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棲動物都有哪些
1、非洲樹蛙科Hyperoliidae 有16~19屬200~300種,分布於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並有一個特有種分布在塞席爾群島。非洲樹蛙體型很小,既有樹棲也有路棲,還有穴居成員,其中不少種類喜歡生活於沼澤地區,攀附在蘆葦等植物上。
2、盤舌蟾科Discoglossidae 有4屬15種,其舌為圓盤狀而不能伸出。盤舌蟾屬Discoglossus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半水生性,色彩比較鮮艷。鈴蟾屬Bombina分布於歐洲到東亞一帶,是我國最原始的無尾目,有毒,腹部顏色鮮艷,遇到危險時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產婆蟾屬Alytes分布於歐洲和北非,主要生活於陸地上,因為有將卵背在身後的習性而得名。巴蟾Barbourina有兩種,分別分布於菲律賓南部和婆羅州,是盤舌蟾科唯一分布於熱帶地區的成員。盤舌蟾科有時被分為盤舌蟾科和鈴蟾科兩個獨立的科。
3、蠑螈科Salamandridae 是蠑螈亞目的進步成員,有14屬60餘種。蠑螈科中的4個屬為陸生,它們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其餘的10個屬主要為水生,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其中在亞洲有少數種類進入熱帶、亞熱帶地區,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廣的一類。
蠑螈科多數成員在水中產卵,但是也有少數為胎生或卵胎生。蠑螈科在中國多分布於南方,其中有不少種類為中國所特有。蠑螈科有不少種具有毒素,如分布於中國西南以及鄰近的東南亞地區的紅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紅瘰疣螈是泰國北部一帶僅有的有尾類,還有一些種類的疣螈則為中國特有。
4、小鯢科Hynobiidae 有9屬35種,我國就有7屬15種。小鯢科成員體型很小,身長不超過25厘米。小鯢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群,一類為陸棲,包括小鯢、極北鯢、爪鯢等,生活於林間潮濕的地面,僅在繁殖棲回到溪流中;另一類為水棲,包括北鯢、山溪鯢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遠離水源。
小鯢科分布基本限於東亞一帶,但是極北鯢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北至北極圈,西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極北鯢也十分布最北的兩棲動物,另有一種分布限於伊朗。
5、吻蚓科Rhinatrematids 分布於南美洲的北部地區,有2屬9種。吻蚓科擁有最多的原始特徵,如保留有尾部,口開在頭的前方,頭骨數量多,眼相對比較大,觸突與眼相連,鱗很多和身上的環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為卵生,幼體有小的外鰓,在水中生活,變態為成體後返回土壤中。
(1)哪些是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中國由於生物環境的多樣性。現有兩棲類動物302種。而雲南由於特殊的地理和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具有十分豐富的兩棲類物種,約100餘種。佔全國兩棲類動物種數的40%。
在後面動物多樣性-兩棲類僅介紹幾種代表性的種類。人們通過認識兩棲類物種的多樣性。關注它們的生存狀態,進一步保護人類這一朋友。
分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種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達 5000 米。個別種能耐半鹹水。在熱帶、亞熱帶濕熱地區種類最多,南北溫帶種類遞減,僅個別種可達北極圈南緣。有水棲、陸棲、樹棲和穴居等。
產熱和散熱機能不夠完善,一般於黃昏至黎明時在隱蔽處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季節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攝取動物性食物(蛙類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為主)。魚、蛇、鳥、獸等都能成為它們的天敵。
❷ 兩棲動物有哪些(十種以上)
常見的兩棲動物:雨蛙、樹蛙、蟾蜍、大鯢、蠑螈、蚓螈、吻蚓、魚螈、山鱉、石蛙、和鯢魚等等。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一些蚓螈除外),毛發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的濕潤;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
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稱為兩棲。它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現在大約有七千多種兩棲動物。兩棲動物是冷血動物。兩棲動物由魚類進化而來。
長期的物種進化使兩棲動物既能活躍在陸地上,又能游動於水中;與動物界中其他種類相比,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的物種較少,目前正式被確認的種類約有4350種,分無足目、無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2)哪些是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兩棲動物的特徵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賴於濕潤的的環境,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血液為混合血,不完全的雙循環。
5、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
6、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胚胎沒有羊膜;
❸ 什麼叫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指: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水陸兩棲。
兩棲綱Amphibia是一類原始的、初登陸的、具五趾型的變溫四足動物,皮膚裸露,分泌腺眾多,混合型血液循環。其個體發育周期有一個變態過程,即以鰓(新生器官)呼吸生活於水中的幼體,在短期內完成變態,成為以肺呼吸能營陸地生活的成體。現生的有3目約40科400屬4000種。
除南極洲和海洋性島嶼外,遍布全球。我國現有11科40屬270餘種,主要分布於秦嶺以南、華西和西南山區屬種最多。
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適於水生的性狀,如卵和幼體的形態及產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適應於陸棲的性狀,如感覺器、運動裝置及呼吸循環系統等。變態既是一種新生適應,又反映了由水到陸主要器官系統的改變過程。
(3)哪些是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昆蟲綱總共5種變態:
1、增節變態:增節變態是從多足綱演化來時保留下來的一種原始變態類型。在昆蟲綱中唯有無翅亞綱的原尾目屬於這種變態。
2、表變態:這是無翅亞綱中除原尾目以外各目(彈尾目、纓尾目和雙尾目)所具有的變態類型。
3、原變態:原變態是有翅昆蟲中最原始的變態類型,只有蜉蝣目才有這種變態類型。
4、不完全變態:即卵期、幼蟲期(陸生若蟲和水生稚蟲)和成蟲期。有直翅目、等翅目、竹節蟲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嚙蟲目、紡足目、半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績翅目等。
5、完全變態:這種變態類型有4個蟲期:卵、幼蟲、蛹和成蟲。如鱗翅目、雙翅目等。同時還有個復變態,主要代表有芫菁。
❹ 哪些動物屬於兩棲類
海獅是一種食肉動物。它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水中度過的,有時能夠連續在海里呆幾個星期。不過,它們都在岸上繁殖。海獅其實長得並不像陸上的獅子,只不過咆哮的時候聲音較像而已。它們長著圓圓的腦袋,鰭狀的四肢像翅膀一樣,後肢還可以轉向前方,在陸地上行走自如。不過,在海中它們可是游得最快的動物。
當經過一次成功的捕食而飽餐一頓之後,海獅便會離開水面,到陸地上養精蓄銳。它們有時會在太陽底下睡幾個小時,有時會在海灘上慵懶地滾來滾去。然而,在這悠閑的時候,卻是海獅很危險的時刻,因為逆戟鯨經常會突然從水中沖出來,捕獲它們最近的動物。
蜥蜴
蜥蜴俗稱「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蜥蜴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系,二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橫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種類),方骨可以活動,等等。
蜥蜴與蛇的區別
有人認為蜥蜴與蛇的區另在於蜥蜴有四隻足,而蛇沒有足。在一部分蟒科蛇類的泄殖肛孔兩側都可找到一對呈爪狀的後肢;而蛇蜥,在外形上連足的痕跡都找不到,人們常常把它們誤認為是蛇。
蟾蜍
蟾蜍,別名癩蛤蟆、癩刺。分大蟾蜍中華亞種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脫下的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葯材。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於跳躍、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國、玻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青蛙的蝌蚪顏色較淺、尾較長;蟾蜍的蝌蚪顏色較深、尾較短。青蛙卵與蟾蜍卵的區別是:青蛙的卵堆成塊狀,蟾蜍的卵排成串狀。蟾蜍實際上是蛙類的一種,所以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
大鯢
大鯢,別名娃娃魚,屬於有尾目、隱鰓鯢科,學名為Andriasdavidianus。
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體形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為20—25公斤,最大的達50公斤。它的頭寬大而扁平,表面有明顯的疣狀粒。眼小,位於頭背,無眼瞼,這是長期適應水下生活而退化的結果。弧形的口裂十分寬大,上下頜具多數大小相似的細齒,有利於取食。體軀寬扁而壯實。側扁的尾部很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鰭狀物。四肢肥短,很像嬰兒的手臂,據說也是把它叫做娃娃魚的又一個原因。前肢具4指,後肢具5趾,指(趾)間有微蹼,無爪。體表皮膚較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時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漿狀粘液。沿體側腋胯間有縱行皮膚褶。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面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面淺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於肺的發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樣,需要藉助濕潤的皮膚來進行氣體交換,作為輔助呼吸,所以必須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它是從水中生活的魚類向真正的陸棲動物演化的一個過渡類型。
大鯢的分布很廣泛,黃河、長江及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蹤跡,遍及北京懷柔、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和廣西等省、區,在我國古書中多有「鯢魚有四足,如鱉而行疾,有魚之體,而以足行,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等記載,《本草綱目》中也說:「鯢魚,在山溪中,似鯰有四腳,長尾,能上樹,聲如小孩啼,故曰鯢魚,一名人魚」。可見大鯢的形態和生活習性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熟知,娃娃魚的名字也一直傳到現在。
在兩棲動物中,大鯢的生活環境較為獨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岩洞多的山間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系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並選擇有迴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每個洞穴一般僅有一條。洞的深淺不一,洞口比其身體稍大,洞內寬敞,有容其迴旋的足夠空間,洞底較為平坦或有細沙。白天常藏匿於洞穴內,頭多向外,便於隨時行動,捕食和避敵,遇驚擾則迅速離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間出來活動和捕食,游泳時四肢緊貼腹部,靠擺動尾部和軀體拍水前進。它在捕食的時候很兇猛,常守候在灘口亂石間,發現獵物經過時,突然張開大嘴囫圇吞下,再送到胃裡慢慢消化,所以有些地方的歇後語說:「娃娃魚坐灘口,喜吃自來食」即指此而言。成體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有時還吃小鳥和鼠類。有趣的是,它還善於「用計」捕捉一種隱藏在溪中石縫里的石蟹,利用石蟹兩只大螯鉗住東西便不輕易松開的特點,將自己帶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縫之中,誘使石蟹用螯來鉗。一旦發現石蟹「中計」,便立即將其順勢拉出。
❺ 什麼是兩棲類動物
兩棲類動物由魚類進化而來。長期的物種進化使兩棲動物既能活躍在陸地上,又能游動於水中。與動物界中其他種類相比,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的物種較少,目前正式被確認的種類約有4350種,分無足目、無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兩棲動物是
最原始的陸生脊椎動物,既有適應陸地生活的新的性狀,又有從魚類祖先繼承下來的適應水生生活的性狀。多數兩棲動物需要在水中產卵,發育過程中有變態,幼體(蝌蚪)接近於魚類,而成體可以在陸地生活,但是有些兩棲動物進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產卵,有些從卵中孵化出來幾乎就已經完成了變態,還有些終生保持幼體的形態。
兩棲動物最初 ,出現於古生代的泥盆紀晚期,最早的兩棲動物牙齒有迷路,被稱為迷齒類,在石炭紀還出現了牙齒沒有迷路的殼椎類,這兩類兩棲動物在石炭紀和二疊紀非常繁盛,這個時代也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在二疊紀結束時,殼椎類全部滅絕,迷齒類也只有少數在中生代繼續存活了一段時間。進入中生代以後,出現了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其皮膚裸露而光滑,被稱為滑體兩棲類。
現代的兩棲動物種類並不少,超過4000種,分布也比較廣泛,但其多樣性遠不如其它的陸生脊椎動物,只有3個目,其中只有無尾目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每個目的成員也大體有著類似的生活方式,從食性上來說,除了一些無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動物性食物。兩棲動物雖然也能適應多種生活環境,但是其適應力遠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陸生脊椎動物,既不能適應海洋的生活環境,也不能生活在極端乾旱的環境中,在寒冷和酷熱的季節則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基本特徵
動物幼體生活在 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水陸兩棲。
一般來說,兩棲類動物都是卵生。
兩棲類動物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 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 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皮膚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雙循環;
5. 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
6.體外受精;
7.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
8.抱對受精,不僅可以刺激雌雄雙方排出生殖細胞,還可以使精子和卵細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9. 有脊椎。
❻ 兩棲動物有哪些(十種以上)
常見的兩棲動物:雨蛙、樹蛙、蟾蜍、大鯢、蠑螈、蚓螈、吻蚓、魚螈、山鱉、石蛙、和鯢魚等等。
1、雨蛙(Hylachinensis),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無尾目,雨蛙科的1屬,種類約250種。雨蛙肩帶弧胸型,椎體為前凹型。
適於樹棲,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盤,末兩骨節間有1間介軟骨,是趨同演化的一個物種。雨蛙白天伏在樹根附近的石縫或洞穴內,夜晚棲息在灌木上,以蟻類、金龜子等為食。
2、樹蛙,無尾目樹蛙科的1屬,體多細長而扁,後肢長,吸盤大,指、趾間有發達的蹼,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骨骼方面的主要特徵與蛙科同。
椎體參差型或前凹型;指、趾末端膨大成明顯的吸盤,吸盤腹面邊緣有邊緣溝,吸盤的背面一般無橫凹痕,腹面呈肉墊狀。多樹棲,外形和生活習性與雨蛙屬頗近似,而親緣關系甚遠。
3、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單獨讀má)。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猴子、癩刺、癩疙寶。
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們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則是我國緊缺的葯材。蟾蜍水陸兩棲,皮膚布滿小孔具有滲透性,外加它們從出生就沒有羊膜和殼等結構的保護,致使它們對環境的敏感性要高於其他類群,兩棲動物被認為是檢測環境變化的風向標。
4、大鯢(學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隱腮鯢科、大鯢屬有尾兩棲動物。體大而扁平,一般全長582~834毫米,頭體長310~585毫米,最大個體全長可達200厘米以上。
頭大扁平而寬闊,頭長略大於頭寬;雄鯢肛部隆起,橢圓形,肛孔較大,內壁有乳白色小顆粒;雌鯢肛部無隆起,泄殖肛孔較小,周圍向內凹入,孔內壁平滑,無乳白色小顆粒。
5、蚓螈,裸蛇目(蚓螈目〔Gymnophiona〕,前作無足目〔Apoda〕),約155種兩生類的統稱。穴居或於水中游泳,常隱伏,分布於西半球(從墨西哥至阿根廷北部)以及非洲、東南亞和塞席爾(Seychelles)群島,四肢及腰帶已退化。
特徵為體表有許多體環,體長10∼150厘米(約4∼60英寸),直徑最大為5厘米(2英寸)。顏色從黑到粉紅再到棕色不等。眼小,隱於皮下乃至骨下。眼與鼻孔間有一化學感受觸須。
❼ 什麼動物是兩棲動物
常見的兩棲動物有青蛙、雨蛙、樹蛙、蟾蜍、大鯢、小鯢、蠑螈等。
1、非洲樹蛙科有16~19屬200~300種,分布於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並有一個特有種分布在塞席爾群島。非洲樹蛙體型很小,既有樹棲也有路棲,還有穴居成員,其中不少種類喜歡生活於沼澤地區,攀附在蘆葦等植物上。
2、盤舌蟾科有4屬15種,其舌為圓盤狀而不能伸出。盤舌蟾屬Discoglossus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半水生性,色彩比較鮮艷。鈴蟾屬Bombina分布於歐洲到東亞一帶,是我國最原始的無尾目,有毒,腹部顏色鮮艷,遇到危險時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3、蠑螈科是蠑螈亞目的進步成員,有14屬60餘種。蠑螈科中的4個屬為陸生,它們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其餘的10個屬主要為水生,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其中在亞洲有少數種類進入熱帶、亞熱帶地區,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廣的一類。
4、小鯢科有9屬35種,我國就有7屬15種。小鯢科成員體型很小,身長不超過25厘米。小鯢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群,一類為陸棲,包括小鯢、極北鯢、爪鯢等,生活於林間潮濕的地面,僅在繁殖棲回到溪流中;另一類為水棲,包括北鯢、山溪鯢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遠離水源。
5、吻蚓科分布於南美洲的北部地區,有2屬9種。吻蚓科擁有最多的原始特徵,如保留有尾部,口開在頭的前方,頭骨數量多,眼相對比較大,觸突與眼相連,鱗很多和身上的環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為卵生,幼體有小的外鰓,在水中生活,變態為成體後返回土壤中。
(7)哪些是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兩棲動物3個目的體形異,它們的防禦、擴散、遷移的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大,雖然有各種生態保護適應,但比其它綱的脊椎動物種類仍然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種生境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最高分布海拔可達5000米左右。它們大多晝伏夜出,白天多隱蔽,黃昏至黎明時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時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防禦敵害的能力,魚、蛇、鳥、獸都是它們的天敵。
❽ 什麼動物屬於兩棲動物
最簡單通俗的理解就是可以在陸地上爬行,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的動物叫兩棲動物。
我們常見的烏龜類動物大多數都是兩棲動物。還有蛙類的。
❾ 兩棲動物有哪些 常見
常見的兩棲動物:雨蛙、樹蛙、蟾蜍、大鯢、蠑螈、蚓螈、吻蚓、魚螈等等。
兩棲動物(學名:Amphibia)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一些蚓螈除外),毛發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的濕潤;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稱為兩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