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卵生動物一次生最多小動物
胎生動物一次產最多的就當是老鼠了,最多的時候能產20多隻
卵生的就麻煩了,一般來水魚類產的最多
⑵ 為什麼有些動物一次可以生好幾個、人也是動物啊、為什麼不能也一次生好幾個啊
直接的原因:身體繁殖行為和特點的限制。一般來說女性每次只提供一個卵子,所以只有一個後代。而且人體的各個結構,如子宮的大小,只適合一胎。
根本原因:繁殖策略。 生物個體無不在追求後代可繁殖個體數目的最大化。但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幼體成長的時間比較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去哺育幼體,如果一次生育多個反而不是一件好事。而對於人來說,因為演化出「大腦」這個這個巨大的器官,不得已生育的時候只能在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時候就離開母體,呈「嗷嗷待哺」狀(可以對比非洲草原上的哺乳類,基本生下來不久就會跑,要不就等死吧),所以投資在幼體的資源和時間會更長。因此人類傾向於只生一胎,符合後代生存和發展最優化。
任何一定的物種在任何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每窩肯定都有其最適度的孵卵數。(拉克David Lack)
首先假設:
動物一胎的數目,至少部分受基因控制。
基因是自私的,即致力於擴大自己在基因庫的份額。
從表面上看,母親要產下更多的子女,以獲得基因的擴大,但「越多越好」並非事實。
撫育下一代是代價高昂的事情。撫育下一代所需要投入的大量食物和精力,為保護需要築巢,花時間去孕育等等。母親將有限的食物和精力資源分配給太多的子女,結果能夠養育的子女反而更少。因而,增加生育必然要以撫養欠佳為代價。
母親必須在生育和撫養之間進行合理的平衡。每一對配偶所能搜集的食物和其他資源的總量,是決定他們能夠撫養多少子女的限制因素。自然選擇對每窩(胎)的最初孵化數進行調節,一邊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有限的資源。
生育太多子女的生物個體要遭受懲罰,由於它們自己的子女能夠存活下來的越來越少,生育太多子女的基因根本不會大量地傳遞給下一代。最終,在自然界,每胎的孵化數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
----總結自《自私的基因》,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⑶ 三角龍一胎能生幾個蛋
首先不能說「一胎」哺乳動物才是胎生的。恐龍一般一個交配季節產多少卵呢?三角龍屬於大型恐龍,一般會產卵一到兩個左右
⑷ 海龜產卵一次有多少個…
不同種類海龜有不同的成熟年齡。玳瑁海龜3歲就成熟了,綠海龜在20-50歲才成熟。海龜一定要在陸地產卵,一次可以產50-200個乒乓球狀的卵,但是幼海龜成活的機率只有千分之一。
海龜是龜鱉目海龜科動物的統稱。中國產的屬於日本海龜,北起山東、南至北部灣近海均有分布。長可達1米多,壽命最大為150歲左右。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如槳,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有一爪。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海龜適應在水中生活,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四肢變成鰭狀,利於游泳,主要以海藻為食。一般僅在繁殖季節離水上岸,雌龜將卵產在掘於沙灘的洞穴中。海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海龜的祖先早在2億多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是有名的「活化石」。據《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記載,海龜的壽命最長可達152年,是動物中當之無愧的老壽星。正因為龜是海洋中的長壽動物,所以,沿海人仍將龜視為長壽的吉祥物,就像內地人把松鶴作為長壽的象徵一樣,沿海的人們也把龜視為長壽的象徵,並有「萬年龜」之說。
⑸ 一條鯉魚一次能產多少個卵
在水裡,水草等柔軟絲狀物上,一尾30-40厘米長的鯉魚一次產卵20-40萬粒,卵表面為薄層卵膜,外有角質或膠質構成的核膜在動物極有一小孔,為卵膜孔似可釋放受精素誘導精子,完成受精作用。
鯉魚主要以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產卵季節要看水的溫度,不能太冷(至少20℃)。
大多數小魚苗一出生,就成為其他魚甚至成年鯉魚的食物。(就是說大鯉魚會把剛出生的小鯉魚吃掉,很多低級動物沒有保護後代的意識)
⑹ 為什麼貓、豬等動物能一胎生幾仔
動物的生育能力與這種動物對於後代的保護能力有關,這是經過千萬年自然選擇形成的結果。對於後代保護能力越強,生育就越少,比如老虎和老鼠。同是魚類,黑魚與草魚的懷卵量也有天壤之別,黑魚有護卵護幼的習性,且是兇猛魚類,因此產卵少。
只有靈長類動物才有月經
月經期是靈長目動物所特有的,其它哺乳動物則沒有。靈長目動物青春期以後就有規律地產生月經,不管其形體大小如何,有的和人類差不多——大致每月一次。它對雌性的行為沒有任何明顯的影響,然而在野外的雌性黑猩猩偶爾也會注意到流出的血,並試圖用樹葉把它擦掉,但是這對雄性的行為是沒有什麼影響的。
與此不同的是發情期,它不僅影響著靈長目動物,而且影響著所有的雌性哺乳動物。這些雌性動物只在一年的某些時間產生性慾,而且能夠交配。例如黑猩猩、拂拂以及大多數彌猴,雌性發情期的來臨常常伴隨著生殖器區域里一塊皮膚的變化,這塊皮膚經期後開始腫脹,在發情高峰期變得鮮紅,發亮和腫脹。在這一期間,雌性表現出很強的性慾,她尋求雄性為伴,雄性也會主動地來和她交配。然而,發情期一結束,這一切就全過去了,雌性不再是一個性目標物,交配就不再發生了。
⑺ 螳螂一次可以生多少個孩子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於樹枝、樹皮、牆壁等物體上。
⑻ 白鷺一胎生幾個
白鷺是卵生,每窩產卵2~4枚。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
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從前在台灣,也曾有黃嘴白鷺和白鷺、牛背鷺、夜鷺和蒼鷺等混群營巢的現象。
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
白鷺曾經是中國南部沿海常見的夏候鳥,特別是在廣東汕頭到福建福州一帶的海岸較為普遍,60年代在東北的鴨綠江和吉林東部的琿春也曾見到;
80年代初在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發現的營巢種群多達200~300對以上,時常可以在海邊見到多達數十隻的大群在海岸附近的水域覓食。
但是,由於環境的破壞和人為干擾,特別是由於它的純白色毛狀羽和蓑羽是極為貴重的裝飾品,每年獵取的數量都很多,所以近來種群數量有明顯下降。致使它的種群數量日趨減少,已經變得非常難得一見了。
⑼ 蛤蟆一次可以產多少個卵
為什麼動物下蛋有多有少?翻車魚產出這成億的卵,都孵化成魚,豈不會充塞海洋泛濫成災嗎?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原來,一種動物下蛋的多少並非憑它們自己的「意願」決定的,而是在生物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只有那些能夠在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保持後代有一定成活率的種類,才能不被自然淘汰,繁衍到現在。它們有的象翻車魚(產卵三億粒)、鰻魚(產卵一千萬粒)、胖頭魚(產卵五十萬粒)、黃花魚(產卵三十萬粒);兩棲類中的青蛙(產卵八千粒)、癩蛤蟆(產卵一萬粒);爬行類中的海龜(產卵二百粒),它們下了蛋後就任其自然地孵化成長。如此眾多的蛋或幼小動物沒有保護地散布在大自然中,經過一場暴風驟雨,一陣洶涌的波濤或者是酷暑嚴寒的襲擊之後,它們中間的一部分便成為大自然的犧牲品,有的成了那些肉食性魚、蛙、蜥蜴、鳥、獸的美味佳餚。最後能夠成長到繁殖年齡的就寥寥無幾了。所以,雖然翻車魚產卵多達三億粒,可是活下來的子孫僅僅百萬分之幾,這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麼永遠也不會充塞海洋了。上述這些動物是以產大量的卵來保證一定數量的後代存活下來;而那些在進化過程中,具有完善繁殖機能和護卵習性的種類,相對的產卵就少。如小海鯰將卵含在口中孵化,它就只產50粒卵;鼠鯊卵成熟了卻留在母體內孵化成小魚後再產出(卵胎生),它們的卵一般都不多,僅產3—5粒或20一30粒。兩棲類中的負子蟾每年只產50一100粒卵,放在背上由皮膚形成的小坑中孵化。大娃娃魚會將產下的300粒裝在膠質帶中的卵纏繞在身上,而到爬行類、鳥類由於繁殖機能日趨完善,它們產下的卵包在堅硬或柔韌的卵殼內,小胚胎沉浸在羊膜內的羊水中發育成長,具有很好的保護結構。所以,象蛇、蜥蜴和各種鳥類、下蛋一般只有幾個到幾十個,如壁虎產2個蛋,蛇產十幾個蛋,鳥類產2個到20幾個蛋,並且其中凡有護卵和撫育後代習性的種類如鴿子下蛋就只有2個,野雞下10幾個蛋。到哺乳動物的繁殖機能就達到了十分完善的地步,它們的卵(蛋)再不受外界環境的直接影響,卵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營養、氧氣和保持最適宜的溫度。胎兒出生後,母親又供應營養豐富的乳汁和給於「無微不至」的保護愛撫。和前面所提的幾類動物相比,哺乳類一般產仔是一年一胎(1—4隻或6隻),甚至數年才一胎一仔。如大象是數年產一仔,哺乳類繁殖最多的鼠類也一胎四、六或十幾只。其中小老鼠理論上的繁殖數量年產仔總數可達一萬五千隻,主要是由於它每年可產仔六至七胎,當年幼仔又可繁殖之故。總體來看,可以說凡是產卵越多(或產仔越多)的動物,它們在動物進化的系統中,是處於後代成活率低,抵抗自然界能力低下的種類。相反,產卵(或產仔)少的動物則是當然,
⑽ 青蛙幾月份產卵一次能產多少枚卵
青蛙從三月份開始到五月份陸續產卵,一次可產卵34個粒。
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主要是農業害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黑和清晨出來活動。
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長江流域3月上旬)出墊活動,一般4~7 月份進行繁殖。雌蛙一次可產卵34個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開始變態過程。
(10)動物生多少個卵擴展閱讀:
青蛙常棲息於河流、池塘和稻田等處,主要在水邊的草叢中活動,有時也能潛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間活動,以昆蟲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蝸牛、小蝦、小魚等。所食昆蟲絕大部分為農業害蟲。有人估計,一隻青蛙一天可捕食70個蟲子,一年可消滅害蟲15 000隻。因此,青蛙是一種對農業有益的動物,應提倡保護。
在秋末天氣變冷時,青蛙蟄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氣變暖時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間,許多雄蛙常聚到一個共同的區域,高聲鳴叫,連續不斷,這就是所謂的「哈蟆吵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