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底的生物有什麼,它們的活動方法有什麼。
海洋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環境,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以及各種群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協調進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將海洋生物分為浮游生物、游泳動物和底棲生物3類。
浮游生物
無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懸浮於水中隨水流移動,包括細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動物(如水母、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翼足類、異足類,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等)。多數終生營浮游生活,稱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數種類僅於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浮游生活,稱為階段性浮游生物,如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沖盪而出現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殼類的介形類、漣蟲類等,稱為暫時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層;浮游動物則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數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動。浮游生物一般體重輕(外殼重量輕、體內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體相對面積大,體表多刺毛、突起,群體連成片)或者具有纖毛、鞭毛而有一定的運動能力。
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而游泳能力強的動物。包括魚類、哺乳動物(如鯨、海豚、海豹)、爬行動物(如海蛇、海龜)、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和一些大型蝦類(如對蝦、龍蝦)等,它們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異。有些種類能橫跨大洋作長距離的洄遊,如金槍魚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劍魚每小時速度達70公里以上。海鰻以整個身體彎曲擺動向前游動,烏賊和章魚則從漏鬥口向外噴射水流以推動身體反向運動。它們有時生活在上層水域(如太平洋鯡魚),有的生活在中層或底層水域(如小黃魚、真鯛、牙鮭)。游泳動物除了有發達的游泳器官外,身體大多呈流線型,以減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棲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動的各種生物,包括底棲植物(幾乎全部大型藻類和紅樹等種子植物),底棲動物(海綿、腔腸、環節、線形、軟體、甲殼、棘皮、脊椎等門類均有底棲種)。底棲生物按其與底質的關系,又可區分為底上、底內和底游3大生活類型;在岸邊還存在潮間帶生物。
底上生物
生活於硬質海底。包括在各種底質上營固著生活(如海葵、水螅、藤壺、牡蠣、柄海鞘)、附著生活(如紫貽貝、附著硅藻、大型藻類)以及匍匐海底(如馬糞海膽、刺參和紅螺等)的動物。固著生活的動物運動器官退化,但觸覺器官發達,被動取食,幼體營浮游生活,靠海流擴大其分布區域。固著或附著在船底、浮標、工廠排污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其它設施的生物被稱為污損生物(包括微生物、藻類和動物)。它們對交通、軍事和生產均有危害。
底內生物
生活於軟質海底。有的分泌黏性物質形成管子或用分泌物黏結沉積顆粒成管子而棲身其中(如巢沙蠶、磷沙蠶等);有的具有發達的挖掘器官,將身體埋於泥沙中(如黃島長吻柱頭蟲、中國蛤蜊、文昌魚等);有的鑽木(如船蛆)、鑿石(如波紋溝海筍)。
底游生物
有一定的運動能力,能在水底緩慢地行動(如梭子蟹)。
潮間帶生物
一類特殊類型的底棲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底棲生物對潮汐的漲落、海浪的沖擊、陽光的暴曬、溫度的變化等有很好的適應能力。由於潮間帶生態位的差異,生物在潮間帶的分布很有規則,群落結構比較清楚。
② 海洋生物是怎樣生存的
由於海洋環境要比陸地上復雜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陸地生物的繁殖力強,它們的求偶、繁殖和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這樣,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數強壯的才在適應了其生存環境之後存活下來。
普通鳥蛤
這是因為,在海洋里,由於光線、壓力、鹽度、海流、潮汐、波浪、營養鹽以及地質等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生存環境。在各種環境中,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只要它活下來,即對周圍環境產生了驚人的適應能力。當然,這種適應能力不是無限的。當環境由於外來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超過其生理允許限度,這些生物不逃亡,便會死亡。從另一個方面看,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體之間,也有一個相互間適應的生存需要。這種互為依存的生存需要,是在食物鏈關系下產生的。這種關系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進化過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結構,保持著生態平衡狀態。在不同的海洋環境中,有著完全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例如,在潮間帶有由各種生物組成的潮間帶生態系統。這一個個生態系在它們適應了自身的生活環境之後組織起來,這就是整個海洋的生態系。
深海魚類
海水的性質決定了海洋生物的豐盛與否和特點,而它在海洋中的每個角落是不一樣的,其水平變化要比垂直變化速度快得多。這一特點決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活環境。海水在陽光的直射下,很快吸收了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由於海水中含有各種懸浮物質和浮游植物,陽光在開闊的海洋中輻射入海水的深度大於數百米,而在混濁的沿岸水域中,輻射深度只有數十米,在光層下面一直到數千米的海底則是漆黑的一片。海水溫度也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變低的。
生物的形態、習性和顏色隨深度而變化是很明顯的,所以,每一水層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層的水層里,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軟體動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紅和發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光器官。從大陸架到大陸坡直到深海底,生物也是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在泥質海底上以掘穴動物為主,而在深海軟泥海底則以魚、甲殼綱動物和海參為主。對於那些從海水中吸吮懸浮物質為生的魚類來說,其數量與深度成反比;而對於那些從海底沉積物中覓食為生的魚來說,則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海底魚類
光照生物光照生物是指那些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生物,其中主要包括浮游藻類和底棲藻類。滸苔是一種底棲藻類,藻體草綠色,是一種世界性的溫帶性海藻。滸苔生長在中潮代的灘塗或岩石上,生長盛期是1月至次年4月。
深海魚類深海生物深海里有沒有生物?大約在100年前,英國科學家愛德華·福爾白斯作了一個肯定的結論:在海洋500米以下的水域中,沒有生物。然而,19世紀50年代,他的結論被否定了。人們在鋪設海底電纜時,發現在大約2,000米深的海底,生活著各種不同的生物。深海里有沒有植物呢?我們知道,海水的壓力是十分大的,一個成人在4,000米深的海底所受的壓力,大約相當於20個火車頭壓在身上。有人研究過,深海區的溫度終年不變,一般都在0℃左右,而且水中氧氣很少,在一片黑暗的海底,太陽光的強度早已不能維持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深海里,植物無法生存。
那麼深居海底的海洋動物有多少?回答是不計其數。為了適應既無亮光、又缺少食物的海底環境,深海魚類
有的眼睛大而突出,有的眼睛已退化,一般嘴都很大,而且都長得奇形怪狀。
寒帶企鵝
珊瑚魚
寒帶生物企鵝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寒帶生物,也是地球上比較特別的鳥類。它們不能振翼高飛,卻能在汪洋大海中遨遊、浴水和覓食。在人們的心目中,企鵝似乎只是生活在那一望無際、滿目炫白的南極冰原上,是南極特有的產物。事實上隨著寒流向北分布,企鵝的蹤跡在大洋洲(澳洲)可到達南緯38°,在非洲到達南緯17°,個別種類甚至一直延伸到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
熱帶生物在熱帶水域生活著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生物群落。大堡礁是由珊瑚構成的生物群體,也是世界四大高生產力生態區域之一。在珊瑚礁生態區還生活著顏色漂亮的珊瑚魚類,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水下世界。
潮間帶海洋生物屬於海洋生物中的一類,是根據它們生存空間的特殊位置——潮間帶而命名的。此類動、植物組合品種甚多,這里主要介紹貽貝、紅海葵、沙蠍、普通鳥蛤和劍蛭等。它們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相似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紅海葵
貽貝大的群體密集生活在岩石表面,成層狀或席狀,足部附近的腺體分泌絲狀黏液,黏液絲附著在岩石上並迅速硬化,便於固定在棲息地。
紅海葵生活在濱岸的許多海葵中的一種,有些在岩石上生活,其他適應在沙穴中生活,退潮時,觸手縮回體內。
鳥蛤
沙蠋最常見的一類蠕蟲,生活於彎曲的管狀潛穴內,以攝取沙中有機質微粒為食。
普通鳥蛤適應在泥沙中生活,以肌肉狀的足潛入沙中,將兩個攝食吸管留在表面上,水由下面的吸管吸入,濾食後,由上面的吸管排出。
③ 你知道哪些海里的動物的活動方法
海洋中異養型生物的總稱 。門類繁多,各門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可以有很大差異。以攝食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動物及其碎屑有機龜質為生。估計有16~20萬種,微小的有單細胞原生動物,大的有長可超過30米、重可超過190 噸的藍鯨。全球海洋的水體及其上空,從海上至海底,從岸邊或潮間帶至最深的海溝底,都有海洋動物。
水生生物適應水生環境,運動方式主要是游泳,如魚靠鰭的擺動、海龜靠四肢的滑動。水中的動物除了魚類還有腔腸動物(如珊瑚蟲、水母);節肢動物(如蝦、蟹);軟體動物(如河蚌);兩棲動物(如青蛙)及哺乳動物。魚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為兩個特點:一個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一個是能在水中呼吸。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④ 大海里有哪些動物它們生活在哪裡它們有什麼本領
大海里有:鯊魚、海馬、金槍魚、藍鯨、巨螯蟹、虎鯨、雙吻前口蝠鱝、大王酸漿魷。
1、藍鯨,一種海洋哺乳動物,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
2、巨螯蟹,現存最大的甲殼動物,體深橙色,有十長肢,上有白斑,前兩肢發展成螯。最大的樣本腿展開後長4.2米,體長38厘米,重20千克,壽命達100年。兩只復眼長在身體前方,之間有兩根棘刺。
3、虎鯨,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長最大記錄是9.75 米,體重9524千克。
4、雙吻前口蝠鱝,翼展長5~6米,最長者可達9米。背部體色黑至灰藍色。下面白色具灰色點斑,可用以識別不同個體。皮膚粗糙有鱗類似鯊魚,體盤極寬且角尖,體盤寬為體盤長的2.2~2.4倍。
5、大王酸漿魷又稱巨槍烏賊,典型的深海巨魷,是同種動物里最大的一種,世界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大多在南極海域周圍2000米的深海棲息。
(4)海底有哪些動物它們是怎麼生活的擴展閱讀:
鯊魚身體呈紡錘狀,頭兩側有腮裂,但類似普通魚。除個別例外,典型的鯊魚皮膚堅硬,呈暗灰色,牙齒狀鱗片使皮膚顯得粗糙。尾部強壯有力,不對稱、上翹;鰭呈尖狀;吻尖,前突,吻下有新月形嘴及三角形尖牙。鯊魚無鰾,需不停地游泳以免沉到水底。
海馬屬頭側扁,頭每側有2個鼻孔,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魚體粗側扁,完全包於骨環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張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動物為食物,眼睛可以分別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後轉動;胸腹部凸出,軀幹部由10~12節骨環組成,一般體長15~30厘米左右。
尾部細長呈四棱形,尾端細尖,能捲曲握,常呈捲曲狀;頭部彎曲,與軀幹部成一大鈍角或直角,頂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狀;口小,端位;鰓孔小;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無刺的背鰭,無腹鰭和尾鰭。
⑤ 海邊的動物有有什麼呢它們的生存方法是什麼呢
海洋動物現知有16~20萬種,它們形態多樣,包括微觀的單細胞原生動物,高等哺乳動物-藍鯨等;分布廣泛,從赤道到兩極海域,從海面到海底深處,從海岸到超深淵的海溝底,都有其代表。海洋動物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3類。在海洋中的動物群。海洋的生活條件相對一致,面積廣大,動物中除魚類、鯨類海洋動物,還有浮游動物和游泳動物,如頭足類和水母等。在深海層,僅發現不依賴浮游生物生存的動物。在許多大洋區,海流將營養豐富的深層海水帶到淺層,使海洋淺層帶增加了魚類產量。在海底生活的底棲動物,包括固著動物,如海綿、腔腸動物、管沙蠶等和運動動物,如甲殼類、貽貝、各種環節動物、棘皮動物等。珊瑚動物在熱帶海洋發展最充分。珊瑚礁是由大量建礁動物和植物的白堊質骨骼物質(特別是珊瑚和苔蘚蟲)沉積而成的。在珊瑚礁環境中動物最密集且最多樣化。種數、門數最為繁多,占海洋動物的絕大部分。主要的門類有:原生動物(Protozoa)、海綿動物(Porifera)、腔腸動物(Coelenterata)、扁形動物(Platyhelminthes)、紐形動物(Nemertinea)、線形動物(Nemathelminthes)、環節動物(Annelida)、軟體動物(Mollusca)、節肢動物(Arthropoda)、腕足動物(Brachio-poda)、毛顎動物(Chaetognatha)、須腕動物(Pogonopho-ra)、棘皮動物(Echinodermata)和半索動物(Hemichor-data)等。其中腕足動物、毛顎動物、須腕動物、棘皮動物、半索動物等是海洋中特有的門類。包括有海洋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其中,海洋魚類有圓口綱(Cyclostomata)、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和硬骨魚綱(Osteichthyes)。海洋爬行動物有棱皮龜科(Dermochelidae),如棱皮龜(Dermochelys);海龜科(Cheloniidae),如蠵龜(Caretta)和玳瑁(Eretmochelys)海洋動物;海蛇科(Hydro-phiidae),如青環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和青灰海蛇(Hydrophis caerulesceris)等。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僅佔世界鳥類種數的0.02%,如信天翁、鸌、海燕、鰹鳥、軍艦鳥和海雀等都是人們熟知的典型海洋鳥類。分布於中國的海洋鳥類約有20多種,它們一部分為留鳥,大部分為候鳥。中國常見的海洋鳥類有:鸌形目(Procellariiformes)的白額鸌(Puffinus leucomelas)和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等,鵜形目(Pelecaniformes)的褐鰹鳥(Sula leucogaster)和紅腳鰹鳥(Sula sula),雨燕目(Apodiformes)的金絲燕(Collocalia vestita)和短嘴金絲燕(Collocalia brevirostris)等。海洋哺乳動物包括鯨目(Catacea)、鰭腳目(Pinnipedia)和海牛目(Sirenia)等。
⑥ 海洋的動物各有各的活動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呢
收縮爬行、反沖、游動、直立游泳、浮游
一、收縮爬行:海參
運動方式猶如腹足類那樣的「定向單趨型」運動,其運動方式為尺蠖似的匍匐運動。即開始運動時,首先充分地伸展身體,然後因其體後部開始收縮,尾部前進,體後部的收縮猶如波浪式的波及到體前部。同時附著在基質上的管足從後部開始按順序向前離開附著物,並在體前端稍後處附著,再以此作為基點,體前部向前方延伸,依這樣的動作反復進行。
五、浮游:水母
通過收縮外殼擠壓內腔的方式,改變內腔體積,噴出腔內的水,通過噴水推進的方式進行移動。還有就是跟著水流進行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