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動物免疫反應數如何計算

動物免疫反應數如何計算

發布時間:2022-05-18 00:05:02

❶ 如何設計一種檢測動物或植物中某病毒的免疫學方法(只有已知的該病毒標准抗原)

這個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你想達到什麼檢測目的了,另外還得看是什麼病毒,存在於動植物什麼部位。最簡單的就是沉積實驗:用標准抗原免疫鼠或兔等使其產生抗體,再用其血清作個沉積實驗就可以了。這個實驗不敏感,需要抗原抗體量較大,如果是特殊病毒或是感染初期,則檢測不到。如果你有條件的話可以做ELISA,這個實驗敏感性強。
一,基本原理
它採用抗原與抗體的特異反應將待測物與酶連接,然後通過酶與底物產生顏色反應,用於定量測定.測定的對象可以是抗體也可以是抗原.
在這種測定方法中有3種必要的試劑:
①固相的抗原或抗體(免疫吸附劑)
②酶標記的抗原或抗體(標記物)
③酶作用的底物(顯色劑)
測量時,抗原(抗體)先結合在固相載體上,但仍保留其免疫活性,然後加一種抗體(抗原)與酶結合成的偶聯物(標記物),此偶聯物仍保留其原免疫活性與酶活性,當偶聯物與固相載體上的抗原(抗體)反應結合後,
再加上酶的相應底物,即起催化水解或氧化還原反應而呈顏色.
其所生成的顏色深淺與欲測的抗原(抗體)含量成正比.

這種有色產物可用肉眼,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察,也可以用分光光度計(酶標儀)加以測定.

其方法簡單,方便訊速,特異性強.
二,酶及其底物
酶結合物是酶與抗體或抗原, 半抗原在交聯劑作用下聯結的產物.是ELISA成敗的關鍵試劑,它不僅具有抗體抗原特異的免疫反應,還具有酶促反應,顯示出生物放大作用,但不同的酶選用不同的底物 ,將得到不同的顏色反應.
360,450
420
熒光
黃色
甲基傘酮基半乳糖苷(4MuG)
硝基酚半乳糖苷(ONPG)
β-D-半乳糖苷酶
405
420
黃色
深藍色
ABTS+HRP+葡萄糖
葡萄糖+甲硫酚嗪+噻唑蘭
葡萄糖氧化酶
400
500
黃色
紅色
4-硝基酚磷酸鹽(PNP)
萘酚-AS-Mx磷酸鹽+重氮鹽
鹼性磷酸酯酶
492
460
449
425
642
橘紅色
黃色
棕色
蘭色
藍綠色
鄰苯二胺
四甲替聯苯胺
氨基水楊酸
鄰聯苯甲胺
2,2'-連胺基-2(3-乙基-並噻唑啉磺酸-6)銨鹽
辣根過氧化物酶
測定波長
顯色反應
底 物

ELISA的種類和變化
(一)雙抗體夾心法
(二)間接法
(三)競爭法
(四)雙位點一步法
(五)捕獲法測IgM抗體
(六)應用親和素和生物素的ELISA
(一)雙抗體夾心法
此法適用於檢驗各種蛋白質等大分子抗原
獲得待分析物的未標定抗體
將特異性抗體與固相
載體連接形成固相抗體
洗滌除去未結合的
抗體及雜質
加入封閉蛋白溶液以封閉載體
表面殘留的蛋白結合位點
洗滌並除去未結合的封閉蛋白
加受檢標本(抗原)形成
固相抗體-抗原復合物
洗滌除去其他
未結合的物質
加酶標抗體生成
抗體—待測抗原—酶標記抗體
的復合物
徹底洗滌
未結合的
酶標抗體
加底物進行
酶催化反應
根據顏色反應的
程度進行該抗原
的定性或定量測定
間接法是檢測抗體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為利用酶標記的抗抗體以檢測已與固相結合的受檢抗體,故稱為間接法.
(二)間接法
包被固相載體:
用已知抗原包被
固相載體
加待檢標本:
使相應抗體與固相抗原結合
洗滌,除去無關的物質
加酶標抗抗體:
與固相載體上抗原抗體
復合物結合;洗滌,除去
未結合的酶標抗抗體
加底物
顯色
根據顏色反應的程度進行
該抗原的定性或定量測定
(三)競爭法
此法可用於抗原和半抗原的定量測定,也可用於測定抗體 .
用已知特異性
抗體包被
固相載體
測定管加待測抗原和
一定量的酶標抗原使二者與
固相抗體競爭結合
對照管只加一定量酶標抗原
與固相抗體直接結合
分別洗滌
除去未結合
的成分
加底物顯色
分別測定兩管的吸光度值,
根據對照管與測定管吸光度值之比,
計算標本中待測抗原含量
對照管由於只加酶標抗原,與固相抗體充分結合,故分解底物顯色深;測定管的顯色程度則隨待測抗原和酶標抗原與固相抗體競爭結合的結果而異.如待測抗原量多,競爭性地抑制酶標抗原與固相抗體結合,使固相上結合的酶標抗原量減少.因此,加入底物後顯色反應較弱.
特點一:靈敏性
該測定法的靈敏度來自作為報告集團的酶.眾所周知, 酶是一種有機催化劑,很少量的酶即可誘導大量的催化反應 ,產生可供觀察的顯色反應現象.因此該體系常被稱為酶放大體系.ELISA實現了在細胞或亞細胞水平上示蹤抗原或抗體的所在部位,或在微克,甚至納克水平上對其進行定量.
例如,在測定血清中某一物質的含量時,化學比色法的敏感度為mg/ml水平,酶反應測定法的敏感度約為5~10μg/ml .
特點二:特異性
其特異性來自抗體或抗原的選擇性.抗原抗體的結合實質上只發生在抗原的抗原決定簇與抗體的抗原結合位點之間.由於兩者在化學結構和空間構型上呈互補關系,所以抗原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

例如乙肝病毒中的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體(HBcAg),雖來源於同一病毒,但僅與其相應的抗體結合,而不與另外兩種抗體反應.抗原抗體反應的這種特異性使免疫測定能在一非常復雜的蛋白質化合物(例如血清)中測定某一特定的物質,而不需先分離待檢物.
ELISA應用實例
飼料中鹽酸克倫特羅的測定
飼料中毒素的測定(主要包括黃麴黴毒素, 簡麴黴毒素 )
飼料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篩檢 (如沙門氏菌 )
甲胺磷殘留分析
甲基對硫磷殘留分析
呋喃丹殘留分析
ELISA在飼料安全檢測中的應用
ELISA用於農葯殘留的檢測
河豚毒素
植物毒素如罌粟鹼,嗎啡,藻類毒素
苯並芘
主要有除草劑與殺蟲劑兩大類
例如殺暝松( FN ),
甲氟磷酸異已酶( SOMAN ),
草不綠( Alachor ),
西維因( Carbaryl ),
多菌靈及克菌丹( Captan )等.
農葯的檢測:
ELISA檢測 "非典型肺炎"冠狀病毒
ELISA在結締組織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檢測抗異質性胞核核糖蛋白A2(hnRNPA2)/類風濕性關節炎(PtA)33抗體
ELISA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
ELISA法檢測幽門螺桿菌抗體
ELISA試劑盒商業資訊
ELISA試劑盒
酶聯免疫井
DNM-9602G酶標分析儀
DNM-9602 標配酶標分析儀
DNM-9602A酶標分析儀
幾種酶標分析儀
(一) 原理
ELISA是以免疫學反應為基礎,將抗原、牽9體的特異性反應與酶對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結合起來的一種敏感性很高的試驗技術。由於抗原、抗體的反應在一種固相載體——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進行,每加入一種試劑孵育後,可通過洗滌除去多餘的游離反應物,從而保證試驗結果的特異性與穩定性。在實際應用中,通過不同的設計,具體的方法步驟可有多種。即:用於檢測抗體的間接法(圖a)、用於檢測抗原的雙抗體夾心法(圖b)以及用於檢測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的抗原競爭法等等。比較常用的是ELISA雙抗體夾心法及ELISA間接法。

(二) 操作步驟
方法一 用於檢測未知抗原的雙抗體夾心法:
1. 包被:用0.05M PH9.牰碳酸鹽包被緩沖液將抗體稀釋至蛋白質含量為1~10μg/ml。在每個聚苯乙烯板的反應孔中加0.1ml,4℃過夜。次日,棄去孔內溶液,用洗滌緩沖液洗3次,每次3分鍾。(簡稱洗滌,下同)。
2. 加樣:加一定稀釋的待檢樣品0.1ml於上述已包被之反應孔中,置37℃孵育1小時。然後洗滌。(同時做空白孔,陰性對照孔及陽性對照孔)。
3. 加酶標抗體:於各反應孔中,加入新鮮稀釋的酶標抗體(經滴定後的稀釋度)0.1ml。37℃孵育0.5~1小時,洗滌。
4. 加底物液顯色:於各反應孔中加入臨時配製的TMB底物溶液0.1ml,37℃10~30分鍾。
5. 終止反應:於各反應孔中加入2M硫酸0.05ml。
6. 結果判定:可於白色背景上,直接用肉眼觀察結果:反應孔內顏色越深,陽性程度越強,陰性反應為無色或極淺,依據所呈顏色的深淺,以「+」、「-」號表示。也可測O·D值:在ELISA檢測儀上,於450nm(若以ABTS顯色,則410nm)處,以空白對照孔調零後測各孔O·D值,若大於規定的陰性對照OD值的2.1倍,即為陽性。
方法二 用於檢測未知抗體的間接法:
用包被緩沖液將已知抗原稀釋至1~10μg/ml,每孔加0.1ml,4℃過夜。次日洗滌3次。加一定稀釋的待檢樣品(未知抗體)0.1ml於上述已包被之反應孔中,置37℃孵育1小時,洗滌。(同時做空白、陰性及陽性孔對照)於反應孔中,加入新鮮稀釋的酶標第二抗體(抗抗體)0.1ml,37℃孵育30-60分鍾,洗滌,最後一遍用DDW洗滌。其餘步驟同「雙抗體夾心法」的4、5、6。

(三) 試劑器材
1. 試劑
(1) 包被緩沖液(PH9.6 0.05M碳酸鹽緩沖液):
NaCO31.59克 NaHCO3 2.93克 加蒸餾水至1000ml
(2) 洗滌緩沖液(PH7.4 PBS):0.15M KH2PO4 0.2克 Na2HPO4·12H2O 2.9克 NaCl 8.0克KCl 0.2克 Tween-20 0.05% 0.5ml 加蒸餾水至1000ml
(3) 稀釋液:牛血清白蛋白(BSA) 0.1克 加洗滌緩沖液至100ml 或以羊血清、兔血清等 血清與洗滌液配成5~10%使用。
(4) 終止液(2M H2SO4):蒸餾水178.3ml,逐滴加入濃硫酸(98%)21.7ml。
(5) 底物緩沖液(PH5.0磷酸棗檸檬酸):0.2M Na2HPO4(28.4克/L) 25.7ml 0.1M 檸檬酸(19.2克/L) 24.3ml 加蒸餾水50ml。
(6) TMB(四甲基聯苯胺)使用液:TMB(10mg/5ml無水乙醇) 0.5ml底物緩沖液(PH5.5) 10ml0.75%H2O2 32μl
(7) ABTS使用液:ABTS 0.5mg 底物緩沖液(PH5.5) 1ml 3%H2O2 2μl
(8) 抗原、抗體和酶標記抗體。
(9) 正常人血清和陽性對照血清。
2. 器材:
(1) 聚苯乙烯塑料板(簡稱酶標板)40孔或96孔,ELISA檢測儀,50μl及100μl加樣器,塑料滴頭,小毛巾,洗滌瓶。
(2) 小燒杯、玻璃棒、試管、吸管和量筒等。
(3) 4℃冰箱,37℃孵育箱。

(四) 注意事項
1. 正式試驗時,應分別以陽性對照與陰性對照控制試驗條件,待檢樣品應作一式二份,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准確性。有時本底較高,說明有非特異性反應,可採用羊血清、兔血清或BSA等封閉。
2. 在ELISA中,進行各項實驗條件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
(1) 固相載體的選擇:許多物質可作為固相載體,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醯胺和纖維素等。其形式可以是凹孔平板、試管、珠粒等。目前常用的是40孔聚苯乙烯凹孔板。不管何種載體,在使用前均可進行篩選:用等量抗原包被,在同一實驗條件下進行反應,觀察其顯色反應是否均一性,據此判明其吸附性能是否良好。
(2) 包被抗體(或抗原)的選擇:將抗體(或抗原)吸附在固相載體表面時,要求純度要好,吸附時一般要求PH在9.0~9.6之間。吸附溫度,時間及其蛋白量也有一定影響,一般多採用4℃18~24小時。蛋白質包被的最適濃度需進行滴定:即用不同的蛋白質濃度(0.1、1.0和10μg/ml等)進行包被後,在其它試驗條件相同時,觀察陽性標本的OD值。選擇OD值最大而蛋白量最少的濃度。對於多數蛋白質來說通常為1~10μg/ml。
(3) 酶標記抗體工作濃度的選擇:首先用直接ELISA法進行初步效價的滴定(見酶標記抗體部份)。然後再固定其它條件或採取「方陣法」(包被物、待檢樣品的參考品及酶標記抗體分別為不同的稀釋度)在正式實驗系統里准確地滴定其工作濃度。
(4) 酶的底物及供氫體的選擇:對供氫體的選擇要求是價廉、安全、有明顯地顯色反應,而本身無色。有些供氫體(如OPD等)有潛在的致癌作用,應注意防護。有條件者應使用不致癌、靈敏度高的供氫體,如TMB和ABTS是目前較為滿意的供氫體。底物作用一段時間後,應加入強酸或強鹼以終止反應。通常底物作用時間,以10-30分鍾為宜。底物使用液必須新鮮配製,尤其是H2O2在臨用前加入。

❷ 對動物免疫學的認識

1、免疫(mmunity):指生物機體識別自身和非自身物質 對自身物質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對非自身物質產生清除作用的一種生理學反應
二 免疫反應的功能
1、免疫防禦 為機體清除異己物質的一種免疫保護功能 正常 抗感染)消滅病原生物 中和毒素)
異常 (過高)變態反應(超敏反應(超敏反應)(過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缺陷症 指機體免疫系統由於先天性發育不良或後天遭受損傷所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或缺乏的系統綜合症
免疫的基本概念2、自身穩定 機體免疫系統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
正常 清除體內衰老的和被破壞的細胞
異常 (過高)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體或自身致敏淋巴細胞功擊自身正常細胞和組織 使其產生的病理性改變或功能障礙
3、免疫監視 機體免疫系統識別 清除體內突變 崎形的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一種生理保護作用
正常 識別和清除突變細胞
異常(過低)惡性腫瘤 持續感染
三、免疫的主要類型
1、天然免疫
定義 指體機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禦功能 對各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與異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 也稱非特異性免疫
2、獲得性免疫
定義 指機體對某一種或一類微生物或其產物所產生的特異性抵抗力 它是後天的 是生物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於自然感染或預防接種後產生的 也稱特異性免疫…

❸ 貓輸血量計算方式

貓輸血量計算方式是平均2~4kg貓可在30~60 min內靜脈輸入40~60 mL全血。以5~10 mL/kg/h速度輸入過濾的血。嚴重貧血需要輸血的貓通常都極度沉鬱、嗜睡和厭食。保定和治療造成的應激可能會把這些危重患病動物推向死亡的邊緣。

在保定和治療時,動作一定要十分輕柔。病情嚴重的貓應該用毛巾或毯子包裹。在通過輸入紅細胞恢復攜氧能力前吸氧氣沒有幫助,但如有可能,仍推薦面罩吸氧或流動氧吸氧。

貓輸血的反應

獸醫臨床輸血反應的確切發生率和臨床重要性尚不明確。有幾項關於犬貓輸血反應發生率的研究。總的來說,犬貓輸血反應的發生率分別為2.5%和2%。

輸血反應可能是免疫介導性或非免疫介導性,發生時間可能在輸血後立即發生,也可能推遲到輸完血後才發生。<p>急性輸血反應通常在開始輸血後的幾分鍾或數小時內發生,但也可能在輸完血後48 h發生。急性免疫反應包括溶血和急性超敏反應,包括紅細胞、血小板和白細胞。

❹ 什麼是免疫反應

二次免疫反應(二次免疫應答)secondaryimmune
response,econdary
response
在動物接受第一次抗原刺激時的免疫反應[初次(免疫)反應=primary
immune
response,pri-mary
response]減退之後,用同樣抗原再行刺激時,則發生比初次反應更急速而強烈的反應。此一反應稱為二次反應。但是從初次免疫的意圖給注射抗原時,可出現比預想還強烈的反應,推測其原因也許是以前受過同樣或類似的抗原刺激所引起,此時則常用「既往反應」一詞。
(區偉乾
譯)

❺ 什麼是免疫應答

免疫應答是指機體在抗原刺激下,體內免疫細胞發生一系列反應而清除異物的過程。外周免疫器官是進行免疫應答的主要場所。動物機體內的特異性免疫應答包括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兩個方面。

免疫應答是在免疫細胞參與下進行的,免疫應答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識別階段

機體內的吞噬細胞吞噬和加工抗原,並把抗原信息傳遞給T細胞和B細胞。

(2)活化、增殖、分化階段

T細胞和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殖,最後產生抗體或淋巴因子。

(3)效應階段

指效應淋巴細胞及其產生的效應物質清除異物的過程。其中漿細胞產生抗體而發揮體液免疫作用,而效應T細胞除直接破壞靶細胞外,還釋放淋巴因子,實現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

體液免疫應答

指B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轉化為漿細胞,並產生抗體而發揮的特異性免疫應答。1個B細胞含有104~105個抗原受體,可以和大量的抗原分子相結合。

細胞免疫應答

T細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並產生淋巴因子而發揮的特異性免疫應答稱為細胞免疫應答。

❻ 簡述免疫應答的概念及基本過程!!!

免疫應答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對抗原刺激所產生的以排除抗原為目的的生理過程。

適應性免疫應答可分為三個階段:

1、識別階段:T細胞和B細胞分別通過TCR和BCR精確識別抗原,其中T細胞識別的抗原必須由抗原提呈細胞來提呈。

2、活化增殖階段:識別抗原後的淋巴細胞在協同刺激分子的參與下,發生細胞的活化、增殖、分化,產生效應細胞(如殺傷性T細胞)、效應分子(如抗體、細胞因子)和記憶細胞。

3、效應階段:由效應細胞和效應分子清除抗原。

(6)動物免疫反應數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特點:

1、特異性:特異性是指某一特定抗原刺激可以從免疫系統淋巴細胞庫中選擇出相應的T細胞或B細胞克隆,淋巴細胞與相應抗原的結合具有高度的特異性。

2、耐受性:完好地保留了針對「非己」抗原的識別和反應能力。免疫耐受機制是免疫系統區別自身和非己的關鍵。

3、記憶性:T細胞和B細胞在初次免疫應答過程中都會產生由經抗原刺激活化、增殖淋巴細胞分化而來的記憶細胞,當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時,可出現應答的潛伏期短、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再次免疫應答。

❼ 請問檢測動物機體免疫功能的方法都有哪些

細胞免疫(CMⅠ)是由多種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導致多種細胞因子的釋放。因此細胞功能測定不僅涉及T細胞的數量和功能與包括各類因子活性測定,因此評價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不僅程序復雜,且很難標准化

一、遲發型過敏反應的體外檢測方法

皮膚試驗和接觸性過敏的誘發是檢測遲發型過敏反應(DTH)的兩種常用方法。皮膚試驗中誘發對曾經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應答,而接觸性過敏是測試受者對從未接觸過的物質發生致敏的能力。

1.皮膚試驗 用皮膚試驗診斷DTH,常用的抗原有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PPD)、腮腺炎病毒、念珠菌素等,在人類試驗時在前臂皮內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後,測量紅腫硬結的大小,硬結直徑大於10mm即被看作為陽性。表明受試者對該病原菌有了一定的細胞免疫能力,若皮試無反應,可用更高濃度的抗原重復試驗,若仍無反應即為陰性,需排除皮試技術誤差,也可能受試者從未接觸過此抗原,也可能由於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或由於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或由於嚴重感染(麻疹、慢性播散性結核)造成的無反應性。

2.接觸性過敏常應用低分子量化合物如二硝基氯苯(DNCB)誘生接觸性過敏。化合物與皮膚蛋白質結合而導至DTH反應。在動物試驗時,初次皮膚上塗抹DNCB後間隔7~10天再激發刺激,則皮膚出現即為陽性。此試驗人類已不使用。

二、細胞免疫的體外檢測方法

體外檢測淋巴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最易採集的是血標本,首先需分離或純化淋巴細胞,一般使用萄聚糖-泛影葡胺配成比重為1.077的淋巴細胞分層液,當將血液重疊於淋巴細胞分層液之上離心時,由於紅細胞(1.092)、多形核白細胞(1.090)、淋巴細胞(1.070)的比重不同而相互分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在血漿和分層液交界處形成一薄層。仔細分出這一薄層的細胞,其中淋巴細胞佔80%,單核細胞佔20%,淋巴細胞中T細胞佔80%,B細胞佔4%~10%,其作為非DT、非B細胞。

1.T細胞計數

(1)E花環法:人類T細胞表面有SRBC受體(CD2)能與SRBC結合形成玫瑰花環樣結構,將經分層液分離現的RBM懸液與SRBC在含有血清的平衡鹽水中混合,經37℃培養5~10分鍾放4℃過夜,取細胞懸計數,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約70%~80%淋巴細胞結成花環即為T細胞。目前此方法已用來分離T細胞,而不用做T細胞計數。

(2)用單克隆抗體計數T細胞:將人的PBM分成三等份,分別用小鼠抗人CD3、CD4和CD8的單克隆抗體作第一抗體與細胞結合,再用FITC標記的兔抗小鼠IgG抗體作第二抗體進行間接免疫熒光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或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在PBM中被CD3抗體染上熒光的細胞稱為CD3+細胞即總T細胞。正常人在PBM中T細胞佔70%~80%。正常人的CD4+細胞和CD8+細胞之和應與CD3+細胞數一致。CD4+細胞與CD8+細胞的比值正常人約為2/1而艾滋病患者則比值小於1.7。

2.T細胞活化試驗 T細胞能被非特異的物質稱為有絲分裂原所激活而向淋巴母細胞轉化。T細胞轉化過程可伴隨有DNA、RNA、蛋白質的合成增加,最圖導致細胞分裂。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計數轉化後的淋巴細胞數,也可用氚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閃測定儀檢查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測量儀檢查摻入的3H-TdR的多少確定淋巴細胞轉化率。最近有一種不用同位素,又可用儀器測量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檢查法,稱為MTT檢測法,MTT是一種甲氮唑鹽,它是細胞線粒體脫氫酶的底物,細胞內的酶可將MTT分解產生藍黑色甲(fromazan)產物。該產物的多少與活性細胞數正相關。結果可用酶標檢測儀(595mm)測量匯豐銀行密度,做為MTT法的檢查指標。此法的結果與3H-TdR摻入法平行,並能反應試驗中的活細胞數(表20-3)。

表20-3 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刺激物

分裂原
T細胞
B細胞

植物血凝素(PHA)
+


刀豆蛋白A(ConA)
+


美洲商陸(PWM)
+
+

葡萄球菌蛋白A(SPA)
±*
+

副傷寒桿B(SPB)
±
+

註: PWH主要是T細胞分裂原,也可通過刺激T細胞分泌可溶性因子誘導B細胞增殖分化;

*SPA誘導B細胞分裂不需要T細胞協助,但誘導B細胞激活抗體分泌細胞需要T細胞協助

3.細胞毒試驗 TC細胞、NK細胞、LAK細胞、TIL細胞對其靶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殺傷)作用。常用的栓測細胞毒效應的方法是51Cr-Na2Cro4鹽水溶液與靶細胞胞混合,於37℃培養1小時左右,51Cr即可進入靶細胞,與胞漿蛋白結合,洗去游離的51Cr後,即可得到51Cr標記的靶細胞,將待檢細胞毒性的細胞與51Cr標記的靶細胞混合(比例約為50:1或100:1)靶細胞被殺傷越多,釋放到上清液中的液游離的51Cr越多,且不能被其他細胞吸收。用γ射線測量儀檢測上清液中的cpm值,即可計算出待檢細胞殺傷活性的高低。

細胞毒試驗檢測Tc細胞效應功能是否健全,及經IgG介導的ADCC效應,或NK細胞在抗腫瘤免疫中的作用是有意義的。

4.混合淋巴細胞的反應(MIR) 是體外研究T細胞的較好的方法,雙向MLR常被用來篩選骨髓移植的供體。來自不同供體的淋巴細胞分別與病人的淋巴細胞混合培養4~5天,在最後8小時摻入51TdR摻入法測T細胞的反應性。或用細胞毒法觀察受刺激的T細胞與活的靶細胞混合(靶細胞來自與刺激細胞相同的個體)如果T細胞受刺激後產生了細胞毒T細胞,可殺死活的細胞,根據靶細胞釋放51Cr的多少算出T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和LIF(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來評估細胞免疫功能。近年來應用測定IL-2的免疫酶技術,操作簡單,並能定量以取代了MIF和LIF的測定。單個核細胞與分裂原一起培養24小時,然後測定清液中的IL-2活性。在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時,特別是AIDS病人,IL-2分泌明顯降低。而有些疾病,如多發性硬化、類風濕關節炎、移植排斥反應等病人體內血清中IL-2水平升高,表明病人T細胞活性增高。發生移植排斥反應的病人尿中IL-2也可升高。

也可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各種體液中活化的T細胞脫落的IL-2受體(CD25),一般來說IL-2的水平和IL-2受體水平是平行的,IL-2和IL-2受體的檢測可用於對某些疾病的監測,如移桿排斥、自身免疫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病人。

對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細胞因子產生能力檢測是檢查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細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或抗原性。現已可用核酸雜交技術,即從組織中或細胞中提取RNA,與同位素或酶標記的該種細胞因子的cDNA探針作分子雜交試驗,即印跡(dot blotting)或Northern印跡,若查出有某種因子的mRNA存在,即說明該細胞在所處培養條件下有產生某種細胞因子的能力。

❽ 動物防疫中什麼叫做應免動物數量

規定要求動物全免疫的,所以應免動物數量,就是指實有總數量,這是統計方面的個術語,應兔與實免有個差別的,問題就反應出來了,兩個統計數字沒有差別,說明全免了,沒有問題了。OK

❾ 動物的免疫反應

特異抗原入侵時,刺激淋巴B細胞分化為具有特異性的效應B細胞(漿細胞),分泌出特異性抗體。由於制備雜交瘤細胞時使用特異性抗原處理,顧只產生一種抗體,這里指漿細胞的特異性。而雜交瘤細胞的制備過程中的篩選過程是從 骨髓瘤-骨髓瘤雜交細胞B淋巴-B淋巴雜交細胞和骨髓瘤-B淋巴雜交細胞中選出B淋巴-骨髓瘤雜交細胞,在通過檢驗,選出與抗原發生了特異性反應的B淋巴-骨髓瘤細胞。請採納!謝謝!

❿ 免疫學的抗體定量實驗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個困擾全球的健康問題,世界范圍內大約有3.5億人感染HBV,其中亞洲佔了3/4,僅中國就有近1.3億人攜帶HBV[1]. HBsAg攜帶率達9.7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達3 000萬人,其中約10-20%發展成為肝硬變,1-5%可演變成為肝細胞癌(HCC). 近來國內外對慢性乙型肝炎治療已有了很大進展,主要採用抗病毒、免疫調節、改善肝功能和防止慢性化發展等綜合治療. 近些年來,肝病學界已達成共識,認為抗病毒治療是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治療措施,目前用於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的葯物主要有二類,一類是抗病毒葯物,具有直接抑制及殺滅病毒的作用; 另一類是免疫調節劑,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抑制及清除肝炎病毒. 但是這些葯物的效果還不穩定,治療費用昂貴,所以不論是從療效的角度,還是從經濟角度,人們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方法來預測葯物的效果及進一步指導用葯. 先前人們選用免疫學的方法來預測抗病毒葯物的療效,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又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人們通過監測治療前、治療時及治療後病毒載量的變化可更准確的,更量化的預測葯物的療效,並為治療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據.

1 乙型肝炎病毒在細胞內的復制與清除
在HBV復制循環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共價閉環(ccc)或超螺旋DNA分子的形成,作為一種病毒的微染色體而存在[2]. 雖然HBV僅在宿主細胞內復制,病毒本身不能引起肝細胞病變,但是HBV通過細胞內免疫引發的肝損害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主要原因[1].
乙型肝炎患者自體每日可清除外周血中大量HBV. 根據最近對HBV在人體內動力學研究,HBV的半衰期為26.4 h,病毒存活期為36.6 h,日更新率為48%,所以控制人體病毒感染的關鍵在於清除HBV cccDNA,抑制病毒復制[3-4]. Guidotti et al [5] 的研究得出在動物模型中,病毒第一階段的清除主要通過非細胞病理的作用清除或抑制cccDNA的產生,可能是通過細胞因子的作用. Whalley et al [6]在對人急性HBV感染的動力學研究中,得出病毒清除第一階段半衰期的平均數與動物模型中cccDNA半衰期相一致[7]. 該項研究提示病毒初始階段的清除機制或許與cccDNA的清除相關; 但是該實驗不能得出在病毒生活周期的下游階段可能受到的抑製作用,這些還需要大量直接的實驗加以驗證. 於是人們期望著能通過清除HBV的復制模板cccDNA來降低被感染細胞的產病毒的能力,由此可導致血清中相關病毒DNA的降低.

2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療
慢性HBV感染常常是由於早期暴露於HBV的結果,導致了病毒在缺乏強大抗體與細胞內免疫反應的情況下長期存在[8]. 如果人體的免疫機制不能及時清除HBV在體內的持續存在與活躍復制,必將導致肝組織損傷的不斷進展. 因此,要想阻止肝臟進行性損害,必須採取有效葯物清除或抑制HBV的復制,也就是說抗病毒治療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治療措施.
目前用於抗病毒治療的葯物主要有兩類,一類為細胞因子,如干擾素,有a,b,g三種,a,b干擾素療效相似,臨床應用較廣泛,g-干擾素療效較差,應用受到限制. 他們一方面通過免疫調節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可直接抗病毒,然而IFNa的治療效果是有限的,長期應用才可抑制HBV復制,獲得持久性效應. IF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效果和療程有關,治療近期療效較高,遠期療效尚低,如果有針對的選擇病例,可以提高療效. 因為其不能清除cccDNA,停葯後可再次復制,也不能清除已整合入的細胞基因組的病毒基因,而且長期使用有很多的副作用,於是出現了另一類可大量直接抗病毒的葯物,即核苷類似物,通過抑制病毒聚合酶來阻止病毒的復制,如拉米夫定、泛昔洛韋、阿昔洛韋已用於臨床,阿德福韋、恩他卡韋和BMS-200475也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其中拉米夫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在HBV復制循環過程中,病毒的逆轉錄酶是合成新的HBV DNA的前基因組mRNA模板所必需的,由此拉米夫定可阻止已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生產新病毒[9]. 另外病毒的聚合酶是病毒進入細胞核之前形成雙鏈環狀DNA所必須的[10],故拉米夫定還可阻止病毒感染新的細胞[11]. 他與IFNa的不同之處是其不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最早用於治療免疫缺陷型病毒,後來發現其對HBV也有明顯的抑製作用,而且作用迅速,可降低HBV DNA低度可達106, 7拷貝/L,已廣泛用於臨床. 但是其對HBV的抑製作用是可逆的,停用葯物後HBV DNA又反復出現,低於或相當於基礎水平,而且也不能完全清除cccDNA,更不能清除已與細胞基因組整合的病毒,使HBsAg消失. 只有長期使用,持續性抑制HBV復制直至消耗cccDNA,才可獲得持久性效應[12],但是YMDD變異的存在,對其在臨床中的應用提出了挑戰,患者的選擇及停葯時機的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 近年來有效的抗病毒葯物的使用大大促進了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猴免疫缺陷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動力學數學分析的發展[13]. 反過來,在抗病毒的治療過程中,對於這些病毒感染的動力學的深入理解不僅為病毒發生機制提供了動力學圖譜,而且也為設計合理的治療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研究病毒動力學的重要性及其臨床意義.

3 乙型肝炎病毒載量
3.1 與抗原抗體的模式關系 早期人們多採用血清學方法進行乙型肝炎病原學診斷,預測其傳染性、疾病進程及預後. 在病毒復制過程中,也表達病毒特異蛋白,這些蛋白可激發機體的免疫系統,產成相應的抗體,故可通過檢測抗原抗體來間接反應病毒的復制水平. Gerken et al [14]用IFNa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期間,發現抗-HBcIgM和病毒載量有很好的相關性; 隋雲華et al [15]通過對838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得出HBV DNA定量與HBsAg、HBeAg、HBcAb 陽性的符合率為94.4% ,顯示了極好的特異性. 但是免疫學檢測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問題,如抗原變異、免疫交叉反應、免疫復合物的形成[16],這些都影響著血清學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准確性的進一步提高,另外HBV的表達和機體的免疫反應的強弱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免疫學指標與臨床現象及病毒載量有可能不完全吻合. 隨著逆轉錄酶抑制劑的廣泛使用,病毒變異的廣泛存在,緊緊依靠免疫學指標已經不能完全解釋許多臨床現象. 血清學檢測不能准確地反應病毒的復制,故病毒載量的檢測被越來越廣泛地用於臨床診斷. 有學者在分析免疫學檢測與病毒載量檢測之間的關系時得出,HBsAg,HBcAb 陽性,HBsAg,HBeAb,HBcAb陽性組,HBV DNA的陽性率分別為38.6%和27.3%,顯示了HBV DNA定量的靈敏性[21]. 隨著一些抗病毒葯物的有效應用,臨床中發現某些HBeAg陽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呈陰性結果,提示血清學標志反映HBV復制狀態存在局限性. 李文清et al [23]調查了20例乙型肝炎患者(16例HBeAg陽性和4例HBeAb陽性)在拉米夫定治療期間,經12 wk和24 wk治療後,其HBV DNA含量迅速下降,部分HBV DNA含量低於檢測范圍,而呈陰性結果,其陽性率分別僅為75.0%和55.0%,而血清學標志無1例發生變化. 表明在抗病毒治療期間,血清學標志的變化滯後於HBV DNA含量的變化,HBV DNA定量檢測是反映HBV復制和葯物療效的判斷最直接、可靠的指標[17].
既往一般認為,血清HBeAg陰轉或抗-HBe出現預示病毒復制水平降低或病變趨於恢復[18],但有報道指出HBeAg陽性患者的病毒載量比HBeAg陰性患者的高[19],在其調查的116例患者中有42例(36.1%)血清HBeAg陰性,但仍可檢出HBV DNA,部分病例HBV DNA水平還較高,提示HBeAg陰轉不能認為HBV復制減少或停止. 近年的研究發現,這些患者中多數伴有HBV前-C區的基因突變,特別是第1896位核苷酸的突變,致使前-C區第28位密碼子(TGG)轉變為翻譯終止密碼子(TAG),導致HBeAg的合成、分泌障礙,但卻不影響HBV的復制[20]. 這種變異的HBV比野生型HBV更不易被機體清除,因而更易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惡化,且與重型肝炎和肝癌密切相關[21]. 因此,血清HBeAg陰性而HBV DAN含量高的患者應引起臨床上重視,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隨著肝損害程度的加重,血清HBV DNA含量卻逐漸下降,提示病情可能越重,病毒復制水平越低. 這可能與CHB患者機體的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在造成肝損害的同時,也中和和清除血循環中的病毒顆粒有關[22],表現為免疫損傷越嚴重,肝損害程度也越嚴重,血清HBV DNA含量越低. 此外,隨著病程的延長,病情的加重,部分HBV DNA被整合到宿主肝細胞中,致使血清HBV DNA含量降低. 因此,CHB患者定量檢測血清HBV DNA含量對臨床判斷肝損害程度,指導抗病毒治療,估計其預後有重要意義.
3.2 病毒動力學 病毒的動力學研究主要通過假設的數學模型,結合抗病毒葯物作用下病毒載量的動態變化數據求解得到的病毒感染動力學特徵的基本參數. 了解病毒感染動力學過程,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病毒感染發生、發展、轉歸以及葯物治療效果. 最初的病毒動力學原理的研究是源於對HIV感染動力學分析,並促進了病毒動力學的發展. 在慢性病毒感染的患者中,病毒的水平通常被認為達到一個穩定或恆定水平,然後保持這一狀態很多年. 為了保持這一恆定的水平,機體必須以同樣的速率清除和生產病毒. 如果不保持清除與產出平衡的話,那麼病毒的數量就會慢慢地增加. 一旦恆定點建立,測量病毒載量將不能證實病毒的生產是減慢了,還是加速了. 因此為了獲得病毒生產與清除率的信息,不得不用抗病毒葯物打亂該系統. 例如,如果病毒生產能夠完全被阻止,那麼病毒載量將會下降,他下降的速率是清除的速率. 如果病毒的生產不能完全被阻止,那麼病毒載量下降的速率將不僅僅依賴於病毒清除的速率,而且也依賴於生產病毒的細胞的死亡率和抗病毒葯物的效果[23].
目前HBV動力學研究也有報道,獲得了一些重要參數[24],該參數包括病毒感染,細胞的死亡及抗病毒葯物的療效. 其中基本的動力學模型可用於研究HBV的感染,計算慢性感染過程中平衡病毒學載量,也適於研究抗逆轉錄病毒的抗病毒治療. Whalley et al [6]通過檢測急性HBV感染者病毒潛伏後期和臨床期血清病毒載量的動態變化,研究了HBV感染動力學過程. HBV復制很快,在2.2-5.8(3.7±1.5 d),經過一個峰值後,血清中病毒載量達到約1013拷貝/L. HBV DNA的清除經過2-3階段下降,第一階段為快速下降期,半衰期為3.7±1.2 d,接近於在其他嗜肝病毒中所觀察到的cccDNA通過非細胞病理機制清除時的半衰期. 最後的病毒清除階段半衰期范圍很廣泛,在4.8-284 d之間,這可能與感染肝細胞的清除率有關. 游離病毒的半衰期大多數為1.2±0.6 d. 他們估計在病毒復制高峰每天至少產生1013個病毒,平均一個感染肝細胞每天最多能產生200-1 000個病毒. Nowak et al [25]通過假設拉米夫定完全阻斷了病毒對細胞的感染,使感染細胞數量維持恆定,從而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提出了病毒清除表現為雙期過程的理論. Tsiang et al [26]對Nowak數學模型作了修正,他們假設感染的細胞並不維持恆定,引入了病毒抑制效率參數. 應用修正後的模型評價了阿德福韋對病毒的抑制效率參數,得出30 mg/d 阿德福韋對病毒的抑制效率為0.993±0.008, 即治療期間每天仍有0.7%的病毒產生. Lowin et al [27]提出病毒的下降模式可能存在更復雜的多階段模式-階梯式. 通過對病毒動力學的研究了解病毒在清除過程中的特點,從而可指導臨床評估葯物療效,以及針對不同的患者設計合理的治療方案.
3.3 動態學檢測與抗病毒治療 病毒載量一般指每毫升血清中病毒拷貝數,也表示肝臟病毒含量. 血清中,病毒DNA水平與病毒含量一致,病毒載量和病毒DNA水平意義相同; 但肝臟中的病毒DNA水平包括已包裝和待包裝的病毒DNA,因此病毒載量和病毒DNA水平不完全等同. 感染細胞和血清中的病毒半衰期均很短,因此血清病毒水平反應了病毒的復制水平,但病毒載量並不完全反映病毒的復制水平,其反映的是檢測前感染細胞釋放的病毒與被清除體外的病毒的累積差值. 數值大小不直接與感染細胞生成速度(復制水平)有關,而是與感染細胞的破壞速度和機體清除游離病毒的速度有關. 病毒載量可以通過測定病毒基因組來確定[28]. 病毒載量在不同患者、不同發病階段和不同發病類型中,相同大小的病毒載量可能表示不同的臨床意義. 以前,病毒載量的檢測僅用於基礎研究,現在被廣泛用於常規的病毒學診斷,並且檢測試劑已大量商品化. 在臨床病毒學中,病毒載量的測試主要用於四個目的: 即病毒學診斷; 評估患者的預後; 作為檢測抗病毒治療效果的標志; 評估患者的傳染性,即傳播的危險性.
病毒載量定量檢測使人們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病毒在體內的致病作用,彌補了免疫學方面的不足. Nowak et al [3]對使用拉米夫定治療的患者進行了隨訪觀察,監測其病毒載量的變化,利用數學模型分析病毒載量下降的特點、治療的效果. 結果發現,在治療的第2-4 wk,血清中病毒DNA降低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主要是游離病毒的清除,第二階段主要是生產病毒的被感染細胞的清除. 當患者停止使用拉米夫定,病毒水平將會迅速增加至初始的穩定階段. Zeuzem et al [29]和Tsiang et al [26]也觀測到了病毒載量分兩階段下降這一特徵. 從這些研究中,按每天50%的反復率可估計游離HBV的半衰期約為24 h, 游離病毒的生產率約每天1012,被感染細胞的半衰期為10-100 d. Lowin et al [27]指出病毒的下降模式在一些患者中可能更加復雜,患者採用拉米夫定聯合泛昔洛韋,或聯合其他的核酸類似物,採用實時PCR法監測病毒的下降模式. 結果發現對部分患者而言,病毒水平不是按照前面所描述的典型的兩階段模型下降,其下降模式更像階梯式,提示HBV病毒動力學或許比先前提及的更為復雜,另外有兩例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更加快速的被清除,提示先前估計的游離病毒的半衰期為24 h並不是普遍存在的. Tsiang et al [26] 在近來的阿德福韋Ⅱ期臨床研究過程中,有15例慢性HBV患者接受了每天使用30 mg阿德福韋,持續了12 wk,結果血漿中HBV水平下降了104.1. 雖然病毒清除的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的初始階段與先前的兩階段模式相符合,但是病毒載量實際上處於不穩定狀態,在第二階段中病毒DNA以更低的速率持續下降,病毒載量的變化甚微,在治療30 d Nowak et al [25] 的模型不再適用. 血漿中病毒水平迅速和持續的降低依賴於病毒生產有效的抑制,因為這些都是由抗病毒治療的劑量與效力所決定的. 病毒生產完全抑制的缺乏,病毒徹底清除與肝纖維化危險性的降低及肝細胞癌的發展將主要依靠被感染細胞降低的有效率[30-31]. 顯然還需要大量的研究來證實這些有意義的發現.
血清HBV DNA檢測對監測病毒載量的變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肝組織中的HBV DNA的檢測可更准確地反映病毒的復制情況. 張光曙 et al [32]通過肝活檢,檢測肝組織HBV DNA,結果發現在急慢性HBV感染中可提高確診率,尤其是慢性感染. 研究觀察證實血清內的HBV DNA檢出率和HBV DNA含量均明顯低於肝細胞,提示肝細胞內HBV DNA陰轉可能晚於血液,因而提示在抗病毒治療時,血內HBV DNA陰轉並不能說明肝細胞內亦已陰轉,在血液內HBV DNA陰轉不應隨即停止治療,應結合臨床表現及肝組織中HBV DNA是否陰轉來判定. 故除了監測血清中病毒載量的變化外,應該進一步檢測肝組織中的病毒DNA,因為其能更准確地反映病毒的復制狀況,但是由於取材較復雜,故臨床的應用受到限制.
病毒載量及其動態變化與臨床現象的關系比較復雜,需准確觀察低復制病毒的微量變化; 逆轉錄酶抑制劑的應用提高了乙型肝炎的治療效果,但這類葯物可引起HBV耐葯毒株的出現,從而引發停葯後反彈,是目前在乙型肝炎治療中比較棘手的一個問題[33-35]. 故應針對不同患者具體的發病階段和治療措施,適時、動態的測定多個時間段的病毒載量,在治療期間預測耐葯毒株,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這些都對HBV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膠原蛋白實驗方法

中譯本序言
當今,國際上對結締組織尤其是膠原蛋白的研究相當活躍,其進展亦相當迅速,已引起我國生物學及醫學工作者的極大關注。

膠原蛋白是動物體內含量最多,分布最廣的蛋白質,與機體的生長、衰老及疾病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長期以來,中醫對一些難治性結締組織病(如肝、肺、腎等臟器的纖維化、動脈硬化、硬皮病、粘連包塊、疤痕、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紅斑狼瘡等)的治療有一定獨到之處,全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已將結締組織增生性疾病作為血瘀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因之深入開展膠原研究對發展中醫學有一定幫助。近年來,隨著膠原研究的進展,一些與膠原代謝有關的疑難雜症的病理現象正在逐步闡明,1985年日本對有關膠原研究的投資竟佔全國年度總醫療經費的10%。

由於膠原性狀的特殊性,所以有必要將國外有關膠原蛋白研究的實驗方法介紹給我國眾多的讀者,以便使我國這一領域的研究盡快地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コぅへゲニ実驗法》一書是目前關於膠原蛋白實驗方法學較全面的一部著作。著者永井裕教授為膠原酶研究的創始人之一,藤本大三郎教授有關膠原蛋白架橋的研究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本書的其他執筆者也都是長期直接從事膠原蛋白研究的人員,因而得以使本書具有先進性及較高的實用價值。譯者劉平博士將本書譯成中文出版,對我國從事有關膠原蛋白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定會有所幫助,對我國的膠原研究亦將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目 錄
1章:膠原蛋白的提取與精製
1.1膠原的性狀及提取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1.1可溶性膠原和不溶性膠原
1.1.2有關膠原的術語
1.1.3膠原溶液的性質
1.1.4沉澱溶液內膠原時的注意事項
1.1.5膠原溶液制備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1.6精製膠原的保存
1.1.7制備膠原用原材料的前處理
1.1.8試劑及器具
1.2前膠原的制備
1.2.1概述
1.2.2實驗方法
1.3硬組織中膠原的制備方法
1.3.1概述
1.3.2實驗方法
1.3.3注意事項和存在的問題
1.4各型膠原的制備
1.4.1I型、Ⅱ型、Ⅲ型膠原
1.4.2Ⅳ型、Ⅴ型、Ⅵ型膠原
1.4.3Ⅶ型(LC:LongChain)膠原
2章:膠原的分析
2.1羥脯氨酸的定量
2.1.1概述
2.1.2Woessner的方法(第I法)
2.1.3Kivirikko,Laitinen.Prockop等人的方法
2.1.4Inayama.Shibata,OhtsukiSaito的方法
2.1.5應用氨基酸分析儀的定量測定
2.2離子交換及層析方法
2.2.1概述
2.2.2實驗方法
2.3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AGE)
2.3.1概述
2.3.2一維SDS-PAGE
2.3.3二維電泳
2.4熒光自顯影
2.4.1概述
2.4.2熒光自顯影的原理
2.4.3熒光自顯影的實際操作
2.4.4光密度檢測的定量方法
2.4.5熒光自顯影時諸條件的探討
2.4.6PPO的回收
2.5CB肽段的制備與分離
2.5.1CB肽段的制備
2.5.2CB肽段的分離
2.6羥賴氨酸-糖化合物的分析
2.6.1概述
2.6.2實驗方法
2.7架橋的分析
2.7.1還原性架橋的分析方法
2.7.2非還原性架橋的分析方法
3章:免疫學的實驗方法
3.1抗膠原抗體的制備方法
3.1.1概述
3.1.2實驗方法
3.2抗體的檢測方法
3.2.1概述
3.2.2實驗方法
3.3免疫組織化學的檢測方法
3.3.1概述
3.3.2實驗方法
3.4免疫電鏡的方法
3.4.1概述
3.4.2實驗方法
3.5遲發型過敏反應
3.5.1概述
3.5.2皮內試驗
3.5.3體外判斷法:細胞移動抑制試驗
4章:膠原代謝的研究方法
4.1應用細胞培養的膠原合成實驗
4.1.1組織(器官)細胞的分離
4.1.2生物合成實驗時培養系統的選擇
4.1.3放射性羥脯氨酸的定量
4.1.4用細菌性膠原酶檢測膠原合成率的方法
4.2脯氨酸羥化酶、賴氨酸羥化酶
4.2.1概述
4.2.2脯氨酸羥化酶的測定方法
4.2.3脯氨酸3-羥化酶活性的測定方法
4.2.4賴氨酸羥化酶活性的測定方法
4.3前膠原肽酶活性的測定
4.3.1概述
4.3.2實驗方法
4.4賴氨醯氧化酶
4.4.1概述
4.4.2實驗方法
4.4.3注意和存在的問題
4.5膠原酶及有關膠原分解酶活性的測定方法
4.5.1間質型膠原分解酶活性的檢測方法
4.5.2膜型(Ⅳ型及Ⅴ型)膠原分解酶活性的檢測方法
4.5.3明膠分解酶活性的測定方法
4.5.4酶的活化

閱讀全文

與動物免疫反應數如何計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