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人還有什麼動物臉是不同的
同學能提出這種問題說明勤於思考啊學生物就應該有這種態度。其實正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其他動物的交流方式並不能用我們人類的思維去考慮,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向人一樣有復雜的社交網路,就算有每個個體也不是同樣重要,首先昆蟲中,同一窩螞蟻攜帶有相同的氣味,一種信息素,它們靠這個辨識敵我雙方,如果你把同一窩的某一個螞蟻身上的氣味去掉放回巢中它會被自己的姐妹們殺死,蜜蜂同樣如此,為什麼秋天之後沒有沒有蜜蜂?因為秋天之後蜂後自身的氣味會消失,工蜂們失去號令亂成一團,更會把蜂後這一「外來物」殺死。更高級點的,魚類,魚是近視眼,不會靠視覺辨識非常可悲,哺乳動物中海豚鯨魚等會通過聲音交流諸如你是誰該怎麼合作捕獵等,陸地上進化了的高等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靠氣味,聲音,和視覺多種手段辨別對方,向貓科動物通過撒尿留下氣味辨別自己的領地與別人區分等等,他們沒有一定要靠臉識別的必要啊。
2. 動物界也是一個看「臉」的世界嗎
動物看臉,在研究上嚴格來說是兩個問題:①動物能不能分清同種生物的臉②動物能不能識別人臉。動物能辨認同種生物的臉已經不是個新發現了,動物學家們已經證實了大腦比較復雜的群居動物,例如猩猩、羊和鳥,都有能分辨同類的臉這種技能。就連大腦比較簡單的動物,例如蟹、小龍蝦,還有某些魚也被證明它們能分辨同種生物的臉。
有些動物也有識別人臉的能力,比如烏鴉和射水魚。寵物方面,有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狗可以認得人臉,但現時還沒有看到貓能不能認清人臉的研究。
動物會不會分辨同類的臉其實是跟它們的生存需求有關。在群體生活中,快速和准確地辨別個體其實是很多動物行為的基礎。而人臉識別能力反映的是動物的認知能力,證明了這種動物擁有高度發達的視覺系統,這種能力對於動物的日常生活(例如選擇伴侶,和尋找食物),甚至於生存(偵查天敵)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3. 自然界當中,動物的屍體最終都去了哪裡呢
死後遺體組織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腐敗菌的作用下不斷分解為簡單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組織器官逐漸液化崩解,最後軟組織消失而殘留下遺骨,這就是遺體腐敗的全過程。其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1 屍臭的產生:死後數小時,腸道內的細菌使蛋白質等有機物分解、產生硫化氫、硫醇、硫醚、氨、甲烷、二氧化碳等腐敗氣體。這種氣體在死後24小時內即可產生。2 屍綠的產生:腸道內的腐敗氣體硫化氫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成硫化血紅蛋白;或與血液中游離的鐵離子結合生成硫化亞鐵,透過皮膚呈現綠色,俗稱屍綠,通常出現在右下腹部,然後擴展到其他部分。(出現位置也會有變化,比如溺死的遺體,屍綠先出現在頸部和肺部。)開始呈現綠色逐漸變深,一直變成灰黑色,有時還帶有淺紅色的陰影。這是遺體腐敗的第一個醒目徵象期。通常在死後24~48小時產生。(也有14~120小時之間)
屍體在不同環境下腐爛速度是不同的,我想你指的是露天放置吧。露天依然會有不同,比如說空氣濕度問題、土壤PH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其腐爛速度。「白骨化」:隨著屍體腐敗的繼續發展,各臟器及軟組織逐漸軟化、液化,最後消失,屍體的毛發及指、趾甲脫落,最後只剩骨骼,稱為白胃化。暴露於空氣中的成人屍體,在夏季約需10天到1 個月以上、春秋季需5 ~6 周以上、冬季需數月以上可形成門骨化,埋在泥土中的屍體約需3 —4 年可白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