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玉璽上的動物是龍的哪個兒子

玉璽上的動物是龍的哪個兒子

發布時間:2022-05-23 21:06:37

A. 龍的九個兒子分別叫什麼有什麼傳說

一、龍的九個兒子分別是:贔屓(bi xi)、蒲牢(pú láo)、狴犴(bì àn)、睚眥(ya zi)、螭吻(chī wěn)、蚣蝮(gōng fù)、狻猊(suān ní)、椒圖(jiāotu)、螭(chī )。

二、龍的九個兒子的傳說:

1、囚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長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一些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治世余聞》有雲:「囚牛,龍種,性好音樂。」傳說囚牛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富有音樂天賦的龍子,不僅出現在漢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著囚牛揚頭張口的形象。

2、睚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睚眥變成了克殺一切邪惡的化身。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外形是豺身龍首,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的作用。

3、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

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4、蒲牢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

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的形狀。敲鍾時,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5、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

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6、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

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7、狴犴又名憲章,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圖像。

《龍經》有雲:「狴犴好訟,亦曰憲章。」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

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徵,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此外,上虞市上浦鎮馮浦村還有「狴犴龍舞」的文化習俗,頗具地方特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8、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

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9、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

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

B. 清朝皇帝用的玉璽上的獸的名稱叫什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令玉工雕琢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
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螭虎鈕中之螭虎就應該是你說的獸,可螭和虎是兩種不同的動物,但據螭的本義,應該是螭而非虎。
另外,正統的玉璽應該全中國只有一枚的,由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造,改朝換代的時候,新朝代皇帝取得它才能證明自己是真正的皇帝。
只是據傳,真正的玉璽在唐朝時已經丟失,後代的多為贗品,真假難辨。


chī
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古建築或器物、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頭。

C. 龍生九子的傳說是什麼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版本較多,說法不同,分別概括為:囚牛、睚眥、朝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圖、蚣蝮等
傳說
龍子傳說還得從葉公說起 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麼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具體解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
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中的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六弟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D. 玉璽上的動物都有哪些

螭虎紐

《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據《漢官舊儀》記載:「皇後之璽,文與帝同。皇後之璽,金螭虎紐」。

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龍屬(或又稱龍子之一)。鑒於螭是傳說而非現實生活中的動物,故其形態並無有一定的固定式樣,說法也很多。

【詞語】:螭虎

【注音】:chī hǔ

【釋義】:1.龍與虎。比喻勇猛的將士。 2.傳說中的龍子之一。亦指器物上的龍形。

螭虎是戰國之後玉器中常見的異獸,戰國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紋飾。漢以後,螭虎使用的更為廣泛。史書記載:初,漢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漢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銘》有「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范。
更多螭的資料看這里
http://ke..com/view/909229.htm

E. 玉璽印章上一般是什麼動物

官印皇帝、皇後用螭虎紐,諸侯王用橐駝紐;列侯、丞相、太尉等用龜紐,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用鼻紐。私印就隨意了,只要不僭越,很多圖形都行,也不僅是動物,亭子、橋、瓦都行

F. 刻於玉璽上的是龍的第幾個兒子

螭虎紐

《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引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據《漢官舊儀》記載:「皇後之璽,文與帝同。皇後之璽,金螭虎紐」。

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龍屬(或又稱龍子之一)。鑒於螭是傳說而非現實生活中的動物,故其形態並無有一定的固定式樣,說法也很多。

【詞語】:螭虎

【注音】:chī hǔ

【釋義】:1.龍與虎。比喻勇猛的將士。 2.傳說中的龍子之一。亦指器物上的龍形。

螭虎是戰國之後玉器中常見的異獸,戰國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紋飾。漢以後,螭虎使用的更為廣泛。史書記載:初,漢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漢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銘》有「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范。

G. 麒麟是不是龍九子中的一個

麒麟不是龍九子中的一個。龍之九子分別為:

一,贔屓,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

二,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

三,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

四,狴犴,又叫憲章,有點像虎;

五,饕餮,形似狼,好飲食;

六,蚣蝮,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的頂端;

七,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

八,金猊,又稱狻猊、靈猊,是獅子的別名;

九,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

(7)玉璽上的動物是龍的哪個兒子擴展閱讀:

麒麟為四大瑞獸,也稱四大靈獸之一,這是古代的原始部落對圖騰崇拜所產生的一種特殊文化。四大瑞獸包括:麒麟、龍、鳳凰、龜。因此從地位上來看,麒麟與龍是相等的,並不是龍的九子其一。

麒麟,雄性為麒,雌性為麟,生性溫和,不傷生靈,乃走獸之主,向來被看作是四靈之首。傳說中麒麟長著獅頭、鹿角、虎眼、龍鱗、牛尾,額頭上帶一肉角。

H. 龍之九子分別是哪九子,它們又都代表著什麼意義

龍九子
開放分類: 中國、傳說、龍、龍之九子

1)重讀音
龍王的九個兒子的名字:
贔屓(音bì xì)
鴟吻(音chī wěn)
饕餮(音tāo tiè)
睚眥(音yá zì)
狴犴(音bì àn)
狻猊(音suān ní)
趴蝮(音bà xià)
椒圖(音jiāo tú)
蒲牢(音pú láo)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誤認為貔貅也是龍九子之一,其實不然。
貔貅(讀音:皮休)是古代瑞獸,有獨角、雙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須,是最強之催財風水工具,尤對偏行有奇效,例如外匯、股票、金融、彩馬、期貨、賭場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為守護財寶吐寶之聖物,貔貅在五行風水中帶火性,故能招來大量的金錢,使世間財源自此打開。
2)重生平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
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
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3)重傳奇
老大贔屓,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八馱石碑」;
老二鴟吻,能吞萬物,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吞脊獸(屋頂兩邊的大獸);
老三椒圖,面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門上口銜鐵環的神獸;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建築門前;
老五睚眥,能吞兵器,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刀劍的吞口獸;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排水獸;
老七嘲鳳,飛檐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
老八蒲牢,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負責報時,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鍾上獸鈕;
老九囚牛,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
4)重傳承
長子贔屓(ㄅㄧˋ ㄒㄧˋ):
長得很像烏龜,喜歡背重物,可以作為石碑的碑座,台南的赤崁樓就有贔屓背著石碑。
次子螭(ㄔ)吻:
喜歡登高俯瞰,所以他都在屋頂上,同時也有祈求降雨和消防的功能。
三子蒲牢:
喜歡大吼大叫,所以放置在鍾樓上,傳說他最害怕鯨魚,一看到鯨魚之後就大叫並落荒而逃,因此大龍峒保安宮的鍾樓上,刻著「鯨發」二字並放置蒲牢,就是希望蒲牢會像碰到鯨魚一樣發出宏亮的聲響,意指鍾聲能夠響徹雲霄。
四子狴犴(ㄅㄧˋ ㄢˋ):
容貌威武而且長得像老虎,長於議論,因此大多放置在監獄的牢房門上。
五子饕餮(ㄊㄠ ㄊㄧㄝˋ):
最喜歡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因此將他置於鼎蓋上去沾沾油水。
六子趴蝮(ㄒㄧㄚˋ):
擅長游泳,因此讓他佇立在橋頭。
七子睚眥(ㄧㄞˊ ㄗˋ):
發怒瞪眼殺氣騰騰配於刀劍上。
八子狻猊(ㄙㄨㄢ ㄋㄧˊ):
長得很像獅子,而且喜歡煙火,因此廟里常常將他放置在香爐腳,讓他「聞香」。
九子椒圖:
性好僻靜,鎮守門邊以照顧家庭的安寧,常成為大門上的銜環獸或擋門的石鼓。
其實,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麼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I. 皇上的玉xi上的動物是什麼

大多數玉璽上面是盤龍,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上面是璃虎

J. 龍的九個兒子分別叫什麼

版本一: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 、狴犴 、負屓、螭吻;

版本二: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 、椒圖。

1、囚牛

囚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長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一些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2、睚眥

睚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3、嘲風

嘲風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第三子,常以其形狀作為殿角的裝飾。是一種瑞獸。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常用來象徵祥瑞,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

4、蒲牢

蒲牢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

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的形狀。敲鍾時,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5、狻猊

狻猊(suān n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第五子,另說是第八子)。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古書記載是外貌與獅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香爐上。

6、贔屓

贔屓 ,又名霸下、填下、龍龜等,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六子,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努力地向前走,並且總是不停步。

霸下的形象其原形可能為斑鱉,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7、狴犴

狴犴(bì àn)又名憲章,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圖像。

8 、負屓

負屓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龍生的第八個兒子。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

9、螭吻

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10、饕餮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而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

11、蚣蝮

蚣蝮(gōng fù),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獸,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1000年。千年後,避水獸的祖先終於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

人們為了紀念、表彰其家族護河有功,按其的模樣雕成石像放在河邊的石礅上,並說這樣就能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橋之時,放於橋頭或橋身。

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於作為建築物的排水口。也有傳說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

在故宮、天壇等中國古代經典的宮殿建築群里經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它愛喜波弄水,長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歡吃水妖,據說是龍王最喜之子。

12、椒圖

椒圖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第九子。其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輔首銜環為其形象。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輔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椒圖形像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人們將它用在門上,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面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守邪妖;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即椒圖「性好僻靜」,忠於職守,故常被飾為大門上的鐵環獸或擋門的石鼓,讓其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被民間稱作「性情溫順」的龍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生九子

閱讀全文

與玉璽上的動物是龍的哪個兒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