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卧薪嘗膽的人是誰
卧薪嘗膽的人是越王勾踐。
卧薪嘗膽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西漢時期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該成弊磨語原意指越王勾踐戰敗後以柴草卧鋪,並經常舔嘗苦膽,以時時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難的故事,後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勾踐,本名鳩淺,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租棚斗年,在槜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二十四年,越國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嘗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為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
越王勾踐的歷史評價
墨子: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和梁享樂。
司馬遷: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越祖少康,至於允常。其子始霸,與吳爭彊。槜李之役,闔閭見傷。會稽之恥,勾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讎寇,遂殄大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卧薪嘗膽
㈡ 折節下士什麼意思折節下士典故介紹
袁紹和袁術是兄弟,但兩人的關系卻在討伐董卓後破裂。其實袁紹和袁術本都有機會拿下北方政權,但袁術先後敗給呂布和曹操,導致元氣大傷,最終嘔血身亡。很多人覺得袁術人緣沒袁紹好,畢竟袁紹手下的名將、名仕遠多於袁術,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次要和大家介紹的成語「折節下士」,就和袁紹、袁術兩兄弟有關,下面就羨侍為大家介紹下背後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袁紹傳》,時間是在桓帝、靈帝期間,主人公是袁紹。原文如下: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以大將軍掾為侍御史,稍遷中軍校尉,至司隸。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袁紹,字本初,豫州汝南郡汝陽縣人氏。袁紹的高祖名叫袁安,擔任過漢朝的司徒。自袁安之後,袁家四代都有人官居三公這樣的高位,因此袁家的勢力覆蓋全國兄穗吵。袁紹長得儀表堂堂,能夠屈己下人,結交有見識有能力的人,有識之士大多依附於他。曹操年輕的時候也與袁紹有來往。後來袁紹以大將軍屬官擔任侍御史,不久後晉升為中軍校尉,後來又擔任了司隸校尉。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折節下士」,意為屈己下人,結交有見識有能力的人。這也是由《三國志》作者陳壽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說到漢末的割據勢力,就不得不提到袁紹和袁術這兩兄弟。與袁術相比,袁紹只是庶出,地位低微,袁術這是根正苗紅,身為更為高貴。然而,當漢末割據局面初成之時,大家可以發現,袁紹手下的人才數量要遠遠超過袁術,即便像荀彧早年也曾隸屬於袁紹門下,更不用提沮授、許攸、審配、郭圖、逢紀、張郃、顏良、文丑這樣的一干文武了族春。而袁術手下的人才卻一直是寥寥無幾。那麼,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談談袁紹和袁術這哥倆一些早年經歷。關於袁紹的早年,《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中有一段記載:「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廬六年。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這段經歷是袁紹早年成名的一個關鍵因素。
漢代推崇「孝道」,而袁紹服喪時間長達六年,是「孝道」的典型事例。由此,袁紹聞名天下。同時,該記載中還提到袁紹在擔任濮陽縣長時「有清名」,這就足以讓天下人仰慕不已。
而此時袁術的表現又是如何呢?《北堂書鈔》注引《魏書》中有一段記載:「(袁術)為長水校尉,好奢霪,騎盛車馬,以氣高人,語曰『路中捍鬼袁長水。』」這種表現讓早年的袁術臭名遠揚。
一方是「有清名」,另一方是「好奢霪」,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作風自然會對兩人日後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在本文介紹的這則成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袁紹對待士人的一個基本態度,這便是「折節下士」。以袁紹的家族背景和社會影響力,對人能做到這樣,自然有很多人會慕名而來。而袁術的「以氣高人」無疑就造成手下人才匱乏的局面。一句話,袁紹和袁術雖然是哥倆,但兩人的能力和境界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袁紹能成為漢末北方霸主,而袁術則早退出爭霸行列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㈢ 折節下士打一字
猜答案:衛
折節即把節字折斷取(卩),下士取士字下面部分(一),重組就是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