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我國動物性食品安全
1.明確管理主體
要改變動物性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分割的局面,建立起權、責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二實行從生產到餐桌的全過程安全質量管理;要逐步實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管理」,打破地方分割局面和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影響,減少各部門的重復設置和避免地區之間的矛盾,提高行政效能。同時,引導和監督企業自身質量管理監控機制,提高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人員檢疫檢驗和監督的效率,為建立統一精簡、高效的食品安全體制和運轉機制創造良好條件。
2.加強動物性食品安全立法工作
解決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是加快立法、嚴格執法。要針對當前動物性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少的實際,加快立法步伐,盡快形成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覆蓋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各個領域。當前,應著手制定並頒布動物性食品安全法規,並責成有關部門抓緊運作。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建立並加強食品安全檢測與執法機構、隊伍建設,強化檢測與執法工作,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建立動物性食品安全工作程序。
3.加強動物性食品標准體系建設
動物性食品標准化工作是提高動物性食品質量的重要技術基礎,也是動物產品規模化生產、外貿出口的重要技術保障。隨著我國加入WTO的時間日益臨近,制訂出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動物性食品安全標准已成為國家管理及現實生產中的迫切需要。為進一步加強標准體系的建設,1999年國家財政部和農業部設立了農業標准制訂和修訂專款,計劃在5年時間內制訂和修訂農業標准3000項。此項工作已全面啟動,大大加快了我國農業產品安全標準的制訂和修訂步伐。但由於這方面工作欠帳太多,建議進一步加大力度,盡快扭轉目前動物性食品安全標准短缺落後的局面,使我國動物性食品安全管理不僅有法可依,同時有標准可循,切實步入科學先進的行列。
4.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特別是飼養者的食品安全意識
飼養者是動物性食品生產的主體,加強飼養者的教育培訓,引導他們生產安全食品,則從源頭上把住了食品安全關。在西方一些國家,飼養者必須參加由國家組織的統一學習,經過一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與相關規程的培訓,方可從事種、養殖業。而我國,對飼養者的培訓基本處於自流狀態。特別是一些農民種兩塊地、養兩圈豬,把安全的食品留給自己,而把撒過肥、噴過量農葯、灌工業污水的食品直接送進市場。一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受經濟利益驅動,也昧著良心推銷形形色色的速生長激素,人為造成大批不安全食品的產生,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
5.建立健全動物性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加強動物性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工作
我國動物性產品質量監督體系主要由動物性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飼草飼料質量監測體系,獸葯疫病監測體系,畜牧獸醫器械質量監測體系組成。這五大體系為動物性食品安全起著決定性的保駕護航作用,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畜牧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適時把握入世機會,迎接挑戰,建立一套功能齊全、保障有力的動物性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對動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危險性實行有效的監督檢測和管理,及時發現和處理各種動物性食品安全問題,保護消費者利益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我國動物性食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並有效維護自身權益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在機構設置、儀器裝備、人才引進及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並切實發揮其作用。
6.強化企業自身管理
保證動物性食品的衛生和安全,是動物性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責無旁貸的義務。美國、英國已將良好生產工藝(GMP)和危害性分析關鍵控制點(HACCP)管理系統列入強制性規定,要求企業實施。我國也應推行GMP和HACCP管理系統,以促使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對食品的生產經營過程實施全面質量控制,確保最終產品的安全衛生。
⑵ 如何保證動物性食品的安全性
動物源性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尤為重要,這關繫到人民 群眾身體健康和出口創匯。通過二年來在食品協調委員會的聯合辦公,筆者對此深有體會,認為,應從如下五方面 做好保障動物源性食品質量與安全工作。
I 體制保障
1 . 1 理順各部門的職責關系,改各司其職為密切配合 食 品葯品協調委員會是由葯監局、工商局、質監局、衛生局、貿易局、農業局、畜牧局組成的臨時機構,各局抽調
1 . 2 名業務骨幹為工作人員聯合辦公。過去因集中辦公時間不多,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各部門只能在各 自的職責許可權內進行處理,常使簡單問題復雜化,工作效率下降。 要改變這種 「 都管又都不管」的現象,必須改變部門間各 司其職為密切配合。
1 . 2 實施官方獸醫制度 2 0 0 6年我國獸醫體制改革以後, 基層獸醫人員工資已納入縣級財政,解決了員工的後顧之 憂,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畜牧業發展工作中去。但是,在獸葯、飼料、畜產品市場監督管理工作中,又出現了新問 題,那就是本縣與周邊縣市的管理方式、方法不同,執法 力度不同,執法人員執法能力良莠不齊。這就說明我國應 當建立自上而下、統一垂直領導的獸醫管理體制,形成高 效有力的管理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選擇~批廉潔奉公, 執法嚴明的食品安全執法人員,組建成獸葯、飼料監察機 構,負責動物源性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抽樣檢測等執法處理工作。確保動物源性食品的質量安全。
1 . 3 加強規模飼養場條件審核工作 《 防疫法》第二十條 明確規定了興辦飼養場 ( 小區)應當向縣級以上獸醫主管 部門提出申請,進行審核後發放 《 動物防疫合格證》 。這就 改變了過去以散養為主的飼養方式,變為法律化、正規化 集約飼養,在條件審核時嚴把技術人員關。同時,把飼養場能否服從監督管理列入到審核條件之中,簽訂相關的責 任書如防疫責任書,產品安全責任書等,讓其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
2 制度保障
動物源性食品質量與安全主要是指獸葯、農葯殘留問 題。控制獸葯殘留的基礎是建立健全獸葯葯政、葯檢、葯 監三個管理體系。加強首要質量監督工作, 實施 G MP達標, 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首要的不法行為。對此種行為一旦查出,不要一罰了之,而是有順藤摸瓜,找到生產的源頭, 搗毀生產基地。對葯物生產、市場銷售還要進行全程監督,保證葯廠向社會提供合格的獸葯,確保養殖生產的安全, 最終養殖場向社會提供安全放心的動物食品。
3 法律保障
( 1 )畜禽養殖場應當履行與政府獸醫管理部門簽訂的各 種責任書,按照 《 獸葯管理條例》 、《 防疫法》有關規定,嚴格按照獸葯的適用對象、使用期限、使用劑量以及休葯期等 使用獸葯。建立用葯記錄,並歸於飼養管理檔案中。在發生疾病,需要治療用葯時,按執業獸醫的指導合理用葯。
( 2 )獸醫主管部門應當對飼料廠在飼料中添加葯物以及 各種營養成分配方有備案,對於的添加劑應當在說明書上明確標明有效成分和使用方法 。嚴格按照 《 飼料及飼料添 加劑管理辦法》使用。
( 3 )在執法監督中對發現違規使用獸葯、飼料的飼養戶 應當按照 《 獸葯管理條例》及 《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關 規定依法處理。
4 技術保障
4 . 1 加強獸葯殘留監控 獸葯、飼料檢查機構應當擔當獸 葯、飼料、動物產品的檢測、監測任務,對飼養場 ( 戶) 、 屠宰和食品加工廠開展獸葯殘留的實際檢測工作,為獸葯殘留的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4 . 2 擴大獸葯殘留的監控 內涵 目前我國的獸葯殘留檢測僅包括獸葯,而獸葯對環境的污染、重金屬的檢測還沒有 包括在內。
4 _ 3 加強監控人員的培訓 獸葯殘留檢測實驗室和檢測人員在數量上是很有限的。國家扶持各省市、治自區建一個 取得認可的實驗室進行人員培訓,承擔當地的獸葯殘留快速檢測任務。
5 輿論保障
政府應當加大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宣傳力度,讓群眾 了解其重要性,對食品存在的問題要公開、透明,社會上的各種反應有利於提高安全意識,促進誠信生產、推進全 社會食品安全的發展。
⑶ 如何解決我國動物性食品安全問題
這個要靠衛生部門嚴加查處了
⑷ 如何控制動物性食品的污染
一、生物性污染控制
1.防止內源性污染。主要作法是:1)科學管理,提高動物抗病能力;2)保護環境,建立無病害畜禽群體;3)積極開展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動物及動物產品檢驗檢疫工作;4)對動物及動物產品實施可追溯管理;5)做好動物疫病特別是人畜共患病的診治工作;6)對動物屍體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2.防止外源性污染。主要是:1)加強對動物性食品加工、包裝、貯藏、流通等環節的監管力度,防止二次污染;2)在動物屠宰、奶製品加工實行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監控;3)生產用水要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規定;4)加工場地、設備、運輸器材、包裝材料要嚴格按國家衛生標准要求;5)從業人員定期體檢,對患傳染病的人員堅決清除;6)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加強對動物產品的檢驗和加工過程的監督。
二、化學性污染控制
1.農殘控制。主要是:1)合理使用農葯;2)使用國家規定標準的動物體表殺蟲劑;3)動物飼料農殘要符合衛生標準的規定;4)加強農葯監督管理;5)建立健全農葯殘留限量標准;6)動物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對農葯殘留的檢測。
2.獸葯殘留的控制。1)加強獸葯監督管理;2)規范使用獸葯;3)合理使用飼料葯用添加劑;4)嚴格遵守休葯期;5)禁止使用違禁葯物;6)開展獸葯殘留監控。
三、畜禽標識和可追溯體系建設
動物標識及可追溯體系是以新型的動物標識為載體,以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通過標識編碼、標識佩戴、身份識別、信息錄入與傳輸、數據分析和查詢,實現動物及其產品從田園到餐桌的安全監管(既HACCP控制系統),為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性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一)動物標識申購與發放管理系統的建立。該系統關系著(HACCP)控制系統的成敗,應由國家動物疫病控制中心根據省級機構上包的信息統一進行編碼、並制定生產廠家下達生產命令進行生產,同時全程監控具體情況,各級各有關單位應按發放、接收和回收程序進行痕跡管理。
(二)動物生命周期全程監控系統該系統是(HACCP)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動物的飼養信息、防疫檔案、檢疫證明和監督數據傳輸到中央資料庫,運用這一信息和動物的唯一編碼,可實現快速、准確地追溯到原產地及同群畜,從而達到控制動物性食品污染的目的。(本文來自:昆明市動物衛生監督所辦公室)
⑸ 淺談如何控制動物性食品的污染
如何控制動物性食品污染?對人類社會來說顯得極為重要。為了有效防止動物性食品污染,減少動物性食品污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維護動物性食品安全,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規,建立健全動物源性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控制體系,抓源頭,重點做好動物疫病的防控,規范使用獸葯,實施畜禽標示和可追溯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患於未然。
一、生物性污染控制
1.防止內源性污染。主要作法是:1)科學管理,提高動物抗病能力;2)保護環境,建立無病害畜禽群體;3)積極開展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動物及動物產品檢驗檢疫工作;4)對動物及動物產品實施可追溯管理;5)做好動物疫病特別是人畜共患病的診治工作;6)對動物屍體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2.防止外源性污染。主要是:1)加強對動物性食品加工、包裝、貯藏、流通等環節的監管力度,防止二次污染;2)在動物屠宰、奶製品加工實行從原料到產品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監控;3)生產用水要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規定;4)加工場地、設備、運輸器材、包裝材料要嚴格按國家衛生標准要求;5)從業人員定期體檢,對患傳染病的人員堅決清除;6)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加強對動物產品的檢驗和加工過程的監督。
二、化學性污染控制
1.農殘控制。主要是:1)合理使用農葯;2)使用國家規定標準的動物體表殺蟲劑;3)動物飼料農殘要符合衛生標準的規定;4)加強農葯監督管理;5)建立健全農葯殘留限量標准;6)動物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對農葯殘留的檢測。
2.獸葯殘留的控制。1)加強獸葯監督管理;2)規范使用獸葯;3)合理使用飼料葯用添加劑;4)嚴格遵守休葯期;5)禁止使用違禁葯物;6)開展獸葯殘留監控。
三、畜禽標識和可追溯體系建設
動物標識及可追溯體系是以新型的動物標識為載體,以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通過標識編碼、標識佩戴、身份識別、信息錄入與傳輸、數據分析和查詢,實現動物及其產品從田園到餐桌的安全監管(既HACCP控制系統),為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性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一)動物標識申購與發放管理系統的建立。該系統關系著(HACCP)控制系統的成敗,應由國家動物疫病控制中心根據省級機構上包的信息統一進行編碼、並制定生產廠家下達生產命令進行生產,同時全程監控具體情況,各級各有關單位應按發放、接收和回收程序進行痕跡管理。
(二)動物生命周期全程監控系統該系統是(HACCP)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動物的飼養信息、防疫檔案、檢疫證明和監督數據傳輸到中央資料庫,運用這一信息和動物的唯一編碼,可實現快速、准確地追溯到原產地及同群畜,從而達到控制動物性食品污染的目的。(本文來自:昆明市動物衛生監督所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