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藍鯨是最大的哺乳動物,生活在海里需要出來透氣,它們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藍鯨體型長達30米,體重接近200噸,每天要吃4噸的食物。雖然生活在水裡,藍鯨卻是名副其實的哺乳動物,和人類一樣用肺呼吸,在海面上偶爾會看到一個高達數米的噴泉,那正是藍鯨在呼氣呼吸。
據研究,藍鯨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是體內受精,不過奇怪的是,雖然藍鯨的丁丁長度接近3米,比人類的身高還高,但每次交配的時間只有幾十秒。
正如前文說的,雌性藍鯨的乳頭平時也是隱藏在細縫中,當小藍鯨嗷嗷待哺,用頭去蹭藍鯨媽媽的肚子時,乳頭才會從細縫中伸出來給小藍鯨吃。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不一樣,藍鯨的乳腺有著強大的肌肉組織,可以通過舒展和收縮肌肉將乳汁噴射到小藍鯨的嘴裡,一次可以噴射10公斤左右的乳汁,簡直太省時省力了。
果然,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新的生物知識學到了。
B. 哺乳類動物生活習性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1.皮膚 哺乳動物的皮膚緻密,結構完善,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體溫及敏銳的感覺功能。為適應於多變的外界條件,其皮膚的質地、顏色、氣味、溫度等能與環境條件相協調。 哺乳動物皮膚的主要特點為: (1)皮膚的結構完善 哺乳動物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的表層為角質層,表皮的深層為活細胞組成的生發層。表皮有許多衍生物,如各種腺體、毛、角、爪、甲、蹄。真皮發達,由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兩種纖維交錯排列,其間分布有各種結締組織細胞、感受器官、運動神經末梢及血管、淋巴等。在真皮下有發達的蜂窩組織,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在此貯藏有豐富的脂肪,故又稱為皮下脂肪細胞層。 (2)皮膚的衍生物多樣 哺乳動物的皮膚衍生物,包括皮膚腺、毛、角、爪、甲、蹄等。 1) 皮膚腺:十分發達,來源於表皮的生發層,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乳腺、汗腺、皮膚腺、氣味腺(麝香腺)等。 乳腺為哺乳類所特有的腺體,能分泌含有豐富營養物質的乳汁,以哺育幼仔。乳腺是一種由管狀腺和泡狀腺組成的復合腺體,通常開口於突出的乳頭上。乳頭分真乳頭和假乳頭兩種類型,真乳頭有1個或幾個導管直接向外開口;假乳頭的乳腺管開口於乳頭基部腔內,再由總的管道通過乳頭向外開口。乳頭的數目隨種類而異,從2個至19個,常與產仔數有關。低等哺乳動物單孔類不具乳頭,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仔直接舐吸。沒有嘴唇的哺乳動物如鯨,其乳腺區有肌肉,能自動將乳汁壓入幼鯨口腔。 另一種皮膚腺為汗腺,是一種管狀腺,它的主要機能是蒸散熱及排除部分代謝廢物。體表的水分蒸發散熱即出汗,是哺乳動物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一些汗腺不發達的種類,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發來散熱。 皮脂腺為泡狀腺,開口於毛囊基部,為全漿分泌腺,其分泌物含油,有潤滑毛和皮膚的作用,也是一種重要的外激素源。氣味腺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主要功能是標記領域、傳遞信息,有的還具有自衛保護的作用。氣味腺有數十種,如麝香腺。肛腺、腹腺、側腺、背腺、包皮腺等。氣味腺的出現及發達程度,通常是與哺乳類以嗅覺作為主要獵食方式相聯系的,而以視覺作為主要定位器的類群其嗅覺及氣味腺均顯著退化。 2)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結構,為表皮角化的產物。毛由毛干及毛根組成。毛干是由皮質部和髓質部構成;毛根著生於毛囊里,外被毛鞘,末端膨大呈球狀稱毛球,其基部為真皮構成的毛乳頭,內有豐富的血管,可輸送毛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在毛囊內有皮脂腺的開口,可分泌油脂,潤滑毛、皮;毛囊基部還有豎毛肌附著,收縮時可使毛直立,有助於體溫調節。按毛的形態結構,可將毛劃分為長而堅韌並有一定毛向的針毛(刺毛),柔軟而無毛向的絨毛,以及由針毛特化而成的觸毛。哺乳類體外的被毛常形成毛被,主要機能是絕熱、保溫。水生哺乳動物基本上無毛的種類如鯨,有發達的皮下脂肪以保持體溫的恆定。毛常受磨損和退色,通常每年有一、二次周期性換毛,一般夏毛短而稀,絕熱力差,冬毛長而密,保溫性能好。陸棲哺乳動物的毛色與其生活環境的顏色常保持一致,通常森林或濃密植被下層的哺乳動物毛呈暗色,開闊地區的呈灰色,沙漠地區多呈沙黃色。 3)角:是哺乳動物頭部表皮及真皮特化的產物。表皮產生角質角,如牛、羊的角質鞘及犀的表皮角,真皮形成骨質角,如鹿角。哺乳類的角可分為洞角、實角、叉角羚角、長頸鹿角、表皮角等五種類型。 洞角,由骨心和角質鞘組成,角質鞘即習稱之為角,成雙著生於額骨上,終生不更換,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洞角為牛科動物所特有。 實角,為分叉的骨質角,無角鞘。新生角在骨心上有嫩皮,通稱為茸角,如鹿茸。角長成後,茸皮逐漸老化、脫落,最後僅保留分叉的骨質角,如鹿角。鹿角每年周期性脫落和重新生長,這是鹿科動物的特徵。除少數兩性具角如馴鹿,或不具角如麝、獐之外,一般僅雄性具角。 叉角羚角,是介於洞角與鹿角之間的一種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狀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後脫換,骨心不脫落。這種角型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僅有短小的角心而無角鞘。 長頸鹿角,由皮膚和骨所構成,骨心上的皮膚與身體其他分的皮膚幾乎沒有差別。 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質層的毛狀角質纖維所組成,無骨質成分,為犀科所特有。角的著生位置特殊,在鼻骨正中,雙角種類的兩角呈前後排列,前角生於鼻部,後角生長在頷部。 4)爪、甲和蹄:均屬皮膚的衍生物,是指(趾)端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只是形狀功能不同。爪,為多數哺乳類所具有,從事挖掘活動的種類爪特別發達。食肉類的爪十全銳利,如貓科動物的爪銳利且能伸縮,是有效的捕食武器。甲,實質為扁平的爪,是靈長類所特有。蹄,為增厚的爪,有蹄類特別發達,並可不斷增生,以補償磨損部分。 2.骨骼 哺乳動物的骨骼系統發達,支持、保護和運動的功能完善。主要由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大部分組成。其結構和功能上主要的特點是:頭骨有較大的特化,具兩個枕骨踝,下頜由單一齒骨構成,牙齒異型;脊柱分區明顯,結構堅實而靈活,頸椎7枚;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現時和膝,將軀體撐起,適應陸上快速運動。 (1)中軸骨骼 包括顱骨、脊柱、胸骨及肋骨。 1)顱骨:由於哺乳類的腦、感官的發達以及口腔咀嚼的產生,故顱骨相當大。顱腔由額骨、頂骨、枕骨、蝶骨、篩骨、鱗骨、鼓骨等構成,其中枕骨、蝶骨、篩骨等均由多數骨塊癒合而成,骨塊的減少和癒合使頭骨堅而輕,是哺乳類的一個明顯特徵。腦位於顱腔內,以顱骨後方的枕骨大孔與脊髓連接。枕骨大孔兩側各有一枕踝與第一頸椎相關節。哺乳類的眼眶、鼻腔和口腔主要由淚骨、觀骨、鼻骨、鼻甲骨、上頜骨、前頜骨、齶骨、翼骨、犁骨、下頜骨、舌骨等構成。下頜由1對下頜骨(齒骨)組成,為哺乳類頭骨的一個標志性特徵,下頜骨後端與鱗骨相關節。 2)脊柱:由一系列椎骨組成,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五部分。頸椎骨通常為7枚,只有少數種類為6枚(如海牛)或8~10枚(如三趾樹獺),絕大多數的哺乳類不論頸的長短(如長頸鹿和刺蝟)都是7枚頸椎。第1個頸椎稱寰椎,第2個頸椎稱樞椎,寰椎呈環狀,前面形成一對關節面與枕踝相關節,樞椎椎體前端形成齒突伸入寰椎的椎孔,賦予頭部能靈活轉向。胸椎常為13枚左右,各胸椎與肋骨相連結,並與肋骨和胸骨共同構成胸廓;胸骨分節,有飛翔能力的蝙蝠和營地下掘穴生活的鼴鼠等哺乳動物,有與鳥類相類似的龍骨突起。腰椎為4~7枚。薦骨為3~8枚,且融合為一,與腰帶相關節;無後肢的鯨類,薦骨不明顯。尾椎數隨尾的長短而異,變化很大,從數枚至數十枚不等。 (2)附肢骨骼 包括肩帶、腰帶、前肢骨,、後肢骨。 1)肩帶:由肩胛骨、烏喙骨、鎖骨構成。陸棲哺乳動物肩帶的肩胛骨十分發達,烏啄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個突起。鎖骨多趨於退化,有的無鎖骨,如奇蹄類和偶蹄類。而在適於攀緣、掘土和飛翔生活的類群中鎖骨則發達。可見鎖骨發達程度與前肢活動方式關系密切,凡前肢作前後活動的種類其鎖骨退化,前肢作左右活動的種類其鎖骨發達。 2)腰帶:由骼骨、坐骨和恥骨構成。骼骨與薦骨相關節,左右坐骨與恥骨在腹中線癒合成一塊髓骨,構成關閉式骨盤。哺乳類的腰帶癒合,加強了對後肢支持的牢固性。 3)前肢骨及後肢骨:其結構與一般陸生脊椎動物的模式類似,但前後腳掌(跖)、指(趾)骨,隨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有大變化,如蝙蝠特化為翼狀肢,鯨為鰭
C. 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魚類 的生活習性
哺乳類: ①運動,原始哺乳動物的適於在地面行走的五趾型四肢隨著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衍生出許多特化類型,如營水生生活的鯨類和海牛類的後肢退化,前肢演變為鰭狀;適應飛翔生活的翼手類的指骨延長,指和四肢間發展了翼膜;營地下生活的鼴鼠類的前肢呈鏟形,在開曠草原奔跑的有蹄類的四肢趾端具蹄,為了減輕四肢的重量,巨大的肌肉位於臀部;樹棲的獸類或是具銳爪便於在樹幹上攀爬,如松鼠類,或是具長指(趾)便於抓握樹枝,如靈長類,還有極為特殊的適應樹棲運動的獸類,如南美熱帶森林中的樹懶,其趾端具巨大的鉤狀爪,用以在樹上攀爬和懸掛. ②食性,原始獸類主要是以昆蟲為食的雜食動物。後來,因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演變為:雜食者,以動物和植物為食;草食者以植物為食;肉食者以動物為食。 兩棲類: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但它們通常在水中繁殖。它們大部分有可以行走的四肢和可以呼吸空氣的肺。但它們不長鱗片,皮膚疏鬆,潮濕的皮膚可以吸收氧氣幫助呼吸。 爬行類: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能比兩棲類更能適應陸地生活環境。身體已明顯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部。頸部較發達,可以靈活轉動,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發揮頭部眼等感覺器官的功能。骨骼發達,對於支持身體、保護內臟和增強運動能力都提供了條件。用肺呼吸,心臟由兩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兩心室構成,逐步向把動脈血和靜脈血分隔開的方向進化。大腦結構比兩棲類有了進一步發展,感覺器官也增加了復雜程度,功能增強。 鳥類通常是帶羽、卵生的動物,有極高的新陳代謝速率,長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鳥類都可以飛,他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肌胸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有氣囊可以進行雙重呼吸,沒有膀胱則可以減少身體質量。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要靠按節排列於身體兩側的肌肉交替收縮,使體軀與尾魚類鰭左右擺動而前進,其他鰭起平衡與轉向作用。某些魚的鰭經變態後還具有攻擊、自衛、攝食、生殖、發聲、爬行、滑翔、跳躍、攀緣、呼吸等功能。鰾能調節魚體比重,幫助浮沉。魚類的食性通常分為4種類型。濾食性,如鰱、鱅、沙丁魚等食浮游生物;草食性,以草魚為典型;肉食性 ,如鱤、狗魚、烏鱧、帶魚、青魚等 ;雜食性,如鯉魚。終生用鰓呼吸,除用鰓呼吸外,還有輔助呼吸的器官.血液循環是單循環,心臟主要由一靜脈竇、一心房和一心室組成。魚的排泄器官主要是中腎,由許多腎小管連接腎小體組成。魚類一般為雌雄異體,生殖腺通常成對。軟骨魚類一般為體內受精,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數硬骨魚為體外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