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生九子分別是和哪些動物生下的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龍的九子在中國古代有有多種說法,暫且不論各種說法,下面來介紹一些傳說中的龍的後裔
其中一種說法:
囚牛,龍生九子之一,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龍生九子之一,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嘲風,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狻猊(拼音:Suānn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贔屓(拼音:Bìxì),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
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屓,因此有贔屓馱著北京城之說。
狴犴(拼音:Bì'àn),龍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負屓(拼音:Fùxì),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也叫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另外還有說嘲風、囚牛、負屓並非九子,取而代之的則是:
饕餮(拼音:Tāotiè),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
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蚣蝮,應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還有說螭、麒麟、犼、貔貅也是九子
螭,或螭首,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雄的名麒,雌的名麟。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
現在普遍認為麒麟就是長頸鹿。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2. 神話中的龍王的老婆有哪些動物,或是龍的配偶是什麼
龍在古代神話中都是多情的,從龍生九子的樣貌中就有牛、魚、老虎、龍等物。真正流傳下來寓意最大的還是鳳凰,龍鳳呈祥以及婚禮上面都是龍鳳結合就能證明
3. 傳說中的龍是什麼動物
龍是傳說中的神獸,是不存在的。龍是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3)哪些動物是龍王的眷屬擴展閱讀:
龍的演變
從數千年前無信史可考的文化時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戰國先秦,關於龍形象的器皿、紋飾一向層出不窮,有翼、無翼,有角、無角,更有良渚文化的獸身龍、查海遺址的蛇形龍,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學者認為,龍的起源、源頭眾多。
西漢(包括王莽時期)的龍形象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分為有翼、無翼兩種。有的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卷。分為有無兩種,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
而到了東漢,龍體粗壯,似虎形,身尾分明,個別有鰭。 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現突起的棱,頂端前卷,也有類似鹿角的。 且都有翼。獸腿較長。 以虎的形象為主,其他動物形象輔之。
建安至魏晉(十六國時期)的龍體較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頭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無兩種,有翼的龍形狀仍舊為鳥翅形。腿為獸類,長。
南北朝至隋時,龍體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頸和背上出現焰環。龍翼依舊分有無兩種,出現飄帶形翼,鳥翅形尚存。四肢上飄,有長的獸毛。
唐宋時期,體粗壯豐滿,回復到蛇體,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鱗,宋代時尾上則有一圈鰭。吸取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而豐滿,腦後有鬣。 唐代時出現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 上唇很長,頂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 龍翼已經都為飄帶形。 宋時出現四爪的足,後肢和尾常交叉盤旋。
4. 龍生九子,九子都是水,龍是海龍王嗎
九子都是水嗎?不一定吧。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屍貝: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霸下([蟲八][蟲夏]):又名贔屓,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花經》里,龍王有八位。他們是: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宋代畫家張勝溫作《法界源流圖》,畫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龍王和優缽羅龍王)。這六位龍王都是人間王者的形狀,穿袍蹬靴,攜侍帶眷,襯以天雲海水。
唐代翻譯的《華嚴經》中,龍王增至十位,名稱也不同於上述八位。他們是:一毗樓博叉龍王,二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幛龍王,六德義迦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凈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惱龍王。另外,還有五龍王、七龍王、八十一龍王。一百八十五龍王之說。
這些龍王有何功能呢?一是護持佛法,導佑眾生。如排在佛教二十位「諸天」中第十九位的「娑竭龍王」,盡管是傳說中掌管水蛇的海王,也要以護法神的身分供奉和護持佛舍利、佛經等佛的「法寶」。西晉竺法護譯的《海龍王經》里,還講了一個龍王請佛到大海龍宮受供養,並請「世尊及大眾」諸佛為其「無數眷屬」說法的故事。二是興雲布雨,消災彌難。《華嚴經》稱,諸位無量大龍王,「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這和中國本土龍興雲布雨的神職是相吻合的。
道教在許多地方是參照了佛教的。既然佛教中有那麼多龍王,且都能為中國老百姓所接受,道教自然不願意落伍。於是,就效法佛教,也創造出一批龍王來。道教的龍王主要有四海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閏,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五方龍王(東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諸天龍王(日月龍王、星宿龍王、天宮龍王、龍宮龍王等)。此外,還有清凈龍王、大地龍王、法海龍王、妙羅龍王等六十八位,修吉神龍王、深林神龍王、多善神龍王、花流神龍王等一十二位,以及三十八山神龍王、二十四向神龍王、天星八卦神龍王,等等。
道教龍王的主要職責也是行雲布雨。如《太上護國祈雨消魔經》所言,遇到百姓苦於炎旱之時,天帝就派遣各位大龍王等,「興動雲霧,施繞世間」,讓江河溪澗、上下四疇「皆得滂沛」;草木叢林、一切花果五穀之類,「悉皆生成,枝葉茂盛」。此外,龍王還管安葬起墳事。《太上召諸神安鎮墳墓經》稱,安置先人墳墓,如果犯了「天星地禁」,子孫就會遭災罹禍,誦經召請龍王來安置一番,方可免災致富。龍王甚至管到自己職責以外的許多事情,《太上洞淵說請龍王經》稱,只要燒三天三夜香,將《諸天龍王神咒妙經》不斷地誦念,龍王就會降臨,「隨意所願,所求福德、長生、男女官職、人民疾病、住宅凶危、一切諸官事無有不吉」。
水中的龍王,是人間帝王的對應。應當說,「王」的概念和服從王的意識,在地球東方這塊專制主義盛行的土地上是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佛經中出現龍王的名號,中國老百姓並不感到陌生和奇怪:既然人間有帝王、王爺,水族裡為何不能有龍王呢?於是,就順理成章地接納了龍王,心悅誠服地崇拜起龍王,並因地制宜地創造出一大批中國式龍王。這樣,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淵潭溪並,大凡有水之處,都有司理雨水的龍王駐守,龍王廟也就到處可見了。
在上述道教創造的龍王之外。一般的龍也可升格為 「王」。這樣的提升,常常是人間帝王根據老百姓的願望,通過詔封形式予以確立。帝王們是樂於做這樣的事情的,因為它可以顯示自己的權威,人們對水中龍王的崇拜,也就喻示著對人間帝王的尊服。《宋會要輯稿》載:熙寧十年八月信州五龍廟「禱雨有應」,神宗皇帝便賜以「會應」的匾額。到了大觀二年十月,徽宗皇帝乾脆將天下的五龍神都詔封以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五龍神因「禱雨有應」而封王,有一條小龍則因幫助「王師南征」而封王。《事物紀原》載:熙寧年間,王師軍杖數十船泛江南渡,彭蠡小龍顯異「伏其中」,使帝王和船隊乘風破浪,「日數百里」。於是,有人上奏章將小龍的功績表述了一番,神宗皇帝便詔封這條小龍為「順濟王」,並派遣禮部官員將詔書直接送到龍祠。
清朝統治者對龍王也有濃厚的興趣。《清朝文獻通考》載:康熙皇帝數次到北京西山北部的黑龍潭龍王廟「禱雨」,並撥款「鼎新廟宇,御制碑文以紀之」。繼任的雍正皇帝也親臨此龍王廟,「致禱澍雨」。乾隆皇帝則加封黑龍潭龍神為「昭靈沛澤龍王之神」。還有,順治三年,加封運河龍神為「廷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雍正二年,封雲南各鹽井神為「普潤龍王之神」,「春秋致祭」;雍正七年,封浙江蛟門山龍神為「涵元昭泰鎮海龍王之神」,「六月朔日致祭」;同年,又封寧夏大渠龍神為「寧渠普利龍王之神」,「春秋仲月照山川禮致祭」,等等。
5. 西遊記東海龍王的故事 東海龍王的丞相是什麼動物
龜丞相
民間傳說中龜丞相是龍王的親信,常常會陪同龍王幻化為人,到人界遊玩。它掌管著龍宮內外的一世事務,一直為龍王出謀劃策,龍王也往往對它言聽計從。
6. 龍是由哪些動物合體成的那鳳凰呢
龍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鳳凰是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對漂亮華麗的大鳥
7. 神話中的龍王的老婆有哪些動物,或是龍的配偶是什麼
中國神話龍的血脈傳承比較嚴格,絕對不像西方的龍那麼淫。我記得西遊記中小白龍不就是因為未婚妻和九頭蟲曖昧打碎寶珠的么,所以中國龍的妻子應該是化為人形的其他神獸或者神仙吧,或者龍母。
追溯的話,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應該是最早的龍行原型。
自古有鯉魚躍龍門,既然鯉魚能化龍,原型應該都是鯉魚。
哈哈,純屬娛樂,別當真啊
8. 不止在中國,世界各國古代傳說都有大鵬鳥的傳說,是不是以前現實中存在的已經滅絕的動物
⑥迦樓羅:譯為大鵬金翅鳥。它的翅膀展開,就有三百六十由旬。它餓的時候,用翅膀搧海水,海里應死的龍自然現出,作為它的食物。它的食量很大,一次要吃一條大龍,五百條小龍。
龍王為保護眷屬,來到佛所,懇求於佛。佛給他一件袈裟,並對龍王說:「將袈裟拆為若干縷,讓每條龍都掛在角上,就不會被鳥所食,但是要受八關齋戒。」龍王一切照辦不誤,果然大鵬金翅鳥就找不到龍可食。
於是也來到佛所,跟佛論理:「我以龍為食,現在無龍可食,我要餓死了。你救龍而不救我,這是很不公平的!」
佛說:「你要受八關齋戒,我令弟子每天在吃飯時,供養你一分齋飯。」所以一直到現在,各寺廟在中午上供時,要送一分齋飯給它們吃。它也皈依佛,作為護法神。
八關齋戒就是:①不殺生:不殺有情的生命。②不與取:不取不與的財物。③不邪淫:在家人不邪淫,出家人不淫。④不妄語:不說與心相違的話。⑤不飲酒:因酒能亂性發狂,故戒之。⑥不塗飾香鬘:就是不化粧修飾。⑦不歌舞觀聽:就是不觀舞蹈,不聽音樂。⑧不眠坐高床:就是不睡在高廣華麗的大床上。以上是八戒。⑨食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之戒,這一戒為齋。八戒一齋合而為八關齋戒。
9. 不止在中國,世界各國古代傳說都有大鵬鳥的傳說,是不是以前現實中存在的已經滅絕的動物
大鵬鳥是不存在的
傳說中一種奇大無比的鳥類,在中國、印度和西方神話傳說、古代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或相似描述。鵬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當屬《莊子》。莊周在其《莊子-逍遙游》中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 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大鵬金翅鳥以龍為食,它在空中飛翔,巡視大海中應死的龍,發現龍時,用翅膀煽開海水,成為兩半,龍見這個陣勢,嚇得發抖,就失去知覺,等著被吞食;大鵬金翅鳥於一日之間可吃掉一個龍王及五百個小龍。
大鵬鳥是吃龍的,現實生活中沒有龍,當然也沒有大鵬鳥。
10. 龍是那些動物的組合體
龍是由
馬頭、
鹿身、
蛇軀、
鷹爪、
麟體、
魚尾
組合而成的神話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