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烏龜屬於什麼動物
烏龜屬於什麼動物?
烏龜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爬行綱、龜鱉目、龜科,是最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烏龜屬半水棲、半陸棲性爬行動物。
烏龜與陸龜是群以「甲殼」為中心演化而來的爬蟲類動物。烏龜最早見於三疊紀初期,當時即有發展完全的甲殼。早期烏龜可能還不能夠像今日一般,將頭部與四肢縮入殼中。簡單的說,烏龜為水棲動物,陸龜則為陸棲動物烏龜已經在地球生存了幾萬年,和恐龍系同時期的動物。
烏龜有何外貌特徵?
烏龜分為頭、頸、軀、尾和四肢:與其他爬行動物有顯著區別的特殊形態構造是具有龜殼,寬短的軀體包含於龜殼內。龜殼有拱起的背甲和扁平的腹甲構成:腹甲在體側延伸,以骨縫或韌帶與背甲相連,這個伸長部分稱為甲橋。頭、四肢和尾從龜殼邊緣伸出,一般均能縮入殼內保護自己(除平胸龜例外)。
背甲和腹甲均由內外兩層構成:內層由若干骨板組成,外層由若干角質盾片組成。棱皮龜科完全沒有角質盾片,表明覆蓋以革質皮膚,其骨板也退化為許多小骨片。龜類上下頜均無齒,頜緣被以角質鞘,稱為喙。龜有肌肉質舌,不能伸出。有眼瞼及瞬膜,瞳孔圓形。聽覺不敏銳,觸覺及嗅覺較發達,肺呼吸。瀉殖肛孔圓形或縱裂,有交接器單個。
殼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動,背甲長10一13厘米、寬約16厘米,有3條縱向的隆起。頭和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四肢略扁平,指間和趾間均具全蹼,除後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
B. 兩棲類動物有哪些
兩棲動物分類列表
迷齒亞綱:最古老的兩棲動物,早期兩棲動物的主幹,生存於泥盆紀到白堊紀,其中包括爬行動物的祖先。
殼椎亞綱: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動物,僅生存於石炭紀和二疊紀。
滑體亞綱:叢三疊紀延續到現代,包括所有現存的兩棲動物,分為無足目、有尾目和無尾目。
無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無足而形態習性均似蚯蚓的兩棲動物,可能歷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僅為新生代,現代分布於澳洲以外的熱帶地區。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於南美洲。
魚螈科Ichthyophiids:較原始的蚓螈,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是我國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於印度,介於進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間。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於赤道非洲的進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進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分布於熱帶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島嶼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於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終生有尾的兩棲動物,幼體和成體區別不大,包括各種鯢和蠑螈,出現於侏羅紀,現在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特別是北美洲,其次是東亞和歐洲,可分為原始的隱鰓鯢亞目和進步的蠑螈亞目。
隱鰓鯢亞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於東亞的原始的有尾兩棲動物。
隱鰓鯢科Cryptobrachidae:2屬3種,即北美的隱鰓鯢(美洲大鯢)和中國和日本各一種大鯢。
小鯢科Hynobiidae:8屬30餘種,包括小鯢、北鯢、山溪鯢等,主要分布於東亞,北可到北極圈,西到伊朗,我國種類特別豐富。
蠑螈亞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於北美洲的進步的有尾兩棲動物,其中部分成員是高級類型還是原始類型尚不明確。
鰻螈科Sirenidae:特產於北美洲,身體細長,沒有後肢。
兩棲鯢科Amphiumidae:特產於北美洲,生體細長似鰻,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歐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終生有外鰓的水生兩棲動物。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產於北美洲的穴居蠑螈,其中有些種類可終生保持幼體特徵,生活於水中。
陸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產於北美洲的穴居蠑螈,與鈍口螈比較相似。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亞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少數分布於歐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僅有的有尾亞目。
蠑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廣泛的有尾兩棲動物,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也見於北非和北美。
無尾目Anura:包括各種蛙和蟾蜍,幼體和成體區別甚大,僅蝌蚪有尾。出現於三疊紀,現代絕大多數兩棲動物均屬此類,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豐富,其次是非洲。無尾目可分為始蛙亞目和新蛙亞目,或進一步將始蛙亞目劃分為始蛙亞目、負子蟾亞目和鋤足蟾亞目。
有尾目Caudata
有尾目是兩棲動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終生有尾,多數有四肢,幼體與成體比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陸生和樹棲的,有些水生成員還終生保持有體形態。有尾目成員中的個體差異是兩棲動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身長可達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長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現於侏羅紀,現在則主要分布於北半球,其中半數以上的科和種都分布於北美洲,東亞和歐洲也有一定數量,南美洲只有少數成員,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則沒有分布。
有尾目可分為原始的隱鰓鯢亞目和進步的蠑螈亞目。
隱鰓鯢亞目Cryptobranchoidea
隱鰓鯢科和小鯢科在外表上和習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擁有一些原始性狀,如體外受精並有不少幼態性狀,因此被同歸入隱鰓鯢亞目,作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隱鰓鯢亞目的成員分布基本限於亞洲特別是東亞,但是隱鰓鯢科的隱鰓鯢分布於北美而極北鯢除了分布於亞洲北部外,也分布於歐洲北部。
小鯢科Hynobiidae
小鯢科有9屬35種,我國就有7屬15種。小鯢科成員體型很小,身長不超過25厘米。小鯢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群,一類為陸棲,包括小鯢、極北鯢、爪鯢等,生活於林間潮濕的地面,僅在繁殖棲回到溪流中;另一類為水棲,包括北鯢、山溪鯢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遠離水源。小鯢科分布基本限於東亞一帶,但是極北鯢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北至北極圈,西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極北鯢也十分布最北的兩棲動物,另有一種分布限於伊朗。
有尾目的一科。全變態(個別種有童體型),多數有肺(僅爪鯢屬無肺),體外受精。現有8屬30餘種,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北緯27°以北地區,西至烏拉爾山和伊朗北部,北達北極圈南緣。該科除1屬1種外,其他7屬約90%的種集中分布於東亞大陸及其鄰近島嶼。中國已知7屬15種,多為特有種。
小鯢屬四肢較發達,指4,趾5或4;皮膚光滑無疣粒。頭部扁平呈卵圓形;軀干圓柱狀,略扁,體側有肋溝;有肺;尾基較圓,向後逐漸側扁。僅見於亞洲東部,有20餘種,分布於中國、朝鮮和日本。日本種類最多,中國有4種,分布於東北、華中和台灣省。陸棲為主的小鯢、擬小鯢、極北鯢、爪鯢主要生活於海拔120~1800米林間潮濕的草叢、洞穴中;繁殖季節進入溪流內石下或植物枝葉間配對產卵;繁殖期以後營陸棲生活;以多種昆蟲、蠕蟲、蚯蚓、蛞蝓、多足類等小型動物為食。水棲為主的肥鯢、北鯢、山溪鯢、副趾鯢多棲於海拔1000~4400米水質清澈的寒冷山溪內,繁殖期以後仍在水中或短時間上岸到潮濕環境內棲息,不遠離水源;以水生小動物(蝦類、昆蟲及幼蟲、蛞蝓)為食;尾甚側偏,適應於在水中攝食和游泳。小鯢是有尾目中比較原始的類群。小鯢科的某些屬種可以葯用。
隱鰓鯢科Cryptobrachidae
隱鰓鯢科有2屬3種,即美洲東北部的隱鰓鯢(美洲大鯢)和中國和日本各一種大鯢。隱鰓鯢科成員終生生活在活水中,成體仍然保持有鰓裂,體側有皮膚褶皺以增加皮膚面積用於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後肢5趾。隱鰓鯢科的三個成員是現存最大的三種兩棲動物,其中中國大鯢身長可達1.8米,日本大鯢[圖]身長1.5米,隱鰓鯢身長0.75米。中國大鯢也是我國有尾目中最著名的代表,由於叫聲似嬰兒啼哭,又被稱為娃娃魚。歐洲現在沒有大鯢分布,但是史前時期卻有大鯢生活,而在亞洲的大鯢被科學界發現以前在歐洲就已經發現了大鯢的化石。當1726年大鯢的化石初次被發現時,人們還以為是諾亞時期在洪水中死去的人類的遺骸,大鯢也被稱作洪水的見證者。
C. 哪些動物是三犧
三牲也叫太牢,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貢品。由五牲簡化而來,五牲是古代祭祀中最為隆重的牲禮,一般採用三牲。三牲多用來祭祀地方廟宇或者是家神、土地公和祖先。三牲有大小之分,三牲原指羊頭、豬頭和牛頭,即大三牲;小三牲指雞頭、鴨頭和免頭。後來,也將雞、魚、豬作為三牲。
太牢實際上是古代等級最高的祭祀禮儀,用於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祀。太牢在《周禮》、《儀禮》、《禮記》三經中單指指牛頭,歷史上,凡是有史書記載的祭祀活動,從未使用過三牲(牛、羊、豕),只有清朝例外。太牢指三牲的說法疑似唐朝孔穎達誤解。
另外還有少牢指羊頭、特豕shi指豬頭等祭祀用語,便不在此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