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鼬屬的主要物種介紹
香鼬(Mustela altaica)是一種生活在亞洲山區的鼬鼠,分布在哈薩克、西藏、拉達克及喜瑪拉雅山至蒙古、中國東北、西伯利亞南部及韓國。雄性香鼬體長22-29厘米,尾巴長11-15厘米,重217-350克。雌鼠體長22-25厘米,尾巴長9-12厘米,重122-220克。香鼬在春天及秋天會換毛。冬天背部的毛皮呈深黃色至赤褐色,腹部及喉嚨呈淡黃色至奶白色。吻與耳朵間一般都呈深灰褐色。尾巴較背部更為紅色。夏天毛皮呈灰色至灰褐色,一些則呈淺黃色。它們的嘴唇是白色的,下巴呈灰褐色至白色。
白鼬(學名:Mustela erminea)為鼬科鼬屬的動物。形似黃鼬,身體細長,四肢短小;體長25~35厘米,尾長6~10厘米;毛色隨季節不同,夏季毛色背部為灰棕色,腹部為白色,足背為灰白色;冬季毛色除了尾端黑色,全身純白。分布於從歐洲和前蘇聯到達日本和北美北部以及中國的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吉林、新疆、遼寧等地,多見於森林地區到荒漠、及3000米以上的高山林區。草原草甸、沼澤地河谷地以及半荒漠的沙丘及耕作地均有分布。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艾鼬(學名:Mustela eversmanii)為鼬科鼬屬的動物。分布於克什米爾地區、蒙古、前蘇聯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蘇、陝西、青海、內蒙古、河北、山西、西藏、遼寧、吉林、新疆、四川等地,多生活於棲息於北部和西部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草原、灌叢及村莊附近以及海拔一般約在3200米以下。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烏茲別克布哈拉至俄羅斯奧倫堡之間中亞地區。
黃腹鼬(學名Mustela kathiah)屬於鼬科,是一種小型的食肉動物。它們分布於斯里蘭卡、華南及東南亞很多地區。黃腹鼬的研究資料不多,只知道它們是日行性,喜歡茂密的森林。它們以捕食嚙齒類動物為主,但也會襲擊雀鳥及其他小動物。它們行動速度快速,繁殖數量多。
歐洲水貂(學名:Mustela lutreola,英語:European mink),又名歐洲鼬、俄羅斯貂(Russian mink),是歐洲的一種鼬,分布在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羅馬尼亞、烏克蘭、愛沙尼亞及俄羅斯(但不包括烏拉爾山脈以東地區)等地。它們以往分布在整個歐洲,北至芬蘭,但卻已從這些地區消失。它們的外觀很像美洲水貂。
黑足鼬(學名:Mustela nigripes),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小型食肉性哺乳動物和唯一原產於北美地區的雪貂,亦是俄國草原臭鼬的近親。鼬科。同科物種有:黃鼬(黃鼠狼)、水貂、臭貂、貂屬和獾亞科。它與被馴化的白鼬或蒙眼貂外型非常相似,常被別人混淆。黑足鼬是北美著名的瀕危物種。
伶鼬(學名:Mustela nivalis)為鼬科鼬屬的動物。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北部,包括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吉林、新疆、四川、遼寧等地,多棲息於類似白鼬、但更喜歡乾燥的地域。在林區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或乾旱地針葉林、林緣灌叢以及亦常見於草原地帶。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韋斯德博頓。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俗名黃鼠狼,或黃狼,也叫喜馬拉雅鼬或者西伯利亞鼬,屬於鼬科鼬屬。是小型的食肉動物。黃鼬體長為25-39厘米,尾長13-21厘米,體重一般在360-820克,體色為棕黃色,主要生活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至西藏、泰國等地,中國大陸很多地區都有分布。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與很多鼬科動物一樣,它們體內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氣,在遇到威脅時,起到麻痹敵人的作用。
紋鼬(學名:Mustela strigidorsa)為鼬科鼬屬的動物。分布於錫金、寮國、尼泊爾、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多棲息於經常棲息於2000米以下的河谷區域以及農田埂道和村寨周圍的灌叢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錫金。
『貳』 鼬科動物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鼬科動物,包括獾、黃鼠狼和水獺,是八大食肉動物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它們生活范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其餘各洲都可找到它們的蹤影。這個家族中有最小的食肉動物。有一些鼬科動物長著圓圓的長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適於在樹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黃鼠狼和狼獾則都有更大強壯的身體。鼬科動物在它們肛門附近都長著可以分泌刺鼻氣味的腺體,這些氣味用來確定領地,相互溝通或防禦敵人。
『叄』 鼬科的種類
鼬科Mustelidae擁有犬型類超過半數的種類,是犬型類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決定於靈貓科是否分成兩個科),其分布幾乎遍及大洋洲,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島嶼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為食肉目中分布最廣的科。鼬科是個非常多樣化的科,典型的成員是動作敏捷的小型食肉動物,也有些體型略大的雜食性成員,並由一些水棲或半水棲的成員。鼬科可以分成幾個形態和習性差異較大的亞科。
鼬科包括中、小型食肉獸。體軀細長,四肢均短,行動敏捷,善曲背跳躍疾走,多數能攀緣,也會游水。顱骨狹長。科內各屬的齒式並不盡同,但上頜臼齒全是一對,且橫列,下頜臼齒兩對。本科動物生活方式多樣,有上樹者(貂),有下水(水獺)或地面穴居者(獾)。中國所產的鼬科動物多達20種,隸屬於9屬;分布廣、產量大且有很多種是珍貴的毛皮獸。例如:黃鼬(Mustelasibirica),俗名黃鼠狼。全身棕黃或棕褐色,頭小,可以鑽很窄的縫隙。以鼠類為主食,在自然界為害鼠的天敵。常盜食家禽,為人所厭惡,但在自然界控制、調節鼠類密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毛皮質量很好,是制裘的上等原料。尾毛是中國傳統的毛筆原料,稱「狼毫」。紫貂(Marteszibellina),體形似黃鼬,但較大些。全身棕褐色,耳大且直立,善爬樹,棲於寒冷地區的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產於中國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一帶。紫貂皮是毛皮獸中最為珍貴的,毛絨豐厚、輕、暖而美觀。水獺(Lutralutra),是鼬科中營半水棲的種類。軀體扁圓形,四肢短,趾間有蹼;眼小,耳小,耳孔和鼻孔在潛水時都能關閉;尾長而富有肌肉,適於在水中游泳。棲息於江湖岸邊,築巢在靠近水邊的樹根下。以魚類為主食,其糞便內多有魚骨。水獺的毛短而密,有光澤,其底絨豐厚,保暖性強,且華麗美觀,是僅次於紫貂的珍貴毛皮。本科包括鼬、臭鼬、獾、水獺等25屬將近70種動物,即有陸棲性也有水棲性動物。除澳大利亞和南極以外,本科的動物遍布全世界。
『肆』 鼬的品種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黃鼠狼,中文正規名黃鼬,(因為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隸屬於食肉目鼬科鼬屬。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兩棲爬行動物等。
『伍』 中國有哪些靈貓科,鼬科,鬣狗科的動物
你好!
中國有五種靈貓科動物:大靈貓、小靈貓、花面狸(果子狸)、食蟹獴和爪哇獴。
鼬科就有很多種了:如黃鼬(黃鼠狼)、水獺、紫貂、狗獾、豬獾和鼬獾,等等。
鬣狗科的沒有,只有化石的。
補充:我國還有兩種原本分布范圍小而且已瀕危的兩種靈貓科動物:熊狸和縞靈貓,現只在雲南有。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陸』 鼬科動物有什麼獨特的生理構造
鼬科動物,包括獾、黃鼠狼和水獺,是八大食肉動物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它們生活范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其餘各洲都可找到它們的蹤影。這個家族中有最小的食肉動物。有一些鼬科動物長著圓圓的長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適於在樹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黃鼠狼和狼獾則都有更大強壯的身體。鼬科動物在它們肛門附近都長著可以分泌刺鼻氣味的腺體,這些氣味用來確定領地,相互溝通或防禦敵人。
臭名昭著的小動物
黃鼠狼和它的親戚,如鼬、貂鼠、臭鼬、貂和狼獾,都臭名昭著。大多數是食肉動物,可以用牙齒咬死和咬碎獵物,如老鼠。所有都依靠自己獨個捕食,可以把比它們大許多的動物在脖上一口咬死。黃鼠狼和臭鼬在地面和地洞中追捕獵物,貂則在陸地上和水中進行捕食,大一點的狼獾則既是捕獵者又以腐物為食。
白鼬
食肉目鼬科,體形細長,耳小,四肢短。毛色隨季節而發生變化。冬季除尾尖為黑色外,全身白色。夏毛背部及體側棕色,腹部白色,尾尖黑色。雌性有4對乳頭。每年春末夏初產仔,每年產1胎。每胎產3~9仔。分布於歐洲、美洲北部及亞洲的中部和北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等地。
白鼬別名「掃雪」,它是鼬屬動物中分布最廣的種類之一。棲息范圍很廣,從森林到草原、沼澤地及農田,特別是河谷附近。過地棲生活,多在夜間活動,善於攀爬及游泳,能在雪地上奔跑,遇敵時,能在積雪下活動,行動十分敏捷。常抬起頭和前肢站立,觀察周圍動物的情況。主要捕食鼩鼱和田鼠等嚙齒動物,也食鳥類、鳥卵以及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等。冬季毛皮質量較好,可製作上好的裘衣。
黃鼬
食肉目鼬科,身體細長,四肢短,冬季尾毛篷松。全身毛淺棕色或棕色,背部較深,腹部稍淺。冬毛稍淺,而夏毛顏色略深。巢多築於田間、村邊的草垛中,或居民堆放柴草的空房內等處。妊娠期一般為33~37天,每胎產2~8仔,最多可達12仔。我國除新疆和海南外,幾乎遍布全國,但主要產於長江下游的平原地區。
黃鼬別名「黃鼠狼」、「黃狼」。主要棲息於平原耕作區、村落附近、林區的河谷、土坡、小草丘及灌木叢等處。多在晨昏活動,但白天偶爾也出來活動。性情兇猛,遇到敵害時,會從肛門部的臭腺放出臭氣自衛。主要捕食嚙齒動物,也吃鳥、蛋卵、蛙、蛇和昆蟲等,有時也盜吃家禽。黃鼬毛皮細密,顏色美觀,是我國珍貴的毛皮獸之一,它的毛皮可製作成上等的裘皮,尾毛可製作毛筆和畫筆。
艾鼬
食肉目鼬科,身體背面棕黃色,但後背及腰部的毛尖轉為黑色,額部棕色雜有白毛。周圍及兩眼間為棕褐色,耳殼背面和前緣呈白色。胸部、四肢和鼠鼷部呈黑褐色。1年能繁殖2次,妊娠期38~41天,一般每胎產5~8仔。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甘肅、四川、山東和河南等地。
艾鼬別名「艾虎」。棲息於開闊的山地和草原,常見於旱獺棲息的地方,穴居,大多數利用視覺和聽覺敏銳。行動繁捷,會攀爬,善於游泳。主要捕食鼠兔、田鼠、旱獺等嚙齒動物,也吃魚類、蛙類和鳥類等,有儲藏食物的習性。
蜜獾
食肉目鼬科,身體結實,四肢粗短,鼻面部較短,眼耳較小,前足有強爪。毛粗糙,腹毛稀少。背面從頭頂至尾部的毛灰色至淺黃色或白色。腹面深棕色或黑色。妊娠期6個月,每胎一般產2仔。分布於摩洛哥南部至南非好望角、土庫曼、阿富汗、尼泊爾和印度西部。
蜜獾棲息於各種類型的地帶——雨林、開闊的平原以至於沙漠。它們常單獨或成對在黃昏和夜間外出活動,白天則在地洞中休息。主要過地棲生活,但能爬樹。食性較雜,食各種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節肢動物、動物的腐肉,也食植物的漿果,特別喜食蜜蜂和蜂蜜,它與黑喉響蜜列鳥結成十分有趣的「夥伴」關系,黑喉響蜜列鳥喜食蜂蜜,蜜獾根據它的叫聲來尋覓蜂巢,而後將蜂巢破壞,並舔食蜂蜜,黑喉響蜜列鳥也跟隨其後分享美味的蜂蜜。
狗獾
食肉目鼬科,頭部有3條白色縱紋,兩頰自口角經耳基到頭後條有1條,中央1條自鼻尖至頭頂,其間夾有2條黑棕色寬頻。耳緣白色,背毛關而粗,毛基白色,中間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並摻雜白色。體側白色較明顯,下頦、腹部及四肢棕黑色、尾部大部分呈黃白色。每年春天產仔,妊娠期10個月,每胎產3~4仔。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我們各地均有分布。
『柒』 什麼是鼬科動物
鼬科又名貂科,擁有犬型類超過半數的種類,是犬型類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其分布幾乎遍及大洋洲,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島嶼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為食肉目中分布最廣的科。鼬科是個非常多樣化的科,典型的成員是動作敏捷的小型食肉動物。牙齒尖銳而有力,具食肉齒(裂齒),即上頜最後1枚前臼齒和下頜最前1枚臼齒,也有些體型略大的雜食性成員,並由一些水棲或半水棲的成員。鼬科可以分成幾個形態和習性差異較大的亞科。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鼬科動物是食肉目中比較早就出現的。目前最早的鼬科動物化石是在歐洲找到的,它源於始新世。北美洲和亞洲最早的鼬科動物化石源於漸新世。鼬科動物的普及大概與嚙齒動物的普及是平行發展的。除捕獵外對其生態環境的破壞對鼬科也造成危害以外。目前受威脅的種類包括歐洲水貂和黑足鼬。黑足鼬已經在野外滅絕。19世紀裏海貂被滅絕。
『捌』 鼬科分為哪幾個亞科和屬
鼬科Mustelidae擁有犬型類超過半數的種類,是犬型類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決定於靈貓科是否分成兩個科),其分布幾乎遍及大洋洲,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島嶼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為食肉目中分布最廣的科。鼬科是個非常多樣化的科,典型的成員是動作敏捷的小型食肉動物,也有些體型略大的雜食性成員,並由一些水棲或半水棲的成員。鼬科可以分成幾個形態和習性差異較大的亞科。
鼬亞科Mustelinae是鼬科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亞科,分布幾乎遍及鼬科的所有分布區。鼬科成員多是體型較小,身體極細長,動作敏捷的肉食性動物,但是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的貂熊Gulo gulo(右上)例外。貂熊又稱狼獾,體型較大,粗壯有力,略似獾或小型的熊。貂熊以嚙齒類和兔子為主食,但也能捕食比自己大的動物,經常食腐肉,有時也吃漿果。有人將貂熊列為單獨的亞科。鼬亞科另一個形態有些特殊的成員是非洲臭鼬(非洲艾鼬)Ictonyx striatus,其外型和習性均與美洲的臭鼬非常相似,但是二者的親緣關系並不是很近。其它的鼬亞科成員依習性大體可以分成樹棲,陸棲和水棲,樹棲或半樹棲的代表是一些貂屬Martes成員和美洲的狐鼬Eira barbara等,它們體型略大,四肢相對較長。貂中最大的是北美的漁貂Martes pennanti(左圖),性情兇猛,動作靈活,可以捕食豪豬,也是僅有的經常捕食豪豬的動物。水棲的成員包括北美水貂Mustela vison(右下)、歐洲水貂Mustela lutreola和不久前滅絕的海貂Mustela macrodon,這些雖然名為貂,實際上屬於鼬屬。鼬屬的其它成員和鼬亞科的多數成員多是小型陸棲動物,其中伶鼬Mustela nivalis是體型最小的食肉目成員,其它一些鼬科成員也體型細小,可以鑽入鼠洞捕食老鼠。
臭鼬亞科Mephitinae以可以放出臭氣自衛而著稱,鼬科其它成員也有此能力,但是臭鼬的臭氣極強烈。臭鼬體型較粗壯,體型似獾而較小,尾長而尾毛蓬鬆。臭鼬為雜食性,主要食昆蟲,也吃果實或較大的動物。臭鼬的分布限於美洲,但也有人將東南亞的南洋獾等從獾亞科移入。
獾亞科Melinae主要是體型大而粗壯的動物,尾較短,吻部較尖,嗅覺敏銳。獾有強壯的爪,多食性較雜,挖地下的蚯蚓、塊莖、昆蟲和鼠類等為食,不同種類食物構成有一定差別。獾亞科多數成員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一帶,只有獾Meles meles廣布於歐亞大陸,美洲獾Taxidea taxus(左圖)分布於北美洲。
蜜獾亞科Mellivorinae現存僅蜜獾Mellivora capensis(右圖)一種,分布於非洲大陸和南亞、西南亞。蜜獾身體粗壯似獾,爪子強壯,可以用利爪搗毀蜂巢,喜食蜂蜜,其厚的皮膚和粗糙的毛可以抵禦蜂群的攻擊。除蜂蜜外,蜜獾也食其它昆蟲、爬行動物和小哺乳動物。
水獺亞科Lutrinae是鼬科中體型較大,適應水棲生活的成員。水獺亞科分布廣泛,在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的水域都能見到。水獺亞科成員均擅長游泳,在水中非常靈活,在水中捕食,其中海獺Enhydra lutris(左圖)幾乎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很少登上陸地,且在陸地上行動笨拙。海獺經常躺在海面上漂泊,是唯一經常仰泳的海洋哺乳動物。海獺分布於北太平洋的沿海地帶,由於毛皮珍貴而受到捕捉,現已非常稀少。水獺亞科包括鼬科中體型最大的成員,海獺就是體型較大的鼬科動物,體型更大的是生活於南美洲北部水域的巨獺Pteronura brasiliensis,體長可達1.5米,體重可達30公斤。據說巨獺甚至能殺死眼鏡鱷和水蟒這樣的大型爬行動物。我國有三種水獺,其中水獺Lutra lutra廣部於歐亞大陸和北非的很多地區,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見到;滑獺Lutra perspicillata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我國見於雲南西部;亞洲小爪獺Amblonyx cinereus(右圖)分布於東南亞和印度東北部,我國見於華南和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