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活化石有哪些動物圖片
恐龍的活化石啊
㈡ 人類身邊的「活化石」,它居然可以活那麼久,蟑螂是活
1997年5月,恰逢電影《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在美國首映,美國郵政署發行了15枚恐龍和其他已滅絕爬行動物主題的郵票。這套印製精美的郵票在恐龍愛好者和古生物學家中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愛荷華州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布洛初(Christopher Brochu)回憶道:「我們都沖到了郵局去買。」作為研究鱷魚及其祖先(統稱為鱷目動物(crocodilians)和鱷形目動物(crocodyliforms))的專家,布洛初在看到印有角鱗鱷(Goniopholis,一種侏羅紀後期的鱷目動物)的郵票時格外欣喜。但他仔細觀察後,卻發現印在郵票上的角鱗鱷有著些許怪異之處:它尾巴上的格子、鱗的形狀以及牙齒排列都不太對勁。布洛初意識到,郵票上的繪圖並不是根據角鱗鱷的化石所作,而是根據現代尼羅鱷繪制而成的。
布洛初說:「人們認為要想讓一幅景觀顯得富有遠古氣息,只要放一隻鱷魚進去就足夠了,哪怕是現代鱷魚也行。人們認為鱷魚從恐龍時代到現在根本沒有變過,認為它們是所謂的『活化石』。」你常能在雜志上、博物館里還有自然紀錄片中接觸到這種觀點,但它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整個「活化石」的觀念已開始崩潰瓦解。
活化石: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變化過的生物?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物種起源》創造了「活化石」這個說法。「活化石」被用於描述地球上一些兼具幾類特徵的生物——比如說肺魚和鴨嘴獸,它們演化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早,但又「倖存延續至今」。他視這些生物為演化變遷——比如說,海洋生物向兩棲動物轉變——的活證據。達爾文謹慎地指出,這一詞彙是「臆造的」(fanciful),但它同樣十分詩意,而且令人難忘。很快,「活化石」一詞在學術寫作和大眾傳媒中廣泛流傳。最終,這一詞彙被普遍地用於指代那些出現於很久以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沒有發生過變化的生物,這些生物保留著遠古時代的樣貌,而與其他現代物種毫不相似。「活化石」不再僅僅是一個曇花一現的詞彙,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概念,它塑造了科學家們對於現代物種的態度。按照這種邏輯,如果某些生物在演化過程中沒有發生變化,那麼它們便能成為我們觀察遠古生物的窗口。
從十大不可思議動物到最近最新的科學研究,「活化石」的概念至今仍活躍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唯一的問題是:根本就沒有什麼活化石。的確,從早期生物譜系延續到今天的活著的後代,能幫助我們了解它們的祖先,但要是說現存的哪種生物已經停止了演化,那就錯得離譜了。在最近十年裡,科學家已經將許多物種從「活化石」的牢籠中解放出來了,這其中包括腔棘魚、鱟、蘇鐵、喙頭蜥,還有鱟蟲。在這些「活化石」中,重新認識鱷魚的過程恐怕是其中最具戲劇性的。
鱷魚:祖上也曾闊過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已經注意到一些古鱷魚與現代鱷魚是極其相似的。但在十九世紀前葉,研究者們也發掘出了一些與現代鱷魚不盡相同的鱷魚化石,它們與現代鱷魚的差異雖然細微,但都十分重要。一些科學家刻意淡化了這些差異的重要性,因為當時的普遍觀點是物種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而這些發現顯然有悖於這一觀念。這些科學家中的許多人都是基督教徒,他們認為,正如聖經中所說的那樣,世上所有的生物都來自神創,而且與上帝創造它們之時別無二致。1836年,神學家、古生物學界的先鋒人物——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寫道:「鱷目爬行動物的化石與當代鱷魚的差異並沒有大到需要特意對其精心描述的程度。」布克蘭實際上是在說這些鱷類「與現代鱷類並沒有什麼差別,也用不著去研究他們。」布洛初解釋道。
到了十九世紀的後半葉,這種態度與愈發流行的「活化石」概念——一個似乎與鱷魚完美契合的詞語——結合在了一起。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古生物學家們都仍然認為鱷魚的祖先與現代鱷魚的生物模板是相同的:它們都有鱗屑,都是部分水生、在水中伏擊獵物的捕食者,平均身長3米,吻部扁平,長著沒有鋸齒邊緣的錐狀齒。鱷目動物的化石並沒有被忽視,但也沒有人對它們進行仔細研究。石溪大學研究鱷目動物化石及其祖先的專家艾倫•特納(Alan Turner)解釋道:「人們的習慣是在看到鱷魚化石時說:『看啊,這好像是塊鱷魚化石,那我們就把它塞進抽屜里去吧。」
到了20世紀80年代,事情開始出現了轉變。新化石的出土,化石分類方法的精細化,以及分析現存物種的前沿分子技術的出現,使得鱷目動物的演化歷史又一次成為研究熱點,顛覆了過去長存已久的觀念。布洛初開始細致地檢查來自世界各地的鱷目類動物的化石,在巨型矩陣中分類和比較它們最細微的特徵,以判斷出他們的演化關系。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早期的古生物學家誤判了鱷魚的演化軌跡這一事實便愈發明顯。他發現許多化石僅僅是因為它們與現代鱷魚略有相似之處就被歸為了鱷形目動物——實際上它們與現代鱷魚關系要遠得多。真正的鱷形目家族的差異性遠比過去所知的更大,不管在外表上還是生活習性上。「我開始意識到人們並沒有充分理解它們的多樣性。」布洛初說。
圖片來源:Michael Marsicano
所有的物種,都在改變——也包括我們
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是這些鱷類動物倖存了下來,而其他的走向消亡;也許是因為在這個星球上,潛藏於水中等待獵物靠近是個上好的生存方式,但這個生態位只能容納這么多動物。一副強壯、長著厚厚鱗甲的身軀也沒什麼壞處。無論它們究竟為何如此堅韌,很清楚的是現代鱷類遠比最初的猜想年輕,它們一直在適應環境,而且也是演化故事中一組充滿戲劇性的角色,和其他物種一樣。因此,把鱷類稱作「活化石」暴露了認知上的嚴重缺陷。
特納說:「我認為『活化石』這個詞是時候退出歷史舞台了,它沒派上什麼好用場,因為它幾乎總會過度簡化問題。人們常以形態上的籠統相似來作為『活化石』的判定準則,在鱷魚這件事上,人們就是這么做的。如果你隨眼一瞥,這些種系各異的動物似乎都長得差不多,但它們在細節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這種理論忽視了演化是如何在多個層次上同時發生作用的。我可不會懷念這個詞。」
奧克斯表示贊同:「總的來說,我認為『活化石』這個說法對人們理解演化過程弊大於利。因為某一物種看起來和千百萬年前的化石差不多,就認為它們就沒再演化,這實在是錯得離譜。被稱為『活化石』的類群,其實往往只用較低的多樣性就可以解釋;不能因為一個類群只有一個或幾個種,就認為它們演化停滯了。」
我們總傾向於忽略某些物種演化故事中的內在活力,假裝它們不知怎麼走著走著就卡在路上了——這恰恰說明,我們有多喜歡以自我中心的眼光看待物種演化。我們喜歡將化石記錄視為進步的證據,不斷提高直至達到人類這一物種演化的最高峰;我們覺得在很久以前演化出的生物沒那麼「高級」;我們認為任何與原始的野獸相像的現代動物都劣於我們,而化解它們的樣貌與它們存在於此時此地的事實間的矛盾的方法,就是認為它們已經停止了演化。與此相反的是,我們認為我們是如此的高級,以致於已經擺脫了自然選擇的壓力。對野獸來說,自然的規則是適者生存,但我們人類卻能保證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享有健康與安全。靠著我們先進的大腦——有了它,我們才擁有了科學、技術還有醫學——我們從自然中跳脫出來。甚至是著名的科學傳播者,比如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也持有這樣的信條。
然而,認為人類已經高級到了停止演化的程度的觀點,就和認為因為腔棘魚或鱷類看起來很原始,所以它們一定已經停止了演化的觀點一樣,是錯誤的。舉幾個最近的例子,在最近的一萬年裡,人類演化出了藍眼睛、乳糖耐受和對瘧疾的抵抗力。不是所有的演化都會產生可見的差異,更多的時候,這些差異都隱藏在物種的基因當中,等待著有人能用正確的工具解讀它們。無論是人類還是鱷魚,無論是否顯而易見,所有的生物都在不斷演化。物種演化的速率隨物種種類和環境而變化,其方式之復雜,科學家們仍然未能徹底解讀,但演化從未停止過。我們看到鱷魚時想像出的原始巨龍形象只是個錯覺。正相反,我們應該承認鱷類是演化過程中最偉大的倖存者之一,是與我們共同棲息在地球之上、與我們同樣現代的同胞。世上沒有什麼「活化石」。化石無法改變,但生命必須變化。
㈢ 有一種全身都是硬殼,背上還有一個大殼的生物叫什麼,圖片如下
這種動物叫「鱟(音[hòu])」。
鱟是節肢動物門、肢口綱、劍尾目、鱟科動物,現存有3屬4種,其中一種分布在美洲,三種分布於亞洲部分沿海。中國長江口以南東海和南海沿岸、廣西沿海、金門沿海、澎湖沿海等地都有分布。
鱟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不要說恐龍,甚至早期兩棲動物才剛剛出現。曾發現過距今5億年前的鱟祖先化石。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一直保留著其原始而古老的樣貌,故有「活化石」之稱。
鱟體長可達60厘米(包括尾長),體重3-5千克。身體分為頭胸、腹和尾三部分,無觸角。體表覆蓋有幾丁質外骨骼,呈棕褐色至黑褐色。頭胸甲寬廣,呈半月形,似馬蹄形,通常也被稱為馬蹄蟹。第一對附肢成螯狀,稱為螯肢,用來攝食;腹甲較小,略呈六角形,兩側有若干銳棘,腹面有6對附肢,片狀,用於游泳;在後5對上面各有一對鰓,用來進行呼吸;尾呈劍狀。頭胸部具發達的背甲。鱟平時鑽入海沙內生活,退潮時在沙灘上緩緩步行,雌雄成體常在一起。
鱟雖被稱為馬蹄蟹,但它與蟹沒有關系,倒是跟蠍、蜘蛛有親緣關系。
㈣ 幽靈魚圖片和資料
幽靈魚又名幽靈鯊屬於全頭亞綱,銀鮫類,綜合了多種動物特徵而命名的水生生物,銀鮫到目前仍有「活化石」之稱。
銀鮫為銀灰色或深褐色,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和溫帶較深海區,通常在深海的海底生活,海洋生物是現代鯊魚的遠親,在距今大約4億年前,幽靈鯊從其最親近的親屬——鯊魚家族中分離出來。
幽靈鯊呈黑紫色,外形非常奇特,比已知的所有鯊魚顏色都更深、樣子更古怪,為了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發現獵物,幽靈鯊頭上進化了敏感的受體,臉上有器官負責捕捉到其他動物電場的變化,進行捕食。
銀鮫是鮫的祖先分出來的軟骨魚類,又被稱為活化石,身上沒有骨頭,由軟骨組成,幽靈鯊此前只在處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的附近海域出現過。
(4)活化石有哪些動物圖片擴展閱讀:
幽靈鯊被發現是過程:
美國蒙特雷萬水族館研究所研究人員曾在2009年在南加州、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島海域多次拍到尖鼻藍色銀鮫,這種水下生物還有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幽靈鯊。
2009年10月,該機構公布了一份關於該物種的研究報告以及相關視頻,據了解,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並沒有刻意地在尋找這種生物,這只是一次幸福的偶然。
《國際地理》曾經介紹過,幽靈鯊堪比是一種比恐龍還古老的物種,它的造型跟許多科幻小說描述的水下生物一樣--沒有生機的眼睛、藍灰色、性器官長在額頭並且還可以伸縮。
在這之前 ,這種活著的狀態的尖鼻藍色銀鮫從未被拍到過,並且一開始,科學家們不知道它們會生活在北半球。
㈤ 除了恐龍還有什麼活化石
1「恐龍時代植物活化石」「蕨類植物之王」--桫欏;
2 與恐龍同時代的活化石,存在了兩億年的「仙女蝦「--枝額蟲;
3 腔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被看作是一種活化石。曾經被認為在6500萬年前滅絕,但1938年被人再次發現蹤影,腔棘魚便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腔棘魚出現於3 5億年以前,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
4 「活化石」三眼恐龍蝦--佳朋鱟蟲;
5 與恐龍同時代的新種鰻魚--Protoanguilla Palau(第一鰻魚)
㈥ 世界三大珍稀動物
世界上三大珍稀動物是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珍稀動物是指所有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以下是具體介紹:
珍稀動物之大熊貓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㈦ 世界上十二大瀕臨滅絕的動物圖有哪些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瓜蘭巴國家公園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境上,由於當初建園的初衷就是准備把該公園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因此建造者們不遺餘力,圈起大面積的草地與樹林.瓜蘭巴國家公園擁有許多世界稀有動物,例如叢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當然,最珍貴的動物還要算那些數目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政府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盡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圍內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熱火朝天,在葉門就有專門的犀牛角市場,在那裡以犀牛角製成手柄的匕首是眾多買家和賣家關注的焦點,是身份的象徵.
2、白鰭豚: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
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長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個體長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
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另外,1980年曾捕獲一頭雄性白鰭豚,飼養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取名「淇淇」,是世界上惟一的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原希望能有雌性的個體與其配對繁殖,但所飼養的一頭雌性白暨豚,不多久就死去,至今一直未能如願,2002年7月14日「淇淇」因年老去世「 .去世前,淇淇」體長2.07米,體重98.5公斤,年齡約25歲.白暨豚的保護成為我國當前瀕危野生動物搶救的大問題.
我國盡管對大熊貓的克隆研究已經起步,但對於同被列入中國三大瀕危動物之一、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白暨豚而言,克隆尚存在諸多技術性困難.
3、蘇門答臘虎:
生活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蘇門答臘虎,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虎種之一.它們世代居住在島上的雨林之中.早在上世紀初,蘇門答臘虎的家族曾一度非常興旺.然而,在人類的肆意捕殺下,蘇門答臘虎的數量急劇減少.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最新的調查顯示,自1998年到2002年間,每年至少有50隻蘇門答臘虎死於偷獵者的槍下,而在一份1999年所做的統計顯示,當時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境內的蘇門答臘虎僅有400到500隻.
世界動物基金會的官員表示,印尼目前這種大規模的偷獵行為,是由於其國內市場需求所造成的.在印尼的市場上,蘇門答臘虎的虎皮就是許多不法商人謀取高額利潤的搖錢樹,一張完整的虎皮可以賣到兩千美元.
而雨林棲息地的消失,也同樣威脅著蘇門答臘虎的生存.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按照目前的狀況,蘇門答臘島上的雨林保護區將在2005年全部消失.盡管如此,世界幾家最大的造紙商仍在以每月上千公頃的速度吞噬著蘇門答臘島上的雨林.
一邊是愈演愈烈的非法捕獵,另一邊則是日益縮小的生活空間,面對如此艱難的生存環境,怎能讓人們不為蘇門答臘虎的命運而擔心?於是,有人想起了巴厘虎和爪哇虎,這兩種已經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滅絕的亞洲虎.
蘇門答臘虎的命運已經引起了動物保護組織的高度關注.日前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大會上,專家們紛紛呼籲要加大對蘇門答臘虎的保護力度,打擊非法捕獵,保護正在走向滅絕邊緣的蘇門答臘虎.畢竟蘇門答臘虎不僅是印尼的財富,也是全世界的財富.
4.僧海豹:
世界上曾有許多種海豹,它們是鰭足目海獸中最大的一個家庭.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海豹家族日漸萎縮,現在只剩下19種了.就在20世紀中期以前,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諸多島嶼上還生活著一種僧海豹.
加勒比海僧海豹要比普通海豹略大些,體長在2.6~2.8米,平均體重可達400千克.它身上沒有普通海豹那樣的斑點,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線顏色很深,吻部短寬,額部高而圓突.僧海豹與其他海豹一樣,沒有外耳,可有很好的聽覺能力.它還有一對敏銳的眼睛,不但能看清水裡的東西,也能看清空中的物體.
僧海豹的體型比海獅海象更適宜在水中生活,如它的後肢不能曲向前方,這在水中運動十分重要.還有它的身體外表平滑,幾乎成了流線型,非常適合在水中快速游泳、潛水.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再加上水中的靈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種魚類.而一旦到了陸地上,它的動作就顯得十分笨拙、滑稽可笑了.善於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撐作用,只好緩慢的匍匐爬行.陸地上的笨拙也成了它們日後滅絕的原因之一.
在哺乳期間,僧海豹的警惕性很高,一旦發現危險,會立即將小海豹推下水去,然後自己潛水而逃.如有小海豹被擒,大海豹會不顧自己安危,搶奪小海豹.如果是人搶走小海豹,大海豹就會怒氣沖天地向人發動攻擊.可是,最終它們也沒能逃脫人類的手掌.
引幾段話:
海豹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一生都在熱帶海域中生活的海豹.歷史上僧海豹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的繁殖,由於人類的狂捕濫殺,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它地方已難覓其蹤,而僅僅在夏威夷群島北部生存著一個不大的群體.
與一般的喜歡生活在冷水當中的海豹不同,僧海豹喜歡熱帶溫暖的海水.在碧波盪漾的的太平洋中部,有一個碧玉般的小島,叫尼豪島,是一個牧場島,僧海豹主要是在這個島的沙灘上繁衍生息.這個島是屬於私人的,為了保護島上的環境,島的主人一般不允許科研人員上島考察,所以沒有人知道島上到底有多少僧海豹.
5、奧里諾科鱷魚:
世界上有4種因濫捕殺和受到環境污染威脅的鱷魚,其中一種是生活在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鱷魚.它是美洲最大的鱷魚,也是委內瑞拉動物中的珍品.多年來委內瑞拉有關單位 採取各種措施保護處於瀕危的奧里諾科鱷魚,並取得了成效.
1990年由環境部和私人機構發出倡議,制定了保護奧里諾科鱷魚的計劃,通過人工保護和養殖,增加這一珍貴動物的數量.因為在自然環境中大量繁殖已不可能.這種鱷魚只生存在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原來估計只有250條.經過10年的保護工作,已繁殖和放回自然界2150條奧里諾科鱷魚,其中1400條在阿普雷州.估計一歲以上的鱷魚現在有3000條,也可能5000條.
為了保護鱷魚,有關部門在科赫德斯州和波圖格薩州建立了三個鱷魚養殖場,讓成年鱷魚在那裡繁殖,然後人工喂養一年,鱷魚長到80厘米後,在雨季開始時放回河裡.為了跟蹤觀察,技術人員在鱷魚腿上系一個環,在鱗片上作標記.保護鱷魚的活動得到了有關部門和私人企業的大力支持.喂養一條成年鱷魚每月需要15萬玻利瓦爾,它吃馬肉、魚等成本高的食物,養殖場還在食料中加入維他命,以增強鱷魚的體質.養殖場90%的預算用於購買鱷魚的食品.環境部正在尋求國際援助,以便增加資金更好地保護奧里諾科鱷魚.
在距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752千米的阿普雷州生物保護區,一名生物學家拿著幾只剛出生一天的奧里諾科鱷魚.作為保護奧里諾科鱷魚計劃的一部分,130多隻在籠中出生的一至兩歲的鱷魚被放歸大自然.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
非洲東南部印度洋中馬達加斯加島,有「狐猴島」之稱.島上有20多種狐猴,主要有大狐猴、小狐猴、鼠狐猴、灰狐猴、絲狐猴、絨狐猴和環尾猴等.狐猴的拉丁名意思是「鬼」.它們在熱帶森林裡神出鬼沒地活動,喜歡吵鬧.不同種之間,外形、大小和習性有著很大的區別.大狐猴是現有狐猴中的「巨人」,身長約1.2米,身軀壯碩,頭頂和背腰為白色,其餘都為黑色,黑白相間.小狐猴只有20厘米,胖乎乎的,兩隻眼睛大大的,尾巴比身軀稍短,在酷暑乾燥的季節,有夏眠的習性,此時依靠尾巴里所貯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鼠狐猴身軀與老鼠差不多,外貌像鼠,有長而突出的吻部和濕潤的鼻瑞,好似狗鼻子.灰狐猴體形和身長同犭蒙猴相似,圓臉孔,嘴前端尖而突出,下頜的前齒特別大,棲居在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森林中,只有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才能見到雌雄成對地在樹上活動,平時很難看到它們共同生活.狐猴比貓大些,渾身披著純白色的絲狀軟毛,一條長尾巴美麗靈活.原狐猴有蓬鬆的尾巴,頭上像圍著白圍巾,活動靈敏.
另外,加勒比海托里科海岸附近的卡約聖提阿高島和我國雲南撫仙湖孤山島以及海南陵水縣的南灣獼猴島,都是著名的獼猴島,其中尤以海南省瀕臨南海的陵水縣南灣獼猴島出名.獼猴又叫「小猢猻」「恆河猴」,毛呈灰褐色,胸部以下為橙黃色,有光澤,胸腹部和腿部為深灰色,臉部和耳朵裸露,臀部有紅色的臀胝.從海南省陵水縣的新村港乘上遊艇,只需10多分鍾,便可到南灣半島的獼猴島.獼猴島本叫南灣猴子島,南灣半島三面臨海,只有一面同陸地相連,12座大小不等的山巒綿延起伏,隔海相望,彷彿是一個孤島,因這里棲息了許多獼猴群,所以人們都叫它「獼猴島」.這里是名副其實的獼猴樂園,島的面積為9平方公里,山體長15公里,中間有一座小山峰,兩側由各50米寬的河灘把山體分成東西兩段,可見層層山巒,條條溝壑.來到旅遊區,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展現在眼前,漫山遍野的獼猴,有的在山頂上,有的在山溝里,有獨佔一個山頭的,也有兩三群分居在一個山頭.每群猴子都有「大王」和「二王」.山巒上有觀猴亭,遊人在此可以觀看獼猴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一種與在一般公園里明顯不同的野趣.獼猴有的在井邊喝水,讓人想起「猴子撈月」;有的在兩樹間飛奔蹦跳或在地上翻筋斗,使人彷彿在觀賞「孫大聖」在「花果山」的精彩表演……
7、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8、奧瑞納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
僅有250-700隻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9、泰國豬鼻蝙蝠(Kittis Hog-nosed Bat)
生活在泰國北碧省瓜耶諾伊河畔石灰岩洞中的豬鼻蝙蝠,頭和身體的長度為2.9厘米,翅膀的寬為13厘米,重量為1.7克.
10、夏威夷蝸牛(genus Achatinella)
11、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目前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金剛鸚鵡是一種生活在熱帶美洲的長尾大鸚鵡,羽毛色彩斑斕,但這種人見人愛的鸚鵡可能已經滅絕了,至少野生的已經不存在了.據生物學家說,有隻藍色的野生金剛鸚鵡是這一種類的最後一隻,但已有好長時間不見了,它可能已遭不測.
生物學家一直在密切地觀察這只已有19歲高齡的鸚鵡,但近兩個月來他們一直沒再見它露面,它可能已成為鷹的美餐或是被偷獵者捕捉走了.
12、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㈧ 世界上有那些活化石(圖片有名字還有植物動物)
活化石動物有:大蜥蜴、腔棘魚、馬蹄蟹、侏羅紀蝦、鱷魚、鴨嘴獸、鸚鵡螺、鱟、火星螞蟻、螳螂蝦等。
活化石植物有:馬尾、猴迷樹。
㈨ 活化石有哪些圖片
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講叫孑遺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類。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現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種類,屬非科學術語。
活化石定義是一般先發現化石再發現活體,或活體與確認的化石屬同一種且同時存在。
植物活化石:被譽為「活化石」的中國樹種有:銀杏,水杉,珙桐,香果樹等。
㈩ 中國瀕臨滅絕的動物有哪些它們圖片!
1、古樸國寶:大熊貓
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
朱䴉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中國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有唯一7隻野生種群,後經人工繁殖,種群數量已達到200隻(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