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豹的類別與特點
貓科動物起源於3700萬年前,他們的祖先是一些跟現在的狐狸般大小,長相象貓的動物,在漫 長的進化過程中曾產生過一些體型特大的品種,如劍齒虎。但在一萬多年前這些大傢伙都滅絕了。現代的貓科動物個體差異極大,從0.8公斤重的小型黑腳貓到重達400公斤的西伯利亞虎(在我國又叫東北虎)。分布范圍也非常廣,從熱帶森林到終年積雪的高山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
現代大型貓科動物有獅虎豹等。獅有三種,非洲獅和亞洲獅及美洲獅,其中非洲獅分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亞洲獅現僅見於印度,現存數量300餘只。美洲獅遍布美洲各個角落。虎主要分布在亞洲,虎的亞種分類比較混亂,目前世界上比較公認的有8個亞種:裏海虎(已於20世紀40年代滅絕)、巴厘虎(20世紀70年代滅絕)、爪哇虎(20世紀80年代滅絕)、東北虎、孟加拉虎(又稱印度虎)、東南亞虎(又稱印度支那虎)、蘇門答臘虎和華南虎。我國是虎亞種分布最多的國家,分布有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和印度支那虎。豹的種類較多,分布也很廣,常見的有獵豹,花豹,美洲豹,金錢豹,雪豹,雲豹等。
獵豹是生活在非洲、中東以及印度的一種食肉性動物,以鹿和斑馬等動物為食。一般認為獵豹是哺乳動物中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時速可達120-130公里。其實,獵豹的性格溫順,因此,在古代曾有飼養獵豹來狩獵的傳說。
那麼,獵豹為什麼能快速奔跑呢?因為,它的形體長得前高後低,腰部比較細,胸部較寬,胯部空當兒大,前後肢細長,前後腳掌上有厚厚的肉墊。而且它的脊椎骨柔軟並能彎曲,鼻孔比較大,能夠呼吸較多的空氣,供給劇烈運動之所需。由於這些條件,使它能快速奔跑,但是,這樣快的速度不能持久,大既只能堅持500-800米的路程就要慢下來。雖然被追捕的獵物如鹿和斑馬等動物只能以80公里左右的時速奔跑,但是因為它們能長時間地保持同樣的速度奔跑,所以只要和獵豹有一定的距離就可以不被獵豹吃掉。因此,獵豹都盡可能接近獵物時才襲擊。
豹的種類很多,獵豹是豹的一種,有分布極廣的金錢豹,還有生活在熱帶、亞熱帶高山叢林,體型較小的雲豹,也有深居在海拔幾千米高的雪山中的雪豹。
豹廣泛產於中國,也廣泛產於亞洲,因此有中國豹,有亞洲豹;它也廣泛產於非洲,所以也有非洲豹。但是,歐洲就不產豹,澳洲(有袋類動物的老家)也不產豹;南北美洲就更不產豹了。可能有讀者問:聽說有美洲豹是怎麼回事?筆者答:所謂的美洲豹,有時又稱為美洲虎,其實既不是豹,也不是虎,而是另外一種大型貓科猛獸,比虎小、比豹大,產在中南美和北美的南部,英文名叫Jagure,學名是Panthera onca,也很兇、能吃人。所以若只在標題中提及中國的豹、世界的豹,也還過得去;但如果說豹廣泛產於世界,那就太勉強了。�
但是不論是寫中國的豹,還是外國的豹,我們首先應該把豹這種動物的名稱和種類「打掃干凈」原封端到讀者面前,供大家細心辨認,否則難免會「認錯了門牌」,「找錯了對象」。�
從哺乳動物分類學的角度來講,豹是貓科、豹屬下面的一個種,學名是Panthera pars,英文名是leopard,中文名就是簡單一個字:豹。這里還應該指明,這指的是豹的模式種(type species)。也許有人還要問,這指的是豹的模式種外,是否還有一些別的種?這問題使我苦思冥想了很久很久, 真是個難題!老實說,豹的種類,確是多極了,但是難講就難在類型也太多太復雜。�
《豹的國際譜系簿》(International Leopard Studbook)主編人美國舒美柯博士(Dr.A.Shoemaker)對此就曾發表過一段深有感觸的見解(見1992年度豹的國際譜系簿):「豹可稱是地球上分布范圍最廣范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至今它的分布區仍在不斷延伸,即由南非最南端的開普敦地區Capetown向北一直延伸到羅斯北部的普列摩爾斯基Primorsky地區。在這大片土地上,被專家學者承認的豹亞種竟不下於27個之多!」因版面有限,這里不可能也不必要把27個豹亞種的名稱都開列出來。但其中亦有若干個被一些國際著名動物學家認為是豹的突出代表的各類雖不夠格作為生物種,至少也是「是重要」的亞種。美國舒美柯博士就將上述這些「最重要」的亞種編成譜系表(冊)。寄給了我一部分。在筆者的書櫃中就保存著好幾份這類表。�
1986年4月中旬,由IUCN(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貓科專家組牽頭,在美國明尼蘇達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召開過一次虎的世界保護戰略研討會。作為貓科專家組的成員,我和舒美柯都出席了。在閑談中他聽我說正在收集豹的資料,便決定等我回國後,把他編纂的若干種豹的譜系表(冊)寄贈與我,其中就包括有中國豹。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中國豹,英文名是China leopard,原名華北豹或北京豹,因最早(1862)發現於北京兩山地區,但它的學名japonensis(日本出產)這簡直大錯特錯!明明是產自中國北京,怎麼會弄成日本產的?原來這豹的定名者Gray見到那張豹皮是1862年在日本。他不知那皮是有人從北京帶過去的,還以為是日本產的呢。還有這豹的產地也是稀里糊塗,國際上的說法是:中國豹的產區很廣,不僅包括華北,而且連西北(甘肅)、中原(河南)、華東(安徽)等地也產,有些外國動物學家甚至把幾個不同名稱的亞種也混同在一起,說這都是中國豹(即japonensis)。如德國有一位亨默爾博士教授(Prof.Dr.H.Hemmer)是德國著名的物種及種群自然保護學會的負責人,他在1983年3月16日發表過一篇論文,題目就是《關於中國豹的分類學》。
據他的說法,根據著名的周口店化石遺物顯示,中國豹最早從漸新世中期即已出現,這表示這種動物至少已生存過50萬年了。50萬年?!簡直是胡扯,不可思議。�
首先我想試問:有什麼現存的哺乳類動物是可能具有50萬年的生存史的?就拿人們常說的一些「活化石」來說,我國「國寶」大貓熊(熊貓)?北京南海子原皇家獵苑裡殘存的極少數的「四不像」(麋鹿)?還有,不太久之前,在蒙古、新疆的最荒涼的地區尚可能發現的野馬?我看,這些動物的生存史都遠遠不夠50萬年。
其次,周口店的化石遺物中是否有現存豹的遺骨,也值得懷疑。�
不過,由這個問題卻使我聯想到另一件事。1981年冬,約十一二月間,在離周口店不很遠的北京門頭溝區黃草梁鄉發現了一隻豹,大隊幹部要求社員注意人、牲的安全,但對豹子不要下夾、挖陷坑或槍擊。這只豹的出現地點倒是離周口店鎮不遠,莫非這里遠古就有豹?�
不過,以上講的都是人們慣稱的所謂「金錢豹」(華北、華南)、「銀錢豹」(東北)一類的豹種。此外還有其他屬種的豹,有些還是很聞名,很重要的。下面且容我為讀者一一道來。
首先想到的就是雪豹,多年來,它也和普通豹一樣,同屬於Panthera(豹屬)。不過,後來有的學者認為它的頭骨有某些異樣,與獅、虎、豹均不同,故為它另訂一屬,曰Uncia,因此學名就成了 Uncia uncia,但也有其它學者提出,將 Uncia改為亞居,仍置於Panthera之下。先不管頭骨如何,在大的形態上,雪豹也顯然與普通的豹有明顯的區別。
論體型大小,似乎雪豹與普通豹差不多(實際體重也差不多),但雪豹的體毛比普通豹要長得多,所以看來就大得多。再者它的尾比普通豹也長得多,尾毛更豐更厚,這是雪豹與其它豹絕然不同之處。其次,在顏色和斑紋上,雪豹毛色是淡青而發灰,略有奶油色彩,下體純白,上體和四肢都有較大的黑斑點,但因其毛長而厚密,斑點隱沒得幾乎模糊了。它的毛色和斑點具有良好的迷彩作用,特別是在高山積雪之處,當它隱卧不動時,其它動物乃至獵人都很難發現它。
雪豹基本上是中亞高山高原的特產動物,中國、印度、尼泊爾都產,蘇聯和蒙古也產。在我國主要產於康藏高原,南達喜馬拉雅山脈,北抵阿爾泰山脈,向東不越川西和甘南的山區。籠統地說,它們幾乎出沒於中國西部的所有山區。如昆侖山、積石山、祁連山、賀蘭山都可認為是雪豹的產區,甚至內蒙古的陰山上也有。但是產區雖如此廣泛,數量卻不一定多。因為豹是一種非常孤獨的動物,種群密度很低。據了解,青海在過去30年中,被人收集的活雪豹已逾150隻,被偷獵的數字也將近50隻(主要得自祁連、天峻、都蘭、瑪多、雜多等縣),這表示它雖屬一類保護動物,但盜獵行為仍在繼續。在國際上,它也被《紅皮書》定為E級國際保護動物。
雪豹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高山雪線以上的區域捕食各種高山動物,如小型的穴兔、土撥鼠之類和大型的yuan羊、岩羊之類。吃大型的有蹄類動物固然更好,更解餓,但這些動物有角,自衛能力強,雪豹捕食起來往往很艱苦,因此它們常常冒險盜食牧民上山放牧的家畜。�
雪豹與人類社會生活的關系不大,它們的棲地一般遠離人群,而高山上居民稀少,只要嚴防門戶,家畜欄弄得結實此,基本上平安無事。雪豹不是特別兇猛好鬥的動物,人不惹它,它一般也不主動攻擊人類。至今尚未聞有雪豹吃過人的記載。北京動物園養著幾只雪豹,看樣子也遠不似金豹那種咄咄逼人的神氣。�
不論是農民、獵人,都很喜歡雪豹皮,天寒地凍,用來做墊褥或斗篷都很好,當然也可送市上出售。雪豹皮在皮貨店裡有個俗名叫「土豹皮」或「艾葉豹皮」。到過我國西北的旅遊者,不難在市場或街攤上發現有雪豹皮待價而沽。人們也許會詫異,雖然雪豹皮有許多優點,但售價往往僅及金錢豹皮的一半或稍多。據說這是因雪豹皮的毛頭太長,製成衣物後,花紋不如金錢豹皮的衣物好看。�
但另有一種情況為筆者所深知:即在各國的動物園里活雪豹的價值高於金錢豹。因為活雪豹的數量遠少於金錢豹,另外,在生活條件方面,雪豹的要求較高、較嚴,應付不好,又較易死亡。
下面介紹另一種動物,即雲豹(或烏雲豹)。雲豹與雪豹大異其趣,它既不是高山動物,也不是寒冷地區動物,但卻是中國的「名產」動物之一。雲豹的發源地是東南亞,印尼的幾個大島和馬來亞、緬甸等地都產。海南和台灣兩個大島都不產普通豹,但產雲豹。在台灣,雲豹被稱為「雲虎」。�
被稱為雲豹或雲虎的原因,主要是它身上的花紋不像普通豹的錢幣形或梅花形,而是一片片如雲朵形。在毛皮行業中,它還有龜紋豹、龜殼豹或荷葉豹的不同名稱。�
依動物分類學而言,雲豹自成一屬,其學名是Neafeeis nebueosa 。台灣和東南亞各地產的是南洋亞種,學名是 N.nebueosa macroseides。�
作為熱帶、亞熱帶的雨林動物,南洋亞種本應數量較多,卻不料其數遠低於我國大陸的模式亞種。據調查,我國大陸產雲豹的地區不僅有華南的兩廣和雲南、貴州,華東的江西、浙江,往北直到亞熱帶最北部的秦嶺山脈(陝西、甘肅)都發現過。�
在體形上,雲豹的體形比普通豹小得多,四肢更顯得短,但尾巴卻是又長又肥大,其長度是與身長相等(可超過1米)。尾上有12~14個黑環,至於毛色則是焦黃而發灰,看起來不如金錢豹漂亮,而且毛很短,因此毛皮也不出色。在形態上,雲豹另有一個很有名的特徵,就是它的特別長大的犬齒,雖然還不能同大雄獅或大猛虎的粗壯犬齒相比擬,但是在這樣一種體形不大的野獸嘴裡,那特別長的犬齒,曾經使得一位動物學家慨嘆道:「運使我想起古代早已絕滅的劍齒虎。」�
由於體形靈巧(體重尚不及30公斤),雲豹的樹棲性很強,每天大部分時間棲於樹上。據說它們爬樹的本領在食肉類動物中堪稱數一數二。雲豹捕食的對象包括樹棲的猴類和鳥類,當然也能下地捕捉小鹿之類。但尚未聞有雲豹盜食大型家畜或傷害村民之事。�
上面介紹的幾種豹,我國都產,在動物園里也不難見到。下面要介紹的一種,則是國內不產,甚至在動物園里也不易見到的。那就是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 。�
由於形態上有較多特殊性,獵豹不僅與普通豹不同種,不同屬,甚至還自居一個亞科。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爪不像貓爪而像狗爪,爪較直,不彎鉤, 不能收縮掌內,也沒有爪鞘。貓科動物中爪子像這樣結構的,只有獵豹一種。�
為什麼叫獵豹呢?原來這種豹,有人畜養它來助獵。另外還有少數獵豹產於印度和中東(如伊朗、巴勒斯坦)一帶,(可能是另一種,A.Venaticus)。這些地區的貴族人士用它助獵,出獵前稱餓它一天,等出獵時,以布罩蒙頭,到達獵區發現有野獸(如鹿或羚羊) 時, 就放它去追,幾乎任何四足動物也逃不出它的追擊。
事實上,獵豹是世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曾經有人用秒錶記錄過它的奔跑速度,它們在短距離(比如1~2公里)中,最高時速可達110公里,如跑一段80米的距離,僅需3秒鍾。因此在廣闊的草原(或砂土地上)任何四足動物也跑不過它。等追到身邊,就從側面躍起猛撞,把獵物撞倒,然後咬斷它的喉嚨。�
在形態上,獵豹除了上述爪的特殊化外,其它方面也與普通豹有明顯差異。它體菜纖瘦,四肢細長,全身密布黑色的小圓斑點。後來在南非尚比亞發現少量的新種群,身上的圓斑點成串成行,被人稱為「王獵豹」(king cheetah)。先還以為是一新種或新亞種,後來才確知是一變種。最近筆者讀到倫敦八十年代出版的一種旅遊冊,上面說獵豹在亞洲已接近窮途末路,如印度,自1948年後就沒再見到獵豹。 專家們相信, 亞洲只有伊朗、 阿富汗和土庫曼等處還有少數殘余者,如此而已。
下面介紹一下黑豹,我想最先需要說的是,黑豹既不是獨特的種或亞種,也不是變種,只不過是一種色型罷了。 正如虎中有黑虎、白虎一般。但是豹中卻沒有白豹,也許以前曾經有過,只是筆者未曾知曉。�
還需說明書中照片上的黑豹,不能代表整體形象,因為黑豹整體看來,並不那麼純黑,而是在全身黑褐色的毛皮上面浮現出純里色的圈紋。�
黑豹主要產於東南亞,如馬來亞和泰國等地最多,往往是一窩小豹,黑黃各半。又據傳聞,黑豹的脾氣比黃豹壞得多,急躁而好惹事。據說馬戲團和動物園養的黑豹就常會傷人。�
中國是否產黑豹,這問題尚難肯定,因為前些年曾傳聞雲南捕到一隻黑豹,但後經檢查,那不是豹,而是一隻黑色的金貓(金貓也有黑黃兩種色彩,體形較大者,就容易誤認為豹)。�
以上主要是介紹豹的種類和產地。下邊想談談豹與人類的關系問題。�
這問題可能淵源久矣。筆者寫至此,聯想到歷史書上曾經講過的,古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教庭),為了鎮壓異教徒以及基督徒中的叛逆分子, 曾經從非洲弄到大批野豹,通過北非、地中海,運到義大利,用它們來對付不屈的犯人。那些餓了幾天又經受虐待的野獸,在審判大廳內,一看見許我脫光了衣服的人,在地上亂跑亂爬,(據說廳內有時還放入其它野獸如熊、狼之類),馬上大發雷霆,追上去又抓又咬,一時間,大廳內野獸怒吼,犯人哭罵,這種瘋狂場面。筆者相信,除去古羅馬帝國時代外,無論古今,任何時代也無人有機會領教吧。�
現在要提出一個豹是否吃人的問題。這似乎是一種可領會但又缺事實的問題,真是難說。
豹吃人。在筆者的兒童時其期,好像是聽人說過,又像是一種老媽媽論,但若想讓人說出時間、地點、人物來,又真的說不出來,只好來翻閱一下外國的報刊材料吧。外國確實不乏許多。「現成」的實例。�
一查我的老筆記本,有如下的記載:1926年印度擊斃了一隻惡名遠揚的「茹德拉蒲拉雅格食人豹」,在三年時間里,它曾吃掉125個人!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靠近尼泊爾的庫庫芒地區,更有兩只食人豹曾先後吃掉或咬死近500個人!這樣的極端事例,在我國可說是古今未曾有過。為什麼呢?據動物學者說,問題只在於民間是否有組織,而且手中有無自衛武器。相信我國從前也有過傷害人的豹子,但估計在它作惡之初,就會很快有人出來除害了。另一方面,豹早已被我國官方列為害獸,直到1981年修改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條例(草案),才初次把豹列為國家第二類保護動物。在此之前,如在某地打死一隻豹,還可能被報刊贊為除害之舉,甚至誇為「英雄」呢。�
記得數十年前(60~70年代),報刊上曾刊載過,在豫北、冀南的山區有一位年齡已七八十歲的姓何的老漢,是個號稱專門善擒活豹的老英雄,在北平的英文報上, 還刊登過他手抱一隻活豹的照片。據說他和他的三個兒子在那些年中,先後活捉過數十隻金錢豹,至少有23隻,送給開封洛陽、鄭州、商丘、許昌等地的動物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