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如何保護動物棲息地

如何保護動物棲息地

發布時間:2022-06-08 18:42:36

『壹』 怎樣保護動物的棲息地

最直接的辦法保護整個地球的環境

『貳』 保護動物棲身地的建議

摘要:我國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眾多,其中生境喪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將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影響物種的擴散、遷移和建群以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但是目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法律仍停留在低層次的追求單一價值和目的階段,忽略從多層次、多空間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加強和完善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法律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野生動物 棲息地 生物多樣性

人類是從地球上的生物中進化而來的,野生動物是人類的親密夥伴,自從人類主宰了世界以後,由於無節制的活動,使許多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生物的多樣性可提供給人類用以改良作物的品種。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已被列為世界環境面臨的十大威脅之一。物種的減少,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憂慮。
一 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現狀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為寶貴的可持續資源,實施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和建設,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確保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我國野生動物資源面臨的威脅
我國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口眾多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不合理的圍湖造田,沼澤開墾,過度利用土地和水資源,都導致了生物生存環境的破壞甚至消失,影響物種的正常生存;第二,環境污染給許多生物的生存帶來滅頂之災.城鄉工農污水、大氣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別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屬以及長期滯留的農葯殘毒的富集,使許多水陸生物及生態系統因環境惡化而瀕臨滅絕;第三,濫捕亂獵、國內倒賣和走私野生動物的情況日益嚴重。從50年代就開始對獼猴進行捕捉,加之其棲息地的不斷縮小,使中國獼猴的種群大量減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復.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做裘皮的動物及魚類等資源,由於過量狩獵、捕撈,物種種群數量大量減少,甚至滅絕。第四,生境喪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在人為活動和自然干擾下,大塊連續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適宜生境分隔成許多面積較小的生境斑塊(島嶼的過程。生境破碎化可導致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在熱帶地區,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溫帶地區,原始的生境已經不存在,大面積的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許多物種瀕危和滅絕的重要原因。據估計,在現已確定的滅絕的原因的64種哺乳動物和53種鳥中,由於生境喪失和破碎引起19種和20種滅絕,分別佔30%和38%。因生境喪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的絕滅威脅的物種比例則更高,在哺乳動物和鳥中佔48%和49%,在兩棲動物中則高達64%。
(二)生境破碎化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生境破碎化不僅導致適宜生境的丟失,而且能引起適宜生境空間格局的變化。從而,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影響物種的擴散、遷移和建群,以及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和景觀結構的完整性。在連續的生境中,種群內的個體通過擴散和遷移,尋找和開拓新的生境和資源,降低親緣個體間的資源競爭,避免近親繁殖,降低遺傳漂變,增加不同種群間的遺傳基因的交流。從而,擴大物種的分布范圍,增加個體和種群存活的機會。在破碎的生境中,由於適宜的生境斑塊周圍分布著不適宜的生境,種群中的個體受到隔離效應()的影響,正常遷移和建群受到隔離和限制。同時因適宜的生境斑塊面積不斷減少,種群的規模變小,各種隨機因素對種群的影響隨之增大,近親繁殖和遺傳漂變潛在的可能性增加,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下降,影響到物種的存活和進化潛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塊邊緣的非生物環境(如光照、溫度和濕度)和生物環境的劇烈變化,從而導致邊緣效應(),這就進一步減少了適宜生境的面積,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種的入侵。伴隨著生境破碎化,景觀中非適宜生境的類型和面積的不斷增加,各種斑塊的互相作用隨之增加,這最終會改變斑塊生境的物種豐富度、種間關系、群落結構以及生態系統過程,導致生態系統退化。因此生境破碎化研究對解釋生物多樣性降低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原理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已陸續開展關於生境破碎化對動物種群的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動物種群的生境破碎化的評價,以及破碎化對動物種群的繁殖、行為和生存狀態的影響。我國生境的破碎化正在加劇,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來自於農業墾植和森林採伐。公路和鐵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樣性比較低的平原和發達城市,此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相對較弱。1978年以後,經濟快速發展,特別在發達的沿海地區,城市化程度已從改革開放前的20%發展到70%。迅猛的城市化進程已把許多遙遠的鄉村連成一片,連續的大塊自然生境被城市化所隔離。大規模的公路和鐵路工程逐漸延伸到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山區和無人區,隨之而來的是路旁大規模的森林採伐,阻斷了野生動物的正常遷移和擴散過程,對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同時,原始的生態系統逐漸暴露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過程將成為我國廣大農村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大型工程建設將會越來越多,這些必然嚴重影響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開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對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協調經濟建設和生物多樣性的關系以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概況和受威脅狀況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擁有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各類森林、荒漠、濕地、草原和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野生動物棲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濕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態系統類型。我國的森林按氣候帶分布從北到南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暖溫帶落葉林和針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其中亞熱帶森林在物種多樣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帶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我國的森林類型繁多,功能齊備,對我國乃至全球的環境和氣候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我國的濕地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潛水沼澤、高原鹹水湖泊、鹽沼和海岸灘塗等類型,涵蓋了全世界39個濕地類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濕地在全世界為我國所獨有,我國的天然濕地總面積為2600多萬公頃,其中內陸和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的面積堪稱亞洲之最。除了作為許多瀕危特有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之外,它們還是遷徙鳥類,包括許多全球性受威脅物種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由於近幾十年來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生態環境的需求和壓力,導致天然林面積的逐漸縮小,棲息地破碎化日趨嚴重,濫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侵佔林地的現象比較普遍。加之人工林林種單一,雖然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較高,但生物多樣性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天然濕地被侵佔現象嚴重,圍湖墾田、填海造地現象嚴重,海岸紅樹林破壞嚴重,極端的捕撈手段泛濫,化肥農葯使用過量,大江大河斷流現象嚴重,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扎龍自然保護區甚至需要人工注水來維持濕地面貌。 雖然劃定了大批的自然保護區,但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其他大部分保護區由於林地權屬不清,經費、人員不足等原因,難以正常開展工作,無形中加重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受威脅程度。
二 如何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法律保護和建設的構想
我國瀕危物種棲息地法律保護體系,是由《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和其他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規章構成的。目前我國法律追求的還是一種理想的,單一的生存秩序。環境保護法和自然資源法各有其獨特的目的和價值,當這些目的和價值發生沖突時沒有更高層次的法律規則或法律原理來協調。在公民和政府對環境質量和資源稟賦要求不太高的時期,這種單一的價值選擇可以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目前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必然依賴對土地、森林、漁業、礦業、水、草原和海洋等資源大規模地、高程度地利用和開發。相對來說,生物多樣性保護似乎離我們太遠。實踐中,瀕危物種棲息地保護還沒形成一種文化共識,它與土地使用、捕撈打獵、養殖採集比較起來微不足道。但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組織的多元化,個人、企業和事業單位、公眾和政府對環境和資源的需求也將隨之演化成多樣的和多層次的。負責任的政府需要保護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有關單位希望自主地行使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當地居民渴望利用棲息地以維持生計。而目前法律尚無多元化的規定來實現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全面保護。
(一)棲息地保護主體不全面
目前我國缺乏鼓勵個人和單位參與棲息地保護的法律規定,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公民針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破壞的情況可以起訴的權利,只規定公民有向政府檢舉和控告的權利,而破壞棲息地的行為很多時候是政府實施的,公民很難通過自己的行為實現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因此應當完善相關法律賦予公眾參與棲息地保護的法律權利,任何公民,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只要認為政府或某些個人的行為破壞了棲息地,即使沒有妨礙自己相關權利的行使,也可以向司法機構提起訴訟。
(二)棲息地保護方式單一
我國已經先後頒布了《森林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各級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法律和規章,有的省區還按照「一區一法」原則專門為保護區頒布了具體的管理辦法,環保、林業、農業、地礦、海洋等有關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自然保護區行政規章,進一步規范了自然保護區管理,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晉級的申報和審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護區評審標准。但是目前相關的法律在棲息地破碎化方面尚存在盲點,從確保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的要求出發,當前應在其重點分布區域搶救性的建立一批保護區,實行搶救性的保護。同時從維護野生動物種群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出發,搞好已有保護區的布局和網路體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須重視保護區之間的廊道、破碎化的棲息地連接等工作,完善保護區體系建設。對可能對棲息地造成影響的大型工程和公路鐵路的建設,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從生態效益的角度出發,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對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禁止在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內開展任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確保物種不滅絕。
(三)棲息地保護的法律程序規則缺乏
我國法律對公民訴訟程序未做出具體規定,首先賦予公民起訴的權利,並在機構上給予保證,在法院內部設立受理個人對公共利益侵害提起訴訟的部門。另外,針對棲息地土地權和管理機構行政管理權的沖突,當地居民生活生產和棲息地管理的沖突的解決建議通過完善土地徵用和補償制度來解決,法律應引導各種主體協調地、友好地和互補地共生。必要時徵用集體土地所有權或征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給當地居民徵用補償費用。進一步完善棲息地公眾參與機制,建立政府建設開發項目磋商程序。地方政府建設開發項目可能破壞棲息地的項目主管部門應與上一級政府林業、環保部門磋商,並請生態、經濟、法學等方面的專家進行論證,論證過程實行不記名半數否決制,否決的結果將導致項目被否定。專家名單應由專業部門提出後針對不同個案時隨機選出。
(四)通過當地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等傳統文化提高棲息地保護的法律地位
在各民族中,神山,、祖先墳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村寨的水源地、風景林、護林道也是不能輕易觸動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不成文的習慣法以成文的方式形成村規民約,被寫在紙上,甚至刻在石碑上,一代代傳下來,成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比如,侗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無論是山川、河流、古樹、巨石、土地、墳山、動物、植物都是崇拜的對象,因此有的山嶺不能動土挖掘,古樹如杉木、楓樹、銀杏、櫸樹、樟樹等上百種不能砍伐,巨石不能開道和爆炸。如果誰侵犯了它們,則認為是損傷地龍神,則破壞風水和侵犯神靈,認為會給村寨帶來災難。近年來民族和宗教文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越來越得到專家和學者的重視,而我們法律工作者也應從一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習慣法和鄉規民約中得到啟示,來進一步完善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立法。傳統文化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響,較之法律的威懾作用更易深入人心。因此,將其作為保護管理棲息地的法律依據,繼承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因素,將是防止野生動物棲息地破碎和消失的重要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多層次和多元化。

參考文獻:
1.霍海洲,淺談我國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中國地理,2000,12,14
2.馬建章,鄒紅菲,鄭國光,中國野生動物與棲息地保護現狀及發展趨勢,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4),3-6
3.武正軍,李義明,生境破碎化對動物種群存活的影響,生態報,2003,23(11),2424-2435
4.王小鋼,中國瀕危野生生物棲息地法律保護多元性之缺失和完善,野生動物,2003,5, 4-5
5.葛寶明,鮑毅新,鄭祥,動物棲息地片斷化效應以及集合種群研究現狀,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4,32(1)
6.魏平,溫達志,宗教文化對鼎湖山森林資源保護的影響,生物多樣性,1999,8,7(3),250-254
7.范祖琦,「三江並流」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2004,3,21,(2),42-48
8.楊昌岩,裴朝錫,侗族傳統文化與生物多樣性關系初識,生物多樣性,1995,3(1)44-45

『叄』 我們該如何保護動物不受傷害呢

我們如何能保護動物不受傷害呢?一、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我們有這個義務去保護大家庭。保護每一個動物。給他們一個賴以生存的環境。大家都知道,動物們都需要一個棲息地,需要有一個生存環境。我們不能任意去破壞他們。大自然既然能容納我們,也可以毀滅我們。我們不可以自掘墳墓的。既然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每時每刻都要與周邊的環境,周邊的生物交流。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努力為我們的大自然營造一個優美的環境。這樣我們就可以和任務動物或者生物和諧共存,動物是我們的朋友。他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樂趣。我們怎麼能忍心傷害自己的朋友呢?因此,保護動物的棲息所是很有必要的。那就是和大自然和諧共存。

動物是我們的朋友,需要我們的保護和呵護。請尊重我們的朋友吧。

『肆』 我國動物棲息地的現狀及其保護措施

(1)資源數量有限,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比較突出我國人多地少,現有的野生動物資源十分有限,可利用資源更是不多。而近幾年來,由於野生動物在葯用、食用、保健、工業用等方面的價值被不斷地發掘和利用,越來越多的保健食品和葯物需以野生動物作原料,賓館酒樓野生動物的菜餚也越來越受到顧客的青睞,社會消耗對野生動物需求量的猛增,對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在群眾的保護意識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和保護管理力度不足夠強大的情況下,其結果往往是野生動物遭到過量的獵捕,導致資源本底的持續下降,資源的下降反過來又影響到經營業的可持續發展。 (2)亂捕濫獵現象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狩獵方面,成群結隊上山、非法使用吊杠等工具殲滅性進行狩獵,另外由於利用野生動物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以來「野生無主,誰獵誰有」的習慣思想一直比較嚴重,再由於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對蛇類、濕地鳥類和冬季獸類的亂捕濫獵情況尤為突出,嚴重破壞了陸生野生動物的生息環境。亂捕濫獵其實質就是對野生動物資源的掠奪式利用,造成的後果十分嚴重,捕捉量一旦超過了動物種群的繁殖能力,種群就失去了增長的動力,就會日趨衰落。亂捕濫獵對野生動物資源帶來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最終必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3)對棲息地環境的人為干擾。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產生較大幹擾的人為活動是海塗圍墾、環境污染和森林植被破壞,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化和集鎮化建設等,也使許多野生動物失去了棲息地或將棲息地人為割離。各種地質災害對棲息地的破壞也十分嚴重,引起一些動物當場死亡或失去棲息地後被迫遷徙。
(4)資源浪費嚴重,人工培育替代資源少。例如爬行動物繁殖周期長,人工養殖技術尚未得到解決,蛇類養殖技術不成熟,利用水平粗放,綜合利用和深度開發水平較低,大多數的蛇類資源通過直接食用被消耗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一直較低,不管是取膽棄蛇或取肉棄膽,都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科技進步在資源利用和產品開發中的貢獻率也低,產品的開發一直以傳統的初級產品為主,缺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層次產品開發,市場競爭力不高。如此低水平的利用狀態,勢必造成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這是目前野生動物資源利用方面的嚴重不足。
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措施
保護野生動物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物是廣布於全國山川曠野的地上自然資源,又是依存於特定自然環境的生物物種,不僅因分散、無院牆,獲取容易而難以保護,還因為它們一旦被毀滅或其生存環境被破壞就很難恢復。這就給保護野生動物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有法律法規來保護,還要有專門的隊伍來管理。我國成立了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辦公室,各地區也分別成立了野生動物保護站,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都較正常地開展了保護管理工作。上述機構的成立,為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起到了較好的保障作用,為以後的規范管理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增強公民保護意識。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野生動物的命運取決於人類的認識和行動。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愛鳥周」等活動,廣泛宣傳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宣傳摒棄濫吃野生動物陋習,倡導健康飲食方式新風,各新聞媒體給予了極大關注,公眾的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得到了普遍增強。
劃建自然保護區,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對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重要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建設自然保護區的辦法,實行就地保護。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區,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和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今後還將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形成完整的科學的管理體系,加強對野生動物保護小區的有效管理,增加保護經費,建立完整的保護制度,落實管護措施和管護人員,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使保護和繁育結合,提升野生動物的質量和數量;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小區的科研、調查管理,建立野生動物資源檔案,促進保護物種多樣性和資源合理利用的發展;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工作,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知識。

『伍』 動物棲息地的保護:保護動物最重要的措施是保護動物的______.

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每種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當植物十分豐富的森林生態系統變成單一的農田後,生物種類會迅速減少,破壞了食物鏈,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一些生物不在適應環境,遷走或死亡,如鳥類和哺乳類大量減少.鳥類減少,各種農林害蟲失去天敵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來,給農作物和樹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也會加速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生物的棲息地為生物生存提供了需要的基本生活條件: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營養物質和一定的生存空間.因此保護動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動物的棲息地.
故答案為:棲息地

『陸』 保護動物都有什麼方法

保護動物具體到有關措施和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自然保護區

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護其棲息地,而保護棲息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可以保護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而且還可以使其他種類的野生動植物得到很好的保護。

我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鴇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

2、開展馴養繁殖

馴養繁殖,是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瀕危動物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發展人工繁殖種群,既可防止或延緩有關物種的滅絕,又可滿足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減少對野生種群的獵捕壓力,還可為實施再引進工程提供種源,重建或壯大有關物種的野生種群。

3、實施再引進工程

再引進工程是保護、壯大極度瀕危動物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所謂的再引進,就是在某個物種曾經分布但現已滅絕的地區,再引入該物種的活體用於建立新的種群;或者是向某物種現存的極小的野生種群補充新的活體,以充實該野生種群並促進其發展壯大,後者又稱再充實。

4、提高法律保護地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瀕危動物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保護管理的難度也會不斷加大,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范瀕危動物保護管理和經營利用行為。

5、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的必要步驟。開展瀕危動物的生物學研究,有利於了解瀕危動物的致危因素,研究解決瀕危動物的救護問題。

6、資源監測

開展資源監測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的必要步驟。通過資源監測,可以了解瀕危動物野生種群數量的消長和分布區的變遷,為國家制定有關保護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有關部門正在著手研究建立全國性的資源監測體系。

『柒』 如何保護動物的棲息地

人類是從地球上的生物中進化而來的,野生動物是人類的親密夥伴,自從人類主宰了世界以後,由於無節制的活動,使許多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生物的多樣性可提供給人類用以改良作物的品種。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已被列為世界環境面臨的十大威脅之一。物種的減少,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憂慮。
一 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現狀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為寶貴的可持續資源,實施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和建設,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確保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我國野生動物資源面臨的威脅
我國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口眾多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不合理的圍湖造田,沼澤開墾,過度利用土地和水資源,都導致了生物生存環境的破壞甚至消失,影響物種的正常生存;第二,環境污染給許多生物的生存帶來滅頂之災.城鄉工農污水、大氣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別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屬以及長期滯留的農葯殘毒的富集,使許多水陸生物及生態系統因環境惡化而瀕臨滅絕;第三,濫捕亂獵、國內倒賣和走私野生動物的情況日益嚴重。從50年代就開始對獼猴進行捕捉,加之其棲息地的不斷縮小,使中國獼猴的種群大量減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復.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做裘皮的動物及魚類等資源,由於過量狩獵、捕撈,物種種群數量大量減少,甚至滅絕。第四,生境喪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在人為活動和自然干擾下,大塊連續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適宜生境分隔成許多面積較小的生境斑塊(島嶼的過程。生境破碎化可導致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在熱帶地區,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溫帶地區,原始的生境已經不存在,大面積的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許多物種瀕危和滅絕的重要原因。據估計,在現已確定的滅絕的原因的64種哺乳動物和53種鳥中,由於生境喪失和破碎引起19種和20種滅絕,分別佔30%和38%。因生境喪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的絕滅威脅的物種比例則更高,在哺乳動物和鳥中佔48%和49%,在兩棲動物中則高達64%。
(二)生境破碎化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生境破碎化不僅導致適宜生境的丟失,而且能引起適宜生境空間格局的變化。從而,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影響物種的擴散、遷移和建群,以及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和景觀結構的完整性。在連續的生境中,種群內的個體通過擴散和遷移,尋找和開拓新的生境和資源,降低親緣個體間的資源競爭,避免近親繁殖,降低遺傳漂變,增加不同種群間的遺傳基因的交流。從而,擴大物種的分布范圍,增加個體和種群存活的機會。在破碎的生境中,由於適宜的生境斑塊周圍分布著不適宜的生境,種群中的個體受到隔離效應()的影響,正常遷移和建群受到隔離和限制。同時因適宜的生境斑塊面積不斷減少,種群的規模變小,各種隨機因素對種群的影響隨之增大,近親繁殖和遺傳漂變潛在的可能性增加,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下降,影響到物種的存活和進化潛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塊邊緣的非生物環境(如光照、溫度和濕度)和生物環境的劇烈變化,從而導致邊緣效應(),這就進一步減少了適宜生境的面積,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種的入侵。伴隨著生境破碎化,景觀中非適宜生境的類型和面積的不斷增加,各種斑塊的互相作用隨之增加,這最終會改變斑塊生境的物種豐富度、種間關系、群落結構以及生態系統過程,導致生態系統退化。因此生境破碎化研究對解釋生物多樣性降低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原理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已陸續開展關於生境破碎化對動物種群的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動物種群的生境破碎化的評價,以及破碎化對動物種群的繁殖、行為和生存狀態的影響。我國生境的破碎化正在加劇,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來自於農業墾植和森林採伐。公路和鐵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樣性比較低的平原和發達城市,此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相對較弱。1978年以後,經濟快速發展,特別在發達的沿海地區,城市化程度已從改革開放前的20%發展到70%。迅猛的城市化進程已把許多遙遠的鄉村連成一片,連續的大塊自然生境被城市化所隔離。大規模的公路和鐵路工程逐漸延伸到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的山區和無人區,隨之而來的是路旁大規模的森林採伐,阻斷了野生動物的正常遷移和擴散過程,對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同時,原始的生態系統逐漸暴露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造成生態系統的退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過程將成為我國廣大農村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大型工程建設將會越來越多,這些必然嚴重影響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開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對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協調經濟建設和生物多樣性的關系以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概況和受威脅狀況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擁有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各類森林、荒漠、濕地、草原和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野生動物棲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濕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態系統類型。我國的森林按氣候帶分布從北到南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暖溫帶落葉林和針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其中亞熱帶森林在物種多樣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帶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我國的森林類型繁多,功能齊備,對我國乃至全球的環境和氣候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我國的濕地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潛水沼澤、高原鹹水湖泊、鹽沼和海岸灘塗等類型,涵蓋了全世界39個濕地類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濕地在全世界為我國所獨有,我國的天然濕地總面積為2600多萬公頃,其中內陸和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的面積堪稱亞洲之最。除了作為許多瀕危特有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之外,它們還是遷徙鳥類,包括許多全球性受威脅物種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由於近幾十年來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生態環境的需求和壓力,導致天然林面積的逐漸縮小,棲息地破碎化日趨嚴重,濫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侵佔林地的現象比較普遍。加之人工林林種單一,雖然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較高,但生物多樣性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天然濕地被侵佔現象嚴重,圍湖墾田、填海造地現象嚴重,海岸紅樹林破壞嚴重,極端的捕撈手段泛濫,化肥農葯使用過量,大江大河斷流現象嚴重,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扎龍自然保護區甚至需要人工注水來維持濕地面貌。 雖然劃定了大批的自然保護區,但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其他大部分保護區由於林地權屬不清,經費、人員不足等原因,難以正常開展工作,無形中加重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受威脅程度。
二 如何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法律保護和建設的構想
我國瀕危物種棲息地法律保護體系,是由《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和其他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規章構成的。目前我國法律追求的還是一種理想的,單一的生存秩序。環境保護法和自然資源法各有其獨特的目的和價值,當這些目的和價值發生沖突時沒有更高層次的法律規則或法律原理來協調。在公民和政府對環境質量和資源稟賦要求不太高的時期,這種單一的價值選擇可以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目前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必然依賴對土地、森林、漁業、礦業、水、草原和海洋等資源大規模地、高程度地利用和開發。相對來說,生物多樣性保護似乎離我們太遠。實踐中,瀕危物種棲息地保護還沒形成一種文化共識,它與土地使用、捕撈打獵、養殖採集比較起來微不足道。但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組織的多元化,個人、企業和事業單位、公眾和政府對環境和資源的需求也將隨之演化成多樣的和多層次的。負責任的政府需要保護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有關單位希望自主地行使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當地居民渴望利用棲息地以維持生計。而目前法律尚無多元化的規定來實現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全面保護。
(一)棲息地保護主體不全面
目前我國缺乏鼓勵個人和單位參與棲息地保護的法律規定,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公民針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破壞的情況可以起訴的權利,只規定公民有向政府檢舉和控告的權利,而破壞棲息地的行為很多時候是政府實施的,公民很難通過自己的行為實現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因此應當完善相關法律賦予公眾參與棲息地保護的法律權利,任何公民,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只要認為政府或某些個人的行為破壞了棲息地,即使沒有妨礙自己相關權利的行使,也可以向司法機構提起訴訟。
(二)棲息地保護方式單一
我國已經先後頒布了《森林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各級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法律和規章,有的省區還按照「一區一法」原則專門為保護區頒布了具體的管理辦法,環保、林業、農業、地礦、海洋等有關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自然保護區行政規章,進一步規范了自然保護區管理,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晉級的申報和審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護區評審標准。但是目前相關的法律在棲息地破碎化方面尚存在盲點,從確保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的要求出發,當前應在其重點分布區域搶救性的建立一批保護區,實行搶救性的保護。同時從維護野生動物種群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出發,搞好已有保護區的布局和網路體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須重視保護區之間的廊道、破碎化的棲息地連接等工作,完善保護區體系建設。對可能對棲息地造成影響的大型工程和公路鐵路的建設,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從生態效益的角度出發,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對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禁止在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內開展任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確保物種不滅絕。
(三)棲息地保護的法律程序規則缺乏
我國法律對公民訴訟程序未做出具體規定,首先賦予公民起訴的權利,並在機構上給予保證,在法院內部設立受理個人對公共利益侵害提起訴訟的部門。另外,針對棲息地土地權和管理機構行政管理權的沖突,當地居民生活生產和棲息地管理的沖突的解決建議通過完善土地徵用和補償制度來解決,法律應引導各種主體協調地、友好地和互補地共生。必要時徵用集體土地所有權或征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給當地居民徵用補償費用。進一步完善棲息地公眾參與機制,建立政府建設開發項目磋商程序。地方政府建設開發項目可能破壞棲息地的項目主管部門應與上一級政府林業、環保部門磋商,並請生態、經濟、法學等方面的專家進行論證,論證過程實行不記名半數否決制,否決的結果將導致項目被否定。專家名單應由專業部門提出後針對不同個案時隨機選出。
(四)通過當地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等傳統文化提高棲息地保護的法律地位
在各民族中,神山,、祖先墳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村寨的水源地、風景林、護林道也是不能輕易觸動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不成文的習慣法以成文的方式形成村規民約,被寫在紙上,甚至刻在石碑上,一代代傳下來,成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比如,侗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無論是山川、河流、古樹、巨石、土地、墳山、動物、植物都是崇拜的對象,因此有的山嶺不能動土挖掘,古樹如杉木、楓樹、銀杏、櫸樹、樟樹等上百種不能砍伐,巨石不能開道和爆炸。如果誰侵犯了它們,則認為是損傷地龍神,則破壞風水和侵犯神靈,認為會給村寨帶來災難。近年來民族和宗教文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越來越得到專家和學者的重視,而我們法律工作者也應從一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習慣法和鄉規民約中得到啟示,來進一步完善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立法。傳統文化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響,較之法律的威懾作用更易深入人心。因此,將其作為保護管理棲息地的法律依據,繼承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因素,將是防止野生動物棲息地破碎和消失的重要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多層次和多元化。

『捌』 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怎麼保護它們呢

野生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野生動物在信息傳播、航空航天研究、神經生理學等研究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居住區域越來越窄。許多野生動物現在正面臨滅絕的危機。它們的生存和繁殖受到毀林、過度放牧草地和土地開墾的嚴重影響。湖泊的開墾和灘塗的佔用是瀕危水禽、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以及魚類滅絕的主要原因。在濕地、湖泊和沿海海灘發展成工農業用地後,依賴它們生存的動物失去了棲息地和繁殖地,瀕臨滅絕。

禁止虐殺所有野生動物或干擾其棲息地和生活。野生動物保護區應當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嚴懲捕殺野生動物的行為。禁止人類與所有來歷不明的野生動物密切接觸,以免鼠疫爆發,造成大量人身財產損失。醫療部門應採取預防措施防止鼠疫病毒,以免在鼠疫爆發期間殺死太多野生動物。

中國的野生動物資源在減少,許多物種已經滅絕會瀕臨滅絕。犀牛、新疆虎等10多種珍稀動物已滅絕或瀕臨滅絕。此外,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等20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

『玖』 我們要怎樣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

1、保護野生動物種群:保護瀕危動物首先是保護它們的野外種群和個體,使它們能夠在各自的分布區內滿足生存的基本要求。

2、棲息地的保護:保護瀕危動物的生存環境、取食區域、繁殖條件、求偶或遷徙通道,是恢復瀕危動物種群的重點工作。

3、建立救護和繁殖種群:對很難在自然狀態條件下繁衍或是種類數量已經達不到自然擴大種群的瀕危動物,應特別批准救護繁殖單位採取人工繁殖措施和飼養的自然繁殖,為瀕危動物擴大種群創立條件。

4、減少和消除不利因素:人口的增長,糧食產地的開墾,城市的擴大,湖泊、濕地的開發,森林的減少、河流的污染,這些人為因素和經濟活動卻無時不在干擾和影響著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應當採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限制、減少和延緩這些不利因素對野生動物。

5、加強管理,嚴懲偷獵,建立自然保護區。

(9)如何保護動物棲息地擴展閱讀:

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重要性:

對於人類的生存發展而言,保護珍稀動物具有重大意義。首先,保護珍稀動物能夠維護生態平衡。因為每個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物種之間通過食物鏈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一旦食物鏈出現脫節,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比如,人們無節制地獵捕蛇類,就會導致蛇類資源趨於枯竭,這就導致森林、草原和農田鼠害、病蟲害猖獗,給農業、林牧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

其次,保護珍稀動物才能保證科學研究和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眾所周知,瀕危動物是科學研究的試驗材料,在現代科學的諸多領域,例如仿生學、醫學、葯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動物園中的珍稀動物,以及博物館收藏、陳列或展出的瀕危動物標本,能夠很好地深化廣大民眾對保護珍稀動物重要性的認識。

最後,保護珍稀動物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才能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珍稀動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它們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自然保護區或風景名勝區參觀游覽,為景區帶來了不菲的收益;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東北虎、大熊貓、金絲猴等,既是世界級瀕危物種,同時也備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對外贈送或赴外展出這些動物,不僅有利於提高中國知名度、開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合作,而且還能促進各國文化交往、增進兩國友誼,加強保護瀕危動物的合作研究。

『拾』 保護動物的三種措施

保護動物具體到有關措施和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自然保護區
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護其棲息地,而保護棲息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可以保護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而且還可以使其他種類的野生動植物得到很好的保護。
我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鴇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
2、開展馴養繁殖
馴養繁殖,是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瀕危動物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發展人工繁殖種群,既可防止或延緩有關物種的滅絕,又可滿足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減少對野生種群的獵捕壓力,還可為實施再引進工程提供種源,重建或壯大有關物種的野生種群。
3、實施再引進工程
再引進工程是保護、壯大極度瀕危動物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所謂的再引進,就是在某個物種曾經分布但現已滅絕的地區,再引入該物種的活體用於建立新的種群;或者是向某物種現存的極小的野生種群補充新的活體,以充實該野生種群並促進其發展壯大,後者又稱再充實。
4、提高法律保護地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瀕危動物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保護管理的難度也會不斷加大,必須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規范瀕危動物保護管理和經營利用行為。
5、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的必要步驟。開展瀕危動物的生物學研究,有利於了解瀕危動物的致危因素,研究解決瀕危動物的救護問題。
6、資源監測
開展資源監測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瀕危動物的必要步驟。通過資源監測,可以了解瀕危動物野生種群數量的消長和分布區的變遷,為國家制定有關保護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有關部門正在著手研究建立全國性的資源監測體系。

閱讀全文

與如何保護動物棲息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