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非洲動物大遷徙是從哪遷到哪,什麼時候
東非大遷徙從坦尚尼亞境內的塞倫蓋蒂公園南部,遷徙至肯亞境內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時間是每年6月左右。
遷徙的原因:從每年的5月中後期開始,非洲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就迎來了它的旱季,在這期間,公園的水草不能滿足大量食草動物們的需求,所以食草動物們開始向塞倫蓋蒂的西北面遷徙。
(1)動物遷徙要多久擴展閱讀:
參加大遷徙的獸群分為前中後「三軍」;打頭陣的是20多萬匹野斑馬,緊跟其後的是百萬頭角馬,殿後的是50萬只瞪羚。因為斑馬喜食高層新草,中層嫩草正好是角馬的食物,而底層短草便是個頭矮小的瞪羚的美味了。緊跟食草動物之後,便是成群結隊的非洲獅、獵豹、豺狗等兇猛食肉動物。
當到達終點之後,由於氣候的變化,短短兩三個月之後,這200多萬只食草野生動物組成的遠征大軍將再次不辭辛苦的追尋青草返回塞倫蓋蒂。在這數以百萬計的遷徙隊伍中,只有30%的幸運者能夠回到出發地,而跟隨它們一起回來的,還有40萬在驚險旅途中誕生的新生命。
⑵ 請問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是多久,在哪裡能看到
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一年中都有,是在肯亞和坦尚尼亞之間進行的。
在坦尚尼亞可以看到,在肯亞也可以看到。
今年比較火的是肯亞,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動物保護區可以看到角馬過河。
我去過那裡
⑶ 馬賽馬拉動物大遷徙維持多久
8月8號在范圍內,這還是要看你的運氣了,到那邊向導會幫你們找好位置的。
⑷ 動物大遷徙的季節是什麼時候
6月,夏季。每年6月左右,坦尚尼亞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漸消耗,食物變得越來越少。為了食物,草原上的動物會長途跋涉3000多公里,上演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大遷徙場面。
2016年9月,數百萬動物大軍碾過茫茫大草原,場面壯觀,聲勢浩大。它們從坦尚尼亞境內的塞倫蓋蒂公園南部,遷徙至肯亞境內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
(4)動物遷徙要多久擴展閱讀
動物周期性遷移:
1、鳥類遷移
部分候鳥因季節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遷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線的周期性遷移,每種鳥類的遷徙路線不變,一般常沿食物豐富的近水地區遷移。
2、哺乳動物遷移
哺乳動物也因季節、繁殖和覓食等原因做周期性遷移,如北方馴鹿冬季南遷至針葉林帶,春季則返回食物豐富的北方苔原帶。除水平方向遷移外還有垂直方向遷移。如山區寒冷季節,動物常向低處移動覓食。
⑸ 非洲動物大遷徙是從哪遷到哪,什麼時候
每年5月到6月,坦尚尼亞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漸消耗,漫長旱季讓動物飢腸轆轆。角馬、蹬羚、斑馬等數百萬食草動物為了生存從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Serengeti National Park)北上,跋涉3000多公里,展開凶險面艱辛的遷徙。
在逃過埋伏在草原的獅豹、隱藏在河中的鱷魚後,它們來到肯亞境內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sai Mara National Park)自然保護區。短短兩三個月後,它們再次不辭辛苦,追尋青草返回塞倫蓋蒂。
飢餓、乾渴、體力不支、被天敵獵食......只有30%的幸運者能回到出發地。而跟它們一起回來的,還有40萬旅途中「製造」出的新生命。
這,就是每年都會發生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故事——「動物大遷徙」。
遷徙過程:
12月到次年5月,動物散布在從塞倫蓋蒂國家 公園東南面一直延伸到恩戈羅戈羅(Nqorongoro)保護區的無邊草原上。充足的雨水為它們提供著充足的食物。
5月中後期,隨著旱季來臨,動物向塞倫蓋蒂的西北面遷徙,追趕青草和水源。
6月是動物哺乳期,幾十萬角馬在遷徙路上降生。
7、8月,持續的乾旱令動物紛紛越境,穿越馬拉河,來到馬賽馬拉,一直待到9月。
10月,塞倫蓋蒂的草原在雨水的滋潤下開始返青。同時,面積只有塞倫蓋蒂約十分之一的馬賽馬拉並不足以維持數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動物們再從東線南遷到塞倫蓋蒂,回遷一直持續到11月。
12月,動物各自回到故園,休養生息,繁殖後代,補充途中喪失的大量同類。
最佳觀賞時間:每年7月到9月之間是東非旅遊的最佳季節
最佳觀賞地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中的馬拉河沿岸,從熱氣球或小型飛機向下俯瞰最為理想。
遷徙主角:
斑馬:遷徙數量約20萬只,是軍團的先鋒,善以鋒牙齒咀嚼草莖頂部。
角馬:約140萬只,是最令人矚目的主力軍,所以,動物大遷徙又被稱作「角馬大遷徙」。
蹬羚:約50萬只,是軍團的壓陣官。角馬離開後,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是後面蹬羚的美食。
遷徙天敵:河馬、獅子、獵豹、鱷魚、豺狗
觀賞概率:動物大遷徙每年上演,但每年看的遷徙路線都會有所偏離,比較典型的有:2000年12月,動物本應向南至坦尚尼亞南部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戈羅保護區,但當年少雨,動物們逆時針從馬拉河進入坦尚尼亞西部,到12月下旬賽倫蓋蒂開始下雨,動物才回到原有的正常路線。2001年9月,動物比平時大概晚了2個月到達馬賽馬拉,其中的100萬角馬中只有20萬路過馬拉河,可9月23日,角馬再次開始逆向回到坦尚尼亞。所以,要事先准確預測某個時候動物群會在什麼地方非常困難,看到大遷徙的概率只有15%,畢竟背後推動這種大遷徙的原因,是越來越變幻無常的天氣。
⑹ 非洲動物大遷徙的路程有多遠
非洲動物大遷徙的路程有3000多公里
6月-9月的非洲,將會上演地球上最壯觀的動物大遷徙場面。因為季節原因,百萬頭的角馬,數十萬計的斑馬、羚羊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前往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沿途獅子、花豹、鬣狗尾隨,鱷魚開始在狹窄的馬拉河兩畔聚集,准備分享即將到來的盛宴。
⑺ 動物的遷徙行為是怎麼回事
動物為了始終處在氣候適宜、食物充足的地方,就不斷地進行遷徙。它們的遷徙都是在特定的時間朝著固定方向行進的。
北極燕鷗在北極繁殖,卻在南極過冬,它們總是在兩極之間往返,一年之間往返的行程可達3萬多千米。可以說北極燕鷗是所有鳥類中遷徙路線最長的。
生活在巴西近海地區的綠海龜,每年6月下旬,便會成群結隊地穿越大西洋,歷經兩個多月,游過2000多千米,來到阿森松小島上「旅行結婚」,繁衍下一代。之後,它們再成群結隊地返回老家。
每年的五六月份,瓢蟲便會集聚在一起遷移。這時,某處的海岸上便會被密密麻麻的蟲體所覆蓋,使海岸變成了淡紅色,甚至海面上也會被這些成群的瓢蟲染紅,那種場面蔚為壯觀。
蝗蟲也要遷徙,它們的遷徙往往會給路過的農作物帶來巨大危害。因為它們的食量很大,而且常常集體遷徙,每到一處就會將那裡的農作物葉子吃光,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角馬是草原上重要的食草動物。每年的5月份,雨季即將結束的時候,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綠草,角馬會聚集成龐大的隊伍大規模地遷徙。上千隻蹄子踩著地面,在地上形成條條深溝,揚起大片灰塵。
龍蝦一到秋天便會大規模遷徙。最初由兩三隻龍蝦帶頭,首尾相接,排成縱隊前進。沿途碰上的龍蝦也會尾隨其後,隊伍於是越來越龐大,浩浩盪盪地向前行進,其速度每小時可達1千米。
哺乳動物中,遷徙路程最長的要屬鯨類了。白鯨在棲息地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海岸之間遷徙,其行程可達1.8萬千米。
⑻ 雲南象群吃飽喝足繼續北上,它們最終的目的地究竟是哪裡
這群野象並沒有確定的目的地,現在只是在找居住地,一旦他們覺得這個地方適合生存,就會在這里留下來。這次野象群的遷徙,確實非常引人注目,這15頭大象完全偏離了其他大象的遷徙路線,從自然保護區,走向了人類的居住區。而且關鍵是這群大象越走越遠,毫無回頭的跡象。一路至今,大象已經造成當地居民上千萬的經濟損失,如果這群大象走進了昆明,那造成的威脅就更加大了。
其實從歷史來看,國內的亞洲象還沒有這么長的遷徙距離,有專業人士懷疑,這可能與他們的生存環境被破壞有關,這些年由於經濟發展,雲南部分地區開始開耕種植茶葉,而對於大象來說,茶葉肯定不能作為他們的食物,而原有的生態環境又被破壞了,所以遷徙也就是唯一的選擇了。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動物遷徙的最主要目的是尋找適宜的棲息地,而氣候和食物能支持它們走多久,它們就能夠走多遠——直到到達安全的生存環境。
這就好像人們在出遠門尋找新家園的時候,會帶上食物補給,補給越多,天氣狀況良好,能走的路就越遠。
⑼ 動物們是如何遷徒的遷徙的路途有多遠
某些無脊椎動物,如東亞飛蝗、蝴蝶等;爬行類,如海龜等;哺乳類,如蝙蝠、鯨、海豹、鹿類等,還有某些魚類都有季節性的長距離更換住處的行為。動物的遷徙都是定期的、定向的,而且多是集成大群地進行。
鳥類的遷徙每年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周期性地發生,大多發生在南北半球之間,少數在東西方向之間。人們按鳥類遷徙活動的有無把鳥類分為候鳥和留鳥。留鳥終年留居在出生地,不發生遷徙,如麻雀、喜鵲等。候鳥中夏季飛來繁殖、冬季南去的鳥類被稱為夏候鳥,如家燕、杜鵑等;冬季飛來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鳥類稱為冬候鳥,如某些野鴨、大雁等。
魚類的遷徙活動有一個專有名稱叫「洄遊」。大多數的魚類可以說都是洄遊魚類,只有少數魚類不表現出規律性的洄遊。魚類洄遊按目的分為三種:生殖洄遊、索餌洄遊和越冬洄遊。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大、小黃魚、大馬哈魚都進行生殖洄遊。
哺乳動物的遷徙規模浩大,例如馴鹿的千里踏雪大遷徙。每年入冬,成千上萬頭的馴鹿匯集成巨大的鹿群,從北向南,朝森林凍土帶的邊緣地帶轉移。次年春天,它們再向北方的北冰洋沿岸進發。四五月份,鹿群到達它們熟知的凍土帶僻靜處,在此養育兒女。
昆蟲的遷徙有時能創造奇跡,最著名的是產於美洲的彩蝶王,它們春天從中美洲飛到加拿大,秋天又飛回中美洲,行程4500公里,歷時幾個月,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動物的遷徙行為是一種適應現象,憑借這種活動,可以滿足它們在特定的生活時期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使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榮得到可靠的保證。
科學家日前記錄到了迄今為止最長的動物遷徙距離,完成這項飛行紀錄的是一群弱小的海鳥,它們在200天的時間內飛越了6.4萬公里。 最多一天飛行1000公里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8日報道,這種海鳥名叫灰水薙鳥,它們在紐西蘭和智利繁殖,每年需要飛到北半球尋覓食物。為此,它們要飛越整個太平洋,兩次穿越赤道。
⑽ 動物遷徙
動物遷徙
動物由於繁殖、覓食、氣候變化等原因而進行一定距離的遷移。有周期性遷移和非周期性遷移。周期性遷移通常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例如候鳥因季節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遷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線的周期性遷移。每種鳥類的遷徙路線不變,一般常沿食物豐富的近水地區遷移。魚類由於季節、繁殖和尋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遷移,可分為:①生殖洄遊,如淡水區的鰻魚在生殖期游向深海產卵,稱為遠陸洄遊。②稚魚洄遊,生活在海洋里的魚,生殖期游往淡水中產卵,孵化的稚魚翌年春季隨融化的冰雪游入海洋。③覓食洄遊,魚類為尋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遊到食餌豐富的水域。④季節洄遊,魚類因海水溫度隨季節變化而洄遊到適宜溫度的水域。哺乳動物也因季節、繁殖和覓食等原因做周期性遷移,如北方馴鹿冬季南遷至針葉林帶,春季則返回食物豐富的北方苔原帶。除水平方向遷移外還有垂直方向遷移。如山區寒冷季節,動物常向低處移動覓食。許多深海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一年中在深海和淺海中要分別度過部分時間。此外,自然界動物還存在非周期性遷移。一般在棲息地生存條件惡化時發生,例如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或動物大量繁殖後,就會引起動物大規模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