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如何誘導葯物耐受動物模型

如何誘導葯物耐受動物模型

發布時間:2022-05-17 07:41:26

Ⅰ 幾種常用的缺氧動物模型的復制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抑制和低溫對缺氧的影響的實驗報告

幾種常見的缺氧動物模型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和低溫對缺氧的影響

目的 缺氧是多種疾病共有的病理過程。許多原因都能使機體發生缺氧。不同類型的缺氧,其機體的代償適應性反應和症狀表現有所不同。本實驗學習復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動物模型方法,觀察缺氧過程中呼吸的反應及血液色澤和全身一般情況的變化,並了解溫度和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狀態對缺氧耐受的影響以及對照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重要性;初步掌握計量資料的常用統計指標的應用。

材料 小白鼠;100、500ml廣口瓶和測耗氧裝置;1、2、10ml注射器;50g/L(5g/dl)亞硝酸鈉溶液、10g/L(1g/dl)美蘭溶液、2.5g/L(0.25g/dl)氯丙嗪溶液(新鮮配製)、生理鹽水;CO氣體(甲酸加濃硫酸製取);冰浴、鈉石灰、彈簧夾、剪刀、鑷子。

方法和步驟

(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狀態和溫度對動物耐受缺氧的影響

用氯丙嗪和冰浴處理使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處於抑制,代謝率降低,為實驗組;以生理鹽水,室溫下處理為對照組。按以下操作步驟進行:

1.取性別相同,體重相近的小白鼠2隻,並准確稱取體重。按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中1隻鼠作為實驗組,另一隻作為對照組。向實驗組鼠按0.1ml/10g體重,腹腔內注射2.5g/L(0.25g/dl)氯丙嗪,(參見常用注射方法腹腔注射法節)安放在冰浴的沙布上10~15分鍾,使呼吸頻率降為70~80次/分;向對照組鼠腹腔注射生理鹽水(0.1ml/10g體重),放置室溫10~15分鍾。

2.將2隻鼠分別放入100ml的廣口瓶內,按圖10-11-1和附錄連接測耗氧裝置。

3.待鼠死亡後,記錄存活時間,按附錄用測耗氧裝置測定總耗氧量。根據總耗氧量A(ml),存活時間T(min),鼠體量W(g)三項指標,求出總耗氧率R(ml/g/min)。

公式:R(ml/g/min)=A(ml)÷W(g)÷T(min)

4.數據統計處理。在老師指導下,收集各組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列表並進行統計處理:求出各項指標的均數(`x)及標准差(S),並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存活時間(T)和總耗氧率(R)的均數差異作顯著性測驗(t測驗)(參見統計分析簡介)。

(二)不同原因造成不同的缺氧類型

1.密閉瓶中呼吸

(1)取小鼠一隻,數正常呼吸頻率(次/10秒),並注意深度。觀察活動一般情況及耳、尾、口唇的顏色。

圖10-11-1 缺氧瓶和測耗氧裝置

(2)將鼠放入含鈉石灰(約5g)的100ml廣口瓶內,待安靜後塞緊瓶塞,開始記錄時間,以每隔5分鍾間隔數呼吸頻率(次/10秒)一次,並觀察行為(如掙扎、痙攣等)和耳、尾、口唇的顏色變化,直至動物死亡,屍體留待打開腹腔觀察。

2.吸入CO

(1)取小鼠一隻,數正常呼吸頻率(次/10秒),並注意深度。觀察活動一般情況及耳、尾、口唇的顏色。

(2)將鼠放入500ml廣口瓶內,塞緊瓶塞,用10ml針筒抽取CO氣體10ml,注入剛密閉的廣口瓶內,形成2%CO之空間環境,開始記錄時間,觀察方法與指標同1之(2)項。

3.輸入亞硝酸鹽

(1)取體重相近的鼠2隻,數呼吸頻率和觀察皮膚粘膜色澤。向腹腔內各注射50g/L(5g/dl)亞硝酸鈉0.2ml後,立即向其中一隻腹腔內再注射10g/L(1g/dl)美蘭溶液0.2ml,另一隻注射生理鹽水0.2ml。

(2)觀察方法與指標同1之(2)項,並觀察兩鼠表現及死亡時間有無差異。

將以上4隻死鼠的腹腔打開,取下小塊肝組織置濾紙片上一起進行血液或肝臟顏色比較。

注意點

1.缺氧瓶和測耗氧量裝置必須完全密閉不漏氣。

2.小鼠腹腔注射部位應稍靠左下腹,勿損及肝臟。還應避免將葯液注入腸腔或膀胱。

3.實驗組鼠應在氯丙嗪注射後稍平靜時放在冰浴的紗布上,放留時間的長短,以呼吸頻率降為70-80次/分為宜。隨時觀察鼠,以防溺水死亡。

結果 記錄各項實驗結果的數據,原始數據列表,進行統計處理,主觀指標用文字記錄。分析和探討各處理因素的作用及機制。

思考題

1.密閉瓶內鼠,一氧化碳中毒鼠及亞硝酸鈉中毒鼠各屬何種類型缺氧?其發生機制有何不同?

2.不同類型缺氧對呼吸和血液顏色的改變是否相同?為什麼?

3.低溫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為何能增強對缺氧的耐受?

4.為什麼要在缺氧瓶內放入鈉石灰?這對缺氧機制的分析有何意義?

5.為什麼不能只憑實驗組和對照組的T、R均數差異來得出缺氧耐受改變的結論?應作何統計處理?

附錄 測定小白鼠總耗氧量的測耗氧裝置

原理 小白鼠在密閉的缺氧瓶中,不斷消耗氧氣,而產生的CO2 又被鈉石灰吸收,瓶內氧分壓逐漸降低而產生負壓,當缺氧瓶與測耗氧裝置相連時,裝置的移液管內液面因瓶內負壓而上升,量筒內液面下降的毫升數即為消耗氧的總量。

方法與步驟

1.向量筒內充水至刻度,然後將玻璃管接頭與缺氧瓶塞上的一個橡皮管相連。

2.待鼠死後從量筒上讀出液面下降的毫升數,即為小白鼠的總耗氧量(A)。

Ⅱ 何謂人類疾病動物模型,按產生原因可分為哪幾類

人類疾病動物模型是指在各種醫學研究中建立的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

分類

1、自發性動物模型

自發性動物模型是指取自動物,由於基因突變異常表達而自然發生或通過定向繁殖保留的疾病模型。如大鼠結腸腺癌和肝細胞癌模型、犬基底細胞癌和間充質細胞癌模型等十餘種。

2、誘導動物模型

誘導動物模型是由物理、生物、化學等致病因素誘發的具有與人類疾病特徵相似的動物模型。誘導動物模型製作簡單,實驗條件易於控制,重復性好,能在短時間內誘導大量疾病模型,廣泛應用於葯物篩選、毒理學、感染性疾病、腫瘤、病理機制的研究。

(2)如何誘導葯物耐受動物模型擴展閱讀:

研究意義:

1、可復制

臨床上有些疾病並不常見,如放射病、毒氣中毒、強毒性傳染病、外傷、腫瘤等。有些疾病,如遺傳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血液性疾病,發生發展緩慢,潛伏期長,病程長,可達數年或數十年。對人體進行3代以上的連續觀察是困難的。

人們可以刻意選擇發病率高的動物在動物種群中,通過不同的手段復制各種模型,在人為的實驗條件下進行反復觀察和研究,甚至幾十代的觀察,也可以避免人體實驗造成的危害。

2、可根據需要進行取樣

動物模型作為人類疾病的「復製品」,可以根據研究人員的需要隨時採集各種標本,也可以批量捕殺動物採集標本,從而了解疾病的整個過程,這在臨床實踐中是很難做到的。

Ⅲ 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需要哪些東西

失血性休克是戰創傷常見的休克類型,也是導致健康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動物模型是失血性休克治療葯物和救治策略評價的基礎。大鼠模型由於制備簡單、價格低廉而被廣泛應用,但是國內外研究結果均表明,動物的生理狀態、實驗方法及復甦策略等影響模型的制備。在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前期研究中發現麻醉與固定方式、手術方式、術野暴露時間以及紅細胞懸液輸注時間等可能影響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的制備。本研究從術前准備、手術和復甦三個階段的重點環節入手,觀察休克復甦終點判斷指標(生理、生化、血液流變學與氧化應激損傷等)的變化,探討了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制備的影響因素。
1.術前准備中影響大鼠生理、血氣分析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因素分析
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的術前准備包括麻醉和固定兩方面。重點考察了麻醉和固定的不同方式對大鼠生理、血氣分析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
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制備過程中,常用的麻醉方式為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烏拉坦肌肉注射主要應用於腸系膜微循環觀察。前期研究提示,兩種麻醉方式除起效和維持時間有所不同外,對動物的生理、生化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等可能亦有不同影響。在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較中,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和烏拉坦肌肉注射起效時間分別約為3.67和31min,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起效顯著快於烏拉坦肌肉注射;烏拉坦肌肉注射組平均動脈壓(meanarterialpressure,MAP)、收縮壓、舒張壓和體溫低於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組;術後50min烏拉坦組紅細胞、白細胞、與血小板數量有增加的趨勢,紅細胞壓積(haematocrit,HCT)明顯高於戊巴比妥鈉組,而動脈血pH值和血漿粘度低於後者。另外,線繩捆綁和膠布兩種方式固定4h均使大鼠MAP、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動脈血pH值隨時間延長而升高,總血紅蛋白(ctHb)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降低,兩組間同一時間點各指標變化無顯著差別。
上述結果表明,烏拉坦肌肉注射麻醉影響大鼠生理、血氣分析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烏拉坦降低血壓的作用與其抑制膽鹼酯酶、造成乙醯膽鹼積累有關。烏拉坦對血細胞計數和HCT的影響可能與其動員血細胞入血、刺激骨髓造血有關。烏拉坦可能抑制呼吸,進而降低動脈血pH值。在腸系膜微循環觀察中應考慮烏拉坦上述影響,或選擇其他適宜的麻醉方式。線繩捆綁和膠布固定對生理、血氣分析指標的影響無顯著差別。
2.手術對大鼠失血耐受性與組織氧化應激損傷的影響
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控制性失血模型的手術包括分離血管及插入導管,根據研究需要選取手術部位。同時,失血性休克復甦模型制備耗時較長,手術對氧化應激損傷的影響可能與術野暴露時間有關。本部分著重研究了三種不同手術方式對失血耐受性的影響以及術野暴露時間對動物血氣分析、血液流變學及氧化應激損傷的影響。
本部分研究比較了以下三種不同手術方式對失血耐受性的影響:①同側股動、靜脈插管(簡稱「基礎性手術組」)是制備模型的基礎,經股動脈放血,股靜脈液體復甦;②同側股動、靜脈合並單側頸動脈插管(簡稱「頸動脈插管組」),頸動脈插管連接壓力感測器用於實時監測血壓;③同側股動、靜脈及單側頸動脈插管,同時分離對側股動脈用於超聲多普勒方法監測血流量(簡稱「股動脈分離組」)。三組術野依次擴大,檢測指標依次增多,針對不同的目標選用不同的手術方式。結果發現基礎性手術組在失血量多於頸動脈插管組和股動脈分離組的情況下(三組失血量依次約為51%,45%和45%),酸鹼平衡紊亂的程度比另外兩組輕,股動脈分離組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高於另外兩組,而血小板數量低於後者。
本部分研究還比較了術野暴露時間對動物血氣分析、血液流變學及氧化應激損傷的影響,發現與術後即刻和1h相比,術野暴露4h動脈血pH明顯升高,而二氧化碳分壓(pCO2)和ctHb明顯降低。此外,術後即刻脾臟組織MDA含量高於術後1h和4h,腎組織MDA含量在術後1h明顯低於術後即刻和術後4h。上述結果表明,術野擴大會降低動物對失血的耐受性,增加血小板的消耗,
增強對骨髓造血和免疫系統的刺激作用,證實了手術方式對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制備的影響。術野暴露時間延長引起滲血增多,加重臟器氧化應激損傷。同時,長時間麻醉狀態下呼吸系統的變化可能影響動脈血酸鹼平衡狀況。
3.紅細胞懸液輸注時間對大鼠生理、血氣分析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失血性休克大鼠實驗模型的經典復甦策略包括液體復甦和輸血兩方面,復甦
液一般採用晶體液或晶膠復合液,輸血常採用失血回輸或紅細胞懸液輸注。為使動物模型盡量模擬臨床實際情況,本課題組採用晶膠復合液與紅細胞懸液對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進行復甦救治。以往的研究多關注不同復甦液、不同血液成分及其配比對創傷休克救治效果的影響,對輸血時機的影響研究較少,而失血性休克復甦動物模型制備過程比較繁雜、耗時較長,不同輸血時機的選擇可能影響救治效果。因此,有必要探討紅細胞懸液不同輸注時間對大鼠生理、血氣分析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同時,臨床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包括緊急處理、後送、臨床檢驗、配型、備血等諸多環節,即使是院內急救,從輸血指征確認至輸血一般也耗時30min以上,不同輸血時機的比較性研究將為臨床治療提供實驗依據。
本研究採用重度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探討了紅細胞懸液延遲輸注30min對大鼠失血性休克復甦的影響,動物隨機分為假手術組、即刻復甦組和延遲復甦組。發現紅細胞懸液延遲輸注30min使MAP和體溫恢復延遲,但延遲輸注結束後30min開始,兩組MAP無顯著差異,並且延遲輸注在體溫恢復方面表現出優勢。紅細胞懸液延遲輸注在糾正酸鹼平衡紊亂方面不遜於即刻復甦。
上述結果表明,對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而言,紅細胞懸液延遲輸注30min對動物的生理、血氣分析和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無明顯影響。提示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制備過程中,紅細胞懸液延遲輸注30min不影響復甦效果。同時,緊急救治中輸血准備工作耗時30min內可能亦不影響臨床救治效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術前准備、手術和復甦三個階段的重點環節入手,探討了麻醉和固定方式、術野范圍和暴露時間,以及紅細胞懸液輸注時間等對失血性休克復甦大鼠模型制備的影響。發現了麻醉方式、術野范圍與暴露時間影響動物生理、血氣分析、血液流變學和氧化應激損傷等指標。本研究為失血性休克復甦動物模型的規范化提供了實驗依據。

Ⅳ 怎樣構建小鼠模型

6月10日,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團隊與另外四家中美科研團隊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可廣泛應用於新冠肺炎發病機制研究、疫苗研發和治療方法評價的動物模型建立」的研究成果,應用表達新冠病毒受體人ACE2的腺病毒轉導小鼠,快速建立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該項目負責人趙金存教授在接受總台央廣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此動物模型可應用於新冠治療葯物效果評價、疫苗效果測試及新冠致病機制等多方面研究。
趙金存教授在實驗室
參與該項研究的另外四家中美科研機構為: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美國愛荷華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
據了解,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入侵受體為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hACE2),而小鼠同源受體mouse ACE2由於氨基酸關鍵位點差異,不能介導病毒入侵。疫情早期,雖然我國毒株已分離,但由於國際和國內hACE2轉基因小鼠保有量有限,繁育耗時長,臨床症狀不典型,造成我國COVID-19肺炎診療方案、葯物、疫苗和致病機制體內驗證嚴重滯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腺病毒載體,在小鼠肺臟轉導表達hACE2,成功解決上述科學難題,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小鼠在SARS-CoV-2感染後,肺臟中可檢測到高滴度新冠病毒,每克組織中病毒滴度可達10^7 PFU,並出現體重下降和類似新冠肺炎病人的臨床病理表現。
動物模型模式圖
隨後,通過對比野生型小鼠與I型干擾素受體缺陷小鼠和干擾素通路關鍵基因STAT1敲除小鼠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的差異,發現I型干擾素在新冠病毒感染中起到保護作用。此外,在此模型中,新冠病毒感染可誘導機體產生強烈的病毒特異性T細胞應答及體液免疫應答。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團隊利用此小鼠模型評價了新冠感染康復者血漿和瑞德西韋對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療作用。結果顯示,給予血漿治療和葯物組的小鼠肺臟病毒滴度均明顯降低,且病理損傷減輕。
過繼轉移新冠康復者血漿和瑞德西韋治療組,小鼠肺臟病毒滴度下降、肺臟病理損傷減輕。
本模型相比傳統受體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周期短(2-3周),不需要特殊繁育,可用於多種基因修飾小鼠動物模型構建;且技術方法簡單,易於重復,適宜大規模推廣,有利於我國抗病毒葯物、抗體、疫苗的應急驗證及致病機制研究,並已給我國多家單位廣泛共享,有效緩解了我國COVID-19肺炎動物模型缺乏的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同樣在Cell雜志背靠背發表了類似的研究成果。
(據央廣網)

Ⅳ 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動物模型的實驗動物的選擇

國內外學者試用多種易感動物建立EAE模型,以期闡明MS及EAE的發病機制,並為其病情的監測、復發的預防、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新療法或新葯物的篩選等提供可靠依據。本文就近年來EAE模型方面的研究綜述如下。 從鳥類到哺乳類的多種動物如雞、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羊、犬、猴等均可成功誘發EAE,但不同種屬或同一種屬不同品系動物的敏感性有很大差異。對EAE敏感的動物有Lewis、DA大鼠,PL/J、SJL/J小鼠,Hartley、Strain13豚鼠。雖然豚鼠對誘發EAE相當敏感,但其品系復雜,有關試劑缺乏,一般不常用作實驗對象。相比之下大鼠及小鼠的背景知識及相關試劑則較為全面,遺傳學、免疫學等方面的研究也較深入,且其EAE在臨床、病理、免疫及生化改變等方面都與人類脫髓鞘疾病較為相似,因此應用最為廣泛。
用大鼠制備EAE有許多優點,如品系多,選擇餘地大,繁殖快,同一品系中個體間差異小,實驗方便。其中Lewis大鼠誘發的EAE具有穩定性好、敏感性高等特點,其病程為單相,多數可自行恢復,對再次誘發很快產生強的耐受性,多用作EAE激發和緩解機制的研究。而SJL/L及PL/J小鼠對再次誘發的敏感性沒有明顯降低,且幾乎可見到人類MS的所有病理改變,可誘發出更接近於人類MS的緩解復發型EAE模型,但它的EAE發生率及潛伏期變化較大。人們對小鼠的遺傳背景了解得比較清楚,因此小鼠更適用於有關基因、細胞間作用等領域的研究。然而不同品系小鼠對EAE的敏感性也不同,有人將其分為EAE—易感(EAE—susceptible)和EAE—抵抗(EAE?resistant)兩種類型。基因型分析結果表明,單倍型為H?2s的小鼠(如SJL/J)及H?2q的小鼠(如DBA1/J)屬於EAE—易感型。C57BL/10J及P/J小鼠可發生輕微的脫髓鞘病變。BABL/C和AKR/J小鼠基本不發生EAE,被認為是EAE—抵抗小鼠。
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不同品系動物對EAE的易感性主要受免疫反應基因(Ir基因)影響,Ir基因的調節作用表現為T細胞表面受體對髓鞘鹼性蛋白(MBP)的特異性表達。動物的種類不同,其受體表達能力不同,對自身抗原的反應性不同,因而對EAE的易感性也不同,因此在選擇動物時需要尋找EAE模型的敏感動物。
鑒於對EAE敏感的Lewis、DA大鼠,PL/J,SJL/J小鼠的價格昂貴、不宜獲得且難以飼養,國內多採用價廉易得的Wistar大鼠,但其敏感性不及前者。
1998年Jon等用猴建立了EAE動物模型,與嚙齒類EAE模型相比,其特徵更接近人類脫髓鞘疾病MS,並能以磁共振評估白質損害和神經組織病理改變。
EAE發病有多種誘發因素,包括食物、葯物及感染等。大鼠的飼養環境級別越高,清潔度越高,接觸誘發因素的幾率越小,在相同條件下致敏,其發病率就越低,因此選用普通動物即可。最近有報道說明,EAE的發病還與動物的血腦屏障的形成有關。 MS多為青年女性,EAE的發生發展也存在性別差異。一般來講,雌性動物較雄性敏感,表現在雌性動物的發病率高,臨床症狀相對嚴重,如Wistar大鼠及SJL/J小鼠,但也有的動物如Lewis大鼠,雄性較雌性敏感。另外實驗時間選擇在夏季比冬春季節誘導動物模型的敏感性更高。敏感性高的動物,有時症狀較嚴重且死亡率高,應引起注意。

Ⅵ Medawar胚胎誘導耐受實驗以下三組小鼠實驗結果的原因和機制

摘要 您好,這些差不多就是解釋免疫耐受的問題。他們首先將 CBA 系黑鼠的脾細胞(內含大量淋巴細胞)注入 A 系白鼠的胚胎內,待 A 系胎鼠出生後8周,再將 CBA 系黑鼠的皮膚移植給該 A 系白鼠,結果發現,移植的皮膚可長期存活,不被排斥。但是若將其他品系小鼠的皮膚移植給該 A 系小鼠,則發生移植排斥反應,即胚胎期接觸某種抗原可使機體對該種抗原產生免疫耐受。

Ⅶ 自發性腫瘤動物模型的自發性腦腫瘤動物模型

腦腫瘤在哺乳動物中的發病率不一,有報道狗為0.1-0.5%,SD大鼠(7803隻)為0.44%,但另一組41000隻SD大鼠中僅發38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在靈長類動物中更為罕見,曾解剖14000隻恆河猴和1247隻獼猴屍,未發一例腦腫瘤。由發病率低,加之自發瘤的隱匿性及含瘤動物生存期短的特點,自發瘤模型難以用臨床。 同種移植模型較多用膠質瘤的研。將誘發的鼠腦膠質瘤進行外細胞培養,形穩定的細胞系,如C6,9L,BT4A等,再將這些細胞植入同種大鼠腦內,可得到同種移植膠質瘤模型。腦腫瘤同種移植模型雖能提腫瘤的模擬性和統一性,但動物腦瘤與人腦瘤相比,在遺傳學、細胞動力學和生物學方面均存在顯著的差異,而人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腦腫瘤異種移植模型。
由免疫排斥反應的存在,早期多將腫瘤移植動物免疫缺陷區,如豚鼠眼前房、倉鼠頰囊、兔角膜和雞胚絨毛膜等,還有學者採用葯物、X線照射等方法抑動物免疫反應。直到1968年由免疫缺陷動物的發,才真正開創了腦腫瘤異種移植動物模型的時代,這些動物包括T淋巴細胞能缺陷的裸小鼠、裸大鼠,B淋巴細胞能缺陷的CBA/N小鼠以及T、B淋巴細胞聯合缺陷的Lasat小鼠、SCID小鼠等。目前對腦腫瘤移植的方法還存在不同意見,包括:腦內移植、腎包膜下移植和皮下移植。腦內移植最接近腫瘤的人生長環境,但其操作復雜,動物感染及死率。近來有學者採用立定向技將濃縮的腫瘤細胞懸液射注入大鼠右基底區,可明顯提腫瘤的發生率並減少動物損傷,但腫瘤細胞可沿注射通道向蛛網膜下腔、腦室內及顱外播散。Engebraaten等提出用培養的膠母細胞瘤組織微塊代替細胞懸液進行移植,率可達87.7-100%,Mccutcheon對腦膜瘤進行的顱內移植實驗也獲得了。顱內移植最大的問在難以連續觀測腫瘤的生長情。Medhkour等認為裸鼠的腎包膜下血供豐富,不易發生免疫反應,故提出將腦腫瘤移植此,但需多次切開裸鼠腎包膜進行觀察,易發生感染或死,而且會對腫瘤的生長產生影響。裸鼠皮下移植模型操作簡單,便觀察,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Jensen等將腦膜瘤細胞懸液移植40隻裸鼠皮下,所形皮下腫瘤的組織學特徵和細胞增殖特性與人類腦膜瘤相似。Malham分別採用細胞懸液和腫瘤組織塊進行了皮下移植實驗,發後者的率前者,他認為組織塊含有腫瘤細胞間質,在質地、血供、間質結構、生長特性等方面與原腫瘤更為接近。對顱內其他腫瘤,如髓母細胞瘤、顱咽管瘤、淋巴瘤等的異種移植模型也有報道。異種移植模型保留了人腦膜瘤的許多生物學特徵,在組織形學、細胞動力學、遺傳學等方面與人類極其相似,但腫瘤長期傳代後可能發生一定的改變,表為基型和表型的不穩定,另外裸鼠的飼養條件求也較。 將人體腫瘤移植於免疫缺陷動物,因能保持其生物學性,用於研究人體腫瘤對葯物的敏感性有較大的幫助,當前日益受到多方面的重視。早期工作是將人體腫瘤移植於動物缺乏免疫防禦機能的特殊部位,如雞胚、動物的眼前房、地鼠頰囊內,雖有一定比例的存活率,但因腫瘤生長緩慢又受植入部位包膜的限制,往往腫塊生長較小,難以傳代,更不能適應需要較多瘤源的實驗治療工作。近些年來將人體腫瘤移植於免疫缺陷動物或無毛無胸腺小鼠(裸鼠),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故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於1977年已提出包括人體腫瘤移植於裸鼠的二篩實驗模型。人工製造免疫缺陷動物用於異種移植的研究,是先將動物胸腺切除,後給900拉德大劑量照射,照後2小時輸注骨髓或再給抗淋巴細胞血清,進行異種移植才能生長。由於異種移植需要附加因子,不同於它們生長在人體的自然條件下,對葯物的反應性可能也不同。但由於具有病情類似人體的優點,近年來實驗報導日益增多。
1966年以來發現和培育了一種無毛裸小鼠突變株,可能直接作為人體腫瘤異種移植的接受體,不需進行附加因子的處理,可使人體腫瘤移植後生長良好。腫瘤細胞形態、染色體含量和同功酶水平與人體腫瘤一樣,說明未發生細胞選擇和細胞雜交現象,細胞動力學和生物化學特徵也未變,故這種小鼠的異種移植人體腫瘤已成為免疫學和腫瘤學研究中較為理想的模型,用於實驗治療方面的研究報導也明顯增加。隨著對裸鼠生殖生理及生長特點知識積累,目前對如何提高供應量已制訂出一套飼養、繁殖和管理辦法。目前已成功把將結腸癌、乳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癌、胃癌、淋巴瘤和白血病、腎病、宮頸癌、軟組織肉瘤和骨肉瘤等移植於裸鼠,獲得一定百分比(37.5%)的良好生長腫瘤部分並可傳代。若用已建株的人體腫瘤組織培養細胞作移植材料,接種後成活率更高(41%)。這些成活的腫瘤對化療葯物的敏感性與臨床所見十分相近。黑色素瘤以DTIC和CCNU的抑瘤作用較強,而5-Fu則無效,與其臨床客觀療效三葯分別為20%、12%及2.5%的結果相似。人Burkitt淋巴瘤的祼鼠移植後對環磷醯胺有較高的敏感性,也與臨床結果相符,其他腫瘤如乳腺癌和結腸癌裸鼠移植,對前者阿黴素(5-mg/kg)、5-Fu(50~80mg/kg)和苯丙氨酸氮界(7mg/kg)均有一定的抑瘤效能,對後者甲基-CCNU和絲裂黴素也有明顯療效。有趣的是對P388無效的六甲密腰,對人體肺癌異種移植有效,應用其耐受劑量60~90mg/kg都有消瘤作用,對人體乳癌MX-1和結腸CX-1也有效。此葯重新臨床試用,證明對人支氣管肺癌和淋巴瘤確有治療作用。最近對過去因毒性較大而中斷研究的偶氮氧代正亮氨酸,重新用人腫瘤裸鼠模型評價,證明對MX-1和肺癌XL-1有明顯療效,又重新進入臨床研究。近年來有人用胸腺嘧啶核苷444~888mg/kg給腫瘤裸鼠連續灌注90~140小時,發現它能明顯抑制人體黑色素瘤及畸胎瘤的生長,並導致腫瘤消退而對宿主無明顯毒性,這些新結果已引起臨床重視。

Ⅷ 為什麼葯物的自身誘導作用會使身體產生葯物耐受性

耐受性(Tolerance)指葯物連續多次應用於人體,其效應逐漸減弱,必須不斷地增加用量才能達到原來的效應.耐受性是葯物治療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其發生的機理可因葯物性質的不同而異.苯巴比妥有葯酶誘導作用,長期應用可致體內葯酶活性提高,促使本身加速代謝,因此必須逐漸加大用量才能維持療效.

Ⅸ 什麼是人源化小鼠動物模型

人源化小鼠模型是指帶有功能性的人類基因、細胞或組織的小鼠模型。這種模型通常被用於人類疾病體內研究(in vivo study)的活體替代模型。由於人類生理與動物生理有顯著的差別,利用動物模型得到的實驗結果有時不能適用到人體上。比如,有些利用小鼠等動物模型開發的葯物在人體上並沒有效果。所以,利用轉基因或同源重組的方法,將人類基因「放置」在小鼠模型上所制備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大大提高了這類小鼠模型作為模擬某些人類疾病的有效性。

應用:在艾滋病、癌症、傳染病、人類退化性疾病、血液病研究領域等都有廣泛的應用;葯物臨床前模擬實驗。

Ⅹ 什麼是葯物的快速耐受性

葯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基礎知識——什麼是葯物的快速耐受性

有些葯物在短時間內重復給予而使機體反應減弱,最後雖然劑量加得很大也不能得到原來的反應。葯物的此種現象稱為葯物的快速耐受或急性耐受,這種特性叫快速耐受性。熟知的葯物快速耐受是在給麻醉狗靜脈注射麻黃鹼後,血壓升高時反應很快減弱,這種快速耐受形成的原因,最初認為是麻黃鹼直接作用於效應器的受體,使之很快飽和所致。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後來的研究表明,麻黃鹼的升壓作用是由於置換了神經末梢結合點上的去甲腎上腺素,使之進入細胞外液,此內源性神經遞質再作用於效應器細胞上的受體結合部位以產生作用。交感神經末梢雖有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儲存,但可供這類葯物置換的並不多,所以連用幾次後,作用就很快消失。其實,麻黃鹼快速耐受性的形成,可能以上兩種機制都有。其它結構和麻黃鹼相似的化合物如苯丙胺等,也有此現象。另一類型的葯物僅直接作用於效應器受體,也會引起快速耐受現象。如給麻醉動物靜脈注射血管加壓素,因與小動脈和微血管壁上的受體直接結合而引起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如在短時間內連續注射,也可引起快速耐受。這是因為血管加壓素與受體的結合物解離較慢,重復注射時部分受體仍被占據,參與新的結合反應的受體減少,所以作用減弱。神經節對煙鹼興奮作用的快速耐受現象可能也有這種機制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誘導葯物耐受動物模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