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冬天青蛙在那裡過冬
冬眠, 冷血動物的體溫會受到氣溫的影響,隨著氣溫的變冷,它們的體溫也會逐漸下降。當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一些動物就會被凍死,為了生存,像青蛙這 類的冷血動物就鑽進泥土裡,處於假死狀態,以此來躲避嚴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地溫升高後再出來活動,這就是為什麼青蛙要冬眠的緣由。
溫度到10度以下,蛙就會冬眠。有的種類會以蝌蚪的形態過冬。大多數會鑽進日曬好的落葉覆蓋的土裡,石頭,朽木下或池底的泥中進行冬眠。時間大致為10月末到來年的3月中旬左右。 進入冬季,如果青蛙不吃食物的話,就要開始進行冬眠的准備/ 在木箱或花盆裡放進5-10cm深的腐葉土,為了防止乾燥,在上面再蓋上5-10cm厚的水苔蘚或落葉(花土和水苔蘚 在園藝店有售)。當然不要忘了給木箱蓋上蓋子。 把青蛙放進冬眠箱中,它就會用後腿挖洞自己鑽進去。青蛙自己會決定冬眠的地方,沒有幫忙的必要。 把它放在恆溫5度左右的地方,為了不讓土乾燥,要經常用噴霧器往土上噴些水。注意不要讓溫度降到3度以下;相反,如果溫度在10度以上,即使是冬季,青蛙也會結束冬眠。為了讓青蛙可以舒服地冬眠,最好把青蛙放在寒冷的地方。 冬眠中不吃食物。越冬之前,要給予充足的食物來補充營養。如果營養不夠的話,青蛙可能會在冬眠中死去。
青蛙,是屬於兩棲綱的動物,成體基本無尾,卵一般產於水中,體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腮呼吸,經過變態,成體主要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青蛙體型較苗條,多善於游泳。 頭部扁平,略呈三角形,,頸部不明顯,無肋骨,前肢的尺骨與橈骨癒合,後肢的脛骨與腓骨癒合,因此爪不能靈活轉動,但四肢肌肉發達。蛙的種類很多,但不論哪一種,都主要以害蟲為食,是國家三級保護動物。
⑵ 冬眠之前 為什麼蛇會爬出洞來曬太陽
冬眠是蛇的趨溫特徵所決定的。蛇的新陳代謝活動,是體內的化學反應催化劑——酶作用的結果。一般情況下,酶的作用需要一定溫度條件。當這種條件得到滿足時,酶的催化作用才能發揮得最好,新陳代謝才能進行得最旺盛。只有這時,蛇才能獲得充足的能量,增加身體的活性和應急性,提高捕食獵物和逃避敵害的能力。當寒冷的冬天到來之前,蛇便潛入地下。由於溫度的降低,蛇體內酶的活性也隨之降低,新陳代謝極為緩慢,致使無法維持正常活動,不得不處於冬眠狀態。
蛇冬眠時,能量消耗最低,生命現象最微弱。因為蛇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可以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蛇是一種變溫動物。它的體溫常是隨著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體內的代謝率和活動也與體溫變化息息相關。體溫高時,代謝率高,活動頻繁;體溫低時,代謝率低,活動減弱。一般地說,從春末到初冬,是蛇類活動的黃金季節,特別是在驕陽似火的夏季和天高氣爽的金秋,蛇類活動最為活躍,經常到處流竄,晝夜尋找食物,從秋季到冬季,隨著氣溫的逐漸下降,蛇體內的代謝隨之降低,當它的生理活動減慢到一定水平後,就逐漸進入到"冬眠"期。一般的毒蛇從11月下旬就已經開始不吃不喝,不蛻皮,相繼入洞冬眠了,這時它們往往是幾十條甚至成百條群集在位於高燥處的洞穴里或樹洞里蟄伏過冬。待到翌年春暖花開,冰消雪融時,才從蟄伏狀態中蘇醒過來,並重新開始一年新的生活。從人洞到冬眠期大約需要三個月時間,主要依賴以脂肪形式貯藏在體內的營養物質進行緩慢的補充來維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營養料。
⑶ 蛇每年什麼時候結束冬眠,開始出來活動啊
蛇通常在清明前後開始結束冬眠,結束冬眠後出來找食補充體能。
它們喜棲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的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蛻皮時,蛇的新舊皮之間會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助於蛇的蛻皮。
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拓展資料:
據測定,蛇類一般在氣溫 15℃時便很少進食,紛紛遷移到越冬場所附近活動;當外界溫度下降到 8~6℃時,蛇就停止活動;氣溫降至 3~2℃時蛇即陷入麻痹狀態;如果蛇的體溫下降到一 2℃以下或外界氣溫下降到一 5℃以下時,便會凍死。
其次,多數蛇類把冬眠地點選擇在背風向陽、乾燥的山坡或土丘上,蛇大多不會自己打洞,多利用岩石的縫穴、亂石窖、古墓及嚙齒類動物的洞穴進行冬眠。為了成功地進行冬眠,穴居蛇類和一些具有鑽洞習性的蛇類能把洞擴展得更深。冬眠場所需要的深度取決於氣候和土壤的熱導率、洞口的方向、洞的大小、主要風向以及周圍植被的性質和數量等。
冬眠代謝:
冬眠前的10月、11月,各種蛇都四處覓食,吃得膘肥體壯,在體內積蓄了充足的營養以後,才選擇乾燥、溫暖的洞穴居住,進入冬眠。在初蟄時,如果天氣回升轉暖,仍會有部分蛇出洞,在洞口附近活動。在整個冬眠期間,各種蛇都不吃不動,蛇體縮成一團,體溫下降,新陳代謝降至最低水平,依靠冬眠前攝取的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以度過漫長的冬季。翌春的4~5月份,天氣變暖後蛇才蘇醒過來,再回到大自然活動。
群居冬眠:
蛇類在冬眠時,喜歡群居,常常一個冬眠洞穴內少則三五條,多則幾十條甚至上百條。隨著寒冬的逼近,蛇類有群聚的本能,有時幾種蛇會混居在一個洞穴內,而其原因並非是缺少適宜的冬眠場所。這種群聚行為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許多蛇擠在一起暴露出的表面積,會比它們單獨冬眠暴露出的表面積少一些,從而使它們能將體內很少的熱量保存得更多。蛇類群居還可使體溫增高1~3℃。為了提高冬眠期間的溫度,有時還與它們的對頭(如鼠、蛙、蟾蜍等動物)同棲一穴,可謂「敵我不分」。
⑷ 冬眠的蛇會在幾月份跑出來廣東省
在我國四季分明的省份或地區蛇都有冬眠期,只是有些地區如內蒙,黑龍江蛇的冬眠期特別長,達到6-7個月,這些地區的蛇會在5個多月的活動期內完成繁殖後代,恢復體質,補充和儲存營養,以便進入下一個漫長的冬眠。蛇是一種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蛇又是非常節能的動物,當蛇在進入冬眠期時(如銀環蛇,眼鏡蛇冬眠的衡定溫度在13-15攝氏度)幾乎不消耗內存能量,經檢測,眼鏡蛇在冬眠狀態下,心跳每分鍾5次(在冬眠室本人用手觸摩眼鏡蛇心臟部位測得這一數據)血液循環幾乎停止。但你若把蛇弄醒,只要蛇一爬行運動,心跳馬上恢復到每分鍾65-70次,這時,血液開始循環,能量也開始消耗。蛇的冬眠期不管冬眠多長,冬眠結束出洞,基本不減輕體重,若出洞就拉屎尿,所減輕的體重也就是屎尿的重量。
⑸ 冬眠的動物醒來,爬出洞外活動,這是在哪個節氣
驚蟄後,冬眠的動物紛紛醒來出洞。
⑹ 在冬天為什麼有一些冬眠的動物會出來活動。
冬眠的動物會出來活動是為了進行排泄或進食。
冬眠可分為入眠、深眠和出眠3個階段:
1、入眠
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溫度,內部因素主要是體重。
2、深眠
此階段長短不定,一般可達數月之久。這時的生理狀態發生極大變化。呼吸明顯減少,循環系統亦發生顯著變化,心率極度減慢,外周血管廣泛收縮,只有最重要的胸腔器官及腦部保持著低水平的血液循環。
3、出眠
激醒初期,呼吸由節律性轉變為間歇性。經過幾次陣發性呼吸之後,又變成節律性呼吸,而且頻率越來越快,身體前部的血管舒張,加強心、肺和腦的血液循環,待身體前部復溫後,身體後部血管才開始舒張並迅速復溫。
⑺ 驚蟄是個什麼節氣,是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嗎
驚蟄就是一個節氣,是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由此可以看出,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當然,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是因為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6日左右。此時地球已經到達太陽黃經345度。
從這一節氣起,氣溫上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也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我國各地春雷初鳴的時間早晚不盡相同,歷經多年的觀察,全國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
氣候特點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閑。可謂左河水之「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
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卻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⑻ 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一)、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太陽到了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歸線)。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太陽到了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歸線)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拓展資料:
1.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2.少數民族的二十四節氣歌
獨龍族世居於此,攀藤溜索,農林混作,既是農民,也是獵人、漁人和採集者。向自然討生活的刀耕火種延續至20世紀上半葉。
按照自然季節的變化,獨龍人創造了適合於自身生產特點的物候歷演算法。從頭年下雪到次年下雪算為一年。從月亮最圓的那天起到第二次月亮最圓時算為一月。這樣的節令不十分嚴格,花開或鳥叫晚一些,播種的時間也相應地推遲。每月的天數也沒有正確的數字,月大月小隻是相對而言。
獨龍人對花開鳥鳴十分重視,視為大自然對勞作訊息的「指示燈」:每年春季到來桃花盛開,「投拉木登開」鳥鳴叫時便開始春耕、播種。當「卡波」,「貝達」等鳥鳴叫時就全面播種,種南瓜、黃瓜。百花盛開「日木」即蟬鳴叫時則停止一切播種。
一月 ,稱「投提龍」,意思為無事可乾的月,呆坐得屁股皮膚也磨破了。只好上山打獵,過傳統年。
二月 ,稱「久門龍」,下雪月,樹草枯萎,開始挖洋芋地,醞釀春耕。
三月 ,稱「阿薄龍」,出草月,地上草木發青,開始挖地和砍「火山地」,大量播種洋芋和小米。
四月 ,稱「奢久龍」,播種月,大量砍燒「火山地」,開始播種包穀、豆子、芋頭等。
五月 ,稱「昌木蔣龍」,花開花謝月,草木已綠。要種玉米和栽稻秧。
六月 ,稱「阿義龍」,缺糧月,青黃不接,大量上山採集野菜野糧。
七月 ,稱「布安龍」,洋芋成熟,種苦蕎和甜蕎。男子外出挖貝母和上山放扣索,打獵。
八月 ,稱「阿松龍」,開始吃青包穀、收小米。桃子剛成熟,滿山遍野的果樹掛果。
九月 ,稱「早絡龍」,「收獲月」,野果遍地都是。收玉米、稗子和瓜類。
十月 ,稱「阿傷龍」,大規模秋收,修建玉米倉房,貯存過冬糧食。
十一月 ,稱「總亞龍」,此月山上已經降雪,趕收晚熟的稗子。上山砍柴,准備過冬的柴禾。
十二月 ,稱「得日干龍」,意思是植物或樹木皮可割下來的月。水位降落,水色變清,可撒網捕魚。山上白雪皚皚,男子趁機圍獵。
居住在三江沿岸的赫哲人,根據各種魚類的活動規律、自然季節的變化,將捕魚生產活動分為捕魚的黃金季節、修理網具的漁閑期、秋季漁汛期、冬季捕魚期等四個階段,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捕魚方式。受到漢族的「二十四節氣歌」影響,赫哲族又將其與漁業生產的季節性結合起來,總結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謠,來指導漁業生產和生活。
捕魚
節氣歌
立春打獐狍,雨水舀魚忙。
驚蜇忙織網,春分船沿上。
清明河水淌,穀雨開大江。
立夏魚群歡,小滿魚米全。
芒種魚產卵,夏至鯉魚竄。
立秋開了網,處暑鰉魚鮮。
白露鮭魚來,秋分魚籽甩。
寒露哲羅翻,霜降打秋邊。
立冬下掛網,小雪打冰穿。
大雪釣冬魚,冬至補魚具。
小寒大寒修理船,魚樓肉滿過新年。
資料鏈接:中國政府網-中國二十四節氣