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麼古代的動物
恐龍,劍齒虎都是
❷ 世界上什麼動物最古老
海綿
動物最早的祖先是海綿,它們在地球上已生存了至少5.6億年,距今約5億年左右的海綿化石也已被發現。
❸ 遠古動物有哪些
澳大利亞的野狗很有名的,不過種類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亞的洞穴深處,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巨型動物的化石,從而向世人揭開了一個已經消失了的遠古時代的動物世界……
進化之迷
澳大利亞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卻是世界上的哺乳動物之鄉,有袋動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類哺乳動物中,有兩類生活在這里。一是有袋動物,如袋鼠和樹袋熊。二是單孔目動物,以鴨嘴獸和針鼴鼠為代表,單孔目動物與爬蟲類及鳥類一樣,是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動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從老鼠、鯨類到人類在內的諸多哺乳動物。為什麼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會在澳大利亞占據進化優勢?這是一個有著1億年悠久歷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幾年裡,古生物學家們才成功的勾畫出了一幅澳大利亞獨特的生物進化史祥圖。讓我們先從亮顆牙齒化石的故事說起,1992年在世界兩個不同地方發現的兩顆牙齒解決了兩個久而未決的疑問。為什麼單孔目動物沒有利用大陸連在一起的機會離開澳大利亞?又為什麼胎盤類哺乳動物同樣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入澳大利亞呢?
直到白堊紀的某個時期(1.46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岡瓦納古大陸超大陸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陸原先都是連在一起的。一條森林帶從澳大利亞東南部開始,穿過南極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學家認為在那個時候,三大類哺乳動物的早期形式已經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單孔目動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亞也沒有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哺乳動物(會飛的有蝙蝠,會游水的有儒艮),除嚙齒類動物之外(大約是500萬年之前到達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動物都是由人類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帶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顆牙齒解答了第一個問題,這顆牙齒是在6300萬年前至61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這顆牙齒的發現說明,單孔目動物確實在別處生活過,古生物學家確認這顆牙齒是屬於一隻鴨嘴獸的,是一個已經滅絕了的物種,被稱為巴塔哥尼亞鴨嘴獸。
澳大利亞昆士蘭出土的牙齒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胎盤類哺乳動物確實到過澳洲,一些專家認為,這顆牙齒屬於原始的、不會飛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一種古有蹄類動物,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這顆牙齒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萬年前。最近的一些發現也證實了其他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也在澳洲生活過。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學家兼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里將澳洲和南美洲三類哺乳動物的進化史比作一場競賽。單孔目動物在三者中有著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對能量的需要也較低,在澳大利亞繁盛起來,但在南美洲卻輸掉了這場競賽。胎盤類哺乳動物是三者中新陳代謝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興旺起來,卻在澳大利亞落敗。有袋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兩個大陸都未輸掉這場競賽,但顯然在澳洲更為繁榮興盛。是什麼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之路?這要從澳洲於4500萬年至3800萬年前與南極大陸——澳洲與岡瓦納古陸的最後聯系時發生的故事說起。
與南極大陸分開後,澳洲開始了向北緩慢的漂移,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澳洲脫離岡瓦納古陸獨自向北漂移這一地質變化是澳洲大陸充滿了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過程中,澳洲大陸的氣候經歷了從溫暖潮濕的「溫室」氣候到寒冷乾燥的「冰室」氣候周而復始的變化,大約在23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澳洲大陸經歷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溫室期,多樣性的有袋動物物種大爆發,那時出現的一種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屬動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動物。1500萬年前之後,氣溫開始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段時間內,澳大利亞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起來,澳洲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區變成了半乾旱的牧草地。4000萬年的歲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經歷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陸卻正在熱帶溫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雖然在「溫室」氣候和冰室氣候間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卻保持著基本穩定的氣候環境。而此時,繼續向南移動的南極洲卻凍成了一片堅冰,北美洲和歐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難。在過去的6000萬年裡,澳洲大陸在地質學上一直處於一個平靜的時期,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大陸所沒有的。但是沒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動,澳洲的土壤無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貧瘠的。所有這些因素,對於澳洲的野生生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袋動物以其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樣體形的胎盤類哺乳動物更容易生存和繁榮起來。其他一些動物,包括雷鳥和火烈鳥,隨著湖泊的乾涸以及蒼翠的植被變成了稀疏的乾草地而遭至滅絕。結果,倖存下來動物的個頭越長越大 ,也許是因為植被的質量越來越差,個頭大的動物可以吃得多來彌補食物營養的不足。於是,當人類在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澳洲土地上到處都漫遊著大批巨型動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獅
澳大利亞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經滅絕了的袋獅。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❹ 遠古時期有哪些動物!詳細
蜻蜓尺寸超過老鷹
據悉,《與怪物同行》中的明星級怪物名叫Meganeura的巨型蜻蜓,它的翅膀翼展有0.7米,就像是一隻老鷹,它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飛行昆蟲。
記錄片顯示,古生代還生活著一種背上長著帆狀鰭、模樣極像恐龍的可怕生物——Edaphosaurus,它像河馬一般大,盡管它的模樣和人類沒有絲毫相像之處,但卻是人類在地球上最遙遠的「親戚」。
烏龜體形巨如犀牛
記錄片中還出現了一種名叫Scutosaurus的巨大烏龜,它像犀牛一樣龐大,喜歡成群結隊行走,用響亮的吼叫聲互相交流。就像現代的烏龜親戚一樣,這種史前巨龜也是素食主義者——它們只對美味的植物感興趣。盡管模樣可怕,但卻不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威脅。
除此之外,古生代最可怕的怪物還包括一種可以長到3.5米長的巨型爬蟲動物Dimetrodon,它是地球上大型爬蟲動物的開端。古生代的食肉「怪物」還有一種叫做Hyneria的大魚;一種可以長到3米高的掠食怪獸Gorgonopsid;一種有人頭那麼大的蜘蛛。
❺ 古代動物有哪些
我國古代用作為吉祥物的動物很多:
(一) 12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分別是當年的吉祥物,例如明年是鼠年,現在商店已經有許多以鼠的形象做的工藝品、玩具、「老鼠嫁女」年畫出售了。
(二)四靈
龍、鳳(鳳凰)、麟(麒麟)、龜
(三) 四方神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方。
(四) 其他動物
1,魚:魚諧音余,在圖畫尤其是年畫中表示年年有餘,鯉魚跳龍門等。
2,蝙蝠:蝠諧音福,畫五隻蝙蝠稱「五福臨門」;五隻蝙蝠一個桃子叫「五福捧壽」;上面蝙蝠下面海浪叫「福如東海」。
3,喜鵲:喜鵲站在梅花樹上叫「喜上眉(梅)梢」。
4,蜘蛛:蜘蛛俗稱「喜蛛兒」,蛛絲上吊著蜘蛛叫「喜從天降」。
5,金蟾:俗話說「三條腿的蛤蟆難找」,三條腿的蛤蟆就是金蟾,劉海找到了三條腿的蛤蟆就成了神仙。畫一個小男孩逗弄一隻三條腿的蛤蟆叫做「劉海戲金蟾」。
6,梅花鹿:諧音為祿。蝙蝠、梅花鹿、桃子、喜鵲表示福、祿、壽、喜。
7,白頭翁:白頭翁是一種小鳥,因頭頂為白色故名。也是長壽的象徵。畫一隻白頭翁和牡丹花叫做「富貴白頭」。
8,馬:鞍諧音安,馬、元寶、瓶子、馬鞍合稱「馬報平安」。
9,猴子、蜜蜂:猴子騎馬,上有蜜蜂,叫「馬上封候」。
10,丹頂鶴:又稱仙鶴,是長壽的象徵,常與松樹搭配而成松鶴圖。
11,鴛鴦:夫妻和美的象徵。
12,老虎:表示健康、威猛,常用作小男孩的飾物。
13,獅子:表示祥瑞。
14,孔雀: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