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脈沖能發射器是怎樣的武器
據稱,美國軍方目前正在資助研發一種新的「疼痛」武器。這種被命名為「脈沖能發射器」的新式武器,能從2公里以外發射「電磁脈沖」,使被擊中的人感受到難以忍受的疼痛。美國軍方稱,研發這種武器的目的是為了用於制服恐怖暴徒。據最新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美國軍方的這一研究是由「陽光計劃」組織揭露出來的,該組織的任務就是揭露生化武器的研究。
美國海軍研究局與佛羅里達大學簽訂的這項「激光誘發電磁脈沖造成感官影響」研究合同,涉及「脈沖能發射器」。脈沖能發射器能發射激光脈沖,一旦擊中固體目標,例如人,就會產生不斷擴散的等離子體脈沖,使人疼痛難忍。這種武器預計將在2007年投入使用,可在瞬間擊中暴徒腳部而使其痛倒。據美國海軍研究委員會2003年對非致命武器所作的調查,「脈沖能明空顫發射器」在動物試驗中能產生「疼痛和瞬時性癱瘓」。新研究的目的就是增大這種疼痛效果。研究將一直進行到今年7月,由佛羅里達大學和中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研究人員希望虧知在不損害人體組織的情況下,使所產生的脈沖能觸發疼痛神經元。
這份研究合同在公布前經過了嚴格審查,它要求研究人員找到造成最大程度疼痛的、最優脈沖參數的方法。通過對實驗室培育的細胞研究,將確認在引起傷害和死亡前,一個人能感受到多大程度的疼痛。佛羅里達大學從事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理查德遜拒絕對這項研究發表評論。
但研究疼痛的研究人員擔心,這種技術是否會被濫用於對犯人實行逼供。英國倫敦切爾希―維斯敏斯特醫院疼痛專家賴斯說:「我們對這項研究的倫理道德感到憂慮,該技術對身體和心理的長期影響還是未知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約翰·伍德是從事大腦疼痛感覺研究的專家,他表示,參與該計劃的研究人員可能面臨社會指責。伍德說:「這項技術可能被用於逼供犯人,研究人員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新科學家》雜志為此專門發表評論說,疼痛武器有可能會被濫用。如果這種武器被研發出來,人們以後攜帶的將不再是槍,而是脈沖能發射器。該評論認為,如果疼痛武器不局限於警察使用,勢必會造激敗成濫用。
⑵ 動物世界中在動物身上那種信號發射器,是什麼東西
那是項圈發射器,可以發射無線信號脈沖,主要是通過無線電測向,了解動物的活動規律。
⑶ 我的世界電腦版怎麼把動物從蛋里放出來
將蛋拿在手上,然後滑鼠右鍵腔雀哪點擊伍碼空地。
在電腦版中,事先做好牛羊圈,將蛋放在工具快捷欄中,然後切換到蛋的位置,將蛋拿到手中。滑鼠右鍵點擊牛羊圈中的空地,即可將動物歲旁放到指定的位置。
⑷ 我的世界手機版怎麼讓發射器發射
發射器告基答怎麼用?
發射器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發射物品的不過最後是掉落狀態,工具、葯水、怪物蛋都能使用發射器發射,不顧效果不同。
發射器可以使用一些物品,如雪球、弓箭、噴濺葯水、火焰球這一類可以發射的鋒鏈東西。
發射器可以把付魔之瓶丟出去,丟好遠。
當發射器里是怪物蛋,它會直接召喚出生物來。
當發射器里放的是盔甲,玩家如果站在發射器前面的話,然後發射盔甲,就可襪慧以直接把盔甲穿到身上。
⑸ 請問蜘蛛發射器該怎麼發射用什麼原理我想做個蛛絲發射器,超懸賞!
加入一定的合成物質,用高溫液化。手掌有按鍵,按下後增加壓強,發射時凝固成歲陸好網
其實你仔細思考一下就知道了,理論上蛛絲發射器很好做,電路連接是最基礎的串聯,發射原理可以用氣壓,但是蛛絲是個問題,不乎鉛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帕克射出去的蛛絲是什麼時間范圍內凝固的?如果時間過早,那麼就無法粘住建築了,如果過晚,粘住建築也會因為還未凝固而馬上脫落,而且蜘蛛俠的蛛絲明顯不能太重,那麼要將蛛絲發射出去的壓力將是大氣壓力的10倍以上,這用一個手錶大小的器械難以完成,而且普通金屬做外壁無悉寬法承受如此壓力,所以結論是,目前咱們做不出這東西
⑹ 蛛網發射器怎麼做要真的
北京時間7月3日消息,美國科技網站PCMag.com近日刊載署名為埃里克·格里菲斯(Eric Griffith)的文章,他在文中總結了美國系列電影《蜘蛛俠》中主人公蜘蛛俠所發明的新玩意和技術產品。文章稱,在這些新技術中,有些可能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有些則是被其他人強加在他身上的。
上圖是最新《蜘蛛人》電影的劇照嗎?已經上映了嗎?我的意思是說,托比·馬奎爾(Toby Maguire)看起來真的不像是已經有50歲了。
那麼,為何要作出這樣的重新裝飾呢?向人們解釋為何這個超級英雄電影系列已被「舊貨新炒」現在已經成為我的一種樂趣。當我說這些時,我會隱藏自己聲線中的喜悅,因為我是蜘蛛俠的鐵桿粉絲,而這種「舊貨新炒」看起來很不錯。
一直讓我和其他許多人感興趣的是蜘蛛俠的另一個自我,也就是彼得·帕克(Peter Parke)。這傢伙是一個凡夫俗子,在現實中經常被人推來搡去,備受欺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雖然是個聰明的孩子,但在社交方面的笨拙則讓班上所有人都想騙一騙他。讓他擁有相應的力量和速度,再加上蛛形綱動物的靈敏,這不僅讓他變成了超級英雄,也讓他變得超級尖刻。而在所有事情中最好的一件是,帕克有了一個理由來展示自己的技術天賦。這個孩子——當他被那隻經過輻射的、基因已被改變的蜘蛛咬到時,他還只有十幾歲——製作了一些偉大的小玩意兒。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自從斯坦·李(Stan Lee)和史蒂夫·迪特科(Steve Ditko)創造出「蜘蛛俠」以來,彼得·帕克都發明了什麼新玩意,以及在科學上取得了什麼進展吧。在這些新技術中,有些可能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有些則是被其他人強加在他身上的。共同點是,所有這些技術都有助於將蜘蛛俠網狀的腦袋變成了一種眾所周知的肖像。
蛛網發射器
「蜘蛛俠之父」斯坦·李(Stan Lee)從一開始就知道,所有蜘蛛俠都需要一張網。由於讓「人形蜘蛛」能從身體上的一個小孔里射出蛛網絕對不會通過漫畫法典管理局(Comics Code Authority)審批的緣故,《蜘蛛俠》漫畫最早的設定是彼得·帕克能製造自己的蛛網。隨後,蛛網發射器誕生了,這種綁在手腕上的設備能生成壓力,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排出帕克所設計的蛛網液體:用來搖擺的強韌細線,用來束縛罪犯的濃稠粘合物,或是一張能覆蓋小巷入口的龐大蛛網,甚至還能以瞬間爆發的方式進行拋射。
蛛網液體
如果沒有了「燃料」,那麼蛛網發射器也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這種「燃料」被稱為「蛛網液體」。蜘蛛俠的蛛網發射器擁有薄薄的、用來儲存粘性物的增壓暗盒,這種粘性物能以多種形式出現,具體則要視帕克如何枯陸校正其蛛網發射器的噴口。當完全變干時,這種「蛛網液體」會變得非常強韌。在早期的日子裡,蜘蛛俠會噴射出粘性物來困住罪犯,隨後這些粘性物會完全凝結。在凝固以後,蛛網液體的強韌度非常高,足以作為盾牌來讓蜘蛛俠擋住子彈。蛛網液體可以變得象紙那樣薄,也可以變得足夠濃稠,從而身兼緊急面罩和眼罩兩種功能。
帕克是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有一次他曾試圖出售這種東西,但他的蛛網在一個小時過後就會土崩瓦解(這是一種特性,而並非缺陷——誰會願意看到,在蜘蛛俠於城市上空搖來擺去幾年以後,紐約市裡到處都懸掛著成千上萬的大網?)。這種會分解的蛛網讓蜘蛛俠備受嘲弄,而隨後的日子裡他一直都忙於跟壞傢伙們做斗爭,以至於沒時間嘗試製作一種更具持久力的蛛網。茄改這真是太糟糕了,因為他原本能創造出下一代的萬能膠,然後海撈一票。
蜘蛛追蹤器
再說一次,帕克是個聰明的傢伙。當沒納頃蜘蛛俠需要追蹤什麼人的時候,他會在其身上放置一種名為「蜘蛛追蹤器」的東西。這是一種蜘蛛形狀的追蹤器,完全是帕克的傑作。
一旦被激活以後,「蜘蛛追蹤器」就能發出一種不間斷的信號。在過去(那時距離GPS出現還有幾十年),蜘蛛俠會用一種很小的手持式追蹤器,這種追蹤器上有一個箭頭,能顯示他應該追往哪個方向;而到最後,他發現自己的蜘蛛感官不僅能警示危險,也能用來追蹤目標。在那以後,他就可以專心致力於讓空中搖擺變得更加安全,而不必再為手持式的追蹤器而分心了。
功能腰帶
當蜘蛛俠穿著彈力全身緊身衣在城市上空擺動前進時,他將這些奇思妙想的「玩具」都藏在哪裡呢?當然是藏在功能腰帶里了。什麼?你覺得腰帶上了鎖?不是的。蜘蛛俠的腰帶是藏在他緊身衣底下的。在漫畫中,這條腰帶擁有大約30個用來存放「蛛網液體」的暗盒,還有其他一些東西。他真正需要的是給他的iPhone找一個皮套。
蜘蛛信號
當蜘蛛俠功能腰帶上的帶扣並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它能通過高能光線照射出蜘蛛俠面具的圖像,這種光線經過一個紅色透鏡的過濾,以蛛網和蛛眼為裝飾。蝙蝠俠發出的信號是用來召喚披著斗篷的十字軍的,而蜘蛛俠的信號則是在宣布他的降臨,而那些壞傢伙們就要屁股開花了。
照相
⑺ 如何其他動物都能發射紅外線嗎這是怎麼會事
不是動物們能發射紅外線,而是它們的身體都發熱,能被紅外線掃描儀掃描後再被紅外線接收儀接收到.
⑻ 鳥類無線電發射器的構造、原理、用途
千里長征也能准確判斷方向———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報道,眾所周知,蝙蝠是著名的「夜行俠」,雖然它的視力非常差,但其擁有超常的回聲定位弊早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導航覓食。目前,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揭示,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准確返回棲息地。
飛行數千英里,也不會「誤入歧途」
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家理查德·霍蘭德和同事們研究發現,當蝙蝠處於人造磁場環境中,會干擾蝙蝠原來正確的航向,使蝙蝠「誤入歧途」。該研究是科學家首次揭示蝙蝠具有磁性導航能力,有助於進一步增進科學家對蝙蝠導航飛行的認知。
擅長夜晚飛行的蝙蝠擁有獨特的回聲定位,通過發出高音頻聲音並能根據回聲判斷物體的方位及距離,這種能力可幫助蝙蝠准確判斷獵物所在位置,並有效地繞開樹、建築物等。依據這一理論,蝙蝠的回聲定位功能在近距離飛行中可以游刃有餘,但對於遠距離飛行而言,視力非常差的蝙蝠似乎無計可施了。
目前,霍蘭德的這項研究推翻了這種錯誤觀點,他指出蝙蝠具有磁性感官能力,在飛行數千英里之遠仍能准確判斷方向,蝙蝠的這種能力與某些鳥類有相同之處,除依據磁場,它們還都使用日落作為方向標識器。這將有助於調整動物體內的「指南針」,並有效地區分磁場北向和真實北向之間的差別。霍蘭德說,「通過這項研究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蝙蝠深入研究的興趣,原本我們認為蝙蝠只有最遠飛行幾英里,但實際看來,它們與候鳥具有相同之處,可以飛行至數千英里。」
依據地球磁場和日落方向標識導航
在研究實驗中,霍蘭德帶領研究小組在大褐蝙蝠身體上裝配了微型無線電發射器,然後從它們棲息地向北12英里處釋放,在蝙蝠返回棲息地的過程中,研究小組通過小型飛機在蝙蝠上空進行監控。一些未受人造磁場干擾的蝙蝠基於日落磁場識別能力向南飛行,很輕易地就找到了自己的老家。
然而在此之前,研究小組釋放了兩組蝙蝠,分別處於地球磁場北極順時針90度和逆時針90度的人造磁場環境中。處於逆時針90度磁場飛行的蝙蝠一直向西飛行;另一組受順時針90度磁場的干擾,卻一直向東飛行,但這些差點迷失方向的蝙蝠通過日落作為方向標識器,最終意識到飛行方向錯誤,改變飛行方向順利地返回棲息地。
蝙蝠體內有磁鐵礦物質
目前,科學家們知道自然界的動物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磁性感官定位:一種是簡單的「指南針」感官功能,這是基於體內磁鐵礦顆粒與外界環境發生的反應;另一襪卜櫻種則是某些鳥類能根據處於地球磁場不同告叢位置所「看到」的磁場光強度,來准確判斷飛行方向。
通過實驗,霍蘭德強調稱,「我們目前不知道蝙蝠體內的『指南針』是否是依據光強度進行辨識,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體內有磁鐵礦顆粒,通過確定地球磁場而導航。」
⑼ 動物的回聲定位
動物的「回聲定位」
利用波在傳播過程中有反射現象的原理探測物體方位和距離的方式叫「回聲定位」。動物的「回聲定位」是指動物通過發射聲波,利用從物體反射回來的回波進行空間定向的方式,它有捕捉獵物和迴避物體兩種作用。根據研究已知動物界小蝙蝠亞目的幾乎所有種類、大蝙蝠亞目的果蝠屬、鯨目的齒鯨類(即豚類)、鰭腳目的海豹和海獅、食蟲目的馬島蝟科、鼩鼱科的短尾鼩、南美的油鳥、東南亞的金絲燕及有些魚類都具有回聲定位的本領。它們的體內皆有完成回聲定位的天然聲納系統。聲納主要由「聲波發射器」、「回聲接收機」和「距離指示器」構成。在上述動物中,發現最早、研究最多的是蝙蝠的天然聲納系統,其次是海豚。以下分別簡介之。
早在1793年,義大利的斯帕拉蘭扎尼(Spllanzani)在他所做的對比實驗中,就觀察到把眼睛刺瞎或用黑布蒙住的蝙蝠仍照常飛翔,但耳朵被塞住的蝙蝠卻無法正常飛行和生活。其中的奧秘直到1938年才由美國哈佛大學的克里菲恩(Griffin)揭開。他首先指明,蝙蝠自身發出的高頻率聲波及回聲是用來導航的,並加以證明。其中有一些聲波的頻率高達100000赫茲。用高頻脈沖檢測裝置可測量、證實蝙蝠在飛行中發出和接收的超聲波(頻率大於20000赫茲)。人耳是無法聽見超聲波的,但蝙蝠等卻聽得見。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共同活動產生的。
蝙蝠的「超聲波發射器」是聲帶。因種類不同,超聲波有的通過口向外發射(如蝙蝠科);有的由鼻孔向外發射(如蹄蝠科和菊頭蝠科)。由於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頻率高,即波長短,近似作直線運動,這樣的聲波就能從較小的物體上反射回來;而且傳播范圍窄、散射少,適於回聲定位,因此蝙蝠能精確定位前方目標。蝙蝠的「回聲接收機」是耳朵,其中外耳和中耳具有傳音作用,反射波通過中耳的鼓膜徑由中耳三塊聽小骨的機械振動傳導到內耳。內耳具有感音換能作用,能將傳導到內耳耳蝸的聲波振動轉換成聽神經纖維的動作電位。神經沖動經聽神經傳遞到大腦皮質的聽覺中樞,即「距離指示樞」,產生聽覺。經過聽覺中樞的分析,蝙蝠一般能在1/1000秒內判斷出周圍物體的距離、形狀、大小、性質,並迅速做出反應。由於聲源的空間定位需要兩耳同時聽,來自一側的高頻率回波,到達兩耳的回波強度、波長、時間也都具有差別。所以,一般認為蝙蝠根據從兩耳接受到的回波間的差別來確定物體的距離、形狀及性質;利用回波中的波長識別物體的大小。從以下事實可知,蝙蝠回聲定位的速度快、精確性高,抗干擾能力強。高速攝影顯示,蝙蝠在0.5秒鍾之內可抓到2隻蒼蠅。從實驗室觀察記錄表明,一隻蝙蝠在15分鍾內能捕食220隻蒼蠅;還能自如地穿過用直徑0.1~0.2毫米細線編織的具有大小不等網眼的障礙網;還能排除實驗所使用的比蝙蝠本身的超聲波強100~200倍的人工干擾雜訊,使正常飛翔不發生碰撞。從蝙蝠完成回聲定位的聲納系統組成來看,如果蝙蝠生下時,聲帶、耳朵、聽覺中樞三者之一有某種缺陷的話,它肯定不能存活。另一方面,盡管蝙蝠的聲納系統組成完整偶而也難以捕住飛蟲。原因是一些被蝙蝠所捕食的蛾子已進化到不僅能感受蝙蝠的超聲波,而且本身也產生超聲波干擾蝙蝠的聲納系統,以此逃脫蝙蝠的捕捉。或者有的蛾子能釋放某種蝙蝠所討厭的化學物質,迫使蝙蝠遠離。
隨著蝙蝠回聲定位功能的發展、進化,其發聲器官、聽覺器官、聽覺中樞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特化。如蝙蝠的兩塊杓狀軟骨已骨化並融合在一起;控制聲帶的喉部肌肉也特別發達;有的種類(蹄蝠科、菊頭蝠科)的鼻孔周圍還長有奇特的馬蹄形鼻葉,有充當揚聲器的作用,可以把超聲波聚成細束,因而保證了足夠的發射強度和精確的方向。蝙蝠的耳朵中,由軟骨組成的耳舌能以50赫茲的頻率擺動。協助蝙蝠確定回波的方向。而且耳已高度特化,有大的耳蝸和擴展的、轉動靈活的耳殼,聽覺靈敏,能夠接收由周圍物體反射回來的已經極其微弱的超聲波。蝙蝠的耳蝸神經核以及四疊體下丘的體積都比較大,中耳鐙骨肌的活動和聲音的產生有關,發聲時鐙骨肌收縮,減弱耳蝸對自身叫聲的反應,接收回聲時該肌恢復原來的狀態。雖然有的蝙蝠腦重量極輕,但高度進化的聽覺中樞卻佔有相當大的面積。
蝙蝠由於其大腦和神經系統對所接收到的聽覺信息進行了精密的計算、分析和處理,使蝙蝠的天然聲納系統的性能遠遠超過目前人造聲納。人類已將蝙蝠回聲定位的原理應用於現代電子學技術,為盲人研製成功了「探路儀」「超聲眼鏡」。這些儀器有助於盲人的行走,因為它把回聲信號轉換成人耳所能聽到的聲音,使盲人憑借從耳機中聽到的聲音去了解周圍路況,避開障礙物。隨著蝙蝠回聲定位系統的深入研究和應用,將會大大提高今天雷達的靈敏度和抗干擾性等性能。
與陸生的蝙蝠一樣,生活在水中的齒鯨類(包括淡水豚類和海豚)也能進行回聲定位。齒鯨多棲於食物豐富、能見度較低的水體中,這樣就限制了它們靠視覺覓食。況且,象抹香鯨,常潛入1000米以下、光線不能透過的深海中捕食,再好的眼睛也難以分辯周圍物體。齒鯨類眼睛退化為小眼,雖有感光功能但分辨能力減退;於此同時進化出一套憑借回聲定位覓食、探測目標的本領。不過,與蝙蝠不同的是,豚類的發聲不是由聲帶的振動引起。多數學者認為,其聲波是由鼻道部發出的。因為齒鯨單個鼻孔位於頭顱,緊靠噴水孔還有前庭囊、鼻額囊和前額囊三對氣囊,鼻道內受擠壓的空氣經氣囊噴出而產生聲音。但有的學者認為聲源位於喉部。由於豚類的耳殼退化,外耳道狹窄充塞蠟質的耳屎呈閉塞狀態、鼓膜和聽骨也很簡單,所以回聲可能是通過身體組織、顱骨和下頜骨傳導到中耳的。某些齒鯨的下頜骨是空的,其中充滿油液,是聲波的優良導體,可將聲波迅速地傳到緊靠其後面的中耳和內耳。然而有的學者卻認為聲音仍是通過外耳道、鼓膜傳到耳蝸的,因為實驗證明蠟質耳屎是一種傳遞聲音的優良導體。根據測試得知豚類可發出多種不同頻率的聲波,其中頻繁的、高音調(如白鱀豚發出的頻率分布在8000~160000赫茲之間)的聲音向前傳播時,遇到物體便可產生回聲,豚類接收回聲後,把對回聲的感覺轉換成為神經信號傳到大腦,經過聽覺中樞的分析,就可確定物體在水中的具體位置。下面的實驗證明了齒鯨類的回聲定位也與視覺無關:在飼養池內,把一塊透明的硬塑料片浸入水中,被蒙了雙眼的海豚仍可以輕易地避開,並沿著一條正確的路線游動;當把活魚拋入池中,海豚立即准確地游向活魚並吞食之。在海豚游向活魚的過程中,測試裝置記錄到高頻聲波,由此也確認海豚發出的高頻聲波用於回聲定位。齒鯨類也有一些與回聲定位相適應的結構特徵:在鼻道的前方有一個含脂肪的額隆,起波束形成作用(或稱聲透鏡作用),使聲波集中,是聲納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其它動物相比,齒鯨類的整個聽覺機制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與大多數陸生動物相反,其腦中聽覺中樞比視覺中樞大四倍。一旦聲納系統出現故障或因某些原因無法正常回聲定位,則齒鯨會出現擱淺死亡的悲劇。齒鯨類游到傾斜度很小的海灘、淺灣、河口後,聲納系統便失靈了。科學家們按照鯨魚聲納的工作方式,用船代替鯨魚進行驗證,結果發現,這種地形往往擾亂甚至消除自表層水平方向進行的音波的回響。音波常越過傾斜的海底而續續向前傳遞,以致聲納儀器的指示器出現誤差,不能正確指示水體深度。對齒鯨類來說,由於聲納失靈出現假象又迷於追逐餌物,就不知不覺地擱淺,如果退潮時還未返回較深的水域(或漲潮時無法游入較深水域),那就坐以待斃了。加上鯨的種群行為,高度的友愛行為,鯨群的其它成員會奮不顧身地沖到淺灘救援擱淺的同伴,導致集體擱淺「自殺」的悲慘事件發生。
除了蝙蝠、齒鯨類之外,具有回聲定位系統的哺乳動物還有食蟲類的短尾鼩及馬島蝟科的種類。海豹(如威得爾海豹)它們發出的聲波頻率依次為30~60千赫茲、5~17千赫茲、30千赫茲。在鳥類中至少有兩種,即油鳥和金絲燕,也能進行回聲定位。與蝙蝠相同的是,如果將這兩種鳥的耳朵塞住,它們在自己穴居的黑暗洞中會與岩壁相撞或互相碰撞;與蝙蝠不同的是,它們在光亮的地方卻用視覺來識別物體,只是在黑暗的情況下才用其聲納系統來獲取、分辯環境的信息,並做出迅速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