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壽命比較長的動物體型都比較大,壽命和體型有關嗎
生命是一種運動,不論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從出生到死亡,以及出生地到生命的盡頭。
提起生命,很多人可能想問:生命是什麼?從地球幾十億年的演化中,生命從最簡單的單細胞動物,逐漸進化為現在擁有復雜大腦擁有自我意識,這其中答案已經很明確了。生命是在世界地圖上永不停歇的演化運動。
現在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在研究幾種生命公式來解答壽命,這其中包含很多物理量,動物移動質量效率、體重、時間等等各種參數,這要講起來就復雜得多,不過在物理學中已經可以預測壽命的近似值了。
相信假以時日,物理預測壽命將為人類解決眾多問題。
B. 對大多數動物來說體型越大、壽命越長,為什麼狗的情況恰好相反呢
從生物學上講,體型大的物種往往比體型小的物種活得更長。所以大象比象鼩活得長,狼比狐狸活得長,鷹比烏鴉活得長。
烏鴉可能更聰明,但鷹可能活得更久。
一次只生一個孩子,中間間隔很長時間,然後是瘋狂的長壽命。
但是,在一個物種中,需要更少資源來達到基因大小的動物,保持這種大小,等等,將會有優勢。他們的心臟,關節,每個身體系統的壓力都減少了。因此,在一個物種內,這些小傢伙往往會活得更長。
我覺得那個大塊頭很傷心。
對於狗來說,「最佳選擇」似乎是小型而非超級玩具品種。你可以在上面的圖表中看到這些長壽的品種體重在10到20磅之間。你可以太小而導致問題,但變大往往與具體問題無關,更多的是與磨損有關。因此,一隻健康的玩具犬的壽命可能是健康的大型犬的兩倍——即使一隻「微型茶杯玩具」狗的壽命可能會受到嚴重的限制。
C. 體型越大的動物,壽命越長嗎﹖
不一定。
例如,烏龜體型比大象、北極熊等動物小多了。
但有關資料顯示:烏龜自然壽命一般為150年,也有的壽命在300年以上,有的甚至超過千年。
D. 一隻大象能活幾年
大象一般可以活60到70年左右,長壽一點的可以到80年。野生普通非洲象一般可以活65-70年的樣子,如果是圈養的話,因為活動的環境以及食物等各方面都照顧的比較好,可以活到80年左右,壽命跟人類很接近了,是比較長壽的動物之一。
非洲象生活在熱帶森林、叢林和草原地帶,它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群居,要由一隻雌象率領,日行性,無定居。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等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22個月,每產1仔,13~14歲性成熟,壽命70年。
(4)體型越大的動物能活多久擴展閱讀:
亞洲象壽命70~80年,北京動物園1951年飼養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個月,每產1仔,9~12歲性成熟。亞洲象是列入《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瀕危物種之一的動物,也是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我國境內現僅存300餘頭。
E. 大象能活多久
也許你認為,動物的體型越大,會活得越久,這是不對的?目前年齡最大的大象,大概只有70多歲?
在大自然中,生存是件很難的事?各種生物必須面臨疾病的困擾?敵人的威脅以及食物不足等問題?也許動物園和馬戲團的大象可以活得更長一點,但要活到100歲,也是很困難的?
相反,身體不大的烏龜,倒是大部分可以活到100歲以上?這是因為烏龜的新陳代謝緩慢,同時有龜甲護身,不易受到敵害的侵襲?
大象雖不算長壽,但它的實用時間是夠長的,因為它每天的睡覺時間只需三四小時,況且睡覺時往往是將長鼻子向欄桿或樹枝上一擱,打打瞌睡而已,很少躺下沉睡?
大象生活於熱帶森林?叢林或草原地帶?大象喜歡群居,一般由8頭至百頭大象組成一個大群體?無固定棲地,視覺較差,嗅?聽覺靈敏,炎熱時喜歡水浴?晨昏覓食,以野草?樹葉?竹葉?野果等為食?
世界的大象分兩種,一種叫亞洲大象,一種叫非洲大象?亞洲象的智商很高,性情也溫順憨厚,非常容易馴化?
在東南亞和南亞的很多國家的公民都馴養它們用來騎乘?服勞役和表演等?
亞洲大象很大,一頭足足有一台載重汽車重?但是,它在世界陸地上還不是最大的動物?那麼,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誰呢?是非洲大象?
一頭非洲雄性大象,長至15歲左右的時候,身長就超過了8米,身高達到4米上下,體重達7噸至8噸?
非洲大象同亞洲大象相比,不僅身大?體重,而且不論雄象?雌象都生長象牙;耳朵既大也圓?睡覺的姿勢,不像亞洲象站著睡,而是卧下睡?
非洲大象出生以後,哺乳期大約為兩年的時間;長到12歲至15歲時,才是「婚配」的年齡;24歲至26歲時,才停止長個?
大象一般8頭至10頭集群生活,包括有親戚關系的雌象和它們的後代,以及一頭領導象群的雌象?
雄象一般單個生活,或一群雄象光棍生活在一起?有時候,各個群體的大象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由數百頭大象組成的大群體?
大象
F. 青蛙能活多少年,能長多大
青蛙壽命比較短,一般來說活不到10年。有很多因素會影響青蛙的壽命。首先就是品種,不同品種青蛙的壽命不同,一般體型大的青蛙壽命更長。比如牛蛙體型大,可以活10年甚至以上。樹蛙體型小,一般只能活5-6年。另外,環境也會影響青蛙壽命。環境適宜,青蛙的壽命會更長。因此人工養殖的青蛙一般比野生青蛙的壽命更長。
一、青蛙能活多少年
青蛙是一類比較常見的動物,屬於兩棲動物。青蛙的壽命並不是特別長,一般來說不會超過10年。不過,不同青蛙能活多少年是不同的,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青蛙的品種是比較多的,而這些不同品種青蛙的壽命就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體型越大的青蛙能活的時間越長,體型很小的青蛙則一般壽命比較短。牛蛙是體型比較大青蛙,它們可以活10年甚至以上;而樹蛙等青蛙體型是比較小的,它們一般只能活5-6年。
除了品種這一因素之外,還有外部環境會對青蛙的壽命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生活在適宜條件下的青蛙,由於各方面都比較適宜,所以壽命是比較長的;反之,生活在惡劣環境之中的青蛙自然壽命就是比較短的。因此,一般來說人工養殖的青蛙活的時間比較長,有時候可以達到10年以上。生活在野外的青蛙則可能因為環境惡劣而活不了太長時間。
二、青蛙能長多大
上面已經提到過,青蛙的品種是非常多的,而它們雖然都屬於青蛙,但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比如外觀、體型、分布范圍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青蛙可以長多大首先會受到品種的影響。有些品種的體型本身就是比較大的,比如上面介紹過的牛蛙,它們的長度一般在10-15厘米之間;而樹蛙的體型就比較小,長度在4-5厘米之間;還有一種更小的叫做面天樹蛙,它們的長度僅僅只有1-2厘米而已。
另外,除了品種之外,周圍的環境也會影響青蛙的體型,這就使得即使是同一個品種的青蛙,它們的體型也是各不相同的。通常情況下,生活在適宜環境中的青蛙體型更大一些。
G. 一般動物的壽命為幾年,分別列舉出來
動物的壽命收各種因素的影響,差別很大,下面列舉一些動物的壽命:
6、紅海膽又名巨紫球海膽,生活在淺灘區域,有時候是岩石上,或者低潮線向下90米的水中,但是它們不會呆在波濤洶涌的地方。它們把自己的體刺用作高蹺在海底爬行。如果你發現一隻紅海膽,記得告訴你的長輩,因為一些個體的壽命超過了200年。
H. 蛇的壽命一般可以維持多少年最多能活
不同的蛇類壽命長短不一,一般而言,小型蛇類2-5年,中型蛇類5-10年,大型蛇類10-18年。
蛇只是一種普通的動物而已,沒必要妖魔化它們,它們也會死,砍成幾截也沒辦法續回來,而且,蛇類里的大部分種群都已經接近瀕危了。
請記住,在中國,所有野生蛇類都屬於保護動物,其中不乏一些一級保護動物,對它們進行的買賣、捕撈、殺害等行為都是犯法的。
I. 有種說法,說是體型越大的動物越容易滅絕。這個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體型越大的動物越容易滅絕,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如果環境發生變化的速度足夠慢,大型動物還是有機會存活下來的,但是要發生一些改變,比如曾經生活在西西里島上的法氏古棱齒象(Palaeoloxodon falconeri),它的祖先曾經是身高4米,體重5噸的巨獸,但是後來被隔離在西西里島上。為了適應海島食物缺乏的環境,它們不斷變小,最終成為高1米,體重300公斤的小傢伙。
所以站在食物鏈最頂層的大型動物盡管看上去雄壯有力,其實都是踩在高蹺上的物種,面對環境的突變缺乏應變能力。
J. 自然動物壽命問題是不是體型越大的,新
一般來說,是自然選擇後適者生存的結果。但問題在於,為什麼變小會被選擇留下來,而大體型卻會被淘汰呢? 下面是我自己思考的一點點結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體型大往往意味著耗能大,這樣對食物的需求也大,一旦鬧飢荒,先餓死的肯定是個頭大的,個頭小的吃一點就可以了,而個頭大的總是不夠吃。 第二,生態學上有所謂「伯格曼法則」,簡單說就是溫度越低,生物生長就越慢,成熟期就越遲,壽命越長,個頭越大(僅在同種或相近種類中比較才成立)。所以冰河時代的猛獁象個頭比現在的非洲象亞洲象都要大很多。當然恐龍時代的氣溫還是很高的,這個另外解釋。 第三,恐龍體型大,在最開始是它們稱霸地球的原因之一。恐龍的稱霸,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是當時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爬行動物(比它們高等的鳥類、哺乳類尚未出現),在結構和功能上比其他種類的生物更勝一籌,另一方面,它們巨大無比的體型使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沒有天敵。當時是一個靠蠻力取勝的時代,誰的力氣大,誰的拳頭硬(比喻說法,恐龍的那個不能算是拳頭),誰就能取勝。但後來由於尚不十分清楚的原因導致恐龍滅絕,鳥類和哺乳類迅速進化,進入了一個由神經系統取勝的時代。我們的神經系統最發達,所以我們人類現在最厲害。 第四,為什麼現在的昆蟲也沒有遠古那麼大呢?因為昆蟲的循環系統是開管式的,就是說昆蟲的血液不是在血管里流動的。最早的循環系統是開管式的,因為血管還沒有進化出來,後來到環節動物(以蚯蚓為代表動物)時出現了閉管式循環,也就是出現了血管。本來昆蟲比環節動物高等,也應該用閉管式循環的,但是閉管式循環給昆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就是一旦昆蟲的胳膊腿什麼的斷了,就會導致大出血,然後死亡(想想我們人類就是用的閉管式循環,一旦有人把你的胳膊或腿給鋸了,你就會失血過多,然後拜拜)。之所以會失血過多,是因為閉管式循環的血壓比較高(這個跟流體力學有關,不解釋)。所以後來昆蟲就逐漸又進化成了開管式循環。開管式循環的血壓低,所以要是把蚊子螞蟻的腿扯下來,它們一般不會死掉的。但是開管式循環的弊病是循環效率低,要是還像原來那樣的大個頭,那氧氣是絕對不夠用的,所以昆蟲就變小了。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人為什麼不像昆蟲那樣也進化成個頭小、開管式循環的呢?因為我們有很好的內骨骼,胳膊腿不是那麼容易斷,沒有必要。 當然,遠古也有很小的動物。實際上,在恐龍稱霸的後期,小型的鳥類和哺乳類已經開始慢慢萌芽了,但是由於恐龍的稱霸佔據了大部分的生態位(生態位簡單說就是各種資源),它們一直沒能迅速發展起來。後來恐龍突然滅絕,騰出了大量的生態位,給鳥類和哺乳類的發展創造了空間,所以鳥類和哺乳類就迅速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