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關於「鴿子」類的資料
鴿的起源
鴿子鴿種、鳥屬、鳩鴿科、鴿形目、孵卵綱、脊椎動物門。
鴿子亦稱家鴿、鵓鴿,鴿子的祖先是野生原鴿。早在幾萬年以前,野鴿成群結隊地飛翔,在海岸險岩和岩洞峭壁築巢、棲息、繁衍後代。由於鴿子具有本能的愛巢欲,歸巢性強,同時又有野外覓食的能力,久而久之被人類所認識,於是人們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把鴿子作為家禽飼養。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5000年以前,埃及和希臘人已把野生鴿馴養為家鴿了。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就開始用鴿子傳遞書信了。根據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中介紹,大約在公元前2000多年,埃及的第五王朝就馴養鴿子;公元前1600多年印度的權貴階層極愛養鴿,他們在宮廷內飼養著各種各樣的鴿子達2萬余只;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埃及人已開始舉行公開的鴿子競賽,貴族們都以養鴿為樂,甚至用鴿子作為陪葬品,公元200年,巴勒斯坦人已十分普遍地飼養鴿子了,以後將鴿子傳到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亞非各國。
我國也是養鴿的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越絕書》記載,"蜀有蒼鴿,狀如春花"。在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相馬經》所見,其中就相馬眼指出"欲如鴿目,鴿目固具五彩"。按該帛書含有楚的語調,由此推測,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南方,已經有了目色不同的鴿子。秦漢時期,宮廷和民間都醉心於各種鴿子的飼養與管理。
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廣州等地,已開始用鴿子通信,在《唐國史外》中就指出"南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安南、廣州……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舶設,則鴿雖數千里亦能歸"。這說明在海上的中外勞動人民已用鴿子傳遞信書,以向家人報平安。唐核槐戚宋時期,養鴿之風極為盛行,在當時杭州一帶,以養鴿為樂,在鴿腿上繫上風鈴,數百隻群起群飛,望之若錦、風力振鈴,鏗如雲間之佩。當時不但民間好鴿,皇室也不例外,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嶺南家鄉,曾養群鴿,並用鴿與家人來傳遞書信。到南宋時,高宗趙構更是迷戀養鴿,甚至不理朝政,故有人曾寫打油詩,如《古杭雜記》中寫道:"萬鴿飛翔繞帝都,朝暮收放費工夫;何如養取雲邊雁,沙漠能明余傳二聖書"。
明朝時,我國的養鴿已具相當水平,據《鴿經》記載,明朝正統年間在淮陽,一日大風雨,有鴿墜落在主人屋上,十分睏乏。被捉之後,正准備殺吃,忽見足上有一油紙封裹的信函。看封面題字,知道該鴿是從京師來的,時間僅改陵有3天。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從淮陽到京師,只有3天,空距700多公里,足見當時信鴿的競翔水平。清朝時,養鴿業更是繁榮發展,這時我國已從國外引進了大批的優良名鴿品種。尤其到了清末民初,無論達官顯貴、八旗子弟,還是走卒販夫、頑童老翁,以豢鴿放飛者大有人在,少則畜養一二十隻,亦有多至數百隻者,這時的養鴿者非常喜愛給鴿佩哨。(給鴿尾帶上哨子)人們不但可以看到鴿子在藍天上翻飛,而且還能享受到美妙的太空雅樂。
鴿子是一種常見的鳥。世界各地廣泛飼養,鳥綱,鳩鴿科,鴿屬。翅膀寬大,善於飛翔。羽色有雨點、灰、黑、絳和白多種。足短矮,嘴喙短。食谷類植物的子實。嗉囊發達,雌鴿生殖時期能分泌「鴿乳」哺育幼雛,屬晚成禽類。配偶終生基本固定,一年產卵5—8對。
由於人們對鴿子的偏愛以及飼養目的的特殊性,我們專門給它單列了個欄目。鴿子的歸類――鴿種、鳥屬、鳩鴿科、鴿形目、孵卵綱、脊椎動物門。
鴿子亦稱家鴿、鵓鴿,鴿子的祖先是野生原鴿。早在幾萬年以前,野鴿成群結隊地飛翔,在海岸險岩和岩洞峭壁築巢、棲息、繁衍後代。由於鴿子具有本能的愛巢欲,歸巢性強,同時又有野外覓食的能力,久而久之被人類所認識,於是人們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把鴿子作為家禽飼養。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5000年以前,埃及和希臘人已把野生鴿馴養為家鴿了。而家鴿經過多年的培育和優化,繁衍成當今的賽鴿,俗稱信鴿。
http://www.99pet.com/index9.htm
鳥類的分類
分類最主要是確定鳥種間的親緣關系。例如鴿子和斑鳩的關系,絕對比鴿子和麻雀或斑鳩和麻雀的關系還要親近。所以分類學家就訂定一套分類標准,就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如果我們以麻雀為例,則它的分類階層如下:
界 Kingdom.¨動物界
門 Phylum…¨脊椎動物門
綱 Class…¨鳥綱
目 Order.….燕雀目
科 Family.…¨文鳥科
屬 Genus.…¨麻雀屬
種 Species.¨麻雀
所以每一種鳥,都可依上述例子,確定它到底是哪一目、科、屬的鳥種。而其親緣關系,種比屬近,屬比科近,以此類推。但是我們用甚麼依據來做分類上的標准呢?最主要是以形態為基準(如嘴形、羽毛的排列、腳的鱗片…)。但近年來運用細胞遺傳和蛋白質來做分類基準,已蔚呈一股潮流。根據上述的形態分類結果,現今存在全世界的鳥類,共有27目173科9000多種。
四、鳥類的羽毛與飛翔
羽毛是鳥類獨一無二的特徵。沒有羽毛,鳥類就飛不起來。鳥類除了生在前臂的飛羽外,還有一些其它羽毛,如體羽、絨羽、半絨羽、纖羽、剛毛(須)等(圖二)。這些羽毛各有其功用,像體羽覆蓋於體表,構成嚴密的保護層,使鳥體保持流線形,以利飛翔。而絨羽有保暖作用,在鴨子身上最多。最值得一提是飛羽,飛羽輕而富有彈性,在羽片上有很多羽小鉤,互相鉤住。當羽片裂開時,鳥類
只要用嘴一撥,它就又恢復原來羽片的模樣,不像蝙蝠翼膜一裂開,就難以恢復原狀,所以對鳥的飛翔有很大的幫助。
羽毛除了飛翔的功能外,尚能保護鳥類薄而脆弱的皮膚,也可以調節體溫,並藉羽毛的顏色,傳遞訊息。
人類衣服穿舊或穿破,總需換換新衣,鳥類也是一樣。一般的鳥類,一年裡有兩次的換羽,以確保羽毛的功能。除了換羽外,鳥類平時就很注意羽毛的維護,它們有水浴、日光浴、沙浴、蟻浴、塗油和塗抹粉冉羽等行為。蟻浴是某些鳥類(約200種)會讓螞蟻爬上身上,利用螞蟻分泌的蟻酸幫忙除蟲。而塗油是大部分鳥類有一個尾脂腺的腺體,會分泌油脂物,鳥常用嘴去刮取,再塗抹全身,以達
到防水的效果(如鴨子)。另外有些鳥類(如白鷺),羽毛的羽尖會破碎成很小顆粒,叫做粉冉羽。粉冉羽塗抹在鳥身上,能隔絕一些污物(如魚的黏液)。
鳥類的飛翔,著重在前臂飛羽的結構。初級飛羽就如同飛機的螺旋槳,產生推進力,次級飛羽則像機翼,產生上升力(圖三),而尾羽則起舵的作用。滑翔、翱翔、和振翅飛行是鳥類常見的飛行方式。大型的鳥,如鷹或海鳥,它們常利用上升的氣流或海面陣風的差異,作盤旋翔翔飛行(圖四),而一些小型鳥種,則常作振翅飛行。所以鳥翼的形狀變化很大(圖五),主要是為適應飛翔而演化出來的。
五、鳥類的生理結構
為了適應空中的生活,鳥類的骨骼起了很大變化,就是朝「輕」和「癒合」方向發展。一隻鳥的骨骼重量,僅占其體重的5%左右,而人類骨骼,則占體重20%。鳥的骨骼大都中空,骨片薄,中空裡面有斜行小骨梁,能強化薄弱的骨片(圖六)。另外骨架一體化(癒合),減少不必要的可動關節,並且重心下移,在飛翔時起著平衡作用。但是鳥類為彌補身體的不靈活性(關節少),因而頸子特別靈活,.並比其它脊椎動物長,天鵝的頸椎有25塊,最小的蜂鳥也有8塊,比哺乳類的7塊還多。另外鳥的頸椎構造非常特殊,貓頭鷹的頭可旋轉至270度。
除了骨骼的變化外,鳥類的膀恍消失,直腸短,所以不貯尿糞,一有糞尿就排掉。而雌鳥右側的卵巢和輸卵管並已退化,雄鳥在非繁殖期間,睾丸則呈萎縮狀態,這些都是減輕體重,有利飛行的適應。
在肌肉方面,鳥類的胸肌非常發達。胸肌是搧翅飛翔的主要動力來源,它附著在龍骨突上(圖七),其重量約占鳥總體重的1/5-1/3以上,如將麻雀換算成和人一樣的體重,則它的胸肌可發出3馬力的功率,而人類的胸肌,只能發出l/8馬力而已,所以一些嘗試裝上人工翅膀的人,模仿鳥類飛行,結果都失敗了。
有一種候鳥叫金班行鳥,它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往返於北極附近的阿留申群島和夏威夷群島之間,這兩地的直線距離約3000公里,它以時速約90公里的速度,連續飛35個小時到達,中間並無休息。這種驚人的飛行力,是如何和辦到呢?這就涉及到它的呼吸效率。鳥類的呼吸系統,有所謂的氣囊結構(大部分為9個),氣囊除了分布在內臟之間,有時也深入骨骼裡面(圖八)。當鳥類呼吸時,前、後氣囊好像唧筒一樣,使氣體作同一方向流動,不似哺乳類的雙向流動(圖九),因而肺部永遠都有新鮮空氣進入,所以呼吸效率大為提高,對飛翔相當有利。
氣囊除了輔助呼吸之外,還可以減少內臟摩擦,減低體重,以利飛行,並能調節體溫(鳥類沒有汗腺,余熱山呼吸調節),在水禽方面,尚可增加浮力。
感官方面,鳥類的視覺最為發達。有些大型鷹雕的眼球比人還大,據估計視力比人類高3倍以上。在視野方面,除了一些肉食性的鷹、貓頭鷹外,大部分鳥類的視野都非常寬廣。以鴿子為例,它大約有300度的視野,有一種叫山鷸的鳥,視野更高達360度,也就是它前後都能看到來襲的掠食者。但是這些視野寬廣的鳥類,它們看的東西比較沒有立體感,不像鷹和貓頭鷹,只將視野集中在前面(約70度),因雙視重疊有立體感,對捕食獵物有很大幫助(圖十)。這種視野的差異,主要是鳥眼在頭部的位置,一般鳥類在頭約兩側,而鷹和貓頭鷹則集中在前面。
鳥類的聽覺非常靈敏,能分辨人類無法區分的音符。在味覺方面,鳥類的味蕾很少(100個以下),而人類約有10000個,所以鳥類吃東西是沒有甚麼味道的。除了少部分種類外,嗅覺和觸覺也不很靈敏。
腳趾、璞和爪在鳥類中變化也很大(圖十一)。如非洲駝鳥只有兩趾,以適奔跑生活。鴨子趾間有璞,適於劃水,如從空中降到水面時,還可用璞來當煞車。鷹常用利爪捕捉獵物……。這種種變異,無非是為了適應多變的棲息環境。
在長期的演化下,鳥類的嘴形變化多端(圖十二),以適合捕食各種食物。像鷲的鉤嘴,以利於撕碎獵物;像麻雀的嘴,適於咬碎種子;而鸚鵡的嘴尖,可以挖取果肉,嘴基則可咬開種子.,….。這樣多變的食性,使鳥類在自然界食物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嘴形變化外,鳥類的舌也是多種多樣,啄木鳥舌能伸長,舌端有倒鉤並具黏被,可伸入樹穴鉤黏昆蟲;企鵝舌後部有角質鉤,可牢牢鉤住吞入的食物;有些蜂鳥舌能伸長,並能捲成管狀,以吸食花蜜等。
六、鳥類遷移的奧秘
動物在兩地之間,有周期性往返,謂之遷移。在動物界中,某些昆蟲、魚類、爬蟲類(如海龜)、鳥類和哺乳類(如鯨、蝙蝠等),都有遷移習性。其中以鳥類的遷移最引人注目,據估計全世界的鳥類,參與遷移活動有幾十億只。這樣龐大數量的鳥類,每年春秋往返於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它們的這種行為,已引發鳥類學家的長期研究。但是有些鳥類並沒有遷移的習性,我們稱為留鳥;而有遷移習性的鳥類,則稱為候鳥。候鳥又可細分為冬候鳥、夏候鳥、過境鳥。以台灣為例,它們定義如下:
留鳥:終年留居繁殖地,不遷徙,有時僅作短距離游盪。
冬候鳥:在北方國家繁殖,而在台灣度冬。
夏候鳥:夏季在台灣繁殖,冬季則往南方避冬。
過境鳥:僅在春、秋遷徙期看到,不在台灣繁殖或度冬。
但是上述並非絕對劃分,有些鳥種在一個地區,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的。例如有一種叫東方環頸行鳥的小鳥,他夏季有一族群在台繁殖,冬季叉有一族群從北方來度冬,所以他具有夏候鳥或留鳥(因不知繁殖族群有無往南避冬)和冬候鳥等不同身份。當然有些鳥種就很好判斷,如麻雀就是道道地地的留鳥。
候鳥一般都沿著固定路線遷移(大部分南北向,少數東西向)。如果候鳥飛離自己的航線,逸到別的路線,我們則謂之「迷鳥」,這種偶見鳥,見到的機會是非常小的。
大多數候鳥在南北半球奔波,有些飛行距離超過幾千公里,而最有名的是一種川北極燕鶴的鳥類,他單程的遷移距離約有18000公里,而且每年反覆著從北極(繁殖地)飛到南極(越冬地),南極又飛回北極。
為什麼北極燕鶴要如此奔波勞累呢?它們又沒有羅盤協助飛行,又是如何知道目的地的正確方位呢?這兩個問題深深困擾著鳥類學家們,至今依然還在探討之中。
根據現有的研究顯示,候鳥為何要遷徙?有三個因素(但非絕對正確)。一是生態因素,二是生理因素,三是歷史因素。
生態因素:緯度越高,夏候鳥越多,留鳥越少。有人做過研究,在中國的雲南省(北緯21度~29度 ),留鳥佔70%,候鳥30%;而在中國東北的長白山區(北緯42度~44度),留鳥僅佔18.8%,候鳥則高達81.2%。這種差異主要是生態因素所造成的。在冬天北方極端寒冷,所以促使鳥類向南遷移;夏季時,北方日照長,食物豐盛,鳥類天敵少(如蛇類),所以候鳥飛回北方繁殖。
生理因素:當春天來臨時,日照變長,刺激內分泌腺,促使生殖腺膨脹,因而候鳥向北遷移。曾有人做過實驗,在春季時,在候鳥身上注射抑制內分泌腺的制劑,則該候鳥遷徙能力就受到抑制。
歷史因素:地球曾經歷多次冰河侵襲和退卻,冰河來臨時,氣溫下降;冰河退卻時,氣溫回升。鳥類隨冰河這樣一進一退,遂養成遷徙的習性。
關於候鳥如何在長距離飛行不曾迷失方向,鳥類學家們作做過很多觀察和實驗。其中太陽、星星和地球磁場,是候鳥定位的主要依據。
根據實驗指出,在遷徙季節時,把鳥關在實驗籠中,改變陽光角度,遷徙的候鳥也隨陽光角度改變而改變方位,從此了解到有些候鳥是以太陽為定向。另外有些鳥類(小型鳥),主要是在晚上遷徙,它們無法利用太陽定向,則以星星定向。實驗者在星象館里將人造星空旋轉,一些實驗鳥種,也隨星體旋轉方向而改變遷徙方向,這種方向的改變,證明晚上遷徙的候鳥,是以星星定向。在地球磁場方面,地做過一些實驗,有相當的證據顯示,地磁也是候鳥定向的依據。另外風定向、嗅定向、聽覺定向…種種理論與學說,還在實驗討論階段。
七、鳥類的分布
世界上有9000多種的鳥,並非均勻分布於全球,大體可區分為陸地地理分布和生態分布兩種。陸地地理分布又可劃分為六大鳥類地理區(圖十三),每一區都有它的鳥類分布特色,
現在簡述如下:
1.古北界
此界鳥類大都是遷徙鳥類,以雁鴨和食蟲鳥類最多,大約有69科750種繁殖鳥,僅有一科為特有科(其它各界沒有分布),與新北界類緣較近。
2.新北界
此界鳥的種類並不多,和古北界一樣,大都是候鳥,而其氣候、自然生態環境與古北界相似,全界約有52科650種繁殖鳥,無特有科。
3.東洋界
此界島嶼很多,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食果鳥分布繁盛,鳥類約有83科1500種繁殖鳥,也只有一科為特有科,與舊熱帶界類緣較近。
4.舊熱帶界
此界奔走鳥類與食種子鳥類較多,而水鳥較少,約有67科1900種繁殖鳥,有8科為特有科。
5.澳洲界
因為此界與大陸隔離原故,獨自演化的鳥種十分豐富,棲地性的鳥類分布很多,約有82科1200種繁殖鳥,其中14科是特有科。
6.新熱帶界
此界有「鳥洲」之稱,原始性的鳥種分布不少,主要以果實為主食的鳥類為主,約有97科2900種繁殖鳥,特有科高達32科,為六界之冠。
除了上述的鳥類六大地理區外,還有生態分布,受自然環境(如氣候、地形、海洋、海拔高度與緯度的差異)與生物因素等影響,其分布狀態也是很不均勻。
八、鳥類與人類的關系
自從人類在世界舞台出現後,就和鳥類保持密切關系。我們的祖先,在敬畏大自然的威力下,常能和鳥類相安無事,甚至還將某些鳥類,奉為崇拜的神只。而古代的壁畫、文學與藝術,更時時和鳥類保持密切的關系,豐富先人的生活,並且惠及至今。而一些鳥類也被馴化成家禽,提供人類所需大量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鳥類的羽毛、蛋和鳥糞,也被廣泛利用。這種親密的夥伴關系,直到近代已開始變質,因人口遽增(1970年全球有37億人口,1986年增加至50億,公元2000年,將有人口60億),對土地需求日增,於是人類大量侵佔自然土地,完全不顧鳥類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又加上污染日趨嚴重,鳥類和其它生物倍受嚴重威脅;根據資料統計顯示,自西元1600年來,有97種鳥類可能已經滅絕,如從生物演化滅絕速率來看,其滅絕速率是自然演化時間的上萬倍,這是一個非常可怕
的事實,只有恐龍大滅絕差可比擬,而現在還有1000多種鳥類面臨嚴重威脅(根據估算,如果有兩種鳥類滅絕,同時會有一種哺乳類、4種魚類、70種植物和180種昆蟲消失)這完全是人類對自然界過渡掠奪所致。
九、 鳥類是最好的生態指標
鳥類在自然界申,起著平衡作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自然界一些動物(如昆蟲和鼠類)族群大量繁衍危害生態時,往往是由鳥類加以撲滅制止。除了上述的事實外,鳥類也是最好的生態指標,在1960年代時,科學家發現鷹隼巢中的蛋破碎或畸形時,而大感恐慌,經追蹤調查後發現,證實是一種殺蟲劑DDT污染所致,於是全面禁止使用這種殺蟲劑,以免危害到人類。1969年在愛爾蘭有17000隻海鳥神秘死亡,經查證後大部分是多氯聯苯所造成的,於是多氯聯苯的使用被嚴格限制,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如果沒有鳥類適時發出的警訊,危害層面必將更廣。
十、今日鳥類.明日人類
鳥類是人類的忠實朋友,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環境的偵測器,如果人類不加以珍惜,任其滅絕,最後終將危害到自己本身。於是我們提出嚴正呼籲:「救救鳥類,就等於拯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