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動物跟植物是什麼時候分開的
從魚類祖先的出現開始吧?再往前倒就是微生物了吧,沒有植物和動物之間劃分的必要
⑵ 動植物的雜交是怎樣的
30多億年前,動物、植物還沒有分家。一種生物可能既是植物又是動物。生存到現在的低等生物眼蟲就是這樣的「兩性」生物。它既能以捕食微生物為生,又能靠身上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為生。
後來,這兩種功能分化了。一支生物,靠吃別的生物為生,發展成動物。另一支生物,專靠光合作用製造養料為生,發展成植物。這兩支生物分別進化成今天的高等植物和高等動物。
現在,科學家正在進行動、植物的雜交試驗,創造動、植物雜交的新品種。人體所需要的20種氨基酸中,有8種氨基酸是植物無法製造的,只能從動物中取得。如果動植物雜交成功後,植物就能製造出人體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動物也由於含有植物的葉綠素基因,不用放牧,只要讓它們曬曬太陽或吃少量食物就能膘肥體壯。這是多麼奇妙的前景!
但是,生物種間差別越大,雜交就越困難。科學家們正研究用細胞雜交法和遺傳工程法創造動植物雜交的品種。
細胞雜交法是細胞水平的嫁接。科學家分離出單個細胞後,用酶把細胞壁溶解掉,讓它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細胞核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兩個細胞核體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異核體。這個異核體放在適當的培養液中,會重新長出細胞壁來,形成一個新細胞。這個新細胞包含了兩種生物的遺傳信息,是一個雜種細胞,將成為未來雜種生物的胚胎。
從單個細胞培養出植物或動物的難關已經開始突破。20世紀初,德國植物學家哈勃蘭特就預言,高等動物的離體細胞能長成一株植物,就像一小段柳條能長成大柳樹一樣。因為每個細胞中包含著後代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美國科學家斯圖華從一株胡蘿卜的根上分離出單個細胞,在培養液中培養成一株紅橙橙的胡蘿卜。以細胞培植人參、雲杉、蘭花、甘蔗等也均已獲得成功。動物的細胞繁殖也已初見成效。科學家格登用細胞核移植培育了一隻青蛙。因此,只要把動植物的單個細胞融合在一起,以這個雜種細胞就能培養成像植物的動物或像動物的植物。在70年代,美國科學家卡爾森就曾把兩種不同品種的煙草成功地進行了細胞雜交,創造出一種新煙草。也有科學家把番茄和土豆進行細胞雜交,創造了又似番茄又似土豆的新生物。這些細胞雜交試驗的成功預示著動植物雜交生物產生的曙光。
另外,通過把植物基因嫁接到動物基因進行拼接,形成雜種DNA分子,也有可能創造動植物的新品種。因為高等動植物的基因比較復雜,所以這種方法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摸索,才能獲得成功。
⑶ 動物和植物是同一祖先嗎
一篇介紹生物三域的文章
生命樹之根
一篇介紹生物三域的文章從林奈開始,博物學家們使用一套等級系統將種類繁多的生物進行分類:
相似的種歸為一屬,相似的屬歸為一科,然後是目、綱、門,最後歸為動物和
植物兩界。達爾文首先指出,生命的等級系統,實際上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同
一種的個體都來自同一祖先,相似的種來自同一祖先,相似的屬來自同一祖先
如此追溯下去,他得出結論說:「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是從某一原型傳下來的
……在這個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所有有機體,大概都是從某一原型傳下來的。」
如果我們按時間順序來看,就會發現生命的傳代就象一棵不斷分支的大樹,樹
根就是最早的共同祖先,位於樹的頂端的枝葉,就是今天的各個物種。達爾文
並向分類學家們發出了根據共同祖先理論構建生命的自然譜系的號召,但同時
他也指出了其困難性:「我們沒有任何家譜或徽章;我們必須根據長久遺傳下
來的任何性狀去發現和追蹤我們的自然譜系中的許多分歧的傳代線。」以後生
物分類學的發展,實際上都是在為這句話做注腳。
在當時,所有的生物都被分成動物和植物兩界。雖然微生物已經被發現,
但也被歸入這兩界:那些較大的、較活潑的微生物被歸入動物界,較小的、較
不活潑的被歸入植物界。德國生物學家海格爾首先挑戰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他
指出,許多原生生物象植物那樣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但是也象動物那樣能夠游
動,必須另立一界:原生生物界。在二十世紀的早期,細菌被從植物界分出來,
另立細菌界。1959年,就在分類學進入分子時代的前夕,真菌也從植物界分了
出來,另立真菌界。這樣,生命樹就有了五根主幹。
但是,細菌和其他四界的差別,遠遠超過了其他四界之間的差別。特別是
到了六十年代利用電子顯微鏡研究細胞結構,這種差別更為突出:細菌的細胞
沒有細胞核、細胞器,屬於原核生物;而其他四界的生物的細胞有細胞核、細
胞器,屬於真核生物。因此,又有人主張,在界之上應設立一個更高的等級:
超界或「帝國」(「界」的英文原意為「王國」)。其中,原核超界包括細菌
界,真核超界包括原生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這個兩超界五界系統,
到現在仍然是被博物學家廣泛接受的最通行的分類系統。
在分子生物學興起之前,我們要確定一種生物在生命譜系中的位置,只能
根據器官、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動物的形態結構復雜,可供辨別的特徵繁
多,因此描繪動物的譜系比較容易。描繪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就要困難得多。
最困難的,是確定細菌彼此之間的親緣關系。即使在顯微鏡下,也很難比較細
菌的形態結構的同異。到了六十年代,大多數微生物學家都放棄了這種努力,
宣布用傳統的方法沒法描繪細菌的譜系。恰恰在這時候,分子生物學的創立為
分類學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在六十年代中葉,加州理工學院的朱克坎德
(Emile Zuckerkandl)和鮑林(Linus Pauling)首先指出,我們可以通過比
較不同物種的同一種蛋白質或基因的序列確定不同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所有
的基因都會發生隨機的突變,這些突變如果能改善其編碼的蛋白質的功能或對
蛋白質的功能沒有影響,就會被保留下來。這樣,當兩個物種從同一祖先分離
之後,他們的基因將會產生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差異會越來越大。比較兩
個物種的基因的差異程度,就有可能確定他們的親緣關系。
在六十年代末期,當DNA測序法剛剛被發明出來之時,伊利諾大學的伍斯
(Carl Woese)及其同事就開始通過測定DNA序列研究生命樹。如果要能夠追溯
到生命樹的根部,需要比較一種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存在的基因。核糖體(細胞
中製造蛋白質的場所)中的RNA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存在。這種RNA分子共有三個
亞單位(23S,16S,5S)。伍斯他們選擇了其中的一個亞單位16S的基因。到
了七十年代末,伍斯實驗室已比較了大量的物種的16S RNA的基因。他們發現,
原生生物中的某些成員,特別是那些生活在極端環境下(比如溫泉中、火山口)
的成員,雖然其細胞結構看上去跟其他成員相似,但基因序列卻差異很大。他
們將這類原生生物稱為古菌,將其他原生生物稱為真細菌。在他們看來,古菌、
真細菌和真核生物應被視為生命樹的三大分支。接下來的二十年間,對其他基
因的研究支持了這個觀點。在1990年,伍斯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系統,反
對將生物分成原核和真核兩個超界,認為應該分成細菌、古菌和真核三個域。
在域之下各有幾個界,其中真核域繼續保留原生、植物、真菌、動物四界。目
前,三域劃分已被普遍接受,但將細菌、古菌再分成幾界的系統卻未被接受。
畢竟,分類不能僅僅考慮親緣關系,還需要顧及現存生物的分化程度。與真核
生物相比,細菌和古菌內部的分化不大,似乎也就沒必要再分成幾界。
真核生物應該是從原核生物進化來的。那麼,它是從細菌還是古菌進化來
的呢?光是比較一個基因是看不出來的,因為三者的差異程度相似。這時候必
須比較兩個基因,而且這兩個基因必須是從以前的同一個基因通過重復、分化
演變來的。編碼延伸因子(參與將DNA轉錄成信使RNA的蛋白質)EF-1和EF-2的
基因正是這樣的基因。結果表明,古菌和真核生物的親緣關系比他們與細菌的
關系更緊密,也就是說,真核生物很可能是從古菌進化來的。其他的結果也支
持這一點。比如,古菌的核糖體的蛋白質組分更接近於真核生物,其RNA聚合
酶也更接近真核生物。這樣,我們就可以推測,大約在38億年前,由最早的共
同祖先--一種原始的細胞生物--進化成了細菌和古菌,之後,又由古菌進
化成了真核生物。細菌也通過「內共生」方式參與了這個進化過程:一種需氧
細菌被古菌吸收演變成了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以後又有光合細菌成了葉綠體。
但是,這種已被普遍接受的景象,最近又面臨著挑戰。按照這個觀點,細
菌和古菌最早分離,那麼,古菌就不該有來自細菌的基因,然而研究發現,許
多古菌含有大量的來自細菌的基因,表明兩者之間存在基因交流。而且,真核
生物的基因應該只來自古菌,只有那些參與細胞呼吸(線粒體)或光合作用
(葉綠體)的基因才可能來自細菌,但是,研究也發現,真核生物的許多既不
參與細胞呼吸也不參與光合作用的基因同樣來自細菌,表明細菌和真核生物之
間除了「內共生」,還有其他的基因交流。此外,還有一部分真核生物的基因
來源不詳,既非來自古菌也非來自細菌,有人推測可能是來自很早就滅絕了的
第四個未知的域。這些結果表明,最早的共同祖先可能不是一種原始細胞生物,
而是一群原始細胞生物,它們只有很少的基因,各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間能夠
進行基因交流,形成了一個細胞共同體。以後,再從這一個共同體中分化出了
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而且,在真核生物還只是單細胞時,三者之間也存在
大量的基因交流。
如果這個新觀點是正確的話,它表明達爾文所設想的生命樹雖然總體上正
確,但是樹根並不是一條,而是縱橫交錯。
⑷ 首次把植物界和動物界分開的是誰
首次把植物界和動物界分開的是卡爾·馮·林奈。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林奈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稱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林奈氏分類系統
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期間,發現花的花粉囊和雌蕊可以被作為植物分類的基礎。他將此發現寫成一篇短論文。這個發現為他提供了一個非常教授的職位。
1732年烏普薩拉科學院資助他去瑞典北部的拉普蘭考察。到那個時候為止,歐洲人對拉普蘭還一無所知,在這4600英里的土地上,林奈發現100多種新種植物。
1737年林奈將他對拉普蘭植物世界的考察寫成一本書發表,在這本書中,林奈首次發表了以植物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
1753年林奈發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採用雙名法,以拉丁文來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個名字是屬的名字(屬名,斜體),第二個是種的名字(種加詞,斜體),屬名為名詞,種名為形容詞。
例如:形容些物種的特性,或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正體),以紀念這位發現者,也有負責的意思。林奈用這種方法幫植物命名,後來他也用同樣的方法為動物命名,此種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例如:人Homo sapiens(命名者名稱省略)。
⑸ 動物並不懂繁衍的意義,卻保持著兩性行為,是誰在背後操控
談論整個地球,就不得不想到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命,生命的存在讓整個世界、甚至是宇宙變得更加有意義。
任何一個生命在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通過捕食來獲取能量,以及通過交配來繁衍後代,所以任何一部有關自然的紀錄片、或者是文章都無法迴避性這個自然界的重頭戲。
按理來說,在種群中的競爭受挫並不會導致一個生物把這種想法施加給其他的物種,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也許是某一天某一隻海狗就干出了這樣的事。
正好被其他心情失落的海狗看見,覺得這看起來還不錯,並且學習了這只海狗的行為,這就是一種習得行為,這也說明了生物會被簡單的原始慾望所支配。
由於生物的學習能力比較強,目前在南極,常常會發生海狗欺負企鵝的事件。
所以,動物們雖然不懂繁衍是為了什麼,也是它們都不知道交配後會有後代,但是這一切在自然界正在發生...
而控制動物這種行為的正是:激素、獎勵和學習。你仔細想想,是不是人類也一樣,我們的理智有時還戰勝不了這三樣東西。
⑹ 動物與植物「分家」的時候是在大約多少億年前
對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群、 中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和貴州甕安動物群的正確鑒定,說明大約距今6億年前,動植物已經開始出現分野了.但是,僅僅依靠這些證據,仍然無法確定動植物分野的具體年代.
新的化石證據不斷涌現.科學家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東部,發現了生活於 13 億年前的單細胞的綠藻和金藻化石,在澳大利亞又發現了一些生存於9億年前的藻類植物化石.這些證據顯然表明,動植物的分野至少應該始於10億年之前.
動植物化石的新發現為確定動植物分野年代提供了大量直接材料,但僅僅依靠化石是不夠的.於是 ,分子生物學家們也加入到探索動植物分野年代之謎的討論中.科學家研究了動植物體內共有的一種蛋白質——細胞色素 C,通過分析和比較物種之間細胞色素與氨基酸排列順序的異同,便可掌握它們彼此間親疏遠近的關系.分子生物學家利用這種方法進行了詳細而又精確的計算,最後得出結論認為,植物和動物的分化年代,應該是距今12-13億年以前.
新發現的化石資料和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使人們在了解動植物分野年代的問題上,邁進了幾大步,但要真正揭開這個謎團,尚需要有更多的證據和發現
⑺ 動植物的大分家是生物進化史上的第幾次大分化
動植物的分家是生物進化史上的第4次大分化。
⑻ 動物和植物的分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1859年。英國的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進化論領域的著作《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學說。在該書中,達爾文提出了寒武紀大爆發的學說。達爾文認為距今5.45億年至4.95億年的寒武紀,是生物進化史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在寒武紀之初,地球上開始出現大量動物和植物,因此達爾文認為動物和植物正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分化的。
⑼ 動物與植物「分家」的時候是在大約多少億年前
植物、動物和人都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統稱為真核生物
除細菌和藍藻植物的細胞以外,所有的動物細胞以及植物細胞都屬於真核細胞。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原始真核細胞大約在12~16億年前出現,現存的種類繁多,有些真核細胞極為原始,如渦鞭毛蟲(甲藻),真核生物包括大量的單細胞生物或原生生物,全部多細胞生物。凡是真核細胞構成的有機體現在統稱為真核生物。
⑽ 動植物是何時分家的
地球上難以計數的生命都是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演化的。在30多億年的演化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就是動物與植物的分家。這次分家使得整個生物界更加豐富多彩,極大地加速了生命的進化速度,使生命擺脫了低等的浮游生活方式與狀態,進入了多彩多姿的新世界,使生物圈由海洋擴展到了陸地和空中。這次動植物分家可以說是繼地球上生命誕生以後的又一次最偉大的變革,那麼,這次大分家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從人們認識了地球上的古生物化石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很長時間里,各國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動植物分家的時間發生在距今約5.6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初期。因為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中指出,在寒武紀初期的「生命大爆發」中,地球上突然出現了許多生物,而且幾乎都是動物,因此很可能在那時發生了動植物分家事件。
在這以後的整整100年間,關於動物起源的時間和動植物分家的時間研究,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但科學家從未放棄過尋找與探索。
重大突破終於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之後100周年的時候出現了。1960年召開的國際地質學大會確定了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埃迪亞卡拉動物群」的生存年代為距今約6.8億—6.2億年,這些動物化石的發現使得動物與植物的分家發生在5億多年前的觀點被徹底否定了。
那麼,還有沒有比「埃迪亞卡拉動物群」更加古老的動物呢?肯定會有的,因為這個動物群中的動物化石已經相當復雜了。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安徽的壽縣和懷遠一帶距今約8.4億—7.4億年前形成的地層中發現了許多須腕動物和蠕蟲動物的化石。這些蟲子的身體不大,一般只有1~2厘米長,但嘴部、疣足和身體上的剛毛都保存得很清楚,要比埃迪亞卡拉動物更加原始,這是在動物起源研究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這一發現把動物與植物的「分家」時間又向前推進了2億年。
植物界系統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