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然界中什麼生物的壽命最長,究竟能活多少年
自然界中壽命最長的生物有:烏龜、錦鯉、弓頭鯨、北極蛤、格陵蘭鯊、紅海膽、南極海綿和燈塔水母,同時這八種生物也被稱之為壽命最長的8種動物,其中有一種還能長生不老。至於為啥能活這么久,科學家也沒有一個真正的答案。
第八種:燈塔水母
燈塔水母被稱之為長生不老生物,因為燈塔水母擁有著不斷更新自己的特殊能力。
❷ 澳大利亞考拉寶寶互相擁抱相依相偎,你對這種動物了解多少
考拉,是樹袋熊科、樹袋熊屬動物,體態肥胖,毛又亂又厚,沒有尾巴。成年樹袋熊體長約70-80厘米,體重10千克左右,身體為淺灰色到淺黃色,腹部周圍的顏色相對較亮,鼻子光禿禿的,大而圓,腦袋圓滾滾的,耳朵上的毛十分蓬鬆,前肢具有非常強壯的爪,善於攀緣。雄性樹袋熊的體重超過雌性50%,有一個相對比較寬闊的面部,一對相對較小的耳朵,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散發氣味的胸腺。雌性主要的第二性徵是其育兒袋,內有2個奶頭,向後端開口。
樹袋熊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樹上度過的,幾乎終生都在桉樹上度過。其白天的許多時間都用來睡覺,只有不到10%的時間用來覓食,而其他的時間主要花在靜坐上。樹袋熊幾乎從不下地喝水,它們以桉樹葉為食,每天能吃掉許多的桉樹葉,而且消化良好。分布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州)。
❸ 動物壽命排名前一百的都有什麼
在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動物,都擁有很長的壽命,幾百年甚至更長而不為人知。但動物壽命排名靠前的有:燈塔水母、南極洲海綿、海洋圓蛤、大蜥蜴、錦鯉、烏龜、弓頭鯨、女神蛤、鰓綱管蠕蟲、紅海膽。
1、燈塔水母
這種水母物種或許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發現不老泉的動物。因為它有能力從一個成熟的成年階段轉變成一個不成熟的息肉階段然後再變回來,或許它的壽命並不受大自然的限制。燈塔水母可以從水螅體無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夠從性成熟階段恢復到幼蟲階段的生物。
5、烏龜
烏龜被認為是地球上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當中壽命最長的是名為哈里特的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它在2006年6月因心臟衰竭在一個動物園中去世的時候為175歲。據說一隻名為Adwaita的亞拉伯拉象龜去世時年齡為250歲。
❹ 澳洲那個動物是叫袋灌么
袋獾(學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大嘴怪」,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現今只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
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身形與一隻小狗差不多,但肌肉發達,十分壯碩。其特徵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擊時發出的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進食時的神態。除狩獵外,袋獾也進食腐肉。它們通常單獨行動,但有時也與其他袋獾一起進食。
袋獾體型矮胖及粗壯,頭大尾短。貯存脂肪的尾部是袋獾健康的指標,因為瘦削的尾部代表袋獾健康欠佳。袋獾的毛發呈黑色,不過胸部和臀部往往帶有小塊白色的毛。身長525-800毫米,尾長230-300毫米,體重4.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塊斑,吻為淺粉色。體形與鼬科動物相近。腹部生有育兒袋。
袋獾和其他有袋動物不同之處在於其前足比後足稍長。它們可以最高時速13公里(8.1英里)奔跑。雄性袋獾體型一般較雌性為大:雄性平均身長為652毫米(其中尾部長258毫米),平均體重則為8公斤;雌性平均身長則為570毫米(其中尾部長244毫米),平均體重6公斤。野生袋獾的壽命為6年,受飼養的袋獾則較長壽。
袋獾臉上和頭頂有觸須,以便在黑暗中尋找獵物或偵測同類的存在。它們在被激怒時會放出臭氣,刺鼻程度可與臭鼬比擬。袋獾長於聽覺及嗅覺,至於視覺則以黑白視力表現較佳,因為它們多在晚上出動。它們較能看到移動物件,卻難以觀察靜止物件。
一項關於哺乳類動物噬咬能力的分析指出,相對於各自的體積而言,袋獾是噬力最強的現存哺乳類動物。這與其頭部大小有一定關系。袋獾一生之中只有一副會慢慢長大的牙齒。
出沒於灌木與高草生境中,晝伏夜出。行走時總在不停地嗅地面,似乎在尋找食物。食性以肉食為主,吃昆蟲、蛇和鼠類等,偶爾也吃些植物。
袋獾是名副其實的「晝伏」動物──它們雖然不在日間出動覓食,但卻喜歡在太陽下休息。這只袋獾的左眼旁邊有打鬥過的傷痕。袋獾在塔斯馬尼亞隨處可見,對乾燥的硬葉樹林或接近海岸的林地尤其鍾愛。它們晝伏夜出,日間棲身在茂密的灌木林或地洞之中。小袋獾能爬樹,但成年袋獾就不能。另外袋獾也能游泳。它們喜愛單獨行動而不成群出沒。袋獾的活動范圍介乎8至20平方公里之間,常常與其他動物的領地重疊。
袋獾可吃進一隻小型的沙袋鼠,但實際上袋獾奉行機會主義,而它們常吃腐肉多於捕獵活的動物。袋獾喜好的食物為袋熊,然而它們也會視乎周圍的食物多寡進食其他家畜(如綿羊)、鳥類、魚類、青蛙以及爬蟲類動物。袋獾每天平均吃掉相當於其體重15%的食物,但情況許可的話它們也會在半小時內吃掉相當於其體重40%的食物。
除了普通的肉和內臟,袋獾也會吃掉獵物的毛皮和骨頭。農民對袋獾的這種習性甚為歡迎,因為它們令那些能夠傷害家畜的昆蟲因為沒有腐爛組織可吃而絕跡於農場。
進食對袋獾而言是社交活動,而它們通常也在進食的時候發出刺耳的聲音。有時會有12隻袋獾一起進食,叫聲在數公里外也可聽見。生物學家認為,關鍵的適應性行為有助於該物種的延續。他們的禮儀,飲食禮儀表明它們是共同進餐還是攻擊對方。禮儀在效果上就像他們的聲音,袋獾至少有20種身體語言(包括它們那廣為人知、樣子凶惡的呵欠,這種哈欠的原因並不是疲勞!而是露出牙齒,威懾潛在的攻擊者)以及11種叫聲,每個動作都具有內容,比如畏懼、屈服或是攻擊並用以互相溝通。這些溝通渠道也被袋獾用來顯示自己的權威,可是袋獾之間仍不時進行打鬥。成年的雄性袋獾最具侵略性,而在它們身上也往往找到因為爭奪食物或配偶而打鬥所產生的傷痕。
袋獾以它那獨特的嚎叫聲和暴躁的脾氣著稱於世,塔斯馬尼亞最早的居民因為被夜晚遠處傳來的袋獾可怕的尖叫聲嚇壞了,因此稱它們為「塔斯馬尼亞的惡魔」。
雌性袋獾自2歲起每年發情一次。在發情時,雌性袋獾會製造多個卵子。袋獾是單配製的動物。每年三月是交配期,交配不分晝夜地在受到遮蔽的空間進行。雄性袋獾會互相鬥毆以爭奪交配權,但如勝利者在交配後不加看守的話雌性會和其他雄性交配。
袋獾的妊娠期為31天,每胎生20至30隻重0.18至0.29克、僅有米粒大小的幼崽。20隻至30隻剛剛降生的幼崽必須艱難的從產道爬進只有四個乳頭的育兒袋中,它們會留在育嬰袋裡約105天。在育兒袋裡,脆弱而幼小的它們會被一種油性分泌物所包圍,這種分泌物可以在它們長出皮毛以前使它們的皮膚保持濕潤。不過因為裡面只有四個乳頭,因此每胎只有四隻幼崽能活下來(雌性幼崽的存活率比雄性高),而大多數幼崽則會在育兒袋中默默的夭折。和袋熊一樣,袋獾的育嬰袋是向後開口的,因此母親難以和子女直接交流互動。
小崽在育嬰袋內繼續迅速生長。在第15天後它們開始長出耳朵,緊接著長的是眼瞼和觸須(三部份的生長各相差一天)。第20天小崽會長出口唇,第49天開始長出皮毛,直至第90天左右長滿全身為止。它們的眼在長滿毛的前後(第87至93天)就能夠睜開,到第100天左右便會斷奶。再過5天,小崽便可離開育嬰袋,這時它們約重200克。與袋鼠不同,袋獾離開育嬰袋後便不會回去,但會留在母親的巢中約3個月,在10月至12月間開始外出,到次年1月獨立生活。袋獾母親每年只有約6星期的時間不需養育子女。
動物園飼養的個體,平均壽命為8年零2個月。
澳大利亞,現僅見於塔斯馬尼亞省。袋獾是全世界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動物,同時也是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特有的生物種類。
❺ 澳洲龍蝦的壽命多長
分兩類:
淡水龍蝦雄蝦的壽命一般為20個月,雌蝦的壽命為24個月。 淡水龍蝦一般是10月底至翌年3月間交配抱卵,其壽命不長,約為1年。 小龍蝦喜歡生活在水體較淺、水草豐盛的濕地、湖泊和河溝內,繁殖季節喜掘穴。
海龍蝦壽命較長,一般為30-40年之間。
❻ 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有哪些
短尾矮袋鼠、豪勛爵島竹節蟲、橙腹鸚鵡、鴯鶓、鴨嘴獸
1、短尾矮袋鼠(哺乳綱、有袋目、袋鼠科)
【分布范圍】:澳大利亞
【保護級別】:已被澳大利亞法律列為瀕危物種,並建立保護區
【基本情況】:是最小的袋鼠之一,體高不到60厘米。歷史上,短尾矮袋鼠有相當廣泛的分布,曾經遍布澳大利亞西南部整個沿海地區。
如今,短尾矮袋鼠僅限於在三個偏遠地區,其中只有一個實際上是在澳大利亞大陸,生活在圍繞城市珀斯的原始林區,最多數仍居於洛特尼斯島和鄰近的禿頭島。
2、豪勛爵島竹節蟲(昆蟲綱、有翅亞綱、竹節蟲目、竹節蟲科)
【分布范圍】:澳大利亞
【基本情況】:豪勛爵島竹節蟲成蟲長達15厘米,重達25克,一般雌蟲比雄蟲大。基於它們的體格及色彩,有「地上的龍蝦」(land lobsters)及「步行的香腸」(walking sausages)等別名。
3、橙腹鸚鵡(鳥綱、鸚形目、鸚鵡科)
【分布范圍】:澳大利亞
【保護級別】:列為華盛頓公約組織附錄一的一級保育類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極危(CR)
【基本情況】:橙腹鸚鵡體長20厘米,體重45 - 50克 ,又名黃腹長尾鸚鵡,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鸚鵡。雄鳥的上身呈鮮草綠色,下身黃色,腹部橙色。
4、鴯鶓(今鳥亞綱、鶴鴕目、鴯鶓科)
【分布范圍】: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但是在開闊地區比較常見,而在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等地比較罕見。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基本情況】:體高150-185厘米,體重30-45千克,壽命10年。以擅長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產,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成年雌性比雄性大。
5、鴨嘴獸 (原獸亞綱、單孔目、鴨嘴獸科)
【分布范圍】: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
【保護級別】:澳大利亞政府己制定保護法規;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
【基本情況】:成年鴨嘴獸長度有40~50公分,重量雌性在700~1600克之間,雄性在1000~2400克之間。鴨嘴獸棲息在河流、湖泊中,平時喜穴居水畔。
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包括山澗、死水或污濁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為隱蔽所,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
以上僅列舉部分。總之,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有9000種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有鳥類650種,450種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全球的有袋類動物,除南美洲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❼ 鴕鳥養到200斤要多久,鴕鳥的壽命
鴕鳥是一種走禽,屬平胸鳥類,體長約為 183~300cm,身高240~280cm,體重130~150kg,雌鳥稍小。
駝鳥的壽命很長,平均壽命在60年,而且產蛋率高。駝鳥的生長速度非常快,飼養一年可達兩百多斤。
駝鳥的生長速度非常快,飼養一年可達兩百多斤。
❽ 袋鼠的壽命是多少
袋鼠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大象出生以後,哺乳期大約為兩年的時間;長到十二歲至十五歲時,才是「婚配」的年齡;二十四歲至二十六歲時才停止長個。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即出生,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後立即存放在母袋鼠的保育袋內。直到6~7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一年後才能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但仍活動在母袋鼠附近,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母袋鼠可同時擁有一隻在袋外的小袋鼠,一隻在袋內的小袋鼠和一隻待產的小袋鼠。
小袋鼠長到四個月的時候,全身的毛長齊了,背部黑灰色,腹部淺灰色,顯得挺漂亮。五個月的時候,有時候,小袋鼠探出頭來,母袋鼠就會把它的頭按下去。小袋鼠越來越調皮,頭被按下去,它又會把腿伸出來,有時還把小尾巴拖在袋口外邊。有時候,這么大的小袋鼠也會在育兒袋裡拉屎撒尿,母袋鼠就得經常「打掃」育兒袋的衛生:它用前肢把袋口撐開,用舌頭仔仔細細地把袋裡袋外舔個干凈。小袋鼠在育兒袋裡長到七個月以後,開始跳出袋外來活動。可一受驚嚇,它會很快鑽回到育兒袋裡去。這時候的育兒袋也變得像橡皮袋似的,很有彈性,能拉開能合攏,小袋鼠出出進進很方便。
最後,小袋鼠長到育兒袋裡再也容納不下了,它只好搬到袋外來住。可它還得靠吃母袋鼠的奶過日子,就把頭鑽到育兒袋裡去吃奶。
經過三四年,袋鼠才能發育成熟,成為身高1.6米、體重100多公斤的大袋鼠。這時候,它的體力發展到了頂點,每小時能跳走65公里路;尾巴一掃,就可以致人於死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