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動物什麼時候冬眠
物的冬眠受自然條件影響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內部本能的適應能力越強。首先,外界溫度對動物冬眠有重要影響。當周圍環境溫度在5℃一10℃時,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對於鳥類,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讓它飢餓,它就會立即進入昏睡狀態。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條件。如果光線時間減少或昏暗時,動物便很快開始冬眠。
B. 在北方,動物一般什麼時候冬眠
各種動物冬眠的時間不一樣,一般就是進入12月份開始看冬眠的。
C. 動物冬眠在什麼時候
眠是修眠現象的一種。是動物對冬季不利的外界環境條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種適應。主要表現為不活動,心跳緩慢,體溫下降和陷入昏睡狀態。常見於溫帶和寒帶地區的無脊椎動物、兩棲類、爬行類和許多哺乳類(如蝙蝠、刺蝟旱獺、黃鼠、跳鼠)等。
冬眠過程可分為入眠、深眠和出眠3個階段。
入眠 動物體溫開始降低到穩定地接近環境溫度的過程,大約需要一到數日。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溫度。各種動物入眠的環境溫度上限相差很大:蝙蝠是24~28℃、刺蝟27℃左右、黃鼠20~22℃、倉鼠9~10℃。光照、食物及飲水的供應也影響入眠。入眠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體重。一般認為,體重迅速增加直到較穩定地停留在較高水平,則是動物已具備入眠的內部條件。否則環境溫度雖低但動物仍不入眠。待體溫調定到接近環境溫度後,便進入深眠。
深眠 此階段長短不定,一般可達數月之久。這時的生理狀態發生極大變化。呼吸明顯減少,如刺蝟的呼吸運動,從常溫的每分鍾6~18次,降到每分鍾1~3次(28~18℃)。在此階段有時還出現一種間歇式 (陣發性)呼吸,即在短時期較快地連續呼吸之後有一個較長的停息。與恆溫動物不同,冬眠動物的間歇性呼吸屬於正常的生理狀態。與此同時,循環系統亦發生顯著變化,心率極度減慢,冬眠蝙蝠的心率由正常的每分鍾330~920次降到每分鍾30次,蜂鳥由每分鍾480~1200次降到每分鍾48次,黃鼠由每分鍾 300次降到每分鍾4~7次。同時血壓亦極低,倉鼠和土撥鼠的血壓從常溫狀態的 100毫米汞柱降到50毫米汞柱,刺蝟從113毫米汞柱降到35毫米汞柱。此時外周血管廣泛收縮,只有最重要的胸腔器官及腦部保持著低水平的血液循環。這樣就最大限度地節約能量,而保證生命活動的繼續。當環境溫度回升到一定高度時,深眠動物便迅速激醒,體溫回升以及各系統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出眠)。
出眠 刺蝟的出眠溫度約為6~9℃(2~15℃),達烏爾黃鼠約為10℃。除這種自發性激醒外,其他外因,如電、機械、寒冷或加溫、化學刺激以及注射葯物或激素都可以使冬眠動物激醒。激醒初期,呼吸由節律性轉變為間歇性。經過幾次陣發性呼吸之後,又變成節律性呼吸,而且頻率越來越快,如刺蝟可達每分鍾60次,待蘇醒後又趨向平靜,變成每分鍾36~40次。心率也一樣逐漸加快到超過正常水平,然後又恢復平靜,這種呼吸和心率的亢進與激醒開始時的戰栗產熱有關。與此同時,身體前部的血管舒張,加強心、肺和腦的血液循環,待身體前部復溫後,身體後部血管才開始舒張並迅速復溫。由於這樣的主動復溫,使得整個過程只需1.5~2.5小時便可使體溫上升30多度而完全蘇醒。
在冬眠過程中,動物是處於活動(常溫)與麻痹(低溫)交替的冬眠陣狀態。活動時期約為幾小時至幾天。有些種類動物在此期間進行排泄或進食。大多數種類動物不進食,但進行某些生理平衡的調整。
冬眠動物在長達 100多天的冬眠季節內不吃不喝而仍維持生命,是由於有充足的能量儲備,而代謝又降到最低水平,為活動時的1~2%。其呼吸商接近0.7,主要靠氧化脂肪來供給能量和水分。冬眠型動物在肥育期內便儲存了相當於體重30~50%的脂肪,大多數集中於皮下,不僅供給能量還有保溫作用。冬眠型動物的褐脂較非冬眠型多,而經過冬眠後又減少最多。曾被人認為是與冬眠有關的內分泌腺,有冬眠腺之稱。現知與冬眠動物的激醒有密切關系。
熊 睡覺
青蛙 鑽土地底下去
松鼠 樹洞里
每當氣候漸漸變冷,食物缺乏的時候,許多動物就進入冬眠,進行斷食辟穀調整機體,減少機體新陳代謝,使其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基礎代謝消耗,以期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從而適應變化的內外環境。所以,冬眠現象是動物生存斗爭中對不良環境適應的一種方法。
動物冬眠時,一冬不吃東西也不會餓死。因為冬眠以前,它們早就開始了冬眠的准備工作,用來度過這段困難時期。這些動物冬眠前的准備工作很特殊,那就是從夏季開始,便在自己的身體內部逐漸積累營養物質,足夠滿主整個冬眠過程中身體需要的基礎代謝消耗。
盡管在身體內積累大量營養物質,可是冬眠期長達數月之久,怎麼夠用呢?原來動物在冬眠期間,伏在窩里不吃也不動,或者很少活動,呼吸次數減少,體溫也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新陳代謝非常微弱,所消耗的營養物資也就相對減少了,所以體美貯藏的營養物質是足夠供應的。等到身體內所貯藏的營養物質幾乎要用光時,冬眠期也將結束了。冬眠過後的動物,身體顯得非常瘦弱,醒來後要吞食大量食物來補充營養,易變盡快恢復身體常態。
D. 動物一般要冬眠幾個月
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於極度降低的狀態,是這些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蝙蝠、刺蝟、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
冬眠,是變溫動物避開食物匱乏的寒冷冬天的一個「法寶」。
你看,冬天一到,刺蝟就縮進泥洞里,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鍾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一隻醒著的刺蝟浸在水裡2~3分鍾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痹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痹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痹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後,體重就逐漸減輕。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動物在冬眠時,血細胞還會大大減少。平時,1立方毫米土撥鼠血液中,會有12180個白細胞,但冬眠時平均只有5950個,然而,讓人奇怪的是,盡管體內「衛士」──白細胞大大減少,但冬眠動物卻從來沒有發現生病的。
那麼,為什麼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動物就會進入冬眠呢?
為此,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
夏天,科學家從人工條件下進行冬眠的黃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亂跳的黃鼠靜脈里,結果,它像被麻醉一樣,很快進入昏睡的冬眠狀態。
看來,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種能誘發冬眠的物質。實驗還表明,冬眠時間越長的動物,其血液誘發冬眠的作用越強烈。
那麼,這種誘發冬眠物質是什麼呢?
據研究,這是一種存在於血清中的顆粒狀物質,有時這種物質也會粘附到紅細胞,因而使紅細胞也有了誘發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動物對外來物質總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動物例外。科學家抽出冬眠旱獺的血清,注射到黃鼠的血液中,黃鼠不但不產生排斥反應,反而呼呼入睡,進入冬眠了。
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又帶來了新的信息,在動物的血液中,還存在著另一種與冬眠物質相對抗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達到一定量時,就使冬眠的動物蘇醒過來。
這樣看來,動物何時開始冬眠,不僅取決於誘發物質,而且也取決於誘發物質和抗誘發物質比例的變化。科學家判斷冬眠的動物可能一年到頭都在「製造」誘發物質。抗誘發物質可能是在進入冬眠後開始產生的,並且其產量是沿直線上升,直到春暖花開才逐漸減少。當抗誘發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足以控制誘發物質的時候,動物才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至今,人們仍然未完全揭開動物冬眠的奧秘,探索還在進行,科學家認識到,研究動物冬眠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在航天與醫學上有重大實用價值
E. 動物為何要冬眠,它們又在什麼時候進入冬眠呢
在我們的自然界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人物,但人類是唯一一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存在,因為在百萬年的時間里邊兒,人類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並且懂得如何使用工具。正是基於這一點,解放了我們的雙手,讓我們的大腦發展要遠遠超過其他的動物。不過除了我們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主角之外,自然界里邊兒還是存在著很多種,其中有一類動物非常的奇特,那是因為他們到了冬天就會冬眠。不過在有一些地區,因為冬期特別的長,所以他們的冬眠時間也會相應的延長,甚至有一些動物到了5月份才會逐漸蘇醒。這就相當於他們一年當中有半年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睡覺當中度過的,不過這些動物都在少數,因為它們生存的環境比較惡劣,所以族群規模也比較小。
F. 在北方,動物一般什麼時候開始冬眠
一般的情況下,都是冬至以後開始冬眠,到驚蟄後慢慢的蘇醒。應該是這樣的。
G. 動物最長的冬眠時間有多長
冬眠的長短隨動物而異,
歐洲刺蝟
3到4個月,冬眠鼠可睡上6到7個月。但不能簡單認為,冬眠是一個長達數月不間斷的過程,相反,常見的冬眠是間歇性的,也就是說有短暫的覺醒狀態。但動物不能經常回復到醒的狀態,因為每次醒來都是要耗體能的,醒的次數太多會導致脂肪貯存過早耗盡,以致沒有足夠的脂肪熬過冬眠期。
H. 動物冬眠多長時間
可以冬眠六個月
I. 動物什麼時候開始冬眠
冬眠是休眠現象的一種。是動物對冬季不利的外界環境條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種適應。主要表現為不活動,心跳緩慢,體溫下降和陷入昏睡狀態。常見於溫帶和寒帶地區的無脊椎動物、兩棲類、爬行類和許多哺乳類(如蝙蝠、刺蝟旱獺、黃鼠、跳鼠)等。
冬眠過程可分為入眠、深眠和出眠3個階段。入眠 動物體溫開始降低到穩定地接近環境溫度的過程,大約需要一到數日。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溫度。各種動物入眠的環境溫度上限相差很大:蝙蝠是24~28℃、刺蝟27℃左右、黃鼠20~22℃、倉鼠9~10℃。光照、食物及飲水的供應也影響入眠。
入眠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體重。一般認為,體重迅速增加直到較穩定地停留在較高水平,則是動物已具備入眠的內部條件。否則環境溫度雖低但動物仍不入眠。待體溫調定到接近環境溫度後,便進入深眠。
(9)動物一般多久冬眠擴展閱讀:
動物冬眠:
(1)冬眠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一種極端的但被調節的體溫、代謝和其它生理活動的下降,作為對減少能量消耗的適應。這種定義已不包括變溫有機體對環境溫度下降而發生被動反應時的季節性或晝夜的蟄伏。因而,真正的冬眠限於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2)冬眠的物種大致可分成兩類即主動式冬眠動物和被動式冬眠動物,後者如倉鼠,外部因素,包括光周期,食物和外界溫度對這種冬眠周期事件的定時起主要作用。
J. 哪種動物冬眠時間最長
在嚴寒的冬季,冰封的地面長不出綠草,樹枝乾枯,動物的食物極度缺乏,許多動物為了適應這種惡劣的環境,不能不捲曲洞內渡過這漫長的日子,這就是冬眠。冬眠時,它不吃不喝也不動,呼吸幾乎停止,身體變得僵硬,這時候外界的任何聲音都不能夠吵醒它們。動物在進入冬眠期之前,它們四處尋找食物,然後把自己吃的飽飽的,養的胖胖的,為冬眠做好身體和精神准備。
動物的冬眠期,因品種不同而各異,有的冬眠較短,有的則很長。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是睡鼠,一年中有5~6個月在酣睡。(從10月到4月)的時間處於冬眠狀態。據報道,英國有一隻睡鼠竟酣睡了6個月23天,可謂世界上冬眠最長的動物了。
睡鼠的形象曾在英國著名童話《艾麗絲漫遊奇境記》里的一場瘋狂茶會中出現,成為世界兒童熟悉的動物。正如童話所描述的那樣,白天的大多數時間里睡鼠都在睡覺,因此參與這項搜尋活動的人難以直接找到它們,只能通過尋找睡鼠啃食過的榛子等堅果來判斷。
睡鼠的樣子很像松鼠,四肢短小,小小的身體拖著一條多毛的尾巴,一般生活在森林或灌木叢中,平時以樹木等植物的乾果和種子為食。
睡鼠在形態與構造上,介於鼠科與松鼠之間,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小(60至190毫米長)、前肢短、眼睛大、耳朵大而圓、尾巴多毛、有長須、無盲腸。它們是樹棲類動物,都數築巢在樹洞中。白天在樹洞或叢林中睡覺,晚上外出覓食。主要吃漿果、堅果、穀粒等物,有時也吃一點蟲類。
睡鼠共有28種,其中最小的生長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睡鼠們吃得很多,通常睡鼠的體重在時序入秋時,大約介於15至22克;但是在冬季來臨正式進入冬眠前,睡鼠體重會急速上升至25至40克重。體內預存的脂肪和能量讓睡鼠在睡眠中安然渡過漫長嚴冬;當來年春天來臨,體重又會回復到初秋時的正常體重。
一隻睡鼠的壽命只有五年,它們生命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睡覺,所以無論是小睡鼠,還是睡鼠媽媽,都必須在最短的時間里儲備足夠的脂肪,以維持漫長的冬眠生命所需的能量。
動物保護專家說,睡鼠因擅長爬樹,喜在樹枝上跳躍,又被稱為「跳躍之王」。睡鼠通常生活在落葉闊葉樹林或灌木叢中,由於這些棲息地遭到破壞,英國許多地區已難覓睡鼠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