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眠的動物一般都是什麼時候才醒
一、動物冬眠的時間都不相同,醒來的時間也不大一樣,大多數動物在驚蟄這個節氣就自動醒來了,並非是這個節氣要出來活動,而是到了這個節氣氣溫回暖了達到了蘇醒的溫度。
二、動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項對付不利環境的保護性行動。引起動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環境溫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冬眠後的動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時有所增加,顯然冬眠對它們是有益的,使它們到翌年春天蘇醒以後動作更加靈敏,食慾更加旺盛。
(1)動物冬眠多久會醒擴展閱讀:
動物冬眠:
(1)冬眠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一種極端的但被調節的體溫、代謝和其它生理活動的下降,作為對減少能量消耗的適應。這種定義已不包括變溫有機體對環境溫度下降而發生被動反應時的季節性或晝夜的蟄伏。因而,真正的冬眠限於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2)冬眠的物種大致可分成兩類即主動式冬眠動物和被動式冬眠動物,後者如倉鼠,外部因素,包括光周期,食物和外界溫度對這種冬眠周期事件的定時起主要作用。
㈡ 松鼠冬眠什麼時候醒
春天到來後松鼠便會蘇醒,因種類而異,並沒有確切的時間。松鼠的生殖狀態與食物獲取狀況密切相關。每年可以有兩次生育,分別在2、3月和7、8月交配,妊娠期約為38~39 d。
但如果食物獲取不足,則春季交配會被推遲或消失。婚配製度是一雄多雌制或混交制。交配前有求偶行為,通常優勢雄鼠會擁有更多的交配機會。
初生雌鼠通常第二年開始生育,其生殖能力與體重密切相關,只有超過一定體重閾的雌性松鼠才具備生育能力,而且體重越大能夠生育的後代越多。幼仔由雌鼠單獨哺育,哺乳期超過10周。
人工飼養
在夏季時,要保證松鼠能夠飼養在有充足的空氣流通和風吹的環境里,不要讓松鼠受到日光的暴曬,給它曬太陽最好不要超過5分鍾,否則非常容易中暑;
給松鼠籠子里放上一塊大理石,供它休息納涼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平時還要注意遮擋陽光,可以讓松鼠在整個夏天都能感受到涼爽悶;
熱的夜晚,可以給它准備一個小風扇,但是不要直接對著它吹,可以利用周圍牆壁之類的遮擋物讓風扇吹出的氣流折射到鼠籠附近。
㈢ 冬眠的動物中途醒不醒
絕大多數冬眠的動物在冬眠過程在都會醒過來,只不過反應不一樣而已。有的是輕微的清醒,眨眨眼又睡了;有的呢,比如棕熊,它翻一個身,換個姿勢,又睡著了;還有的,比如家裡養的烏龜,醒來後你會發現,它會到處走走,喝點水吃點東西,然後接著睡;有些冬眠動物中間醒來後,還會上一下廁所。
動物種類不一樣,冬眠時間的長短也不一樣。有的刺蝟冬眠3~4個月,而冬眠鼠可睡上6~7個月。不要誤以為,冬眠就是一睡不醒,連續幾個月,更常見的冬眠是間歇性的,中途會醒來好幾次。但是,不是醒來的次數越多越好,因為冬眠動物每次醒來都要消耗體內的脂肪,醒的次數太多會導致脂肪過早地耗盡。
㈣ 動物最長的冬眠時間有多長
冬眠的長短隨動物而異,
歐洲刺蝟
3到4個月,冬眠鼠可睡上6到7個月。但不能簡單認為,冬眠是一個長達數月不間斷的過程,相反,常見的冬眠是間歇性的,也就是說有短暫的覺醒狀態。但動物不能經常回復到醒的狀態,因為每次醒來都是要耗體能的,醒的次數太多會導致脂肪貯存過早耗盡,以致沒有足夠的脂肪熬過冬眠期。
㈤ 動物為什麼要冬眠,他們怎麼可以睡那麼久啊中途會醒么
冬眠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這些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冬眠中途會醒來,但很快又會睡過去。
㈥ 動物在冬眠的時候會不會醒來,為什麼
這要根據動物周圍環境的溫度來看了,只要溫度達到它能活動的那個標准,它自然會醒過來.
例如<烏龜,它也是冬眼的動物,當溫度達到10以下時,它就會冬眠,不吃不動.
一般情況下冬眠的動物是不會醒來的,因為它們會事先找一個相當安全的地方冬眠.
㈦ 烏龜冬眠什麼時候醒呀
當春季平均氣溫穩定在15℃以上,烏龜就會結束冬眠,陸續開始出眠。
烏龜正式進入冬眠的溫度是15℃(也有說是12℃)以下。其中10-15℃,屬於半睡半醒的淺冬眠狀態;5-10℃屬於深度冬眠期,效果最好;而0-5℃,溫度已經偏低,有受凍的可能,因此,烏龜冬眠中的溫度,以維持在5-10℃范圍內最好。
保持持久的濕度。烏龜冬眠時雖然大部分器官都幾乎關閉,但新陳代謝並沒有消失,還需要少量水分維持機體運轉。冬眠中一旦失水過度,可能會導致烏龜乾死。冬眠中的濕度以潮濕不幹為限度,一旦發現過干,就要及時補水。
冬眠環境應安全。一是要保證沒有外界干擾,如老鼠、狗貓撕咬等,二是要盡可能選擇黑暗的環境,烏龜才有安全感。自然界中,烏龜之所以藏在泥土中、草叢中、洞中等各種隱蔽環境,就是這樣它覺得安全。
㈧ 烏龜冬眠後要多久才會醒過來
烏龜冬眠主要是因為天氣太冷了,他不能活動了,不要吃食物,所以就冬眠了,等到明年春節,大概三4月份,天氣暖和了,他就醒過來了。
㈨ 動物一般要冬眠幾個月
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這些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蝙蝠、刺蝟、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
冬眠,是變溫動物避開食物匱乏的寒冷冬天的一個「法寶」。
你看,冬天一到,刺蝟就縮進泥洞里,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鍾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一隻醒著的刺蝟浸在水裡2~3分鍾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痹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痹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痹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後,體重就逐漸減輕。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動物在冬眠時,血細胞還會大大減少。平時,1立方毫米土撥鼠血液中,會有12180個白細胞,但冬眠時平均只有5950個,然而,讓人奇怪的是,盡管體內「衛士」──白細胞大大減少,但冬眠動物卻從來沒有發現生病的。
那麼,為什麼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動物就會進入冬眠呢?
為此,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
夏天,科學家從人工條件下進行冬眠的黃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亂跳的黃鼠靜脈里,結果,它像被麻醉一樣,很快進入昏睡的冬眠狀態。
看來,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種能誘發冬眠的物質。實驗還表明,冬眠時間越長的動物,其血液誘發冬眠的作用越強烈。
那麼,這種誘發冬眠物質是什麼呢?
據研究,這是一種存在於血清中的顆粒狀物質,有時這種物質也會粘附到紅細胞,因而使紅細胞也有了誘發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動物對外來物質總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動物例外。科學家抽出冬眠旱獺的血清,注射到黃鼠的血液中,黃鼠不但不產生排斥反應,反而呼呼入睡,進入冬眠了。
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又帶來了新的信息,在動物的血液中,還存在著另一種與冬眠物質相對抗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達到一定量時,就使冬眠的動物蘇醒過來。
這樣看來,動物何時開始冬眠,不僅取決於誘發物質,而且也取決於誘發物質和抗誘發物質比例的變化。科學家判斷冬眠的動物可能一年到頭都在「製造」誘發物質。抗誘發物質可能是在進入冬眠後開始產生的,並且其產量是沿直線上升,直到春暖花開才逐漸減少。當抗誘發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足以控制誘發物質的時候,動物才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至今,人們仍然未完全揭開動物冬眠的奧秘,探索還在進行,科學家認識到,研究動物冬眠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在航天與醫學上有重大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