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兩棲類動物
兩棲動物就是指那些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兩棲動物屬於脊椎動物亞門的一個綱,通常沒有鱗或甲,皮膚裸露而濕潤,透氣性強,在濕潤的情況下可以幫助呼吸。兩棲動物的四肢沒有爪,只有趾,體溫鎖著完結的變化而變化,是典型的冷血動物。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的適合水生的特徵,如卵的形態和產卵方式、幼體用鰓呼吸等;又具有新發展而來的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徵,如感覺器官、運動裝置和呼吸循環系統等。
現在世界上大約有5000多種兩棲動物,除南極洲、海洋和大沙漠之外,其他地區都會看到它們的身影。其中以熱帶、亞熱帶的濕熱地區最為常見,種類也最多。
兩棲動物又可分為三個亞綱,一是迷齒亞綱,第二類是殼椎亞綱,第三類是滑體兩棲亞綱。包括現在所有的兩棲動物,有課細分為無尾目、有尾目和無足目。可見兩棲動物的家族也是十分興旺發達的。
青蛙是最常見的兩棲動物。夏日雨後,在池塘邊,草叢中處處可以聽見群蛙齊鳴的聲音。辛棄疾的詞「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便是這一景象的生動寫照。蛙類最小的只有50毫米,只相當一個人的大拇指長,大的有300毫米(一尺多長),瞳孔都是橫向的,皮膚光滑,舌尖分兩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著長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蟲子。有三個眼瞼,其中一個是透明的,在水中保護眼睛用,另外兩個上下眼瞼是普通的。頭兩側有兩個聲囊,可以產生共鳴,放大叫聲。體形小的品種叫聲頻率較高。有的蛙類皮膚分泌毒液以防天敵,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種樹蛙分泌物被當地印第安人用來製作箭毒,見血封喉。
娃娃魚是最大的兩棲動物,它的學名叫做大鯢,因叫聲像嬰兒的哭聲,人們便叫它娃娃魚。娃娃魚是魚類向爬行類過渡的中間類型,它們的祖先生活在大約3億年前,因而被稱為活化石,在生物進化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娃娃魚身長一般在60至100厘米之間,頭大、嘴大、眼睛卻很小,沒有眼皮因而也不會眨眼,身後還拖著一條扁扁的大尾巴。
大鯢生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蟹、蝦、蛙、蛇、鱉、鼠、鳥等為食。捕方式為「守株待兔」。大鯢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洞穴位於水面以下。夜間靜守在灘口石堆中,一旦發現獵物經過時,便進行突然襲擊,因它口中的牙齒又尖又密,獵物進入口內後很難逃掉。它的牙齒不能咀嚼,只是張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後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魚有很強的耐飢本領,飼養在清涼的水中二、三年不進食也不會餓死。它同時也能暴食,飽餐一頓可增加體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時,還會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甚至以卵充飢。
兩棲類動物作為最早離開水,跑到陸地上來生活的脊椎動物群,兼具了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一些特性,因而在生命進化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Ⅱ 什麼叫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指: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水陸兩棲。
兩棲綱Amphibia是一類原始的、初登陸的、具五趾型的變溫四足動物,皮膚裸露,分泌腺眾多,混合型血液循環。其個體發育周期有一個變態過程,即以鰓(新生器官)呼吸生活於水中的幼體,在短期內完成變態,成為以肺呼吸能營陸地生活的成體。現生的有3目約40科400屬4000種。
除南極洲和海洋性島嶼外,遍布全球。我國現有11科40屬270餘種,主要分布於秦嶺以南、華西和西南山區屬種最多。
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適於水生的性狀,如卵和幼體的形態及產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適應於陸棲的性狀,如感覺器、運動裝置及呼吸循環系統等。變態既是一種新生適應,又反映了由水到陸主要器官系統的改變過程。
(2)什麼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昆蟲綱總共5種變態:
1、增節變態:增節變態是從多足綱演化來時保留下來的一種原始變態類型。在昆蟲綱中唯有無翅亞綱的原尾目屬於這種變態。
2、表變態:這是無翅亞綱中除原尾目以外各目(彈尾目、纓尾目和雙尾目)所具有的變態類型。
3、原變態:原變態是有翅昆蟲中最原始的變態類型,只有蜉蝣目才有這種變態類型。
4、不完全變態:即卵期、幼蟲期(陸生若蟲和水生稚蟲)和成蟲期。有直翅目、等翅目、竹節蟲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嚙蟲目、紡足目、半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績翅目等。
5、完全變態:這種變態類型有4個蟲期:卵、幼蟲、蛹和成蟲。如鱗翅目、雙翅目等。同時還有個復變態,主要代表有芫菁。
Ⅲ 常見50種兩棲動物有哪些
常見的兩棲動物:雨蛙、樹蛙、蟾蜍、大鯢、蠑螈、蚓螈、吻蚓、魚螈等等。
兩棲動物(學名:Amphibia)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一些蚓螈除外),毛發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的濕潤;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稱為兩棲。
種類分布
中國由於生物環境的多樣性。現有兩棲類動物302種。而雲南由於特殊的地理和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具有十分豐富的兩棲類物種,約100餘種。佔全國兩棲類動物種數的40%。在後面動物多樣性-兩棲類僅介紹幾種代表性的種類。人們通過認識兩棲類物種的多樣性。關注它們的生存狀態,進一步保護人類這一朋友。
分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種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達 5000 米。個別種能耐半鹹水。在熱帶、亞熱帶濕熱地區種類最多,南北溫帶種類遞減,僅個別種可達北極圈南緣。有水棲、陸棲、樹棲和穴居等。
產熱和散熱機能不夠完善,一般於黃昏至黎明時在隱蔽處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季節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攝取動物性食物(蛙類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為主)。魚、蛇、鳥、獸等都能成為它們的天敵。
Ⅳ 兩棲動物有哪些(十種以上)
常見的兩棲動物:雨蛙、樹蛙、蟾蜍、大鯢、蠑螈、蚓螈、吻蚓、魚螈、山鱉、石蛙、和鯢魚等等。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一些蚓螈除外),毛發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的濕潤;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
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稱為兩棲。它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現在大約有七千多種兩棲動物。兩棲動物是冷血動物。兩棲動物由魚類進化而來。
長期的物種進化使兩棲動物既能活躍在陸地上,又能游動於水中;與動物界中其他種類相比,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的物種較少,目前正式被確認的種類約有4350種,分無足目、無尾目和有尾目三目。
(4)什麼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兩棲動物的特徵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賴於濕潤的的環境,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血液為混合血,不完全的雙循環。
5、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
6、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胚胎沒有羊膜;
Ⅳ 兩棲動物有哪些
常見的兩棲動物有青蛙、雨蛙、樹蛙、蟾蜍、大鯢、小鯢、蠑螈等。其個體發育周期有一個變態過程,即以鰓呼吸生活於水中的幼體,在短期內完成變態,成為以肺呼吸能營陸地生活的成體。兩棲類動物由魚類進化而來,長期的物種進化使兩棲動物既能活
Ⅵ 兩棲動物都有哪些
1、非洲樹蛙科Hyperoliidae 有16~19屬200~300種,分布於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並有一個特有種分布在塞席爾群島。非洲樹蛙體型很小,既有樹棲也有路棲,還有穴居成員,其中不少種類喜歡生活於沼澤地區,攀附在蘆葦等植物上。
2、盤舌蟾科Discoglossidae 有4屬15種,其舌為圓盤狀而不能伸出。盤舌蟾屬Discoglossus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半水生性,色彩比較鮮艷。鈴蟾屬Bombina分布於歐洲到東亞一帶,是我國最原始的無尾目,有毒,腹部顏色鮮艷,遇到危險時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產婆蟾屬Alytes分布於歐洲和北非,主要生活於陸地上,因為有將卵背在身後的習性而得名。巴蟾Barbourina有兩種,分別分布於菲律賓南部和婆羅州,是盤舌蟾科唯一分布於熱帶地區的成員。盤舌蟾科有時被分為盤舌蟾科和鈴蟾科兩個獨立的科。
3、蠑螈科Salamandridae 是蠑螈亞目的進步成員,有14屬60餘種。蠑螈科中的4個屬為陸生,它們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其餘的10個屬主要為水生,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其中在亞洲有少數種類進入熱帶、亞熱帶地區,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廣的一類。
蠑螈科多數成員在水中產卵,但是也有少數為胎生或卵胎生。蠑螈科在中國多分布於南方,其中有不少種類為中國所特有。蠑螈科有不少種具有毒素,如分布於中國西南以及鄰近的東南亞地區的紅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紅瘰疣螈是泰國北部一帶僅有的有尾類,還有一些種類的疣螈則為中國特有。
4、小鯢科Hynobiidae 有9屬35種,我國就有7屬15種。小鯢科成員體型很小,身長不超過25厘米。小鯢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群,一類為陸棲,包括小鯢、極北鯢、爪鯢等,生活於林間潮濕的地面,僅在繁殖棲回到溪流中;另一類為水棲,包括北鯢、山溪鯢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遠離水源。
小鯢科分布基本限於東亞一帶,但是極北鯢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北至北極圈,西到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極北鯢也十分布最北的兩棲動物,另有一種分布限於伊朗。
5、吻蚓科Rhinatrematids 分布於南美洲的北部地區,有2屬9種。吻蚓科擁有最多的原始特徵,如保留有尾部,口開在頭的前方,頭骨數量多,眼相對比較大,觸突與眼相連,鱗很多和身上的環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為卵生,幼體有小的外鰓,在水中生活,變態為成體後返回土壤中。
(6)什麼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中國由於生物環境的多樣性。現有兩棲類動物302種。而雲南由於特殊的地理和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具有十分豐富的兩棲類物種,約100餘種。佔全國兩棲類動物種數的40%。
在後面動物多樣性-兩棲類僅介紹幾種代表性的種類。人們通過認識兩棲類物種的多樣性。關注它們的生存狀態,進一步保護人類這一朋友。
分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種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達 5000 米。個別種能耐半鹹水。在熱帶、亞熱帶濕熱地區種類最多,南北溫帶種類遞減,僅個別種可達北極圈南緣。有水棲、陸棲、樹棲和穴居等。
產熱和散熱機能不夠完善,一般於黃昏至黎明時在隱蔽處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季節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攝取動物性食物(蛙類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為主)。魚、蛇、鳥、獸等都能成為它們的天敵。
Ⅶ 什麼動物是兩棲動物
常見的兩棲動物有青蛙、雨蛙、樹蛙、蟾蜍、大鯢、小鯢、蠑螈等。
1、非洲樹蛙科有16~19屬200~300種,分布於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並有一個特有種分布在塞席爾群島。非洲樹蛙體型很小,既有樹棲也有路棲,還有穴居成員,其中不少種類喜歡生活於沼澤地區,攀附在蘆葦等植物上。
2、盤舌蟾科有4屬15種,其舌為圓盤狀而不能伸出。盤舌蟾屬Discoglossus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半水生性,色彩比較鮮艷。鈴蟾屬Bombina分布於歐洲到東亞一帶,是我國最原始的無尾目,有毒,腹部顏色鮮艷,遇到危險時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3、蠑螈科是蠑螈亞目的進步成員,有14屬60餘種。蠑螈科中的4個屬為陸生,它們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中東,其餘的10個屬主要為水生,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其中在亞洲有少數種類進入熱帶、亞熱帶地區,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廣的一類。
4、小鯢科有9屬35種,我國就有7屬15種。小鯢科成員體型很小,身長不超過25厘米。小鯢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群,一類為陸棲,包括小鯢、極北鯢、爪鯢等,生活於林間潮濕的地面,僅在繁殖棲回到溪流中;另一類為水棲,包括北鯢、山溪鯢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遠離水源。
5、吻蚓科分布於南美洲的北部地區,有2屬9種。吻蚓科擁有最多的原始特徵,如保留有尾部,口開在頭的前方,頭骨數量多,眼相對比較大,觸突與眼相連,鱗很多和身上的環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為卵生,幼體有小的外鰓,在水中生活,變態為成體後返回土壤中。
(7)什麼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兩棲動物3個目的體形異,它們的防禦、擴散、遷移的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大,雖然有各種生態保護適應,但比其它綱的脊椎動物種類仍然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種生境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最高分布海拔可達5000米左右。它們大多晝伏夜出,白天多隱蔽,黃昏至黎明時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時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防禦敵害的能力,魚、蛇、鳥、獸都是它們的天敵。
Ⅷ 兩棲動物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兩棲動物指兩棲綱的動物,其分類界元為: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
兩棲綱下有3個目,分別為無尾目、有尾目、蚓螈目。
無尾目的常見生物是青蛙、牛蛙、蟾蜍等;
有尾目的常見生物是蠑螈、娃娃魚等;蚓螈目生物生活中罕見,
與另2目最大的區別是足退化,體呈蛇狀,如魚螈,盲游蚓螈。
從魚類進化為兩棲類是一巨大的跨越,是脊椎動物登陸的第一步。因此,與魚類相比,兩棲類有許多適應陸生生活的革命性的改變,但作為最原始的陸生脊椎動物,畢竟保留了許多不能充分適應陸生的原始特徵。這矛盾的連方面共同導致兩棲類特點鮮明而有趣。這在外形
骨骼、呼吸、循環、發育等方面表現得十分明顯,現就這些方面做簡單說明。
兩棲類的共同特點如下:
一、外形
身體表面裸露,無鱗或毛,但通常有褶皺、疣粒或肋溝,粘液腺豐富,分泌粘液;
生長發育經歷變態,出卵時為蝌蚪,後長出五趾型附肢(蚓螈目除外),尾凋亡或不凋亡;
成體可分為頭、軀干、尾(或無尾),可以顱骨後為頭與軀乾的界限,頭扁平略尖。
二、骨骼
1、五趾型附肢
陸生脊椎動物,兩棲綱、爬行綱、哺乳綱、鳥綱,均具五趾型附肢,這正是從兩棲類開始的,此前動物無此結構。
所謂五趾型附肢是指組成陸生脊椎動物前肢、後肢的骨骼,具體如下:
肱骨(上臂);橈骨+尺骨(小臂);腕骨(手腕);掌骨(手掌);指骨(手指)
股骨(大腿);脛骨+腓骨(小腿);跗骨(腳腕);跖骨(腳掌);趾骨(腳掌)
有此5部分組成的附肢,為軀體提供強大支撐力,便於陸地行動。
2、脊柱分化
兩棲動物的脊柱分化的比魚類復雜,為動物登陸後運動的復雜性提供了結構基礎,畢竟僅會甩甩尾巴是無法脫離水而存在的。
魚類的脊柱只有軀干椎和尾椎,兩棲類則分化出了頸椎、軀干椎、薦椎、尾椎4個部分。
兩棲類的頸椎僅有1枚,這使它們的頭可上下活動,但不能擺頭、回頭,是最原始的頸椎。
到了爬行類,頸椎繼續分化為寰椎、樞椎,到鳥類、哺乳類則更有分化,在此不表。
3、胸骨出現
魚類無胸骨,肋骨僅與脊柱鏈接,脊柱對面的一端無其他骨骼固定肋骨。胸骨是從兩棲類開始出現的。
但是,兩棲類的3個目,胸骨特徵差異較大。蚓螈目和有尾目的一些種類不具備胸骨,部分種類僅有簡單的軟骨板塊充當胸骨。較發達的胸骨是無尾目所具備的,畢竟無尾目是比較先進的兩棲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兩棲類的肋骨不發達,因此,即使是胸骨較發達的無尾目,其胸骨也不與肋骨鏈接,而是與肩帶相連。
三、呼吸
1、肺呼吸
兩棲動物成體可用肺呼吸,即可呼吸空氣,這是適應陸生生活的革命性特徵。但它們的肺簡單,僅為薄膜氣囊,增加氣體接觸面積,覆有豐富血管。不能承擔動物的全部呼吸需求。
2、口咽式呼吸
這是兩棲類特有的呼吸方式,其本質是口咽腔黏膜的氣體交換,依賴口腔底部的的升降運動實現口腔容積變化,使氣體進出口咽腔。
2、皮膚輔助呼吸
與部分魚類一樣,兩棲類的皮膚有輔助呼吸功能。事實上,許多兩棲類冬眠時,無法利用肺或口腔黏膜呼吸,僅依靠皮膚呼吸生存下來。
四、循環系統
雙循環,是動物繼閉管式循環後,循環系統又一革命性的改變,從兩棲類開始。
魚類是單循環,意思是心臟里的血液完全是缺氧的,離開心臟後來到鰓,在鰓接收氧氣,攜帶至全身,當回到心臟時,又變成缺氧血液,可見,血液在周身只走一個大圈。
兩棲類的雙循環是指「體循環」和「肺循環」,含有氧氣的血液從心臟出發,遊走全身,變為缺氧血液,回到心臟,此過程為體循環;缺氧血液,從心臟出發,來到肺部,變為富含氧氣的血液,回到心臟,此過程為肺循環。兩種循環的銜接,提高了動物氧輸送能力,以適應能量消耗更大的陸生生活。
這種循環方式,沿用至我們人類。但兩棲類的雙循環十分原始,被稱為「不完全雙循環」,意思是,在心臟中,缺乏氧血和富氧血液會有混合,因其心室尚未分隔。而我們哺乳動物是完全的雙循環。
五、發育變態
這是經典的「個體發生重演系統發生」的案例,意思是:一個物種個體的發育過程,一定程度上重演了該物種的進化過程。兩棲類蝌蚪用鰓呼吸,生存於水中,成體用肺呼吸,可脫離水一段時間,這正式在重演兩棲類由魚類進化而來的過程。
許多兩棲類的蝌蚪的鰓與魚不同,無鰓蓋保護,而是樹枝狀外鰓,如大鯢(娃娃魚)、蠑螈的蝌蚪,均為外鰓。
許多兩棲類蝌蚪還具有附著器官,便於固定身體在植物、石頭上,但有些種類的附著器官並非在可都階段始終具備,而是會隨蝌蚪生長而退化的。
這里有一個個人聯想,魚類中的泥鰍,與兩棲類分類地位差異很大,但泥鰍仔魚也是無鰓蓋,利用樹枝狀外鰓呼吸的,而且,泥鰍仔魚是具有附著器官的,只不過在進入混合營養期時退化了。泥鰍與兩棲類差異巨大,這種雷同顯然是趨同進化的結果,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趨同「呢?我想,可能的解釋是,附著器官的存在與外鰓有某種聯系,比如有利於保護外鰓。
作為第一代陸生4足動物,兩棲類特點鮮明而豐富,難以盡述。以上為部分有代表性的內容,相信還有很多內容是我所不知的,願共同繼續深入了解。
Ⅸ 兩棲動物有哪些
常見的兩棲動物有:雨蛙、樹蛙、蟾蜍、大鯢、蠑螈、蚓螈、吻蚓、魚螈、山鱉、石蛙、和鯢魚等等。
兩棲動物是指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水陸兩棲。兩棲動物一般都是卵生,心臟兩心房血液為混合血,不完全循環,一心室,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先長後肢,再長出前肢,是有脊椎的動物。
(9)什麼兩棲動物擴展閱讀:
一般來說,兩棲類動物都是卵生。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 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賴於濕潤的的環境,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血液為混合血,不完全的雙循環;
5. 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
6.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胚胎沒有羊膜;
7.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
8.抱對受精,不僅可以刺激雌雄雙方排出生殖細胞,還可以使精子和卵細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9. 有脊椎。
網路——兩棲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