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哪些
海洋中有一類動物,其某些形態結構和生態習性具有陸地哺乳動物的特徵,如呼吸器官為肺,幼仔胎生、需要用母體的乳汁喂養等,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這類動物被列為海洋哺乳動物,也稱海獸類。全世界海洋中有哺乳動物近百種,只有極少數種類分布在淡水中。根據其形態結構和生態習性等特徵的不同,海洋哺乳動物又分為鯨、海牛、鰭腳類、海洋鼬類4大類別。
鯨
鯨外形似魚,而且需要長年在海洋中生活,因而也被人們稱為鯨魚。鯨有須鯨與齒鯨之分。須鯨的口腔內無牙齒,但生有許多須板,捕食時主要依靠須板來濾食海水中的磷蝦等體型較小的生物,主要種類有藍鯨、灰鯨、小鰮鯨、馱背鯨等;齒鯨的口腔內生有牙齒,可捕食個體較大的魚類以及頭足類(如烏賊、魷魚)等。齒鯨中體型較大的稱鯨,如抹香鯨、虎鯨(逆戟鯨)等;體型較小的稱為海豚,如寬吻海豚、中華白海豚等。
灰鯨
海牛
海牛類與鯨類一樣,也只能長年在水中生活。其前肢也為鰭狀,後肢也變為扁平的尾鰭,但尾鰭多為團扇形,軀幹部無背鰭。海牛類是海洋哺乳動物中唯一的草食性一族,海牛有些種類可進入河口,在淡水中生活,主要種類有加州海牛、儒艮等。被人們稱為「美人魚」的,就是海牛中的某些種類。
海
鰭腳類
鰭腳類大部分時間在水中生活,但繁殖、換毛、休息時可離開水到陸上生活。為適應水中生活,它們的四肢也變為鰭狀,但大多仍保留著趾和爪的痕跡。鰭腳類又可分為海獅、海象、海豹3個類別。其中,海獅類後肢尚未完全退化,在陸上仍可以用四肢爬行。海象僅有一種,主要生活在北極海域,海獅海豹海象後肢也可以向前彎曲,可用四肢爬行。海豹類的後肢已退化變小,不能向前彎曲,僅可起到協助游泳的作用,海豹在陸上爬行主要依靠前肢。海豹多生活在比較寒冷的高緯度海域,在已知的17種海豹中,僅有1種生活在暖水域,其餘16種均生活在冷水或冷溫性海域中。
象海豹是鰭腳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雄性象海豹的體長可達5~6米,體重超過3噸。象海豹的最大特徵是成年雄性象海豹都有一個下垂的大鼻子。象海豹的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水中,通常每年只上岸兩次,繁殖和換毛各上岸一次。我國海域只有斑海豹、環海豹和髯海豹。斑海豹每年的冬春季都會從太平洋北部的寒冷海域游到我國遼東半島和渤海海峽水域的岸邊及浮冰上繁殖產仔。環海豹和髯海豹有時也會游到我國海域。
海獅、海狗、海豹、海象外形有什麼區別
海獅、海狗、海豹、海象都屬於海洋哺乳動物中的鰭腳類,其外形上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個像獸類一樣的頭,體外都生有短而濃密的毛,但身體卻變得像魚一樣細長,四肢也變成近似於鰭狀。四者在外形上的主要區別是:
海獅與海狗的頭上都生有一對不大的外耳廓,後肢可以向前彎曲,在陸上可用四肢爬行。四肢上都不生毛,前肢趾上的爪退化,僅後肢的部分趾上生有爪。北海獅是海獅中比較常見的種類,在動物園和海獸表演場中經常可以看到。海狗又稱海熊,外形與海獅基本相似,但體型略小些,主要種類有北方海狗、阿拉斯加海狗、加拉帕戈斯海狗、澳大利亞海狗、南極海狗等。海狗在我國十分罕見,即使是在動物園中也很少能見到。
海獅(上)和海豹(下)
海象和海豹的頭上均無外耳廓,僅保留外耳孔,四肢上都被覆毛,前後肢的趾上都生有爪。海豹的後肢退化程度較高,短小且不能向前彎曲,但仍保留著後肢的基本形狀。海豹在陸上爬行時只能依靠前肢,後肢僅起著協助游泳的作用。而海象的後肢還可以向前彎曲,協助爬行。此外,成年雄性海象的口部還生有一對近1米的長牙。
海洋鼬類
海洋鼬類僅有海獺一類,常見種類為海獺和海洋獺。在海洋哺乳動物中其體型最小,外形上仍保持著陸地小獸類的形態特徵,四肢發達,僅趾間生蹼,尾部變為扁平的槳狀,利於游泳。海獺類的最大特點是無論休息還是進食總喜歡腹部向上仰卧在水面。海洋鼬類因皮毛質量優良,曾被人類大量捕殺,目前數量已非常稀少,因而被列為珍稀保護動物。
海獺
⑵ 海洋哺乳動物有那些
哺乳動物由爬行類演變出來以後,以恆定的體溫、胎生的繁殖方式,打破了環境的束縛和限制。以頑強的生命力和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把生活范圍擴大到地球上的幾乎各個角落,如蝙蝠展翅凌空、鼴鼠穴居地下、馬鹿馳騁草原、虎豹隱身山林、駱駝游弋沙漠、猿猴攀援樹木,朝著各個方向適應輻射。同時也形成許多地區性特有的動物,如澳洲的袋鼠、非洲的羚羊、北極的白熊、美洲的獵豹、我國的熊貓等。遼闊的海洋有遠比陸地大得多的生活領域,不僅有豐盛的魚蝦貝藻等美味可口的食品,而且有廣袤無際的水域為水族提供活動場地,對哺乳類是不會沒有吸引力的。所以生存競爭驅使已經上陸的哺乳類又在世界的不同地點,由不同的類群中出現一批批「冒險家」,不畏濤驚浪險,闖進這水的王國,逐漸充分適應海洋生活,成為水族界的重要成員。它們就是體形似魚的鯨類、四腳如鰭的鰭腳類及以海草為食的海牛類等共130多種海洋哺乳動物,也簡稱作海獸。
⑶ 海洋哺乳動物
從化石證據看,海洋哺乳動物是從距今約5000萬年前開始出現的。
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鯨目 (各種鯨和海豚)、鰭腳目(海獅、海豹、海象)、海牛目(海牛和儒艮)。
三個目的動物都是從陸生動物進化來的,但進化來源不同。其中鯨目動物最早進化,其次是海牛目,最後是鰭腳目。
從生化與遺傳學的角度來看,鯨類與有蹄類動物關系較近,且化石記錄(約5000萬年前)也支持鯨類是由有蹄類動物演化而來,並與豬、河馬、駱駝等偶蹄目動物血緣最近。
由考古學與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顯示,現生哺乳類中與海牛目親緣關系最近的是長鼻目(象屬此目)。
鰭腳目動物的起源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但基本可以肯定是由古代食肉類分出,與食肉目動物是近親。
下圖是鯨的進化歷程。各階段化石均有發現。
至於為什麼沒有「海人」?一是因為人類的進化歷程太短,只有區區數百萬年,而海洋哺乳動物的進化至少也有數千萬年了。二是人類是從古靈長類動物進化來的,從一開始就是雜食動物,而現在的海洋哺乳動物要麼是食肉動物,要麼是食草動物,沒有雜食動物。三是人類的祖先在陸地上就可以生存,沒有回到海洋中的生存壓力,也就不會向水生方向進化了。
⑷ 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哪些
白鯨、白熊、海豹、海狗、海牛、海獅、海豚、海象、虎鯨、藍鯨、抹香鯨、儒艮、小溫鯨、一角鯨、中華白海豚、座頭鯨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鯨目、海牛目、鰭腳亞目(或鰭腳目)三大類。另外海獺幾乎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很少登上陸地,基本上也算海洋哺乳動物。 鯨目Cetacea包括鯨和海豚,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適應水棲生活的一支,外形和魚相似,已經完全不能在陸地上生活,其中包括一些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而多數則是中等體型。現存的鯨目成員均前肢成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尾端有水平的尾鰭,北部常有垂直的背鰭,鼻孔移到頭頂. 海牛目Sirenia是僅有的適應海洋生活的植食性動物,也是僅次於鯨目最適應水棲生活的動物,和鯨類一樣,前肢變成鰭狀,沒有後支,有尾鰭,不能上岸,但有短頸,尚保留退化的骨盆,鼻孔雖然上移,但尚未象鯨類一樣移到頭頂。海牛目體型肥胖,有很厚的脂肪層,腦不發達,行動比較遲緩。海牛目出現得很早,早在始新世晚期的原始類型便於現存種類差別不是很大。海牛目現存有儒艮科Dudongidae和海牛科Manatidae兩個科,前者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水域,現存種類少而化石種類較多,後者分布於大西洋水域,現存種類略多而化石種類較少。 鰭腳亞目Pinnipedia或鰭腳目是水棲性的食肉動物,牙齒和陸棲的食肉動物相似,但是成鰭狀,身體紡錘型,非常適於游泳。鰭腳類平時生活在水中,在水中覓食,但是需要在陸地上繁殖,也在陸地上休息。鰭腳類通常在繁殖期成大群雲集在岸邊,為一雄多雌制,雄獸長體型比雌獸大數倍。鰭腳類身上有厚的脂肪層或者毛皮來抵禦海水的寒冷,而人們常為了獲得脂肪和毛皮而對其大量捕殺,而鰭腳類在繁殖期雲集在岸邊的習性也使其容易遭到捕殺,因此現在不少種類均處於瀕危狀態,有些種類可能已經滅絕。鰭腳類現存有三個科,這三個科可以歸於兩大類,海獅科Otariidae和海象科Odobenidae又稱耳海豹類,有小的外耳殼,肺活量大,氧氣多儲存於肺中,游泳時主要靠前肢推動,在陸地行走時後肢向前折疊,靠四肢行走,可能起源於熊類;海豹科Phocidae又稱無耳海豹類,無外耳,肺活量小,氧氣多儲存於血液中,適合深潛,游泳時主要用後肢推動,在陸地行走時後肢不能向前折疊,需要靠身體蠕動來行走,比較笨拙,可能起源於鼬類。鰭腳類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但豹海豹和某些海獅等也捕食海鳥或其它海獸。 海獺Enhydra lutris幾乎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很少登上陸地,且在陸地上行動笨拙。海獺經常躺在海面上漂泊,是唯一經常仰泳的海洋哺乳動物。海獺分布於北太平洋的沿海地帶,由於毛皮珍貴而受到捕捉,現已非常稀少。
⑸ 海洋生物有哪些是屬於哺乳動物
海洋哺乳動物分為鯨、海牛、鰭腳類、海洋鼬類4大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