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動物世界 > 動物如何採食

動物如何採食

發布時間:2022-06-09 11:41:53

① 老虎是如何捕食的

老虎主要在黃昏和黎明時捕獵,老虎行走時,像貓一樣輕手輕腳不露一點聲響。老虎的獵食主要有三種方法:

第一是猛追,這是老虎最常用的捕食方法,當它追到離獵物足夠近時,來一個「虎躍」,將獵物一口咬死,然後慢慢而食。

第二是伏擒,一旦發現獵物,先伏下身體,在草叢中盡量匍匐著行進,一直潛行到離獵物只有幾米遠時,突然猛撲過去,用牙齒和銳利的前爪將獵物置於死地。

第三是跟蹤,老虎循著氣味躡手躡足地找到獵物,然後撲過去捕捉。偷襲和出色的爆發力是老虎在野外擅用的狩獵手段。

老虎在短距離奔跑時的速度非常快,可達80KM小時,但這種速度無法維持很久,因此,在野外,老虎捕食的成功率很低,一般只有五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也就是說,捕食15~20次,才能成功3次。

(1)動物如何採食擴展閱讀:

老虎是獨來獨往生活孤立的食肉類動物,有極其強烈的領土佔有意識,一隻老虎會攻擊其它侵犯它領地空間的老虎和其它動物。

老虎申明它擁有某領地的標志是它噴撒尿和肛門腺分泌物在它活動的領地上,這尿和分泌物能夠散發出非常強烈的氣味,這氣味對其它老虎來說它在入侵另一隻老虎的領土空間。雌性虎也可能被氣味吸引到該地區達到與雄性虎交配的目的。

由於老虎驚人的速度和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為了能夠找到足夠的食物 ,它們不得不冒險進入新的地區,一隻雄虎活動范圍可能達 60 到 100 平方公里,而雌性虎領土范圍可達 20 平方公里,人類也因此碰撞到老虎的危險機會增多。

雌性虎生活在比雄性老虎小的領土范圍內,傾向於對同類彼此寬容些。雌雄性虎的領土范圍有重疊,在性別重疊的領域中,?雄性虎是佔主導地位的。

有研究表明老虎都能認出彼此。它們可能願意分享捕獲的獵物。

在野外,當老虎接觸到另一類食肉動物時,它們經常是盡量避免沖突。然而,公虎是會不顧一切地主動攻擊來犯者來保護自己的領地。在打鬥中,它們用?強大的爪子,尖銳的牙齒博擊,如果它們不能勝,它們通常能快速地逃離危險,它們還可以爬上樹,或會游水到安全的區域。

② 大熊貓是怎樣吃東西的

大熊貓為食肉目動物,但它們食物成分的99%卻是高山深谷中生長的20多種竹類植物。隨著季節變化,大熊貓食譜中的竹種和所食竹部位也有差異,最喜愛的是竹筍,從春到夏愛以筇竹、剛竹屬的幾種竹,以及巴山木竹、拐棍竹、糙花箭竹、華西箭竹、大箭竹的竹筍為食。竹筍是從竹的地下莖竹鞭上長出的未放枝葉的新竹株,其組織幼嫩,含水量高,營養成分粗脂肪為1.27%,粗纖維33.62%,粗蛋白10.32%,總糖量26.15%。竹筍幼嫩多汁,適口性好,易消化吸收,是大熊貓的美味佳餚。每年從春到秋,為了吃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種的竹子竹筍,大熊貓的覓食從中山到高山遷徙,這叫「趕筍」。

從整支竹看,營養成分的含量從竹株的下部到上部逐漸增加。以冷箭竹為例,粗脂肪含量竹桿為0.59%,竹枝為3.37%,粗蛋白質竹桿為4.20%,竹葉為19.44%,粗纖維竹桿為46.66%,竹葉為24.27%。可見,大熊貓雖偏愛竹筍,但常以竹葉和一年生幼竹中上部竹桿為食是很有道理的。

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偶爾也採食其它植物,如無芒小麥、玉米、木賊、青茅、多孔蕈(xùn)、野當歸、羌活、幼杉樹皮等數十種植物。甚至一反常態,撿食動物屍體,或捕捉較小的動物為食。



熊貓拿竹子放到嘴裡,一拉,竹葉全部留在嘴裡,而竹子的枝桿還在手裡,嘴卻沒有被劃破。

③ 動物的採食行為和排泄行為

一、採食行為
豬的採食行為包括攝食與飲水,並具有各種年齡特徵。
豬生來就具有拱土的遺傳特性,拱土覓食是豬採食行為的·一個突出特徵。豬鼻子 是高度發育的器官,在拱土覓食時,嗅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盡管在現代豬舍內, 飼以良好的平衡日糧,豬還表現拱地覓食的特徵,餵食時每次豬都力圖占據食槽有 利的位置,有時將兩前肢踏在食槽中採食,如果食槽易於接近的話,個別豬甚至鑽 進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豬拱地覓食一樣,以吻突沿著食槽拱動,將食料 攪弄出來,拋灑一地。
家兔的採食行為
家兔吃料時,採食一口後,退縮回去仔細咀嚼。家兔吃精料時,每分鍾達63-100次,咀嚼一根乾草或一片草葉時,能使草在口中自由攛動。太長的草,會從草架上拉出到踏板上去吃,有時會用前肢快速扒草或食槽中的飼料,常將飼料扒出食槽,甚至掀翻食槽、水具等。
夜間採食:
夜間採食次數比白天多,夜間採食次數佔全天採食次數的21%,但夜間採食次數個體間差異較大。

豬的採食具有選擇性,特別喜愛甜食,研究發現未哺乳的初生仔豬就喜愛甜食。顆 粒料和粉料相比,豬愛吃顆粒料;乾料與濕料相比,豬愛吃濕料,且花費時間也少。

豬的採食是有競爭性的,群飼的豬比單飼的豬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豬在白 天採食6~8次,比夜間多1~3次,每次採食持續時間10~20min,限飼時少於10min, 任食(自由採食),不僅採食時間長,而且能表現每頭豬的嗜好和個性。仔豬每晝 夜吸吮次數因年齡不同而異,約在15~25次范圍,占晝夜總時間的10%~20%,大 豬的採食量和攝食頻率隨體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數情況下,飲水與採食同時進行。豬的飲水量是相當大的,仔豬初生後就需要 飲水,主要來自母乳中的水分,仔豬吃料時飲水量約為乾料的兩倍,即水與料之比 為3:1;成年豬的飲水量除飼料組成外,很大程度取決於環境溫度。吃混合料的小 豬,每晝夜飲水9~10次,吃濕料的平均2~3次, 吃乾料的豬每次採食後立即需要 飲水,自由採食的豬通常採食與飲水交替進行,直到滿意為止,限制飼喂豬則在吃 完料後才飲水。月齡前的小豬就可學會使用自動飲水器飲水。

二、排泄行為
豬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糞尿,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本性,因為野豬不在窩邊拉屎撒尿, 以避免敵獸發現。

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豬是家畜中最愛清潔的動物。豬能保持其睡窩床干潔,能在 豬欄內遠離窩床的一個固定地點進行排糞尿。豬排糞尿是有一定的時間和區域的, 一般多在食後飲水或起卧時,選擇陰暗潮濕或污濁的角落排糞尿,且受鄰近豬的影 響。據觀察,生長豬在採食過程中不排糞,飽食後約5min左右開始排糞1~2次,多 為先排糞後再排尿,在飼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為先排尿後排糞,在兩次飼喂的間 隔時間里豬多為排尿而很少排糞,夜間一般排糞2~3次,早晨的排泄量最大, 豬的 夜間排泄活動時間占晝夜總時間的1.2%~1.7%。

④ 覓食的覓食相關知識

動物的採食行為包括覓食行為和取食行為。覓食行為主要是指尋找食物的階段,對與肉食動物還包括了發現,鑒別等過程。
一、最有效率的捕食者
動物為了生存下去並且延續後代,必須完成持續的保證生存和繁殖的覓食行為。動物每天在覓食行前,必須面對下面3點:
1、決定到什麼地方去取食;
2、取食什麼類型食物;
3、什麼時候轉移取食地點。
動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使每種動物的取食行為都是最有效率的。
原因:自然選擇總是使動物的覓食效率盡可能地加以改進,因為只有捕食者能夠更有效地捕食來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機會,自然選擇才會對它有利。
例1:山雀屬鳥類冬天的白天必須每隔3秒鍾就捕食1隻昆蟲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
例2:獅子,盡管需用大量時間用來休息,狩獵活動和其他活動(如保衛領地、交配、休息)之間存在明顯的時間競爭,同時存在強大的環境自然選擇壓力。因此,捕食的高效率是其種族延續下來的關鍵。
二、動物的食性與食物鏈
根據動物食性的不同,可以把動物分為植食性動物和捕食性動物。植食性動物主要以植物的莖葉或者種子、花粉、花蜜等為食,如牛馬羊鹿等大型草食哺乳動物以草為食,很多鳥類主要是以植物的種子為食,蜂鳥、蝴蝶等以花蜜為食;捕食性動物包括捕食昆蟲的鳥類、食肉的大型肉食動物等。
1、草食動物
主要是以草為食物的動物,如鹿、鴨牛、大象、斑馬、角馬等。
2、嚙齒動物
指哺乳綱嚙齒目的動物,是哺乳類中種類及數量最多的一個類群(約佔1/3),非常適應多種生活環境,遍布全球。體形中小,上下頜各具一對門牙,終身生長。無犬齒。包括松鼠科、河狸科、倉鼠科、跳鼠科和鼠科的動物。
3、肉食動物
食肉目的動物主要是肉食性的。包括犬科、熊科、大熊貓科、鼬科及貓科動物。其中也有在進化過程中改變食性的,如大熊貓在冰川過後,以竹子素食為主。
4、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不同物種間的最主要聯系是食物聯系,通過食物而直接地或間接地把各個成員結成一個整體,這種食物聯系稱為食物鏈(food web)。
動物所利用的全部能量,最終是來源於日光。
植物借葉綠體利用日光的輻射能,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質造成糖類,把日光能轉變為食物的潛能。
三、選擇最適食物
1、選擇最有利的食物
捕食者總是傾向於選擇有利性更大的食物。
食物的凈值與處理時間之比值是衡量食物有利性的一種尺度,處理時間是指從捕獲獵物到吃下獵物所花費的時間。
2、最適食譜
捕食者的覓食時間包括搜尋和進食兩部分,如果捕食者只選擇最有利的一種獵物作為食物,雖然可以使單位時間的食物攝取量很高,但是搜尋食物所花費的時間必然較長。因此,動物食譜中包括很多有利性較小的食物。
例:用大蠕蟲和小蠕蟲飼喂大山雀:
(1) 在兩種均為低密度時,大山雀對兩種蠕蟲沒有選擇性;
(2) 當大蠕蟲密度增大時,大山雀開始變現出高度的選擇性;
(3) 當大蠕蟲密度不變,增大小蠕蟲密度數量2倍,大山雀的食譜發生一些變化,採食少量小蠕蟲。 一、椋鳥的食物運量問題
1、椋鳥育雛期的食譜:大蚊幼蟲、其他無脊椎動物。
2、繁殖期親鳥往返鳥巢和取食地間次數:400次。
3、經濟學問題:親鳥每次帶回幾只大蚊幼蟲最為合算?
(1) 決定親鳥的運食效率;
(2) 影響雛鳥的存活和健康;
(3) 一次只帶回一隻蟲子:非常不經濟合算;
一次帶回多隻蟲子:減少往返次數,提高運食效率;
(4) 搜尋幼蟲的效率決定總效益:椋鳥用喙插入草皮中撥開植物,將隱藏在土壤中的幼蟲暴露出來。最初效率高,當它的口中已經含有幼蟲時候,搜尋效率就明顯降低了。
二、食物選擇的經濟性
捕食者的搜尋時間、處理時間、食物大小及食物能值,具有不同的經濟性。
例如:海濱蟹採食貽貝,所選擇的貽貝大小往往能使它獲得最大能量凈收益。貽貝太大,破殼花費時間長,單位時間能量收入下降;貽貝太小,破殼容易但含肉少,經濟上不合算。
三、減少覓食投資的行為適應
(1)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當動物到達一個陌生的環境覓食時,必定會藉助於行為適應減少覓食投資和提高覓食效率。
(2) 這種行為適應,就是從取樣中獲得食物分布的信息,並依據這些信息作出覓食決策。
例如:在一個大鳥舍中安置6個藏有蠕蟲的生態小區,蠕蟲密度各不相同,然後訓練大山雀去搜尋這些蠕蟲。
結果:大山雀很快學會了把主要努力集中在食物密度最大的生態小區內,當最有利生態小區質量突然下降時,大山雀會轉移到第二較有利的生態小區覓食。
表明:大山雀似乎對每一個生態小區實現都已經進行了取樣,並且能夠把取樣獲得的各生態小區相對有利的信息儲存起來,必要時加以利用。
四、將飢餓風險降至最低的經濟原則
(1) 飢餓風險是衡量動物取食行為收益的重要尺度。(特別是對於生活在不可預測環境中的動物尤為重要,這樣環境中動物能得到多少食物數不確定的。)
(2) 飢餓的動物對食物的選擇性往往會大大下降,會吃一些平時不吃或不喜歡吃的食物。
(3) 飢餓風險較小的情況下,動物往往就會進行選擇和挑選,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攝取率。
五、取食與危險之間的經濟權衡
動物會在取食與危險之間進行權衡調整,在獲得食物能量的同時盡可能避免天敵帶來的危險。
例1、松鼠:
1) 如果食物很大且距離樹木較近,松鼠總是把食物帶到樹上去吃,因為長時間在地面吃食會增加危險性,且大食物需花很多時間才能吃完;
2) 對小食物常常就地吃掉,因為吃小的食物花費時間少,危險小,且往返消耗能量相對較多。
例2、 三刺魚:
1)飢餓時,三刺魚總是去吃高密度水域的水蚤,以提高能量攝入;
2)不太飢餓時,喜歡取食低密度水域的水蚤。
原因:
1)飢餓時:冒較大的危險也要盡快解除飢餓威脅;
2)不太飢餓時:安全的重要性相應提高,在水蚤密度低水域取食較有利於及時發現和逃避危險。
3)因此,三刺魚隨著飢餓狀態的緩解,取食與危險之間的權衡也加以調整。
六、覓食行為的生態平衡
動物的覓食行為與環境條件、環境條件的季節性變遷及環境生態狀況存在密切聯系。環境的變化,可以導致動物食性發生相應改變,甚至於引起動物覓食遷移。
例:沼澤地動物的覓食行為(動畫)
注意觀察下列動物的食性和覓食行為:
v 三趾鴕鳥
v 巨食蟻獸v 鸕鶿
v蒼鷺
v 寬吻鱷
v 貘
v水蟒
v 捕獵螳螂
v 淡水龜
v鱷蜥
v 吼猴
v 沼澤鹿
v 蘋果蝸牛
v 粉紅琵鷺
v 雪鷺
v 大白鷺
v水豚
v林鸛
v 長腳鷹
v 蒼蠅
v 蝴蝶
v長尾僧鸚鵡
v 螞蟻
v南美浣熊 食物資源的變動經常會對動物覓食行為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在食物資源穩定的條件下比在食物資源經常發生變動的條件下更容易促使物種發生食性的特化,而食物資源本身也受到各種捕食者之間相互關系得強烈影響。
總之,動物覓食行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個體發育階段的不同和新情況的出現而不斷發生適應性變化。
一、動物的貯食行為
很多動物(包括恆溫和變溫動物)都以休眠的形式來適應外界環境條件的明顯變化。如昆蟲、蛇、兩棲類、熊等的休眠。
很多動物不休眠,特別是哺乳動物和鳥類,很多動物需要貯藏大量的食物越過食物匱乏的嚴酷季節。這種行為在嚙齒類動物表現最為明顯。
例1嚙齒類:嚙齒類動物有很強的適應性,其貯藏食物的習性也是很典型的。如田鼠每年秋季搜集大量穀物貯藏,田鼠洞穴中有專門的貯糧倉,一對田鼠的糧倉多時可以貯存10公斤穀物。
松鼠和西伯利亞花鼠的口腔內具有夾囊,通常把植物的種子等含在裡面帶回巢穴貯藏。
例2山雀屬的鳥類:它們的貯藏食物的傾向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
a,海拔高處溫度比海拔低處溫度低;
b,海拔高處的寒冷季節較長,寒冷季節食物貧乏或極難找到食物;
c,冬季白天最短,使山雀覓食時間大大減少。)
例4蜣螂貯藏食物(動物糞便),並且在糞球中產卵繁殖,貯藏的糞便作為幼蟲成長過程中的食物。
二、覓食行為的個體發育
每一個動物在第一次獨立覓食時都面臨著掌握取食技能問題。
1、親代養育期的長短是同覓食技巧的難度成正相關的。
(處於較高營養級的動物,子代受親代養育時間較長,因為這些動物的獵食對象都有較強的防衛能力和逃避能力。如:獅子需要經過幾年才能獨立生活。)
2、鳥類中,成鳥捕食成功的機會總是大於它們的幼鳥。
3、覓食效率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
三、覓食新技能的起源
動物覓食的全部技能是靠大量的遺傳行為和後天獲得的行為來維持的。
1、後天獲得性為的昌盛構成了行為演變的基礎,也有助於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2、適應性強的個體產生新覓食技能的頻率也高。
3、一種新的覓食技巧有可能是獨立起源的,但更可能是在原有行為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
例1英國山雀:在英國,過去的幾十年中,山雀學會了自己撕開放在訂戶門口的奶瓶蓋取食瓶中的奶油,後來,這種行為很快就傳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顛島的所有山雀。這種行為與原有的剝離樹皮行為極其相似。原來,山雀經常在華樹皮上搜尋昆蟲,因此,撕破瓶蓋的行為就是載剝樹皮行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例2日本獼猴:有人將自然條件中原本不能遇到的紅薯飼喂日本獼猴,一隻兩歲的獼猴首先學會了把紅薯放在水中沖洗後再吃,以便把沙粒洗掉,幾年之內,猴群所有的成員就都學會了把紅薯和沙粒分開的取食技巧。兩年後,那隻猴子又學會了另一種處理食物的方法,它把人們撒在海灘上的穀粒撿起來,當手中抓滿一把摻有沙子的穀粒時,便把它們撒入海水,待沙粒沉入水底,再把漂浮在水面的穀粒撈起來吃。這種淘米的新技巧也很快傳遍了猴群。
四、動物的覓食技巧
動物的覓食行為包括對食物的搜尋、捕食和處理三方面。
1、動物的搜尋技能
(1)隱蔽的食物要求捕食動物具有更敏銳的感覺能力和搜尋能力。
(2)動物為了使食物的有利性達到最大,必須在各種不同的地點搜尋選擇各種類型的食物,同時也保證了食物的多樣性。
2、動物的捕食技巧
(1)不需要捕食技巧的動物:如山雀、蝸牛、瓢蟲等,只要搜尋選中了取食對象,就很容易得到食物。
(2)需要捕食技巧的動物:發現食物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能夠捕獲食物。
捕食策略:
1)伏擊和偷襲:「坐等」或偷偷逼近獵物的策略,靠出其不意取勝。
例:猛禽捕獵多為偷襲式。
鷺類鳥捕食魚類,多半為伏擊式。
海龜用自己的舌頭做誘餌釣小魚;
深海鮟鱇張開大嘴,用口內發光的引誘物吸引小動物自動入口;
蜘蛛結網狩獵;
青蛙、蛇等的偷襲式捕食策略。
2)窮追不舍:靠速度和耐力取勝。在視野開闊、隱蔽物少的棲息地內,動物常常以追擊的方式獵取食物,捕食動物可以發揮快速和持久的奔跑能力。這些動物還常常結群進行獵食。
例:獅子,狼,豺狗,豹等。
3、食物處理技術
食物處理是指動物得到食物後和開始進餐前對食物進行的必要加工過程。
動物的普遍的覓食對策是:選擇最容易獲得和最容易處理的事務作為食物。
(1)當吃植物種子的鳥或小哺乳動物遇到大小和外殼厚薄不同的種子時,這些動物只選擇最容易剝去外殼的種子作為食物,它們選擇的食物一般與它們的身體大小和喙的大小形狀相適應,而與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無關或相關性較小。
(2)伯勞:從捕捉、制服到處理一隻鼠需要花費90分鍾時間才能吃到肉,而它捕捉昆蟲後所需要的處理時間微不足道,很快就能吃掉。因此,伯勞的主要食物是昆蟲而不是鼠類。
(3)某些螞蟻捕捉蟋蟀等埋入洞穴飼喂幼蟲。
4、對陌生食物的迴避和試探
自然界的很多食物的味道不好,甚至是有毒和危險的,因此,捕食動物在遇到不熟悉的食物時,常常是非常謹慎,決不輕易去吃它。
(1)鳥類必須學會躲避有毒的昆蟲。
例:葦鶯總是躲避胡蜂,因為一旦被胡蜂蜇,輕則影響採食,重則死亡。
(2)動物對食物的選擇也可能受社群行為影響。
例:褐家鼠對待不熟悉的食物極其謹慎,如果有一隻鼠因吃了某種食物而病倒的話,這一信息就會很快傳給其他鼠。
(3)某些動物對不熟悉的事務表現出一種試探行為。這種行為尤其在剛開始獨立覓食的年幼動物最明顯,有些成年後這種行為小事,有些則保持終生。
例:烏鴉的這種試探行為終生具有,因此,非常適合移居城市生活,在日本,烏鴉經常集聚在居民垃圾箱附近,試探著選取食物。
(4)動物在飽食後的試探行為更強烈。
說明動物在飽食後仍然關心著未來會有哪些食物資源可供利用,最終會導致食物的最優化。

⑤ 小貓如何訓練自由採食

你可以多多教育他幾次,將食物在他能看到的地方,這樣多引導幾次就會自己去吃食了。

⑥ 動物是怎樣獲取和消化食物的

獲取食物:
低等動物:吸收有機物
草食性動物:採食植物(屬捕食)
肉食性動物:獵食(也屬捕食)
其它動物以食腐等方式獲取食物
消化食物:
原生動物用胞內酶消化食物
腔腸動物在體腔(腔腸)通過胞外酶消化食物
草食有多室謂,盲腸發達用以消化植物
肉食動物及雜食動物通過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消化食物

⑦ 小動物是怎樣進食的

每種動物都有自己喜歡的食物,但有時也會吃一些別的東西。平時就是吃東西,玩,走走,睡覺。大概就是這樣了。

⑧ 人類與動物在獲取食物方面有哪些區別

人類與動物在獲取食物的行為,都是為了生存,在主觀上對復雜多變環境的適應性的表現。
人類獲取食物的行為,是遺傳性和認識相統一,通過勞動獲取對食物的選擇行為。
動物的獲取食物行為,是通過獨特的方式獲取生存所需食物權的行為。
人類獲取食物是通過對事物的認識,經過勞動、選擇和交換,獲取所需的食物,滿足自身的營養需要。
動物獲取或採食行為包括覓食行為和取食行為。覓食行為主要是指尋找食物的階段,對於肉食動物還包括了發現,鑒別等過程。動物到處搜尋食物吃,是動物生存行為中的一種基本方式。動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使每種動物的取食行為都是最有效率的。
動物為了生存下去並且延續後代,必須完成持續的保證生存和繁殖的覓食行為。動物每天在覓食行前,要先決定到什麼地方去取食;取食什麼類型食物;什麼時候轉移取食地點。自然選擇總是使動物的覓食效率盡可能地加以改進,因為只有捕食者能夠更有效地捕食來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機會,自然選擇才會對它有利。
動物獲取食物總是選擇最有利的食物。捕食者總是傾向於選擇有利性更大的食物。食物的凈值與處理時間之比值是衡量食物有利性的一種尺度,處理時間是指從捕獲獵物到吃下獵物所花費的時間。捕食者的覓食時間包括搜尋和進食兩部分,如果捕食者只選擇最有利的一種獵物作為食物,雖然可以使單位時間的食物攝取量很高,但是搜尋食物所花費的時間必然較長。因此,動物食譜中包括很多有利性較小的食物。
動物獲取食物搜尋時間、處理時間、食物大小及食物能值,具有不同的經濟性。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當動物到達一個陌生的環境覓食時,必定會藉助於行為適應減少覓食投資和提高覓食效率。這種行為適應,就是從取樣中獲得食物分布的信息,並依據這些信息作出覓食決策。
 

⑨ 爬行類動物如何採集

爬行類由於是變溫動物,活動規律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11月份以前進入冬眠期,3月份前後蘇醒出蟄,4~10月份為活動期。爬行類能適應多種多樣的生活環境,在田邊、山坡、池塘、溪畔、灌叢、草地、樹上、房屋、海域等各種不同環境中,都有它們的分布,都是採集它們的地點。

(1)蜥蜴類的採集

蜥蜴類常常生活在乾燥、溫暖、陽光充沛的山坡、草叢、樹上或路旁的石堆縫隙中,有時爬到草叢上捕食昆蟲。我國產的蜥蜴類,大多數是小型種類,使用簡單工具就能進行捕捉。常用工具有軟樹枝、活套、蠅拍、小網、釣竿等。

①用軟樹條撲打。當發現蜥蜴後,可用軟樹枝或細竹梢撲打,使其受震而暫時不能活動,然後迅速拾起放入容器內。我國產的蜥蜴均沒有毒,完全可以用手拾取。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地上活動的種類。

②用蠅拍或小網捕捉。此法多用於牆壁上活動的種類。

③用活套捕捉。用一根長竹竿,其末端結一根馬尾或尼龍絲的活套,當遇到蜥蜴,待它停止不動時,乘機將竹竿輕輕伸出去,套住它的頸部,立刻拉回,或在蜥蜴面前搖動活套,挑逗蜥蜴,等它仰頭時,將活套對准蜥蜴頭部扣下,迅速提起拉回。此法主要用於捕捉樹上活動的種類。

④用誘餌垂釣進行誘捕。用一定長度的棉線系以昆蟲進行垂釣。此法用於捕捉石縫中的種類。

(2)烏龜的採集

烏龜一般在11月份氣溫低於10℃時進入冬眠,第二年4月出蟄,當溫度上升到15℃以上,開始正常活動,進行大量取食。烏龜主要在水中捕捉小魚、小蝦、螺類為食,也常上陸覓食。在5~8月份,常於黃昏或黎明爬到沙灘或泥灘上產卵。可以利用它到陸上覓食和產卵的習性尋找捕捉,由於烏龜行動遲緩,一旦發現,完全可以用手直接捕捉。

(3)鱉的採集

鱉是我國淡水水域中的廣布種。它的季節活動周期與烏龜大體相同。採集鱉時,可在夏秋季節,到水邊尋找水中有無鱉進食後剩下的碎螺殼和鼠糞樣的鱉糞,也可根據溪流岸邊鱉爬行後留下的足跡,以辨別是否有鱉及其活動方向。如有可用垂釣的方法進行捕捉。

同學們採集爬行動物,應著重於蜥蜴類和龜鯊類。關於蛇類,雖然它是我國爬行動物中種類最多的類群,是人類採集爬行動物的重要對象,但鑒於毒蛇咬傷的危險性,同學們應盡量不採。

⑩ 犬的採食行為

有學者認為動物也存在意識,它們在表達行為之前也可能進行「思考」、作出「判斷」。不過,這一觀點尚存爭議。

不久前,睢縣城關鎮的一條小狗因咬傷鄰居,遭主人訓斥而絕食身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小狗的絕食?是它真能通曉主人的意圖?還是它也會像人一樣進行思維和判斷?

動物的採食活動與其腦部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疾病、特定的生活史階段、情緒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其中樞神經活動,從而引起動物絕食。

「應該說動物絕食的情況是不多見的。」李春旺博士解釋說,因為生存和繁衍是生命活動的兩條本能,其中,生存處於第一位。而採食活動就是動物維持生存的第一行為。「因此,正常情況下,動物不會在飢餓時放棄採食活動。」

李博士介紹,較早的研究就已經證明,動物的採食行為受腦部兩個中樞控制,即攝食中樞和飽食中樞。人們通過電刺激破壞大鼠的飽食中樞後發現,這些大鼠會不停地吃東西。而破壞攝食中樞後的大鼠則拒絕採食。「可見,動物的採食活動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有關。換言之,動物是否『絕食』決定於攝食中樞是否受到抑制。」

「一些研究實例表明,引起動物絕食的原因可能有疾病、特定的生活史階段、情緒等因素。」

李博士解釋,當動物受到某些疾病困擾時,整個控制採食活動的中樞都會受到抑制,導致動物食慾下降,這在表觀上看來似乎是一種「絕食」行為。還有一些動物在其整個生命活動中的某個時段,可能會表現「絕食」。據他介紹,貓科動物的一些種類,在發情期就會對食物失去興趣,也很少採食。而馬鹿、麋鹿等大型有蹄類進入發情期後,優勢雄性個體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佔有繁殖群和與更多雌性交配的活動中,也很少採食。

「此外,許多學者認為動物是有意識的,即動物在表達行為之前可能會有一定的『思考』和『判斷』。」他認為,盡管這種觀點仍存有爭議,但是如果不用「意識」,則很難解釋動物復雜的學習行為。「既然動物有『意識』,那麼伴隨『意識』的心理過程就會表現出『情緒』上的波動,從而影響到中樞神經的活動。當動物『情緒』低落時,拒絕採食也就不難理解了。」李博士說。

當動物處於人控制的范圍內,與自然狀態下的生活空間相差太遠或有太多的人類干擾刺激時,就會表現出類似人類的厭倦情緒,並可能出現行為異常。採食受到影響僅是其中之一。

據報道,睢縣城關鎮的這條小狗,在挨主人訓斥以後,跑回窩中就再也不出來,不吃不喝,開始絕食。一連幾天,最後直到死亡。為什麼動物在遭到主人的訓斥等「不好」待遇之後,會選擇絕食?

「事實上,動物在『情緒』低落時,許多行為會表現異常,而不僅僅是採食受到影響。」李博士說,「如前面提到『心理』因素影響動物的『情緒』,當動物受到『不好』的待遇之後,就會表現為情緒低落,從而拒絕採食或表現出其他行為,如玩耍等。」他告訴記者,當動物處在人控制的范圍內時,人們就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動物環境上的限定;例如給作為寵物的動物劃定一個小的活動空間,或者把野生動物關在籠中飼養。如果這種環境與動物自然狀態下的生活空間相差太遠,或者有太多的人類干擾刺激,動物就會表現類似人類的厭倦情緒,並可能出現行為異常。

「從動物福利角度考慮,我們應該善待地球上所有物種。」事實上,動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要比人類低得多;在滿足它們的需求時,人類要做的只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動物身上。「無論是野生動物保護還是寵物飼養,我們應當盡量避免對它們的干擾刺激,要給它們以最接近自然的生存環境。」

動物不能「聽懂」人類語言。專家認為,這與動物的腦部構造有關,但並不妨礙其通過人們說話的語氣、態度、肢體語言來知曉人們的意圖。

李博士認為,從人類與動物的交往過程看,人類與動物進行語言的交流和溝通恐怕是一件相當復雜的事情。「我們知道,即使人類,不同國別的語言和方言,我們都難以准確理解。由此可見,動物並不能『聽懂』人類語言。」

他解釋說,從腦部構造的比較解剖來看,動物與人類相差太遠,它們沒有像人類一樣發達的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和語言中樞也相對缺乏,這也是動物「聽懂」人類語言的障礙之一。「在媒體曾見到關於『狗能夠聽懂人類語言』的報道,這里的『聽懂』恐怕也只是動物行為的習慣化過程。要知道,真正地聽懂應該是對語言的理解,而不是簡單的動作反應。」李博士說。

但他同時表示,動物不能「聽懂」人類語言並不妨礙動物理解人的意圖。他認為,動物在更多時候是通過對主人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來判斷主人的意圖。「有時候人的肢體語言可能更能使動物了解他們的意圖。」

這是否意味著動物「通曉人性」?

李博士最後表示,關於動物「通曉人性」的說法尚存爭議,但更多的人相信像馬、狗以及一些靈長類、鯨類等許多動物都能通曉「人性」。

李春旺: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動物行為研究專家、博士。主要從事動物行為生態與物種保護方面的研究。1997年至今,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保護區調查項目等多個研究項目。2002年至2004年,承擔美國COLUMBUS動物園協會國際項目專題「陝西省老縣城保護區野生脊椎動物及棲息地狀況調查」。

從事研究工作以來,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近20篇,參加編寫學術著作2部,國際培訓教材1部,譯作3部。

閱讀全文

與動物如何採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