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動物是怎樣學習的,動物學習行為與人類相似嗎
要知道動物是怎樣學習的,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實驗。
斯納金把一隻老鼠放在有杠桿的箱子里,只要按壓杠桿就可以得到食物。老鼠先是在籠子中跑來跑去,偶爾碰到杠桿按壓就有食物,這是對它偶然行為的正強化(積極強化,也有消極強化,比如懲罰),這樣它就知道,只要按下杠桿就會有食物,它開始每分鍾按5次杠桿。斯納金稱,是按杠桿的行為被積極強化了,而不是老鼠。老鼠通過自己的行為學習了解到,並不是因為外界刺激而形成的行為,叫做「操作性條件反射」。這與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不同,它的操作對象是環境而非實驗對象。
② 動物有學習能力嗎
有。動物的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其中學習行為是有動物體內的遺傳信息的影響,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動物越低等,學習能力也就越差.走迷宮的蚯蚓要經過200次以上的嘗試和錯誤後,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而走復雜迷宮的鼠學習就快得多.對於不同種的動物來說,即使學習條件相同,學習的速度也會有差異,這是因為學習行為也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學習行為是為了適應生存的環境而形成的行為.學習行為越多,適應能力越強.脊椎動物的學習行為,比無脊椎動物更加復雜、高等,這說明脊椎動物更能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而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行為,取決於人類大腦皮層語言中樞,是動物無法學習的。
③ 動物的學習行為是怎麼回事
有些動物生下來的形狀就和成年以後完全一樣,但也有些生下來發育得不夠完全的動物。許多昆蟲和兩棲動物都要經歷一個叫做「變態」的過程,就是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經過變態這個過程,變成成蟲。而各種動物在其成長過程中都必須要學習各種生活技能,這樣它們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
幼獅從一出生就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料下長大。媽媽為了幼獅的安全,總是經常更換住所。等幼獅長到十周大時,再由媽媽帶回獅群,和其他兄弟姐妹們一起生活。
小丹頂鶴剛出生的時候,全身都長著褐黃色的絨毛,樣子像只丑小鴨。幾天後,它們就能在淺水草叢中自己找些昆蟲、小魚和植物等來吃。它們3個月大,便學會了飛翔。等到入秋後,它們便能隨群南遷越冬。
猩猩出生不久,四肢就很發達,它們會緊緊攀住媽媽的腹部,幾個星期後便能在媽媽身上爬來爬去,再過幾個月便開始學習站立和爬樹。它們會在樹上、叢林問穿梭玩耍,進行特技表演,來鍛煉自己的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