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浮游植物樣品
2.3.2.1 采樣工具與采樣方法
一般情況下,在湖泊、水庫和池塘等水體中,可用有機玻璃采水器采樣。有機玻璃采樣器為圓柱形,上、下底面均有活門。采水器沉入水中,活門自動開啟,沉入哪一深度就能採到哪一水層的水樣。采水器內部有溫度計,可同時測量水溫。有機玻璃采水器現有1000 mL、1500 mL、2000 mL 等各種容量和不同深度的型號。
定性標本用浮游生物網採集。浮游生物網呈圓錐形,網口套在銅環上,網底接盛水器。網的本身用篩絹製成,根據篩絹孔徑不同劃分網的型號。25#網網孔 0.064 mm,用於採集藻類、原生動物和輪蟲。13#網網孔 0.112 mm,用於採集枝角類和橈足類。采樣時用浮游生物網在水面下或 0.5 m 水深處以每秒 20 ~30 cm 的速度作 「∞ 」形來回拖動 (網內不得有氣泡) 約 3 min。定性工作是在顯微鏡下觀察,用測微尺測量,按標本的形態、構造、內含物、大小,參考藻類分類學資料鑒定屬種。
2.3.2.2 固定和濃縮
水樣採集之後,馬上加固定液固定,以免時間延長標本變質。每升水樣加入 15 mL左右魯哥氏液 (Lugols solution) 固定保存。為防止樣品褪色,在運輸和保存過程中,樣品置於暗處或在1000mL樣品中加1mL飽和硫酸銅溶液。魯哥氏液配製方法是將碘化鉀60g溶於200mL蒸餾水中,再加碘40g,溶解後加蒸餾水至1000mL。也可以用福爾馬林固定液,其配製方法是:福爾馬林(市場銷售的40%甲醛)4mL、甘油10mL、水86mL。從野外採集並經固定的水樣,帶回實驗室必須進一步沉澱濃縮。具體步驟如下:
(1)將水樣傾入沉澱器沉澱。
(2)24h內,將沉澱器輕輕旋轉兩次,使黏附在器壁上的生物下沉,然後再靜置24h。
(3)用內徑3~5mm左右的橡皮管灌滿蒸餾水,利用虹吸法將上清液緩慢吸出。切不可攪動沉澱器底部的標本,萬一攪動,則重新沉澱。虹吸管進入水樣的一端,始終低於水面,以免吸出漂浮水面的生物。虹吸速度不可過快,一般吸完980mL水樣約需20~30min。虹吸管進入水樣的一端最好用25#篩絹扎口,以防標本流失。
(4)最後剩20mL水樣於漏斗底部,攪勻倒入30mL定量瓶中。為減少標本損失,吸取10mL虹吸出來的該水樣的上清液,沖洗沉澱器壁的殘留生物,沖洗液加到30mL定量瓶中,最終將濃縮樣品定容至30mL,並注意貼上標簽。作為長期保存的浮游植物樣品,在實驗室內濃縮至30mL後補加1mL40%的甲醛溶液後密封保存。
㈡ 浮游動物樣品
浮游動物定性樣品用浮游生物網採集:原生動物、輪蟲一類的小型浮游動物用25#篩絹浮游生物網(孔徑0.064mm,200孔/in),大型浮游動物枝角類和橈足類用13#(孔徑0.112mm,130孔/in)的浮游生物網採集,在表層至0.5m深處以20~30cm/s的速度作「∞」形循回緩慢拖動1~3min。同時定性採集兩份水樣,一份為活體,另一份加入魯哥氏液固定,分別裝入容器以便做活體和固定樣品的觀察(國家環保局《水生生物監測手冊》編委會,1993)。
原生動物和輪蟲的採集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設計的1L有機玻璃采水器在水面下0.5m處、溫躍層和水底以上0.5m處各採集1L的水樣,混合後再取1L混合均勻的水樣轉入容器,立即按照每升水樣加入15mL左右魯哥氏液(Lugolssolution)固定保存。在實驗室將水樣倒入1L的筒形分液漏斗中充分靜置(自然沉降48h),用虹吸法吸去上層清液,餘下20~25mL沉澱物轉入30mL定量瓶中。為減少標本損失,再用上清液少許沖洗容器2~3次一並加入30mL定量瓶中並定容至30mL;大型浮游動物定量樣品採用2.5L采水器分別於該采樣站表層、中、底等位置採集共10L水樣,混合後用25#浮游生物網過濾放入標本瓶,用魯哥氏液固定(章宗涉等,1991)。
㈢ 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徵
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隨時間(主要是季節分布)和空間(主要是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而變。 海洋浮游生物按緯度不同大致分為寒帶種、溫帶種和熱帶種3類。它們之間不論在種類上或數量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一般說,寒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少,每種的數量大;熱帶浮游生物相反,種類多而每種的數量少;溫帶浮游生物則介於兩者之間。例如翼足類在黃海北部迄未發現,黃海南部僅8種、東海有31種,而南海則有50種。溫度顯然是形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因子。
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與寒流和暖流密切相關,因而有些種類常可作為寒流和暖流的指示種。例如管水母類的帆水母和銀幣水母可作為東海黑潮暖流的指示種。
除溫度和海流外,鹽度也可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一般近海浮游生物屬廣鹽性種類,分布較廣,而外海浮游生物則屬狹鹽性種類,分布較窄。營養鹽也是影響海洋浮游生物水平分布的一個因子。營養鹽豐富的近海水域,浮游植物的數量較大。
淡水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主要受溫度影響。按棲息緯度的不同也可分為寒帶種、溫帶種和熱帶種 3類。在廣溫性溫帶種里出現不少世界種,這是由於休眠孢子或休眠卵借風力或鳥類而廣泛傳播所致。很多淡水枝角類的世界種就是通過休眠卵的傳播而形成的。 在海洋或深湖裡,浮游生物棲息在不同深度的水層中。浮游植物要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分布在有光照的上層(約0~200米)。由於需要的光照強度不同,藍藻一般分布較淺,而硅藻則分布在光照層的不同水層。例如角毛藻常在表層,而海毛藻常在較深水層(20米以下)。浮游動物在上、中、下各個水層都有分布,不過種類和數量在各個水層顯然不同。例如,原生動物、輪蟲、水母類、枝角類、浮游腹足類及浮游幼體一般分布在上層,其他各類在上、中、下層都有分布,個別種類如深海磷蝦則匿居深海。僧帽水母、帆水母等具氣囊,漂浮海面,屬於漂浮生物。一般浮游動物(如橈足類、毛顎類、浮游端足類等)的種類隨深度(不超過1000米)而增多,但數量卻隨深度而減少。
各類浮游動物的垂直分布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外界和內部條件的改變而發生相應變化。
如:
①由氣候改變引起的變化。如不少浮游動物(背光性或趨弱光性)在陰天棲息上層,而在晴天移居中、下層。這是光度變化所致。②由生殖引起的變化。如有些浮游甲殼動物到了生殖期,上升到表層產卵。
③由發育引起的變化。這在浮游動物中相當普遍,如幼體系趨強光性,又攝食浮游植物,故棲息上層,而成體則因系背光性或趨弱光性,又攝食其他動物,移棲中、下層。
④由海流引起的變化。如上升流可把下層浮游動物帶到上層,從而改變垂直分布情況。
⑤由食料引起的變化。如中、下層草食性浮游動物到了晚間為攝食浮游植物而上升至表層。又如中、下層肉食性毛顎類為追逐食料,到夜晚跟著橈足類上升至表層。
垂直分布的最大變化是由晝夜垂直移動引起的。白天下降、夜晚上升,這種生態現象在浮游動物中相當普遍尤其是浮游甲殼動物。可是,在每一類動物(如橈足類)中,不是每個種都進行晝夜垂直移動,並且上下移動的幅度和時間也不完全一致。由於晝夜垂直移動,各個水層的種類組成和數量發生很大變化。一般上層的種類和數量在夜晚顯著增加。所以夜晚是採集浮游動物的最好時間。有些罕見的深海種類只能在夜間才能採到。光度的晝夜變化可能是引起這個現象的主要外界因子。浮游動物往往棲息在光度對它最合適的水層。由於光度的晝夜變化,浮游動物就進行相應的晝夜垂直移動。除光度外,其他外界因子如溫度、鹽度、食料等也能直接地或間接地影響晝夜垂直移動。此外,晝夜垂直移動現象在生殖期或非生殖期,在幼體期或成體期顯然不同,這可能受生殖、發育、代謝等內部因子的影響。 浮游生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這變化又隨緯度而異。北溫帶浮游植物的數量高峰一般在春季出現,因那時光度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有利於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到夏季,營養鹽消耗殆盡,草食性浮游動物又大量攝食,導致浮游植物的數量驟減。入秋,營養鹽增多,浮游植物再度大量繁殖,從而出現另一個比春季稍低的高峰。冬季環境惡劣(特別是溫度太低),浮游植物再度減少。這種一年出現兩個高峰的現象稱為雙周期。此外浮游植物的種類有季節交替。例如夏季硅藻衰退後,甲藻起而代之,因後者適於在高溫和營養鹽貧乏的季節大量繁殖。
北溫帶浮游動物的季節分布和浮游植物大致相似。不同點是浮游動物的春秋兩個高峰出現得比浮游植物稍晚,因為草食性浮游動物必須要有豐富的餌料才能大量繁殖。浮游動物也有種類的季節交替現象。例如,由於毛顎類攝食橈足類,前者的高峰會比後者出現稍遲。
寒帶海洋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一年只有一個繁殖高峰,這稱為單周期,出現在環境較好的溫暖夏季。其他季節光照太弱或消失(冬季完全黑暗),溫度太低,浮游生物無法繁殖。熱帶海洋的環境因子(特別是溫度)整年沒有多大變化,所以季節間也就沒有明顯差異。
在淡水水域,浮游生物季節分布在數量變化上與海洋浮游生物大同小異,但在種類變化上則有較大差異。例如在淡水浮游生物中占優勢的綠藻類、藍藻類、枝角類和輪蟲類,其數量高峰經常出現在水溫較高的溫暖季節,尤以夏季繁殖最盛,不過冬季的種類貧乏和數量稀少,則與海洋浮游生物一致。由於水的粘度隨著水溫的升高而降低(25℃時的粘度約為0℃時的1/2),淡水浮游生物到夏季容易下沉。為此,不少種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以擴大身體表面積來增加浮力,如淡水枝角類僧帽溞的頭部向前伸長呈頭盔狀。這種形態季節變異在硅藻類的星桿藻、甲藻類的角甲藻和輪蟲類的螺形龜甲輪蟲也可看到。
㈣ 水樣採集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在線等,速度求解~~
水樣的採集與制備
水樣比較均勻,在不同深度分別取樣即可,粘稠或含有固體的懸浮液或非均勻液體,應充分攪勻,以保證所取樣品具有代表性。
採集水管中或有泵水井中的水樣時,取樣前需將水龍頭或泵打開,先放10~15min的水再取。採取池、江、河中的水樣,因視其寬度和深度採用不同的方法採集,對於寬度窄、水淺的水域,可用單點布設法,采表層水分析即可。對寬度大,水深的水域,可用斷面布設法,采表層水、中層水和底層水供分析用。但對靜止的水域,應采不同深度的水樣進行分析。采樣的方法是將干凈的空瓶蓋上塞子,塞子上系一根繩,瓶底系一鐵砣或石頭,沉入離水面一定深處,然後拉繩拔塞讓水灌滿瓶後取出。
㈤ 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采樣
底棲動物的採集工具種類很多,目前國內在採集方法和採集用具上,還沒有統一規范,但基本的方法用具是一樣的。
採集定性定量過程中需要下列器具及葯品:
水體地形圖深水溫度計彼得生采泥器一般溫度計
帶網夾尼器扭力天平三角拖網托盤天平
臉盆解剖鏡水桶顯微鏡
標簽培養皿鉛筆指管瓶30~50ml
記錄本試劑瓶1000ml毛巾廣口瓶250ml
紗布量筒膠布抄網
解剖針分樣篩40目放大鏡酸度計
塑料帶甲醛解剖盤酒精
小鑷子吸管繩索毛筆
盤稱濾紙
採集工具: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採集工具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面積的底泥,從而推算某一水體中底棲生物的數量。此外還簡介帶網夾泥器。
采樣點的選擇:采樣的代表性要強,因此應選擇那些水域特性的地區和地帶,如水庫、江河流域內的庫灣部分,水庫的近壩區,消落區,沉入水下的舊河床地段等。采樣點要反映整個水體的基本狀況,因此在選點之前,要根據水體的詳細地形圖,對其形態及環境進行了解,從而根據不同環境特點(如水深、底質、水生植物等等)設置斷面和采樣點。斷面上設置的點是直線的,每隔一定距離設一采樣點。斷面上采樣點的多寡使環境而酌情增減,通常設斷面必須考慮幾個因素:如底質、水深、水生高等植物的組成、如水口、出水口、湖灣,以及受污染地區等。斷面和采樣點的設置多少,是具體情況而定。每一段面積斷面上的每一采樣點的位置都需標在地圖上,採集時可按圖上編號順序進行。
樣品的採集:采樣時間視調查任務而定。鑒於底棲動物生長、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動物較慢,所以,一般每季度采樣一次,最低限度應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樣一次。如水庫,需在水庫最大蓄水時和最小蓄水時進行。
采樣時,應事先記錄當時的天氣、氣溫、水溫(表層、底層)、透明度、水深,然後進行采樣,在記錄底質及水生植物情況。
采樣時每個采樣點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棲動物各采2次樣品。帶網夾泥器採得樣品後,連網在水中劇烈洗滌搖盪,洗去污泥,網口要保持禁閉,然後提到船上打開,揀出全部螺、蚌、蜆,放入廣口瓶中,並貼上標簽(寫明地點、編號、日期),然後帶回室內處理。蚌斗式采泥器採得的泥樣,先倒入40目/寸的銅絲分樣篩中,然後將篩底放在水中輕輕搖盪,洗去樣品中的污泥(若樣品量大可分幾次洗滌),最後將篩中的渣滓倒入所料袋中,並放入標簽,將袋口縛緊帶回實驗室分檢。這一過程也可將採的泥樣傾入臉盆中,到岸邊篩選,以免采樣時間過長。
定量樣品采完後,分別在各采樣點上采一定數量泥樣作定性標本用,還可在沿岸帶和亞沿岸帶的不同生境中,用抄網撈取一些定性樣品。來不及分檢的樣品,應放入冰箱內保存,以免蟲體腐爛不利於分析。
樣品的處理和保存:將上述採得的樣品當場或帶回室內進行分檢。將塑料袋內的樣品倒入分樣篩內,在自來水中沖洗(或在岸邊水中篩洗),直至污泥完全洗凈,然後將渣滓倒入白色解剖盤內,加入清水,檢出水蚯蚓和昆蟲幼體,放入之廣口瓶中固定保存。直至檢完為止。對於水蚯蚓,可利用其對溫度的敏感性,在裝有樣品的解剖盤上,放一紗布,覆蓋樣品,然後倒入40℃左右的熱水,水蚯蚓及鑽到紗布上面來,這樣就一網打盡,效果較好。
標本需用小鑷子、解剖針或習慣檢選,柔軟較小的動物也可用毛筆分檢。此時,要避免損傷蟲體。
每一塑料袋的樣品檢完後,需將袋內的標簽放進指管瓶內,並在每瓶外面貼上一個同樣的標簽。
檢選出的底棲動物分別固定分裝在樣瓶中,水蚯蚓應先麻醉,使其舒展再固定,一般把水蚯蚓放在培養皿中,加少量水,然後每隔10分鍾滴加95%酒精,直至蟲體全部伸直。然後用4~10%甲醛液固定,或固定1~2日後,移入70%酒精中封存。
軟體動物的螺蚌可保存於70~80%的酒精中,4~5天再換一次酒精即可。也可用甲醛液固定,但務必加入少量蘇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不然,軟體動物的鈣質殼,會被酸性甲醛腐蝕。此外,軟體動物亦可群誒葬後,將殼乾燥保存。
昆蟲及甲殼動物,可放入養萍中用75%酒精固定。昆蟲成蟲亦可製成干標本保存。
定性定量:對採得的標本,必須進行正確的鑒定,分門別類,盡可能鑒定到種,然後分別計數和稱重,底棲動物的生物量測定一般採用稱重法和排水體積法。稱重法較常用,稱重前,先把樣品放在吸水紙上,輕輕翻滾,以吸去體外附著水分,然後稱其重量。大型種類應吸至吸水紙上沒有潮斑為止,小型種類在濾紙上放約一分鍾即可。大型雙殼類稱重前,應細心將貝殼分開,取出其內水分。軟體動物可用托盤天平或盤秤稱,蚯蚓和昆蟲用扭力天平稱,最後重量都換算成克。一般情況下乾重比濕重更能說明問題,所以,有條件的話,盡量測其乾重。
鑒定計數,稱重的數值需隨時計入記錄本中。注意勿將樣品混淆,稱重後把樣品放回原來的樣瓶中妥善保存。
最後,把所得的數據換算成一平方米面積上的個數(密度)和重量(生物量g/m2)。可按下表記錄採集、計數、稱量、換算結果。這樣,采樣水體該采樣點的底棲動物種類組成、密度及生物量就一目瞭然了。
㈥ 怎樣製作海洋生物標本
海洋生物標本畫製作方法分三步。
第一步標本製作將捕撈上來的海洋生物製成標本。
第二步框室製作將木料、型材及玻璃進行切割,組裝製成框室。
第三步制畫在框室上裝飾彩色硬紙及色彩背景圖案紙,用固膠法、金屬針固定法、魚線吊固法將海洋生物標本裝在不同的框室中,封閉,包裝。
海洋生物魚標本製作方法及步驟第一步選料、剝離將捕撈上來的魚,洗清,選擇可制的魚種分類。用解剖刀由軀干腹部向後直線剖開,繞過肛門直至尾柄基部,剝離皮肉,割下肌肉,保留魚皮。
第二步防腐處理將剝離的皮膚浸於75%~80%的酒精中,隔30分鍾翻動一次,使酒精浸透魚皮各個部位,浸泡24~48小時,取出浸泡後的魚皮,在其內側用三氧化二砷製成防腐粉塗擦。
第三步標本裝填、整形用鉛絲或木板製成類似魚體中央縱剖面形態的骨架,支撐魚皮,用木屑、脫脂棉由尾部開始充填,根據創意,邊充填邊整形,使魚鰭舒展,口部稍微張開,牙齒顯現,眼明,置於通風處晾乾。
第四步著色噴漆用油彩摻漆和松香水進行著色,由淺至深逐漸上色,最後在外部噴上輕漆。
㈦ 浮游動物的固定為什麼用魯哥氏液
不要動我固定的,為什麼要用乳鴿示意服用動物的固定。
㈧ 用什麼方法調查水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水生生物調查方法
2.2.1 水生生物採集范圍
(1)浮游植物的調查包括定性、定量調查。浮游植物色素的測定可作為生物量的重要指標。通過一定的換算,也可作為生產量的指標。測定葉綠素的方法可分為分光光度法和熒光光度法。在提取液、操作步驟、計算公式等方面也有所不同,較常用的是羅倫森(Lorenzen)的單色分光光度法。
(2)浮游動物調查主要針對四大類——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進行。他們的種群及數量變化可反映水體富營養化程度。
(3)底棲生物調查主要包括對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動植物群落結構的調查、底棲生物按生活方式可分為營固著生活型、底埋生活型、水滴爬行型、鑽蝕生活型、底層游泳型等,如落淚、蛇等爬行的種類。
(4)大型水生植物主要指水生維管束植物,大型藻類、蕨類等。
(5)水體微生物能夠反映水體受污染的程度和水體營養水平狀況。指示菌如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糞鏈球菌、產氣莢膜梭菌、雙歧桿菌、腸道病毒、大腸桿菌噬菌體、沙門氏菌數、志賀氏菌屬、銅綠假單胞菌、葡萄球菌屬、副溶血弧菌等。
2.2.2 水生生物的採集、處理與固定
1.浮游植物
采樣時,定量樣品在定性采樣之前用采水器採集,每個采樣點取水1L。泥沙多時需先在容器內沉澱後再取樣。大型浮游植物的定性樣品用25號浮游生物網在表層緩慢拖曳採集,注意網口與水面垂直,網口上端不要露出水面。浮游植物樣品立即用魯哥氏液固定,用量為水樣體積的1%-1.5%。需要保存並帶回的樣本需加入37%-40%甲醛溶液。用量為水樣體積的4%。
2.浮游動物
當采樣時,原生動物、輪蟲和無節幼體定量采樣可使用採集的浮游植物的定量樣品,如單獨採集取水量以1L為宜。定性樣品採集方法同浮游植物。枝角類和橈足類動物定量樣品應在定性采樣之前用采水器採集,每個采樣點財稅楊10-50L,在用25號浮游生物網過濾濃縮,過濾無放入標本瓶中,並用濾出水沖洗過濾網3次,所得過濾物也放入上述瓶中;定性樣品用13號浮游生物網在表層緩慢拖曳採集。注意過濾網和定性樣品採集網要分開使用。原生動物和輪蟲的定性樣品,除留一瓶供活體觀察不固定外,固定方法同浮游植物的方法。枝角類和橈足類動物的定量、定性樣品應立即用37%-40%甲醛溶液固定,用量為水樣體積的5%。
3.底棲動物
采樣可分為定量采樣和定性采樣兩類。定量采樣,螺、蚌等較大型底棲動物,一般用帶網夾泥器採集。採得泥樣後應將網口閉緊,放在水中滌盪,清除網中泥沙,然後提出水面,揀出其中全部螺、蚌等底棲動物。水生昆蟲、水棲寡毛類和小型軟體動物。用改良彼得生式采泥器採集。將採得的泥樣全部倒入塑料桶或盆內,將40目、60目分樣篩篩洗後,揀出篩上可見的全部動物。如從采樣到分揀超過2h,則應在袋中加入適量固定液。塑料袋中的泥樣逐次倒入白色解剖盤中,加適量清水,用吸管、小鑷子、解剖針等分揀。如帶回的樣品不能及時分揀,可置於4℃低溫保存。各采樣點上,用上述兩種采樣器各採集2-3次樣品。醫用75%乙醇溶液保存軟體動物,4-5d後再換一次乙醇溶液。也可用5%甲醛溶液固定,但要加入少量蘇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還可去內臟後保存空殼。可用5%乙醇溶液固定水生昆蟲,5-6h後移入75%乙醇溶液保存,對於水棲寡毛類動物,應先放入培養皿中,加少量清水,緩緩滴加數滴75%乙醇溶液將蟲體麻醉,待其完全舒展伸直後,再用5%甲醛溶液固定。75%乙醇溶液保存。
4.著生生物
調查時只進行定性檢查。主要颳去或玻璃水中的浸沒物,例如石塊、木樁、樹枝、水草或硬底泥等表層藻膜、絲狀藻和粘稠狀生長無。著生生物采樣時,若水體中有大量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則採集整株水生植物帶回。在室內從植物根部起,依次颳去植物上的所有著生生物,除此之外,水滴石塊、木樁、樹枝等基質上的著生生物可用刀片或硬刷刮到盛有蒸餾水的樣品瓶中,在將基質帶回室內刮取。著生藻類樣品的處理採用魯哥氏液固定,用量為水樣體積的1%-1.5%。著生原生動物樣品連同基質分別放入盛有采樣點水樣的廣口瓶內,其中一瓶用魯哥氏液固定。另一瓶補加固定液,供活體觀察用。
5.大型水生植物
觀察采樣點內大型水生植物的長勢情況。在其中選擇密集區、一般區和稀疏區,布設采樣斷面。采樣斷面應平行排列,亦可為「之」字形。挺水植物一般用1㎡采樣方框採集。採集時,將方框中全部水草從基部割去。採集時,將水草夾張開,插入水底,然後用力加緊,吧方框內的全部植物連根帶泥夾起,沖洗去污泥,將網內水草洗凈裝入編號的水草袋內。每個采樣點採集兩個平行樣品。除去污泥等雜質,裝入樣品袋內,沉水植物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在大型水生植物的定心采樣中,挺水植物用手採集;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用水草採集耙採集;漂浮植物直接用手或帶柄手抄網採集。
㈨ 採集浮游動物的定性樣品時,可否用<30um的浮游生物網進行拖網
1定性樣品採集(浮游植物、原生動物和輪蟲等)採用25號浮游生物網(網孔0.064mm)或PFU(聚氨酯泡沫塑料塊)法;枝角類和撓足類等浮游動物採用13號浮游生物網(網孔0.112mm),在表層中拖濾1~3min。
2定量樣品採集,在靜水和緩慢流動水體中採用玻璃采樣器或改良式北原采樣器(如有機玻璃采樣器)採集;在流速較大的河流中,採用橫式采樣器,並與鉛魚配合使用,采水量為1~2L,若浮游生物量很低時,應酌情增加采水量。
3浮游生物樣品採集後,除進行活體觀測外,一般按水樣體積加1%的魯哥氏溶液固定,靜置沉澱後,傾去上層清水,將樣品裝入樣品瓶中。
㈩ 海洋浮游生物及分類是什麼
海洋浮游生物是指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海洋浮游生物
個別種的個體甚大,如北極霞海洋浮游生物水母最大直徑可達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採用「Plankton」一詞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意為漂泊流浪。對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自1828年英國J.V.湯普森和1845年德國J.米勒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第一階段偏重於採集觀察、形態分類,其中1889年德國北大西洋浮游生物調查隊及其編寫的《浮游生物調查成果》為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義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那波利灣動植物志》和摩納哥海洋研究所的《摩納哥王子科學調查成果》,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分類和形態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第二階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成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它們的時空分布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系,各種環境因子對各類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發育及繁殖的影響等,代表性著作有《飛馬哲水蚤的生物學》等。60年代以來為第三階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密切結合實驗生態進行,並發展到現場大容器控制生態系統的實驗研究。
海洋浮游動物
種類組成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
浮游植物種類較為簡單,大多是單細胞植物,其中硅藻最多,還有甲藻、綠藻、藍藻、金藻等。
浮游動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門類,如原生動物、腔腸動物(各類水母)、輪蟲動物、甲殼動物、腹足類軟體動物(翼足類和異足類)、毛顎動物、低等脊索動物(浮游有尾類和海樽類),以及各類動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體等。其中以甲殼動物,尤其是橈足類最為重要。還有一類浮游單細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動物的基本特徵(具能動的鞭毛,兼備自養和異養的能力),植物學家把它列為甲藻門鞭毛藻類,動物學家則把它歸入原生動物鞭毛蟲綱。
按照浮游時間的長短,浮游生物可分3類:永久性浮游生物,即終生在水中浮游,大多數浮游生物屬於此類;階段性浮游生物,其幼體營浮游生活,成體則營底棲生活或游泳生活;暫時性浮游生物,指一類非浮游生物僅因環境變化、生殖等原因,有時營短期的浮游生活,如一些底棲的介形類、糠蝦類。
海洋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
對浮游生活的適應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游生活的結構和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以及減輕比重增加浮力。
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這類現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網骨藻、角刺藻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有細長、多毛的第一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的葉狀幼體有扁平葉狀的頭胸部和細長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鏈藻結成帶狀,海鏈藻結成鏈狀,星桿藻連成星狀等。
鹽度也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
減輕比重增加浮力方式多樣。①產生氣、油等比水輕的物質。如管水母類僧帽水母群體頂端有一個充滿氣體(主要是氮)的大氣囊,橈足類的哲水蚤體內有一個狹長的油囊,浮游硅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時產生油點或脂肪酸。②分泌膠質。如浮游海樽類有發達的膠質囊。③增加水分。浮游動物的含水量一般都高於底棲動物,如水母類的含水量高達96%以上。④外殼和骨骼退化或消失。如浮游腹足類軟體動物的貝殼都比底棲種類的輕薄,有孔蟲的外殼上遍布小孔,毛顎類動物無骨骼組織。
時空分布、平面分布按照緯度的不同,浮游生物可分為寒帶種(分布於北冰洋和南大洋)、溫帶種(分布於北、南溫帶海域)和熱帶種(分布於熱帶海域)。這3類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寒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少,每個種的數量大;而熱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多,每個種的數量少;溫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每個種的數量,都介於前兩類之間。發生上述分異現象的主要因子是溫度。
鹽度也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廣鹽性種類分布較廣,一般生活在近海,稱為近岸浮游生物;狹鹽性種類分布較窄,大多生活在外海,稱為大洋浮游生物。
海洋大量浮游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
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還與海流密切相關,根據其分布能為探索不同水團、海流的流向和分布提供材料。如管水母類帆水母和銀幣水母,在東海可作為黑潮暖流的指示種。
浮游生物數量的平面分布並非均勻,常有密集成斑塊狀的分布現象。其成因或是風力、湍流以及水的富營養化,或是生殖、索餌活動。
垂直分布浮游植物由於進行光合作用,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層(約0~200米,稱為真光層)。藍藻大多分布於真光層的上部,硅藻則可分布在整個真光層。浮游動物在上、中、下各個水層都有分布,但種類和數量互不相同。原生動物、輪蟲類、水母類、枝角類、浮游腹足類及浮游幼蟲一般分布在上層,它們與浮游植物統稱為上層浮游生物。深海磷蝦等種類潛居深海,被稱為深海浮游生物。其他各類浮游生物則可棲息於各個水層。在1000米以內的水層中,浮游動物的磷蝦類、橈足類等種類有隨著深度而增多的趨勢,但其數量卻隨深度而減少。此外,近年來微分布的研究引起了重視,它研究棲息在0~1米表層水中的生物種類組成和數量變動。影響這個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是風力。
各類浮游動物的垂直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其中引起變化最大的是晝夜垂直移動(一般白天下降,夜晚上升)。根據英國F.S.羅素提出的「最適光度假說」,浮游動物常棲息在光度對其生命活動最為合適的水層里,光度的晝夜變化促使浮游動物進行晝夜垂小丑魚藉助海葵護身
直移動。一般來講,上層水中的種類和數量在夜晚顯著增加。除光度外,其他外界因子如溫度(溫躍層能阻礙一些浮游動物上升到表層)、鹽度(鹽躍層對河口小型浮游動物的垂直移動也有阻礙作用)和食料等,也能影響晝夜垂直移動的幅度。
內外條件的變化也會引起浮游動物垂直分布的變動。①生殖引起的變化。如有些浮游甲殼動物在生殖期上升到表層產卵;而浮游有孔蟲在生殖時卻將殼上的刺吸收後,沉到中、下層。②發育引起的變化。如浮游動物幼體由於趨強光性和攝食浮游植物,棲息於上層;成體則由於背光性或趨弱光性,移棲中、下層。③攝食引起的變化。如中、下層的植食性浮游動物,晚間因需攝食浮游植物,上升到表層;中、下層的肉食性毛顎類因追逐餌料動物,夜晚隨橈足類上升至表層。④天氣引起的變化。如不少趨弱光性的浮游動物在陰天棲息於上層,而在晴天又移居中、下層。⑤海流引起的變化。如上升流可把下層的浮游動物帶到上層等。
蝦虎魚魚小蝦同居
季節分布在北溫帶海域的春季,因為表層水溫升高、光照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繁殖,形成一年中的第一次數量高峰。高峰之後,由於營養鹽大量消耗,浮游植物的繁殖受到限制,加上植食性浮游動物的大量捕食,使浮游植物的數量在夏季急劇減少。秋季,營養鹽含量經積累又復增多,浮游植物再度大量繁殖,從而形成一年中的第二個高峰(但數量已不如第一個高峰)。在冬季,浮游植物又復減少。上述變動是浮游植物季節變化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種類的季節交替,如夏季硅藻衰退後,甲藻起而代之。因為甲藻在高溫和營養鹽貧乏的季節能大量繁殖。北溫帶海域浮游動物的季節分布與浮游植物大致相似,但數量高峰的出現稍晚於浮游植物,一般是緊接在浮游植物高峰之後。因為浮游植物高峰的出現提供了大量餌料,植食性浮游動物才得以大量繁殖。浮游動物也有種類的季節交替現象,如以橈足類為食的毛顎類,數量高峰常稍遲於橈足類。可見除溫度外,食料也是影響浮游動物季節分布的外界因子。
上述北溫帶海域浮游生物的季節分布,由於一年中出現春、秋兩個數量高峰,稱為雙周期型。在寒帶海域,不論是浮游植物還是浮游動物,一年中只在夏季出現一個短暫的高峰,稱為單周期型;其他季節由於光照太弱或光照完全消失,溫度太低,生物無法繁殖。在熱帶海域,由於環境因子整年比較穩定,所以浮游生物的分布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潔蟹爬進鰻魚嘴覓食物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的結構和功能中,占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在海洋食物鏈中,浮游植物是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成為食物鏈的第一環節(也稱第一營養階層)。浮游植物的產量(初級生產)影響著植食性浮游動物的產量(次級生產),而後者又影響著肉食性小型動物的產量(三級生產)和肉食性大型動物的產量(終級生產)。這4級生產的數量逐級減少,構成數量或生物量的金字塔。因此,浮游生物的產量(包括初級和次級生產)是海洋生物生產力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魚類和其他經濟水產動物的產量。
在能量流動中,浮游植物把吸收的日光能轉變為化學能,植食性浮游動物攝取浮游植物後獲得能量,並通過食物鏈的各個環節將能量傳遞下去,逐級減少,構成能量金字塔。因此,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拳擊蟹拿海葵防天敵
研究意義和展望浮游生物種多、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員,其研究對漁業生產和海洋科學基礎理論都有重要意義。它們是經濟魚類的餌料基礎,某些種(如橈足類的哲水蚤)的數量分布可提示魚類(如鯡形魚類)索餌洄遊的路線,有助於尋找漁場,確定漁期。有的種類本身就是漁業資源,如海蜇、毛蝦和磷蝦,以及用橈足類和糠蝦等加工製作成的蝦醬,均可供食用。許多浮游植物(如骨條藻、褐指藻、扁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和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鹵蟲等)可以人工大量培養,作為水產動物育苗的餌料。有些浮游生物對環境的污染物具有凈化和富集的能力。
一些狹溫、狹鹽性浮游生物,可作為不同海流的指示種。磷蝦類、管水母類等浮游動物在較深水層大量密集,會形成深海散射層,阻礙或干擾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使聲吶失效。發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蟲等)的大面積密集,可引起海水發光,俗稱「海火」,影響海軍作戰。浮游硅藻、鈣板金藻、放射蟲、有孔蟲和翼足類等遺骸的沉積物可作為地層劃分和海底石油資源勘探的輔助標志,有助於了解海洋地質史和古海洋環境等。
一些浮游植物,特別是甲藻和藍藻,當海域富營養化時會發生過度繁殖,使局部水域變色,形成赤潮,對魚、蝦、貝類及其他經濟海產動物危害很大。
皇帝蝦借勢大型海洋動物
對浮游生物的研究,以下一些方面有待深入: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機制。②浮游生物生態系統的現場觀察實驗(包括提高生產力方法,浮游生物在氮、磷、碳循環中的作用及能量的流動)。③赤潮浮游生物分泌毒素的生理機制和生化組成,以及預測和防治赤潮的方法。④浮游生物對污染物質的吸收、富集、解毒和凈化的生理生化過程。⑤浮游生物的大量培養(工廠化)。⑥利用浮游生物作為捕撈經濟魚類及勘探海底石油資源的標志。⑦浮游藍藻的固氮作用。
浮游硅藻
浮游硅藻分布於海水中和濕土上,為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食料。硅藻死亡後,遺留的細胞壁沉積成硅藻土,可作耐火、絕熱、填充、磨光等材料,又可供過濾糖汁等用。約11000種,大多水生,幾乎在所有的水體里都生長,只有極少數生活在陸地潮濕處。
浮游硅藻
浮游硅藻是水生動物的食料,是海洋中的主要的初級生產力。分類學家們一般認為硅藻來源於鞭毛藻,為一個特殊的分支。有現在生存的和化石的種類。根據殼面花紋的排列,將本門分為中心綱和羽紋綱。
主要特徵
浮游硅藻植物細胞壁富含硅質,硅質壁上具有排列規則的花紋。殼體由上下半殼套合而成。色素體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卜素,岩藻黃素、硅藻黃素等,同化產物為金藻昆布糖。藻體一般為單細胞,有時集成群體。細胞壁里有兩片硅質殼,一大一小,像盒子一樣套在一起。兩片硅質殼,大的套在外面,叫上殼,較老;小的在裡面,叫下殼,較年輕。
形態結構
1.細胞壁:無色、透明。外層為硅質,內層為果膠質。細胞壁含果膠和二氧化硅,質堅硬,常由套合的兩瓣組成,並有呈輻射對稱(輻射硅藻目)或左右對稱(羽紋硅藻目)排列的花紋。
(1)殼面和帶面:細胞壁的構造像一個盒子,套在外面的較大,為上殼;套在裡面的較小,為下殼。硅藻上﹑下殼相互套合。上殼和下殼都不是整塊的,皆由殼面和相連帶兩部分組成。殼面平或略呈凹凸狀,殼面邊緣略有傾斜的部分,叫殼套;與殼套相連,和殼面垂直的部分,叫相連帶,亦稱帶面。
硅藻
(2)間生帶:有些種類在殼套與相連帶之間具有間生帶,凡貫殼軸較長的種類都有間生帶,其數量有1~2條或多條。花紋形狀主要有三類:魚鱗狀,如卡氏根管藻;環狀,如桿線藻;領狀,如環形婁氏藻和中肋角毛藻。
(3)隔片:具間生帶的種類,有向細胞腔內伸展成片狀的結構,稱隔片。如果隔片一端是游離的,稱為假隔片,如斑條藻;如果隔片從細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則稱為全隔片或真隔片,如楔藻。間生帶和隔片都具增強細胞壁的作用。
(4)突出物:硅藻細胞表面有向外伸展的多種多樣的突出物,有突起、刺、毛、膠質線等。它們有增加浮力和相互連接的作用。
突起:是細胞壁向外的頭狀突出物,如彎角藻。
刺:一般細而不長,末端尖,其數目、長短不一,最粗大的刺如雙尾藻,中等的刺如盒形藻,較小的刺如圓篩藻的緣刺。
毛:為較細長的突出物,長度常為細胞直徑的數倍,有的種類在粗毛里還有色素體,這是毛與刺的最大區別。此外還有膜狀突起(如太陽漂流藻)和膠質線、膠質塊等膠質突起(如海鏈藻)。
硅殼硅藻
(5)花紋:硅藻細胞壁上都具排列規則的花紋,主要有點紋,為普通顯微鏡下可分辨的細小孔點,單獨或成條(點條紋);線紋,這是由硅質壁上許多小孔點緊密或稀疏排列而成,在普通顯微鏡下觀察時,無法分辨而是一條直線狀;孔紋,為硅質壁上粗的孔腔,中心硅藻綱的孔紋基本為六角形,其結構很復雜;肋紋,為硅質壁上的管狀通道,內由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因硅質大量沉積而增厚。
放大200倍的一種海洋硅藻
(6)三軸和三面:按硅藻細胞的方位分為縱軸、橫軸和貫殼軸。由縱軸和橫軸形成上、下殼面。由縱軸、貫殼軸形成長軸帶面。由橫軸、貫殼軸形成短軸帶面。從殼面看,稱殼面觀;從帶面(殼環面)看,稱帶面觀(側面觀)。殼面和帶面形狀截然不同。通常中心硅藻類殼面呈輻射對稱,多為圓形、橢圓形,也有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羽紋硅藻類,殼面一般細長,呈兩側對稱,有舟形、卵形、弓形、S形、菱形、新月形和橢圓形等。帶面(殼環面)一般為長方形、方形或楔形等。
縱軸:為殼面中央的縱線,又稱頂軸、長軸。
橫軸:為殼面中央的橫線,又稱切頂軸、短軸。
貫殼軸:是上、下殼面中心點的相連線,又稱殼環軸。
2.色素體:硅藻的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卜素,岩藻黃素、硅藻黃素等。色素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形狀有粒狀、片狀、葉狀、分枝狀或星狀等。
3.同化產物:主要是油滴,在顯微鏡下觀察,油點常呈小球狀,光亮透明。
4.細胞核:硅藻有一個細胞核,常位於細胞中央,在液泡很大的細胞中,常被擠到一側。用甲基藍或尼羅藍稀溶液染色,可見到細胞核。
生殖方式
浮游硅藻常用一分為二的繁殖方法產生。分裂之後,在原來的殼里,各產生一個新的下殼。盒面和盒底分別名為上、下殼面。殼面彎伸部分名殼套。上下殼套向中間伸展部分,稱相連帶。上下相連帶總稱為殼環,這個面稱殼環面。有些種類,如根管藻,在殼環面細胞壁上還有很多次級相連帶,或稱間板。細胞質和一般植物細胞相似。生殖方法有營養生殖,形成復大孢子、小孢子和休眠孢子等。
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1.營養生殖
為硅藻最普通的一種生殖方式。分裂初期,細胞的原生質略增大,然後核分裂,色素體等原生質體也一分為二,母細胞的上、下殼分開,新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
形成的兩個細胞各自再形成新的下殼,這樣形成的兩個新細胞中,一個與母細胞大小相等,一個則比母細胞小。這樣連續分裂的結果,個體將越來越小。這在自然界和室內培養的硅藻可見到。
2.復大孢子
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到一個限度,這種小細胞不再分裂,而產生一種孢子,以恢復原來的大小,這種孢子稱為復大孢子。復大孢子的形成方式有無性和有性兩種。
(1)無性方式是由營養細胞直接膨大而成,如中心綱的變異直鏈藻。
(2)有性方式通過接合作用,藉助運動或分泌膠質使個體接近,然後包圍於共同膠質膜內,進行接合。
3.小孢子
多見於中心硅藻的一種生殖方式,細胞核和原生質多次分裂,形成8、16、32、64、128個不等小孢子,每個小孢子具1~4條鞭毛,長成後成群逸出,相互結合為合子,每個合子再萌發成新個體。
4.休眠孢子
這是沿海種類在多變的環境中的一種適應方式。休眠孢子的產生常在細胞分裂後,原生質收縮到中央,然後產生厚壁,並在上、下殼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種棘刺。當環境有利時,休眠孢子以萌芽方式恢復原有形態和大小。
分類概述
根據殼的形狀和花紋排列方式,浮游硅藻分成兩個綱:中心硅藻綱和羽紋硅藻綱。
圓篩藻
中心硅藻綱的花紋輻射呈對稱排列。細胞呈圓盤形、圓柱形或三角形、多角形等。細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沒有殼縫或假殼縫,不能運動。中心硅藻大多分布於海水中,淡水種類很少。本綱分成三個目。
1.圓篩藻目
單細胞,或以殼面相連成鏈狀或靠膠質絲連成鏈狀,或埋於膠質內。細胞常為圓形、鼓形、圓柱形或透鏡形等。橫斷面為圓形。殼緣平滑,有的種類殼緣具小刺。常見屬有直鏈藻屬、圓篩藻屬、小環藻屬、海鏈藻屬、指管藻屬、冠蓋藻屬、輻桿藻屬、漂流藻屬、婁氏藻屬(凸盤鏈藻屬)、骨條藻屬、細柱藻屬和環毛藻屬。
根管藻
2.根管藻目
細胞殼面大多橢圓形,少數圓形。貫殼軸伸長而呈管狀,常有各種形狀的間生帶。殼面突起呈半球形、錐形和斜錐形等,末端常有小刺。常見屬有根管藻屬。
3.盒形藻目
單細胞或形成鏈狀群體。細胞形狀像一袋麵粉或小盒子狀,各角隅常有突起,有的還具小刺。殼面為橢圓形或多角形。大部分在海洋中營浮游生活。有的種類能分泌膠質,營回著生活。淡水種類極少。常見屬有角毛藻屬、半管藻屬、四棘藻屬、彎角藻屬、盒形藻屬、雙尾藻屬、三角藻屬。
生態意義
1.分布特點
硅藻廣泛分布於海水和半鹹水中。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組成者,是海洋初級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2.生態特點
魚池清塘排水後,往往最先生殖的是菱形藻、小環藻等硅藻。這類既能浮游又能底棲(附生)的兼性浮游植物,大量產生可能與淺水、光照好及清塘後水中硅酸鹽含量豐富有關。硅藻一年四季都能形成優勢種群。有明顯的區域種類,受氣候、鹽度和酸鹼度的制約。有的種可作為土壤和水體鹽度、腐殖質含量和酸鹼度的指示生物。
3.餌料價值
硅藻死亡後的硅質外殼大量沉積海底形成的硅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硅。在工業上用途廣泛,可作為建築、磨光等材料,也可作為過濾劑、吸附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以及保溫材料等。
硅藻土
4.硅藻土
硅藻死亡後的硅質外殼大量沉積海底形成的硅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硅。在工業上用途廣泛,可作為建築、磨光等材料,也可作為過濾劑、吸附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以及保溫材料等。化石硅藻對石油勘探有關的地層鑒定及古海洋地理環境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危害
(1)赤潮:海洋環境如果受到富營養污染或其他原因污染,常使某些硅藻如骨條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和海鏈藻等生殖過盛,形成赤潮,使水質惡劣,對漁業及其他水產動物帶來嚴重危害。
(2)有些硅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並密集在一起,會阻礙或改變鯡魚的洄遊路線,降低漁獲量。
浮游甲藻
浮游甲藻是藻類植物的一門。多數為具雙鞭毛的單細胞個體,常有纖維素的細腦壁,壁上有花紋,少數種類裸露無壁,呈三角形、球形和針形,前後或左右略扁,前、後端常有突出的角。細胞核大,有核仁和核內體。細胞質中有大液泡,有的有眼點。載色體金褐色,有一個或多個,含葉綠素A、C和多量的類胡蘿卜素、硅甲黃素、甲藻黃素、新甲藻黃素及環甲藻黃素;少數種類無色,腐生或寄生。貯藏食物為澱粉或油類。繁殖方法為分裂和產生孢子,有性生殖極少見。分布於池塘、湖泊和海洋中。多數甲藻對光照強度和水溫范圍要求嚴格,在適宜的光照和水溫條件下,角藻屬
甲藻在短期內大量繁殖,造成海洋赤潮。生活在淡水中的甲藻喜在偏酸性水中生活。水中含腐殖質酸時,常有甲藻存在。有的也在硬度大、鹼性水中生活。除少數種類外,為魚類能消化的食料。利用某些甲藻晚上發光的特性以探索和追蹤魚群的方法,已在海洋漁業生產上受到重視。甲藻是重要的浮游藻類之一,甲藻死後沉在海底形成生油地層中的主要化石。
甲藻的代表屬有多甲藻屬、角甲藻屬和裸甲藻屬。
浮游綠藻
浮游綠藻是藻類植物的1門。主要特徵有:①光合作用色素是葉綠素和β-胡蘿卜素及幾種葉黃素;②貯藏食物主要是澱粉;③在生活史中,產生具有頂端著生的,多為2~4根等長鞭毛的游泳細胞;④有性生殖很普遍,為同配、異配或卵配。藻體有單細胞、群體、絲狀體、葉狀體、管狀多核體等各種類型。
本門約8600種,從兩極到赤道,從高山到平地均有分布。絕大多數種類產於淡水,少數產於海水,浮游和固著的均有,寄生的引起植物病害;此外還有氣生的種類,有的與綠水螅共生,少數種寄生或與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絲狀綠藻與附生的硅藻
生活史
浮游綠藻有3種類型:①單倍體的藻體型,生活史中只是合子是雙倍的,合子在萌發時即進行減數分裂,這一類型的綠藻很多,如衣藻。
②雙倍體的藻體型,生活史中只有配子是單倍的,減數分裂只在形成配子時進行,這一類型的例很少,如傘藻。以上兩型都沒有世代交替。
③雙單倍體的或稱單雙倍體的藻體型,這一類型的綠藻有世代交替,即在生活史中,有性世代與無性世代交替出現——有性世代的植物體即配子體產生單倍的配子,配子結合成為雙倍的合子,合子發育成為無性世代的植物體即孢子體產生孢子,減數分裂在產生孢子的過程中進行,孢子又發育成為配子體,如此循環往復。有不少的綠藻屬於此一類型,例如石蒓。
細胞結構
浮游綠藻有單細胞的,群體的或多細胞的;群體定型或不定型;多細胞個體為球形、分枝和不分枝的絲狀、扁平葉片狀、杯狀和空管狀;除極少的例外,綠藻的營養細胞多具有細胞壁,細胞壁的外層是果膠質,內層是纖維質;剛毛藻屬、鞘藻屬和毛鞘藻屬的細胞壁還有幾丁質,松藻目細胞壁的最內層由胼胝質構成;通常具有一至多個細胞核,有液泡。
在一些群體的團藻類有明顯的胞間連絲。每個營養細胞都具一至數個色素體,色素體的形狀多樣,有杯狀、星狀、帶狀、片狀、網狀和粒狀等;絕大多數種類的營養細胞含有一至多個蛋白核,少數種類沒有。游動細胞具有2、4條或更多的等長的鞭毛。
繁殖方式
浮游綠藻的繁殖方式有3種:①營養繁殖。絕大多數單細胞種類進行細胞分裂形成新個體,絲狀的或其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