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靈長類動物是什麼
靈長目(primates)動物 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為闊鼻猴(新大陸猴)類和狹鼻猴(舊大陸猴)類。該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 ,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 ,最小的是倭狨 ,體重只有70克。
生態特性
靈長目動物的眼睛在臉的前面,有眉骨保護眼窩。視覺敏銳,類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許多原猴沒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動物短,嗅覺退化。靈長目動物的腦相對於自身體重顯得大而且重,並且很復雜。大部分靈長動物上下頜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於中間的叫門齒,之後是犬齒。犬齒之後是前臼齒,最後是臼齒。靈長目動物四肢會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個趾頭。 靈長目的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跖行性。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一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艷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臀胼胝。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雄性的陰莖呈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
生理特性
靈長類為何「靈長」呢?對現生的靈長類動物的觀察和研究為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定的解答。
黑猩猩
首先,絕大多數靈長類都棲息在樹上,這一點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不同。在樹上生活對於靈長類來說是不同尋常的。它們腳下沒有土地可支撐,因此必須用四肢抓握樹干。與此相適應,它們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動物的爪子逐漸轉變為每個手指都能夠單獨活動的手;最後,拇指還能夠與其餘的各個手指對握。可想而知,這樣的演化必定能夠改善靈長類在樹枝間活動所需要的抓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對握可以形成環狀,從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體的准確度。這一進化特徵的出現不僅對早期靈長類搜尋昆蟲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對於後來靈長類可以用手靈巧地擺弄各種物體、直至最後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礎。 與手部的靈巧活動相配合,靈長類發展了立體的視覺。雙眼向前望著幾乎是相同的目標,腦部就可以接受一對視覺的影象。經過了大腦的處理,影象就產生了深度、形象和距離的感覺。這樣對靈長類在林間騰越行進是非常重要的。靈巧的手加上立體視覺,就使得靈長類能夠從三維空間觀察物體,用手把物體任意移動和撥弄。這都是靈長類充分掌握四周環境特質的先決條件,也是激發好奇心的原動力。
戴帽葉猴
靈長類還發展出辨認顏色的能力,這很可能與它起源於大眼睛的早期夜行性哺乳動物有關。早期夜行性哺乳動物的大眼睛是為了在夜間增強對光線的敏感性的,但是當靈長類起源後,它們在白天越來越活躍,大眼睛內的視網膜就轉變為能夠接受不同的色彩。能夠分辨顏色有助於靈長類分辨若干食物,特別是熱帶雨林茂密樹枝上的果子。 這樣,靈長類具備了一套獨特的感覺器,能夠把觸覺、味覺、聽覺、尤其是色覺和立體視覺感受到的各種信息輸入腦中。腦接收外界的信息與日俱增,進而能夠把各種信息分類排比,最終產生了智力的發展。這樣的智慧,是任何其它動物都沒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把這類動物叫做「靈長類」的原因.
⑵ 靈長類動物是什麼
靈長類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靈長類動物是哺乳綱的1個目,共14科約51屬560餘種。
靈長類動物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分為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較慢。高等種類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
現生的靈長類動物從低等到高等排列有樹猴、狐猴和眼鏡猴、猴、猿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人是從猿發展分化來的。因此,人在動物界的位置也屬於靈長類。
靈長類動物是有胎盤類中最高等的一類,它和有胎盤類的基幹——食蟲類的親緣關系非常密切。在七千萬年前白堊紀時出現一類原始食蟲類,從原始食蟲類適應輻射分化出許多分支,其中有一支即向靈長類方向發展。
靈長類與食蟲類基本親緣關系最好的證據是現在分布在中國西南、海南島、東南亞的東方樹鼩。它的身體大小如松鼠,有一長吻和長尾。腦較大,嗅區小,眼眶和顳區之間有一骨隔開。大拇指(趾)和大腳指(趾)與其他的趾有點分開。它的特點介於食蟲類和靈長類之間,但更接近於靈長類。東方樹鼩的食料中除食蟲以外已有一部分是食「果實」。早期靈長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的食料可能已由食「蟲」逐漸改變食「果實」到食多種多樣的「雜食」。食性的改變在靈長類的進化歷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從某方面說靈長類的身體結構是最不特化的動物。不特化才有條件向更高級的進化方向發展。
靈長類的四肢很靈活,保留五趾的形式,大拇指(趾)與其他指(趾)分開,便於攀援和執握物體。靈長類的腦顱很大;眼也很大,具有雙眼立體視覺的能力;眼眶與顳區之間有一骨隔開,在進步的靈長類中眼睛完全在被封閉的眼眶之中。這些特點在靈長類的進步過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新生代六千萬年前古新世時,靈長類從原始樹鮑向著不同方向發展,產生了原始狐猴和眼鏡猴。到了五千萬年始新世晚期時又從原始狐猴進化輻射產生了原始的猴和猿類。到1一2千萬年前中新世又從當時古猿中分化出一支向人的方向發展,到大約三百萬年前終於出現了最早能製造工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人類。
現在的狐猴只限於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及其附近島嶼。但在古新世時的狐猴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和美洲有哈普魯猴、更猴等。我國始新世的藍田狐猴。現在的眼鏡猴僅分布於馬來亞、菲律賓、婆羅洲、西里伯等地;但在始新世時分布於我國的眼鏡猴有黃河猴、秦嶺盧氏猴等。
現生猿猴類可分闊鼻猴類和狹鼻猴類。闊鼻猴類也稱新大陸猴類,主要分布於南美、中美以及墨西哥。狹鼻猴類(包括狹鼻猴、猿、人)也稱舊大陸猴類,主要分布於舊大陸。獼猴分布於印度和我國華南一帶,但在地史上獼猴化石在中國華北更新統地層中常有發現。
猿類有分布於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和分布於亞洲東南部的猩猩和長臂猿。這些猿類在外貌和面部表情上,在身體內部的結構上都與人相似。這說明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最原始的猿類出現於三千多萬年前的漸新世時期。到了一、二千萬年前中新世時出現許多活躍的古猿。古猿中的一支後來下地向人的方向發展而成為人類。已知和人類關系最近的古猿有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發現的臘瑪古猿。這種古猿犬齒較小,齒弓近拋物線形,頜骨從面部突出的程度較小;總之,形態與人最為接近中國雲南開遠小龍潭煤礦中發現的一千萬年前的森林古猿牙齒化石及非洲肯亞一千多萬年前地層中發現的肯亞古猿也可能屬於從猿向人過渡的類型。古猿中其他幾支繼續在樹上生活或很久以後再下來,後來發展成為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長臂猿大概是從更早的漸新世的一種猿類發展來的。而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⑶ 靈長類動物有哪些
靈長目(學名:Primates):是哺乳綱的1個目,共14科約51屬560餘種。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分為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
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較慢。高等種類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
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
⑷ 靈長類動物共有多少種
有很多
靈長目可以分為兩個亞目:
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原始的猴類。
鼠狐猴科(Cheirogaleidae)
狐猴科(Lemuridae)
嬉猴科(Lepilemuridae)
大狐猴科(Indriidae)
指猴科(Daubentoniidae)
懶猴科(Lorisidae)
嬰猴科(Galagidae)
簡鼻亞目(或稱作類人猿亞目)(Haplorrhini):進步的猴類、猿類、人。
眼鏡猴科(Tarsiidae)
卷尾猴科(Cebidae)
青猴科(Aotidae)
僧面猴科(Pitheciidae)
蜘蛛猴科(Atelidae)
猴科(Cercopithecidae)
長臂猿科(Hylobatidae)
人科(Hominidae)
猩猩科
⑸ 什麼是靈長類
白堊紀末期的動盪摧毀了恐龍世界的繁華,同時也宣告了中生代的終結,地球的歷史從此進入了孕育智慧文明的新生代。新生代的第一個時期是第三紀,這是哺乳動物的時代,也是人類的始祖靈長類形成與發展的時代。
早在爬行類動物剛剛脫離兩棲類動物之時,它們中的一部分便走上了另外的進化之路,開始向哺乳類動物的方向發展。自石炭紀晚期開始,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既不同於爬行類又不屬於哺乳類的動物群體。其中,有生存於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的盤龍類,也有生存於二疊紀中晚期與三疊紀的獸孔類。獸孔類化石在我國出土較多,二齒獸、肯氏獸、水龍獸、付肯氏獸等都有發現。知識點獸孔類
獸孔類是哺乳類的祖先。從哺乳動物最古老的祖先盤龍目開始,直到哺乳類,獸孔類就是從其中的盤龍科分化出來的。
像哺乳類那樣,獸孔類在頭骨的顳區有一個顳孔。在大多數獸孔類種內,牙齒分化成像哺乳動物的門齒、短劍狀的大犬齒及一系列研磨用的頰齒。然而下齶在構造上是爬蟲類式的,由七塊骨頭組成而不是像哺乳類那樣由一塊組成。在進步的獸孔類類型中,獸孔類口腔頂部有一塊像哺乳類那樣的骨質硬齶。著名的獸孔類旁枝是食草的二齒獸類,它們仍有上犬齒,但其他牙齒被角質喙替代了。到了晚三疊紀、侏羅紀仍有一些獸孔類,但大多數已經滅絕,或已演化為原始的哺乳類。
真正的哺乳類動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與侏羅紀。與爬行類動物相比,它們具有四大優勢:第一,腦容量的增加與大腦皮層的發展,使它們對外界的反應能力大大增強。大腦是心理活動與感官的中樞。大腦的發達,直接促進了哺乳類動物心理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四肢及各種感覺器官的強化,使它們的活動空間與活動范圍空前擴展。第二,哺乳類動物基本上都是胎生與哺乳,較之爬行動物之卵生,其後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而且在哺乳的條件下,對於後代的影響與訓練也與日俱增,這十分有利於哺乳動物一代優於一代的後天進化。第三,哺乳動物都是內熱的恆溫動物,亦即它們可以自行調節體溫,從而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尤其是對於氣候與溫度變化的適應性大大增強。第四,較之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更為靈活、敏捷。頸椎的進化,使其頭部可以自如地轉動。脊椎與肋骨的進化,使其四肢與胸腹之間更為協調。四肢並用的奔跑成為哺乳動物的一大特色,無論是躲避敵害,還是捕獲獵物,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最早的哺乳類還比較原始,主要有三錐齒獸類、對齒獸類、古獸類、多尖齒獸類以及柱齒獸類,其中柱齒獸類仍保留著爬行動物卵生的特性。不過,它們與介於爬行類與哺乳類之間的那些動物的因緣關系,現在還無法明了。
白堊紀晚期的動盪,使恐龍和相當一批海中與陸上的動物遭到滅頂之災,但哺乳類動物以其強化的適應能力生存了下來,而且在浩劫之後的地球上少了恐龍這樣的天敵,它們便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大陸新的主人,在進入新生代之前的演化中,古老而原始的哺乳動物陸續消亡,三錐齒獸類、對齒獸類與古獸類早在白堊紀早期便已滅絕,只有多尖齒獸類自侏羅紀延續到第三紀的始新世。不過,也有一個例外,即卵生的柱齒獸,雖然它是原始哺乳動物中的原始型,還保有著相當多的爬行動物色彩,但恰恰是這一類卵生的哺乳動物延續了下來。目前,澳大利亞的鴨嘴獸和針鼴都是其餘續。當然,它們也沒有過大的發展與繁盛。
自白堊紀步入新生代的哺乳動物的主體是古獸類的兩個分支,即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到目前為止,地球上95%以上的哺乳動物屬於有胎盤類;另外的5%以有袋類為主,如北美的負鼠,澳大利亞的袋鼠、袋兔、袋熊等;當然,也還有個別的卵生哺乳動物。
最早的有胎盤類出現在白堊紀時代,是食蟲類小型動物,現存的刺蝟是其直系後裔。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是有胎盤類動物的直接或間接祖先。新生代之初的古新世,是胎盤類動物的初步發展階段,其化石相對較少,種類也很稀疏,而且不同種類之間的界限也不是那麼明確。比如,在我國出土的獸化石便似兔似猴又似刺蝟:其骨骼尤其是身軀與四肢更像兔;其生活習性與大腦結構又像靈長類,尤其像靈長類中的樹鼯;其頭骨與牙齒則近似於食蟲類的刺蝟。因此,它有時被歸於食蟲類,有時又被歸於靈長類,後來人們乾脆把它列為獨立的「目」,即亞獸目。
古新世之後的始新世開始於6 000萬年前,這是各種哺乳動物的大爆發時代。現存的各種哺乳類動物幾乎都是這一時期完成了其創世的過程,迅速發展與繁榮起來。
在這一時期,馬的祖先始祖馬已經出現。不過,此時的馬只有狐狸那麼大,適於在灌木叢中奔走。到距今3 500多萬年前的漸新世,出現了身高半米、與羊大小相當的中馬,也叫「漸新馬」。到距今2 500萬年的中新世,出現了草原古馬,大小如驢。到1 200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了近似於現代馬的上新馬。第四紀之初,現代馬最終形成。
在這6 000萬年中,其他哺乳類動物也都走過了漫長而殊途的進化之路:與馬同屬奇蹄類動物的還先後興起過雷獸、貘、犀牛和爪獸;屬於偶蹄類動物的有豬、河馬、駱駝、牛、鹿、羚羊、羊等;屬於長鼻類動物的則是各種各樣的象類動物,先後有始祖象、古乳齒象、乳齒象、恐齒象、鏟齒象、劍齒象、毛象、猛獁象以及現代的亞洲象與非洲象;屬於肉食動物的有狗形類與貓形類兩大類別,前者包括狗、熊、熊貓、浣熊、貂、狼獾、獾、臭鼬、水獺等,後者包括靈貓、虎、獅、劍齒虎、鬣狗等。
實際上,哺乳類動物的成長初期一直處於夾縫中,雖然古豬中被稱作巨豬的一支生活得還算瀟灑。
巨豬在生物學分類中,屬於豬形亞目早期演化的一個旁支,並不是現在豬的直系祖先,出現於距今4 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生活在北美和歐亞一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巨豬的體型就發展到今天的野牛那麼大,因此有了「巨豬」之稱。它們除個體巨大外,頭骨占身體的比例在哺乳動物中可以算非常大。
巨豬的構造很特別,在顴弧前外側、下頜骨結合部有一對長大的骨質突起,而在它們的下頜側部也有一些奇怪的突起,頭部其他地方也往往布滿這樣的「骨瘤」。巨豬的四肢比現代的豬要長,而且比較粗壯;犬齒很大,善於撕咬獵物。
在當時,巨豬是成功的獵食者,有名的動物霸主,居於食物鏈頂端。自從在始新世中期崛起後,它們在世界上橫行了將近2 000萬年,在距今2 330萬年開始的中新世才滅絕。
雖然有巨豬的異軍突起,但在遠古時代,哺乳動物大多數時間里都生活在爬行動物及其後裔的威脅中。不僅有恐龍、不飛鳥先後稱霸地球,蛇類也一直是哺乳動物的殺手。
靈長類是哺乳動物中最為進步的一個類別,根據生物學的分類,它又分為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亦即低等靈長類與高等靈長類)。低等靈長類即原猴亞目,包括鼩、狐猴、瘦猴和眼鏡猴四個次目。高等靈長類即猿猴亞目,包括闊鼻猴和狹鼻猴兩個次目。闊鼻猴又分絹毛猴和卷尾猴兩科;狹鼻猴則分為獼猴超科和人猿超科,前者包括了疣猴科和獼猴科,後者包括了猿和人。關於靈長類演化的研究多是在這一體系之上進行的。
關於靈長類的起源,長期以來,人們多認為樹棲是靈長類起源的源頭所在,應當到最早的樹棲動物中去尋找最早的靈長類。但是,近數十年來,又有人認為靈長類最初是在灌木叢中捕食的小動物,在這種生態環境中,發展了手和眼的協同動作、抓握能力、雙眼視覺等,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靈活的樹棲動物。
最早的靈長類化石迄今尚未發現。一般說來,靈長類產生於白堊紀是沒有問題的,現在已經發現的較早的靈長類化石是美國蒙大拿州東部最晚白堊紀地層中的珀加托里猴。
先看看關於低等靈長類的演化。原猴類出現在北美與歐洲大陸分離前。在北美和歐洲的始新世堆積中,發現了大量類似於狐猴的化石,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歐洲的兔猴和北美的北狐猴,其中北狐猴有可能演化為高等靈長類。另外,在始新世還出現了北美的恐猴和法國的尼古魯猴,它們應當是原猴類另一亞目眼鏡猴的祖先,也有可能演化為高等靈長類。至於高等靈長類是由狐猴類還是由眼鏡猴類的祖先演化而來,尚無法確定。現生的眼鏡猴類似乎比現生的狐猴類較與高等靈長類接近,可是化石記錄表明,始新世的北狐猴與最早漸新世的高等靈長類有若干明顯的形態上的聯系。
關於高等靈長類的進化,近年來的各種研究已經表明,所有的高等靈長類都與各種現生原猴不同,也就是說高等靈長類應當是從與現生原猴沒有密切關系的原猴演化而來的。
闊鼻猴次目只有一個超科,即卷尾猴超科。關於它們的化石記錄不多,發現於南美和牙買加的漸新統、中新統和更新統地層中,但它們與現生的卷尾猴又沒有多少直接的聯系,似乎不能作為任何現生卷尾猴的祖先。
狹鼻猴類的化石發現較多,最早的化石發現於埃及法尤姆的漸新世地層中,有傍猴亞科與森林古猿亞科兩個類別:前者包括獼猴、中猴等,是現生舊陸猴的祖先;後者包括了漸新猿、風神猿、原上猿與埃及猿等,是現生猿類和人類的祖先。
⑹ 靈長目類有哪些
靈長目動物共有10科,即狐猴科Lemuridae(21種)、大狐猴科Indriidae(4種)、指猴科Daubentoniidae(1種)、懶猴科Lorisidae(12種)、眼鏡猴科Tarsiidae(4種)、懸猴科Cebidae(32種)、狨科Callitrichidae(27種)、獼猴科Cercopithecidae(80種)、長臂猿科Hylobatidae(9種)和猩猩科Pongidae(4種)。 具有超凡智能的狐猴、猴、猿和它們的近親構成靈長目動物
⑺ 靈長類動物都有哪些
靈長類動物有:原始猴類、嬉猴科、大狐猴科、指猴科、懶猴科、嬰猴科、鼠狐猴科、進步的猴類、猿類、人、白頰長臂猿、眼鏡猴科、卷尾猴科、青猴科、僧面猴科、蜘蛛猴科、猴科、長臂猿科、猩猩科、人科。
1.嬉猴科
鼬狐猴體毛為灰褐色或紅褐色,腹部為乳白色。它們的頭較短,耳朵大而圓。體長通常為30-35厘米(尾長相當),體重可達0.9公斤。
2.懶猴科
懶猴科(Lorisidae)是靈長目原猴亞目的一個科,是較為原始的猴類,懶猴外表很象狐猴,但是其夜間的活動習慣不一樣,懶猴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撒哈拉地區以及南亞。包括分布於南亞的瘠懶猴(瘦猴)Loris,分布於東南亞的懶猴(蜂猴,風猴)Nycticebus,分布於赤道非洲的樹熊猴Perodicticus、金熊猴(金)Arctocebus和1996年才發現的假熊猴Pseudopotto五屬,均為生活於熱帶森林中獨居的夜行性樹棲動物。
懶猴科均為以食蟲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平時行動緩慢,但在短時間內可以做比較敏捷的動作。懶猴屬Nycticebus是分布於中國境內的唯一原猴類,本屬有2—3種,即體型較大,分布廣泛的懶猴Nycticebus coucang;體型較小,分布於越南、寮國、柬埔寨和中國雲南南部的小懶猴(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以及未被廣泛承認的中懶猴(間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ius。原本認為中國只產懶猴一種,後來發現另外的兩種在中國也有分布。
3.白頰長臂猿
白頰長臂猿(學名:Nomascus leucogenys):體長為45-62厘米,體重5-7千克。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體毛長而粗糙,雄獸以黑色為主,混有不明顯的銀色,只是面頰的兩旁從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塊白色或黃色的毛,雌獸體毛為桔黃色至乳白色,腹部沒有黑色的毛,從而區別於黑冠長臂猿。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樹棲。白天活動。善於利用雙臂交替擺動,手指彎曲呈鉤,輕握樹枝將身體拋出,騰空悠盪前進,為中、老、越三國交界地區的特有種,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該物種的所有總數估什不足350隻,已成為一個高度瀕危的物種。
4.卷尾猴科
卷尾猴科Cebidae;capuchin-like monkey。闊鼻組(闊鼻下目)的一科。因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纏卷功能而得名。共11 屬 29 種。體型大小差別很大,體長24~72厘米,尾長15~90厘米,體重 287~10000 克。
所有種類均為36枚牙齒;無頰囊和臀胼胝;指和趾細長,具有扁的或彎曲的指甲,有的拇指退化,有的高度發育;鼻孔朝向兩側;尾毛大多密而長,在尾端下部有一無毛區,皮膚厚實,可抓握東西;毛色有暗灰、褐、赤褐和黑色。該科主要包括絨毛猴屬、蛛猴屬、絨毛蛛猴屬、僧面猴屬、紅背僧面猴屬和禿猴屬。
5.蜘蛛猴科
蜘蛛猴科是懸猴科中的特殊成員之一,也是猿猴類中最有趣的一種動物。懸猴科動物有一根捲曲的尾巴,這根尾巴既有平衡身體的作用,又有抓曳食物、懸吊軀體的功能。主要種類有夜猴、吼猴、卷尾猴和蜘蛛猴科等。其中又以蜘蛛猴科的尾巴最為奇妙。
(7)靈長類動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靈長目的形態特徵:
靈長目的體型變化很大,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千克,最小的靈長類動物是西馬達加斯加落葉林中最近被重新發現的小鼠狐猴,該種動物頭部和身體的長度為6.2厘米,尾部長度為13.6厘米,平均重量為30.6克;或貝氏倭狐猴體重只有30克。靈長目動物的眼睛在臉的前面,有眉骨保護眼窩。視覺敏銳,類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許多原猴沒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動物短,嗅覺退化。
靈長目動物的腦相對於自身體重顯得大而且重,並且很復雜。大部分靈長動物上下頜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於中間的叫門齒,之後是犬齒。犬齒之後是前臼齒,最後是臼齒。靈長目動物四肢會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個趾頭,接近人類特徵。
參考資料網路-靈長目
⑻ 想知道什麼是靈長類動物
靈長目Primates由於包括人類而格外引人注目。靈長目通常可分成比較原始的原猴亞目Prosimii和比較進步的類人猿亞目Anthropoidea,類人猿亞目Anthropoidea即高等的靈長類,包括各種猴、猿和人類,人型總科Hominoidea包括人和真正的猿類,以大腦高度發達,沒有尾巴為主要特徵。人科Hominidae現存只有一種,即智人Homosapiens,或稱現代人。史前尚有一些其他種類的人科成員,這些史前人類的親緣關系和分類爭議很大,一般可以分成兩個亞科,即早期的南方古猿亞科Australopithecinae和後期的人亞科Homininae,也有人將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從猩猩科移入人科分別作為亞科,而南方古猿和人作為人亞科的兩個族。南方古猿亞科Australopithecinae是最早直立行走的靈長類,即最早的人類。第一個南方古猿的化石於1924年由達特發現於南非,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右圖)。當時由於北京猿人的發現,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亞洲,而對南方古猿沒有重視,到1959年李基在坦尚尼亞的奧杜韋峽谷發現了南方古猿類型的東非人之後使南方古猿開始成為人們的焦點。早期發現的南方古猿可以分成體型纖細的南方古猿屬Australopithecus(包括1924年發現的南方古猿非洲種)和體型比較粗壯的傍人屬Paranthropus(包括1959年發現的東非人,即傍人鮑氏種Paranthropus boisei,原稱鮑氏東非人)。南方古猿中最著名的則是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由於其發現是人類出現的年代大大提前並發現了一具比較完整的化石(即「露茜」)而引起轟動。近些年來,又發現了一些南方古猿亞科更古老的屬和南方古猿屬更早的種,將人類的歷史又提前了很多。人亞科Homininae是能夠熟練製造和使用工具的進步的人類。在人亞科出現以前,人科的成員分布限於非洲,從人亞科開始,人類生存能力大大提高,開始走出非洲。人亞科傳統上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劃分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分類學劃分,但是使用上比較方便。第一階段的代表是能人Homo habilis(左上),最早是李基夫婦在和東非人同樣的地點發現的,被稱為最早的工具製造者。與能人大約同時期生活於東非的還有另一種盧多爾夫人Homo rudolfensis,發現於肯亞的盧多爾夫湖畔(現名圖爾卡納湖)。盧多爾夫人與能人非常相似而略有一些區別,曾被歸入能人,現多列為獨立的種。第二階段的人類即直立人Homo erectus(左中),是最早用火的人類,遷徙能力也大大強於能人。直立人最早於1891年發現於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但真正引起轟動的是在北京的發現。在當時不同地方的直立人被歸為不同的屬種,後來被置於同一個種,只是近來將在非洲發現的一些早期的直立人被單劃分為匠人Homo ergester。匠人的代表是1984年發現在圖爾卡納湖西岸的一具幾乎完整的化石(被稱為「圖爾卡納男孩」),這具化石不僅是最完整的早期人類化石,而且年代非常古老,具今有160萬年。相比之下,亞洲的直立人除了一些不確定且不完整的化石以外,年代均要晚很多。北京猿人年代為20萬年~50萬年前,元謀猿人年代有60萬年和170萬年兩種說法,而只發現了兩枚牙齒。「圖爾卡納男孩」的發現者小李基是發現能人和東非人的李基夫婦的兒子,李基家族不僅發現了很多重要的人類化石,研究黑猩猩的先驅古道爾和研究大猩猩的先驅芙茜等人也是由李基委派的,李基家族對高等靈長類研究方面的貢獻無人可比。直立人是最早離開非洲的人類(即第一次走出非洲),在亞洲的化石基本上集中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歐洲的海德堡人也曾經被當作直立人,但是近來一般將其歸入最早的智人,這樣第二階段的人類只出現於非洲和亞洲,而非洲則可能是起源地。智人階段的人類包括海德堡人(右上)、尼安德特人(右下)和現代人(左下)三類,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均歸入智人種Homo sapiens並作為三個不同的亞種,另一種是三者列為三個不同的種,只是現代人保留智人的名字。海德堡人是相對比較龐雜的一個類群,最早出現於70萬年前,與亞洲的直立人在年代上有很大的重疊,而一直延續到了尼安德特人出現以後,其中包括最早的智人,也包括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祖先類型。尼安德特人可能是冰期時被隔離在歐洲的海德堡人的後代,在那裡演化成了適應寒冷生活的穴居人類。尼安德特人比較特化,可能沒有留下後代,由於現代人的到來而滅絕。現代人最早出現於十多萬年前,現代人的起源目前爭議非常大,有人認為使非洲的直立人(匠人)演化為非洲的海德堡人,然後演化為最早的直立人並傳播到世界各地,也有人認為是各地的直立人分別經過早期智人階段獨自演化出了現代人。無論現代人是不是從非洲走到世界各地的,現代人的遷徙能力之強是空前的,現代人踏上澳洲這樣偏僻地區的年代甚至不晚於到達歐洲的年代,後來足跡更遍及了南北美洲。 從生物學角度講,人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真猴亞目(區別於原猴亞目)、窄鼻猴次目(區別於寬鼻猴次目)、類人猿超科、人科、人屬、人種(人科現存只有一屬一種)。 參考資料:世界動物圖鑒 屬於,但是一般生物學上把人單獨分出來。因為人是最高等動物,凌駕於所有生物之上的。歸根到底和黑猩猩的親緣關系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