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動物
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1590隻左右,由於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
『貳』 珍稀的野生動物有哪些
珍稀的野生動物有大熊貓、白唇鹿、白頸長尾雉
1、大熊貓
揚子鱷,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
『叄』 我國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動物
1、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2、白鱀豚
白鱀豚(學名:Baiji,Lipotes vexillifer)亦稱: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游。
3、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Fauvel,1879),或稱作鼉(tuó),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
4、朱䴉
朱䴉(學名:Nipponia nippon)古稱朱鷺、紅朱鷺,朱䴉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
5、金絲猴
金絲猴(拉丁學名:Rhinopithecus),毛質柔軟,鼻子上翹,有緬甸金絲猴、怒江金絲猴、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6種,其中除緬甸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外,均為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
『肆』 中國稀有動物有哪些
1、中華蛩蠊,我國以往一直沒發現存在蛩蠊目昆蟲,直到1985年專家在長白山區第一次發現了這一種昆蟲,填補了我國蛩蠊目昆蟲的空白,中華蛩蠊分布區十分狹小,極其罕見。
稀有動物,即珍稀動物,包含陸生生物類(如:小熊貓、白頸長尾雉、大熊貓、伊犁鼠兔、金絲猴、白䴉等)、水生生物類(如:揚子鱷、白鰭豚等)、兩棲類(如:黑軟殼龜、中國大蠑螈、娃娃魚等)、爬行類(如:印度蟒、揚子鱷等)。
中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原產於中國的瀕危動物有120多種(指原產地在中國的物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57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魚類有400種,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還有成百上千種。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進口了不少動物,如灣鱷、暹羅鱷、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這些外來的瀕危動物,也受到國家的重點保護。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活動范圍廣,使許多珍貴的野生動物被迫退縮殘存在邊遠的山區、森林、草原、沼澤、荒漠等地區,分布區極其狹窄。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中國的瀕危動物種類還會增加。
『伍』 我國四大珍稀動物是什麼
我國四大珍稀動物是:
1、白鰭豚
白鰭豚是僅存於長江中下游的動物,是我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在中國十大珍稀動物排行榜是數量最少的。白鰭豚也被譽為「水中大熊貓」,但是它比大熊貓更珍貴,2002年就不足50頭了,在2006年到2007年間,白鰭豚一度被認為是已經滅絕了。科學家再也沒有捕捉、追蹤到一條活的白鰭豚。
『陸』 國家珍稀動物,有哪些
常見常說的有大熊貓,揚子鱷,朱䴉,藏羚羊,金絲猴,白鰭豚,褐馬雞,白頭葉猴,長臂猿,蜂猴,亞洲象,華南虎,東北虎,雪豹,麋鹿,娃娃魚,黑頸鶴等等,其中長臂猿,金絲猴等還有更細的分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120多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魚類,兩棲爬行類有400多種,可以去網路查一下。
『柒』 我國珍稀動物有哪些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hl=zh-CN&inlang=zh-CN&newwindow=1&client=pub-5434506002917399&channel=2000052001&prog=aff&oe=GB2312&q=%E6%88%91%E5%9B%BD%E7%8F%8D%E7%A8%80%E5%8A%A8%E7%89%A9%E5%9B%BE%E7%89%87&revid=1333522642&resnum=0&um=1&ie=UTF-8&sa=X&oi=image_result_group&resnum=1&ct=title 麋鹿:俗稱四不象偶蹄目,棲息於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前曾飼養於北京南苑,以後僅余少數於國外,野生種均已滅絕,1985年後由英國運回若干只放養。 大熊貓:棲息於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候類。 白鰭豚:哺乳綱,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鳥類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盪。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捌』 我國珍稀動物有哪些
1.大熊貓 大熊貓是一種以 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2 金絲猴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分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用這個美人之名命名了金絲猴
3 白鰭豚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其聲納系統發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可使它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系。
4 朱䴉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䴉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䴉,1981年終於在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2窩共7隻朱䴉,轟動了世界。
5 褐馬雞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後,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於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6 揚子鱷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
7 黑頸鶴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
8 藏羚羊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公安一直在為保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氂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9 華南虎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於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裏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後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於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
10 麋鹿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麋鹿是濕地動物,由於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麋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