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魯迅的《狗貓鼠》主要內容及評析
主要內容:這篇散文首先回擊了「現代評論派」對作者「仇貓」的誣蔑,揭露了他們卑劣的手段,然後作者說明自己「仇貓」的近因,刻畫出「貓」的主要特徵;再以童年的追敘,交代了「仇貓」的遠因;最後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實質是縱惡養奸。
作者表面上討厭貓,實際上卻鞭撻了具有與貓類似習性的一類人,如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正人君子」、軍閥統治者的幫凶。
作者借追憶自己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最終卻慘遭殺害的往事,表達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施暴者的憎恨。此文運用反語和曲筆,以動物喻人,以議論為線索,夾敘夾議,寓意深厚。
評析
此文採取托物喻人的手法而環環相扣。從「彷彿聽得有人說我是仇貓的」寫起,把現代評論派的先生們妄圖誣蔑作者魯迅是狗的丑惡用心抖露了出來;借著查考狗貓成仇的原因,既順便給了「以動機來褒貶作品的那些時髦」學者一擊。
又以童話故事中的有關解釋,非常巧妙地把現代評論派的先生們和「沒眼力」的狗等同了起來。接著,用「我的仇貓,是和這大大兩樣的」啟開下文,很自然地寫到了貓和自己仇貓的原因。在此之下所插進的「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一個自然段,貌似多餘。
而其實把矛頭對准了現代評論派,尤其是「蟲蛆也許是不幹凈的,但它們並沒有自鳴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就沒有豎過『公理一正義』的旗子……」等語,把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它們的奴才們不如蟲蛆、不如鷙禽猛獸的本質勾畫了出來。
說到自己仇貓的原因,不但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貓的兩個特點,正好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奴才們相似。由貓的配合寫到人的配合,特地舉出去年海昌蔣氏在北京舉行婚禮的情況,不是閑筆,更不是贅疣,而是為了反封建的需要。
寫完蔣氏婚禮之後,說「我毫不生氣,這是因為無須我到場」,旋即又講到自己仇貓的原因,緊扣文章主旨。
創作背景
1925年的「五卅」運動,標志著共產黨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進入高潮。魯迅支持的「女師大」學潮,是全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圍繞著「女師大」學潮,魯迅和帝國主義、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現代評論派」,展開了毫不妥協的斗爭。
魯迅寫的許多雜文揭露他們的本質,使他們露出原形。「現代評論派」以退為進,發表一系列攻擊作品,1926年2月21日,作者魯迅寫下此文予以回擊。
B. 魯迅 朝花夕拾 中的《狗。貓。鼠》賞析
《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
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狗貓鼠》的寓意非凡,同時也可以看出魯迅小時候就是愛憎分明的,為其今後成為文壇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質基礎。
C. 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貓狗鼠》的原文及賞析,謝謝求大神幫助
《狗貓鼠》代表了魯許迅生活的那個年代的三個階層。 《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狗貓鼠》的寓意非凡,同時也可以看出魯迅小時候就是愛憎分明的,為其今後成為文壇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質基礎。
D. 魯迅先生在《狗·貓·鼠》這篇文章里有這樣一段話。。。。。。。。。。。。
1.文中寫蟲咀,鷙禽猛獸的目的是證實前面的「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突出自己的「清者自清」的道理;2.在《狗·貓·鼠》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全文先以禽獸與人相比,諷刺著人類的某寫做法比禽獸還不如。然後慢慢進入自己恨貓和綽號「仇貓」的由來的主題。
E. 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仇貓是什麼意思
王朔說過這樣一段話:「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魯迅也不好——那會引發地震!」正如他所言,魯迅文字的犀利,我們一向是有耳聞的。
《朝花夕拾》雖然是魯迅回憶童年的一部散文集,但遊走在回憶的筆尖,對一景一物的懷念之餘,字里行間更多的流露出對「世態」的揭露。
就拿《朝花夕拾》的首篇——《狗 · 貓 · 鼠》來說吧!
為了解釋「我是仇貓的」這件事
當時社會上流傳「魯迅是仇貓的」這樣的言論,如果僅此而已也不至於讓魯迅站出來解釋,但又因為魯迅說過「狗也是仇貓的」,又說過要打「落水狗」,這邏輯是講不通的。
這件講不通的事情,在當時某些人眼中,可真是了不得的事情,是可以拿來大作文章的。所以,魯迅要解釋一下,所以有了這篇《狗 · 貓 · 鼠》。
先從「狗仇貓」這件事說起
要解釋「魯迅是仇貓的」這件事,魯迅先從「狗為什麼仇貓」這件事講起。
魯迅發現了一篇記載在《自然史底國民童話》中的故事與「狗仇貓」有關,故事大意是:
動物界要開一個會,鳥、魚、獸等動物們都到齊了,單單缺了大象。動物們決定通過抓鬮的方式派一個人去找大象,結果是狗拈到了這個差事。
狗說:「我沒有見過大象,怎麼找呢?」
有動物回應:「這容易,大象是駝背的。」
於是狗就去找大象,遇見一隻貓,貓看見狗之後便立刻弓起了脊樑。狗以為貓就是大象,於是將貓引領到會議現場,結果引得眾動物們恥笑狗。
從此以後,狗和貓就成了仇家。
這是個有趣的故事:貓弓起了脊樑,是出於自衛,並不是為了冒充大象、故意擺大架子,要怪就怪狗的沒眼力吧。
魯迅當然不僅僅是要給大家講故事,在民族獨立意識萌芽剛剛蘇醒的當時,魯迅的一言一行都在揭露著社會的黑暗與痛楚,有些人想揭,自然有更多的人想蓋住。在這里只不過是將那些想借「魯迅仇貓」這件事作文章的人暗喻為「沒眼力的狗」罷了。
造物主和人,人和動物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如果想揭露「人自作聰明」這個足以讓很多人跳腳的事實,魯迅會怎麼下筆呢?
他說:當我們在動物園,看猴子翻跟頭、看母象請安,看動物們使出本領博得人們喝彩,人們雖然破顏一笑,但同時也會感覺有些不舒服,甚至是悲哀,以為這多餘的聰明,倒不如沒有的好。
對一視同仁的造物主而言,它看這世間生物,就如同人在看動物。那些使出本領博得造物主破顏一笑的,正是人。
如此形象、直觀。
「無用社交」和「人情往來」
接下來,魯迅好像才記起文章的主題:魯迅為什麼仇貓?
「仇貓」不至於,只是剛開始不喜歡。
原因有幾點:
第一,不喜歡貓的性情。貓抓住老鼠、麻雀等小動物,不會一口咬死,而是慢慢折磨。咬住、鬆口;再咬住、再鬆口……想像這個過程,與幸災樂禍的人大致相同,難以讓人喜歡的起來。
第二,貓天生媚態,因為身材嬌小所以才有時惹人喜愛,若身材大上十倍,不知它處世又是一種什麼態度。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貓喜歡半夜求偶嚎叫,打擾魯迅看書、寫字。
第三點既然是最重要的原因,魯迅當然不僅僅是在寫貓的叫聲讓他心煩意亂,而是指那些繁瑣而無用的「無用社交」和「人情往來」。
關於「無用社交」:「當我正要看書或者睡覺的時候,有人來勒令朗誦情詩,奉陪作揖,那是為自衛起見,還要用長竹竿來抵禦的。」
長竹竿抵禦是魯迅驅貓的辦法,對於那些「無用社交」,只好用「長竹竿來抵禦了」。
關於「人情往來」:「還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給我一個紅帖子,上面印著『為舍妹出閣』『小兒完姻』『敬請觀禮』或『闔第光臨』這些含有「陰險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錢便總覺得有些過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興」
原來,在當時的魯迅,也會有如今人般在「人情往來」上的不快。這段話,拿到現在,同樣適用。
「魯迅仇貓」的圓滿解釋
當然,這里是《朝花夕拾》,魯迅是要回憶小時候的,而他「仇貓」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小時候,貓吃了他心愛的隱鼠。
隨後,魯迅用大篇幅描寫了他是怎麼與心愛的隱鼠相遇、提到了照顧他生活的長媽媽、提到了「老鼠娶親」的神話故事、提到了他是怎麼為心愛的隱鼠報仇……
也算是給「魯迅仇貓」這件事一個圓滿的解釋。
但全文最精彩的還要算結尾部分,魯迅通過這件事總結出:貓的偷魚肉,拖小雞,深夜大叫,人們自然十之九是憎惡的,而這憎惡是在貓身上。假如我出而為人們驅除這憎惡,打傷或者殺害了它,它便立刻變得可憐,那憎惡倒轉移到我身上了。
由於這個原因,魯迅對於攪得自己心煩意亂的貓,也只是盡量驅趕,而不傷害,這樣就會長保著禦侮保家的資格。藉以諷刺當時中國的官兵,總是不肯清掃土匪或撲滅敵人,因為這么一來,就要不被重視,甚至於因失其用處而被淘汰。
到此,《狗 · 貓 · 鼠》全文結束。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這只是記載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懷舊散文,魯迅卻從多方面寫出了他對於當時社會的思考和獨立民主意識的覺醒,沒有一句在揭露,卻句句在揭露。
更精彩的在於,很多觀點和道理,至今仍然適用。
不敢說這是《狗 · 貓 · 鼠》的書評,網上關於這篇文章的評論很多很多,文中還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每一個細節能會讓人有所領悟。
以上是我的一點讀後感記錄下來並分享, 感謝每位朋友的閱讀。讓我們繼續閱讀、繼續領悟。
如果有興趣、有時間,建議讀一下原文,很是精彩。
F. 《狗貓鼠》的賞析
《狗貓鼠》代表了魯許迅生活的那個年代的三個階層。
《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狗貓鼠》的寓意非凡,同時也可以看出魯迅小時候就是愛憎分明的,為其今後成為文壇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質基礎。
也可以這樣:
讀著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得不被他的「罵人術」傾倒。看寫一個童年的故事,也不忘記「罵罵人」。先生就是先生啊,一隻貓讓先生如此地剖析得體無完膚,怎能不引起「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流的痛恨呢?
看: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在動物界,雖然並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樣舒適自由,可是嚕蘇做作的事總比人間少。它們適性任情,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蟲蛆也許是不幹凈的,但它們並沒有自命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就沒有豎過「公理」「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一味佩服贊嘆它們。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於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於只能嗥叫的動物,實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
如此地嬉笑怒罵,讓「人」怎麼還站得住,無怪乎先生說:「俯首甘為孺子牛」了。
小小的「鼠輩」本不值得喜愛,但因為有了貓的對比,卻讓我們感到了「鼠輩」其實也有它的可愛之處。怪不得現在有了可愛的小舒克老鼠,想來作者也是看了先生的「隱鼠」而受到的啟發吧!
在《狗·貓·鼠》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G. 《朝花夕拾》中《貓.狗.鼠》的批註,蘊含了什麼
這體現了作者對自己所養的老鼠卻被貓折磨而死的怨念,從而把貓比作成心口不一的人,同時是表達對這些人的厭惡。
H. 《狗·貓·鼠》表現了魯迅對什麼和對什麼
通過詳盡論述 動物界貓與鼠 之間的故事,表現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嗥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 小隱鼠 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 弱小者 的同情和對 暴虐者 的憎恨。對當時社會上 縱容邪惡 不能 除惡務盡 的現象進行了鞭撻,同時,表現了作者與軍閥斗爭到底的戰斗精神。
I. 魯迅對牛的評價
附身甘為褥子牛
J. 魯迅是怎樣稱贊昆蟲記
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聽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因而黃亞治在翻湧對,把它改名為《昆蟲的故事》。法布爾的《昆蟲記》除真實記錄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全書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