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中有多少動物死亡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
76科300餘種植物瀕臨滅絕
以上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種正在消失。
中國每年死亡寵物300萬只 寵物殯葬亟待專業機構
給寵物「辦後事」,聽起來或許有點荒唐,但仔細想想,確有其客觀需要。一方面是感情使然,許多養寵者都想以特殊的方式留下紀念。另一方面也有環境考量。據了解,目前我國每年死亡的寵物將近300萬只,對寵物屍體隨意丟棄、掩埋雖簡單省事,可帶來的公共污染及衛生隱患不可小覷。我國動物防疫法也明確規定,「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動物屍體不得隨意處置」。
2. 據科學統計 平均每天有多少個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裡滅絕了。」「昆蟲物種量佔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2009年,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2)世界上每分每秒有多少動物死亡擴展閱讀:
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疊紀(Triassic period)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
它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三疊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
三疊紀早期植物面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乾熱、乾熱向溫濕轉變,植物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松、蘇鐵等,而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幾乎全部滅絕。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在生態系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世代前的黎明」。
與此同時,從獸孔類爬行動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但是,在隨後從侏羅紀到白堊紀長達1億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這批生不逢時哺乳動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龍為主的爬行動物的陰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為地球的主宰。
3. 世界上動物滅絕的速度是多少
滅絕原因】一切自然物種及其群落都與所在地域的環境條件相適應,只要條件不變,就能長期生存,即使發生擴散或縮減,其歷程也是緩慢和漸變的.人類活動的加劇,卻打破了這千古不變的平衡.我們大致歸納了以下幾個原因. (一)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 人類能在短期內把山頭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內使全球森林減少50%,這種毀滅性的干預導致的環境突變,使許多物種失去相依為命、賴以為生的家——生態環境,淪落到滅絕的境地,而且這種事態仍在持續著.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67%的物種遭受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的威脅. 世界上61個熱帶國家中,已有49個國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環境,森林被砍伐、濕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墾、珊瑚遭毀壞……亞洲尤為嚴重,孟加拉94%、香港97%、斯里蘭卡83%、印度80%的野生生境已不復存在.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如果森林沒有了,林棲的猴子與許多動物當然無「家」可歸,「生態」一詞原本就是來源於希臘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滅絕物種中,遷徙能力差的兩棲爬行類及島嶼上無處遷徙的種類更為明顯,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物種有85%為特有種,狐猴類就有60多種,1500年前人類登島後,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類動物僅剩下28種(包括神秘的、體大如貓的指猴).大陸生境的片斷化、島嶼化是近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件,這不僅限制了動物的擴散、採食、繁殖,還增加了生存的威脅,當某動物從甲地向乙地遷移時,被發現、被消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國計劃為大熊貓建設綠色走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二)過度開發 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作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葯」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滅頂之災.象牙、犀牛角、虎皮、熊膽、鳥的羽毛、海龜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絨……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肉,無不成為人類待價而沽的商品,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大千世界,竟然成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大屠宰場.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就是為了食用鯨油和生產寵物食品;慘忍地捕鯊——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割鰭後拋棄,只是為品嘗魚翅這道所謂的美食.人類啊,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時尚、炫耀、取樂、口腹之慾),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根本利益(失去生命、甚至遭受滅族滅種之災),暴殄天物,傷天害理! 對野生物種的商業性獲取,其結果是「商業性滅絕」.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動物黑市交易額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與軍火、毒品並駕齊驅,銷蝕著人類的良心,加重著世界的罪孽. 旅鴿曾是北美隨處可見的鳥類,幾十億只大群飛來時多得遮雲蔽日,在一百多年間,就將這種鳥捕盡殺絕了.當1941年9月最後一隻旅鴿死去的時候,許多美國人感到震驚,眼瞧著這種曾多得不可勝數的鳥兒竟在人類的開發利用下滅絕,他們為旅鴿樹起紀念碑,碑文充滿著自責與懺悔:「旅鴿,作為一個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滅絕了.」 為動物物種樹碑立傳,是人類生態倫理的啟蒙,是人類尊重其它生命形式、承認動物生存價值和生命尊嚴的開始.只有當人類把動物、植物的生命看得與他的同胞的生命一樣重要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麋鹿苑中闢建「世界滅絕動物墓地」,也正是基於這種理念. (三)盲目引種 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亞人進入夏威夷,帶來鼠、犬、豬,使該地半數的鳥類(達44種)滅絕了.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貓、馬、牛、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17種本地特有的鳥滅絕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從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將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絕了. 十五世紀歐洲人相繼進入模里西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蘭人都把這里作為航海的中轉站,同時隨意引入了猴和豬,8種爬行動物,19種本地鳥先後滅絕了,特別是渡渡鳥. 在紐西蘭斯蒂芬島,有一種該島特有的異鷯,由於燈塔看守人帶來一隻貓,這位捕食者竟將島上的全部異鷯消滅了,1894年,斯蒂芬異鷯滅絕,是一隻動物滅絕了一種物種. (四)環境污染 1962年,美國雷切爾·卡遜著的《寂靜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對農葯危害性的關注,人類為了經濟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質的行為不勝枚舉:化工產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泄漏、固體垃圾、去污劑、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溫室效應……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擾著鯨類的通訊行為和取食能力. 科學家發現,對環境質量高度每感的兩棲爬行動物正在大范圍地消逝.溫度的增高、紫外光線的強化、棲息地的分割、化學物質橫溢、已使蟬噪蛙鳴成為兒時的記憶.與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對物種的影響是微妙的、積累的、慢性的致生物於死地的「軟刀子」,危害程度與生境喪失不相上下. 野生動物作為環境質量的標志物,表現出的極度衰減,呈現給人的「寂靜春天」,正是生存環境變得日趨惡劣的警告.只有多樣性,才具穩定性,人類肆無忌憚地毒殺異類,使豐饒的大自然走向單調和沉寂,無異於飲鴆止渴. (五)宇宙的影響據外國媒體報道,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運動以及銀河系自身的運動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有著巨大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發現,在過去的5.5億年裡,平均每隔6200萬年地球上就會經歷一次物種的大滅絕.雖然人們對於物種的大滅絕提出了解釋,包括火山噴發、彗星撞地球以及海平面的變化等等,但是對於這種周期性的滅絕現象都沒有能夠提出合理的解釋.而最近堪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發現,地球物種的大規模滅絕的周期與太陽系偏離銀河系中心的周期有著近乎完美的巧合.Melott說:「當太陽系偏向於銀河系北面時,就對應著物種的大滅絕.」 在這些周期間,其中包括一些從化石記錄上可以發現的大規模物種滅絕時期,地球上都對應的遭受了高強度的宇宙射線.研究人員稱,這種宇宙射線或許能通過引起氣候變化或基因突變等方式導致物種大滅絕. 我們的太陽系穿越圓盤狀銀河系的復雜周期大約需要2.25億年.而整個銀河系圓盤又在圍繞它的熱氣中心以每秒200公里的速度運轉.銀河系的運轉不像飛盤而是扁平的.新的理論認為,銀河系的北面或前面與其周圍的熱氣摩擦時就會產生宇宙射線.當太陽繫上升到銀河繫上方時,正好與射線源更接近,這樣我們的地球就遭受到了更強的宇宙射線.在銀河系中心時,太陽系受到強大磁場的保護,但一旦離開了這個中心這種保護就被大大減弱了. 不過,研究人員也承認,他們的模型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物種滅絕現象.例如恐龍的滅絕,就與6200萬年的周期不一致.目前,太陽系已經穿過了銀河系的中間,正處於上升階段,這意味著我們將暴露在更強的宇宙射線中,也許就會帶來下一次宇宙射線引起的物種大滅絕,不過這也要等到1000萬年後. 另外,行星等天體撞擊地球也很可能使生物滅絕
4. 地球上每天有多少種動物滅絕
十年前全世界平均四天就有一種動物絕跡,十年後的今天平均每四小時就有一種動物在地球上絕跡。即現在動物滅絕的速度大約是十年前的二十四倍。
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一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簽。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以高等動物中的鳥類和獸類為例,從1600年至1800年的200年間,總共滅絕了25種,而從1800年至1950年的150年間則共滅絕了78種。同樣,高等植物每年大約滅絕200種左右,如果再加上其他物種,目前世界大致上每天就要滅絕一個物種。
5. 全世界每天大概有多少動物死亡,有多少動物死於獵槍下
每小時3個物種滅絕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裡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
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佔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台灣雲豹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前5次滅絕自然而為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第6次滅絕人是禍首
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
蔣志剛博士也不否認,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
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新物種難以產生
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
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但蔣志剛博士認為,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現在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
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現在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
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如果人類由於自身的行為而造成滅頂之災最終時刻的來臨,人類會成為倖存者嗎?
2050年地球百萬物種滅絕
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學家們在對佔地球表面面積20%的全球6個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初步結論: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50年中,地球陸地上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將遭到滅頂之災。他們預計,在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萬個物種滅絕。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由於氣候變暖已經是既成事實,因此在將要滅絕的物種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種的滅絕將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從現在起各國控制全球有害氣體排放量的努力將能夠拯救更多的物種免遭同樣的命運。
高山生物倖存機會大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區的生物物種倖存下來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區的大一些,因為這一地區的物種在全球氣候變暖時,可以向更高也更涼爽的地區轉移。
那些生活在地勢平緩地區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生物,它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將非常脆弱。這些地區的生物要想適應變化了的氣候和環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區轉移,而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鳥類最有希望生存
而鳥類靠著強有力的遷徙能力在理論上是最有希望倖存下來的物種之一。為了找到更適於生存的地區,鳥類可以長途飛行,但是由於森林和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它們並不一定能夠找到真正適合生存的自然環境。其結果就是只能面對死亡。
上述科學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的生物保護學專家托馬斯教授表示:「當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時,他們都希望能最終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們沒有得出我們已經得出的這一結論。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我們得出的結論很可能過低估計了生物物種面臨的殘酷生存環境。」
澳12種蝴蝶要消失
科學家們的另一些驚人的發現是,在澳大利亞被納入研究的24種蝴蝶中,有一半將在未來的歲月中永遠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護區內,受保護的60%的生物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在占巴西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熱帶草原地區,研究顯示,在該地區的163種樹木中將有70%以上的樹種滅絕。其中很多植物是該地區特有的稀有品種。
歐洲受影響最小
歐洲是自然環境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小的地區。該地區的動植物生存幾率要大於世界其大地區的動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歐洲地區四分之一的鳥類和11%到17%的植物也將在未來逐漸滅絕。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乾旱地區的動植物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一旦氣候有一絲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就需要遷移至很遠的地區才能找到適宜生存的新環境。在該地區接受研究的1870種動植物種,三分之一將在未來出現生存危機。
新聞鏈接 科學家提出「性別失衡論」
新華社華盛頓4月21日電 按照科學界流行的看法,恐龍滅絕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所致。但外來天體撞擊究竟引發了何種後果直接加速了恐龍滅亡,卻眾說紛紜。比如,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新提出的一種觀點則認為,外來天體撞擊引發的氣候變冷,有可能造成恐龍後代雄多雌少,恐龍最終因「性別失衡」而走上絕路。
英國利茲大學戴維·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生育與不孕》雜志上指出,哺乳動物、鳥類、蛇、絕大多數蜥蜴和一些魚類,其後代性別是受染色體或基因決定的。以哺乳動物為例,後代遺傳了兩個X染色體的為雌性,遺傳了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的將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動物,如鱷魚和烏龜等,它們下的蛋在孵化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溫度將影響到後代性別。研究人員說,恐龍等一些早已滅絕的物種,後代性別很可能也受孵化時的溫度所決定。
米勒等人認為,距今約6500萬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全球氣候因此變冷,結果導致恐龍的後代中雄性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性別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推測,哺乳動物雄性中的Y染色體,可能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物種滅絕而進化出來的。這種通過遺傳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保障後代中兩性比例的平衡。他們認為,目前全球正在經歷的變暖趨勢,有可能給現存一些靠環境溫度決定後代性別的物種生存構成威脅。
6. 世界上一分鍾有多少種動物滅絕
資料:近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數以千計,其中自16世紀以來滅絕的鳥類約150種,獸類約95種,兩棲爬行類約80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統計的數字表明:現在,5%~20%的脊椎動物和樹木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而且物種滅絕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長。
在過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本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 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生物多樣性正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生存問題已從人類的范疇擴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種,許多人都在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我們能留給下一代什麼?是盡可能豐富的世界,還是一個生物種類日漸貧乏的地球?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長就說過,「地球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地球」。
科學家認為,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 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
7. 世界上平均每天有多少種動物滅絕 (急求)
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一小時就有3個物種被貼上死亡標簽。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8. 世界上一分鍾死亡多少只動物
全世界每秒鍾大約出生4.3人、每分鍾大約出生259人、每小時大約出生15540人、每天大約出生37萬人、每年增長約8296萬人。
,世界上每天死亡的人數遠大約為16萬
9. 世界平均每一分鍾有多少動物滅絕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據可靠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大約每一小時消失一種動物,大約每分鍾消失一種生物。
10. 世界上每秒的,出生人是多少還有死亡是多少
世界上每秒有1.8人死亡,也就是每分鍾有106人死亡,一小就是6,360人,一天就是152,640人,一年就是55,713,600人。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524410.html?fr=qrl3
全世界每秒出生人口數量為4.3個,中國是每兩秒不到出生1個
死亡人數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