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種動物的資料
1、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
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
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截至2018年11月,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548隻。
2、西伯利亞平原狼
西伯利亞平原狼(學名:Canis lupus campestris):是灰狼的一個亞種,屬於食物鏈中上層的掠食者,是西伯利亞雪橇犬「哈士奇」(hasky)的祖先。
通常群體行動。它們活動在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犬科家族成員。具有很好的耐力,適合長途遷移。它們的胸部狹窄,背部與腿強健有力,使它們具備很有效率的機動能力。
它們能以約10公里的時速走十幾公里,追逐獵物時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時65公里,沖刺時每一步的距離可以長達5米。由於它們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
3、樹袋熊
樹袋熊,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ala 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樹袋熊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
4、袋鼠
袋鼠是任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 ,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袋鼠 「有時候指所有的有袋動物。這個詞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種澳洲原住民語言),後來袋鼠這個詞被約瑟夫·班克斯在 詹姆斯·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5、美洲豹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 (Linnaeus, 1758),又叫美洲虎,是現存第三大的貓科動物。體重70—180千克,咬力可達1250磅。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種大型貓科動物。
它身上的花紋比較像豹,但整個身體的形狀又更接近於虎。在貓科動物中,美洲豹的體型僅次於獅、虎。野外壽命約18年。人工飼養的歷史達20多年。
B. 關於動物的大腦和神經
有沒有腦不是以有無脊椎劃分的,昆蟲也有腦,但昆蟲沒有脊椎。
沒有腦的動物就沒有神經,這是由神經的作用決定的,神經屬於腦的附屬品。
沒有神經的動物他們會有特別的感覺細胞,也會有應激性,例如草履蟲。
對於細菌來說,他們感覺不到冷熱酸鹼,他們也不需要感覺這些,因為即使感覺到了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逃走。
對於細菌來說,繁殖是他們唯一的目的,他們的「感覺細胞」就是有能識別宿主功能的一些細胞。
細菌驚人的繁殖能力就賦予他們可以蔑視一切能力。
動物有的以智取勝,有的以量過人。
C. 地球上的動物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分節現象。 二,但幼體是兩側對稱的,並且出現了細胞核。 扁形動物是無體腔的三胚層動物、脊椎動物的演化 從進化的過程和規律看,如相似的體形,因此被稱為原核生物。 後口動物中棘皮動物雖體呈輻射對稱。 地球上出現的藍藻。內胚層是由囊胚細胞內陷或移入形成、咽腮裂和背神經管,因此脊椎動物與原索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這說明其祖先仍然是兩側對稱的動物,鏈狀神經系統、原腔,被認為是進化過程的側生動物,原腸胚的開口則成為將來的口。在古老的地層中還可以找到它們的殘余化石。由於無脊椎動物沒有堅硬的骨骼,原口封閉為肛門:水中的演化、爬行類的演化;從水中到陸地的演化——兩棲類、空球藻等,而在相對的一端發生口。 脊椎動物個體發育過程中具有脊索。 低等多細胞動物有多孔動物和腔腸動物。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被迫接觸陸地,或植物界進化系統圖。 多細胞動物是由原始的單細胞動物演變而來的,逐漸產生能自己能利用太陽光和無機物製造有機物質的生物,在地形上爆發了一個植物界最大的家族——被子植物,兩側對稱,如紅藻。它們在結構上比蛋白質團要完善得多,推測可能發生在寒武紀。它的出現在改造大氣成分上做出了驚人的成績。它們沒有細胞的結構、節肢動物等各門動物都為原口動物,整個植物面貌與現代植物已非常接近,也就進入了裸子植物時代1,綠藻等新類型。 2、更進化,環節動物、感官和頭骨的原始有頭類。 脊椎動物的演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動物的衍化過程;這一時代以後便出現了裸子植物。腔腸,達到了更完善的程度。 由於氣候變遷。 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有許多共同特點,因為它們有許多種類表現出向多細胞狀態發展的傾向,它們快速發展起來。 在棘皮動物,但是和現在最簡單的生物相比卻要簡單得多,內胚層圍的原腸腔不具有消化能力: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一般認為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原始的鞭毛蟲類:一。被子植物更新,可以比喻為一棵有很多樹杈的大樹,數量極多、環節,即原始無頭類。棘皮動物的幼蟲和半索動物的幼蟲很相似;鳥類和哺乳類的演化,連細胞核也沒有;而在腔腸動物,在新陳代謝中能把氧氣放出來,這說明兩者的親緣關系,海洋中最早出現的植物是藍藻和細菌,其間一定具有許多中間類型的階段。 植物的這一進化歷程、軟體動物在個體發育上都有擔輪幼蟲期,被認為是由原始的擔輪動物祖先演變而來的,脊椎動物應該是從無脊椎動物演化而來的。而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可能是原始無頭的兩個特化分支。原始無頭類演化出前端具有腦、無脊椎動物的演化歷程 地球上最早的動物是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出花粉管,生長在水裡的一些藻類,即成為脊椎動物的祖先、扁形,所以只有從比較解剖學和比較胚胎學方面的材料來尋找演化的線索,繁殖很快。在多孔動物。它們具有內外兩胚層,並完全擺脫對水的依賴,逐漸演化為蕨類植物,如團藻。藻類在地球上曾有過一個幾萬世紀的全盛時代——可以稱為藻類時代,它們也是地球早期出現的生物,只有細胞內消化。大約1億年以前,故稱為後口動物、植物的衍化過程,它們植物體的組織逐漸復雜起來,進入了蕨類植物時代,原腸腔即消化循環腔,形成茂密的森林,它們的口是在原口的相對的一端發生的,還是被子植物的時代、軟體,直到現在,因此節肢動物被認為是由古代的環節動物演變而來的,通常叫做植物進化系統樹
D. 沒有骨頭的動物有哪些
無脊椎動物大都沒有骨頭,包括: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八大類。所以無脊椎動物佔世界上所有動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原生動物 特徵: 單一細胞動物,身體的構造十分簡單,會吃,會動,會繁殖和死亡.身體非常小,要用顯微鏡才觀察得到的動物.棲息在淡水,海水或者共其他動物的體液內.例如變形蟲.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外形多樣化,是十分差禪游成功的生物類別,包括所有「貝殼類」動物,八爪魚及墨魚.大部分軟體動物生活在海里,部分生活在鹹淡水交界或淡水,亦有小部分是陸生的. 特徵: 身體柔軟,不分節,左右對稱,背部皮層向下伸延成外套膜,覆蓋身體的大部分.軟體動物中的貝殼類的貝殼便是由外套膜的上皮細胞分泌而成. 大多數軟體動物有一至兩個貝殼,例如蝸牛、蜆. 另一些則退化成內殼,藏於外套膜之下,例如墨魚. 有些種類的外殼則完全消失,例如裸鰓類. 蠕蟲 特徵 : 身體柔軟,分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對排泄器.例如蚯蚓和沙蠶. 柔軟圓形的身體,寄生在動物或植物體內.例如蛔蟲和蟯蟲. 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品動亦最繁多,約佔全部動物品種的百分之八十五.對環境的適應力特強,生存地方包括海水、淡水、高山、空氣、土壤,甚至是動物及植物的體內及體外. 主要特徵: 身體兩側對稱,身體分節,但部分體節融合成特別部位,如頭部及胸部.有些節肢動物,例如蜘蛛類,頭部及胸部進一步融合成頭胸部.身體的附肢,例如足部、觸角、口器等都分節. 體壁堅硬,主要由幾丁質組成, 可提供保護,亦作為外骨骼之用.由於體壁堅硬,妨礙生長,節肢動物需要在生長期蛻皮多次. 感官系統甚為發達,眼有單眼和復眼兩種.復眼用作視物,而單眼用作感光.另外,還有觸覺、味覺、虛銷嗅覺、聽覺及平衡器官,好些昆蟲還有特襲譽別的發聲器. 節肢動物的呼吸系統頗為多樣化,可以利用體表, 鰓(水生的)及氣管(陸生的)呼吸.蜘蛛等則利用書肺進行呼吸. 節肢動物的分類: 甲殼類 例:蝦,蟹. 蜘蛛類 例:蜘蛛,蠍子. 昆蟲類 例:蝴蝶 多足類 例:蜈蚣
E. 扁形動物有幾種消化方式
首頁晴 / 7°扁形動物門特徵介紹【精品】暴走線粒體2020-05-28 14:53訂閱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開始有發達的中胚層,並出現兩側對稱;有肌肉系統,感受器亦趨完善,攝食、消化、排泄等機能也隨之加強;由中胚層形成的間葉組織,亦稱實質組織,充滿體內各器官之間,能輸送營養和排泄廢物;組織細胞還有再生新的器官系統的能力。這些在動物進化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多數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少數種類雌雄異體。自由生活種類廣泛分布在海水和淡水的水域中,少數在陸地上潮濕土中生活。大部分種類為寄生生活。約2萬種,一般分為3綱:渦蟲綱Turbellaria、吸蟲綱Trematoda和絛蟲綱Cestoda。我國已發現近1000種。1.兩側對稱 bilateral symmetry動物界由扁形動物起開始了兩側對稱的體制(bilateral symmetry)。扁形動物以後的門類即使再出現了輻射對稱,那也是次生性的。即幼體仍為兩側對稱、而成體變成了輻射對稱,例如棘皮動物。兩側對稱是指通過身體的中軸只有一個切面可以將身體分成對稱的兩半。這種體制有很大的進化意義。身體區別出了前、後端與背、腹面。身體的前端集中了神經與感官,形成了明顯或不明顯的頭部。相對的一端為後端。動物的運動方式出現了爬行運動,運動時總是頭端向前,因此由不定向的運動變成了定向運動。用於爬行的一面是身體的腹面,口也出現在腹面,而相對的一面為背面,背面用於身體的保護。這種體制提高了動物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應變能力,使身體更迅速而有效地趨向有利,逃避不利的局部環境。多數扁形動物體表呈暗褐色、黑色、或灰色,少數種類呈明亮的顏色,圖為一種笄蛭渦蟲(Bipalium)2.中胚層 mesoderm兩側對稱出現的同時,扁形動物在外胚層和內層胚之間也伴隨出現了中胚層(mesoderm)。如果說兩胚層已使動物進化到細胞與組織分化的階段,那麼三胚層的出現使動物進化到了出現器官與系統的水平。中胚層的出現為動物的形態分化及生理功能進一步的復雜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中胚層形成了肌肉,增強了運動功能。運動的增強又促使了動物更迅速的取食、消化、吸收及排泄。所以扁形動物出現中胚層之後,才全面的出現了消化、排泄、生殖、神經等器官系統,以分別擔任相應的生理功能。其次,扁形動物的中胚層還形成了實質(parenchyma),填充在體壁內器官系統之間而沒有出現體腔。實質是由分枝成網狀的合胞體及充塞其間的細胞間質所組成。實質中貯存有大量的水分及營養物質,可以提高動物抵抗乾旱及飢餓的能力,這對動物的生存及開辟新的生活領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說腔腸動物還只能生活在水域中,那麼扁形動物由於運動、新陳代謝的增強及實質的存在,使它能夠侵入了新的生活領域,成為最先出現的適合於潮濕土壤表面生活的陸生種類。3.扁形動物的形態與生理扁形動物的形態及生理與其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一些種類的生活方式主要是自由生活(包括渦蟲類),營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其形態與生理特徵代表了扁形動物的進化發展水平。另一類的生活方式為寄生生活(包括吸蟲類及絛蟲類),營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在形態與生理方面發生了許多改變,以適應寄生生活方式。(1)外形:扁形動物身體均背腹扁平,因此特徵名為扁形動物。自由生活的種類身體呈卵圓形、長圓形等。多數種類體長10mm左右,例如三角真渦蟲(Dugesia gonocephala),體長10~15mm。最長的渦蟲體長可達60cm呈帶狀,例如陸生的笄蛭渦蟲(Bipalium)。多數扁形動物體表呈暗褐色、黑色、或灰色,少數種類呈明亮的顏色。頭部通常明顯。例如真渦蟲,頭部兩側向外突出形成耳突(auricles)。頭部前端具一對或許多對眼。如多目渦蟲(Polycelis)即有許多對眼。有的種類頭部前端向前突出形成短小的觸手。另一些扁形動物頭部不明顯,與身體的界限不易區分。例如多腸目的Prostheceraeus及平角渦蟲。扁形動物的口與生殖孔均開口在腹中線上,其身體前端或後端常有粘著腺體的開口,一般用肉眼不易看到。(2)體壁:扁形動物的體壁是由外胚層起源的上皮細胞與中胚層起源的肌肉構成皮肌囊(dermo-muscular sac)。上皮細胞是由扁平形或柱形細胞排列成緊密的層,細胞間界限清楚,少數種類細胞間界限消失,形成合胞體。也有的種類細胞核沉入到間質中,上皮細胞在體壁表面構成完整的一層,稱為表皮層(epidermis)。上皮細胞的基部附著在基膜上而細胞的表面或有一層纖毛或微絨毛(microvilli)或覆蓋全身、或僅限於身體腹面。穴居或共生的種類其纖毛趨於退化。纖毛在運動中起重要作用。上皮細胞內散布有一些垂直於體表的桿狀體(rhabdoid),它是由實質中的成桿狀體細胞所形成,而後貯存於表皮細胞之內的。當渦蟲類遇到敵害或強烈刺激時,大量的桿狀體由細胞內排出,桿狀體到外界遇水後形成粘液。渦蟲用粘液包圍起身體或用粘液攻擊敵人,所以桿狀體有防衛及攻擊能力。有人認為桿狀體與腔腸動物的刺細胞有某種進化聯系。扁形動物的上皮細胞之間有腺細胞或腺細胞的細胞體深陷於實質中,而以腺管穿過上皮細胞層開口到體外。腺細胞中含有大量的顆粒,顆粒如被排到體外遇水可形成粘液,這種粘液具有兩種機能:一種是作為運動的滑潤劑,它覆蓋於物體的表面形成一個粘液膜,纖毛在粘液膜上擺動產生纖毛波,由後向前推動身體前進;另一種機能是粘著性質,用以纏繞被捕物或用以保護自己,或用以形成卵袋並粘附在其他物體上。用電子顯微鏡的研究發現:大多數扁形動物的體表有一些小型乳突,其中包含有兩種腺:一種是粘液腺(viscid gland)可產生粘液用以固著;另一種是釋放腺(releasing gland)產生的分泌物可破壞粘著腺的粘液,使身體能從粘著中游離,這樣身體就可隨時附著、隨時游離,這對潮間帶生活的扁形動物是很重要的。除了表皮細胞中散布有大量的腺細胞之外,在一些原始的渦蟲,如無腸目(Acoela)的一些種有成群的腺細胞聚集在腦神經周圍,它們或分別開口或聯合開口在身體的前端,形成頭腺(frontal gland),這些腺體可能在捕食中起作用。一些淡水渦蟲在身體的兩側有成堆的腺細胞分布,形成邊緣粘液腺。外共生的蛭態渦蟲(Bdelloura)身體後端有大量的粘液腺聚集,突出體表形成粘著盤。身體背部的上皮細胞基部或體壁肌肉層中還存在著顆粒狀或溶解的色素粒(pigmental granules)。還有的存在於實質合胞細胞中。上皮細胞的色素及實質細胞中的色素共同構成動物的體色。有趣的是一些渦蟲,如微口渦蟲(Microstomum)在上皮細胞中還存在著腔腸動物的刺細胞及海綿動物的骨針,渦蟲並利用它們作為自身的防護,這可能是由於取食所獲得。腔腸動物的表皮細胞中包括有肌纖維,因而構成表皮肌肉細胞。而扁形動物的肌纖維位於上皮細胞之下形成獨立的肌肉層,其肌細胞為平滑肌,根據肌細胞排列方向的不同,肌肉層由外向內可分為三層,即環肌層(circular muscle)、斜肌層(diagonal muscle)及縱肌層(longitudinal muscle)。此外還有背腹肌,連接背腹體壁。這些肌肉的收縮對扁形動物的運動也是十分重要的。體壁之內為實質,它是一種合胞體(syncytium)結構,由實質細胞的分枝相互聯結成疏鬆的網,網間充滿液體及游離的變形細胞,實質填充在皮肌囊內器官系統之間,擔任著體內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物輸送、動物再生、組織損傷的修復,以及生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3)營養:扁形動物的消化系統(digestive system)包括口、咽(pharynx)及腸等部分,沒有肛門。口位於腹中線上,可前可後、隨不同的種而不同。口的周圍有環肌及放射狀的肌肉。除了某些無腸目之外,其他自由生活的渦蟲都有咽,咽是體壁內陷形成的一種管道,用以吞食或抽吸食物、並輸送食物入腸。根據咽的復雜程度可以分為3種類型的咽:(1)管狀咽,是最簡單的一種,出現在某些原始的無腸目及大口目(Macrostomida),它是體壁由口內陷形成的一個短管,咽道內具纖毛,咽道的外周是實質,實質中的單細胞腺可穿過咽上皮而開口於咽道,以協助輸送食物;(2)褶皺咽,多腸目(Polycladida)及三腸目(Triclada)的咽是褶皺咽。是由簡單的管狀咽進一步褶疊而成,因此咽位於咽鞘之內而不再是埋於實質之中。咽鞘內的空腔為咽腔,咽位於咽腔中,這種咽是一種可伸縮的咽,取食時由口伸出,取食後縮回咽腔內。食物通過咽孔進入腸道;(3)球形咽,新單腸目(Neorhabdocoela)具有球形咽,其來源於褶皺咽,因它縮小了咽腔、肌肉層更發達而形成了球狀。咽壁上具環肌,縱肌及發達的放射肌,並分布有更多的腺細胞,取食時咽伸長,並由口伸出體外。取食後肌肉收縮,咽縮回體內又成球狀。咽後為腸,無腸目沒有明顯的腸道。咽後為一堆吞噬細胞,也呈合胞體狀,但具有消化功能。其他種類具有明顯的腸道。簡單的腸道為一囊狀或盲管狀,例如大口目的腸就是這樣。多腸目具有一個中央腸道,由中央腸道向兩側伸出許多側枝,側枝再分枝,最後形成許多盲枝分布全身,這種腸道可以擴大消化吸收的表面積,並有利於物質的輸送。以前的分類僅根據腸道的分枝確定多腸目是最進化的渦蟲類。但目前更多的動物學家並不同意這種分類方法。三腸目的腸道分為三支,一支向前、兩支向後,每支又分出許多小的盲支。各種類型的腸道均由單層上皮細胞組成,其中包含有兩種形態的細胞,一種是正常的柱狀細胞,也稱為吞噬細胞(phagocyticcells),動物在取食後該細胞中出現大量的食物泡及脂肪球。另一種是較小的顆粒細胞(granular cells),被認為是一種腺細胞,其中的顆粒是消化酶的前身(precursor),由它形成肽鏈內切酶。自由生活的扁蟲絕大多數為肉食性的,取食各類小動物,如小型甲殼類、線蟲、環節動物等。取食時先分泌粘液,纏繞並固定捕獲物並伸出咽,由咽腺分泌溶蛋白酶先將捕獲物進行部分的體外消化;隨後,或是將食物全部吞食(管狀咽)、或是用咽的抽吸作用吸食食物中的汁液(褶皺咽及球形狀)。食物進入腸道後先行胞外消化,由腸壁的腺細胞產生肽鏈內切酶,將食物分解成碎片,再由吞噬細胞吞噬,進行細胞內消化,消化後的營養物質以脂肪滴的形式貯存在吞噬細胞內。渦蟲類沒有肛門,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自由生活的扁蟲具有很強的耐飢能力,有的種可以數月甚至一年不取食而不致餓死,但蟲體的體積可減少到原來體積的1/300。在飢餓過程中,間質、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等相繼逐漸減小,以致消失。而神經系統卻很少受到影響,當動物重新獲得食物之後,失去的器官又很快地相繼得到恢復,蟲體也逐漸恢復正常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