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學史上的神預測有哪些例如減數分裂預測染色體會減半,再比光合
1 發現病毒
馬丁努斯-貝傑林克是最早發現細菌存在的科學家,1898年,他從感染花葉病的煙葉中提取液體,在網眼中過濾所有的「細菌」,當他使用過濾後液體擦拭健康植物,植物仍出現患病現象,他最終認為液體有問題,稱其為可溶性活體細菌。
2 DNA排序
上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研製一種「鏈終止法」技術測定DNA序列,1977年,他使用該技術成功測定出Φ-X174噬菌體基因組序列,這是首次完整基因組定序。桑格通過這項研究於1980年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3 細胞理論的形成
「任何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現今人們對這一觀點不會產生置疑,但在19世紀之前並非如此,150年前,羅伯特-胡克首次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細胞,1824年,亨利-杜羅徹特對細胞進行了描述:很明顯細胞是構成生命組織的基礎要素。
4 生物染色技術
生物染色技術使我們能夠看到正常視力下無法看到的細胞,這是微生物學最基礎的一項技術,首位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樣本的是17世紀荷蘭科學家簡-斯瓦默丹。
5 認為所有生命源自一個共同祖先
人們通常會認為查爾斯-達爾文是提出地球所有生命源自一個共同祖先觀點的首位科學家,事實並非如此,1790年,伊曼努爾-康德指出,可能存在著一種原始親緣祖先物種。五年之後,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指出,這是否是一個大膽設想,所有恆溫動物都擁有一個共同祖先?
生物學史上九大首創發現(6)
-
-
6 克隆復活的滅絕物種並不適應現今環境
當人們參觀遠古生物骨骼化石時,不禁地會想能否復活這些滅絕已久的物種。1796年,喬治斯-居維葉首次提出,如果復活那些滅絕已久的生物,它們很可能無法適應現今的生存環境
7 首次隔離酶
1833年,法國工業化學家安塞姆-佩恩從糖分解澱粉,但是他濃縮的酶卻無法提純。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化學家詹姆斯-薩姆納首次完成了尿素酶的隔離提純,並因此獲得了1946年諾貝爾獎。
8 體內平衡的發現
人們可能在學校就學習了體內平衡的主要內容,但是很容易忘記它的重要性,體內平衡是現代生物學四大統一法則之一,其含義是生物體能夠調控自身內部環境。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科學家是19世紀中期科學家克勞德-伯納德。
9 生長在體外的細胞
如果一位生物學家希望研究動物細胞內部運行方式,如果這些細胞不在動物體內將變得容易許多,目前生物學家可以在試管中培育大量細胞,便於科學家研究分析生命。最早實現動物體外培育活體細胞的是19世紀末德國動物學家威廉-魯克斯。
2. 急需德國動物學家h.亨金的簡介,還請大神出手相助!多謝
同學,H.Henking這個人除了1891年觀察得出關於減數分裂的現象以外並沒有別的建樹。因為他太早了,沒有相關文獻證明學說,然後我去wiki.de上面suche了一下這個人,就連德國人自己都沒有編輯這個生物學家的詞條……
3. 高分懸賞,生物減數分裂的發現過程
667年荷蘭的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人和動物的精液,看到了帶著長尾巴的蝌蚪形的精子,但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寄生蟲!到1884年才由寇里克確定精子是動物自身產生的,而且是一個細胞。1875年,德國動物學家赫德維希在顯微鏡下觀察海膽的受精過程,海膽是體外受精的,容易觀察。他發現:許多精子游向卵細胞,但卵細胞只接受一個精子進入,而且只是精子的頭部。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貝內登,以馬蛔蟲為材料,發現其精子和卵細胞各自只有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一半,受精卵又恢復了兩對染色體(馬蛔蟲體細胞有兩對染色體)。1890年德國細胞學家鮑維里確認,精子和卵細胞形成要經過減數分裂。1891年德國動物學家亨金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減數分裂的全過程。
4. 高中生物
必修一
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涉及幾個重要科學家
1、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2、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但沒用「細胞」來描述其發現。
3、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4、維爾肖: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
5、歐文頓: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6、羅伯特森: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
三、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
8、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9、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10、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11、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2、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
13、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4、1779年,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實驗,發現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體只有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
15、1785年,發現了空氣的組成,明確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指出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將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17、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8、 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釋放氧氣,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19、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20、卡爾文: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
一、遺傳方面的科學家
21、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豌豆雜交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
22、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表現型和基因型概念。
23、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24、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薩頓假說—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類比推理)
25、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
26、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7、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體內轉化實驗)
28、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體外轉化實驗)
29、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同位素標記實驗 32P35S)三、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30、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提出DNA半保留復制的假說。(同位素標記法 密度梯度離心)
31、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四、進化:
32、拉馬克: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33、達爾文: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
一、內環境與穩態
34、貝爾納: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35、坎農: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6、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二、動物激素的調節
37、沃泰默:法國人,生理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腸的神經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腸內注入稀鹽酸時,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但是他卻囿於定論,認為這是由於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去干凈的緣故。
38、斯他林: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貝利斯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 「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
39、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三、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40、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41、詹森: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42、拜爾: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3、溫特: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44、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四、種群與生態系統
45、高斯: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6、林德曼: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選修
47、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和德國科學家柯勒,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
48、斯圖爾得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9、韋爾穆特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P.S.
高中生物科學研究方法
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研究細胞內各種細胞器的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將這些細胞器分離出來。常用的方法是差速離心法:將細胞膜破壞後,形成由各種細胞器和細胞中其他物質組成的勻漿;將勻漿放入離心管中,用高速離心機在不同的轉速下進行離心,利用不同的離心速度所產生的不同離心力,就能將各種細胞器分離開。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藉助於具體的實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則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數學模型等。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這種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製作的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結構的共同特徵。
提出假說:膜的成分和結構的初步闡明,最初都是先根據實驗現象和有關知識,提出假說,而不是通過實驗觀察直接證實的。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同時還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相像。假說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控制變數:實驗過程中可以變化的因素稱為變數。其中人為改變的變數稱做自變數,上述實驗中氯化鐵溶液和肝臟研磨液,都屬於自變數,隨著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變數稱做因變數,上述實驗中過氧化氫分解速率就是因變數。除自變數外,實驗過程中可能還會存在一些可變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這些變數稱為無關變數。
除了一個因素以外,其餘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實驗中只有反應條件是改變的,對照實驗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對照實驗中,除了要觀察的變數外,其他變數都應當始終保持相同。
對比實驗: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叫對比實驗。
同位素標記法:同位素可用於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用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不會改變。科學家通過追蹤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這種方法叫做同位素標記法。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假說——演繹法 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想一想,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歸納法有什麼不同?
薩頓假說 類比推理:這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紀物理學家研究光的性質時,曾經將光與聲進行類比。聲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等現象,其原因在於它有波動性。後來發現光也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等現象,因此推測光也可能有波動性。上面介紹的薩頓的推理,也是類比推理。他將看不見的基因與看得見的染色體的行為進行類比,根據其驚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應當注意的是,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並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熒游標記法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夠用特定的分子,與染色體上的某一個基因結合,這個分子又能被帶有熒游標記的物質識別,通過熒光顯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標志重捕法: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捕獲一部分個體,將這些個體進行標志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志個體占總捕獲數的比例來估計該種群的數量。是種群密度的常用調查方法之
5. 高一生物 畢希納的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化學好像少.對不起,只有物理和生物的,實在對不起
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學史
必修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涉及幾個重要科學家
1、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2、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3、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4、維爾肖(R.L.C.Virchow):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
5、歐文頓(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6、羅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
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
8、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9、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10、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11、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2、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
13、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4、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5、 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16、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17、卡爾文(M.Calvin,1911~):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 :遺傳方面的科學家
18、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
19、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他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21、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學說.
22、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
23、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4、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25、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26、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27、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28、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育種:
29、袁隆平他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第一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 生物、化學、物理學史…
物理
一、力學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
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開創了研究自然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
2.1683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3.17世紀,伽利略通過理想實驗法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4.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5.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體現放大和轉換的思想);1846年,科學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
6.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單擺的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單擺叫秒擺。
7.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發現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遠離,f減少)
二、電磁學
1.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2.1752年,富蘭克林在費城通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並發明避雷針。
3.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4.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5.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先後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稱為焦耳——楞次定律。
6.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效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同時提出了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7.湯姆生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
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迴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動能僅取決於磁場和D形盒直徑。帶電粒子圓周運動周期與高頻電源的周期相同;但當粒子動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時,根據狹義相對論,粒子質量隨速率顯著增大,粒子在磁場中的迴旋周期發生變化,進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難。
8.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
1834年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
9.1832年亨利發現自感現象,即在研究感應電流的同時,發現因電流變化而在電路本身引起感應電動勢的現象。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即為其應用之一。雙繞線法制精密電阻為消除其影響應用之一。
10.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的論文,提出了電磁場的基本方程組,後稱為麥克斯韋方程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電磁波是一種橫波。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三、光學
1.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2.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以後又有許多科學家採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測定光速,如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的旋轉棱鏡法。
3.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4.關於光的本質:17世紀明確地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另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這兩種學說都不能解釋當時觀察到的全部光現象。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並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1887年由赫茲證實。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並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人體照片。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
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同時適用於微觀粒子)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是電磁波、概率波、橫波(光的偏振說明光是一種橫波)。
光的電磁說中要注意電磁波譜,還要注意原子光譜。
5.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6.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四、原子物理學
1.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2.1909年-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3.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射線是衰變後新核處於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的快慢(半衰期)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4.1917年密立根測定電子的電量。
5.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並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被其學生查德威克於1932年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6.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領導下,美國建成第一個裂變反應堆(由濃縮鈾棒、控制棒、減速劑、水泥防護層等組成)。
7.1952年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聚變反應、熱核反應)。人工控制核聚變的一個可能途徑是利用強激光產生的高壓照射小顆粒核燃料。
8.現代粒子物理
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1964年提出誇克模型;
粒子分為三大類: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質子、中子;強子由更基本的粒子誇克組成,誇克帶電量可能為元電荷的
生物部分
新課標高中生物學史
1、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和分離定律-豌豆(假說演繹)
2、薩頓-基因位於染色體上-蝗蟲(歸納推理)
3、摩爾根-基因位與染色體上-果蠅(假說演繹)
一、必修一涉及內容
重大事件:
1、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
2、虎克-細胞的發現者
3、羅伯特森-細胞膜三層結構
4、桑格和尼克森-流動鑲嵌模型
5、薩克斯-研究葉綠體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6、恩格爾曼-P100葉綠體功能-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小白鼠生活和蠟燭燃燒都消耗氧氣
8、魯賓卡門-同位素標記
9、卡爾文-卡爾文循環
詳細介紹 :
(一)與細胞有關的科學家
1、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2、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3、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4、維爾肖(R.L.C.Virchow):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
5、歐文頓(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6、羅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
(三)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
8、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9、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10、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11、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2、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
13、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4、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5、 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16、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17、卡爾文(M.Calvin,1911~):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二、必修二涉及內容 :
(五)遺傳方面的科學家
18、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
19、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他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21、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學說。
22、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
23、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4、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25、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26、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27、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28、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六)育種相關:
29、袁隆平他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第一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七)進化相關:
30、拉馬克(J.B.Lamark,1744~1829):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31、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必修三涉及內容:
(八)內環境與穩態
32、貝爾納(C.Bernard,1813~1878):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33、坎農(W.B.Cannon,1871~1945):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4、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九)動物激素的調節
35、沃泰默:法國人,生理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腸的神經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腸內注入稀鹽酸時,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但是他卻囿於定論,認為這是由於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去干凈的緣故。
36、斯他林: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貝利斯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
37、貝利斯: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十)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39、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40、詹森(B.Jensen):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41、拜爾(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2、溫特(F.W.Went,1903~):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43、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F.Ko )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十一)種群與生態系統
44、高斯(G.W.Gause):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5、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
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四、選修一涉及內容——待完善:
46、張明覺(1908~1991):美籍華人,生於山西嵐縣,生理學家。他一生傾心於生殖生理學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試管嬰兒和避孕葯品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被科學界譽為「試管嬰兒之父」和「避孕葯之父」。
47、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國科學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由於他們的傑出工作,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8、斯圖爾得(F.C.Steward)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9、韋爾穆特(I.Wilmut)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7. 減數分裂是誰什麼時候提出來的,盡量詳細一點,是在孟德爾提出假說演繹法之後才提出來的嗎
減數分裂是一個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在l9世紀末期,人們對動植物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與顯微鏡用薄片切片機的發明有很大關系。1883年,在Caldwell與Threlfall設計並製造了第一台切片機。這種切片機能夠切出足夠薄的連續切片供顯微觀察。切片機的出現使得在顯微鏡下觀察動植物染色體的效果大為改觀。不過,對於觀察染色體的行為而言,連續切片法存在著兩個較大的缺陷:一是製片方法比較煩瑣,二是切片往往將一個染色體組的不同成員或同一條染色體的不同臂切到不同的薄片上,這樣就往往使研究者無法認識一種結構的全貌。現在我們多採用1926年Belling發明的壓片法。從這個例子中也可以看出技術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的關系。
就在切片機發明的同一年,比利時的細胞學家Edouard』van Beneden做了一項重要的觀察。他發現馬蛔蟲(Ascaris megalocephala)的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為4,而卵子與精子中的染色體數則都為2,這意味著他已經看到了減數分裂的結果,但很遺憾的是,他並未對這個結果做更深入的分析,從而將能做出一項更大發現的機會拱手讓給了August Weismann。實際上,Weismann對生物學的一項重要的貢獻就是預言減數分裂的存在。l887年,他系統地總結了前人及自己實驗室對極體(polar body)的研究結果。他認為,雖然極體與卵細胞比起來,在大小上差別甚大,但實質上它們和卵細胞一樣,是卵母細胞分裂的結果。卵母細胞成熟形成極體的意義,就在於使卵中的遺傳物質減半。因為如果配子細胞中的染色體數與配子母細胞中的染色體數一致那麼,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將翻倍地增長。他將卵母細胞形成卵的特殊分裂方式稱為recing division。並推論在精子形成的過程中存在著同樣的過程。這就是減數分裂概念的最初來源。由此看來,「減數分裂」最初指的是將染色體數減半的這一次分裂。後來的觀察發現配子母細胞形成配子的過程實際上包含了兩次連續的分裂過程,1905年Farmer等取希臘文meiosis(意為「減少」),將這兩次連續的分裂統稱為meiosis,這一英文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Weismann的預言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弄清減數分裂的完整過程卻花了很長時間。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減數分裂的各個時期排出個先後順序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相貌等特徵將老人與小孩分開,但是在光學顯微鏡下如何將「老」的,「較老」的,「幼嫩的」細胞區分開呢?1900年,von Winiwarter想了一個很巧妙的方法。他取出生一天。一天半,兩天⋯⋯一直到28天的雌性小兔,解剖出卵巢,觀察比較卵母細胞中染色體的動態。如果剛出生的小兔卵巢中的分裂相為A,出生兩天的分裂相為AB,而出生四天的是ABC⋯⋯顯然,這幾種分裂相出現的順序是A、B、c。就這樣,他用這樣的辦法確定了從細線期到雙線期的一系列分裂相。為什麼不能再往下測定了呢?因為我們知道,脊椎動物減數分裂進行到雙線期後,在此時期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正確的描述並未一下子被接受,而是相繼爭論了30多年,人們用不同的材料繼續觀察研究,這樣才形成了今天我們教科書上常見的對減數分裂過程的描述。
如果我們拿同一種植物的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過程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所能觀察到的染色體數是有絲分裂中期能看到的染色體數的一半。如玉米(2n=20),在有絲分裂中期能看到20個染色體,但我們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中期能看到的染色體的數目僅是10。減少的一半到哪裡去了?顯然,染色體數沒有減少,而是相互配對了。那麼染色體是如何配對的呢?Montgomery(1901)做了大量觀察。他發現有一個物種,2n=14,染色體間的大小差異很大。自然,對這個物種來說,n=7,如果配對是在父本間或母本間的染色體進行,則不僅染色體對間的大小不合適,且配對完成後。必然剩下一條不能成對,這顯然與觀察的結果不相符。因此,配對的染色體中,一半來自父本,一半來自母本。
在減數分裂的研究史上。兩個師兄妹Walter Sutton與Eleanor Carothers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他們倆都是McClung的學生。McClung是性染色體發現者。我們現在說的x染色體即是沿襲他的說法。McClung做的許多細胞學研究都以蝗蟲為材料。原因之一,是因為那時在MeClung所在的堪薩斯州,這種不花錢的實驗動物「資源豐富」。Walter Sutton是McClung的第一個研究生。Sutton發現了一種笨蝗(Brachystola magna)。這種笨蝗的染色體較大,且各染色體在形態上差別很大。這種笨蝗在他及Carothers日後的研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02年和1903年,Sutton連續在生物學報(Biological Bulletin)發表了兩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Sutton描述了笨蝗染色體的形態,進一步證實了Montgomery的同源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本一半來自母本的看法。但使這篇文章成為經典的則是文章的結尾。在這篇文章的結尾。Sutton特別提到了在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的行為與孟德爾所設想的「因子」(即現在通稱的基因)行為平行。很可能染色體即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物質基礎。在第二篇文章中,Sutton進一步詳細地闡述了他對染色體與遺傳關系的構想。這些構想中包括: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同對的染色體分配向兩極是隨機的行為,這種隨機的行為就構成了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的基礎。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推論,一個物種性狀的數目一定多於染色體數,所以一個染色體上必然有多個基因(這即是後來Morgan發現的連鎖遺傳)。這個構想被Sutton的博士導師E.B。Wilson命名為Sutton—Boveri假設。1916年。E.B.Wilson的另一個學生。T.H.Morgan的助手Bridges用「不分離」確證了Sutton的染色體遺傳學說。因此可以說。正是通過Sutton—Bovefi假設,促成了新興的遺傳學與傳統的細胞學聯姻,使遺傳學迅猛發展。因此,從生物學史的角度看,減數分裂還是促成這段美好姻緣的「媒婆」。遺憾的是,貧困使得Suuon無法繼續沿著這個方向深入研究,他甚至沒有讀完Wilson的博士便轉行學醫,39歲時即不幸去世。
Sutton提出的在減數分裂後期,同源染色體「隨機分離」,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是有規律的。即,父本的染色體分向一極。而母本的染色體在另一極,這將大大減少遺傳物質重組的機會。以人類(2n=46)為例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如果父本的染色體歸向一極,母本的染色體歸向另一極,則產生的配子類型只有兩種,而產生的合子類型則只有三種。如果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與組合是獨立的,則產生的配子類型將是246種,而產生的合子的類型將是246種!但Suttonl903年發表文章的時候,並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隨機分離的假設。要證明隨機分離是比較棘手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通常情況下.同源染色體是一對大小相等、形狀一致的染色體,在顯微鏡下是比較難區分的(大家可以在實驗課上試著區分一下,看是否能將它們分開)。但凡事都有個例外。10年後,Sutton的小師妹Carother(當時她還是一個本科生!),同樣用Sutton使用的笨蝗做了一個令人信服的工作。她發現笨蝗有一對同源染色體大小不等。我們知道,蝗蟲的性別決定為XO型。也就是說,雄蝗蟲的性染色體(x染色體)僅一條。減數分裂時,這條染色體只能呆在一極。那麼,這條X染色體與那對異形的同源染色體的組合是不是有規律呢?Carother統計了300多個後期的細胞。發現X染色體與那對大小相異的同源染色體的組合,接近1:1。這說明同源染色體是隨機地分向兩極的。
100多年來,細胞遺傳學家對減數分裂做了大量的、細致的研究分析。這些分析大多以植物為材料,研究的是染色體的行為。在遺傳或育種實踐中.人們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研究染色體的數目與結構的變異。近年來,人們才開始用各種模式生物,如酵母菌、擬南芥等,進行減數分裂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以揭示在這種獨特的分裂方式背後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8. 高二生物學史實按時間排序,越快越好
全部高中生物學史
必修一:
(一)細胞學說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1、1543年,比利時的維薩里發表《人體構造》,揭示了人體在器官水平的結構。
2、羅伯特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3、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4、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180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恩格斯曾把細胞學說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
5、魏爾肖: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探索歷程
1、1895年,歐文頓發現脂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提出假說: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20世紀初,科學家的化學分析結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3、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從細胞膜中提取脂質,鋪成單層分子,發現面積是細胞膜的2倍。提出假說:細胞膜中的磷脂是雙層的
4、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細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構成。
提出假說:生物膜是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三層結構構成的靜態統一結構
5、1970年,科學家用熒游標記人和鼠的細胞膜並讓兩種細胞融合,放置一段時間後發現兩種熒光抗體均勻分布。提出假說: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並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三)酶的發現史
1、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3.、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4、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5、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6、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1、1648一年,比利時醫生海爾蒙特做了盆栽柳樹稱重實驗,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來自土壤而是來自水的推論。他沒有認識到空氣中的物質參與了有機物的形成。
2、1771年,英國的普里斯特利發現植物可以恢復因蠟燭燃燒而變污濁的空氣。
3、1773年,荷蘭的英格豪斯證明只有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
4、1845年,德國的梅耶發現植物把光能轉化成了化學能儲存起來。
5、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6、1880年,美國生物學家恩格爾曼利用好氧細菌證明氧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7、1939年,美國的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O進行示蹤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8、1957年,美國生物學家卡爾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用C標記CO2發現了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 :
(五)遺傳定律的發現史
1、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
2、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他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4、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
5、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
6、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六)遺傳物質的發現史
1.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體內轉化實驗,提出細菌中有轉化因子。
2.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和同事進行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確定轉化因子是DNA。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3.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進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4.後來,煙草花葉病毒侵染煙草實驗證明RNA也是遺傳物質。
5.通過比較:所以說,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七)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史
DNA右手雙螺旋結構是由美國科學家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發現的。
1、1951年,英國的威爾金斯展示了一張DNA的X射線衍射圖譜。
2、1952年,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測定了DNA中4種鹼基的含量,發現:腺膘呤與胸腺嘧啶的數量相等,鳥膘呤與胞嘧啶的數量相等。
3、1953年,沃森、克里克調整了鹼基配對方式,製作出了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
4、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三人因這一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1962年,沃森、克里克發表了一篇論文,闡明了DNA的半保留復制機制。
6、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7、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八)生物進化史
1、拉馬克(1744~1829):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2、達爾文(1809~1882):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後人提出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必修三:
(九)內環境與穩態
1、貝爾納(1813~1878):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2、坎農(1871~1945):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動物激素的調節
(十)促胰液素的發現
1、在19世紀,學術界普遍認為:胃酸刺激小腸的神經,神經將興奮傳給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為神經調節。
2、法國學者沃泰默的論文,聲稱在小腸和胰腺之間存在著一個頑固的局部反射。實驗是這樣的:(1)直接將稀鹽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腸時,會引起胰液分泌。(2)直接把稀鹽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環,則不能引起胰液分泌。(3)他把實驗狗通向該段小腸的神經全部切除,只保留血管。當把稀鹽酸溶液輸入這段小腸後,仍能引起胰液分泌。但他仍然堅信這個反應是一個頑固的神經反射,因為他認為,小腸的神經是難以切除得干凈、徹底的。
3、1902年1月。當英國科學家貝利斯和斯他林看到沃泰默的論文,並大膽地跳出"神經反射"這個傳統概念的框框,設想:這可能是一個新現象--"化學調節"。也就是說,在鹽酸的作用下,小腸粘膜可能產生了一個化學物質,當其被吸收入血液後,隨著血流被運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4.為了證實上述3中的設想,斯他林立即把同一條狗的另一段空腸剪下來,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鹽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過濾,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去,結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經的實驗更明顯的胰液分泌。這樣,完全證實了他們的設想。他們把這個物質被命名為促胰液素(secretin)。促胰液素便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激素。
5、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十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史
1、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2、詹森: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3、拜爾: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溫特: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5、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簡稱IAA
(十二)種群與生態系統研究史
44、高斯: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5、林德曼(1915~1942):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選修三:
1、張明覺(1908~1991):美籍華人,生於山西嵐縣,生理學家。他一生傾心於生殖生理學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試管嬰兒和避孕葯品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被科學界譽為「試管嬰兒之父」和「避孕葯之父」。
2、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國科學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由於他們的傑出工作,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斯圖爾德(F.C.Steward)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韋爾穆特(I.Wilmut)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高 中生物知識歸納與總結 望採納,謝謝
9. 誰發現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變化規律
在所有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活史中,細胞除進行數次有絲分裂外,還要進行一次減數分裂,使其染色體數目由二倍體(2n)變為單倍體(n)。減數分裂發生在配子形成前的某一時期,所以雌雄配子的核都是單倍的。受精後形成的合子又成為二倍的。由於減數分裂,使每種生物代代都能夠保持二倍體的染色體數目。在減數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重新組合,同源染色體間發生部分交換,結果使配子的遺傳基礎多樣化,使後代對環境條件的變化有更大的適應性。動物的減數分裂發生在形成配子之前。在雄性個體的精細管中,每個精母細胞通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分化成為精子。在雌性個體的卵巢中,卵母細胞通過減數分裂形成卵細胞。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和苔蘚植物的生活史都由孢子體和配子體世代組成,減數分裂發生在孢子體世代的末尾。在被子植物的雄蕊花葯中,小孢子母細胞通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小孢子。小孢子經有絲分裂發育成雄配子體。雌蕊子房中的大孢子母細胞通過減數分裂形成大孢子。大孢子經有絲分裂發育成雌配子體。藻類和菌類進行減數分裂的時期依物種的不同而有多種情況。極端特殊情況見於水綿和衣藻,它們的配子結合(受精)形成合子,合子的第一次分裂就是減數分裂 染色體的發現 由於細胞學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直接為遺傳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驗基礎。從施萊登和施旺創立了細胞學之以來,人們相繼發現了細胞里的原生質,發現了體積約為細胞十分之一的細胞核,發現一切細胞都是細胞分裂自生的。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了細胞中的染色體,又發現用鹼性苯胺染料可讓透明的細胞核內的微粒物質染色,從而觀察細胞分裂全過程。並得出結論:「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准確均等地分裝和分配。」 他用這種方法看到了細胞分裂的全過程:微粒狀的染色質先聚集成絲狀,再分成數目相同的兩半,形成兩個細胞核,生成兩個細胞。因此,弗萊明把細胞分裂叫做有絲分裂。1888年,德國生物學家瓦爾德爾稱聚集的染色質為「染色體」,一直沿用至今。人們還發現,每種動植物的細胞里都有特定數目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染色體數目先增加一倍,因而有絲分裂後的子細胞具有母細胞數目一樣多的染色體;而生殖細胞經過減數分裂,每個精細胞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數目都只有體細胞的一半。
10. 高中生生物學史
高 中 生 物 學 史
必修一:分子與細胞
1、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2、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3、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4、維爾肖(R.L.C.Virchow):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
5、歐文頓(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6、羅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
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
8、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9、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10、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11、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2、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
13、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4、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5、 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16、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n)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17、卡爾文(M.Calvin,1911~):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遺傳與進化
18、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假說演繹)
19、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他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21、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遺傳因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學說。(歸納推理)
22、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假說演繹)
23、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4、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25、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26、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27、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28、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育種:
29、袁隆平他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第一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進化:
30、拉馬克(J.B.Lamark,1744~1829):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31、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穩態與環境
32、貝爾納(C.Bernard,1813~1878):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33、坎農(W.B.Cannon,1871~1945):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4、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動物激素的調節
35、沃泰默:法國人,生理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腸的神經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腸內注入稀鹽酸時,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但是他卻囿於定論,認為這是由於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去干凈的緣故。
36、斯他林: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貝利斯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
37、貝利斯: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39、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40、詹森(B.Jensen):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41、拜爾(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2、溫特(F.W.Went,1903~):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43、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F.Ko )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種群與生態系統
44、高斯(G.W.Gause):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5、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
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選修:
46、張明覺(1908~1991):美籍華人,生於山西嵐縣,生理學家。他一生傾心於生殖生理學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試管嬰兒和避孕葯品研究的科學家之一,被科學界譽為「試管嬰兒之父」和「避孕葯之父」。
47、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國科學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由於他們的傑出工作,在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8、斯圖爾得(F.C.Steward)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9、韋爾穆特(I.Wilmut)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贊同3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