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棲動物的特徵是什麼 ,例如什麼
基本特徵: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 兩棲動物
.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雙循環 兩棲動物
5.體溫不恆定 6.體外受精 7.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 8.抱對受精,不僅可以刺激雌雄雙方排出生殖細胞,還可以使精子和卵細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例如:
蛙類、蟾蜍和蠑螈,小鯢、北鯢、山溪鯢,……
② 兩棲類的主要特徵
第一、皮膚薄而濕潤.由表皮和真皮構成,內含大部分腺體,皮膚下蜜集著許多血管;
第二、兩棲動物的肺呈囊狀,其內被分隔成細小的末端氣室.
此外,兩棲動物的心臟分兩心耳,一心室.血液循環分大、小循環.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
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一些蚓螈除外),毛發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的濕潤。
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
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稱為兩棲。
常見的兩棲動物有:蛙(青蛙、樹蛙、箭毒蛙……)蟾蜍、蠑螈(大鯢、小鯢、東方蠑螈……)蚓螈
兩棲動物的基本特徵
一般來說,兩棲類動物都是卵生 。兩棲動物有如下的基本特徵: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賴於濕潤的的環境,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血液為混合血,不完全的雙循環
5.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
6.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胚胎沒有羊膜
7.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
8.抱對受精,不僅可以刺激雌雄雙方排出生殖細胞,還可以使精子和卵細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9.有脊椎
③ 兩棲動物有什麼特點
兩棲動物的特點:
1、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
2、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3、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血液為混合血,不完全的雙循環。
4、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賴於濕潤的的環境,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5、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
6、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
7、抱對受精,不僅可以刺激雌雄雙方排出生殖細胞,還可以使精子和卵細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8、大多數蛙類、蟾蜍和蠑螈都有良好的視力。許多兩棲動物都有極靈敏的聽力能幫助它們分辨求偶的鳴聲和正在靠近的敵害發出的聲音。
9、兩棲動物有五種主要的感覺:觸覺、味覺、視覺、聽覺和嗅覺,它們能感知紫外線和紅外線,以及地球的磁場。通過觸覺,它們能感知溫度和痛楚,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它們可以通過一種叫側線的感覺系統感覺外界水壓的變化,了解周圍物體的動向。
(3)兩棲動物有哪些特徵擴展閱讀
兩棲動物生活習性:
1、兩棲動物3個目的體形異,防禦、擴散、遷移的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大,雖然有各種生態保護適應,但比其它綱的脊椎動物種類仍然較少。
2、分布廣。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種生境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最高分布海拔可達5000米左右。
3、它們大多晝伏夜出,白天多隱蔽,黃昏至黎明時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時以夏蟄 或冬眠方式度過。
4、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防禦敵害的能力,魚、蛇、鳥、獸都是它們的天敵
④ 兩棲動物有哪些特徵
兩棲動物是介於魚類與爬行動物之間的動物,有著兩重性的生活,它的特徵:第一、皮膚薄而濕潤。由表皮和真皮構成,內含大部分腺體,皮膚下蜜集著許多血管;第二、兩棲動物的肺呈囊狀,其內被分隔成細小的末端氣室。此外,兩棲動物的心臟分兩心耳,一心室。血液循環分大、小循環。
⑤ 兩棲動物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兩棲動物指兩棲綱的動物,其分類界元為: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
兩棲綱下有3個目,分別為無尾目、有尾目、蚓螈目。
無尾目的常見生物是青蛙、牛蛙、蟾蜍等;
有尾目的常見生物是蠑螈、娃娃魚等;蚓螈目生物生活中罕見,
與另2目最大的區別是足退化,體呈蛇狀,如魚螈,盲游蚓螈。
從魚類進化為兩棲類是一巨大的跨越,是脊椎動物登陸的第一步。因此,與魚類相比,兩棲類有許多適應陸生生活的革命性的改變,但作為最原始的陸生脊椎動物,畢竟保留了許多不能充分適應陸生的原始特徵。這矛盾的連方面共同導致兩棲類特點鮮明而有趣。這在外形
骨骼、呼吸、循環、發育等方面表現得十分明顯,現就這些方面做簡單說明。
兩棲類的共同特點如下:
一、外形
身體表面裸露,無鱗或毛,但通常有褶皺、疣粒或肋溝,粘液腺豐富,分泌粘液;
生長發育經歷變態,出卵時為蝌蚪,後長出五趾型附肢(蚓螈目除外),尾凋亡或不凋亡;
成體可分為頭、軀干、尾(或無尾),可以顱骨後為頭與軀乾的界限,頭扁平略尖。
二、骨骼
1、五趾型附肢
陸生脊椎動物,兩棲綱、爬行綱、哺乳綱、鳥綱,均具五趾型附肢,這正是從兩棲類開始的,此前動物無此結構。
所謂五趾型附肢是指組成陸生脊椎動物前肢、後肢的骨骼,具體如下:
肱骨(上臂);橈骨+尺骨(小臂);腕骨(手腕);掌骨(手掌);指骨(手指)
股骨(大腿);脛骨+腓骨(小腿);跗骨(腳腕);跖骨(腳掌);趾骨(腳掌)
有此5部分組成的附肢,為軀體提供強大支撐力,便於陸地行動。
2、脊柱分化
兩棲動物的脊柱分化的比魚類復雜,為動物登陸後運動的復雜性提供了結構基礎,畢竟僅會甩甩尾巴是無法脫離水而存在的。
魚類的脊柱只有軀干椎和尾椎,兩棲類則分化出了頸椎、軀干椎、薦椎、尾椎4個部分。
兩棲類的頸椎僅有1枚,這使它們的頭可上下活動,但不能擺頭、回頭,是最原始的頸椎。
到了爬行類,頸椎繼續分化為寰椎、樞椎,到鳥類、哺乳類則更有分化,在此不表。
3、胸骨出現
魚類無胸骨,肋骨僅與脊柱鏈接,脊柱對面的一端無其他骨骼固定肋骨。胸骨是從兩棲類開始出現的。
但是,兩棲類的3個目,胸骨特徵差異較大。蚓螈目和有尾目的一些種類不具備胸骨,部分種類僅有簡單的軟骨板塊充當胸骨。較發達的胸骨是無尾目所具備的,畢竟無尾目是比較先進的兩棲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兩棲類的肋骨不發達,因此,即使是胸骨較發達的無尾目,其胸骨也不與肋骨鏈接,而是與肩帶相連。
三、呼吸
1、肺呼吸
兩棲動物成體可用肺呼吸,即可呼吸空氣,這是適應陸生生活的革命性特徵。但它們的肺簡單,僅為薄膜氣囊,增加氣體接觸面積,覆有豐富血管。不能承擔動物的全部呼吸需求。
2、口咽式呼吸
這是兩棲類特有的呼吸方式,其本質是口咽腔黏膜的氣體交換,依賴口腔底部的的升降運動實現口腔容積變化,使氣體進出口咽腔。
2、皮膚輔助呼吸
與部分魚類一樣,兩棲類的皮膚有輔助呼吸功能。事實上,許多兩棲類冬眠時,無法利用肺或口腔黏膜呼吸,僅依靠皮膚呼吸生存下來。
四、循環系統
雙循環,是動物繼閉管式循環後,循環系統又一革命性的改變,從兩棲類開始。
魚類是單循環,意思是心臟里的血液完全是缺氧的,離開心臟後來到鰓,在鰓接收氧氣,攜帶至全身,當回到心臟時,又變成缺氧血液,可見,血液在周身只走一個大圈。
兩棲類的雙循環是指「體循環」和「肺循環」,含有氧氣的血液從心臟出發,遊走全身,變為缺氧血液,回到心臟,此過程為體循環;缺氧血液,從心臟出發,來到肺部,變為富含氧氣的血液,回到心臟,此過程為肺循環。兩種循環的銜接,提高了動物氧輸送能力,以適應能量消耗更大的陸生生活。
這種循環方式,沿用至我們人類。但兩棲類的雙循環十分原始,被稱為「不完全雙循環」,意思是,在心臟中,缺乏氧血和富氧血液會有混合,因其心室尚未分隔。而我們哺乳動物是完全的雙循環。
五、發育變態
這是經典的「個體發生重演系統發生」的案例,意思是:一個物種個體的發育過程,一定程度上重演了該物種的進化過程。兩棲類蝌蚪用鰓呼吸,生存於水中,成體用肺呼吸,可脫離水一段時間,這正式在重演兩棲類由魚類進化而來的過程。
許多兩棲類的蝌蚪的鰓與魚不同,無鰓蓋保護,而是樹枝狀外鰓,如大鯢(娃娃魚)、蠑螈的蝌蚪,均為外鰓。
許多兩棲類蝌蚪還具有附著器官,便於固定身體在植物、石頭上,但有些種類的附著器官並非在可都階段始終具備,而是會隨蝌蚪生長而退化的。
這里有一個個人聯想,魚類中的泥鰍,與兩棲類分類地位差異很大,但泥鰍仔魚也是無鰓蓋,利用樹枝狀外鰓呼吸的,而且,泥鰍仔魚是具有附著器官的,只不過在進入混合營養期時退化了。泥鰍與兩棲類差異巨大,這種雷同顯然是趨同進化的結果,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趨同「呢?我想,可能的解釋是,附著器官的存在與外鰓有某種聯系,比如有利於保護外鰓。
作為第一代陸生4足動物,兩棲類特點鮮明而豐富,難以盡述。以上為部分有代表性的內容,相信還有很多內容是我所不知的,願共同繼續深入了解。
⑥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兩棲動物主要特徵:幼體於水中生活,呼吸用鰓。成體用肺呼吸,多數陸地生活,也可在水中,皮膚也有呼吸功能。爬行動物主要特徵:卵生,卵一般產於陸地,卵表面有硬殼,成體用肺呼吸,體表覆蓋鱗片或甲。
⑦ 兩棲動物有什麼特點
兩棲動物是介於魚類與爬行動物之間的動物,有著兩重性的生活,它的特徵:第一、皮膚薄而濕潤。由表皮和真皮構成,內含大部分腺體,皮膚下蜜集著許多血管;第二、兩棲動物的肺呈囊狀,其內被分隔成細小的末端氣室。此外,兩棲動物的心臟分兩心耳,一心室。血液循環分大、小循環。
特徵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 .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鰓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雙循環
5.體溫不恆定
6.體外受精
⑧ 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1、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2、用鰓呼吸;3、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血液為混合血;4、皮膚裸露;5、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6、體外受精;7、能感知紫外線和紅外線,以及地球的磁場。
兩棲動物的防禦、擴散、遷移的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大。它們大多晝伏夜出,白天多隱蔽,黃昏至黎明時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時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
兩棲動物最初出現於古生代的泥盆紀晚期,最早的兩棲動物牙齒有迷路,被稱為迷齒類,二疊紀結束時,殼椎類全部滅絕。進入中生代以後,出現了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其皮膚裸露而光滑,被稱為滑體兩棲類。現代的兩棲動物種類超過4000種,分布也比較廣泛。兩棲動物既不能適應海洋的生活環境,也不能生活在極端乾旱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