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是湖北十堰哪裡有賣小羊羔的
鄖西縣有養殖山羊的,你到鄖西縣去問問。我們沒吃過,但是是本地特產。
鄖西馬頭山羊,湖北省鄖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鄖西馬頭山羊因四肢發育勻稱、頭似馬頭而得名,是鄖西地方特產「名片」。1987年,鄖西被確定為湖北省馬頭山羊基地縣。馬頭羊肉色鮮紅,肉質細嫩,脂肪分布均勻,膻味小,食之可口,營養豐富。
2010年0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鄖西馬頭山羊」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2014年04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鄖西馬頭山羊」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鄖西馬頭山羊,湖北省鄖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
鄖西馬頭山羊因四肢發育勻稱、頭似馬頭而得名,是鄖西地方特產「名片」。1987年,鄖西被確定為湖北省馬頭山羊基地縣。馬頭羊肉色鮮紅,肉質細嫩,脂肪分布均勻,膻味小,食之可口,營養豐富。[2-3]
2010年0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鄖西馬頭山羊」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4-5]
2014年04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鄖西馬頭山羊」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1]
中文名
鄖西馬頭山羊
產地名稱
湖北省鄖西縣
品質特點
肉質細嫩,膻味輕微,肉味清香
地理標志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4年第44號
批准時間
2014年04月16日
目錄
1產品特點
▪生物學特徵
▪品質特性
▪營養價值
2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土壤地貌
▪水文情況
▪氣侯特點
3歷史淵源
4生產情況
5產品榮譽
6地理標志
▪地域保護范圍
▪質量技術要求
▪專用標志使用
7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編輯
生物學特徵
鄖西馬頭山羊顯著特徵是羊身馬頭,而頭頂無角。行走時兩耳向前下垂,頻頻點頭,步態極似馬行。馬頭羊名副其實。所以,還有人叫它「無角山羊」、「葫蘆頭山羊」。馬頭羊體型較一般山羊個大,腰背平直,臀部寬肥,上翹短尾,皮厚毛稀多呈白色,少許黑麻色。而在它頸下和後大腿部則長有粗壯長毛。[3]
鄖西馬頭山羊兩耳平直略往下垂,被毛全白;結實均稱;面長額寬、嘴齊、鼻平直,頜下多見兩耳垂;尻部寬,有效乳頭2個;母羊乳房基部寬圓,體型略秀小;公羊體大,睾丸左右對稱;四肢系部強健,關節靈活,蹄質堅實。[5]
馬頭山羊喜攀崖、善遊走、耐旱耐粗飼,適應性和生活力比綿羊及牛群更強,它可以採食到其他動物不能利用的高山懸崖上的牧草。其抗病性較強,能抵抗一些常見的疫病。[3]
鄖西馬頭山羊
品質特性
鄖西馬頭山羊因頭部無角、形似馬頭而命名。馬頭山羊具有繁殖率高、屠宰率高、肉味鮮美、板皮優異、適應性強等特性,是中國優良肉用型山羊品種之一。羊肉顏色鮮紅,具有清膻香味。肉質細嫩鮮美;膻味偏輕,肉味膻香清郁,口感地道純正,具滋補功效。[5-6]
營養價值
鄖西馬頭羊肉品經農業部食品檢驗(武漢)中心等法定檢驗機構檢驗,總蛋白質18.4%至20.2%;總脂肪15.0%至15.2%;粗纖維0.10%至0.12%;水分64%至69%;膽固醇809.2毫克/千克;檢驗了17種氨基酸,總量達19%。[3]
產地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鄖西縣地處鄂西北,北依秦嶺,南臨漢江,與陝西商南、山陽、鎮安、旬陽、白河五縣及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毗鄰。鄖西縣南臨漢江天險,北靠秦嶺山脈,西南接川陝邊境的大巴山脈,東以鄖縣為鄰,四周均為大山所圍,境內間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村落平川。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史稱「依山帶江。」[7]
土壤地貌
鄖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角,東與本省鄖縣相鄰,西、南、北與陝西接壤。境內山巒起伏,溪谷交錯,溝壑縱橫。秦嶺中段南緣余脈分數支自北向南延伸全境,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撥719.8米,最高海拔為湖北口大梁黑龍洞溝頂1798.9米,最低海拔歸仙河口漢江邊黑石窖151米。
鄖西縣總面積3509.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約70萬畝,佔11.4%;林地260萬畝,佔49%;可放牧荒山70萬畝,佔11.4%;水產面積1萬畝,佔0.02%,其它面積(包括沙灘、水面、村莊、道路、崖石等)135萬畝,佔25.6%。全縣大小山頭6500多個,均為秦嶺山脈。其中千米以上的中山(泛指高山)64座(含1200米以上高峰)。[8]
鄖西縣山地多坪地少,山地約占總面積的97.3%,河谷川壩佔2.7%。土壤共分6個土類,以黃棕壤、石灰岩土、潮土、棕壤土、紫色土及水稻土為主。土壤大部分呈中性偏鹼,少數偏酸,pH值一般在4.5—6.5之間。全縣天然草場296萬畝,其中草叢草場79.01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26.69%;灌叢草場59.31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20.04%;疏林草場30.76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10.39%;田埂草場9.38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3.17%;零星草場117.54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39.71%;牧草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人工牧草主要種植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紫花苜蓿、皇竹草等,為飼養馬頭山羊提供了充足的飼草來源。[5]
水文情況
鄖西縣有大小河流155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26條,全長1320.7千米,屬漢江水系,主要支流有天河、金錢河、仙河,水資源豐富。河道落差大,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52.1萬千瓦。[5]
氣侯特點
鄖西縣處於華北自然區域和華中自然區域之間,是過渡地帶,屬於副熱帶北界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嚴冬時間短。年平均日照1874.4小時,年平均氣溫15.4℃,無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由於境內地形復雜,垂直差異大,小氣候十分明顯,素有:「高一丈,不一樣;陰陽坡,差的多」之說,形象的反映了海拔高度不同是引起氣候差異的重要原因。縣域內無大型工礦企業,工業「三廢」遠低於國家標准,大氣清新無污染,符合GB3095—1996的一級標准;徑流水質優,符合GB5084—1992標准,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特殊的光、熱、水、土和生態組合,決定了天然牧草的良好生長和鄖西馬頭山羊優良特性的形成。[5][8]
鄖西地理
歷史淵源
編輯
鄖西縣是湖北省唯一一個處在南北氣候分界線上的縣,古屬興安府,北距古都西安不到三百千米。在《興安府志》第十一卷有如此推測:山羊可能是漢時移民帶入本區,而西域人士又將國外的無角奶羊帶入此地,與當地土羊雜交,無角馬頭山羊誕生。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這種奇怪山羊在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中一步一步地繁育進化成為馬頭山羊品種。《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中記載,鄖西縣是馬頭羊的發源地和中心產區。
馬頭山羊的種群數量很少,它得以生息繁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性情溫馴,生長快,體質健壯,肉味鮮美。馬頭羊在湖北、湖南、陝南三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鄂西北地區。其中,鄖西縣分布數量最多、質量最優。[3]
1985年,鄖西馬頭山羊做為湖北地方優良的品種資源被農業部列為國家重點推廣山羊品種,鄖西馬頭羊開始聲譽遠播。[3]
2005年,勛西縣投資建立馬頭山羊良種繁育中心,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種羊1000餘只。縣畜牧局還與科研部門合作開展「馬頭山羊品種資源保護利用中試與示範」項目研究,實施胚胎冷凍保存移植等技術,保護品質,節省種公羊養殖成本。[9]
2007年開始,勛西縣畜牧部門向中央和省級相關部門申報菜籃子生產項目、馬頭羊養殖與關鍵技術研究、種羊保護等項目10餘個,爭取項目資金2000萬元。
馬頭山羊雖有名,但其品種特性和生產沒有統一的認定標准。為此,鄖西與華中農大、省農科院、市畜牧局聯合制訂馬頭山羊國家標准,2009年5月,鄖西縣與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聯合研製馬頭山羊國家標准,被國家標准委正式批准發布實施,這是中國馬頭羊的「第一國標」。[3]
2010年開始,鄖西縣建立新型標准化畜牧業發展模式,逐步實現了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種草養羊」示範項目、秸稈青貯氨化技術、山羊「1235」養殖模式的推廣實施,成功改變了傳統飼養方式和觀念,全縣馬頭山羊良種普及率達95%以上。為擴大馬頭山羊知名度和影響力,鄖西縣還參與制定了《湖北馬頭山羊品種標准》、《馬頭山羊飼養與疫病防治技術規范》、《馬頭山羊國家標准》等。[10]
至2015年,鄖西將全縣18個鄉鎮劃分為種羊核心區、純種擴繁區、肉羊生產區,並以省、市、縣三級標准化規模羊場建設為載體,規劃出年出欄3000隻的養羊專業村50個。為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鄖西縣建立了以香口鄉園嶺山為基地的原種場和以香口、土門、河夾、觀音、夾河規模場為基礎的保種場,在土門、香口、店子等養殖重點鄉鎮確定了7個馬頭山羊保種小區。[11]
生產情況
編輯
2010年,鄖西馬頭山羊飼養量達到44.5萬只、出欄19.4萬只,實現產值1.75億元。[2]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鄖西全縣累計建成規模化羊場116個,其中,省級18個、市級49個、縣級49個,發展「1235」模式養羊戶1500餘戶。[11]
2013年,鄖西縣出欄優質馬頭山羊27萬只,產值超過4億元。
2014年,鄖西共有標准化規模羊場108個,其中省級標准化規模羊場16個、市級標准化規模羊場48個、縣級標准化規模羊場44個。鄖西馬頭山羊飼養量達到51.47萬只,出欄馬頭羊26.13萬只,產值超過5億元。[3]
2015年,鄖西山羊飼養量達到65萬只,出欄30萬只,山羊產值超過6億元。已建成了年存欄1000隻規模的馬頭山羊種羊場,初步建成以觀音、馬安、香口等鄉鎮為重點的標准化養殖示範基地、肉羊生產基地原種繁育基地。[11]
鄖西馬頭山羊
產品榮譽
編輯
1987年,鄖西縣被湖北省政府定為馬頭山羊基地縣。[3]
2010年0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鄖西馬頭山羊」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3-5]
2014年04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鄖西馬頭山羊」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1]
2015年10月,鄖西縣通過湖北省畜牧獸醫局現代畜牧產業示範區的驗收,正式成為湖北省現代山羊產業示範區。[11]
地理標志
編輯
地域保護范圍
鄖西馬頭山羊肉產地范圍為湖北省鄖西縣城關鎮、土門鎮、香口鄉、上津鎮、店子鎮、關防鄉、湖北口回族鄉、景陽鄉、夾河鎮、羊尾鎮、澗池鄉、觀音鎮、馬安鎮、六郎鄉、河夾鎮、安家鄉、三官洞林區、槐樹林特場共18個鄉鎮農場特區現轄行政區域。[1]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馬頭山羊。
二、飼養管理
1.飼料來源:產地范圍內禾本科、莎棘科、豆科、菊科等灌木草叢為主的天然牧草,或人工種植的白三葉、黑麥草、光葉、紫花苕、紫花苜蓿、皇竹草等優勢牧草,以及青黃玉米桿、紅薯藤、豌豆藤、花生藤等糧食經濟作物的桔桿。精料以本地盛產的玉米、紅薯、豆類籽實、菜籽、芝麻、花生餅粕等農作物的粉碎料或麩皮。
2.飼養條件:
⑵ 十堰有什麼特產哪
一、房縣黑木耳,湖北省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於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是中國著名的黑木耳生產基地縣、「木耳之鄉」。房縣黑木耳因色鮮、肉厚、朵大、質優、營養豐富,贏得「房耳」盛譽。因其「形似燕,狀如飛」,又被稱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稱。
二、均州名曬煙,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均州名曬煙產地處於南北氣候過渡帶,屬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由於秦嶺山脈的屏障作用,加之丹江口水庫的「湖泊熱效應」及垂直地貌影響,構成了優越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相對濕度大」的山地氣候特點,適宜種植煙草。
三、房縣香菇,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房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均溫10-15℃,晝夜溫差明顯;年均空氣相對濕度75%;年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適宜種植香菇。房縣香菇的菇形緊湊,形狀有半球型、扁半球型、傘型或扁平型,銅鑼邊,菌柄較短,菌褶金黃。花菇菌蓋略呈褐色、花紋明顯色白,厚菇、薄菇菌蓋呈褐色或淡褐色。色鮮、肉厚,為菇中上品。
四、竹山綠松石,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竹山縣綠松石開採的歷史可上溯到4000年前,主要是滿足歷代王朝皇室貢品所需。竹山綠松石是隱晶質集合體礦物,基質顏色極具特徵性,多為天藍色、蔚藍色、藍綠色、綠色、黃綠色等,伴生礦物顏色多為黑、白、綠、黃色等。
五、竹溪黃連,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竹溪縣黃連種植歷史悠久。1956年,竹溪桃源區(現桃源鄉)被國務院授予「中國黃連之鄉」稱號,並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授予錦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房縣黑木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均州名曬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房縣香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竹山綠松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竹溪黃連
⑶ 急需荊楚地區或鄖陽地區(十堰各縣市的最好)的年俗介紹 求各位大人幫忙
在城區,張灣、茅箭兩區輪流在市人民廣場、文化廣場上演的民間民俗文藝表演節目讓市民目不暇接。各縣市民間民俗藝術進城表演更是異彩紛呈:鄖縣舉辦全縣民間花燈大賽和農民演藝隊民間文藝匯演,竹山舉辦民間民俗專題文藝晚會,房縣舉辦民間文藝大賽和專場文藝晚會,丹江口舉辦街頭民間大型文藝展演焰火晚會,鄖西開展民間文藝演出進社區活動,竹溪舉辦迎新春廣場民間文藝晚會。另外,丹江口市伍家溝民間故事村的「故事會」和呂家河民歌村的「民歌堂」都登上了城市的大雅之堂,鄖縣柳陂、青曲等鄉鎮的農民演藝隊應邀到十堰城區演出。
這些原生態的民俗藝術主要有鄖陽鳳凰燈、兩竹高腔、鄖陽二棚子、鄖陽四六句、劃旱船、蚌殼舞、獅子舞、龍燈、綵船、黃州點子等31個種地方小戲小品,充分彰顯出地方民俗藝術的魅力,觀眾場場爆滿。
千百年來,十堰的先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民俗,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十堰地區過春節的民俗特別多。從頭年臘月到次年正月十五,幾乎到處在忙年。漢江以南,荊楚川習,味道濃重;漢江以北,陝風豫俗,滲透境內。
殺年豬
殺年豬是十堰人忙年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從「進九」開始。年豬肉一般不賣,過年吃不完,所以「進九」後才殺豬,以便製成臘肉,留著來年吃。窮一點的人家,豬小不經吃,就等到臘月二十左右才殺豬。十堰民歌《十二月》里唱道:「臘月二十臘,家家把豬殺。砍上肉一弔,拎到姐的家。」
大家趕在一塊兒殺年豬,就俏了殺豬匠。殺豬匠一身油膩膩的衣服,平日里誰見了都迴避。可進入臘月,誰也不嫌他臟,提前好幾天排隊接。沉甸甸、油糊糊的殺豬工具簍子,也有人幫著收拾、搶著拎。
殺豬的當天,豬主人起大早,在房頭場地上壘起柴灶,架上大鐵鍋,劈柴燒水。再給要殺的豬喂瓢好吃的食物,然後一請殺豬匠,二請幫手來,三請喝殺豬酒(豬血湯)的親朋、鄰居捧場。老年人趕來等殺豬水泡腳,小娃子等著搶豬尿泡玩……
舊時山裡的孩子沒什麼玩具,只等殺豬時搶個豬尿泡吹成氣球玩。見殺豬匠開腸破肚,他們都圍在四周,割下豬尿泡的瞬間,眼疾手快的便搶先一把奪過去,放在石頭上揉松皮,吹成籃球大,用線繩扎住口,就成了飄飄然的「氣球」了。沒搶到的孩子常趁其不備,把豬尿泡刺個小眼,不一會兒就泄氣了。不要緊,那一家又在殺豬。孩子們像攻山頭一樣,又一陣風似地沖了過去。
舊時老年人冬天也穿草鞋,腳被凍裂了,用殺豬水泡泡,來年就不裂了。於是,哪家殺豬,腳凍裂的人就紛紛往那裡趕。豬毛刮凈後,用大腳盆裝上燙豬水,大家一起把腳伸進盆中,有說有笑地泡腳。
豬殺了,肉腌了,殺豬匠、幫忙的、親朋鄰居都圍在場院中的大方桌上,喝酒吃肉,不醉不休。
現在,兒童的玩具多了,老年人也有暖靴了,吹豬尿泡、用殺豬水泡腳的習俗也消失了。
過 小 年
十堰地區過小年是農歷臘月二十四,也有臘月二十三日過的,俗稱「軍三民四霸王二十五」(「霸王」指晚歸的出征軍人)。南宋文天祥《二十四日》詩有「江鄉正小年」句。《房縣志》卷十一《風俗》記:「二十三日,祀灶神,俗雲是日灶神上天曹奏事。主婦潔釜燃燈,以膠牙餳、糯米糍、豆糖團等獻供,曰『庶幾甘言』也。又以盤盛黑豆、寸草,以為灶神秣馬具。祭畢,合家羅拜,送之糖餳,分給小兒。開筵簇坐,謂之『過小年'。自是簫鼓爆竹連宵,直至除夕,謂之『鬧年'。」十堰民歌《情歌》中有:「臘月二十三,家家過小年,囑告灶王上青天,保佑郎回還。」實際上,臘月二十三主要是祭灶神,人們把它當小年過。
灶神又叫司命爺。十堰民歌《殺豬宰羊敬上神》中說:「堂屋的家神,廚屋的司命,灶公灶母灶子灶孫,保佑我全家太平。」情歌中也說:「跨到臘月二十三,司命老爺要上天。嘴裡吃著打糖塊,玉帝面前少讒言。」晉代葛洪在武當山修煉時撰寫的《抱朴子·微旨》記:「月晦之夜,灶神也上天。」所以臘月二十三天黑前,大街小巷,村頭村尾,有許多小孩叫賣灶王爺像和灶馬圖,因為這天家家戶戶都把灶前灶後的牆壁清洗干凈,然後換上新灶神像,燒灶馬圖,讓司命爺騎上花馬,吃著灶糖、灶餅上天。新灶神像的兩邊貼對聯,上聯「上天言好事」,下聯「下界保平安」。
吃過晚飯,在灶頭上擺上香爐、蠟燭、黃裱紙及八個灶餅、一盤灶糖等供物,燃香、點燭、燒裱,全家祭拜。有的不燒灶馬,捉一隻綠尾大公雞,把刀、碗放在灶門前地上,殺雞接血。脫雞毛時在雞頭、雞翅、雞尾各留三根較長的,口念「紅公雞,綠尾巴,灶王爺騎上天」。祭完,全家吃灶餅、灶糖。
到上世紀70年代,祭灶神習俗漸漸淡去。如今,山區還有老年人祭灶神、熬灶糖。
打灶糖
打灶糖是在臘月二十二,以糧熬糖,分三種:一是糯米,二是紅薯,三是苞谷。江南高山不出糯米、紅薯,便用苞谷熬糖。糖熬制後,冷卻變硬,吃時拿錘棒敲一塊下來,故名「打糖」。在打糖里加上芝麻、花生等,炒好,放到模子里定型、切塊,就是灶糖。也有加苞谷花、熟黃豆的。祭灶神用打糖,有「粘嘴」之意,讓灶神上天後說好話。
灶餅則是用糯米麵包糖餡,做成大銅錢般的餅,成半月或滿月形狀。
趕嫁娶
臘月二十四後,司命爺上天了,人間便無神管,全是「黃道吉日」,娶媳婦、嫁姑娘自然就不用再看日子,民俗叫「趕亂婚」。於是從小年以後直到臘月二十九,不論城裡鄉村,也不論江南江北,娶媳婦、嫁姑娘的趕堆。大街小巷,十里八村,四處都可聽到鑼鼓、喇叭、鞭炮響。新娘子的花轎常有對面相遇的,兩新娘子便從轎中遞出交換禮物,叫「交喜禮」,表示互相賀喜。這幾天小孩子特別忙,四處跑著看娶媳婦、撿鞭炮、搶喜糖、摸紅雞蛋。前些年開始興轎車娶親,坐花轎的風俗逐漸消失。近些年,年輕人對古俗感到新鮮,又坐起花轎來,後面跟著一串小轎車,古俗倒成了新風。
撣揚塵
十堰俗語雲:「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有除陳布新,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的意思。這天,人們上午撣塵,中午或晚上過小年,圖個干凈衛生。
臘月二十四大清早,全家人早早起床,一齊動手,把傢具搬到院子里或稻場上。挪不動的大器物,就用布或紙遮蓋住。扯下窗簾,摘下鏡框……男勞力換套舊衣服、戴上草帽,在長竹竿頂端捆上刷子或雞毛撣子,先樓上,後樓下;先內室、小屋,後廳堂、大間,依次撣掉房頂、樓頂、牆面的浮塵及蜘蛛網,然後又把角角落落、邊邊沿沿清掃干凈。房屋清掃利落了,就洗傢具,擦乾、晾乾,再復原。
這時當母親、姐姐的可忙活了。除塵後全家人洗澡,換干凈衣服,女主人及長女便搶陽光洗床上用品和衣服。等到臘月三十夜,趁守歲當口,把全家人的新衣分別放在各自床頭。自家人的床鋪料理好了,還得支一張床,鋪上干凈鋪蓋,准備過年時客人睡。
打豆腐
十堰盛產黃豆,過年幾乎家家都要打豆腐,時間選在臘月二十五前後。打豆腐時間太早了,豆腐會發酸;太晚了,又忙不過來。所以十堰民歌《小郎上四川》唱道:「臘月二十五,家家打豆腐。想起我郎在外頭,一天一場哭。」為什麼哭?一是望郎歸,二是一個人打豆腐實在忙不過來。
「豆腐出百菜」,可做豆油皮、豆腐塊、凍豆腐、熏豆乾、千張皮、油炸豆腐菜、懶豆腐等。房縣特色菜酥炸卷兒近幾年風行十堰,過年家家必備。這酥炸卷兒的外包皮就是豆油皮,內卷肉餡兒,然後過油炸。豆腐開鍋後,去沫,表面冷卻結成一層膜,用竹竿揭起,就是豆油皮,操作過程叫「揭豆油」。豆油皮含高蛋白,薄而亮,耐破損 。揭豆油皮很賺錢,但要有一定的揭、晾、收技術。豆腐打好後,一部分用水漂或上凍,一部分做油炸等花樣菜。十堰俗語:「團年離不開豆腐菜」,就是這個道理。
打豆腐是個忙活。先用水泡黃豆,泡透了上磨推。手推小磨一人推,邊推邊向磨眼喂水和黃豆,太累人。拐子磨得一人推,一人喂黃豆,單人幹不了。磨完豆漿還得用「豆腐盪子」濾漿除渣。所謂「豆腐盪子」,是在一個懸吊著的木製十字架四角系一塊濾布,然後把磨好的豆漿倒進濾布里,濾出的豆汁流進「豆腐盪子」下面的大鍋里。鍋下的灶里填上大柴塊,燒起大火,到豆漿翻滾時停火,去沫,晾幾張豆油皮,後將豆漿起鍋轉到大木桶里。再把事先准備好的石膏汁倒入豆漿中,這叫「點豆腐」。點豆腐有講究,石膏汁少了豆腐太嫩,量少;多了、粗了,豆腐太老,不好吃。待豆漿變成豆花時,倒入木箱中,蓋上與木箱合槽的厚木板,用大石頭壓上,擠掉水分,這叫「壓豆腐」。豆乾、千張皮也是這樣製做出來的。
打豆腐程序多、辛苦,一個人打豆腐就更難了。男人外出,年末未歸,家中的單身婦女怎麼打豆腐?民歌中盼夫歸來的女人「一天一場哭」,就好理解了。
有些講究的人家,打過年吃的豆腐,要漿濾二道,不起豆油皮。這樣打出來的豆腐白里見青,無「蜂窩」,入口細嫩。
鬧 年
鬧年,就是每年除夕前祭祖,表示與祖先一同過年。《清·房縣志》卷十一《風俗》記:「二十六日後,具酒脯薦祖,團欒合食,謂之『鬧年'。」「脯」,肉乾,類果脯。「薦」,草墊子。「欒」,大樹。這是說,農歷臘月二十六後,家家戶戶都要帶上酒菜到祖墳祭祖。祭祖時,在墳前大樹下選塊地方,鋪上草席,擺上酒菜、果品、供饃,上墳人代表全家給祖宗拜年、敬酒,以示陰陽團聚,懷念之情。
蒸饗饃
十堰人一般在臘月二十六左右蒸饃饃。民歌雲:「二十六日家家忙,面盆端到火爐旁。剁油渣,拌面糖,劈柴架籠蒸供饗。」蒸饗饃選在臘月二十六,一是接近過年,饃饃能放到年後。二是越近年邊人越忙,忙起來顧不上吃飯,有幾籠饃饃,餓了可以墊墊底。過年的饃饃一般用煉豬油後的油渣子,加上豆腐、蘿卜、粉條、豆乾等作餡,既有油又有肉香味兒。做糖饃饃不能用純糖,要把麵粉炒熟了拌在糖里,以防饃饃咬開時糖汁流出。
過年蒸饃不叫蒸饃饃,而叫「蒸供饗」,這是為圖個吉利。因為「蒸」與「真」諧音,「饃」與「磨」諧音,過年說「蒸饃」,容易聽成「真磨」,不吉利。
供饗饃分大、中、小三等,每種10個。大的敬家神,從除夕團年直供到正月十七吃早飯。供饗饃蒸裂了叫「笑」,意味這一年將有好事。中等的饗饃祭祖墳,可隨祭隨吃,意在請祖宗保佑免災。小的饗饃敬土地爺,敬後收回。所有的供饗饃頂部都要點上五點梅花紅,或在饃里包上大紅棗。
雖說是「蒸供饗」,實際上蒸的饃饃花樣眾多。除了肉包子、糖包子,還有別的花樣,如魚形饃、蛇形饃、雞形饃。還有做成家中小孩屬相的,贈送給孩子,圖個歡喜。
寫對子
十堰人過年,普遍貼春聯、門畫。春聯又叫「對子」,起源於桃符。「桃符」是周代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後漢書·禮儀志》記:「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之。」《宋史·蜀世家》記:「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板,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傳說中的門神,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曰:上古時,有神荼、郁壘兩兄弟,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危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的像,掛在門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到了唐代,門神的畫像變成秦叔寶、尉遲敬德,後來又變成文財神趙公民,武財神關羽,再後來又添了道教的雷神等。
對子和門神是「兄弟」,十堰城鄉、官民均有貼對子和門神的習俗。鄉下人比城裡人更重視,哪怕是窮人家,過年時也要千方百計地貼上對子和門神。臘月里,為防大雪封山,山民們提早背一背簍苞谷,翻山越嶺進城賣糧。低山的則挑一擔板子柴或木炭趕集。賣錢後,首先是買香、蠟、紙裱和對子、門神。紅紅的對子和門神卷著插在背簍里、掛在扁擔頭,心滿意足地走在街上,構成一幅幅辦年貨、買對子的民俗畫卷。
這時候,縣城的大街小巷、鄉村集鎮,都有很多寫對子、畫門神的攤兒。紅的紙、黑的墨,在攤兒前後晾曬一地。目不識丁的人們圍過來,請賣者一副副地念,覺得對胃口,就挑出來買下。
講排場、不通文墨的富戶往往不惜錢財裝門面,老早就請了文人(多為教書先生)、畫師到家中聚會。畫師低頭作畫,少言寡語;作對文、寫對子的人搖頭晃腦,苦思冥想,力創新意。半天下來,對聯、門畫攤了一屋子。主人家高興,學著文人樣子叫喊:「請坐,諸位賓朋高手,為吾作對子、畫門神,勞苦功高。余備薄酒,請諸位喝飽。」眾人一齊響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來個酒醉飯飽。飯後,文人們選好留給主人家的作品,自己則帶上事先藏在一邊的對子和門神,在道謝聲中離去。餘下的對聯、門神,就成了主人送親朋的禮品。
春聯、門神是「栽」在各家門上的兩對「迎春樹」,上面落著吉祥和喜慶,烘托出一派春色和年景。今天,許多人家過年也貼對聯和門畫,但都是大同小異的印刷品,風格單調,沒有了古時買賣的風情、請人撰寫的熱鬧。
挖年藕
十堰民諺雲:「臘月二十七,挖藕不洗泥。」藕農為啥趕在天寒地凍的臘月二十七挖藕?這里有個說法。
十堰人過年,家家都燉藕。藕在年宴上可以涼拌、爆炒。酒喝半酣時,上一盤嫩白清脆的酸辣藕片兒,或是辣椒爆藕丁,那是上好的菜。過年前後半個月,藕放長了會干、會爛,到了臘月二十七八才買,帶泥保潮、保鮮、能放。特別是小田藕,好煮,好吃,受人喜愛。像房縣蓮花池、丹江口六里坪、竹溪水坪的藕,舊時都是俏貨,都要留到臘月底才挖了賣,一斤賣三斤價,還帶著泥巴。因此藕農們都「留藕在田,等著過年」。
臘月底挖藕是件辛苦事。晴天還好,趕上霜凍、結冰或下雪,就更苦了。「天下雪,藕遭劫,下田挖藕不怕邪(雪)」。年前那幾天,藕田邊煙霧繚繞,一群群的人站在田埂上,挖藕、守藕、買藕、販藕的你來我往。舊時沒有防水靴,挖藕的人赤腳踏進冰渣子響的泥水中,揮臂鏟泥,雙手摸著藕枝,順著長向,小心地往上提。一枝完好無損的藕出泥,挖藕人雖然手腳都麻木了,卻還提著藕向人炫耀。喜得買藕人又心痛又贊許,高喊「快上來烤烤火」。田埂上的火是女人、孩子和藕販子們撿來殘荷葉、樹枝乾草燒起來的。濃煙滾滾罩荷田,藕香煙熏抗大寒。誰說藕農心不苦,只為多掙幾個錢。從天亮下田,到天黑收工,一人能挖一擔藕,許多辛苦都得到了回報。中午,主婦炒一葷一素兩個菜,拎一壺熱黃酒,放在地頭上給他們吃。那些想買藕的客人,把整包的香煙塞給挖藕人,有時還帶點糖果給孩子,和挖藕人的女人說笑話拉關系,也就是想買到修整干凈、不斷不爛的好藕。這時挖藕人很俏,對來搶購的二道販子們不屑一顧。二道販子奔了張田奔李田,最後買的都是又瘦又爛的殘藕,但仍能賺錢,因為此時殘藕也俏。
酥炸菜
鄖陽酥炸習俗,江南江北不同。江南與四川、襄陽接壤,江北與陝西、豫南交界,酥炸菜吸收四周特點,加上武當道教、流放文化的影響,花樣百出。
酥炸菜,就是把食物放進煮沸的油鍋里炸好存放起來。十堰年俗中的「春酒宴」很講究,除了菜多、花樣多,還要簡便省時。酥炸菜能變花樣,可以臨時拼湊,缺少不得。酥炸菜可拼涼盤,丟湯鍋,因此十堰諺雲:「臘月二十八,家家動酥炸」,實際是提前做年菜。
十堰酥炸菜從內容上分有葷、素兩大類,從品位上分有鄉土、城市、高山、道教及宮廷的不同,從味道上分有咸、甜、麻辣、酸辣的差別,從口感上分有酥脆型、酥軟型。酥脆型鬆脆易碎,酥軟型耐嚼味長。
葷炸菜,是將動物肉與其它食物混和入炸;素炸菜,即紅薯、麥面、雜糧、洋芋、青菜、野菜等混和入炸。武當山道觀以「武當八珍(豆腐、麵筋、木耳、磨菇、山葯、黃精)」為主料,酥炸出多種葷型素菜,如「炸豬排」、「炸鱔魚」、「山葯黃精肉」等,都是讓香客們口饞的齋中「葷」品。
這里舉兩種做法:油炸「豬排」,用冬竹筍切節為「骨」,外纏豆油筋,做成豬排狀,調雞蛋汁,下油鍋炸後,金亮噴香,酥脆可口,造型足以亂真;酥炸「鱔魚」,將大朵香蕈切成一指寬的條,微炸後再改塊,背黑肉黃,頗似鱔魚片,再加青椒、胡蘿卜、黑木耳等爆炒,青、紅、黃、黑分明,色香味俱佳。
十堰各地較普遍的酥炸菜有酥肥肉、酥排骨、酥全魚、酥雞丸、酥鴨翅、酥春卷、酥麻葉、酥豆腐丸、藕夾等。江北特色的有紅薯丸、油饃筋、全鵪鶉、羊肉丸子等。江南特色的有酥卷兒、綠豆丸、洋芋丸、牛肉丸、蘿卜丸等。現代引進的外來酥炸菜有獅子頭、酥狗肉、酥驢肉等。
蒸年菜
十堰民諺雲:「臘月二十九,蒸肉熬骨頭。」舊時沒超市,市場上無成品蒸菜,於是家家戶戶備蒸籠。大戶備大蒸籠,小戶用小蒸籠。平時蒸饃饃、蒸飯、蒸米酒,到了過年便蒸菜,叫做「籠沾葷」。
蒸菜分葷、素兩種。葷蒸菜有條子扣肉、粉蒸肉、蒸排骨等,雞、鴨、牛、羊、魚都可做蒸菜。蒸菜用中型土陶碗,因土陶碗出味。碗底先裝墊底菜,如扣肉墊霉乾菜,加主料醬豆;雞塊墊板栗;羊肉、牛肉墊蘿卜或胡蘿卜;老鴨墊老藕等。
扣肉不在吃肉。霉乾菜經蒸後油浸,加上醬豆的特殊臭味,是酒後拌飯吃的上好菜。為這一碗墊底菜,十堰家家屋檐下掛乾菜。粉蒸肉也是大眾喜愛的蒸菜,江北用大米摻苞谷粉,或糯米摻大米,加五香粉,拌肉塊上籠,肉香口味綿長。江南用高山「冷水紅」大米粉,加五香粉拌肉塊,蒸出來的肉砣子微紅,香氣撲鼻。可惜「冷水紅」產量低,現在基本絕種。
竹溪蒸盆是江南的特色蒸菜,主料是臘味(臘豬蹄、臘鴨、臘雞、臘豬排、臘豬肚等)。這些臘味加上配料混放在大土陶盆中,再加香菜、木耳、豆腐及泡椒老酸菜,用大火蒸四小時左右出籠。「蒸盆出籠,熱氣四走,主人發話,在席三杯酒。」
忙年不累人,忙得也高興。年貨辦進門,家家喜盈盈。豬殺了,菜齊了,只等年三十,掛紅燈,貼對聯,點上大掛鞭,圍吃團年飯,合家歡樂。
過年,是一個萬家團圓喜氣洋洋的日子,在外的人想回家與家人團聚,家裡人也盼著在外的人歸來。無論兜里有錢無錢,過年團聚是所有人的願望。臘月三十吃團年飯,是民俗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動。
團 年
貼對聯。古代貼對子,面對大門,右邊為大,左邊為小。上聯貼右邊,下聯貼左邊,門楣貼橫批,門楣卯榫貼「春」或「福」字,然後貼門神。豬牛羊雞圈貼「六畜興旺」,糧倉貼「豐」,織布機、紡紗車貼「轉線」(賺錢之意)。
貼福字。十堰大多數人家過年都要在門上、牆上、門楣卯榫處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把「福」字美化成圖畫,有的則在壽星、壽桃、五穀豐登中嵌一個「福」字,以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福」字倒貼,表示「福運到」。傳說清代靖王府過年,家丁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靖王要殺這個家丁,這時來了個秀才,上門便磕頭。家丁忙問何事,他說靖王爺福到了。家丁趕緊報告,王爺出來一問,那秀才說:「我看王爺門上的『福』字貼倒了,是大喜,故而磕頭。」王爺一聽樂極了,便把秀才留在府上,還賞了倒貼「福」字的家丁三塊大洋。還有個故事說,明太祖朱元璋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腸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家家都貼「福」字。其中一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朱元璋下旨要把那家人滿門抄斬。馬皇後忙說:「這是福到的意思。」於是這家人免了災。以後,人們便以此來紀念馬皇後。
團年飯。古時團年飯很講究,比喜宴還豐盛,有涼拌菜、炒熟菜、蒸扣菜、燉湯菜,還有的上花生、瓜子等。冷盤有黃豆芽、豬肝、牛肉、香腸、臘魚、雞爪子(又名 「抓錢手」)、腌雞鴨蛋及小青菜等。冷盤的第一盤是黃豆芽,擺的形狀像一隻金黃色的如意,故名 「如意菜」,取 「年年如意」之意。炒熟菜有雞鴨肉塊、豬肉塊、豬腰花、糖醋溜魚等,葷素搭配。蒸菜即各種蒸肉、八寶飯、紅薯丸子、蒸酥卷等。湯菜以蓮藕熬豬蹄、牛羊肉蘿卜湯為主,漢江河邊還有蒸盆魚、翹嘴鮊魚湯、黃桑魚湯。竹溪縣有臘、鮮混合的 「竹溪蒸盆」等。
菜上齊了,點燃一大掛鞭炮,炸得門前火花亂飛。全家拜神畢,在祝福聲和歡笑聲中,饞了一年的團年飯才開吃。團年酒鄖縣有老黃酒,房縣有乳白黃酒,其它地方多用苞谷酒。在家長的帶動下,全家人依次舉杯向長輩敬酒,祝長輩幸福長壽。然後觥籌交錯,喜氣溢滿廳堂。
江南收席時端上一大碗香蕈湯,這是用肥母雞清燉的,放入香蕈條,加幾棵菠菜,叫「紅嘴鸚鵡香蕈湯」。湯色青、白、紅、橙,特具山珍香味。江北團年宴上少不了一盤整魚。小孩伸筷子去戳,長輩往往勸阻:先吃大碗菜。最後那一大盤整魚便留了下來,代表「年年有餘(魚)」。
若哪家當年有人去世,團年時便按輩份在桌上放一套碗筷,以示死者回家團年。因門神是攔鬼的,這家便不貼門神,不貼紅對聯,而貼黃紙寫的對子。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在飯店訂團年飯的不少。這樣省了主婦的辛勞,但也少了點家庭團年的溫馨和樂趣。城裡人覺得年味不足,便去鄉下過年,以尋找失去的民俗。
舊時,出了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團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後,娘家婆家都是直系親屬,加上是獨生子女,兩家在一起吃團年飯的新風便出現了。還有姑娘女婿趕到兩家團兩個年的。
包餃子。十堰人大年初一吃餃子,也叫「吃元寶」。因餃子白白胖胖的,就像銀元寶。吃元寶,意味著「添財進寶」。這與十堰的流放文化有關。流放到十堰的王公貴族都受過驚嚇,總提心吊膽地怕被殺。餃子與「絞死」諧音,為避諱,便叫「元寶」。
大年初一吃的餃子,都是頭天晚上包好的。家庭主婦在年三十的下午,偷空舀幾瓢上好的白面,和好放在灶頭。然後擇蔥、切姜、洗白菜,接著廚房傳出「嘭嘭」的剁肉餡聲。直到團年時,一家人坐齊了,主婦才擦擦手,上桌吃團年飯。不等散席,也不等洗碗,便又忙著擦洗裝餃子的篩子、簸箕。吃完團年飯,全家總動員,一齊包餃子。
有個神話說,明代修玄岳門時,張三豐在工地做飯,一人做管百人吃。一天,他說包餃子吃,大家不信,他拍胸擔保。有個小工好奇,趴在廚房門縫偷看,見張爺只包一碗餃子,煮熟後自己吃了。然後蹲在灶上屙餃子,一會兒便屙了一大鍋。收工後,人們邊吃餃子邊贊張爺有本事,就那個小工沒吃。後來九十九人成了神仙,只有那小工還在凡間干苦力。
洗磕膝蓋。老人們講,除夕團年後,要洗磕膝蓋兒,洗了就會有錢收。這應該是兒戲之言。臘月天冷,小孩不願冼澡。大人又忙,不便強逼,只好用哄的辦法,編出這樣的話來。小孩信以為真,忍著冷去洗澡,用力搓磕膝蓋兒。大年初一給長輩拜年,果然得了錢。至今,有人沒掙到錢還說「過年沒洗磕膝蓋兒」。
守歲。《荊楚歲時記》載:「歲暮家傢具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意思是說,這一夜,家家備酒菜,全家人守歲、飲酒迎新年。守歲前,在祖宗牌位前供一碗守歲飯,到正月十二倒在街上或路上,以「去故納新」。晉代周處《風土記》:「除夕,大旦不眠,謂之守歲」。
守歲也叫「熬年」。相傳古代有種叫「年」的怪獸,每到年三十晚就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人們為躲避「年」,當晚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竄進一個村子,把一村人幾乎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服的新婚夫婦平安無事,幾個玩鞭炮的孩子也倖免於難。從此人們知道「年」怕紅、怕光、怕鞭炮聲,過年那天便家家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年」就不敢再來了。
再不選我就太不夠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