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溫室效應將要和已經滅絕的動物有多少
白堊紀是恐龍等肉食動物和素食動物的時代!那個時代!和現在一樣!也是全球的氣候變暖了!白堊紀過後!全球氣溫就漸漸降低!一直到第四紀的冰川期!那麼地球經過這次的溫室效應後!還會不會回到冰期呢?人類會不會向恐龍一樣大片的死亡!甚至滅絕呢?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溫室效應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脅人類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出警告,由於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類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紐約錫拉丘茲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家雜志》中指出,早前他們發現一種植物病毒TOMV,由於該病毒在大氣中廣泛擴散,推斷在北極冰層也有其蹤跡。於是研究員從格陵蘭抽取 4塊年齡由 500至14萬年的冰塊,結果在冰層中發現TOMV病毒。研究員指該病毒表層被堅固的蛋白質包圍,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這項新發現令研究員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塊深處,目前人類對這些原始病毒沒有抵抗能力,當全球氣溫上升令冰層溶化時,這些埋藏在冰層千年或更長的病毒便可能會復活,形成疫症。科學家表示,雖然他們不知道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適應地面環境的機會,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來的可能性。
由來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
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氯氟烴(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另一方面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新說
自1975年以來,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9華氏度,由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說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於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污染。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雲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至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 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於各種溫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為,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溫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巨毒無比的氯氟烴。但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可喜的是,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麼再過50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碳粒粉塵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東西,隨著內燃機品質的不斷提高,甚或不使用內燃機的交通工 具的問世,不能燒盡而剩餘的碳粒是可以減少的。漢森博士的學說能夠成立,則給地球帶來了降溫的新希望,但願地球早日退燒。
工業革命前大氣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長的速度,到2100年CO2含量將增加到550ppm,即幾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許多氣象學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後,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會增高多少?
目前採用的具體辦法是,根據大氣運動規律和物理狀態變化規律,設計成數值模式進行計算。不過,由於人們對大氣運動變化規律認識得還不夠完善,採取的簡化計算辦法不同,各個模式的計算結果常相差很大。為此,80年代美國科學院組織了評估委員會,對這些模式的結果進行研究和綜合評估,最終得出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土1.5℃,即1.5℃-4.5℃。這就是對本問題最有權威的組織--聯合國IPCC第一次《報告》中採用的數字。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會遮擋部分陽光到達地面,因此使地面氣溫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值據IPCC估計可達-0.5瓦/米2。即相當於CO2增溫效應(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溫效應(+0.47瓦/米2)還略大。主要根據這個改進,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溫的升溫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於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溫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
然而,模式計算結果還說明,全球平均增溫1.0℃-3.5℃不均勻分布於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熱帶地區不升溫或幾乎不升溫,升溫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數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便引起另一嚴重後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范圍地區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後海水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估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應升溫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 (相應升溫1.0℃一3.5℃),最可能值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評估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因此後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籲。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我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加大,因此氣候將趨乾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乾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災害。例如,低緯度台風強度將增強,台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和加劇傳染病流行等。以瘧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瘧疾發病率已翻了兩番,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瘧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並非全是壞事。因為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因而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產量。還有論文指出,在我國和世界歷史時期中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乾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等等。
當然,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例如,過去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於誇大;百年升高0.3℃-0.6℃屬於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等等。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盡管如此,但對於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了人類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這時候往往已經難以逆轉,那麼就為時已晚。因此現在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採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對策
雖然迄今為止,我們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應該想盡辦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長,不可聽天由命任憑發展。
首先,暫訂2050年作為目標。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情勢發展下去,綜合各種溫室效應氣體的影響,預計地球的平均氣溫屆時將要提升兩度以上。一旦氣溫發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氣候將會引起重大變化。
因此為今之計,莫過於竭盡所能採取對策,盡量抑制上升的趨勢。目前國際輿論也在朝此方向不斷進行呼籲,而各國的研究機構亦已提出各種具體的對策方案。
可惜仔細檢視各種方案之後,迄今尚未發現任何一項對策足以獨挑大樑解決問題。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尋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這些對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實現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夠實現,對於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根據估計可以發揮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壞而被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每年約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國認真推動節制砍伐與森林再生計劃,到了2050年,可能會使整個生物圈每年吸收相當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結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溫室效應。
三、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餘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估計到了2050年,可使溫室效應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這對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預計可以達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而其稅金收入,則可用於森林保護和替代能源的開發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經燃燒,就會排放出二氧化碳來。惟其排放量會因化石燃料種類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為低。同樣是要產生一千卡的熱量,煤碳必須排放相當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這在石油則為0.085公克;若是換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碳的順序予以加重課稅。譬如生產方面,要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的煤碳,以能量換算,每十億焦耳課稅0.5美元,而對天然瓦斯則只課稅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課稅愈重。至於消費方面的情形亦復加此,其課稅比例在煤碳訂為23%,在天然瓦斯訂為13%。
當然,現今階段只不過是有這么一個構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諸實行,可望對於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提供大約五%的抑制效果。
六、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因為天然瓦斯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則是希望更進一步推廣這種運動。惟其抑制溫暖化的效果並不太大,頂多隻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預計將對2050年為止的溫暖化,分擔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勵使用太陽能
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不過,就算積極推動此項方案,對於2050年為止的溫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們的期待。
九、開發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為新的干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
② 溫室效應帶來的危害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海平面上升。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③ 全球變暖還會對動植物造成哪些不良影響和傷害
植物會枯萎,動物會失去他們的家園,企鵝不能生活。
氣溫升高所帶來的熱能,會提供給空氣和海洋巨大的動能,從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風、颶風、海嘯等災難。每年所遭受和面臨的災難越來越多,損失的生命和金錢數目越來越大,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
氣溫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來源。我們的地下淡水儲備很大部分來自冰山融水。在氣溫平衡正常時,冰山的冰雪循環系統,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給平原地區積累淡水,並起到過濾作用。氣溫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鏈逐漸斷裂。
(3)溫室效應每年導致多少動物死去擴展閱讀:
全球變暖的原因: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
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於陸地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進而造成了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霧霾天氣增多,影響人類健康。汽車限行,暫停生產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和霧霾污染。
④ 為什麼氣候僅僅變暖1-2度就可以讓幾萬種生物滅絕
其實說到底,氣溫升高1-2度所導致數萬種生物死亡的現象,是大自然的一個淘汰過程,這是這一假設的理論依據。基於達爾文《進化論》當中的觀點,我們嘗試作出如下猜想:只有適應自然變化的生物,才是由大自然通過以物種滅絕為代價篩選出來的最強者,而這些生物才能夠適應新的環境變化而獲得生存的機會,至於那些滅絕的生物,歸根結底在於它們無法適應氣溫變化的影響。
另一方面,溫度升高會導致多種物種食物的短缺。氣溫的升高會導致許多植物難以生存,植物數量和種類的減少將會直接導致生物鏈的破壞。因為植物作為許多食物鏈底端生物的食物來源,其數量減少將直接使底端生物數量減少,從而使得以這些食物鏈底端為食物的生物也跟隨著失去食物來源而死亡,這個過程將通過食物鏈層層惡化,只有適應了其他食物的動物才能活下去。
⑤ 全球變暖對地球上的生物有什麼影響
全球變暖對地球的影響
1、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並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人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 天敵也可能減少。比如說桔子,過去20世紀70年代,它的最北的邊界線是在黃 山一線,宣城市也曾經試種過,但到冬天的一場大雪,樹木就凍死了。但現在我 們校園里的桔子樹都長得很好。又如,揚子鱷只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這樣狹小的地帶,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這是從我省的局部地區來 講。從全國來講,我國把冬季1月0度等溫線作為副熱帶北界,目前這一界線處 於我國秦嶺-淮河一帶。研究發現,氣溫升高會使這一界線北移至黃河以北,徐 州、鄭州一帶冬季氣溫將與現在的杭州、武漢相似。
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後,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 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 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⑥ 海洋生物每年的死亡率
30%。
海洋生物死亡的原因首先就是污染物的排放,比方說有毒物質的排放,當污染物進入海洋之後,在溫室效應的作用下,會加速污染物的釋放和擴散,從而會導致大量浮游生物加速死亡,並且導致海洋生態鏈出現問題,讓生態鏈上游生物也因為食物短缺問題而死亡。其次就是石油泄漏問題,前段時間,美國加州出現了石油泄漏事故,這場事故也導致數以萬計的海洋生物死亡。
海洋生物,生物學術語,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種,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
⑦ 近4萬個物種有滅絕危險,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地球不只是你的,還是我的,終究是大家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如果不保護環境,那麼,將會造成很多的危害,有關調查報告顯示,近四萬個物種有滅絕危險,造成這種嚴重的後果,無非就是人類活動過於頻繁,過於向地球母親索取過多的資源,不愛護,不保護,不珍惜。為此,我們應該道歉,我們應該感到痛苦,感到的誠實,我們應該學習一下如何去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目前唯一的家園。
最後,呼籲大家一起保護環境,不要吃野生動物,珍惜生命。
⑧ 全球變暖為什麼會造成物種滅絕
「地球上大部分的瀕臨絕種生物——大約25%的哺乳類動物以及12%的雀鳥——有可能於幾十年內絕種。這是由於氣候變化,影響到它們所棲息的樹林、濕地及牧場,而人類發展亦阻礙了它們移居到其它地方。」
——摘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首先,全球變暖會導致北極海底冰凍層的融化,而冰凍層融化會導致更多比二氧化碳強效20倍的溫室氣體——甲烷被釋放出來,從而大大加劇全球變暖的速度,進而導致更多甲烷被釋放,而在地球歷史上,甲烷的突然大量釋放曾導致物種的大規模滅絕。
其次,每個物種在生物圈中都有其獨特的生態位置,而進化過程讓它們在這獨特的位置適應並生存下來——生活於其特殊的「居所」 及特定的生活環境(包括溫度、濕度、其它動植物等)。
雖然有些生物會有較強的適應力,或者說「能屈能伸」——例如老鼠和狗能在很艱難的環境生存——但是絕大多數生物對於生活環境極其苛刻——例如考拉只能在有桉樹的地方生活。
全球變暖會引起地區性的氣溫變化、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等現象,初期會摧毀一些生物的棲息地,而且其破壞的速度比這些生物向其他地方移居的速度更快。
同時,由於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復雜的關系,一個物種的滅絕可能引起許多相關物種的滅絕。
然後,隨著全球變暖的進程,在初期沒有滅絕的物種將進行大量的遷移活動。不同地區的生物種類相互遷移交流會變得越來越頻繁,有些有害生物擴散到新分布區大量繁殖擴散,形成了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通過資源競爭、化感抑制等各種方式的競爭優勢降低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從而毀掉當地原有的生物鏈,導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由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全球和區域的水熱條件變化,溫度上升會使耐寒物種向高海拔、高緯度等寒冷地區遷移——沿高海拔遷移的物種向上移動退到山頂時,只能在當地滅絕;沿高緯度方向遷移的物種在無法逾越在遷移途中遇到大的自然障礙和人為障礙時也將面臨滅絕危險。
參考IPCC的報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未來6、70年內,氣候變化會導致大量的物種滅絕。現在已經可以確信氣候與一些蛙類的滅絕有關,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氣候變化導致的物種滅絕風險將會比地球歷史上5次嚴重的物種滅絕規模更大。而唯一的預防方法,便是在未來幾十年內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拯救生物的時間所剩不多。
最後,我以三類生物為例,分析受威脅的原因:
1、植物
其與動物和真菌一樣,不同種類需要不同的生存條件(如光照、土壤酸鹼性、降水、其它相關生物等),例如在北美洲巨形仙人掌旁絕不會找到黃樺木。
降雨量以及溫度轉變會使植物不能再在原本生長的地方繼續生長下去。
相比動物和昆蟲,大部分的植物都不能在短時間內移居。它們受到種子以及花粉所能到達的距離所限制。現在的變暖速度對植物來說已經太快。人類建築也會阻礙植物移居。
另外,如動物一樣,植物經不起競爭。由於氣候變化,只適應在較寒冷氣溫下生長的植物,會被更適應新溫度的新品種取代。
補充一下,大部分動物和昆蟲需要特定的植物種類,來作為它們的棲所。
所以植物品種的消失,會帶來連鎖影響——導致更多動物和植物絕種。
2、珊瑚礁
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的珊瑚白化可以嚴重地危害、甚至毀掉整個珊瑚礁。就算是不到1度的升溫,也會使珊瑚發生白化。而全球熱帶海洋的氣溫在過去100年已經上升了攝氏1度,並估計會持續上升。
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大堡礁便是珊瑚白化問題的其中一例。2002年,大堡礁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白化問題困擾,超過60%的珊瑚礁受到影響。除非氣候變化的速度比預期中的減慢,否則大部分的珊瑚礁均會在幾十年內死去。由於有數以百計的生物依賴珊瑚礁為其棲所,若珊瑚礁消失,那些生物將會隨之而滅絕。
3、北極熊
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上食肉動物。它們只需於體內儲存脂肪,便可以長時間,甚至是數月不進食。通常北極熊都是倚靠進食於冰層上捉到的海豹來儲存脂肪。冰層融化,它們便找不到食物。北極熊還會用漂浮的海冰作為交通公具,懷孕的北極熊冬天挖雪洞用作產房。
但北極夏季海冰的范圍在過去50年減少了近27%,而最近20年,海冰厚度也以每十年7%~9% 的速度減少。北極地區的夏季海冰在本世紀末之前就可能完全消失,而失去家園的野生北極熊亦會隨之滅絕。
⑨ 人類大約導致多少種動物滅絕
近百年來,在人類干預下的物種滅絕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
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很多物種還沒來得及被科學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英國生態學和水文學研究中心的傑里米·托馬斯領導的一支科研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英國野生動物調查報告稱,在過去40年中,英國本土的鳥類種類減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種類減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種類更是驚人地減少了71%。一直被認為種類和數量眾多,有很強恢復能力的昆蟲也開始面臨滅絕的命運。
科學家們據此推斷,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蔣志剛博士也認為,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把調查到的英國蝴蝶情況推及英國其他昆蟲,及整個地球上的無脊椎動物,那我們顯然正在遭遇一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物種是指個體間能相互交配而產生可育後代的自然群體。已經滅絕的物種是指在過去的50年裡在野外沒有被肯定地發現的物種。「大滅絕不單是一個物種滅絕,而是很多物種在相對比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即幾十萬年,或者是幾百萬年裡滅絕了。」蔣志剛博士說。
英國科學家對過去40年英國鳥類、植物和蝴蝶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發現了以上這種昆蟲種群數量大規模減少的現象。而且令人警醒的是,這種大規模種群數量減少的現象發生在所有主要的生態系統中,遍及英國各個地區,而不是集中在幾個生態嚴重惡化地區。托馬斯說:「昆蟲物種量佔全球物種量的50%以上,因此它們的大規模滅絕對地球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個噩耗。」
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上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台灣雲豹等物種不復存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自從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
地球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有85%的物種滅絕。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遭到重創。而發生在距今約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一次,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第四次發生在1.85億年前,80%的爬行動物滅絕了。第五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統治地球達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
蔣志剛博士解釋說,前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主要是由於地質災難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發生在白堊紀末期的那次則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現在進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人類成為罪魁禍首。專家認為,人類是否會列入其中也很難說。
蔣志剛博士也不否認,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滅絕本是自然規律,比如大熊貓種群目前就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但是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人口不斷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資料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多。如此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農田、水庫……生物的自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的痕跡割裂得支離破碎。「每一條道路對於動物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蝴蝶種群都產生了隔離,不再像以前那樣飛來飛去進行基因交流。」蔣志剛博士痛心地說:「更不用說藏羚羊、獅子、老虎等這樣的大型動物了。」
有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但是因為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斯圖亞特·皮姆認為,如果物種以這樣的速度減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或瀕臨滅絕。
現有的物種在不斷走向衰亡,新的物種卻很難產生。
根據化石記錄,每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級類群。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但蔣志剛博士認為,生物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漫長年代進化而來的。所以,新物種的產生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空間,但是現在到處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環境越來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進化的環境和條件,物種在不斷地自然死亡,卻很難有新的物種產生。
就像虎一樣,如果給它足夠的生存空間,讓它自由地捕獵,它可能還會進化,產生一種類似虎的新物種,但是現在活動的空間有限,它要生存下來都很難了,就不用說進化了。
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也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消失,卻很難像前五次那樣產生新的物種,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體系崩潰。
如果人類由於自身的行為而造成滅頂之災最終時刻的來臨,人類會成為倖存者嗎?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因撞擊而形成的岩石碎片和塵埃直上雲霄,覆蓋了整個地球,同時也導致火山大量噴發,地球的溫度在短期內大幅升高。
撞擊後數年,平流層中的二氧化硫附著在塵埃上,形成硫酸的液滴,並覆蓋整個地球,遮擋了陽光,地表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幅減弱,氣溫大幅下降,恐龍不能適應嚴酷的氣候,開始紛紛死亡。
鹽分的大量蒸發也許破壞了保護地球的臭氧層,地表的火山爆發導致植物枯萎,天空上的硫酸液滴形成的酸雨,以及殘酷的嚴冬使得更加大量的恐龍死亡。
嚴冬終於結束了,陽光又可以普照在地球之上,但是大氣層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了強烈的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又開始急劇升高,曾經稱霸地球達1.6億年之久的恐龍終於滅絕。
背景資料
據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在20世紀就有6種大型獸類相繼滅絕:普氏野馬(1947年野生滅絕),高鼻羚羊(1920年滅絕),新疆虎(1916年滅絕),中國大獨角犀(1920年滅絕),中國小獨角犀(1922年滅絕),中國蘇門犀(1916年滅絕)。
中國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的有7種;裸子植物瀕危種受威脅的有63種,極危種14種,滅絕1種;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有433種,滅絕或可能滅絕的有10種。
⑩ 溫室效應對動物及植物有什麼影響
先介紹什麼是溫室效應:
地球表由大氣層所包圍,就像溫室的透明玻璃,在陽光照射地球時,有防止地面溫度、濕度散失的功能,使地面溫度不會下降太快,地表年均溫因此能保持
150C
左右,此現象即稱為「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氧化亞氮、甲烷和氟氯碳化物及臭氧,這些污染物主要是燃燒石化原料(例如:煤、石油)所產生的。
原本可藉由熱帶與林來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人類過渡砍伐雨林,卻破壞了森林利用二氧化碳的這到防禦工事,使溫室效應日漸嚴重。
溫室效應會使全球氣溫節節上升,其所造成的氣候改變,將使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例如氣溫上升會使冰山融化、海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若加上氣候帶位移,可能引發動物大遷徙、屆時也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等疾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