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動物是怎麼來的
進化,原始生命分化成不同的細胞結構,漫長的進化。。。
② 神秘動物是怎麼回事
如果你向一些人提問:「對於一種6000萬年以前生存的動物而言,它延存至今的可能性是否很大?」想必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是一種生存於12000萬年以前的動物呢?他們也許會回答說:「可能性會再縮小一倍。」然而,如果讓這些人看一看腔棘魚的例子,他們一定會發現,僅憑這種動物的產生年代就作出上述回答實在有些草率。腔棘魚是一種更為古老的動物,但它至今仍然生活在地球上。實際上,對於任何一種哪怕比腔棘魚還要古老的物種,只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它就有可能延續下來。也許有人會說,海洋中的生態環境比陸地上任何地方都要穩定得多,所以,像腔棘魚那樣的特例在海洋中能夠出現而在陸地上則不能。這種觀點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實遠非如此。
在這里,我們還可以舉出斑點楔齒蜥的例子,這種古老動物的生存歷史引起了所有動物學家的深思。
斑點楔齒蜥是一種極為原始的爬行動物,從外觀上看,它很像普通的蜥蜴,所不同的是這種蜥蜴長有三隻眼睛,但它的第三隻眼的功能十分有限。成年的楔齒蜥大約有0.6米長,它們性格極其孤僻而且基本上只在夜間才出來活動。從已經發現的大約生存於兩億年前的楔齒蜥的化石來看,這種動物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竟沒有發生多大變化。
楔齒蜥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但從這些化石的產生年代來看,楔齒蜥在恐龍時代結束時就在地球上絕大部分地區滅絕了。而今,如果不是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發現仍有這種動物存在,人們一定認為,所有的楔齒蜥蜥蜴都在導致恐龍滅絕的同一場生態大災難中消失殆盡了。恐龍在地球上來了又去了,但楔齒蜥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有朝一日當人類都無法在這個星球上生存下去時,楔齒蜥仍然健在。
今天,有一個品種的楔齒蜥生活在紐西蘭附近幾家荒涼的小島上,而它們家族的另一個成員則生活在大約3200千米以外的庫克群島中一個面積只有10公頃大的島礁上。地球這么大,為什麼單單這幾個離大陸幾千千米遠而彼此又被遙遙隔開的小島能成為楔齒蜥家族的最後歸宿呢?
在活生生的楔齒蜥被人類發現以前,科學家們恐怕不會預見到這種古老的動物仍然生存在地球上。以前,曾有一些人找出了很多理由,想去證明像楔齒晰這類被普遍認為已經滅絕了的動物仍有可能存在於地球上一些生態孤島之中。盡管他們的論述很有道理,但按照正統的科學觀點去分析,這樣的論述仍屬無稽之談。現在,連楔齒晰這樣的動物都被發現了,這難道不能說明些什麼嗎?
在這里,我們只想指明一點,那就是,在自然界中,各種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如果忘記了這個起碼的道理,在研究世界時必將陷入一種誤區。那麼,在這個世界的陸地、海洋和天空之中是否真的存在還在與人類捉迷藏的神秘動物呢?熱衷於研究這類動物的科學家始終持這樣的態度:它們存在的可能性要比不存在的可性大。這種態度並沒有錯。
也正是由於人們對科學報有謹慎積極的這種態度,人類對神秘的動物所作的科學探索才得以繼續下去。
③ 動物的進化是怎麼回事
各種動物都會因時間、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而漸進的過程,生物學上把動物的這個變化過程叫做進化。動物的進化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直線前進的,而是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動物的每一次進化在生物史上都是一次飛躍,但動物的每一次進化的完成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經過漫長的自然作用會被保存在岩層中,我們把這些保存在岩層中的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遺體、遺跡叫做化石。化石是研究動物進化的主要證據。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19世紀50年代,通過長期的實地科學考察和對各地採集來的化石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於1859年發表了轟動世界的巨著《物種起源》。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學說。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不僅說明物種是可變的,而且也正確地解釋了生物的適應性問題。自然選擇說認為生物在長期繁衍過程中,只有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而那些不能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則會被淘汰滅絕掉。因此,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推動力。對此達爾文還認為自然界的生物不是永恆不變的,也不是突然出現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而來的;人類並不是神和上帝創造的,是由一種遠古時期的古猿進化而來的,和其他生物一樣,人類也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是生物進化論確立的標志,它開啟了生物學的新篇章。恩格斯把達爾文學說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給予了達爾文很高的評價。
④ 海洋軟體動物是怎麼回事
軟體動物的種類非常豐富,現存的有11萬種以上。同時,某些軟體動物已發展到了能利用「肺」進行呼吸的程度,同時身體還具有調節水分的能力,這使軟體動物與節肢動物構成了僅有的陸生軟體動物。
海洋軟體動物大都由頭、足、內臟三部分組成。由於大多數軟體動物都覆蓋有堅硬的外殼,所以又有「海貝」之稱。
軟體動物可分為單板綱、多板綱、無板綱、腹足綱、雙殼綱、掘足綱、頭足綱。它們分布很廣,從赤道到寒帶,從海洋表面到萬丈深淵都遍布著它們的蹤跡。常見的海洋軟體動物有鸚鵡螺、鮑魚、烏賊、章魚、牡蠣、石鱉、海兔、海牛以及各種貝類。
沙蠶在海底有固定的巢穴,它們常常棲息在海灘的沙中或石頭底下,過著隱居的生活,僅通過身體的蠕動收縮進行運動。
巢沙蠶主要生活在沙灘上,它們長著堅韌的蠶管,管口部分略略彎曲,呈煙囪狀,伸出地面之外,殼口處常粘連有大量海藻等雜物,以便於隱蔽。
旋毛管蟲大多穴居在一個棕褐色的管內,它們一般都生長在水深約十米的珊瑚礁中,喜歡附著在造礁珊瑚的骨骼上。珊瑚長大後,穴管則夾在珊瑚骨骼內,頭端長著兩根主軸,主軸四周有很多羽狀的鰓冠。鰓冠從穴管中伸出時,呈旋轉狀。
旋毛管蟲的鰓冠顏色因珊瑚礁的深度和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有藍色、天藍色、紫色和白色等多種顏色,外觀非常漂亮。
海筍是嵌在岩石中生活的,它的鑿岩能力很強。海筍在鑿洞時,兩片殼會以扭動和搖擺的方式在堅硬的岩石上鑿出藏身的洞穴來。
貝殼在幼年時的生長速度很快,到老年時生長逐漸放緩甚至停止。貝殼的身體結構是這樣的:在貝殼與身體之間有一層叫做「外套膜」的薄層,生長時,外套膜能持續分泌出碳酸鈣物質,這種物質不斷地沉積在殼質上,時間久了,便結成了具有保護作用的堅硬外殼。單殼類沿著螺口邊緣以自我盤卷的方式生長,雙殼類則只在兩貝殼邊緣處增長,貝殼生長方向始終不變。貝殼表面上的紋路是對生長環境及生長速度的真實記錄,這也是貝類年齡的顯現。
石鱉是貝類中的原始類型,由八枚覆瓦狀排列的殼片連接而成,其行動非常遲緩,外形很像海龜。石鱉的頭和足掩蓋在貝殼的下面,頭上沒有觸角,也沒有眼睛,只是在腹面有一個非常大的嘴。它們的足有很強的吸附力。一旦受到驚嚇,身體便會牢牢地吸附在物體的表面,很難用外力將其摘取下來。
魷魚和章魚均屬於貝類,它們是軟體動物中進化最好的一類。因為它們能在大海中像魚一樣飛快地游動,所以人們常將它們誤稱為「魚」。魷魚和章魚的身體都由頭部、足部、內臟囊、外套膜及貝殼五個部分構成。奇怪的是,它們的貝殼長在體內,足長在頭頂,而且足上帶有吸盤。魷魚和章魚在頭足類中又屬於不同的類群,二者最主要的區別是:魷魚的足是8條,而章魚比魷魚多了兩條足。鸚鵡螺是一種十分罕見的貝類,也是現今地球上唯一保留了真正外殼的頭足類動物。因為它的貝殼上長滿了紅色的火焰狀斑紋,所以叫鸚鵡螺。
鸚鵡螺是最古老的頭足類動物,腕足非常多,可達90多條,且不帶吸盤。鸚鵡螺雖然有外殼,但卻沒有塔尖,只是在一個平面上從小到大旋轉著。更有趣的是,它的殼內構造很特別:整個貝殼從里到外被一道道橫隔分成30多個小室,彼此由中空的管子串連起來,身體居住在最外面的一節,其餘的充滿空氣。鸚鵡螺通過調節氣室里空氣的含量,使身體在水中上浮或下沉。現代潛水艇就是模仿這一原理研製出來的,因此鸚鵡螺有「生物潛水艇」之稱。
鮑魚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海貝。它的殼很像人的耳朵,所以又稱「耳鮑」。有趣的是,鮑魚的貝殼上有一排具有呼吸及排泄功能的小圓孔。平時身體緊緊地吸附在岩石上,不怕風吹浪打。
星螺是一種外形很像哪吒風火輪的海螺,它是深海底層動物,也是漆黑、荒涼的海底世界中著名的「深海隱士」。
蛇螺在幼年時與錐螺很相似,整個身體也是緊密規則的螺旋體。但長大後,蛇螺的外殼變得很不規則,螺旋間距也逐漸加大。由於蛇螺自身行動十分不便,所以喜歡潛於沙中或附著在岩石上生活。
馬蹄螺的貝殼堅厚,外觀上很像馬蹄,極具觀賞性。馬蹄螺美麗的貝殼常被做成各種工藝品。馬蹄螺種類較多,色彩和形狀差別較大,主要生活在熱帶珊瑚礁海區。
梯螺的樣子十分迷人,它肥圓的身體表面由10~11條白色精緻裝飾物組成,它們將游離的螺層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的外表,深受人們的喜愛。
海邊紅樹林是一些沿岸貝類良好的棲息場所,望遠螺就是其中的一員。望遠螺又稱望遠鏡螺,因為它圓錐形的貝殼很像單筒望遠鏡而得名。
輪螺可以稱得上是最完美、最標致的海螺了。它那精緻的輻射狀輪紋由內向外逐漸展開,構成了優美勻稱的幾何圖形。
鳳螺的外唇前緣有一個缺口,它可以使左眼伸出殼外觀察外界的環境。鳳螺有100多種,大都生活在熱帶海洋中,最著名的是印度洋中的巨型粉紅鳳螺,當地居民曾在其體內發現了粉紅色珍珠。
錐螺的螺紋非常多,一般約有30層。錐螺的外形很像筍螺,也很擅長挖沙。它利用又長又尖的外殼,左右猛烈搖擺著潛入泥沙之中。
項鏈螺的外觀十分美麗,像一串串項鏈似的,然而它卻是雙殼類動物的致命殺手。
玉螺屬於肉食性動物,一旦發現獵物便用肥大的肉足將它們包圍起來,接著從口裡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專攻獵物由碳酸鈣組成的貝殼,很快便在雙殼類的一片外殼上鑽出一個小圓孔,接著伸出銼一樣的齒舌,銼碎獵物的組織,然後再慢慢地將其吮食掉。
芋螺倒錐形的貝殼像極了芋頭,它們的殼頂扁平,有一個伸出的小螺塔。大多數芋螺棲居於熱帶珊瑚礁里。芋螺屬肉食性動物,主要進食其他軟體動物、蠕蟲及小魚蝦。有些芋螺具有帶蜇刺的「武器」,捕食獵物時,芋螺往往利用矢齒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使其昏厥,然後再慢慢享用。
骨螺的迷人之處在於殼上長著美麗獨特的長棘裝飾物。骨螺色彩鮮艷,分布范圍相當廣泛,大多生活在熱帶珊瑚礁海區,因此骨螺都長著類似珊瑚形狀的貝殼。骨螺貝殼表面上常常覆蓋著一層厚厚的低等海洋生物,這是它們絕佳的保護色。
海菊蛤長得很像盛開的菊花,它長了一對大小不等的貝殼,右殼凸起,左殼一般為扁平狀。海菊蛤在貝殼表面長有放射狀長棘裝飾物,目前世界上已發現了50餘種海菊蛤。海菊蛤的一生都將右殼固著在堅固的物體上,它們是珊瑚礁海區主要的海洋生物之一。
海月蛤在水中宛如一輪圓月。它屬於不等蛤科雙殼類。圓盤形的貝殼極其扁平,貝殼脆薄而透明,左右兩扇貝殼一凸一平。海月蛤是著名的可觀賞貝類之一。
長硨磲的身體龐大,因其殼面鱗片狀的裝飾物而聞名。最大體長可達2米,重量約300千克,是貝類中的「巨人」。有的硨磲甚至能活到一百多歲,真可謂是貝類中的壽星。雖然它的身體龐大,但只以濾食的方式攝食海中的微小生物。由於它的貝殼巨大,熱帶島國居民常把它當做兒童們的浴盆。此外,硨磲的力氣非常大,據記載,從前曾有大船的錨鏈不慎落入硨磲的兩殼之間,只見硨磲兩殼一合,錨鏈竟然斷開了。
扇貝屬於扇貝科貝類,全球約有360種,主要生活在熱帶淺海地區,它通常右殼在下而左殼在上,並以足絲側卧式附著在其他物體上。扇貝貝殼的外觀非常艷麗,兩扇貝殼略有差別:一扇扁平,另一扇微微凸起。此外,扇貝很受美食愛好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