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在地球上,活著的最遠古生物是什麼呢
地球已經存在了大約45億年,在這浩瀚的時間當中到底有多少生物曾經存活著我們不得而知,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到底是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體。
曾經地球上都有著什麼,以我們現在的科技也都無法探索到過去,不過隨著對地球的開發,我們人類也不斷發現了那些至今仍生存著的史前生物。今天,排行榜123網小編就給大家揭曉那些古老的動物。
十大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
1、皺鰓鯊 - 1.5億年前
沒有人喜歡水母,但他們似乎並不關心。但是海蜇卻是十大現存的史前動物之一。在過去的5.05億年這些可怕的刺胞動物出沒地球上的海洋。
現在你知道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是什麼了嗎?或許還有更古老的生物等待被發現,比如深海里,那最神秘的地方也是人類難以開發的地方或許有著更為奇特的生命體等待被發現。
『貳』 遠古時期有什麼動物全面一點啊。所有的哦
澳大利亞的送你:
澳大利亞的野狗很有名的,不過種類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亞的洞穴深處,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巨型動物的化石,從而向世人揭開了一個已經消失了的遠古時代的動物世界……
進化之迷
澳大利亞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卻是世界上的哺乳動物之鄉,有袋動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類哺乳動物中,有兩類生活在這里。一是有袋動物,如袋鼠和樹袋熊。二是單孔目動物,以鴨嘴獸和針鼴鼠為代表,單孔目動物與爬蟲類及鳥類一樣,是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動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從老鼠、鯨類到人類在內的諸多哺乳動物。為什麼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會在澳大利亞占據進化優勢?這是一個有著1億年悠久歷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幾年裡,古生物學家們才成功的勾畫出了一幅澳大利亞獨特的生物進化史祥圖。讓我們先從亮顆牙齒化石的故事說起,1992年在世界兩個不同地方發現的兩顆牙齒解決了兩個久而未決的疑問。為什麼單孔目動物沒有利用大陸連在一起的機會離開澳大利亞?又為什麼胎盤類哺乳動物同樣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入澳大利亞呢?
直到白堊紀的某個時期(1.46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岡瓦納古大陸超大陸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陸原先都是連在一起的。一條森林帶從澳大利亞東南部開始,穿過南極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學家認為在那個時候,三大類哺乳動物的早期形式已經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單孔目動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亞也沒有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哺乳動物(會飛的有蝙蝠,會游水的有儒艮),除嚙齒類動物之外(大約是500萬年之前到達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動物都是由人類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帶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顆牙齒解答了第一個問題,這顆牙齒是在6300萬年前至61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這顆牙齒的發現說明,單孔目動物確實在別處生活過,古生物學家確認這顆牙齒是屬於一隻鴨嘴獸的,是一個已經滅絕了的物種,被稱為巴塔哥尼亞鴨嘴獸。
澳大利亞昆士蘭出土的牙齒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胎盤類哺乳動物確實到過澳洲,一些專家認為,這顆牙齒屬於原始的、不會飛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一種古有蹄類動物,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這顆牙齒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萬年前。最近的一些發現也證實了其他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也在澳洲生活過。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學家兼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里將澳洲和南美洲三類哺乳動物的進化史比作一場競賽。單孔目動物在三者中有著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對能量的需要也較低,在澳大利亞繁盛起來,但在南美洲卻輸掉了這場競賽。胎盤類哺乳動物是三者中新陳代謝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興旺起來,卻在澳大利亞落敗。有袋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兩個大陸都未輸掉這場競賽,但顯然在澳洲更為繁榮興盛。是什麼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之路?這要從澳洲於4500萬年至3800萬年前與南極大陸——澳洲與岡瓦納古陸的最後聯系時發生的故事說起。
與南極大陸分開後,澳洲開始了向北緩慢的漂移,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澳洲脫離岡瓦納古陸獨自向北漂移這一地質變化是澳洲大陸充滿了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過程中,澳洲大陸的氣候經歷了從溫暖潮濕的「溫室」氣候到寒冷乾燥的「冰室」氣候周而復始的變化,大約在23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澳洲大陸經歷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溫室期,多樣性的有袋動物物種大爆發,那時出現的一種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屬動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動物。1500萬年前之後,氣溫開始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段時間內,澳大利亞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起來,澳洲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區變成了半乾旱的牧草地。4000萬年的歲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經歷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陸卻正在熱帶溫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雖然在「溫室」氣候和冰室氣候間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卻保持著基本穩定的氣候環境。而此時,繼續向南移動的南極洲卻凍成了一片堅冰,北美洲和歐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難。在過去的6000萬年裡,澳洲大陸在地質學上一直處於一個平靜的時期,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大陸所沒有的。但是沒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動,澳洲的土壤無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貧瘠的。所有這些因素,對於澳洲的野生生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袋動物以其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樣體形的胎盤類哺乳動物更容易生存和繁榮起來。其他一些動物,包括雷鳥和火烈鳥,隨著湖泊的乾涸以及蒼翠的植被變成了稀疏的乾草地而遭至滅絕。結果,倖存下來動物的個頭越長越大 ,也許是因為植被的質量越來越差,個頭大的動物可以吃得多來彌補食物營養的不足。於是,當人類在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澳洲土地上到處都漫遊著大批巨型動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獅
澳大利亞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經滅絕了的袋獅。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叄』 遠古時期有哪些動物!詳細
蜻蜓尺寸超過老鷹
據悉,《與怪物同行》中的明星級怪物名叫Meganeura的巨型蜻蜓,它的翅膀翼展有0.7米,就像是一隻老鷹,它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飛行昆蟲。
記錄片顯示,古生代還生活著一種背上長著帆狀鰭、模樣極像恐龍的可怕生物——Edaphosaurus,它像河馬一般大,盡管它的模樣和人類沒有絲毫相像之處,但卻是人類在地球上最遙遠的「親戚」。
烏龜體形巨如犀牛
記錄片中還出現了一種名叫Scutosaurus的巨大烏龜,它像犀牛一樣龐大,喜歡成群結隊行走,用響亮的吼叫聲互相交流。就像現代的烏龜親戚一樣,這種史前巨龜也是素食主義者——它們只對美味的植物感興趣。盡管模樣可怕,但卻不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威脅。
除此之外,古生代最可怕的怪物還包括一種可以長到3.5米長的巨型爬蟲動物Dimetrodon,它是地球上大型爬蟲動物的開端。古生代的食肉「怪物」還有一種叫做Hyneria的大魚;一種可以長到3米高的掠食怪獸Gorgonopsid;一種有人頭那麼大的蜘蛛。
『肆』 有哪些遠古時代的動物傳帶過來
你的意思是不是「有哪些遠古時代的動物一直生存到了現在?」
很多。舉幾個例子。
一、鸚鵡螺
鸚鵡螺是頭足綱、鸚鵡螺科的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現存共有2屬、6種。
鸚鵡螺具有捲曲的珍珠似外殼,貝殼最大可為26.8厘米,但成年鸚鵡螺一般都不超過20厘米。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外套位於外殼內。各腔室之間有隔膜隔開。具63-94隻腕,但無吸盤;眼簡單,無晶狀體;無墨囊。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鸚鵡螺是肉食性動物,食物主要是小魚、軟體動物、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在奧陶紀(4.8億年前~4.4億年前)的海洋里,鸚鵡螺堪稱頂級掠食者,它的身長可達11米,主要以三葉蟲、海蠍子等為食,在那個海洋無脊椎動物鼎盛的時代,它以龐大的體型、靈敏的嗅覺和兇猛的嘴喙霸佔著整個海洋,是當時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
在奧陶紀,陸地上沒有任何大型生物,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水中。海生生物空前發展,較寒武紀更為繁盛。化石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棘皮動物、軟體動物中的鸚鵡螺類最為常見。原始的脊椎動物[如甲胄魚類]等已出現。低等海生植物繼續發展,淡水植物據推測可能在奧陶紀也已經出現。
二、鱟
鱟屬於肢口綱、劍尾目的海生節肢動物。現存的共4種。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只是復眼。
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三、矛尾魚
矛尾魚體長2米,是腔棘魚目矛尾魚科的唯一種,是唯一現生的總鰭魚類。原以為總鰭魚已經全面滅絕,但於1938年漁民捕魚時竟發現了活體,後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獲,故被稱為「活化石」。矛尾魚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肉食性,以沖刺方式捕食,專吃烏賊和魚類。根據其內耳石年輪估計,矛尾魚壽命為80-100歲。
與矛尾魚幾乎一模一樣的總鰭魚類的化石首先出現在泥盆紀,也就是脊椎動物剛剛嘗試著登陸的時候。那時候,陸地上還只有以節肢動物為代表的無脊椎動物,還沒有任何脊椎動物。
四、文昌魚
文昌魚是脊索動物,還不是真正的脊椎動物,屬於頭索綱,文昌魚目,文昌魚科,文昌魚屬,現存共9種。文昌魚不是真正的魚類。
文昌魚長約50 mm。形似小魚,無頭,兩端尖細。體側扁,半透明,脊索貫穿全身。前端有眼點。口藏於口笠內,口笠邊緣有38~50條緣膜觸手。具背、臀和尾鰭。腹部有1對腹褶。棲息於疏鬆沙質海底,常鑽在沙內,僅露出前端,濾食硅藻及小型浮游生物。
據資料記載,文昌魚在地球上存活了5億年之久,堪稱海洋世界的「活化石」。雖然是不起眼的小動物,但它是從低級無脊椎動物進化到高等脊椎動物的中間過渡的動物,也是脊椎動物祖先的模型。
文昌魚的攝食、排泄等機能都象無脊椎動物的形式,但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胚胎發生過程都有了脊椎動物的模樣。文昌魚還有許多其他器官與脊椎動物同源,如可以搏動的腹大動脈、動脈弓以及肝盲囊等,呈現出脊椎動物器官發育的早期狀態,是研究脊椎動物器官系統發育的理想模式生物。
文昌魚
『伍』 遠古時代每個世紀都有什麼代表性動物啊
動物最早出現在元古代(20.0——5.7),代表動物為單細胞動物,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此後在寒武紀(距今5.7——5.0億年前)扁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甚至最原始的脊索動物海口魚和昆明魚等出現,三葉蟲繁盛。奧陶紀(5.0——4.25)貝類繁多,低等脊椎動物甲胄魚出現,三葉蟲為優勢動物。志留紀(4.25——4.05)三葉蟲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原始魚類興起。泥盆紀(4.05——3.45)三葉蟲衰退,魚類興盛,昆蟲和原始兩棲類出現。石炭紀(3.45——2.80)兩棲類發展,爬行類出現,昆蟲繁盛。二疊紀(2.80——2.48)三葉蟲滅絕,昆蟲興盛,兩棲類衰退,爬行類漸起。以上從寒武紀到二疊紀即為古生代,此後為中生代。三疊紀(2.48——2.13)爬行類恐龍興起,無尾兩棲類發展。侏羅紀(2.13——1.44)恐龍興盛,始祖鳥等原始鳥類出現。白堊紀(1.44——0.65)恐龍衰退至滅亡,鳥類興盛,原始哺乳類出現,靈長類興起。至此中生代結束,此後為新生代,應該不算遠古了,樓主還要嗎?
『陸』 地球上有哪些奇怪的史前生物
1、猛獁象
又名毛象(長毛象),是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獁象體重可達12噸。它是冰川世紀的一個龐然大物。
『柒』 遠古時期地球,哪些能稱作是「遠古巨獸」生物
地球距今已經有40多億年的歷史了,但是在地球剛剛誕生的11年裡面,地球上並沒有什麼生物誕生。直到過了30多億年。地球上才迎來了生命大爆發,這一次的生命大爆發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寒武紀生命的物種和數量有著非常大的提升,但是根據目前已經發現的化石來看,從生命誕生剛開始到石炭紀,地球上都沒有出現過大型的生物
滄龍雖然是恐龍時代的生物,但是它並不是恐龍。滄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的一種大型的海洋生物。滄龍本身的體型有大有小小的,滄龍體長能有三米多,而大了長龍體長可以達到20米,作為大型的海洋生物,滄龍的牙齒是非常強健的,而且它的牙齒還有倒鉤,如果獵物被滄龍咬住的話很難逃脫滄龍的嘴。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曾經出現過這么多的史前巨獸,但是現在這些生物都滅絕了。如果地球的環境沒有變化的話,到現在可能還不會有人類出現。
『捌』 遠古動物有哪些
三葉蟲。生活習性:三葉蟲與珊瑚、海百合、腕足動物、頭足動物等動物共生。大多適應於淺海底棲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還有一些在遠洋中游泳或遠洋中漂浮生活。生活習性的不同決定著其身體構造不同。底棲三葉蟲身體扁平,有的三葉蟲可鑽入泥沙生活,其頭部結構堅硬,前緣形似扁鏟,便於挖掘。有的頭甲癒合,肋刺發育,尾小,具尖末刺,用以在泥沙中推進。另外,適於在松軟或淤泥海底爬行生活的類型,其肋刺和尾刺均很發達,使身體不易陷入泥中。營漂浮生活的類型,往往身體長滿纖細的長刺。它們以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的動物屍體或以海藻等細小生物為食。
甲胄魚。生活習性:甲胄魚是個復雜的類群,包括頭甲魚類、缺甲魚類、杯甲魚類和鰭甲魚類等,體型大小不一,靠吮吸方式在海底覓食。有的種類如杯甲魚類,有厚的鱗片,但缺少鰭,只有倒歪尾。較進步的鰭甲魚類,游泳能力強,能在水層表面取食。大多數甲胄魚生活在淡水中。
恐龍。生活習性: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猛獁象。生活習性:猛獁象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由於猛獁象身披長毛,可抗禦嚴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當時的人類與其同期進化,開始還能和平相處,但進化到了新人階段,還會使用火攻,集體協同作戰,捕殺成群的動物和大型的動物,猛獁象就是他們獵取的主要對象。
始祖鳥。生活習性:始祖鳥大小如烏鴉。它保留了爬行類的許多特徵:例如嘴裡有牙齒,而不是形成現代鳥類那樣的角質喙;有一條由21節尾椎組成的長尾巴;前肢三塊掌骨彼此分離,沒有癒合成腕掌骨,指端有爪;骨骼內部還沒有氣窩;等等。另一方面,它已經具有羽毛,而且已經有了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尾羽以及復羽的分化,這可都是鳥類的特徵。
『玖』 史上,有哪些可以算是「遠古巨獸」的生物呢
在整個生物的進化史上,能夠稱得上是“巨獸”的生物太多了,僅僅是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時代就有不下幾百種能稱得上是“巨獸”的恐龍,比如比如霸王龍、阿根廷龍、地震龍等等。那麼,除了恐龍時代的巨獸外,還有哪些遠古巨獸呢?我們一起來從“海陸空”三個空間維度盤點幾種。
在已知的生物中,能夠稱得上是遠古巨獸的生物不在少數,除了大型的恐龍外,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
節肢動物中的巨型馬陸、史上最大、第二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天山副巨犀和巨古獸以及海洋中的巨齒鯊和滄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