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談如何控制動物性食品的污染
如何控制動物性食品污染?對人類社會來說顯得極為重要。為了有效防止動物性食品污染,減少動物性食品污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維護動物性食品安全,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規,建立健全動物源性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控制體系,抓源頭,重點做好動物疫病的防控,規范使用獸葯,實施畜禽標示和可追溯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患於未然。
一、生物性污染控制
1.防止內源性污染。主要作法是:1)科學管理,提高動物抗病能力;2)保護環境,建立無病害畜禽群體;3)積極開展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動物及動物產品檢驗檢疫工作;4)對動物及動物產品實施可追溯管理;5)做好動物疫病特別是人畜共患病的診治工作;6)對動物屍體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2.防止外源性污染。主要是:1)加強對動物性食品加工、包裝、貯藏、流通等環節的監管力度,防止二次污染;2)在動物屠宰、奶製品加工實行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監控;3)生產用水要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規定;4)加工場地、設備、運輸器材、包裝材料要嚴格按國家衛生標准要求;5)從業人員定期體檢,對患傳染病的人員堅決清除;6)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加強對動物產品的檢驗和加工過程的監督。
二、化學性污染控制
1.農殘控制。主要是:1)合理使用農葯;2)使用國家規定標準的動物體表殺蟲劑;3)動物飼料農殘要符合衛生標準的規定;4)加強農葯監督管理;5)建立健全農葯殘留限量標准;6)動物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對農葯殘留的檢測。
2.獸葯殘留的控制。1)加強獸葯監督管理;2)規范使用獸葯;3)合理使用飼料葯用添加劑;4)嚴格遵守休葯期;5)禁止使用違禁葯物;6)開展獸葯殘留監控。
三、畜禽標識和可追溯體系建設
動物標識及可追溯體系是以新型的動物標識為載體,以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通過標識編碼、標識佩戴、身份識別、信息錄入與傳輸、數據分析和查詢,實現動物及其產品從田園到餐桌的安全監管(既HACCP控制系統),為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性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一)動物標識申購與發放管理系統的建立。該系統關系著(HACCP)控制系統的成敗,應由國家動物疫病控制中心根據省級機構上包的信息統一進行編碼、並制定生產廠家下達生產命令進行生產,同時全程監控具體情況,各級各有關單位應按發放、接收和回收程序進行痕跡管理。
(二)動物生命周期全程監控系統該系統是(HACCP)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動物的飼養信息、防疫檔案、檢疫證明和監督數據傳輸到中央資料庫,運用這一信息和動物的唯一編碼,可實現快速、准確地追溯到原產地及同群畜,從而達到控制動物性食品污染的目的。(本文來自:昆明市動物衛生監督所辦公室)
❷ 在肉牛養殖中如何控制獸葯殘留
(1)樹立正確的獸葯使用理念,增加控制獸葯殘留的自覺性
從葯理上來說,任何獸葯都具有毒副作用,如果長期無節制使用,都會殘留於動物的組織器官及其產品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在人類崇尚「綠色」,對肉、蛋、奶的安全衛生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養殖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一定要在飼養時重視獸葯殘留問題,盡量避免使用獸葯。首先,樹立正確的獸葯使用理念,克服獸葯在畜牧生產上的使用誤區,絕不能以損害人民生命健康為代價來換取企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應把獸葯視為一種治療、預防疾病的生理調節物質,而不應把它當作是一種促進動物生長、提高經濟效益的「靈丹妙葯」,即牛沒病時不要亂用葯。其次,預防牛病要在選育良種和加強飼養管理上做文章,嚴格執行消毒和獸醫防疫制度,逐漸增強牛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護動物健康,又生產出可滿足市場需求的動物性產品。
(2)治病時要避免違章用葯
在動物遭受疾病、疫病威脅必須使用獸葯時,也要正確使用葯物,不要有病亂用葯,更不得違章用葯。首先,要禁止使用違禁葯物、未批準的葯物和可能具有「三致」作用的葯物,因為這些葯物往往對人體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或致畸、致突變和致癌作用。其次,要遵循獸葯處方制度,動物有病時應在獸醫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葯物。因為任何疾病診斷錯誤、用葯動物種類不符、用葯途徑改變、用葯劑量不當,都有可能延長葯物在動物體內的殘留時間或增加殘留量。第三,應做好用葯記錄,記載動物疾病和葯物使用詳情,這樣對動物性食品的獸葯殘留監控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患病動物最好隔離治療,以避免動物接觸含葯的飼料、污水、糞便、墊草等,造成交叉污染或無意殘留。
(3)動物屠宰或產品上市前要嚴格遵守休葯期規定
休葯期指動物用葯後到屠宰或其產品(蛋、乳等)上市之前要有一定的間隔時間,凡用過獸葯、飼料添加劑和其他化學物質的食品動物,均需執行休葯期,因為存在於動物組織器官內的獸葯殘留會在休葯期內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或降解。休葯期由權威部門根據葯物代謝研究、動物組織器官殘留試驗,並結合不同的動物種類、葯物種類、用葯劑量及給葯途徑而制定,一般為幾小時、幾天到幾周,如牛使用正常劑量的氨苄青黴素注射劑後,應在6天內禁止屠宰、2天內禁止乳上市。規定休葯期的目的,不是為了保護動物,而是為了減少或消除動物性食品中的獸葯殘留,維護人體健康。因此,養殖企業一定要高度重視和認真遵守休葯期,在休葯期結束前禁止出售、屠宰動物或將其產品上市,更不得在屠宰前用葯物掩飾動物的臨床症狀,以逃避宰前檢查。
❸ 什麼是「葯物殘留」產生的原因和應對措施有哪些
葯物殘留是指給動物使用葯物後,蓄積或貯存在動物細胞、組織和器官內以及可食性產品中的葯物或化學物的原形、代謝產物和雜質。廣義上的葯物殘留,除了由於防治疾病用葯引起外,也可由於使用飼料添加劑、動物接觸或吃食環境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屬、黴菌毒素、農葯等引起。葯物殘留超標,不僅可以直接對人體產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細菌耐葯性增強,還可以通過環境和食物鏈的作用,間接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並影響我國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和走向國際市場。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減少葯物的殘留。
(1)葯物殘留的原因
①不按規定正確使用葯物:一方面是許多養殖戶對用葯常識不熟,控制葯殘認識不足,且養殖過程不規范、不科學,以致動物健康受損,抗病力下降,各種疾病均可感染,最終依靠葯物,形成無葯不能飼養、濫用葯物的局面;另一方面是超量用葯,由於日常用葯的耐葯性日趨嚴重,導致使用量越來越高,甚至比規定高2~3倍。另外,部分養殖戶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不遵守休葯期的規定,更是導致了葯物殘留的存在。
②飼料和漁葯產銷體系不規范:由於市場管理體系不規范,有的飼料和漁葯生產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人為向飼料和漁葯中添加違禁葯物和添加劑等,導致違禁葯物流入市場,這些都是導致葯殘的重要原因。
③環境污染導致葯物殘留:主要指工業「三廢」、農葯和有害的城市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質進入農田以及江河湖海,直接破壞、污染了魚類賴以生存的水生態環境,使得水產品的葯殘程度日趨嚴重。
④監督管理體制和檢測標准不健全:現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特別是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標准體系、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質量安全認證體系、管理體制不健全,監督管理比較混亂,沒有真正起到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作用。此外,基礎設施與法規體系建設不配套,設備落後,科研力量不足,發布的葯物殘留檢測標准比較少,也是導致葯物殘留超標的重要原因。(2)葯物殘留的應對措施
①從生產環節控制葯物殘留:合理規劃養殖場,確保環境無污染。對魚苗的繁育、成魚的養殖方法進行規范化、標准化,提高養殖者的技術水平。科學合理使用葯物,只有發展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無公害、無殘留、無污染的特色產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葯物的殘留及對人體的危害。加強對飼料生產的監管,建立和完善飼料的監測和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質量檢測部門應定期對用戶公布飼料檢測的結果,為養殖戶提供信息。
②加快葯物殘留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主要是加快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的建設,加強對水產葯物和飼料添加劑安全生產和使用的監督,同時要加強葯殘分析方法的研究,建立有效的葯物殘留分析方法,是控制葯物殘留的關鍵措施。
❹ 動物性食品中獸葯殘留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1.非法添加:是指為追逐利益,快速達到成效,飼料使用的獸葯(制劑、注射液等)不按國家標准生產,違規添加抗菌葯、禁用獸葯、人用葯品以及農業部門未批准使用的其他化合物。
2.人葯獸用:獸葯殘留是「獸葯在動物源性食品中的殘留」的簡稱,它是指動物在使用葯物治療後,葯物的原形或其代謝產物蓄積、儲存在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中。長期食用含有獸葯殘留的動物源性食品會危害人體健康。而人葯獸用會導致動物產生抗葯性的機會增加,使得動物疫情的控制難度加大。如果人感染上了動物源性疾病,該病原微生物很快就會對治療該病的葯物產生抗葯性。因此《獸葯管理條例》明令禁止人葯獸用。
3.超范圍使用:銷售、使用者等對獸葯使用規定不了解,或獸葯使用宣傳不夠,都可能造成超范圍使用,如只允許使用在畜類的葯物使用到了禽類上。超范圍使用可能發生在農村等散小養殖場所,是農業部門嚴厲打擊的問題。
獸葯殘留可在動物和人體的特定靶器官蓄積,對人體造成危害。一些抗菌葯物如喹諾酮類、磺胺類葯物、四環素及某些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會使部分人群產生過敏反應或導致細菌耐葯性增加。
❺ 如何控制動物性食品的污染
一、生物性污染控制
1.防止內源性污染。主要作法是:1)科學管理,提高動物抗病能力;2)保護環境,建立無病害畜禽群體;3)積極開展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動物及動物產品檢驗檢疫工作;4)對動物及動物產品實施可追溯管理;5)做好動物疫病特別是人畜共患病的診治工作;6)對動物屍體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2.防止外源性污染。主要是:1)加強對動物性食品加工、包裝、貯藏、流通等環節的監管力度,防止二次污染;2)在動物屠宰、奶製品加工實行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監控;3)生產用水要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規定;4)加工場地、設備、運輸器材、包裝材料要嚴格按國家衛生標准要求;5)從業人員定期體檢,對患傳染病的人員堅決清除;6)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加強對動物產品的檢驗和加工過程的監督。
二、化學性污染控制
1.農殘控制。主要是:1)合理使用農葯;2)使用國家規定標準的動物體表殺蟲劑;3)動物飼料農殘要符合衛生標準的規定;4)加強農葯監督管理;5)建立健全農葯殘留限量標准;6)動物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對農葯殘留的檢測。
2.獸葯殘留的控制。1)加強獸葯監督管理;2)規范使用獸葯;3)合理使用飼料葯用添加劑;4)嚴格遵守休葯期;5)禁止使用違禁葯物;6)開展獸葯殘留監控。
三、畜禽標識和可追溯體系建設
動物標識及可追溯體系是以新型的動物標識為載體,以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通過標識編碼、標識佩戴、身份識別、信息錄入與傳輸、數據分析和查詢,實現動物及其產品從田園到餐桌的安全監管(既HACCP控制系統),為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性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一)動物標識申購與發放管理系統的建立。該系統關系著(HACCP)控制系統的成敗,應由國家動物疫病控制中心根據省級機構上包的信息統一進行編碼、並制定生產廠家下達生產命令進行生產,同時全程監控具體情況,各級各有關單位應按發放、接收和回收程序進行痕跡管理。
(二)動物生命周期全程監控系統該系統是(HACCP)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動物的飼養信息、防疫檔案、檢疫證明和監督數據傳輸到中央資料庫,運用這一信息和動物的唯一編碼,可實現快速、准確地追溯到原產地及同群畜,從而達到控制動物性食品污染的目的。(本文來自:昆明市動物衛生監督所辦公室)
❻ 控制食品中獸葯殘留的措施有哪些
畜肉及肉製品檢測——抗生素類(氯黴素、呋喃四項、磺胺類、喹諾酮類)、違禁添加(瘦肉精)、亞硝酸鹽等;禽肉類檢測——抗生素類(氯黴素、呋喃四項、磺胺類、喹諾酮類)、違禁添加(地塞米松);水產品檢測——抗生素類(氯黴素、呋喃四項)、違禁添加(孔雀石綠);禽蛋類檢測——抗生素類(氟苯尼考、氯黴素、呋喃四項、磺胺類、喹諾酮類)、違禁添加(喹乙醇代謝物);牛奶類檢測——真菌毒素類(黃麴黴毒素M1)等。
農業部235公告將動物性食品中獸葯最高殘留限量標准分為4類:不需要制定限量的獸葯88種,制定限量的獸葯94種,可用於動物性食品但不得檢出的9種,禁止在動物性食品中使用的葯物31種。其中,中國自行制定的獸葯殘留限量標准有18種。
河南冠宇儀器有限公司專業生產獸葯殘留檢測儀GY-196可定量快速檢測動物疫病、葯物殘留、抗生素殘留、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質或非法添加物質殘留含量。適用於畜牧監測中心、糧油飼料生產加工、食品加工貿易、畜禽養殖戶自查、工商質監部門用於市場快速篩查等。
❼ 養殖場獸葯殘留超標如何處理
隨著集約化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獸葯的應用品種和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獸葯殘留作為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性影響的重要因素,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獸葯殘留不僅直接對人體產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細菌耐葯性的增加,還通過環境和食物鏈的作用間接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直接影響著我國養殖業的發展和國際化進程,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和控制獸葯殘留的發生。
(1)搞好獸醫衛生管理
搞好圈舍衛生,改善畜禽的生存環境。要及時清除和處理糞便,更換墊草,清潔圈舍,定期消毒,保持畜體衛生。
①嚴格消毒
為了預防疫病,消毒是禽場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要有適宜的消毒設施,消毒劑的選擇應根據消毒目的而定,通常應選高效、低廉、使用方便,對人和家禽安全、無殘留毒性,並且在禽體內不產生有害物質的消毒劑。在反復消毒時最好選用兩種以上化學性質不同的消毒劑,同時也必須遵守消毒劑配合使用的原則及配伍禁忌的原則。蛋雞場不能使用酚類消毒劑,產蛋期禁用酚類、醛類消毒劑。
②及時淘汰患病畜禽
一旦畜禽發病,要及早淘汰病畜禽。必要時可添加作用強、代謝快、毒副作用小、殘留最低的非人用葯品和添加劑,或以生物學制劑作為治病的葯品,控制畜禽疾病的發生發展。發生傳染病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隔離、撲殺等措施,以防疫情擴散。
③疾病防治
對畜禽疫病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使用科學的免疫程序、用葯程序、消毒程序、病畜禽處理程序,搞好消毒、驅蟲等工作。有的畜禽傳染病只能早期預防,不能治療,要做到有計劃、有目的適時使用疫(菌)苗進行預防,及時搞好疫(菌)苗的免疫注射,搞好疫情監測。防止畜禽發生疫病,避免動物發病用葯,確保畜禽及產品健康安全、無殘留。
(2)控制飼料使用
飼料是畜禽生長的物質基礎,飼料的衛生質量與畜產品的衛生質量是密切相關的,要提高畜產品的質量必須首先提高飼料的質量。一定要做好原料檢測、脫毒、保鮮等工作,尤其是飼料添加劑、配合飼料應具有一定的新鮮度,應具有該品種應有的色、嗅、味、組織形態特徵,無發霉、變質、結塊、異味、異臭,且不得使用違禁葯物。
要按照不同畜禽、不同的生長階段,正確使用畜禽飼料,要飼喂綠色飼料,保證原料安全,所選作飼料的作物無殘毒。要應用微生態制劑、低聚糖、酶制劑、酸制劑、防腐劑、中草葯等綠色添加劑。不應將含葯的前中期飼料錯用於動物飼養後期,不得將成葯或原葯直接拌料使用。不得在飼料中自行再添加葯物或含葯飼料添加物。
(3)科學合理用葯
①要堅持治療為輔的原則
需要治療時,在治療過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葯,科學用葯,對症下葯,適度用葯,只能使用通過認證的獸葯和飼料廠生產的產品,避免產生葯物殘留和中毒等不良反應。盡量使用高效、低毒、無公害、無殘留的綠色獸葯,要在獸醫指導下規范用葯,不得私自用葯。用葯必須有獸醫的處方,處方上的每種葯必須標明休葯期,飼養過程的用葯必須有詳細的記錄。
②要有用葯情況記錄
要對免疫情況、用葯情況及飼養管理情況進行詳細登記,必須按照獸葯的使用對象、使用期限、使用劑量以及休葯期等規定嚴格使用獸葯。遵守用葯規定,及時停葯。必須填寫用葯登記,其內容至少包括用葯名稱、用葯方式、劑量、停葯日期,並將處方保留5年。
③要遵守葯物的休葯期規定
要按照有關規定要求,根據葯物及其停葯期的不同,在畜禽出欄或屠宰前,或其產品上市前及時停葯,以避免殘留葯物污染畜禽及其產品,進而影響人體健康。④切勿使用禁用葯物
飼養畜禽過程中要嚴格用葯管理,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飼料、獸葯管理的規定,嚴禁在飼養過程中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國際衛生組織禁止使用的所有葯物,如己烯雌酚、鹽酸克倫特羅和氯黴素等,不得將人畜共用的抗菌葯物作飼料添加劑使用,宰前按規定停葯。對允許使用的葯物要按要求使用,並嚴格遵守休葯期的規定。
在實際生產中要做到:畜禽免疫注射死苗7日後無並發症才能屠宰食用,免疫注射活苗21日後無並發症才能屠宰食用;應用抗生素、磺胺葯治療疾病的畜禽,其肉、奶在停葯3日以上才能食用,如喂含砷飼料,其肉奶要停喂5日以上才可食用。
(4)定期進行獸葯殘留監測
在飼養畜禽的整個過程中,要定期對水樣、飼料、畜禽糞便、血樣及有關樣品進行葯物殘留監測,及時掌握用葯情況,以便正確採取措施,控制葯物殘留。
❽ 規模養殖場,如何控制獸葯殘留
為預防傳染病,農場應每天配備足夠的消毒和消毒設施,消毒劑對人、動物和家禽應安全,不在動物體內顯示殘餘毒性,不產生有害物質。當牲畜和家禽生病時,應盡快處理牲畜和禽鳥,以免感染其他健康的動物和家禽。如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及時隔離和死亡。
科學、合理、安全地使用獸葯產品,在本案中使用獸葯產品,合理配製獸葯產品,使用專用獸葯產品。如果你可以使用一種葯物進行治療,不要使用多種葯物。即使你需要使用各種葯物,通常也不超過三種。嚴格執行獸葯產品的撤葯期限,制定食品和動物源性葯品的最大殘留限量。嚴禁使用國家和國際衛生組織禁止使用的所有葯物,如己烯雌酚、鹽酸克倫特羅和氯黴素。
還應謹慎使用抗生素,以避免和減少其使用的隨機性。在幼小動物和家禽的中應考慮使用抗生素,環境惡劣,發病率高。應努力改善食品管理條件和健康狀況,使用安全添加劑。在出售或屠宰動物和家禽之前,或在產品投放市場之前,及時停止用葯,為了避免廢棄葯品污染畜禽及其產品,從而影響人類健康。
做好文字材料生產中葯品添加劑的污染控制工作。顆粒葯物添加劑比粉狀葯物添加劑具有有效成分分布均勻、靜電低、流動性好、顆粒清潔、粉塵少等優點。顆粒葯物的使用可以減少飼料的交叉污染並減少劑量,因此農民應為顆粒葯物選擇盡可能多的添加劑。
❾ 食品中農葯殘留的來源、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一、危害
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劇毒農葯殘留引起的食 物會導致人、 畜急性中毒事故。長期食用農葯殘留超標的農副產品,雖然不會導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動物的慢性中毒,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影響到下一代。
二、來源
施用於作物上的農葯,其中一部分附著於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氣和水等環境中,環境殘存的農葯中的一部分又會被植物吸收。殘留農葯直接通過植物果實或水、大氣到達人、畜體內,或通過環境、食物鏈最終傳遞給人、畜。
三、控制措施
1、生物凈洗液(降解酶)
市場有數種生物凈洗液(降解酶),原理上這些生物凈洗液是從菠蘿、 木瓜、柚子、艾葉、蘋果、檸檬等生物中提取可食 性生物蛋白酶提煉而成, 利用 蛋白酶的活性破壞殘留農葯的結構是農葯因子脫落、降解,凈洗液能夠穿透果蔬表層深入果蔬肉質4mm之內清洗,達到高效、快速、深層解除果蔬中殘留農葯的目的。
2、「農葯降解酶」徹底去除農葯殘留
農葯降解酶 ,通過水解有機磷農葯分子中的磷酯鍵而使其脫毒。農葯降解酶 可以與瓜果蔬菜表面殘留的農葯發生化學反應,破壞其劇毒成分的結構 , 使劇毒的農葯瞬間變為無毒的、可溶於水的小分子,從而達到迅速使瓜果蔬菜脫毒的效果。
(9)如何控制動物食品中的葯物殘留擴展閱讀:
產生原因:
1、方法單一
缺乏正確使用農葯的基本知識絕大多數農戶僅用農葯進行防治,原因很簡單: 殺蟲效果好,見效快。還有部分農戶不講究用葯技術(如白粉病打葉的正面,霜霉病 打葉的背面,不能在晴天正午打葯),一旦認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葯量,結果 使病蟲害產生了抗葯性。
當有了抗葯性的病蟲害又在危害田間的蔬菜時,就施用更大的葯量來防治。如此惡性循環,蔬菜的農葯殘留就會大大增加。更嚴重的是有的農戶還違章在蔬菜上使用禁、限農葯,用葯後,農葯使用的安全間隔期還未到就忙於上市,這樣對人體產生的危害就更大了。
2、結構錯誤
對使用無公害農葯的認識還不夠 影響蔬菜質量的農葯主要為殺蟲劑類農葯, 在此類農葯中又以有機磷類殺蟲劑為主,即三個70%:使用農葯中70%的為殺蟲劑;殺蟲劑中70%的為有機磷類殺蟲劑;有機磷類殺蟲劑中70%的為髙毒、劇毒、高殘留農葯。
部分農戶認為使葯後馬上見效的農葯就是好農葯,而低度的、無公害的生物農葯價格高、效果慢,是浪費了人力和物力,這樣對蔬菜的質量也產生 了一定的影響。
❿ 如何提高我國動物性食品安全
1.明確管理主體
要改變動物性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分割的局面,建立起權、責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二實行從生產到餐桌的全過程安全質量管理;要逐步實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管理」,打破地方分割局面和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影響,減少各部門的重復設置和避免地區之間的矛盾,提高行政效能。同時,引導和監督企業自身質量管理監控機制,提高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人員檢疫檢驗和監督的效率,為建立統一精簡、高效的食品安全體制和運轉機制創造良好條件。
2.加強動物性食品安全立法工作
解決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是加快立法、嚴格執法。要針對當前動物性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少的實際,加快立法步伐,盡快形成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覆蓋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各個領域。當前,應著手制定並頒布動物性食品安全法規,並責成有關部門抓緊運作。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建立並加強食品安全檢測與執法機構、隊伍建設,強化檢測與執法工作,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建立動物性食品安全工作程序。
3.加強動物性食品標准體系建設
動物性食品標准化工作是提高動物性食品質量的重要技術基礎,也是動物產品規模化生產、外貿出口的重要技術保障。隨著我國加入WTO的時間日益臨近,制訂出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動物性食品安全標准已成為國家管理及現實生產中的迫切需要。為進一步加強標准體系的建設,1999年國家財政部和農業部設立了農業標准制訂和修訂專款,計劃在5年時間內制訂和修訂農業標准3000項。此項工作已全面啟動,大大加快了我國農業產品安全標準的制訂和修訂步伐。但由於這方面工作欠帳太多,建議進一步加大力度,盡快扭轉目前動物性食品安全標准短缺落後的局面,使我國動物性食品安全管理不僅有法可依,同時有標准可循,切實步入科學先進的行列。
4.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特別是飼養者的食品安全意識
飼養者是動物性食品生產的主體,加強飼養者的教育培訓,引導他們生產安全食品,則從源頭上把住了食品安全關。在西方一些國家,飼養者必須參加由國家組織的統一學習,經過一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與相關規程的培訓,方可從事種、養殖業。而我國,對飼養者的培訓基本處於自流狀態。特別是一些農民種兩塊地、養兩圈豬,把安全的食品留給自己,而把撒過肥、噴過量農葯、灌工業污水的食品直接送進市場。一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受經濟利益驅動,也昧著良心推銷形形色色的速生長激素,人為造成大批不安全食品的產生,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
5.建立健全動物性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加強動物性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工作
我國動物性產品質量監督體系主要由動物性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飼草飼料質量監測體系,獸葯疫病監測體系,畜牧獸醫器械質量監測體系組成。這五大體系為動物性食品安全起著決定性的保駕護航作用,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畜牧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適時把握入世機會,迎接挑戰,建立一套功能齊全、保障有力的動物性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對動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危險性實行有效的監督檢測和管理,及時發現和處理各種動物性食品安全問題,保護消費者利益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我國動物性食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並有效維護自身權益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在機構設置、儀器裝備、人才引進及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並切實發揮其作用。
6.強化企業自身管理
保證動物性食品的衛生和安全,是動物性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責無旁貸的義務。美國、英國已將良好生產工藝(GMP)和危害性分析關鍵控制點(HACCP)管理系統列入強制性規定,要求企業實施。我國也應推行GMP和HACCP管理系統,以促使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對食品的生產經營過程實施全面質量控制,確保最終產品的安全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