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人類把動物馴化有什麼利與弊

人類把動物馴化有什麼利與弊

發布時間:2023-02-23 08:40:38

1. 人類對於動物的訓化能改變生物特徵 嗎

人類對於動物的訓化能改變生物特徵
野生動物的馴化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特殊手段,通過馴化達到對野生動物的全面控制並進行再生產.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馴比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
(1)馴化的基本概念
馴化是通過對各種野生動物創造新的環境,保證給予食物及其它必要的生活條件而達到的.最重要的時期是在個體發育早期階段,通過人工飼養管理而創造出特殊的水與熱量代謝的條件,並使被馴化動物不受敵害的侵襲,不受寄生蟲及傳染病菌的感染.另外,馴化是對動物行為的控制與運用.由於動物行為與生產性能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掌握動物的行為規律和特點,通過人工定向馴化,可以促進生產性能的提高和產生明顯的經濟效果.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掌握了對動物馴化的手段,有了使動物按照人類要求的方向產生變異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全馴化的動物種類有哺乳類、鳥類、魚類及昆蟲等幾千個品種,半馴化的有毛皮獸類、鹿類、實驗動物及噬食昆蟲等.實踐證明對動物的馴化是完全可能的,根據人類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對動物馴化與養殖的種類不斷增多.葯用動物的馴化便是一個重要方面.
(2)馴化的理論與方法
馴化是在動物先天的本能行為基礎上而建立起來的人工條件反射,是動物個體後天獲得的行為.這種人工條件反射可以不斷強化,也可以消退,它標志著馴化程度的加強或減弱.所以,不能把人工馴化看成一勞永逸,需要不斷地鞏固.
1)早期發育階段的馴化:這種馴化方法是利用幼齡動物可塑性大的特點,進行人工馴化,其效果普遍較好.如產後30日齡以內未開眼的黃鼬,通過與母獸隔離而人工飼養,在開眼以後即接觸人為環境,於是能很好地接受人工飼養管理.如仔獸在產後受母鼬哺乳的則往往經過幾年人工馴化,也改變不了其野性行為.又如從產後吃初乳起即進行人工哺的仔鹿,其馴化基礎都很好,長大之後在鹿群放牧活動中都是核心群中的骨幹鹿.而產後接受母鹿哺乳的仔鹿,數日之後再想進行人工哺乳已很困難.這樣的仔鹿在接受其它方式馴化,或在長大後的放牧活動中都表現出馴化基礎較差,一般不能成為骨幹鹿.
2)個體馴化與集群馴化:個體馴化是對每一個動物個體的單獨馴化.如馬戲團的每一個動物都要訓練出一套獨特的表演技能,動物園中營單獨生活的大型獸類克服驚和易激怒的訓練,役用幼畜的使役訓練都屬於這種馴化.在野生動物飼養業上,對個別集活動性能較差(即馴化程度不夠)的個體,也需要進行補充性個體馴化.但是,在野生動物養現場,集群馴化具有更大的實用意義.集群馴化是在統一的信號指引下,使每一個動物都建立起共有的條件反射,產生一致性群體活動.如攝食、飲水和放牧等都在統一信號指引下定時地共同活動,給飼養管理工作帶來很大方便.
3)直接馴化與間接馴化:前面所述的個體馴化和集群馴化皆屬於直接馴化.間接馴化與之不同,它是利用同種的或異種的個體之間在馴化程度上的差異,或已馴化動物對未馴化動物之間的差異而進行的.這種馴化也就是在不同馴化程度的動物中,建立起行為上的聯系,而產生統一性活動的效果.例如,利用馴化程度很高的母鹿帶領著未經馴化的仔鹿群去放牧,這是利用幼齡動物具有「仿隨學習」的行為特點而形成的「母帶仔鹿放牧法」.在放牧過程中又不斷地提高了仔鹿的馴化程度.再如利用馴化程度很高的牧犬協助人去放牧鹿群,是一種很得力的工具,在人一犬一鹿之間形成一條「行為鏈」,會取得很好的放牧效果.另外,訓練家雞孵育野雞,烏雞孵育鵪鶉,水獺捕魚,母犬哺虎,這樣的成功事例在我國都己出現.
4)性活動期的馴化:性活動期是動物行為活動的特殊時期,由於體內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出現了易驚恐、激怒、求偶、毆斗、食慾降低、離群獨走等行為特點,給飼養管理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必須根據這個時期的生理上和行為上的特點,進行特別的針對性馴化工作才能避免生產損失.如保持環境安靜,控制光照,對初次參加配種的動物進行配種訓練,防止拒配和咬傷,特別是利用燈光、音響或其它信號,在配種期建立起新的條件反射,指引動物定時交配、飲食、休息等,形成規律性活動.不僅可以保證成年動物避免傷亡,而且可以提高繁殖率.
(3)葯用動物人工馴化的幾個關鍵問題
人工馴化的總目標是促使產品的增加,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生活習性、生理機能和形態構造的改變都是在人工控制下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由於葯用動物種類繁多,進化水平不一致,在變野生為家養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綜合各種葯用動物人工養殖情況,在動物訓化上有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人工環境的創造:動物在野生狀態下,根據其生活要求,可以主動地選擇適合生存的環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創造環境.人工環境是人類給動物提供的各種生活條件的總和,與野生環境不可能完全一致,要求動物必需被動地適應人工環境.良好人工環境的產生是在模擬野生環境的基礎上,又根據生產要求而加以創造.由於氣候穩定,食物充足和敵害減少,動物的繁殖成活率會明顯提高.但是,當前有些動物飼養場僅是單純形式上的模仿,由於對該動物生物學特性了解不夠,在人工環境的提供上不能滿足其在主要生活條上的要求,於是出現了當代不能存活,不能繁殖或後代發育不良等現象,導致工作失敗.
2)食性的訓練:動物的食性是在長期地系統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動物的食物也有所改變.人工提供的食物既要滿足動物的營養需要,又要符合其適口性.但是,食性又是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改變的.一個優秀的動物飼養者就是善於從飼料組合,食性訓練工作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3)群性的形成:葯用動物在野生條件下有的種類營群體生活,也有很多種類營獨居生活.人工飼養實踐證明,獨居生活的動物也可以人工馴化而產生群居性.如麝在野生時是獨居的,在人工飼養過程中通過群性馴化,可以做到集群飼喂,定點排泄,將來有可能像鹿一樣集群放牧.群性的形成給人工飼養管理帶來很多方便,有些動物種類成體集群較困難,但可以在幼體時期集群飼養.
4)打破休眠期:很多變溫動物具有休眠習性,這是對逆境條件的一種保護性適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通過對氣溫的控制,食物的供應等措施,不使動物進入休眠狀態而繼續生長、發育和繁殖,可以達到縮短生產周期,增加產量的目的.如土鱉蟲的快速繁育法就是打破一個世代中的兩次休眠,而使生產周期縮短一半,成倍地增加了產量;人工養蠍在打破休眠上也出現了可喜的成就;其它變溫動物的養殖都有可能從這方面獲得成功.
5)克服就巢性:就巢性是鳥類的一種生物學特性.野生鳥類就巢性強,在家養條件下隨著產卵率的提高,就巢性逐漸降低,如野生鵪鶉就巢性較強,每年僅能產卵20枚左右.經過人工馴養的鵪鶉已克服了就巢性,產卵量提高到每年300枚以上.具有很大葯用價值的烏骨雞是屬於肉用型,雖經數百年馴養,由於長期以來沒有以克服就巢性為主要選擇目標,就巢性依然很強,每產10枚卵左右就出現「抱窩」行為,長達20天以上.所以,每年僅產卵50枚左右.近年來各地烏骨雞飼養場在研究克服就巢性方面,探討出許多有效方法,可以使就巢期縮短到1~2天,使年產卵量提高到100枚到120枚.
6)改變刺激發情、排卵和縮短胚胎潛伏期:在野生哺乳動物中,很多種動物具有刺激發情、刺激排卵和具有胚胎潛伏期的生物學特性,限制了人工授精技術的應用和使妊娠期拖得很長.如紫貂的妊娠期為9個月左右,而真正的胚胎發育時期僅為28~30天.小靈貓的妊娠期變動在80天到116天之間,都說明具有很長時間的胚胎潛伏期.由於上述原因會造成不孕,胚胎吸收或早期流產,對繁殖效果影響很大.隨著逐代的人工馴化,上述情況會不斷改變,但對這方面的研究還遠遠不夠,還沒有使動物在家養條件下的繁殖力比野生狀態有明顯的提高.

2. 到底該不該馴化動物做表演

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

我覺得,如果你關注的是馴化本身的話,其實我們吃的肉,都是馴化的動物。那些動物,比如世界上最常見的是雞,大概有200多億只,接下來是豬,羊和牛,都有幾億頭。這些生物都是被人類馴化出來用來專門的肉食來源。

孟子見梁惠王的時候,提到了一句話: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我覺得這句話就是一個典型。既然我們看到了不人道的表演,那麼廢除就廢除把。

3. 動物養殖,訓化

馴化 對野生動物的馴化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特殊手段,通過馴化達到對野生動物的全面控制並進行再生產。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馴比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 (1)馴化的基本概念 馴化是通過對各種野生動物創造新的環境,保證給予食物及其它必要的生活條件而達到的。最重要的時期是在個體發育早期階段,通過人工飼養管理而創造出特殊的水與熱量代謝的條件,並使被馴化動物不受敵害的侵襲,不受寄生蟲及傳染病菌的感染。另外,馴化是對動物行為的控制與運用。由於動物行為與生產性能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掌握動物的行為規律和特點,通過人工定向馴化,可以促進生產性能的提高和產生明顯的經濟效果。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掌握了對動物馴化的手段,有了使動物按照人類要求的方向產生變異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全馴化的動物種類有哺乳類、鳥類、魚類及昆蟲等幾千個品種,半馴化的有毛皮獸類、鹿類、實驗動物及噬食昆蟲等。實踐證明對動物的馴化是完全可能的,根據人類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對動物馴化與養殖的種類不斷增多。葯用動物的馴化便是一個重要方面。 (2)馴化的理論與方法 馴化是在動物先天的本能行為基礎上而建立起來的人工條件反射,是動物個體後天獲得的行為。這種人工條件反射可以不斷強化,也可以消退,它標志著馴化程度的加強或減弱。所以,不能把人工馴化看成一勞永逸,需要不斷地鞏固。 1)早期發育階段的馴化:這種馴化方法是利用幼齡動物可塑性大的特點,進行人工馴化,其效果普遍較好。如產後30日齡以內未開眼的黃鼬,通過與母獸隔離而人工飼養,在開眼以後即接觸人為環境,於是能很好地接受人工飼養管理。如仔獸在產後受母鼬哺乳的則往往經過幾年人工馴化,也改變不了其野性行為。又如從產後吃初乳起即進行人工哺的仔鹿,其馴化基礎都很好,長大之後在鹿群放牧活動中都是核心群中的骨幹鹿。而產後接受母鹿哺乳的仔鹿,數日之後再想進行人工哺乳已很困難。這樣的仔鹿在接受其它方式馴化,或在長大後的放牧活動中都表現出馴化基礎較差,一般不能成為骨幹鹿。 2)個體馴化與集群馴化:個體馴化是對每一個動物個體的單獨馴化。如馬戲團的每一個動物都要訓練出一套獨特的表演技能,動物園中營單獨生活的大型獸類克服驚和易激怒的訓練,役用幼畜的使役訓練都屬於這種馴化。在野生動物飼養業上,對個別集活動性能較差(即馴化程度不夠)的個體,也需要進行補充性個體馴化。但是,在野生動物養現場,集群馴化具有更大的實用意義。集群馴化是在統一的信號指引下,使每一個動物都建立起共有的條件反射,產生一致性群體活動。如攝食、飲水和放牧等都在統一信號指引下定時地共同活動,給飼養管理工作帶來很大方便。 3)直接馴化與間接馴化:前面所述的個體馴化和集群馴化皆屬於直接馴化。間接馴化與之不同,它是利用同種的或異種的個體之間在馴化程度上的差異,或已馴化動物對未馴化動物之間的差異而進行的。這種馴化也就是在不同馴化程度的動物中,建立起行為上的聯系,而產生統一性活動的效果。例如,利用馴化程度很高的母鹿帶領著未經馴化的仔鹿群去放牧,這是利用幼齡動物具有「仿隨學習」的行為特點而形成的「母帶仔鹿放牧法」。在放牧過程中又不斷地提高了仔鹿的馴化程度。再如利用馴化程度很高的牧犬協助人去放牧鹿群,是一種很得力的工具,在人一犬一鹿之間形成一條「行為鏈」,會取得很好的放牧效果。另外,訓練家雞孵育野雞,烏雞孵育鵪鶉,水獺捕魚,母犬哺虎,這樣的成功事例在我國都己出現。 4)性活動期的馴化:性活動期是動物行為活動的特殊時期,由於體內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出現了易驚恐、激怒、求偶、毆斗、食慾降低、離群獨走等行為特點,給飼養管理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必須根據這個時期的生理上和行為上的特點,進行特別的針對性馴化工作才能避免生產損失。如保持環境安靜,控制光照,對初次參加配種的動物進行配種訓練,防止拒配和咬傷,特別是利用燈光、音響或其它信號,在配種期建立起新的條件反射,指引動物定時交配、飲食、休息等,形成規律性活動。不僅可以保證成年動物避免傷亡,而且可以提高繁殖率。 (3)葯用動物人工馴化的幾個關鍵問題 人工馴化的總目標是促使產品的增加,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生活習性、生理機能和形態構造的改變都是在人工控制下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由於葯用動物種類繁多,進化水平不一致,在變野生為家養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綜合各種葯用動物人工養殖情況,在動物訓化上有以下幾個
htttp://book.shoukui.com理工學科

4. 人類馴化出忠實的寵物對於進化論來說意味了什麼

狗作為人類最忠實的夥伴,一直是人類最親近的朋友。這個集可愛與忠誠於一身的朋友,獲得了許多人類的芳心。不過這些討人類歡心的特徵是從一開始就存在,還是經過刻意的挑選?事情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復雜得多。


也正是憑借這一優勢讓如今的狗能夠在自然中生存下去。盡管這種方式或許有些令人詬病,但誰又能說這不是自然的最美呈現呢?

往期回顧:

動物界罕見一妻多夫,甲蟲卻知道它有多重要,這才是正確生存之道

科學家相信人類有冬眠潛能,這群農民或正經歷,進化論要被推翻?

如果你有更好的話題,不如評論區給我們留言~

5. 動物是人們的朋友,那麼人們該不該訓練動物呢麻煩給出幾點訓練的好處,越多越好…

可以馴化對人類有益的動物,其好處有:1。可以給人類的娛樂生活豐富多彩。如馬戲團馴化的動物可以表演節目。2。可以對人類的生活有幫助作用。如馴化的相關烈性犬,具有看家護院的作用。3。通過馴化的動物,可以為人類的生產、突發事故的救助、軍事、公安偵查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6. 人類馴化動植物的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起到了什麼作用

人類馴化動植物的行為,對生物多樣性起到可能導致生物基因多樣性降低的作用。
人類養殖的禽畜,種植的植物,都是來自度野生的馴化。馴化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當中出現的一種文明進步行為。是將野生的動物和植物的自然繁殖過程變為人工控制下的過程。
人類馴化野生動物至今為止,只有148種大型哺乳動物得到馴化,並且只有14種馴化成功。由於動物馴化受時間、空間環境影響,存在很多制約因素:一是日常食物。很多哺乳動物的食物轉化率低,不值得馴化;二是生長速度。生長速度地的動物會被排除;三是圈養中的繁殖問題。有些動物被圈養就不會繁殖;四是凶險的性情。有些動物能傷人、甚至殺人;五是容易受驚的傾向。容易緊張的動物難以圈養;六是群居結構。獨居的地盤性動物不能集中起來放牧。因此,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動物得以被馴化。
人類馴化植物技術的相對成熟,農作物品種很多。人類馴化植物的過程中,改變了影響了種子傳播的機制,例如豌豆,野豌豆要發芽生長必須破莢而出,才能將基因傳遞給後代,如果將豌豆帶回家,豌豆必須選擇那些不破莢的豌豆;改變了氣候的因素,如果所有種子的種子同時發芽,那麼遇到惡劣氣候則將其全部幼苗殺死,因此只有分批發芽,才能保證種子遺傳;改變了植物的繁殖,偶然產生突變的植物個體比正常的個體更有益人類,但需要配合才能繁殖的植物可能會讓某些植物消失;改變了許多植物的突變影響自身的系統,有些突變體不需要授粉就可以結出果實,有些突變的雌雄同株植物失去了自交不親和性,而變得自受花粉結出果實。因此,農民就是從有些特有植物中選擇而變成了作物。
在史前社會,人類只有經過長期的漁獵採集活動,才能加強對個別植物的生長規律的認識,農業才有可能產生。當然,自然環境對農業的起源及發展也會產生重要影響,若自然資源豐富,便不需要開發新的經濟來源模式,故而缺乏改變原有生活模式的動力。長期的馴化過程中喪失了某些基因,可能導致生物基因多樣性降低。生物多樣性的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或稱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基礎。
長期的馴化由於動植物某些遺傳(基因)的缺失,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受到影響。例如:動物缺乏了野性,植物不能適應原有的環境,都是某些遺傳(基因)的缺失的表現。基因多樣性代表生物種群之內和種群之間的遺傳結構的變異。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於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因此,某些種群具有在另一些種群中沒有的基因突變(等位基因),或者在一個種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個種群中出現很多。這些遺傳差別使得有機體能在局部環境中的特定條件下更加成功地繁殖和適應。

7. 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人類應該馴化動物,源於人類對捕獵的不確定結果。某天,如果我們都回到捕獵時代,我們有可能飽一天又餓一天。馴化動物,也源於農業社會的穩定生活結構,如果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會失去馴化動物的物質基礎,例如當今的愛斯基摩人,他們從來沒有養海豹,他們一直天生天養。在當今馴化動物又有了新的意義,由於生物資源的枯竭,人類不得不選擇馴化養殖產業生物物種,例如海洋魚類、森林裡的梅花鹿之類的,通過馴化養殖,是解決物種絕種危機的最好方法~

8. 人類發展了這么長時間,為什麼僅僅馴化了為數不多的動物

馴化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出現的一種文明進步的行為。把野生的動物和植物馴化,對自己的生活會很有幫助。當然馴化的種類,也是根據人們的需求而言的。比如說狗,就可以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馬的速度比較快,可以起到代步、托運的作用;牛的力量比較大,可以起到干農活的作用。

3、古人的需求並不大

古人的需求跟現在不同,有了幾樣馴化的動物,夠自己生存就可以了。之後需求變大,再慢慢馴化其他生物。而隨著人類的進步,一些工具被發明出來,需求也就變少了。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需要馴化其他動物了。

閱讀全文

與人類把動物馴化有什麼利與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