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爬行動物誕生了多少年

爬行動物誕生了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5-10 05:20:22

哺乳動物的前身是爬行動物,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

最早的哺乳動物,是爬行動物中的獸孔目演化而來的。在三疊紀末期出現了真正的哺乳動物。

一、生物進化史的簡述

在地球的太古時期,地球還未出現生命,是地球地質圈發展的最初時期。31億年,地球出現了藻類和細菌,29億年前,原核生物出現了。19億年前,生命環境出現,藍藻和細菌橫行世界,13億年前綠藻出現。13億年前,出現了浮游生物和節肢動物等。古生代開始於6億年前,這一時期有六個紀,出現了低等魚類,古兩棲類,爬行類。中生代出現在2.3億年前,結束於6700萬年前,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紀是爬行動物的年代,在三疊紀末期出現了最早的原始爬行動物——始祖鳥。最後是新生紀,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人類出現在第四紀。

⑵ 爬行類動物出現在什麼時候鳥類出現在什麼時候

爬行動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幾乎遍布全球,恐龍就是當時的代表。以後由於氣候和地殼的變動,絕大多數種類滅絕。現存種類約5000多種,常見的有蜥蜴、蛇、龜、鱉、鱷魚等。
鳥類是由古爬行類進化而來的一支適應飛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動物
鳥類是爬行動物進一步進化以後所出現的動物形式,鳥類出現的時間為出現於三疊紀,是一種叫原鳥(Protoavis)的鳥,它比始祖鳥還早7500萬年,它比始祖鳥還擁有更多的鳥類特徵.

⑶ 早期的爬行動物是何時出現的

最早的爬行動物在石炭紀晚期出現,看上去卻像蜥蜴,然而它們身體內部的結構卻有獨特之處。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的頭骨上除了鼻腔和眼窩之外,沒有其他的洞孔。這種構造的爬行動物屬無顥孔類。而其他爬行動物則演化出顥孔,既減輕了體重,也利於頜骨肌肉的附著。合顥孔類在眼睛後面演人經生成一對顥孔,而雙顥孔類爬行動物則演化出兩對顥孔。

合顥孔類包括後來演化為哺乳動物的動物;而雙顥孔類包括恐龍所屬的爬行類之王古蜥。

似哺乳類爬行動物

最早的似哺乳類爬行動物生活在大約3億年前。盤龍類是最早的似哺類爬行動物,生活在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它們從蜥蜴似的小動物迅速演化成一種具有強壯的顎和尖牙利齒的體格笨重的動物。再晚些,在二疊紀中,出現了幾個更先進的種類,如素食的二齒獸類,肉食的裂齒獸類和犬齒獸類。

⑷ 爬行動物的起源是什麼

大約在3.5億年以前,有些長肺的總鰭魚上了陸地。爬上岸來的總鰭魚,逐漸進化成為陸地上的生物,成為原始的兩棲類動物。當然,並不是所有水中的脊椎動物都能登陸,總鰭魚具備了這種登陸條件,它們有肺,還長有和腿差不多的肉質鰭。

中生代初期的恐龍,雖然也有爬行的種類,但是仍以直立用兩腳步行者居多。

第一批由總鰭魚進化而來的原始兩棲動物,生活並不容易。它們要承受比水中浮力大好幾倍的地球引力。同時這些陸地上的新客並不能完全脫離水面生存。生殖時,要到水中去產卵。它們的幼體往往在水中生活,吃水中的小蟲和小魚。

又經過了幾千萬年之後,有些古代的兩棲動物也滅絕了,只在地球的溫帶地方,留下了它們的後裔,主要是青蛙、癩蛤蟆和蠑螈之類。這時,遺傳的突變和自然的選擇再一次創造了進化的奇跡,有些兩棲動物生下的卵,外麵包有一層皮質硬殼,這就比魚類和其他大多數的兩棲動物的卵保護的更完善了,並且它們還可離開水進行生殖,進化了的卵則是在體內受精的,不受乾旱和來自陸地各種危險的影響。從這種兩棲動物進化而來的動物就成為爬行動物。它們逐漸繁盛起來,並開始統治地球。

爬行動物可分為4大類,其中有一類叫下孔類(即似哺乳爬行動物,或獸形爬行動物),它們在爬行動物才開始建立起來不久,早在晚石炭世時就分化出來了,成為獨特的—支,朝著哺乳動物方向發展。因此,有人認為爬行動物在根本上就是2個支系:①獸孔類,即上述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一支,它們是從兩棲動物殼椎類的小鯢類起源的(經過原始爬行動物大鼻龍形類);②包括除上述獸孔類外的其他一切爬行動物,叫蜥孔類,它們是從兩棲動物的迷齒類起源的。這是一種雙源論。

另一雙源論認為龜鱉類的構造特殊,和其他許多爬行動物都不相同,應與其親屬成為單獨的一支,叫副爬行動物;而其他爬行動物為另一支,合稱真爬行動物。這兩支分別起源於兩棲動物的蜥螈形類的不同祖先。

但是,還是單源論比較易於被人接受。可能爬行動物在它們起源後不久,很快便分化輻射,成為幾類不同的支系,以致人們誤認為它們是雙源或多源的。

那麼,誰是爬行動物的單源祖先呢?有人認為兩棲迷齒類的石炭螈類很可能與爬行動物的祖先有關,特別是石炭螈類中的蜥螈形類,更是探索爬行動物起源的焦點。雖然,蜥螈形類中的具體屬蜥螈本身不可能是爬行動物的祖先,但該類中的其他一些原始屬類未嘗不可能是爬行動物的真正近祖。進而,蜥螈形類這一詞是被用來包括形態上(並不是系統上)和蜥螈近似的許多類別,它既包括二疊紀的蜥螈,也包括石炭紀的一些原始類型。蜥螈可能只是爬行動物在兩棲類中祖先類型的孑遺,而蜥螈形類中石炭紀的某些原始屬類,應該是爬行動物祖先的近親。

顯然,爬行動物的兩棲類祖先應該是身體結構比較輕巧、不特化的小動物,生活在晚石炭世早期或更早一些時候。

⑸ 地球歷史的爬行動物時代

主詞條: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到距今二億五千萬年至六千五百萬年前,生物史稱為中生代,包括了地質史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生物界最大的特點是繼續向適應陸生生活演化,裸子植物進化出花粉管,能進行體內受精,完全擺脫對水的依賴,更能適應陸生生活,形成茂密的森林。動物界中爬行動物也迅速發展,演化出種類繁多的恐龍,成為動物界霸主,占據了海、陸、空三大生態領域。 爬行動物包括大型肉食性動物,輕巧的捕獵動物,身披鱗甲、嘴巴像豬一樣的植食性動物和像鱷魚一樣的食魚動物,它們與最早的恐龍生活在一起。許多爬行動物比最早的恐龍大而且更常見,但這些爬行動物與恐龍都比最早的哺乳動物大得多;這一時期出現的哺乳動物長得都不比老鼠大。從脊椎動物的方面來說,三疊紀雖部份繼承了古生代的生物成分,但更重要的新的生物類型的出現。在脊椎動物中,除新出現龜鱉類外,更為重要的是槽齒類爬行動物的出現,並從它進化出鱷類、恐龍,以及後來的翼龍、鳥類等,為地球開創一個嶄新的生物局面。武氏鱷、吐魯番鱷均為早期槽齒類代表。不過,三疊紀最具進化意義的事件要算哺乳動物的出現,它是從一支基底爬行動物進化來的。當時它雖還弱小,但進步的構造特徵預示它日後統治世界的強大的生命力。肯氏獸類是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行過程中的一旁枝。
三疊紀早、中期植物的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晚三疊世生長在沼澤中的木賊類、羊齒類相當繁茂,低丘緩坡則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柏、蘇鐵等。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減絕,種子蕨大部消失,柯達樹類趨於衰減。
從大約3億年前直到7000多萬年以後的三疊紀時期恐龍剛剛興起之前不久,異齒龍這樣的動物是陸地上的統治者。
海中的爬行類怪物:2.35 億年前,爬行動物於三疊紀中期進入水中。它們的身體長到像鯨魚那樣巨大,並在隨後的1.7億年裡統治海洋直至恐龍時代結束。最早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是幻龍類。它們的牙齒長而尖,適於捕捉魚類,腳趾具蹼有助於劃水。盾齒龍類生活於同一時期。這些海生爬行動物體長 1.8米,體側具甲。盾齒龍用大而平的牙齒壓碎並攝食海底貝類。它的牙齒長在頜骨邊緣和口腔頂部。
到了2億年前,蛇頸龍類出現了。這些海生爬行動物尾巴短,前肢呈寬闊的槳狀,大多數脖子很長。短頸的上龍類是所有蛇頸龍中最大的,體長12米,超過大型運貨車。魚龍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它長得更大,體長 15米。它們在9000萬年前謎一樣地消失了。同樣大小的滄龍是兇猛的海生爬行動物,以魚為食,它們則存活到 6500萬年前恐龍時代結束。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當時除陸上的恐龍,水中的魚龍外,翼龍和鳥類也相繼出現了。這樣,脊椎動物便首次占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侏羅紀的龜類已至繁盛,中國龜、天府龜是其當時代表。恐龍主宰大地。在超過5500萬年的時間內,它們發展成為植食性和肉食性恐龍,小的像雞那麼大,大的像座高樓。同時,地球上單一的大陸分解為兩個大陸,植物和氣候變得更加多樣。但地球上仍然很溫暖,而且沒有草或開花植物。
恐龍時代的鳥類化石稀少,但始祖鳥顯示出許多肉食性恐龍的特徵,因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它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 白堊紀是中生代最後一個時期,恐龍仍繁盛,並進化出恐龍的最後一支―角龍。但到白堊紀末期,由於環境的突變,所有恐龍,以及魚龍和翼龍,統統都絕減了。稱雄一時的爬行動物至此一蹶不振,退出歷史舞台,闖過此關而且殘留至今的只鱷類、龜鱉類、蛇和晰蜴等少數幾類。鳥類是脊椎動物向空中發展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支。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的槽齒類。不少人已更進一步認為鳥類是恐龍的後裔。世界是最早的鳥類是發現於德國的始祖鳥。迄今為止只發現七件骨骼標本。這一鳥類除身披羽毛外,其餘特微和一些小型恐龍十分相似。因此,這一距今一億四千萬年(晚侏羅世紀的鳥類也是最原始的鳥類。早白堊世(距今一億三千萬年左右)是鳥類首次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國遼寧發現的鳥類化石是這一時期世界是最為豐富、保存最完整、種類最多的鳥類。這一時期,鳥類個頭較小,飛行能力及樹棲能力皆始祖鳥大大提高。
白堊紀是恐龍生活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球景觀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海面達到創紀錄的高度後,各個大陸的形狀與今天的非常相似。開花植物出現,許多昆蟲——從蜜蜂到螞蟻——也出現了。巨型蜥蜴與巨大的海龜一起在海洋里游泳。在空中,翼龍展開雙翼達12米。陸地上,恐龍占統治地位,其大小和形狀超出了以前的所有類型。植食性恐龍長到100噸重,肉食性恐龍的體長達到12米以上。
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自始至終都存在。數百萬年中,它們都是原始而渺小的。其中一些可能產蛋。白堊紀時哺乳動物開始發生變化。
將近7000 萬年前,哺乳動物分化成兩個主要類群。一類是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它們的初生幼崽發育完好。另一個哺乳動物類群是有袋類,它們生出很小的幼崽,幼崽爬進母親的育兒袋中吃奶。這兩個類群今天仍然存在,但它們的早期種類很久以前就絕滅了。恐龍時代晚期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中包括了最早的靈長類。猴子、類人猿和人是今天的靈長類。但最早的靈長類是老鼠一樣大小的動物,如珀加圖里猴。科學家可以根據臼齒分辨出靈長類,這些牙齒看起來很像現代靈長類後部的牙齒。珀加圖里猴是最早的靈長類之一。長約10厘米,可能以昆蟲為食。 主詞條: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6500萬年前,恐龍從陸地上消失了,海洋和空中的許多其他類型的動物也消失了,包括巨型海生爬行動物和會飛的爬行動物。科學家提出許多種理論來解釋恐龍的滅絕。較為流行的結論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灣。這次撞擊產生的巨大海嘯橫掃地球,並引發多處大火。煙塵遮天蔽日,使天空變暗,並阻擋陽光,使地球變冷。火山爆發也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許多動物無法適應天氣變化。但是,鳥類、哺乳動物、鱷魚以及許多其他動物倖存下來。
這一假說的證據還來自於在世界各地發現的65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存在的一種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銥元素,大量地存在於某些天體里,在地球上卻根本不應該存在。這層富含銥元素的地層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許多地區都被先後發現,在我國西藏的岡巴地區幾年前也發現了這層含銥層。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次爆炸使所有恐龍都滅絕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只有 70%的恐龍在當時滅絕,其它的一些恐龍種類則勉強地躲過了劫難,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裡又逐漸絕滅了。這後一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6500萬年前的這次事件以後形成的地層里,仍有一些恐龍骨骼被發現。例如,美國新墨西哥洲6000萬年前上下的地層中就曾經發現了恐龍的殘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凍土帶里,也發現過三角龍的化石。這些現象似乎說明,在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後,仍然有一些恐龍掙扎著生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最後才因為不適應新的氣候和新的環境而最終相繼滅絕。

⑹ 恐龍大約是多少年以前在地球上出現的

恐龍大約是2億3500萬年以前在地球上出現的。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

在距今2.3億年前的中生代時期,地球上生活著一類爬行動物--恐龍。恐龍四肢矯健、尾巴長長,身材龐大,這樣的構造也成了大多數恐龍的真實寫照,它們也是一種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因為身材巨大大多數恐龍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6)爬行動物誕生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

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

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中國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⑺ 最早的爬行動物大約是幾億年前

1.3.15億年。
2.考古學家們日前在加拿大境內發現了地球上首批爬行動物留下的遺跡.初步的分析證實,這些遺跡形成於大約3.15億年前.這一發現使科學家們有理由相信,它們應該屬於那些地球上最早完全脫離海洋並且開始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
參與發掘活動的英國科學家費爾康·蘭格表示,此次發現的這些遺跡至少形成於3億年以前,其形成時間遠遠早於此前發現的史前爬行動物活動的年代.因此有理由相信,它們是首批爬行動物留給我們的「標記物」.
考古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這些已經石化了的遺跡,來更好地了解首批由兩棲動物演化而成的爬行動物的早前進化過程.專家們表示,最早的爬行動物已經能夠在乾燥的環境中產下帶殼的卵,並且已經能夠通過四肢爬行--這一點對於陸生動物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此外,研究還發現,這些早期的爬行動物已經能夠在陸地上獲取所需的食物.
費爾康·蘭格指出,他和加拿大同行們進行的初步分析顯示,留下這些足跡的爬行動物長有五個腳趾,同時,深深的壓痕有說明,它們的體重均不輕.
加拿大專家認為,這些最古老的爬行動物很可能是先前發現的一種被稱為Hylonomus lyelli的傳山甲類動物的祖先

⑻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分別在什麼階段出現的

兩棲動物出現時間3億~2億3千5百萬年前
兩棲動物最初出現於古生代的泥盆紀晚期,最早的兩棲動物牙齒有迷路,被稱為迷齒類,在石炭紀還出現了牙齒沒有迷路的殼椎類,這兩類兩棲動物在石炭紀和二疊紀非常繁盛,這個時代也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在二疊紀結束時,殼椎類全部滅絕,迷齒類也只有少數在中生代繼續存活了一段時間。進入中生代以後,出現了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其皮膚裸露而光滑,被稱為滑體兩棲類。
爬行動物出現在古生代石炭紀,已知最古老的類爬行動物化石是蜥螈。

⑼ 最早的爬行動物在什麼時期出現

最早的爬行動物在石炭紀晚期出現,看上去卻像蜥蜴,然而它們身體內部的結構卻有獨特之處。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的頭骨上除了鼻腔和眼窩之外,沒有其他的洞孔。這種構造的爬行動物屬無顥孔類。而其他爬行動物則演化出顥孔,既減輕了體重,也利於頜骨肌肉的附著。合顥孔類在眼睛後面演人經生成一對顥孔,而雙顥孔類爬行動物則演化出兩對顥孔。

合顥孔類包括後來演化為哺乳動物的動物;而雙顥孔類包括恐龍所屬的爬行類之王古蜥。

似哺乳類爬行動物

最早的似哺乳類爬行動物生活在大約3億年前。盤龍類是最早的似哺類爬行動物,生活在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它們從蜥蜴似的小動物迅速演化成一種具有強壯的顎和尖牙利齒的體格笨重的動物。再晚些,在二疊紀中,出現了幾個更先進的種類,如素食的二齒獸類,肉食的裂齒獸類和犬齒獸類。

獸乳目爬行動物在減少

三疊紀時期的世界與二疊紀沒有什麼不同,海洋還沒有把陸地分隔開來,二疊紀時期,獸孔目爬行動物經過了自然進化,充分利用這個自由的空間向外擴展。有一種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叫水龍獸,樣子長得像水桶,它的化石在相距遙遠的歐洲和南極洲的好多地方都找到過,這就證明了這些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

然而,在三疊紀時期,整個獸孔目爬行動物經歷了極其艱難的時期。盡管二疊紀時期,它們在陸地上稱王稱霸,二疊紀結束後,獸孔目爬行動物未能繼續它們的統治地位。有一些爬行動物,如古蜥,超過了獸孔目爬行動物,而爬行動物生存了幾百萬年的時間。

閱讀全文

與爬行動物誕生了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