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天的動物都有些什麼
冬眠,是變溫動物避開食物匱乏的寒冷冬天的一個「法寶」。 你看,冬天一到,刺蝟就縮進泥洞里,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鍾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一隻醒著的刺蝟浸在水裡2~3分鍾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痹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痹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痹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後,體重就逐漸減輕。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動物在冬眠時,血細胞還會大大減少。平時,1立方毫米土撥鼠血液中,會有12180個白細胞,但冬眠時平均只有5950個,然而,讓人奇怪的是,盡管體內「衛士」——白細胞大大減少,但冬眠動物卻從來沒有發現生病的。 那麼,為什麼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動物就會進入冬眠呢? 為此,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 夏天,科學家從人工條件下進行冬眠的黃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亂跳的黃鼠靜脈里,結果,它像被麻醉一樣,很快進入昏睡的冬眠狀態。 看來,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種能誘發冬眠的物質。實驗還表明,冬眠時間越長的動物,其血液誘發冬眠的作用越強烈。 那麼,這種誘發冬眠物質是什麼呢? 據研究,這是一種存在於血清中的顆粒狀物質,有時這種物質也會粘附到紅細胞,因而使紅細胞也有了誘發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動物對外來物質總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動物例外。科學家抽出冬眠旱獺的血清,注射到黃鼠的血液中,黃鼠不但不產生排斥反應,反而呼呼入睡,進入冬眠了。 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又帶來了新的信息,在動物的血液中,還存在著另一種與冬眠物質相對抗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達到一定量時,就使冬眠的動物蘇醒過來。 這樣看來,動物何時開始冬眠,不僅取決於誘發物質,而且也取決於誘發物質和抗誘發物質比例的變化。科學家判斷冬眠的動物可能一年到頭都在「製造」誘發物質。抗誘發物質可能是在進入冬眠後開始產生的,並且其產量是沿直線上升,直到春暖花開才逐漸減少。當抗誘發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足以控制誘發物質的時候,動物才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至今,人們仍然未完全揭開動物冬眠的奧秘,探索還在進行,科學家認識到,研究動物冬眠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在航天與醫學上有重大實用價值。 熱帶動物也「冬眠」 提到冬眠,人們立刻會聯想起北極熊。在人們印象中,似乎只有生活在寒冷冬季的動物才冬眠。不過,德國科學家在6月2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在熱帶非洲也發現了一種「冬眠」動物。 德國馬爾堡大學的科學家報告說,一種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狐猴會在炎熱的環境中「冬眠」7個月之久,遠遠超過了一些在北半球生活的動物冬眠的時間。這也是科學家迄今發現的第一種「冬眠」的熱帶動物。 報告稱,這種動物冬眠時會尋找一個僻靜的樹洞,即便周圍溫度達到30攝氏度左右,它也不會蘇醒。地面測驗表明,「冬眠」期間,這種動物的體溫不靠自身的新陳代謝控制,而是「被動地」隨著周圍環境變化。 這種狐猴長著粗粗的尾巴,學名「粗尾侏儒狐猴」,是身材十分矮小的靈長類動物,平時晝伏夜出。它們「冬眠」時會定期蘇醒,而何時蘇醒取決於體溫。科學家由此推斷,這種狐猴「冬眠」的目的可能是避免體溫過高。 動物是怎樣冬眠的? 動物的冬眠,早就引起了人類的關注。 人們研究動物冬眠,主要是針對熱血動物。因為它們能精確地和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體溫。動物冬眠只是動物休眠的一種形式,此外還有夏眠、日眠和夜眠等。動物冬眠一般從當年10月或11月開始,直到次年3、4月份,其間每3天或3星期中斷一次,以便能進食,排泄大小便,這叫休眠周期。 冬眠時,動物體內會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心臟:跳動緩慢,心臟的功能大大降低。這樣就有效地防止了血液循環紊亂;肺:呼吸減慢,一次呼吸最長達10分鍾;腎:產生的尿量很少;性生活:在冬眠前就完全停止,在冬眠沉睡時期又慢慢恢復。只有蝙蝠例外;腦:冬眠中骨髓仍在工作著,中腦代替間腦成為熱調節器的變化中心。 動物的冬眠受自然條件影響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內部本能的適應能力越強。首先,外界溫度對動物冬眠有重要影響。當周圍環境溫度在5℃一10℃時,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對於鳥類,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讓它飢餓,它就會立即進入昏睡狀態。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條件。如果光線時間減少或昏暗時,動物便很快開始冬眠。 從根本上說,動物要度過冬眠,取決其兩種適應的能力。其一是適應物質變化的全部過程,能在溫度極低下度過來,並能迅速地復甦。其二是必須有很高的製造熱量能力。一種是抖動肌肉生熱;另一種是通過化學熱調節器發揮作用。 冬眠動物有一種特有的組織-褐色脂肪組織。它從頸部延至脊髓,具有產生熱量、保護動物安全過冬的能力。這一組織在冬天會慢慢地被消耗掉,到第二年夏天和秋天時又重新製造出來。 至於冬眠動物自動調節生物節律和機體復甦的機制是怎樣的,人們至今仍在探索。 動物冬眠為什麼不用吃東西 世界上有許多動物到了冬天都要冬眠。如青蛙、烏龜、蛇等。那麼動物為什麼要生活冬眠呢?這是許多小朋友都感到疑惑不解的問題,下面我向大家揭開其中秘密。 動物冬眠是因為到冬天天氣很冷,很難找到食物。為了減少體力消耗,動物就進行冬眠。 動物在冬眠時,整個冬天不吃東西也不會餓。因為在冬眠之前,許多動物老早就積極開始了冬眠的准備工作。這些動物冬眠前的准備工作很特殊,那就是從秋季開始,就在自己的身體內逐漸積累營養,特別是脂肪。等到冬眠期來臨,體內積累的營養物質就相當多了。於是就顯得肥胖起來。再說動物在冬眠期間,藏在窩里不吃不動或很少活動,呼吸次數減少,血液循環減慢;新陳代謝非常微弱,所以消耗的營養物質足夠它們整個冬眠過程中身體消耗的需要。開春之後,它們明顯瘦了很多,又四齣覓食。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地問:「那人為什麼不冬眠呢?」我要告訴大家,動物冬眠是減少體力消耗,但是人類不可能一天吃十天東西,那又怎樣能完整地度過不吃不喝的冬天呢?
2. 秋天有哪些動物出現
摘要 1、秋天的動物有喜鵲、灰喜鵲、麻雀、貓頭鷹、啄木鳥、野兔、田鼠、黃鼬、狐狸、狼、野豬、熊、鹿、狍子、蟋蟀、蚱蜢等。另外,初秋時也能看到青蛙和蛇。2、秋天代表植物特徵:楓葉變紅、菊花盛開、桂花飄香。3、秋天代表動物特徵:大雁南飛、松鼠儲存過冬食物。」
3. 10種代表秋天的動物是什麼
代表秋天的動物:
1、秋天的動物有喜鵲、灰喜鵲、麻雀、貓頭鷹、啄木鳥、野兔、田鼠、黃鼬、狐狸、狼、野豬、熊、鹿、狍子、蟋蟀、蚱蜢等。另外,初秋時也能看到青蛙和蛇。
2、秋天代表植物特徵:楓葉變紅、菊花盛開、桂花飄香。
3、秋天代表動物特徵:大雁南飛、松鼠儲存過冬食物。
秋季的時候,自然景觀最明顯的變化在樹木上面,城市裡會開始清掃大量的落葉,山區則涌進不少觀賞紅葉的遊客們。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陰歷為7月立秋到9月立冬,陽歷為9至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
氣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學標準是:炎熱過後,五天平均氣溫穩定在22度以下時就算進入了秋季,低於10度時秋季結束。
秋天一共有6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4. 在秋天生長的小動物有哪些
秋天的螞蟻順著大路,伴著暖陽,搬運著嫵媚的糧食。秋天,那活潑可愛的小燕子向南方飛去,不怕嚴寒的鳥開始儲食、築巢,小魚兒向河的深處游去,青蛙跳進水塘 ,樹上的蟬不唱了,地上的蟋蟀不叫了,動物們都准備過冬了。
秋天來了,小動物也忙碌了起來。螞蟻從夏天就開始儲存糧食,小松鼠在地上撿拾掉落的松果,小蜜蜂把早已儲存好的蜂蜜裝滿了一個個蜂窩,小燕子飛向南方,等冬天過後再回來。還有一些冬眠動物,如烏龜、蛇、刺蝟、青蛙也已經准備好了過冬的食物。
5. 秋季的植物和動物有哪些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四季特徵都各有不同,動植物也完全不同,世界范圍更為多樣化,所以以單一的物種來描述一個季節是不科學的。
動物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很大,所以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動物,最好跟著環境、溫度來入手。
春季:蠶、蜜蜂,以燕子為代表的的候鳥。
夏季:蟈蟈、蟬、蝌蚪。
秋季:蟋蟀,以大雁為代表的候鳥。
冬季:麻雀,以蛇為代表的冬眠動物。
植物
春季:迎春花、玉蘭花、貼梗海棠、山茶、紫荊。
夏季:石榴、鳳仙花、半支蓮(太陽花)、梔子花、合歡。
秋季:彼岸花、菊花、桂花、紫薇、木芙蓉。
冬季:水仙花、臘梅。
6. 秋天有哪些動物或植物
秋天有:蟋蟀、油胡蘆、金鈴子、螳螂、蜘蛛、蚱蜢、蜜蜂、螞蟻、棕熊、野兔、白頭海雕、麻雀、喜鵲、鳥鴉、狐狸、狼、虎、獅、象、鼠、刺蝟、黃鼠狼等。
植物有:菊花、桂花、一串紅、萬壽菊、大麗花、月季花等。
7. 秋天最常見的動物是什麼
什麼動物都有。
常見的有畜類、禽類、鳥類、昆蟲類(螞蟻、螞蚱、蜻蜓等)、魚類、獸類,還有很多很多。
8. 秋天的動物有哪些
北方秋天鳥類比較常見的留鳥有喜鵲,灰喜鵲,麻雀,貓頭鷹,啄木鳥,斑鳩,雉雞等等;較常見的哺乳動物有野兔,田鼠,黃鼬,狐狸,一些山區還能見到狼,野豬,熊,鹿,狍子等動物。初秋活動的昆蟲有蟋蟀和蚱蜢,初秋時也是能看到青蛙和蛇的。
喜鵲(學名:Pica pica)是鳥綱鴉科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後白。留鳥。
棲息地多樣,常出沒於人類活動地區,喜歡將巢築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穀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個月左右離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於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中國有4個亞種,見於除草原和荒漠地區外的全國各地。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徵,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
喜鵲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常成3-5隻的小群活動,秋冬季節常集成數十隻的大群。白天常到農田等開闊地區覓食,傍晚飛至附近高大的樹上休息,有時亦見與烏鴉、寒鴉混群活動。性機警,覓食時常有一鳥負責守衛,即使成對覓食時,亦多是輪流分工守候和覓食。雄鳥在地上找食則雌鳥站在高處守望,雌鳥取食則雄鳥守望,如發現危險,守望的鳥發出驚叫聲,同覓食鳥一同飛走。飛翔能力較強,且持久,飛行時整個身體和尾成一直線,尾巴稍微張開,兩翅緩慢地鼓動著,雌雄鳥常保持一定距離,在地上活動時則以跳躍式前進。鳴聲單調、響亮,似「zha- zha-zha」聲,常邊飛邊鳴叫。當成群時,叫聲甚為嘈雜。
食性較雜,食物組成隨季節和環境而變化,夏季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其他季節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常見食物種類有蝗蟲、蚱蜢、金龜子、象甲、甲蟲、螽斯、地老虎、松毛蟲、蝽象、螞蟻、蠅、蛇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幼蟲,此外也吃雛鳥和鳥卵。植物性食物主要為喬木和灌木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也吃玉米、高粱、黃豆、豌豆、小麥等農作物。
9. 秋天有哪些小動物
摘要 秋天的動物有喜鵲、灰喜鵲、麻雀、貓頭鷹、啄木鳥、野兔、田鼠、黃鼬、狐狸、狼、野豬、熊、鹿、狍子、蟋蟀、蚱蜢等。另外,初秋時也能看到青蛙和蛇。秋天代表植物特徵:楓葉變紅、菊花盛開、桂花飄香。秋天代表動物特徵:大雁南飛、松鼠儲存過冬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