業的嚴重敵害。
有的地區的人把劃蝽作為食品或鳥食。卵作為魚子醬出售,或弄乾後與成蟲一起磨粉。
最新一項研究證實「身體大小並不是問題」,劃蝽能夠使用外生殖器官「唱歌」,嘈雜的歌聲使它成為地球上最大聲的動物。
劃蝽的體長僅2毫米,看上去僅是一種弱小的昆蟲而已,但它們卻能用僅有頭發絲一般纖細的外生殖器官「唱歌」。 劃蝽的體形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通過將外生殖器官在下腹摩擦能夠產生震耳欲聾的99.2分貝噪音。與其體形相比,它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嘈雜的動物。
劃蝽的學名為「Micronecta scholtzi」,也被稱為「會唱歌的生殖器官」,科學家認為它們通過該方式向潛在的異性示愛。歐洲各地均分布著這種體形甚小的昆蟲,雄性通過摩擦生殖器官來吸取雌性注意,它們雖然生活在水下,仍發出尖銳刺耳的聲音。
這種聲音非常大,當人們走過河堤時能夠從水底聽到刺耳的聲音。然而該聲音99%在從水中傳播至空中已損耗,這意味著過路人聽到這種震耳欲聾的聲音時並不存在危險。
平均聲音可達到78.9分貝,與途經的貨運車的呼嘯聲相近。藍鯨是地球上聲音最大的動物之一,可達到188分貝,而大象隆隆地叫聲可達到117分貝。它的身體僅有2毫米長,以身體比例進行計算,劃蝽是地球上聲音最大的動物。
這項最新研究是由法國和蘇格蘭的科學家發現的,巴黎國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傑羅姆-蘇爾(Jerome Sueur)在分析法國溪流生態多樣性時,突然聽到水下有與眾不同的聲響。起初他認為這可能是水下較大體形昆蟲發出的,但當他將水下較大體形昆蟲撈出時卻並未發現這樣的聲響。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這種聲響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劃蝽在「唱歌」。
蘇格蘭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的詹姆斯-溫德米爾(James Windmill)說:「我們非常震驚!最初我們都以為這種響亮的聲音是來自較大的水棲生物。當我們確定該聲音的來源之後,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來完全確定所記錄聲音的正常性。如果以身體比例來衡量製造的聲響,它們應當是世界上產生噪音最大的動物。」
作為超聲波工程中心的教授,溫德米爾稱,對於工程師而言,這種劃蝽是非常吸引人的。他指出,劃蝽噴射脈沖聲音是一種典型聲吶陣列,然後產生回聲。若要製造出這一等級的聲響,甚至需要人體大小的生物。相比之下,劃蝽的身體僅有2毫米。
這項研究報告現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科學期刊雜志上,報告中指出,這種水下昆蟲僅有幾毫米長,產生的巨大聲響在河畔也能聽到。它們並不存在天敵物種,發現它們僅能通過聲響,因此沒有進化需求使它們安靜下來。
但是目前科學家並不知道為什麼聲音會如此響亮,觀測這種微小等級的昆蟲非常困難,接下來的挑戰是發現是否雌性真實喜歡雄性的叫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