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爬行動物的資料
爬行動物出現於3億年前,是最早完全陸生的脊椎動物。現存的爬行動物大約有6000種,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一些溫帶地帶。
爬行動物的呼吸器官是肺,有些還藉助皮膚呼吸,它們的皮膚上長滿鱗片。它們屬於變溫動物,不能控制體內的溫度,因此在寒冷的地區找不到爬行動物的身影,冬季它們就要借冬眠過冬。
爬行動物分為三類:龜鱉類、鱷類、蛇蜥類。
1、龜和鱉
這類爬行動物大約有330種。它們的體型短而寬,柔軟的身體藏在厚重堅硬的甲殼中。它們沒有牙齒,但顎骨卻非常堅硬,能切斷食物。
龜的嗅覺和觸覺都相當發達,聽覺和視覺不敏銳。絕大多數的龜性情溫和,不具備攻擊性。在遇到敵害時,它們就將頭腳全部縮起來,藏在龜甲之中。看著那塊石頭一樣的硬殼,敵人往往對它無可奈何。就是憑借著這種特殊本領,龜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2億年,而且還將繼續安然自得的生活下去。龜的壽命很長,一般在70年左右,陸龜大多可活到100歲左右。
龜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它們產卵時非常詭秘,每年的繁殖季節,雌龜借著夜幕的掩護悄悄爬到沙灘上,選擇一塊日照充足而又溫度適中的地方作為產卵地。產卵前龜會在沙土上先小便,讓土變的濕軟一些,然後用後腳往後挖洞,當洞挖到10多厘米深的時候,龜就開始在洞里產卵,龜卵和一隻乒乓球差不多大小,外面是一層堅硬的鈣質殼。這層殼是卵的保護層,但對於即將初升的幼龜來說卻是一層障礙,幸好在幼龜的嘴和鼻之間有一塊堅硬的突出物,憑借這塊「破殼器」,幼龜奮力鑽、磨、掙扎,終於鑽出一個小孔,拼盡全力用頭撞破蛋殼,幼龜才開始了它的第一次呼吸。隨著幼龜的初升,它的生存危機夜隨之來臨。幼龜是海鳥、大蜥蜴、狗、蛇等的美食。幼龜往往在爬向大海或河邊、池塘的途中就被吃掉,100隻幼龜中,能生存下來的往往只有幾只。
海龜是體型最大的龜。它們的甲長一般在100厘米左右。除了產卵或曬太陽,海龜一直生活在海里,它們的腳已經變化成為鰭形,這使得海龜能在水中自在的遨遊。
龜有三種食性。陸龜多為草食性,以稻草和植物葉為食。海龜多為肉食性,它們捕食軟體動物、蝦和蟹。淡水龜大多食雜食性的龜,它們吃水草等素食,也吃河蝦、蛙和魚。
現在已知的鱉大約有32種。它們生活在淡水中。鱉要經常潛入水底的沙泥里,因此它的背甲變的又扁又平。鱉趾間的蹼很發達,在水中動作敏捷,游的很快。鱉是天生的潛水健將,它的脖子河鼻子都很長,這使它能趴在水底將鼻子露出水面呼吸。
2、鱷
鱷是現存最大、最危險的爬行動物,也是爬行動物中最高級的一類。鱷魚現有22種,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最大的鱷是印度——太平洋鱷,亦稱鹹水鱷,長達7米,體重約300公斤,在離岸1000千米的大洋中仍能見到它們的蹤跡。盡管它們的棲息地不同,大小、習性也不同,但它們都長著凶惡的外表。鱷魚的身軀西長,布滿鱗片,它的牙齒好似一排排長在口中的小匕首;尾巴起著舵與槳的劃行與控制方向等功能。
鱷魚都是肉食性動物,以昆蟲、蛙、蝸牛、魚、龜、鳥及大型的哺乳動物為食。鱷魚捕食時非常狡猾,它們總是將身體藏在水中,只留下眼睛、耳朵和鼻子突出在水面上,遠遠看去,就像一截漂在水上的枯木。當發現岸邊的獵物時,這截「枯木「會神不知鬼不覺的移向岸邊,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獵物,將它咬住並拖入水中,幾番掙扎之後,獵物就成了鱷魚的美食。
鱷魚的一生中會有數百顆牙齒——不過並不是同時長出的。鱷獵食時時常會弄斷或丟失牙齒,於是它們會長出新牙作為替補。「鱷魚的眼淚「是偽善的代名詞,其實鱷魚流眼淚與鱷魚的情感無關,這是它排泄體內多餘鹽份的方式。鱷魚不出汗,腎臟也已經退化了,它體內有專門的排泄腺排出鹽份,其排出管正好分布在眼睛四周。鱷魚的眼淚事實上是一種鹽溶液。
3、蜥蜴
一提到蜥蜴,很多人感覺陌生,認為只有在熱帶叢林中才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如果有人告訴你,蜥蜴幾乎生活在全世界的每一個家庭中,你一定非常驚訝。事實的確如此,壁虎就是一種蜥蜴,許多人家都有壁虎,它幫助人們消滅居室里的害蟲。蜥蜴是爬行動物中的旺族,種類非常繁盛,有3000種。
蜥蜴多是肉食性的,以昆蟲、蝸牛等軟體動物為食;還有一些是雜食性的,除了吃果實和鮮花外,有時也會吃蝸牛;而一些體型較大性情溫順的大蜥蜴則是純粹的「素食主義者」。
蜥蜴有很多的天敵。蜘蛛、蠍子、蛇、鳥和哺乳動物全都獵食蜥蜴。北美大毒蜥和墨西哥毒蜥以毒自衛,其它蜥蜴遇到天敵攻擊時,主要依賴特別的防禦或逃避的本領。大多數蜥蜴都有很好的偽裝,遇到危險只需靜伏不動等獵食者離去。變色龍能通過改變體色與背景顏色一致,在獵食者走近時一動不動。也有一些蜥蜴會使獵食者大吃一驚或感到恐懼,從而贏得逃跑的機會。澳大利亞傘蜥會突然張開褶腮,有些蜥蜴會伸展喉部嘶嘶作響,也有的憋氣使自己脹得比獵食者還大或大到無法吞食,還有的甚至伸出有顏色的舌頭!許多蜥蜴有特別的逃生方法,如果被獵食者抓住尾巴,它們便留下扭動不止的斷尾分散獵食者的注意,以便自己抽身逃脫。有些蜥蜴長著尖刺,會刺傷獵食者的嘴;還有些長著滑溜溜的鱗,使獵食者難以抓住。當然,迅速逃跑使敵人無法追到,也不失為一種求生的好方法。
角蜥可謂是防禦方式最古怪的蜥蜴了,它嚇走獵食者的武器竟然是自己的血,它用特殊的肌肉爆裂兩眼內部和周圍的微血管,將血噴射出1米遠以嚇退獵食者。
變色龍是一種非常有名的蜥蜴,它的體色能隨著光線和溫度的改變而變化。光線強、溫度高的地方,變色龍會變成綠色,光線暗、溫度低的地方,變色龍則是褐色的。變色龍甚至會因心情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體色。變色龍的另一個非常有趣的特徵是它的兩隻眼睛能分別轉動,各看各的,這使它能迅速發現獵物。
壁虎的腳趾是它非常重要的攀附器官。壁虎的腳趾上有一條條深溝,就像是一個個「吸盤」。當壁虎平按在玻璃上時,腳趾與玻璃間的空氣排出,就吸附在玻璃上了。壁虎的腳趾上還長著細密的纖毛,每根纖毛上還有上百個小突起,這些纖毛和突起能增大腳趾與玻璃之間的摩擦力,使壁虎在玻璃上也能行走自如。
4、蛇
蛇類,尤其是毒蛇,是令所有人恐懼的爬行動物。它們沒有四肢,但爬行的速度卻很快。細長的身體布滿鱗片,蛇頭有稜有角,頭上的眼睛閃著陰森可怕的光。蛇的口能張的很大,比自己頭還大的食物也能一口吞下。
蛇全部都是肉食性的,以鳥、蜥蜴、鼠及哺乳動物為食,有些蛇還捕殺同類,海蛇則以魚為食。
蛇的耳朵已經退化,聽覺非常差,它的視覺也很差,只能看見近處的東西。那麼蛇怎樣能知道附近有沒有獵物呢?蛇能靠皮膚感覺來自地面或空氣中極細微的振動,它用全身的皮膚代替了耳朵。
蛇的嗅覺非常發達,與其它動物不同,蛇的嗅覺接收器官使舌頭,而不是鼻。蛇經常將舌頭伸出來不停的晃動。蛇的舌頭有兩根分叉,能吸收空氣中微小的氣味粒子,分辨出不同的氣味。
蛇的眼睛已經退化,它能在夜間捕捉到田鼠,靠的是它眼睛與鼻孔間的頰窩。頰窩就像蛇的紅外線接收器,可以根據接收到的溫度高低得知獵物得位置。科學家們根據蛇頰窩得功能,發明了一種紅外線自動跟蹤裝置,攜帶這種裝置得炮彈被發射後,能自動跟蹤目標,將其摧毀。
毒蛇的牙與頭部的毒腺相連,毒蛇捕食時,毒液順著毒牙流出來,將獵物麻痹。毒牙有兩種,一種是溝牙,牙上有一條通往毒液的溝;另一種是管牙,牙體細長如針,中間有一條管,管內是空的,與毒腺相通。毒液也分為兩種,以不同的方式對獵物產生影響。一種是神經中毒,另一種是血液中毒。
並不是所有的蛇都只生活在陸地上,還有一些生活在水裡,把它們稱之為游蛇。游蛇大多是無毒的,但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蛇卻全具有毒性,它們的肺部體積很大,一次能吸很多空氣儲存起來。生活在湖沼中的海蛇,在追捕魚類的時候,能一直將魚追到河口。
㈡ 爬行動物體表覆蓋著鱗片或甲,其作用是
【答案】D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徵: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用肺呼吸,體溫不恆定,會隨外界的溫度變化而變化,心臟只有三個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體內受精,卵生或少數卵胎生,蜥蜴屬於爬行動物,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可以保持水分,減少水分的蒸發,適於陸生。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徵,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知道爬行動物保持水分的結構的特點。
㈢ 爬行動物和人類的關系
從生物學或化石方面的論證,爬行類無疑是起源於兩棲類,特別是迷齒亞綱最接近於爬行綱的祖先。
共5張
爬行綱動物蜥蜴
最早的爬行類化石見於上石炭統下部,即杯龍類的Hylonomus。但其具體特徵與迷齒類對比,還不是很理想。從比較解剖學出發,發現於美國德克薩斯西蒙城下二疊統的Seymouria(蜥螈或名西蒙螈)倒是介於爬行類和兩棲類之間的過渡型。Seymouria的頭骨及牙齒保持了兩棲類的特點,而頭後的骨骼則具有爬行類的特點。由於Seymouria的出現時間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類的祖先了。
從最早的含有爬行類化石的地層上石炭統中便已見到有大鼻龍類、闊齒龍類、盤龍類和中龍類許多類群,這說明爬行動物在晚石炭世之前早已分支進化了,它們有可能是多源起源。再經過二疊紀的分支進化,爬行綱的各亞綱均已出現,為中生代爬行類的大發展打好了基礎。中生代開始它們不僅橫行於大陸,而且還佔領了天空和水域。中生代的中期分支進化出的種類更是多種多樣,很多類群更發展成龐然大物。在當時的地球上,它們是占居絕對統治地位的動物。所以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又叫做「恐龍時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是巨大爬行動物——恐龍的興旺時期。它們不僅個體發展得特大,而且體態乃至食性也非常特化。在白堊紀末期,這些在地球上經歷了1億多年的龐然大物終於絕滅了。渡過中生代而又殘存到新生代的只有龜鱉類、鱷類和有鱗類(蜥蜴和蛇),而很少的喙頭類可以看做是爬行類的活化石。
外形特徵
爬行綱(Reptilia)生物的頭骨全部骨化 ,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個枕髁與脊柱相關聯,頸部明顯,第一、二枚頸椎特化為寰椎與樞椎,頭部能靈活轉動,胸椎連有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保護內臟(這是動物界首次出現的胸廓)腰椎與兩枚以上的薦椎相關聯,外接後肢 。除蛇類外 ,一般有兩對5出的掌型肢(少數的前肢4出) ,水生種類掌形如槳 ,指、趾間連蹼以利於游泳,足部關節不在脛跗間而在兩列跗骨間,成為跗間關節 。四肢從體側橫出 ,不便直立 ;體腹常著地面,行動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數體型輕捷的爬行動物能疾速行進。
在爬行動物中,蛇是特殊的一類。蛇沒有胸椎,不連胸肋,因此蛇能吞噬比自己大很多的物體。蛇沒有腳,依靠鱗片快速爬行。
生活習性
2.2萬次播放00:54
爬行動物的排泄系統是如何運行的?
爬行動物在活動季節每天的活動情況也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一般來說,可分為晝出活動、夜出活動和晨昏活動三種。
共5張
爬行綱
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一樣,沒有完善的保溫裝置和體溫調節功能,能量又容易喪失,需要從外界獲得必需的熱,為所謂的「外熱源動物」。它們通過自己的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自己的體溫。比如,移動到有陽光照射的地方曬太陽取暖,可以使體溫升高;藏到樹蔭下或者躲入洞穴中,可以使體溫降低。在四季分明的地區,爬行動物一年的活動規律也顯出季節差異:夏季是活動季節,攝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間進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是休眠時期,或稱「冬眠」。
除了氣溫因素外,爬行動物的活動也與食物的豐富程度有關系,如蛇島蝮。蛇島蝮依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南來北往經過蛇島停歇的鳥類為主要食物,所以蛇島蝮每年5~6月及9~10月有兩次活動高峰,在兩次活動高峰之間則由於食物缺乏而出現「夏眠」現象。
㈣ 解釋說明古代爬行動物如何進化
古爬行類動物:
根據對動物化石的研究知道,在距今二億二千五百年至七千萬年前 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卻在地球上占據絕對優勢。當時,各式各樣的古爬行動物占據了地球的天空、陸地和水域,其中以陸地上的恐龍最為強盛。
古代爬行動物是所有古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類群,這一方面是因為爬行動物曾經是地球歷史上最成功的動物,同時成為海陸空的統治者,並擁有一些體型非常巨大的成員,另一方面是因為爬行動物時代的結束和一次現在無法解釋的生物大滅絕相關,給人以神秘感。
進化階段
在爬行動物統治地球的中生代以前很長時間,爬行動物就已經出現並很快繁盛起來。早在兩棲動物出現後不久的石炭紀早期,就可能已經有爬行動物出現,但化石紀錄並不可靠。在石炭紀晚期,爬行動物三個主要類群的代表都已經出現。已知最早的爬行動物是林蜥Hylonomus,屬於爬行動物中最原始的無孔類。僅比林蜥稍晚最初的雙孔類的代表油頁岩蜥Petrolacosaurus和下孔類的代表蛇齒龍Ophiacodon已經出現,這兩類的出現在生物計劃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是後來統治地球的主幹爬行動物以及鳥類的祖先,一個是在爬行動物之後統治地球的哺乳動物的祖先。爬行動物在最初的時期就有了三個完全不同的分支,其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尚不明確,而能夠作為爬行動物理想祖先的兩棲動物也尚未發現。
早期的無孔類和雙孔類都是普通蜥蜴大小的小型動物,但是下孔類卻體型比較大,可以長達3米。進入二疊紀以後,爬行動物迅速演化,雖然這個時代還沒有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但是爬行動物的繁盛已經不亞於兩棲動物。二疊紀早期的下孔類為原始的盤龍類,其中巨大的肉食性的異齒龍Dimetrodon和巨大的植食性的基龍Edaphosaurus背上均有巨大的帆,可能和調節體溫有關。二疊紀晚期的下孔類為獸孔類,這些獸孔類非常多樣化,是當時的優勢動物,包括二疊紀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也有些體型較小的成員,有些是肉食性,也有些是植食性,其中有些成員已經具備了很多與哺乳動物類似的特徵。二疊紀的無孔類主要包括杯龍和中龍兩大類群,也有不確定的龜鱉類的祖先類型。杯龍種類較多,肉食和植食的成員均有,中龍則是一些小型的水生爬行動物,其分布比較廣泛,被作為大陸漂移的證據。二疊紀的雙孔類顯著的代表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空尾蜥Coelurosauravus,氣體側有類似現代飛蜥的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雖然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飛翔,但是這是爬行動物首次進軍天空。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經歷了規模最大的生物滅絕,很多舊的類群宣告滅絕,而不少令人振奮的新的類群等上歷史舞台。
三疊紀是爬行動物時代的真正開始,這個時候陸地上的初龍類和海洋中的調孔類登上歷史舞台並興旺起來,分別迅速取得了大地和海洋的統治權,再三疊紀後期初龍類中翼龍的出現則宣告爬行動物開始了對海陸空的全面統治。三疊紀時獸孔類繼續發展並最終演化成了哺乳動物,但是它們卻被初龍類所壓制,哺乳動物差不多和初龍類的恐龍同時或稍晚出現,但直到恐龍滅絕才得到大的發展。在三疊紀之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更是爬行動物空前繁盛的時代,海陸空都生存著一些歷史上最令人驚異的動物。然而在白堊紀結束時的另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結束了爬行動物的輝煌,關於這次大滅絕,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是並沒有一種能解釋圓滿。
新生代的爬行動物大體上和現代的類型相似,不過也有少數值得一提的種類。在第三紀時出現了一類傾向於陸地生活的鱷類,稱為西貝鱷,它們的牙齒有著與肉食性恐龍相似的特徵,最初有人還以為是某些恐龍殘存到了新生代。在更新世時,澳大利亞生存著一類大型的巨蜥,比現代最大的巨蜥科莫多龍還要大很多,是澳洲當時體型最大的肉食動物,它們到了很晚的時候才宣告滅絕,其滅絕或許和人類的到來相關。
㈤ 如何區別爬行類和兩棲類
七鰓鰻現今還能看到,它的嘴巴圓圓的,屬圓口類,七鰓鰻因此跨入脊椎動物的行列。很像魚,但缺乏成對的胸、腹鰭,特別是嘴巴上沒有上下頜,所以又叫無頜類。
古代的無頜類,自奧陶此出現,到志留紀繁盛,但因為無頜,僅能以流入口內的水中夾帶的食物為食,如此落後的攝食方式,在生存競爭中敵不過新興的有頜魚類。因此日趨衰落。
爬行類與兩棲類
兩棲類和爬行類之間有幾個重要的不同點:兩棲類的卵是軟的,而且產在水中,而爬行類的卵有硬殼,產在陸地上。最早的爬行類頭骨背面光彎曲,而兩棲類的頭骨有一個附著鼓膜的深的凹坑。爬行類還有更復雜的人頜肌,使得它們不像兩棲類那樣只能突然關閉上下頜,爬行類可以咬、嚼吞和咽大塊食物。
南非乾旱台灣省地的獸孔目爬行動物
南非乾旱台地發掘的最大食草動物化石是麝足獸的頭骨非常厚,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與用頭頂撞爭斗有關,也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類頭骨可能是某種疾病所引起。麝足獸盡管個頭大,但生活並非安逸。因為南非乾旱台地有一些兇殘的獸孔目食肉爬行動物,包括前龍,個頭大小與麝足獸不相上下,這兩種動物在基本結構上相似,但麝足獸的牙齒像苗子,前龍在頜前部長有尖利的大牙,這是食肉動物的特徵。
俄羅斯獸孔目爬行動物
俄羅斯獸孔目爬行動物中有一些生得稀奇古怪。基中最奇特的一種叫埃期特短角蜥。頭上長有4個角狀的分枝,兩個由臉頰兩邊長出,另兩個長在頭頂,但它又短又鈍,而成年蜥,特別是成年雄蜥的「角」往往最大。
㈥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什麼
據悉,是德國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北部發現的,這種最小的爬行動物是一種神奇的變色龍亞種,據了解,它們的個頭僅僅瓜子大小,可以趴在人類的手指上,而據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動物園表示,他們在馬達加斯加北部發現了兩只成年微型的變色龍,一雌一雄,其中,雄性體長為22毫米,是當前已知的最小的爬行動物,而雌性相對雄性變色龍大一些,總長為29毫米。
面對一次次新的物種被發現,新的環境問題被拋出,我們是否應該多去思考:如何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減少物種的滅絕。
以上則是我的個人觀點,謝謝。
㈦ 爬行動物與兩棲動物的比較
兩棲動物:體外受精,生殖離不開水,變態發育,體表滑,幼體離不開水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
爬行動物:體內受精,生殖離得開水,可在陸地和水生活體表有鱗甲,用肺呼吸.
㈧ 爬行動物如何進化的
爬行動物統治地球,是中生代一大特徵。那時的爬行動物,大都軀體龐大,形象恐怖,人們使用了傳說中的「龍」來稱呼它們。一時在陸地上爬的有恐龍,在海里游的有魚龍、蛇頸龍,在天上飛的有飛龍、翼龍,地球上成了「龍的世界」。
恐龍之所以是給人們印象特別突出的一類爬行動物,這是因為大多數恐龍的軀體巨大,有的體長20~30米,體重40~50噸。其實恐龍也並非都那樣大,也有小的。不過,那些小的被人們忽略了。一提到恐龍,人們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爬行類(或稱爬蟲類)是一類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分類上的層級為綱,較新的命名是蜥形綱。現存的爬行類包含4個目,鱷目包含鱷魚、長吻鱷、短吻鱷以及凱門鱷等23個種。
爬行動物是第一批真正擺脫對水的依賴而真正征服陸地脊椎動物,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陸地生活環境。爬行動物也是統治陸地時間最長的動物,其主宰地球的中生代也是整個地球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時代,那個時代,爬行動物不僅是陸地上的絕對統治者,還統治著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沒有任何一類其他生物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現在雖然已經不再是爬行動物的時代,大多數爬行動物的類群已經滅絕,只有少數倖存下來,但是就種類來說,爬行動物仍然是非常繁盛的一群,其種類僅次於鳥類而排在陸地脊椎動物的第二位。爬行動物現在到底有多少種很難說清,各家的統計數字可能相差千種,新的種類還在不斷被鑒定出來,大體來說,爬行動物現在應該有接近8000種。由於擺脫了對水的依賴,爬行動物的分布受溫度影響較大而受濕度影響較少,現存的爬行動物除南極洲外均有分布,大多數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溫帶和寒帶地區則很少,只有少數種類可到達北極圈附近或分布於高山上,而在熱帶地區,無論濕潤地區還是較乾燥地區,種類都很豐富。
林蜥最早期的爬行動物,出現於石炭紀晚期,約3.2億~3.1億年前,演化自迷齒亞綱的爬行形類。林蜥是已知最古老的爬行動物,身長約20~30厘米,化石發現於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省。西洛仙蜥曾被認為是最早的爬行動物,但目前被認為較接近於兩棲類,而非羊膜動物。油頁岩蜥與中龍都為最早期的爬行動物之一。最早期的爬行動物生存於石炭紀晚期的沼澤森林,但體型小於同時期的迷齒螈類,例如原水蠍螈。石炭紀末期的小型冰河期,使得早期爬行動物有機會成長至較大的體型。
在最早的爬行動物出現後不久,出現了2個演化支,一個是無孔亞綱。無孔亞綱擁有堅硬的頭顱骨,沒有顳顬孔,僅有與鼻孔、眼睛、脊椎相對應的洞孔。烏龜被認為是目前僅存的無孔動物,因為它們擁有相同的頭顱骨特徵;但最近有些科學家認為烏龜是返祖遺傳到原始的狀態,以增加它們的保護能力。
另一群演化支是雙孔亞綱,頭顱骨上有2個顳顬孔,位於眼睛後方。雙孔動物進一步分化為2個支系:①鱗龍類包含現代蜥蜴、蛇、喙頭蜥,可能還有中生代的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②主龍類包含現代鱷魚與鳥類,以及已滅絕的翼龍目與恐龍。
而最早期、具堅硬頭顱骨的羊膜動物也演化出另一獨立的演化支,稱為單孔亞綱。合弓動物的眼睛後方有1對窩孔,可減輕頭顱骨重量,並提供頜部肌肉附著點,增加咬合力。單孔亞綱最後演化為哺乳類,因此被稱為似哺乳爬行動物。單孔亞綱過去為爬行綱的一個亞綱,但目前為個別的合弓綱。
在石炭紀末期,合弓類、爬行類動物成為陸地優勢動物。迷齒螈類、爬行形類仍然生存在水邊,而合弓類盤龍目首先演化至較大的體型,例如基龍與異齒龍。在二疊紀中期,氣候多次變遷,造成生態系統的改變,獸孔目取代盤龍目,成為陸地優勢動物。
無孔類爬行動物繁盛於二疊紀。其中,鋸齒龍類也演化出較大的體型。大部分無孔類爬行動物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龜鱉類可能是它們的後代。
在二疊紀時期,雙孔類爬行動物並不繁盛、體型小。但在二疊紀末期演化出2個演化支:主龍形下綱、鱗龍形下綱,最後演化出大部分的現存爬行動物。
二疊紀末期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造成合弓類動物、無孔類爬行動物的大量滅絕,而主龍形下綱成為陸地優勢動物。早期主龍類已具有直立的四足步態,在短期內演化出多種演化支:恐龍、翼龍目、鱷形超目以及其他三疊紀的主龍類。其中,恐龍是三疊紀後期到白堊紀末期的陸地優勢動物群。因此中生代有時被戲稱為「恐龍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在侏羅紀中期,獸腳亞目恐龍演化出許多有羽毛恐龍,更進一步演化出鳥類。
相對於主龍形下綱,鱗龍形下綱則可能演化出多群海生爬行動物:楯齒龍目、幻龍目、蛇頸龍目、滄龍科;魚龍類可能演化自更原始的雙孔類爬行動物。鱗龍形下綱也演化出多種陸棲小型爬行動物,例如喙頭蜥、蜥蜴、蛇、蚓蜥。
在恐龍的競爭壓力下,獸孔目演化出體型小、高代謝率的物種,並在侏羅紀晚期演化出哺乳動物。
白堊紀末期的滅絕事件,使恐龍、翼龍目、大部分海生爬行動物、大部分鱷形類滅絕,而鳥類、哺乳動物在新生代再次繁盛、多樣化,因此新生代被戲稱為「哺乳動物時代」。只有龜鱉類、喙頭蜥、蜥蜴、蛇、蚓蜥、鱷魚繼續存活到現代,主要生存於熱帶與副熱帶地區。現存爬行動物大約有8200個種,其中半數屬於蛇。
㈨ 如何區別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可以從體溫:哺乳動物是恆溫動物,爬行動物是變溫動物。
哺乳動物的特點是:胎生,哺乳。爬行動物是:卵生的。
㈩ 如何區別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爬行動物是冷血動物,而哺乳動物是恆溫動物。 爬行綱特點: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肺呼吸;心室有不完全隔膜;體內受精;卵生,卵有堅韌的卵殼;體溫不恆定. 哺乳綱特點:哺乳動物是全身被毛,恆溫,胎生(個別卵生)和哺乳的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和行為最復雜的一個高等動物類群.具汗腺. 哺乳動物和鳥類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