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動物對稱剪紙圖案大全
動物對稱剪紙圖案大全
《剪紙訣竅》是剪紙藝術中心的專業人員為初學者精心編寫的入門教材。作者總結創作過程中日積月累的實際經驗,結合圖例,看圖說話,深入淺出地具體介紹剪紙的基本技巧和創作方法,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是學習剪紙藝術的難得教材。
B. 剪紙是怎麼來源的
剪紙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術,它反映了我國古老的歷史文化,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手工藝術代表之一。
中國剪紙的由來
傳說,中國剪紙是起源於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動之中,此後便根植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得剪紙濃縮了漢族文化的傳統理念,並與其他藝術相互交織傳遞古老文明。剪紙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一個民族道德信仰的縮影,也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傳承。
中國的剪紙工藝有它獨特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據說最早的剪紙藝術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當時,人們利用各種薄片材料,通過雕、鏤、剔、刻、剪等多種鏤空雕刻技法,在諸如金箔、皮革、絹帛、樹葉等材料上剪刻紋樣,製成各種工藝品,這便是所謂的早期剪紙藝術。
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出現紙張,所以那時候所謂的剪紙手工工藝只是為真正的剪紙工藝出現奠定基礎。而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手工藝術發展,則是從紙的出現才開始的。漢代時期發明了造紙術,而紙的發明才真正促使了剪紙藝術的出現、發展和普及。
到了唐代,民間開始流行剪紙招魂的風俗,這就促使剪紙藝術開始進入大發展。從出土文物可看成,那時的剪紙技藝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剪紙畫面構圖完整,細膩精緻。此外,唐代時期,人們還利用剪紙做印花板,將厚紙雕刻製作漏版印花板,然後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麗的圖案。
宋代時期,造紙業愈加成熟,這為剪紙的普及應用提供了條件。宋代人利用剪紙作陶瓷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精美;民間借鑒剪紙形式,用動物皮製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而宋代出現的刮漿印花,其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技藝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這時候的剪紙工藝應用就更加廣泛了,例如民間彩燈的花飾,扇面的紋飾,刺綉的花樣等,均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經過加工而成的。而那時,民間更多的人是將剪紙作為一種家居裝飾物,用以美化家居,比如窗花。
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也有廣泛描述,例如唐朝崔道融的「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的宜春就是指剪紙,又如唐朝李商隱的「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其中剪綵即為剪紙,可以看出,那時候剪紙藝術是相當有文化內涵的。
C. 剪紙文化發源於何處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是蔡倫於公元105年前後發明的。後來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要提前到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結論最後怎麼定,在紙發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於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讓我們查看一下有關文物和史料記載:
戰國(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 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 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 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
公元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剪紙多用於裝飾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以及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 ,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民間剪紙多單色,技巧多變化。剪紙以黑白、陰陽關系在畫面上所佔主次的不同,從形式上可分成「陽刻法」、「陰刻法」和「陰陽混刻」。「陽刻法」是中國畫線描造型的發展,有些陽刻剪紙作品細如毫發,精妙非凡。「陰刻法」則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點或白線豐富表現力,形象比陽刻更顯樸厚凝重。陰刻與陽刻交替結合更豐富了剪紙語言。
同一畫面採用兩種以上色紙組成者稱彩色剪紙,多色者稱「套色剪紙」。河北蔚縣和河南靈寶等地群眾以染色剪紙聞名,利用土紙或宣紙的滲水特性,在刻制好的作品上滴染色液,各色互滲而不亂,視感豐富明艷,具有濃烈的民族風味,更有用熏煙、撕毛邊、燙香洞等手法把偶然現象巧妙利用而達到特殊效果的種種嘗試,但是最常見的剪紙仍是利用點、線、面造型,也有用密集細線或點陣組合使遠觀成中間灰色調的技術,使單色剪紙產生「墨分五彩」的豐富效果。
南方不少地方如廣東佛山、饒平、福建泉州等的剪紙趨於富麗堂皇,創造出「金色彩紙剪刻」技術,先用金紙剪成紋樣,再於其後襯以各色彩紙,如花襯紅、葉襯綠,類似古代「華勝」製作方式,視感金碧輝煌,以前多見於財神龕及節日裝飾之用。去南德宏傣族則有一種特殊剪紙藝術「冬扎」,即插於佛前或龍亭前的五色旗幡形紙飾品,被剪刻成各種花鳥、動物形,下垂穗狀,另有用金銀紙箔剪貼而成的掛幡,垂於寺廟佛堂梁下,所造成的氣氛確令人有步入另一「世界」之感。
北方農村民風淳樸,黃土窯洞與灰色院落景觀較渾莽肅穆,婦女們創造了窗花、牆花、頂棚花、禮花、喜花、炕沿花、燈籠花、門箋等剪紙在節日貼於房舍各部以點綴氣氛,特別是用於舊式窗紙上的窗花,利用逆光產生特殊美感,冬日映著窗外雪光常給人以一種溫馨的暖意。農村婦女更把剪紙用作綉花底樣,也有用用經幡、神帳、冥幣、明器等的宗教物品,不勝枚舉。
D. 剪紙的由來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西漢。 當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武帝思念不已,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像,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
剪紙到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在明、清以後廣為流傳,遍及大江南北。特別是在農村,人們以剪紙來表達吉祥如意的心願。在春節、結婚時,便把各種寓意祥瑞的剪紙貼在窗格上,營造出喜慶祥和的氣氛。有的地方,剪紙還曾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是人們用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古老的剪紙以剪刀絞出為主要手法,趣味渾朴天然,後來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為精巧。作品取材於生活周圍的風土人情,蘊含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E. 貴州苗族剪紙有哪些動物紋樣
貴州苗族剪紙主體紋樣的動物中,有龍、吉玉鳥、蝴蝶、魚等,人物有央公央婆、蝴蝶媽媽、苗族英雄。另外,太極陰陽魚、楓樹及苗樓建築也常常出現在畫里。
F. 宋代民間的剪紙有哪些圖案與紋樣
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刻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隔斷,以點分虛實。
G. 中國剪紙出自哪裡
中國手工剪紙歷史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圖3-1)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扎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在我國的民間手工藝術中,這樣的剪紙能手為數不少,她們是美的創造者,也是密件吧手工藝術的傳承者。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切不可忽視她們吧。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H. 剪紙的來源和地位
陝北剪紙與其他地方民間剪紙鮮明的不同之處在於她所具有的濃郁地域特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位於陝西關中西北部的陝北黃土高原,處於黃河流域中段,是中華民族文明發祥地,炎黃子孫的搖籃,也是新中國紅色革命根據地。陝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統、豐富的民俗活動和淳樸的民風、多姿多彩的社會風貌和思想感情造就了這里的民間剪紙藝術。
具有很深文化積淀的剪紙藝術在陝北被稱之為窗花。陝北剪紙有具象和意象之分,以展現黃土文化地域特色為顯著特點。陝北剪紙一般以漢畫像的形式,大膽誇張、大膽取捨、具象手法、抽象變形,表現出很深的文化內涵。其剪紙造型有的風格淳樸、意境概況,有的簡練古樸、寓意含蓄,有的工細釺巧、形神兼備,充分展現出人類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的淵源、黃土地上的民俗風情、人文景觀,以及這里的人民對生命的崇尚、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陝北剪紙都是以簡單的工具和材料製成,保留著近乎無形變有形、近似原始的形態,在似象與非象之間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深的思索。看似隨手剪來的每一幅剪紙,其實心出意象而非臆造,是人民群眾用最真誠的藝術語言把自己最熟悉、最熱愛的事物表達出來,反映了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民群眾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美好理想。強烈的感情主義色彩、很強的現實主義風格和粗獷、明朗、簡練、率真的表現手法,則是陝北剪紙所獨具的藝術特色。
陝北剪紙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人民群眾一般有用她來裝飾和美化生活環境的習俗。陝北剪紙藝術還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的價值,亦是饋贈親朋好友、向遠方尊貴的客人送上一份心意的最佳文化藝術禮品。
I. 剪紙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很多地區都有過年剪紙、貼窗花的習俗,紅色的剪紙藝術品,盛載著人們對新的一年幸福的期許。古人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早在紙尚未出現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它們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西周初期,成王將梧桐葉剪成玉圭圖像,贈給其弟姬虞,封他到唐國(今山西西南部)去當諸侯,恐怕這就是有關剪紙的最早記載。春秋戰國時代,已有經鏤刻的金銀箔剪紙形式製品,鑲貼到銅鏡、漆器、木器上作紋飾。
剪紙,是用鏤空透雕來創造美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有了美的觀念,並且產生了對鏤空透雕美的追求。例如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豆,它的圈足就是鏤空的花紋。
真正用紙剪成的剪紙,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北朝時期的作品。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的古墓葬中,先後出土了5幅剪紙。其中有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形團花3幅,層次交錯、變化繁復、頗有韻律感。另兩幅更為復雜,在幾何形內圈之外分別剪出一圈對馬和對猴,將動物很巧妙地組合在圖形的畫面中,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其藝術表現之成熟,決非萌芽原始狀態。
中國剪紙發展到宋代,已經在民間普及,並出現了專業剪紙藝人。明代剪紙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到清代,剪紙走出民間,進入宮廷,初登大雅之堂。
J. 剪紙的紋樣有哪些
一、月牙紋:月牙紋是由長短不一的弧線組成的月牙形狀的紋樣,因其長短大小均可,既可以獨立使用又可組合排列,所以它會經常出現在剪紙作品中。月牙紋一般陰剪,多用於表現衣紋、眼眉、脊背、花卉等。月牙紋的剪紙方法很簡單,將剪刀插於紋樣中間部分,然後沿弧線的邊緣分別剪下即可。因為月牙本身是對稱圖形,所以它既可以一個一個的單剪,也可以折剪。
二、鋸齒紋:剪鋸齒紋又叫「打牙牙」,它是剪紙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難度最大的技法之一,精緻的打毛宜剪不宜刻。高超的剪紙藝人可以在一厘米長的紙上剪出40根毛毛,它通常用來表現動物身上的絨毛,羽毛、以及花朵,樹葉的紋理,以及人的毛發等,也能更好的表現物體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剪鋸齒紋是先根據圖案剪出一條直線或弧線,然後左手托紙,右手執剪,剪尖位於左手食指之上,在直線或弧線的右側剪出一個小三角形作為鋸齒的起點,從右向左剪,運剪時,剪尖不可離開食指,食指隨剪尖的動作左右移動,「動紙不動剪」,鋸齒的大小和左手左右移動的幅度有關,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做到大小一致,左右均勻。三、圓紋:圓紋在剪紙中使用很廣,它既可以單獨使用,如表現人物的眼睛,衣服的扣子等,也可依靠不同的排列方式取得多種的裝飾效果。
圓紋法的製作方法:左手托紙,右手執剪,把剪尖扎入圓紋中心空白處,按所需圓紋的大小逆時針轉剪,所剪圓的邊線要與中心點距離相等,線條要流暢,圓滑,不留茬口。四、雲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雲常被稱為祥雲,由於雲在自然界中的多樣性,所以雲紋在形態上有很多種,常見的雲紋有:雲鉤紋、行雲紋、如意雲頭紋、朵雲紋、層雲紋等。在剪法上雲紋可以分為陽剪雲和陰剪雲。當主體以陽剪為主時雲紋用陰剪,主體以陰剪為主時,雲紋用陽剪。
雲紋的製作方法:剪紙時從內側的線入剪,方向從右向左剪,剪刀不動,左手轉紙,運剪時注意力度要均勻,線條的轉彎要自然,圓滑。剪制朵雲,層雲等結構復雜的雲紋時,要從雲的內部向外剪,由於雲紋多曲線,所以需要細心地剪。五、水紋:水紋常和魚類,水生植物、傳奇人物相組合,由於水在形態上是不斷變化的,剪紙手法大致可以分為靜水紋、魚鱗水紋、卷花浪水紋、瀑布紋等。水紋在應用過程中,一般不會單獨出現,它是由多個紋樣的重復組成,剪紙過程中要由里向外一層層的剪,水紋的線條和雲紋的線條一樣曲線多變,要求運剪時力度要均衡,轉紙要輕柔。
六、柳葉紋:柳葉紋就是由長短相同的兩條弧線相對形成的呈現柳葉形狀的紋樣。多用於花卉、葉片等裝飾。此紋樣的剪紙方法和月牙紋相似,從中間空白處下剪,由右向左運剪,要求線條流暢,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